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青春會客室:常被討厭怎麼辦?

艾莉您好!

我是一名要升國三的國二學生。最近跟我們班上的同學相處鬧的很不愉快,昨天晚上,有三位同學傳送訊息給我,裡面有很多不太好聽,聽起來讓人很火的話。我覺得我最近常常讓同學之間很不愉快,離暑假只剩下一個禮拜左右,我也準備轉學(為了應付會考),我該怎麼辦?道歉也和好不了了,但是我想讓以後的人際關係不要那麼緊張,甚至被人討厭。我很少出門,小時候就不太跟同學們互動,或許這是一個我很大的原因吧!其實,我很想改變,但是不知道確怎麼做改變我自己?
=========================================================================
你好:
感謝來信!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先決條件,是要付諸行動。才能看到改變。
改變自己之前,要先認識自己。來信內容你歸納自己人際關係受挫的主因是:小時候就不太跟同學們互動。是沒錯,少互動,就少了學習機會,但是,人總是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在舒適圈中被呵護著,遲早要進入團體與人一起學習、合作。那麼,越早遇到挫折,才越能激發自己反省改進的能力。接下來就是找出具體方法,無論方法有哪些,重點是心誠則靈,用心才能感動人,也才能看到效果。
你說自己「最近常常讓同學之間很不愉快」,但是你信中並未提及過程,或具體發生的情況。所以,這裡無法針對性給建議。但是,方法很多,艾莉在此僅先提供你三點建議。第一:觀察,也就是察顏觀色。與人互動時,眼底要有別人的存在,不能自以為是的高談闊論或忽略別人的聲音。要能觀察別人的表情,是明白了解,還是不耐皺眉?是點頭贊同,還是面無表情?觀察,還可以體現在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這是團體生活中學習的意義,你可以留意班上人緣好的同學他們表現,他們在人際關係的言行舉止,站在怎樣的立場?但不是要你照單全收,變成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你。
第二:處理問題要及時,如果人際關係常常困擾你。你可以在事發當下,請教師長或學校輔導老師,相信師長會根據你具體的情況,給予及時的分析建議,你也才能適時識察到自己得盲點,找到進步可能。
第三:道歉要及時。如果很明顯地這次不愉快,很多原因是由你引起,你可以先向他們道歉。因為,你即將轉學,大家好聚好散。但是,真心道歉,會避免下一次見面的尷尬感,甚至開出友善的花朵。
以上,僅就來信內容提出幾點建議,反省是成長的動力,實踐是進步的見證。加油!祝福你:否極泰來!
青春物語:反省是成長的動力,實踐是進步的見證。
(來信可以不需附上真實姓名與聯絡資料,我們所發表的文章也會將文中所有真實姓名替換,以維護個人隱私權,謝謝!來信內容將屬大紀元版權所有,編輯部並保留來信刪改與刊出的權利。)
青春會客室】艾莉信箱:youth@epochtimes.com歡迎你!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陳安儀:小孩該打? 還是不能打?

陳安儀:小孩該打? 還是不能打?
親子天下

零體罰的確是一種理想教養方式,但如果沒本事在零體罰之下好好管教小孩,那選擇體罰搭配理性愛的教育,以「確實」管教好小孩也不錯。陳安儀在《分數以外的選擇》提供她的觀點。

我常覺得,「小孩能不能打」,就跟「國家應不應該有死刑」的討論點是一樣的。
贊成者都覺得這是一種有效、方便、快速的嚇阻方法。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身體(生命)權利、將小孩(人類)看做無法理性溝通、只具一時效力、暴力的一種管教(威嚇)方式。
雖然我知道很多教育專家提倡「不打不罵」的管教方式,但很抱歉,我要在此很誠實的說:我很嚮往這樣的境界,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做到。
體罰也要搭配愛的教育
在生養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懷抱著最初「不打不罵」的理想,最後成為「又打又罵」的實況,我嘗試過儘量控制我的怒氣,也試著尋找各種制止孩子頑劣行為的解決之道,其中當然包括溫言勸說、耐性懷柔……一直到訂定處罰規則:罰站、打屁股、打手心、勞動服務……但,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時,劈頭大罵,抄起「傢伙」亂打一通。
再加上,看到很多「愛的教育之可怕小孩」後,後來的我,對於「體罰」的看法逐漸修正成:零體罰的確是一種理想教養方式,但如果沒本事在零體罰之下好好管教小孩,那選擇體罰搭配理性愛的教育,以「確實」管教好小孩也不錯。
「體罰」絕不是「唯一」的管教方式,也非「值得依賴」的處罰方式,但體罰並非毒蛇猛獸,適當使用仍具效果。而家長也不必為了自己曾經體罰過孩子,對孩子心懷內疚,或是覺得自己最大惡極。
重點在於,這個「罰」是不是真的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知不知道為什麼被罰?服不服氣被罰?以及被罰後面的愛與道理為何?
該怎麼罰,其實有年齡及個別差異。還有,罰了之後,你要花更多的時間,安撫孩子、向他說明,這樣的體罰,才有意義。
陳安儀:分數之外的選擇
分齡罰法比較有效
我們這一代全是被打大的,但父母與師長的體罰,並不曾讓我們變得暴力。然而,確實也有新聞報導被打大的孩子,反弒父母,或是走入歧途。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管教背後的愛與傳達,以及你跟孩子之間的「親情存款」夠不夠。如果要罰,與其在重複犯錯後、父母盛怒下處罰,不如一犯錯就立刻先罰,這樣的罰才不會失了方向。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我將處罰分齡也分等級處理:
 三歲之前:「體罰」是無效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在「生理功能」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還是「野蠻人」時期,最嚴重的懲罰就是「帶離現場」與「忽略行為」,這兩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 三歲以上:孩子三歲以上進入「半文明」階段,但此時他的時間概念不清楚,所以,處罰只有「當下」有效,時間不能拉長,也不能今天算昨天的帳。
● 五歲至八歲:這段期間,是我個人使用體罰最「頻繁」的時期(也是他們最容易惹毛我的年紀),此時我曾經試過罰站、打手心。
● 八歲以上:對這個年紀的大孩子而言,如果管教有效的話,大部分的時間只要訂好規則即可,不太需要再用到體罰了。
● 進入青春期:對這個時候的青少年,切切不可再加以體罰。此時的孩子,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大人要練習將之以「類大人」的個體看待,以武力或暴力的方式教育,只會帶來反效果。
通常我會動用到「家法」的,都是「態度」問題。比方:已經說過很多次的累犯、對人態度惡劣、說謊、明知故犯等。其他諸如:不小心打翻東西、掉東西、漏功課、考壞……那些對我而言都是小事,另有一套勞動服務、剝奪權利的罰法,不需要用到體罰。
可以體罰但不能辱罰
雖然我會體罰孩子,但我從來不執行「辱罰」:打巴掌、罰跪、在大庭廣眾大聲斥罵小孩……這種帶有「侮辱人格」性質的懲罰,讓孩子失去自尊,比皮肉之痛傷害更大。所以我處罰或責罵孩子一定在家裡,除非是極熟的朋友,在外面我一定會拖到廁所、車上或是無人的角落去。
回憶從前的師生關係,我最怕、最恨的,其實不是體罰過我的老師。而是不明就裡以巴掌、下跪傷害我自尊與自信的老師。回想童年,我最憤怒的親子經驗也都跟「打」無關,而是父母對我的誤解與委屈。
因此,我的綜合結論是:無論體罰與否,適當的親子管教,應與「界線」、「說理」、「獎懲」、「陪伴」與「愛的感受」有最密切的關聯,教養不是不能打,端看你怎麼打。
我家兩個孩子,性格差異很大。老大姊姊比較老實,因此小時挨打次數不多,反而是大一點比較多,大多因為態度不佳,或是事前的約定沒有做到,「打手心」是她自己提議、認可的處罰。老二弟弟就不一樣了。頭腦靈光的他拖延、塞責、心存僥倖的狀況比較多,挨打次數相對也多。
挨打時,姊弟的反應也完全不一樣。
姊姊犯錯挨打,通常就是含著眼淚、咬牙忍痛,既不討饒也不呼救。她說:「有時候不是不知道行為不對,而是無法控制。比起其他處罰,我寧願痛一下就算了。」弟弟則不同,明明知道最後「刑罰」一定要受,但他就是要漫天飛逃、就地討饒、大哭小叫一番,不到黃河心不死。
比較好笑的是,每當這兩個孩子受罰時,我家老公選擇「眼不見為淨」,乾脆避到廚房去洗碗;阿嬤則躲在房間看電視,並把音量轉到最大聲,避免心痛。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體罰其實也只是希望建立「家庭法律」與良好習慣,讓孩子心悅臣服啊!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分數之外的選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當孩子被「欺負」了,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昨天放學,女兒說起在學校發生的事。
 
「馬迷我跟妳說喔,那個OOO真的很壞耶!他每次都躲在樓梯那邊抓我們!今天下課我跟幾個女生要上樓時,他很用力把我拉住,我沒辦法掙脫,所以我就打他一下,結果他竟然更用力地打我耶!是不是很誇張?」
 
女兒像聊天般,輕鬆的說著。
 
「啊?又是他?他幹嘛拉住妳啊?妳打他哪裡?他打妳哪裡?」我若無其事地問。其實女兒已經多次向我抱怨該同學的行為,不是拉她襪子,就是拿她的東西,每幾天就聽到他的名字。
 
「他說那邊是他的,我們都不能過!奇怪,學校又不是他的,他哪有權力這樣說?而且我只是打他的手,他卻很用力地打我的背,超痛的耶!」女兒表情誇張,但臉上無一絲委屈。
 
此類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自從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欺負」事件。記得女兒在幼兒園第一次被「欺負」時,我也是心頭揪著痛,恨不得把那些臭小孩抓來扁一頓。不過當時我按耐住怒氣,選擇放手讓孩子練習處理,我從未去找對方家長,也很少向學校抱怨。如今女兒上小一,「欺負」事件有增無減,但我發現我越放手,她越成熟,態度也更從容不迫。
 
今天早晨,她又說起這件事。
 
「馬迷,OOO是不是很皮?結果昨天他就被老師罵了,哈哈!」女兒咬著吐司,邊笑邊說。「對啊!我聽妳抱怨他很多次了!他只拉妳?還是也會拉別的女生?」我想確定這不是針對性的行為。
 
「他也會拉別人啊!但是我比較常被他抓到,而且別的女生比較兇,他不敢抓。」
「那他抓妳時,妳會怎麼做?」
「我會逃跑啊,不然就是用力掙脫,昨天我跑不了,就打他的手。」
「很好!妳有自己的應對辦法!」
 
我讚揚她能自己想辦法。我鼓勵她秉持同樣心態繼續前進。
 
「其實動物的世界總是充滿欺負,對不對?每個人多少都被欺負過,不只是小孩,連大人都還會遇到欺負的事,只是欺負的形式不一樣。不過通常一開始他們不會只針對一個人,他會去弄弄每個人,而有的人會逃,有的會 fight back,有的人愣在那裏哭。妳覺得他們之後會去找誰麻煩?」「那個只會哭的人啊!因為比較好欺負。那些兇的太麻煩了!」
 
「對!所以有件事很重要:他第一次來弄妳的時候,一定要馬上回應,讓他知道妳不好惹,漸漸地他就不會再來煩妳。如果軟軟的,被弄了也不敢反應,他就會一直來找妳,而且一次比一次誇張。而且,只要妳反擊過一次,這件事就會傳出去,那個男生會去跟其他人說『OOO是母老虎,最好不要惹她!』」「所以如果你很弱,這件事情也會傳出去,『那個人很好欺負喔!』,然後那些人都去欺負他。」女兒舉一反三。
 
「馬麻妳小時候也被欺負過嗎?妳都怎麼做?」女兒問。
 
「當然有啊!幼稚園的時候,有一個男生很喜歡拉女生頭髮或掀女生的裙子,有次他拉我的辮子,我就去追他,追到他不敢為止。小學一、二年級時,坐我後面的男生拉我頭髮,我很生氣地轉過頭去,大力往他桌子拍下去,大聲罵他『你再拉試試看!』,後來他就不敢了。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幾個女生看我不順眼,趁我經過時,故意把鉛筆盒推到地上,說是我弄掉的,要我跟她們下跪道歉,那時我只看了她們一眼就走掉了,之後她們就沒再來煩我。」
 
「對耶!那個OOO也是很大聲的罵回去,結果他就不敢了!」女兒自己也觀察到了。
 
從小到大誰沒被欺負過?但經驗告訴我,在「試探性欺負階段」就要明確表明「你別想動我一根寒毛」的立場。只要堅定形象一建立,自然免除掉夜長夢多的後續煩惱。也因為這樣,我幾乎是「欺負」或「霸凌」的絕緣體。
 
「馬迷,可是我跟妳或OOO個性不一樣耶!我不敢直接反擊,我會逃跑!」
「逃跑也是一種方法啊!」
「如果太誇張,我就去告老師。」
「告老師或找人幫忙也是一種方法啊!例如在路上被人搶,警察剛好在旁邊,當然趕快找警察幫忙!但是如果沒有老師或警察,也沒有人在旁邊,妳要怎麼辦?」
 
「所以不能只有一種方法,」我強調,「每次狀況可能都不一樣,對付某種人的方法不見得可以對付另一種人,所以我很高興學校有這些事情發生,因為你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實驗看看哪種方法對哪種狀況有效,當妳經驗多了,就能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應對方法。最重要的是,妳可以把自己的心練得很強大!不然等到長大還不知道怎麼對付這類狀況,那就更慘了!」
 
女兒眼睛雪亮雪亮的,她精神一振,劈哩啪啦地說著她發現的方法:不理他、很兇地回「你再試試看啊!」、被取笑時重複說「你說甚麼?我聽不見!」、或是跟對方一起搞笑、離開教室以外的場地要結伴不落單、求助個性強悍的女同學介入幫忙等等。她的方法在不同狀況中奏效,她的資料庫持續擴大,戰鬥值持續增強。
 
「那可不可以踢他小雞雞?」女兒噗哧笑問。
「這是一種方法,但只有很特殊的情況才能使用,例如他勒妳脖子,妳不能呼吸,又沒別的辦法,只能踢他雞雞才能逃脫,這時候就可以。如果他只是輕輕打妳一下,妳就踢他小雞雞,害他以後都不能生小孩,這是不是太過分了?所以踢小雞雞是終極大絕招,不能隨便使用。」
 
女兒聽了一直笑,她點頭。
 
上學路上,她仍興奮地發想著還有甚麼方法可用,看著她昂首闊步走進校門,我知道她儲備了強烈的正能量,也蓋好了自己的防護罩,磨拳擦掌準備接受下次挑戰。「欺負」最怕「自信」,我相信日後的她,也能成為欺負絕緣體。
 
*********
本文使用括號「欺負」,是因為許多人會把此類行為定義為「欺負」,事實上,我不喜歡隨便在孩子身上貼「欺負」或「霸凌」的標籤。很多時候,孩子們只是在試探人際與權力關係,主觀上不見得知道自己正在「欺負」別人,甚至以為是好玩、遊戲而已。當然,此類行為發生時,大人必須適時標記其行為的對錯,藉此教導正確行為,但對該事件中的「受害者」,我反而認為有正常人際衝突的環境,才能讓孩子真正茁壯。而孩子如何看待此類事件,父母的態度往往是關鍵,過度反應可能讓孩子越來越懦弱自卑,而正面觀點能協助孩子逐步建構自我防禦機制。人生路上,「欺負」將無所不在,我們保護得了一時,保護不了永遠,讓孩子從經驗中實驗出應對方法,才是長遠的做法。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協助孩子培養盥洗習慣的繪本

盥洗也是需要家長示範、教的,讓孩子體驗到洗澡的有趣、舒服的感覺,了解不盥洗會生病(找手癬腳癬、皮膚過敏、拉肚子、頭蝨、蛀牙牙齒掉光無法咬碎食物,要花大錢裝假牙或植牙的照片給孩子看),孩子會比較有動力去做。未習得盥洗技能的孩子需要協助

洗澡

不愛洗澡的小白狗


噴上香水就好了!


我長大了:幫你的小恐龍洗澡 
https://www.parenting.com.tw/reading/book-997-我長大了:幫你的小恐龍洗澡/

小熊來洗澡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13270

延伸閱讀
洗澡,認識身體的好時機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618-洗澡,認識身體的好時機/

王宏哲:叫不動的孩子,背後有很心急的大人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589-王宏哲:叫不動的孩子,背後有很心急的大人/

王盈勛: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台灣社會的主力

他們的成功也仰賴做人處世智慧,若是不注意也會被取代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8000-%E7%8E%8B%E7%9B%88%E5%8B%9B%EF%BC%9A%E6%8C%87%E8%80%83%E6%88%90%E7%B8%BE%E4%B8%8D%E5%A5%BD%E4%B8%8D%E5%A3%9E%E7%9A%84%E4%B8%AD%E7%AD%89%E7%94%9F%EF%BC%8C%E6%89%8D%E6%98%AF%E6%94%B9%E8%AE%8A%E6%9C%AA%E4%BE%86%E5%8F%B0%E7%81%A3%E7%A4%BE%E6%9C%83%E7%9A%84%E4%B8%BB%E5%8A%9B/?page=4#

養出正面樂觀的小孩?5個簡單教養心法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135-%E9%A4%8A%E5%87%BA%E6%AD%A3%E9%9D%A2%E6%A8%82%E8%A7%80%E7%9A%84%E5%B0%8F%E5%AD%A9%EF%BC%9F%EF%BC%95%E5%80%8B%E7%B0%A1%E5%96%AE%E6%95%99%E9%A4%8A%E5%BF%83%E6%B3%95/?page=2#

教孩子自己動手做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5473-教孩子自己動手做/&utm_source=Parenting.com.tw&utm_medium=RightBar_buy&utm_campaign=CWbook

如何教會孩子刷牙?5個教會孩子刷牙的省時幸福祕訣!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1070-如何教會孩子刷牙?5個教會孩子刷牙的省時幸福祕訣!/?page=1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有兩個家?陪孩子走過父母離婚的傷心路

內容簡介

  當父母的愛有了缺口,請記得緊握孩子的雙手,用愛完整孩子的內心傷口,為他撐起一片藍天!
  「爸爸、媽媽你們怎麼都不跟我玩?」
  「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所以你們不喜歡我了?我會乖乖的,真的…」
  你是否曾經對孩子說過離婚都是他的錯,甚至讓他成為你的情緒照顧者?
  父母即使離婚,還是要給孩子沒有殘缺的愛,並且讓他知道:爸媽離婚,不是他的錯!
  素質教養專家 王□儀、林攸餘老師  真情推薦
本書特色
  列出30個父母在分居或離婚的過程,不正確的作法與觀念
  這些平凡的日常小事,其實潛藏著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書中附上的30個選項都代表著危機和警訊,若是父母一直沉浸在悲傷情緒,而忽略孩子的心情,可能會導致孩子身心無法彌補的傷害。
  舉例:
  □不斷看輕、貶低另一半,將對方說成畜生、瘋子等。
  □跟孩子說:「你去跟爸爸說…」或「你去跟媽媽說…」,把孩子當成傳聲筒。
  □對孩子說:「這一切都是你爸爸(媽媽)的錯,要不是他(她),我們也不會變成這樣!」等等的話,希望孩子和你(妳)站在同一陣線、同仇敵愾。
  □覺得孩子太小不會懂,或怕傷害到孩子,於是隱瞞孩子分居或離婚的事,或從未向孩子解釋過為何爸媽會離婚。
  □孩子在父母面前突然一反常態度變得非常乖巧,並刻意討好父母。
  以各種不同案例剖析,讓離婚的父母有所依循
  許多離婚的單親爸爸/媽媽,不但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反而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情緒處理者,再加上社會對於單親家庭抱有著既定的想法與迷思,導致單親家庭的孩子帶著這些錯誤的想法及疑惑長大成人,所以本書將會指導父母調適自己的心情,在離婚的過程中,與孩子擁有良好的互動。
  提供【離婚法律一點通】,詳細解答離婚過程的法律問題
  若是夫妻之間的感情裂痕已經無法修補,適時地向專業人士尋求諮詢與協助,對夫妻雙方會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有鑑於此,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會提供【離婚法律一點通】,讓讀者在離婚過程中,更懂得保護自己。
作者簡介
親子暢銷書作者 王擎天
  台灣大學數學、經濟雙修畢,台大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碩士、UCLA數學博士。現為台灣數學補教名師,對升學補習教育、青年學子輔導、個人生涯規劃,多有獨到見解和實務經驗。王博士本身育有一兒一女,兒子成績可上建中卻選擇就讀師大附中,女兒畢業於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現就讀台大電機系。近年他多次發表轟動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兩岸四地的「全人全腦教育」,引起學術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爭相研究,其精闢見解已被眾多父母奉為圭臬。
著作:
  作品等身,知名者有:《玩科學!激升全腦8大潛能》、《用玩的,玩出全腦高5Q》、《玩出聰明左右腦》、《微積分講蝦米》、《別在原地找乳酪》、《赤壁青史,誰與爭鋒?》、《搞定數學》、《這樣記憶最有效:超EZ強效記憶法》、《祕密背後的祕密》、《這樣想,數學就變簡單了》、《用對方法,開啟天賦》、《為什麼教出小皇帝》、《父母一定要知道的50個教養關鍵》、《剛剛好一起讀的小故事》...等。

目錄

PART1為什麼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吵架?1我希望有一個和樂的家庭
2是不是因為我不乖?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2為什麼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了?1爸爸、媽媽不要分居,好不好?
2為什麼爸爸/媽媽要搬出去?
3爸爸/媽媽以後都不在家了嗎?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3當爸爸/媽媽離開後,家裡好混亂!1對於爸媽之間的問題,我無能為力
2爸爸/媽媽來接我,叫我不要說
3我不想再見到爸爸/媽媽
4每次要去探望爸爸/媽媽,我都感覺焦躁
5爸爸/媽媽的肢體動作讓我不舒服!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4為什麼我不能自己決定要和爸爸/媽媽住?1我和爸爸/媽媽的感情比較好
2爸爸/媽媽好像比以前關心我!
3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和我說對方的不是?
4我希望生活可以和以往一樣,沒有太大變化!
5我期待找回心裡的平靜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5爸爸/媽媽,還會回來看我嗎?1爸爸/媽媽都在固定時間來看我
2我希望爸爸/媽媽住的地方不要太遠
3我不喜歡被爸爸/媽媽當作物品
4老師可以陪我去見爸爸/媽媽嗎?
7暫時中止探視的危險性與必要性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6爸爸/媽媽分居或離婚,我還是我嗎?1爸爸/媽媽離婚後,兄弟姊妹會去哪?
2我有了新的爸爸/媽媽!
3爸爸/媽媽的最後戰役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7我沒有做壞事,為什麼要上法庭?1爸爸/媽媽可以陪我出庭嗎?
2親屬法鑑定之生成
【離婚法律一點通】
PART8當彼此的愛出現裂痕,父母該怎麼做?1爸爸/媽媽該如何尋求協助?
2父母及孩子的機會與風險
3基本注意事項
【離婚法律一點通】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如何與自己和解?吳若權:離開讓你「痛苦」的舒適圈

同樣的問題在八年級以後更慘了

作者: 賓靜蓀(親子天下雜誌 104期
如何與自己和解?吳若權:離開讓你「痛苦」的舒適圈
照片:曾千倚攝

相對於與他人和解有個對象,與自己和解並非建立在對立和敵意上,而是面對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 的恐懼和憤怒。想要與自己和解,最困難是必須要有解開心結的意願。

二○一八年我大概講了七十幾場演講,對象從高中生、上班族到長者,都是在談重新認識自己、跟自己和解。過去我們很強調「愛自己、做自己」,都比較在形式上,如:不要虧待委屈自己、要勇敢表述、要照顧自己健康等。大家也都很認同在人我關係上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然而被討厭之後,要回來喜歡自己,好像變得更困難。但阿德勒心理學從個體出發,最後講的都是「利他」。很多人經歷很多挫折,繞了一大圈後才發現,愛自己的核心價值,其實是建立、展現在「對別人有幫助」的利他價值上。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個「理想中的自己」。不論是你對別人看不順眼的投射,或是你回來尋找自己的動機,面對父母、主管、同事、豬隊友,或愛過、但磨難到幾乎無法共處的伴侶時,其實都有個理想模式在那裡。當你發覺「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距離愈來愈遠,再怎麼努力就是做不到,會產生一種憤怒、與全世界為敵的負面動力。
六、七年級生更難達成「理想中的自己」
我無意強調世代差異,但四、五年級生的確生長在一個比較困頓的時代,可能一碗滷肉飯就是理想,只要努力,掌握到社會提供的資源和機會,那個理想和幸福,好像是觸手可及的。
但六、七年級世代生來就在一個這麼華麗的世界,他要達到的「理想中的自己」,狀態或標準都更高。但是他擁有的資源、機會相對變少,而選項卻從三個變到三十個!在多元的世界裡,達成「理想中的自己」的方法變多,尋找的時間和要做的決定拖長、變困難。當找不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最佳選擇、策略跟道路的時候,內心就產生一種恐懼,而你必須去面對那個恐懼。
當我們跟別人和解,往往是去面對一種敵意或對立。但回來跟自己和解,就不是在對立和敵意上,反而要面對達不到理想的恐懼和憤怒,以及錯綜複雜在你心裡的結,有親情的、友情的、追求學業的挫折、人際關係的衝突等。當你跟自己和解,更多是打開在成長歷程中形成的千千萬萬個心結。
人習慣活在「痛苦」裡,不願意改變
和自己和解最困難的部分,第一是你必須有解開那些心結的意願。如果你不覺得這是單方面(例如父母)的錯造成,自己也有一半責任(例如沒跟父母好好溝通表達,或足夠的堅持、取得信任),就能夠先把對錯放一邊,就知道心結在那裡。解鈴還須繫鈴人,你有意願,就是重要的開始。
第二,為你的人生腳本,選擇一個不同角度的解釋方法。心理學稱為「敘事治療」,面對你生命的挫敗、恐懼、痛苦、糾結,甚至是更大的成長挫折跟陰影,找到一個解釋的方法。一個事件先會用「我」這個主詞敘述一遍,再用「你」這個主詞敘述一遍,第三次用「他」來敘述,你就會比較出來不同的解釋角度和立場。你會在三個不同腳本中,找到對這件事情比較客觀、合理的解釋,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有了「解開的意願」、「解釋的方式」,第三個階段你才會具備「解決的能力」。解決的能力需要被鍛鍊和培養,找到解釋方式,就是我們所謂的「知道」,可是到了有解決的能力,你才會「做到」。有時候你有能力,卻習慣活在「痛苦」的舒適圈裡,不願意去改變。因為待在痛苦裡比較容易,你很知道怎麼樣在這痛苦裡存活下來,可是,一旦這個痛苦沒了,好像就失去了憤怒的對象,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我們對於「改變」通常有很大的恐懼。你看到你的人生劇本,有解開的意願,也知道解釋這件事的方式,人家也告訴你解決的方式,但你不願付諸行動,就是沒有按下這開關。但我覺得,會去尋找答案的人,基本上已經把手按在開關上了,需要的就是「按」下去的力量而已。
其實整個和解的過程,不盡然是自己受惠,回過頭來看,在過程當中打開的每一個結,無論那些人、那些事是不是還在你這個階段的生命裡面,他們也都受惠了。我覺得人生碰到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用「跟自己和解」去處理,只要你用對的方式,不是喝符水、怪力亂神,透過你的心理跟靈性的學習,你一定都可以找到和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