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比考第一名更難,但卻更重要」的事

作者:李佩芬 (親子天下)
2017-10-17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318-%E3%80%8C%E6%AF%94%E8%80%83%E7%AC%AC%E4%B8%80%E5%90%8D%E6%9B%B4%E5%9B%B0%E9%9B%A3%EF%BC%8C%E4%BD%86%E5%8D%BB%E6%9B%B4%E9%87%8D%E8%A6%81%E3%80%8D%E7%9A%84%E4%BA%8B/
親子天下
每年九月開學之後,當新生熟悉了新的生活作息,緊接著會面對的就是孩子的人際相處問題。無論是爸媽擔心猶如含羞草般的孩子交不到朋友,或是老師總為易與同儕起衝突的學生頭痛,如何幫助孩子提升人際相處能力,是家長與老師難以忽視的課題。

開學兩個禮拜,我家軒軒開始抱怨上學不好玩,說同學下課玩的東西他都沒興趣……」公園裡的媽媽聚會,軒媽不禁有點擔憂個性害羞的孩子,會成為班上的隱形人。
「今年剛接高年級班,天天都是大挑戰。一位個性經常暴衝的孩子,剛剛又上演了全武行,這已經是這禮拜第三次了……」下課十分鐘,年輕女老師走進導師室,忍不住對著旁邊同事訴苦。
開學已邁入第二個月,許多孩子的人際相處問題慢慢浮上檯面;尤其對才剛入學、或跨入新年段重新編班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趕走害羞!生氣退散!
無論是爸媽擔心猶如含羞草般的孩子交不到朋友,或是老師總為易與同儕起衝突的學生頭痛,如何幫助孩子提升人際相處能力,是家長與老師難以忽視的課題。
面對未來複雜且多元的社會,如何教孩子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尊重他人、也能堅定有禮的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進而培養團隊合作的關鍵人際技巧,是「比考第一名更困難,但卻更重要」的事。
如從克服害羞、不隨便生氣、勇敢表達自己的不同想法,到拒絕霸凌等,都是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重要能力。這些能力無法一蹴可幾,但身為老師家長,培養孩子適切的人際相處技巧,若能透過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練習,能力必能有所累積。
分別由心理、社工與教育工作者等各領域專家,累積多年經驗撰寫的【開心交朋友】兒童教戰手冊,就是這樣一套可以幫助孩子自我覺察,協助親子、師生彼此了解,同時幫助孩子提升人際超能力的好工具。透過一套四本的遊戲式規劃、教案式練習,一步步帶孩子走出畏縮、控制怒氣、表達善意,進而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嘲弄與難堪,練就堅定表達意見的自信。
如在《交個朋友吧:輕鬆擁有友誼的40個方法》中,有個「當社交偵探」練習,邀請孩子觀察,在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周遭情境,如「校車上的一個男生(做這件事的人是誰);他對一個新生微笑(一開始發生了什麼事);兩個孩子開始彼此交談(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同時也提示更多思考如「你是否做了某事或說了某些話,而改變了當時的情況?」來開啟更深度的師生或親子對話。
另一本《我不再害羞了:42個練習克服畏縮》,則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自我評估與有趣練習,帶領孩子如何練習眼睛直視說話對象、如何練習對人微笑;當焦慮來臨時知道如何面對,以及練習有自信的說話。如在「學習對人微笑」的練習中,一開始先讓孩子圈出對不同對象的微笑難度(自我覺察),之後開始行動,從微笑難度比較低的對象開始練習起,紀錄自己每天對他人的微笑次數。當完成了這個練習,記得讓孩子為自己拍拍手,因為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營造成功經驗,建立自信
現在經常到處受邀演講,被孩子稱為光光老師,現為台北市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的職能治療師廖笙光回憶,小時候自己是位害羞無比的小男孩,有了小孩後,自己的老大活脫脫就像是他小時候的翻版,一看到陌生人「就像是被嚇到的小雞,一動也不敢動」。
深諳兒童發展的光光老師說,想要孩子擁有勇氣、克服害羞,爸媽要做的並不是「強迫」也不是「鼓勵」;而是要循序漸進透過練習,讓孩子有機會獲得成功,塑造自信心。「在引導孩子的過程,改變的不僅是孩子,也是改變藏在心底的自己。」對於這一套四本的兒童教戰手冊,光光老師指出,不僅是父母幫助孩子,也是父母讓自己變得更完整的機會。
培養良好的情緒表達與人際相處,是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能力。就讓我們一起打開書本,跟著孩子一起來練習吧!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list]辯論、演辯相關

學習辯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現實生活中面對面處理事情的方法。

五種辯論帶來的好處
例:使人平和地接受他人想法 
1.)辯論可以透過互相反駁,吸納對方的長處,取長補短,互補知識上的缺漏。 
2.)訓練判批思維,認識不同事物的利斃。 
3.)學會接收他人意見,不要盲目追隨自己的想法。 
4.)為擠身社會作準備,學會表達意見、申辯。 
5.)有助應付現實的一些溝通技巧 

演辯社?這幹嘛的阿.......... @ Mario :: 痞客邦 ::
其實演辯社就像高中的辯論社一樣, 只是到大學換了個名子而已

http://a8952.pixnet.net/blog/post/34596193-%E6%BC%94%E8%BE%AF%E7%A4%BE%3F%E9%80%99%E5%B9%B9%E5%98%9B%E7%9A%84%E9%98%BF..........

演辯社... | Yahoo奇摩知識+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823000012KK22185

数一数世界范围内各种校园辩论赛制(欢迎你来补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28/00/202378_444334711.shtml

孩子離不開網路的7大原因

2016-12-31 (已於2017-02更新)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家長首先需了解孩子到底為什麼沈迷,或把網路當成重要不可替代的互動管道。從實務經驗中,發現孩子沈迷於網路有下列幾項原因

孩子離不開網路的7大原因
Shutterstock
「孩子已經國二了,升上國中的他迷上網路,以前覺得唸書那麼累,放鬆一下沒有關係,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讓他滿足一下。沒想到現在我們常為了上網起衝突,他甚至要求暑假不要去學校輔導,要整天在家。我怎麼可能答應他,如果他暑假在家整天上網,那不就更難節制了。但是不答應他,他又開始甩門、摔東西,搞得很不愉快,該怎麼辦呢?」
「聽我讀小學的孩子說,他們班上同學以前都會玩楓之谷,現在就玩摩爾莊園,他也吵著要玩,說什麼要跟同學在網路上約見面,我跟他說暑假再說。現在暑假就要到了,我要答應他嗎?」
這些都是親職諮詢專線上常被討論的親子困擾議題,也是處在E化世代的父母們常會碰到的困境。
之前教育部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學生寒暑假使用網路的時間多於平時,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是網路遊戲;而國小4~6年級的學童,約兩成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到了國高中則高過兩成。之前由賽門鐵克進行的「家庭網路安全」調查也指出,台灣孩童平均每週花15小時上網,高於全球孩童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約11小時)。
上述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現代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偏高,尤其是在寒暑假時間。如果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正確的使用規範,很容易沈迷於網路世界。網路就像大海一樣,裡面有好多的寶藏,提供人類很多的資源;但另一方面,它也隱藏許多危機。因此,如同人類與大自然的最佳相處之道:應妥善有節制地運用,但不過於依賴。
孩子離不開網路的七大原因:
家長首先需了解孩子到底為什麼沈迷,或把網路當成重要不可替代的互動管道。從實務經驗中,發現孩子沈迷於網路有下列幾項原因:
一、網路世界很刺激,有無止境的挑戰: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遊戲內容或交友平台,擁有一股強大的吸力,讓追求挑戰及新鮮感的孩子找到滿足來源。隨著內容不斷地更新,孩子也無法自制地像吸盤一樣的黏著在電腦前,享受著新的刺激。
二、生活無聊、缺乏重心:很多孩子下課後回到家極為孤單,既沒有玩伴,又沒有特別的興趣嗜好。無事可做的他們,最好的陪伴者從電視變成了電腦。電腦的互動性及刺激感讓孩子深覺有趣,不感無聊,慢慢地便成了生活的重心。
三、生活中缺乏成就感:這是很多高年級或國中的孩子們常會遇到的狀況。成績為唯一成就感來源的孩子,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越來越繁重,對自己的滿意度下降,頓失成就感的他們,把網路的過關遊戲當成了成就來源的重要管道,也當成了逃避壓力的出口。在現實中極不起眼的孩子,在網路世界中可能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這種優越感在現實生活上是很難擁有的,要他們捨棄這種感覺很困難。
四、在生活中缺乏掌控感: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限制,而網路世界提供了充分的掌控感,手指一按就有砲彈發射或大軍來援,這讓孩子享有操控權而樂於沈浸其中。
五、人際關係挫折,同儕互動有困難:一種是較為退縮、人際互動疏離的孩子,另一種是容易與同伴有衝突的孩子。是天生氣質抑或是缺乏社交技能的原因,導致他們在建立或維繫同伴關係上很不容易;在現實生活中頻生的人際挫折,讓他們對人際互動失去樂趣。但在網路世界中,只要你想,就能找到需要的玩伴;匿名性的發言可以不用考慮對方的心情;話不投機就可以下線離開;不用露臉的方式即使被拒絕也不會覺得丟臉,這種不需要費心經營關係的交友方式滿足了這群孩子的需要,也找到了可以互動的窗口。
六、自我管理有困難:兒童階段正是學習自我管理的階段,如金錢管理或是時間安排,但很多的外務(如:密集的才藝課程)或外力(如:大人的介入)影響了孩子這些能力的學習,管理的能力都由外界代孩子來執行,導致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未被發展。當這些孩子一接觸網路這無比的刺激時,無法自控的他們是很難由電腦桌前離身的。
七、特殊的生理特質:有些孩子在生理上有其特殊的生理特質(如: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或衝動控制疾患的孩童),對於外在刺激的接收缺乏篩選性及自制力,當接觸到網路或是線上遊戲這類豐富且多變的刺激時,很容易被吸引而無法自拔。
除此之外,國外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腦部的神經迴路正在發展與去蕪存菁,善於玩電動的神經元越是不斷地被啟動連結,他們的大腦就越被制約要使用電子媒體。因此若在需要發展其他能力的青少年時期,花了很多時間玩電腦遊戲,這對青少年是一大損失。
瞭解了孩子的需要後,父母如何在即將到來的暑假,幫忙孩子過一個既不為電腦所控制,又感受到充實而滿足的假期呢?
一、假期前與孩子計畫旅遊方案:與孩子規劃一趟旅行,並讓孩子參與行程安排事宜,如有些家長會事先與孩子約定暑假中要來趟三天兩夜的中南部之旅,跟孩子一起討論在有限的經費下,要住哪裡、到哪些景點或遊樂處玩。這會讓孩子花心思在出遊計畫上,假期生活有重心;況且能參與家庭的決定,得以滿足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二、假期前與孩子安排營隊活動:在學期末家長可以挑選適合孩子參加的營隊活動,包含孩子有興趣的、或家長想幫忙孩子發展相關能力的活動(:如人際關係營)。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在即將來臨的長假,會希望他們參加營隊活動以充實假期,並讓他們從眾多活動中挑選有興趣的,儘早做好假期安排。過程中也聽聽看孩子挑選該活動的原因,作為以後安排活動的方向。
三、帶著孩子一起經營興趣:如登山、騎單車..,以能接近大自然尤佳,因為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源源不絕的。且大自然是不變的,需要人類去適應,這不僅對需要刺激及挑戰的孩子來說是很棒的媒介,對生理上需要不斷的動能宣洩或衝動控制有困難的孩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面對大自然時,不斷地體驗過程中,也能激發孩子更多的調適能力,克服挫折之後的成就感能幫忙孩子對自己有新的想法。
有位家長就和孩子計畫在暑假時能夠環遊台灣,因此暑假前及初期,每週的假日父子們會一起騎單車到近郊以培養體能耐力。原本放假就會想打電動的孩子,放假時有一個更棒的選擇;計畫這禮拜到哪裡探險,也成了共通的話題。騎單車成了父子的互動媒介,也成了共同的挑戰與興趣。
四、發展孩子的興趣:暑假前與孩子一起討論,有沒有什麼興趣或嗜好是平時沒有機會做,可以藉著長假時來安排的,如打籃球、羽毛球、攀岩、直牌輪..。除了安排相關的營隊活動外,若孩子需要個別的練習,而家長在能力或時間上有困難的話,也可以請一位穩重、可信任的大哥(姊)在固定的時間陪著孩子發展其興趣。
五、與孩子討論暑期時間管理:事先與孩子規劃暑假有哪些是必要做的事(暑假 作業、成績欠佳科目的複習、看書..),哪些是想做的事(打電動、看電視、打球..),請孩子做好大方向的時間安排,如:什麼時候完成哪些功課。也請孩子做好每天大概的時間規劃:如:每天何時做功課、打多久的電腦、看多久的電視、固定何時打球。與孩子事先申明:若這些都做得到,代表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不會被電腦所控制;但若做不到,但代表孩子需要外在的幫忙,此時電腦的開放就會暫緩。若孩子內控能力尚在培養中,適當的外控方法介入是可行的,如使用電信業者所提供的時間限制方案,並讓孩子明確地清楚此訊息。
每隔一段時間(兩個禮拜或一個月)瞭解一下功課進度,當孩子在時間管理上有做到的地方,請大大地予以鼓勵;對於做不到的地方,再一次地討論發生了什麼事,問問孩子需要做什麼調整。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習,需要一段長時間的練習,孩子會與家長有一段磨合期,家長如果能持著溫和及堅定的態度,將會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所幫忙。如孩子超過時間仍在電腦前,告知孩子要自己或是由大人關機,孩子若耍賴有情緒,可以建議他要回房間冷靜一下或是去玩玩具;青少年則可建議他回房間或到外面散步冷靜一下。
長假得以讓孩子培養興趣,至於是什麼興趣則端賴家長適時的協助及孩子的參與。家長所能做的是平時親子關係的維繫(如:關心孩子的生活面、能欣賞孩子的特質),並協助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能力,以避免把孩子推向網路世界;而事先與孩子做好興趣與活動的規劃,得以替代電腦網路,成為吸引孩子的拉力。如此在這漫漫的長假,足以幫忙孩子不致於過度依賴電腦,但又能讓孩子度過一個豐富且有意義的假期。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3005-孩子離不開網路的7大原因/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避免沉迷任何事物的最好方法….

避免沉迷任何事物的最好方法….
最近跟幾個家裡有小孩的朋友聊天。
聊著聊著大家聊到遊戲這東西。 其中一個朋友提到自己擔心小孩沉迷遊戲,所以家裡堅決不讓他們碰遊戲機。
我雖然沒有小孩、對兒童教育也沒特別研究,但我總覺得好像不用這麼嚴厲。 我跟他們提到,其實我自己一直都有在玩遊戲,所以感覺玩玩遊戲,好像不是甚麼大問題吧? 甚至我常覺得,自己年少時候玩遊戲的經驗,對於後來的經營與管理知識的學習好像很有助益。 因為遊戲訓練了自己邏輯推演的能力。 加上我當年玩很多策略遊戲跟解謎遊戲,所以很早就不知不覺地被訓練了怎麼從「遊戲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思考方式。 這對我後來體悟所謂「系統思考」的知識,有很大的助益。
這幾位家長一聽嚇了一跳,因為我看起來實在不像是沒事會玩遊戲的大人。
但我最早的一台遊戲機其實是小學五年級的紅白機,後來SAGA MD、PS、Xbox、以及PC Game都有持續接觸。 一路到了今天,我還是會玩遊戲。 雖然進入職場後因為空閒時間較少,遊戲玩得少得多,這幾年也不一定所有遊戲機都有買。 但閒暇之餘總還是會拿些甚麼來玩一玩。 只是現在玩遊戲就只是放鬆、紓壓、好玩。 甚至很多遊戲只是為了收集而買,買來根本沒太多時間玩,或是主線破了就放著了。 至於沉迷? 其實很不容易。
為何不沉迷呢?
因為比較起來,我現在的人生其實是個更刺激的遊戲。 我們經營公司外,還辦各類的活動與課程。 對我而言,每天都是個全新的未知。 有新課程設計出來,有沒有人興趣? 不知道。 就算有人有興趣,但會不會額滿? 這也不知道。 額滿了,也確實有人來參加了,但參加的人最後有沒有滿意? 這又是個待解之謎。 明天要去跟某個企業提案,會不會過? 不知道。 會不會要調整內容? 不知道。 如果成案了,對方內部的政治力量會不會阻礙這案子的進展? 也不知道。
換句話說,我每天的決定有諸多未知,得花力氣搞清楚這些未知。 這些未知就像解謎一樣,一個又一個謎團待解。 而要解開這些未知,過程涉及很多實驗、很多嘗試、得根據市場的反饋做調整、得根據市場的需求做改變。 換言之,每天都很新奇,因為每天都在解謎。 每天一早都急不可待的想知道新的變化。
在這樣的「比較下」,任何遊戲、就算是那些宣稱很開放、很自由的遊戲,也終究是顯得封閉了。 因為這些遊戲不可能比我的真實人生更刺激,所以自然也不可能為了玩遊戲而耽誤人生的事情。
相反的,會沉迷遊戲的人,並不是遊戲讓他沉迷,而僅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去哪裡。 現實人生沒有成就感、現實人生很痛苦、現實人生充滿挫折、現實人生毫不自由,這時候遊戲才會產生讓人沉迷的要素。
沉迷的核心,在於他能從該事物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現實人生無法升級、無法變厲害,但遊戲中可以。 現實人生無法獲得別人的羨慕、獲得別人的稱讚,可是他在網路遊戲中有別人羨慕的寶物或能力。 現實人生沒有朋友、沒有人需要,可是在遊戲中所有人都希望他加入公會,一起並肩作戰。
以我自己為例,有沒有想逃避真實人生的時期? 有的,學生時期有兩段時間確實有這樣過。 一段時間是小學五六年級。 我在梅比斯環這篇寫過,當年我轉學去一個新學校。 可是新學校的老師不喜歡我,動不動就會不知道原因的被拉起來罰站,或是被叫到走廊面壁之類。 我現在都還記得,當時每次在外面罰站,雖然心裏搞不懂為何老師這麼討厭我,但我就告訴自己:「沒關係的,再忍耐一下,回家就能玩馬力歐了」。 還好當時家裡沒有禁絕我打電動,所以靠著這樣的期待,倒也順利度過了那兩年,也因此沒出甚麼大事。 所以我覺得有個東西能讓人發洩逃避,忍受現實生活的暫時不順遂,這其實是沒甚麼不好的。
另一段時期,則是學生時代最後幾年。 那時候覺得很茫然,不知道唸完畢業後的下一步該去哪裡,又該做甚麼? 當時學校的功課不是很有興趣,所以又把心力放在遊戲上以逃避現實的苦悶。 但還好後來出了社會後,第一份工作讓我覺得很有樂趣,新展開的職場人際關係也很好玩,所以瞬間重心就又轉回真實世界了。
簡單的講,當一個人無法從現實人生中獲得成就感、獲得社會連結、獲得被需要的感覺時,遊戲世界的「另一個人生」當然就顯得閃閃發光很有吸引力了。 而當處在現實不滿足的狀態下,就算不沉迷遊戲,他還是會從別的事物中獲得療癒。 武俠小說讓人把無力感投射在那一無所有但練成絕世武功的主角身上。 言情小說與偶像劇讓人把不滿投射在那平凡無比卻吸引了總裁目光的女主角身上。 每幾年一次的投票以及政治選邊的支持遊戲,讓你把對社會的無力感投射在那群其實只是換個名字但本質不變的政客身上。 其他如網路論壇、BBS、H Game、Facebook、菸酒與毒品,其實說到底也是同樣的東西 - 讓我們暫時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並從中獲得逃避與刺激。
我自己是覺得,人會沉迷於某種事物,其實問題根本不在那個事情上面。 而是根本上當事人卻缺乏從真實世界獲得成就感。 這才是沉迷的原因。
所以我給那幾位家長朋友的建議,是不用禁絕小朋友做這些事情。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紓壓的管道,也需要在某個挫折感很深的日子有個短期逃避的管道。 你不能殺掉現實生活的競爭者,但你壓力很大時在遊戲世界大開殺戒,壓力化解後明天又能好好扮演該扮演的角色了。
但這卻只能當成短期紓壓的手段,而不能當成長期成就感的來源。 一旦短期逃避的管道被當成生活的重心,表示他在現實生活中深受挫折。 若是如此,父母其實不該繼續逼著他做他不擅長的事情,反而應該引導小孩找到他有辦法做好,又能樂在其中獲得成就感的事情。 只要讓他能從現實人生找回成就感,自然就不會有沉迷任何娛樂的問題。 但若只是禁絕,人生成就感匱乏無法解決下,他總是會找到別的東西沉溺與逃避的呢!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402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前兩日轉貼了一篇: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有收到一些迴響。 不過大家似乎沒抓到我分享所真正想要大家看的部分。
大多是覺得「讀書很好啊! 為何要叫大家別讀書?」 不然就是,「哎呀,那種都是生意人啦。 小人物還是只能念書啦。」
我覺得有點可惜,所以決定另外寫一篇狗尾續貂一下。
但也如同我所有講「人生概念」的文章一樣,開頭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情。 我在文章裡頭分享的是「我個人認知」所推導出的想法與結論。 但請不要只囫圇吞棗的吸收「結論」。 結論其實不重要,因為我的結論只是「我的」價值觀與思維推導的產物。 大家更需要的,是了解推導的思維,並培養「自我思考的邏輯」,並以這方法建立出「你的結論」。
請記得,當你做某個決定時,那必須是因為你深思熟慮過覺得那是你要的,所以你去做;而非因為某某人說很好,所以你去做。 如果是後者,你永遠都會是各類系統的最後一隻老鼠,也永遠會覺得世界真是不公平。


好,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我得說,我的價值觀一直是非常道家、非常老子。
我非常相信事物的變動是永遠在兩個極端不停的相互流動。 當某個東西被推到極限時,就會開始走向衰敗。 衰敗未必會導致消失,衰敗到了某一點之後,往往又會開始興旺起來。
講的簡單些,就是「物極必反」四個字。
股市最可以看出物極必反的循環概念。 漲的過高,價格會往下修正;跌的過慘,會有人搶進收購。 換言之,價格隨時處在修正的狀態,隨時由一個極端會往另一個極端流動。

廣設大學、提高基礎教育,一直是過去年代教改革的理念。 出發點似乎是源自於一種公平思維。 支持的人恐是覺得學歷是工作的基石。 所以產生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能讓更多人讀大學,就能讓人人都有好工作。 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就能賺大錢。 人人賺大錢,貧富差距降低,社會應當能更和諧。 三民主義的均富目標就能因此展開啦!」
但這假設忽略了一件事情。 社會的基本運作邏輯是經濟學,而不是人本科學的公平正義。 當你增加某樣東西的供給後,那東西只會迅速貶值,但「不平等」還是會存在著,只是計量所用的媒介將會因此轉移成別的東西罷了。 就如同大量印鈔票一樣。 鈔票大量增加時,商品數量並不會因此增加。 也因此,當鈔票數量與商品數量不平衡後,要買同樣的商品你其實得花更多鈔票去取得。 而最終,鈔票變的一文不值,商家不再接受鈔票,你得用其他的媒介(如貴金屬)去交換有限的商品。
學歷貶值也是建立在類似的概念上。 職位的需求若不創造,學歷的增加只是提升「就業的進入門檻」罷了。 原本高中畢業就能做的事情,因為滿街都是大學生,所以連服務生、泡沫紅茶的工讀小妹也都是大學畢業。 社會沒有因為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增加而均富、反而變成人人都得多付出四年的教育成本才能得到「基本工作機會」 → 換言之,窮人只是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樣講或許偏頗,但我一直覺得所有試圖以人力攪亂經濟學市場機制的舉動,不管目的是為了保護弱勢或是提升公平性,通常都只是短多長空,最終只會傷害原本想保護的那群人。 讓所有人都變成大學生,增加了社會公平嗎? 或許是,但從長遠的人民福祉來看,只是改變了門檻位置罷了。 全面的公平是永不可能以此創造的。
回到主題。 也因為學歷貶值這件事情慢慢開始發酵,如溫水煮青蛙一般。 最近十年開始,逐漸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不敢離開校園,反而想去多念個碩士」。 我周圍認識的一些人就有如此的心態,覺得不管念個甚麼碩士都好。 若不念,就覺得好像自己還沒準備好。
加上前幾年經濟大環境確實不好,更多人覺得若可以的話,就先盡量留在校園中。 「多熬個兩年,等碩士學位有了,大環境或許也轉好了,出來就可以有個不錯的起薪。」
但回頭來看,採取這策略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感受到失望了。 因為,真多念個兩年,狀況並沒因此更好。 新鮮人起薪不但沒有變好,反而每況愈下。
最近也在一些討論區看到關於22000、還是26000這些數字的討論。 很多人不滿,認為政府沒做事、企業主貪婪、或是企業西進造成台灣空洞化之類言論。 我個人是覺得抱怨這些是有點唱高調。 我並不是說不該談那些東西,只是覺得把問題外部化的言論,在選舉場子講講還可以炒熱氣氛,可是回到現實生活上,講這些東西其實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 罵歸罵,最後自己的人生問題終究還是得自己解決才行。
何況,市場趨勢是無力抗衡的。 以產業遷移而言,這是你我小人物不可能改變的狀況。 以製造業或是勞力密集的產業而言,只要一個地方工資過高了,遷廠搬移是個難以避免的結果。 就算為了甚麼社會責任勉強營運下去,產品不賺錢時,最後免不了也是要關門大吉。 趨勢改變了,商人為求生存自會有所對應,但學生或是年輕人也得順應改變才行。
一個該順應改變的,就是要小心習慣領域造成的迷思,比方說「會迷信覺得讀了碩士是一種加分,讀的越高就應該有越高的薪水」。 但我自己感受到的趨勢在於:接下來十年到十五年,很可能除非一些特殊職位以外,能否賺錢跟學歷高低的正關連性會越來越低。 甚至有時候,念了碩士反而將限制了自己的路。
怎麼說呢?
以我自己找人而言,一些Junior的工作,看到對方學歷很高時,會想說「嗯,這人都念到28-30歲了,可能不會想接受這種助理工作吧?」 或是「他是中文系的碩士呢,要把他培養成專案經理,不是要他重頭學起嗎? 可是另一個人選已經做過三年專案了,要的薪水接近,或許選他對彼此都容易些吧。」
這類事情我也不斷在周圍人身上看到。 念到三十歲才出來工作,但讀的又很冷門。 專業領域粥少僧多,只好往其他領域發展。 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基層工作,卻又天天抱怨老闆欺負人。 以我自己的觀點而言,這抱怨社會做甚麼? 你自己往某個方向走之前,難道都沒想過最後可能會是如此嗎?
此外,很多人資主管不會告訴你。 就是你念的如果不是台清交、公立學校、國外知名學府、或是相關領域佼佼者的學校,碩士學位對很多公司而言根本跟大學畢業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別怪大環境,也別怪企業無情,而是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遊戲規則是甚麼呢? 有沒有認清楚,現在的遊戲規則,已經跟我們父母親那一輩完全不同了。
我這幾年,如果碰到年輕人來問我出路,我都會跟他講。 除非你很喜歡學術研究,或是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鑽研甚麼特殊學問,否則盡量提早從大學畢業,然後找份工作專心的做個兩年三年。 千萬別試圖躲在學校中。 學校躲越久,在接下來的環境中,你的競爭力只會更弱。 (除非你是一路都念極度知名的名校,那是例外)
我並不是要宣揚讀書不好的概念。
讀書有其價值。 我只是覺得,你要念,就是「自己得很想」鑽研某種學問,所以願意承受選擇變小的風險,而一路讀上去。 但你要有心裡準備,當你成為那領域專家時,你也很可能一輩子只能待在那領域了。 一些冷門的科系,如果你不能成為那領域最頂尖的學者時,甚至你可能將根本找不到相關工作。 換句話說,讀書必須是你的興趣。 你因為興趣,而寧願犧牲自己的就業機會與生涯廣度。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會阻止你。
但若你讀書只是為了工作想加分的,那我會真心建議你先出來工作個一兩年。 不管做甚麼都好,然後才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去讀書進修。 這時候你會清楚社會脈動,加上你有實務經驗後,念書也比較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除非你是在特定幾個領域(高科技研發、學術領域、公家單位、醫生、法律、工程設計、或部分還很保守行業等),若在一般中小企業、行政、甚至服務業,你會發現碩士畢業與學士畢業的薪水差異會越來越小。 一些技術主導的領域(如設計、動畫、廣告、餐飲、服務),碩士甚至可能完全沒加分。
所以,若你讀書是為了就業,若想投資在刀口上,那就最好出來看看社會,了解到底甚麼類型的人才最被需要,然後才去念。 盡量不要畢業就去念碩士,因為你很可能完全搞錯了人生方向。 等到最後發現社會遊戲規則不是父母講的那樣「讀書就自動能賺大錢」時,你已經浪費了生命中最值錢的一段時間了。

如果你還是高中生,我會還是鼓勵你念大學。 雖然我覺得十年後有一技之長的人會很吃香,但畢竟你在三四年後就要面對社會。 到時候的風氣還是會把大學當成一個基本門檻。 但你最好要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要甚麼,並培養一個能拿出去的「特別技能」,不要認為大學還是甚麼由你玩四年,那完全會是浪費生命了。 暑期也最好找一些你有興趣的公司,試著去做個短期的工讀。
我相信接下來的十年,專業能力或經歷會更重要於學歷。 因為當學歷大家都有而不稀奇時,你要出奇制勝,就得有些不同的東西。 這東西不僅僅是證照,而是真正扎實的技術能力、經驗、眼界、或是良好的工作態度。 這些東西,很可惜的告訴你,幾乎都不是學校能給你的。 所以你得花時間在學校以外(如工讀)試著加以培養。 如果你能擁有這東西,接下來十到十五年間,你很可能是能無往不利的。

至於已經在大學以上的,我建議你要嘛就是好好念書,把自己的專業學通、學透徹。 千萬不要明明是本科系的,畢業後卻甚麼都不懂。 這會害慘你自己的。
如果學校實在讓你沒興趣,你也該試著學些畢業後對你有幫助的東西。 我覺得最基本是要會OFFICE,尤其是EXCEL。 如果你打算進入大公司,EXCEL的熟練是很有幫助的。 這在任何基礎職位上都會用到。 你如果熟悉這工具,你會讓自己、讓你老闆都輕鬆很多。 我也建議你學習如何寫報告。 無論你知道是一般行政人員、企劃、專案成員,你若知道如何寫一篇好的報告,你都更容易讓自己脫穎而出。
再來我建議你培養理財能力。 為何這很重要? 因為這涉及到你之後能擁有多大的自由度。 很多人不快樂、很多人恐懼社會、恐懼變動,在於他們沒有很快建立一個安穩的財務基礎。 如果你能在工作一年兩年內,有一些儲蓄、避免過度消費、有些投資部位。 你自然就可以考慮很多事情。 休息去念書? 出國進修? 轉換跑道? 結婚? 離家獨立居住? 嘗試更有前景但低薪的工作? 你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你也不會因為「需要」一份工作而工作,而是可以慢慢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工作。
若你還能有好的態度、並有能力在工作上做出成績,就將能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所以我想補充的,大概是這樣的概念。


那,我寫這一大篇到底要講甚麼? 讀書不好嗎? 你該去當黑手? 或是宣揚甚麼古怪理念?
其實都不是,我只是單純想講「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大家都說對的方向,總有一天它會變成過時的論點。 當然,我講可能的狀況,也可能最後因為一些因素並沒發生。 所以你該要做的,是「永遠不要」去膜拜誰的論點,也不要速食的去全盤接受別人的思維。 而是要嘗試建立自己對於世界脈動的觀察,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思考如何交換與犧牲。
千萬不要想盲目跟隨別人的腳步走。 很多事情是有「時機」這關鍵的。 雖然隨著大多數人的腳步走最穩當,但實際上將註定會是「最辛苦」的一條路。 因為當大家條件背景都類似時,你就容易混雜在大眾之中無法被辨識。
你,就變的平庸了。

換言之,若你跟隨著最老套的讀書、上大學、念碩士、出來就業的路徑走,十年之內你確實還餓不死的。 但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卻將得到與父母那一輩不成比例的報酬,這是可惜的。
當然,我們最終都可以怪社會怪父母。 但最後要實際經歷人生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所以請好好用自己的眼睛來確認、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判斷,並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吧!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