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都是你害的!」--為什麼孩子愛怪別人?

親職演講時,有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
全家出去吃晚餐,孩子想帶心愛的玩具出門,媽媽提醒孩子:「玩具在家裡玩就好,帶出去有可能會不見喔!」孩子表示知道,但還是堅持要帶玩具...

回家前發現,玩具真的不見了!孩子氣急敗壞的指責媽媽:「都是妳害的!為什麼不提醒我!為什麼不幫我保管好!」

媽媽無奈地詢問我們:「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愛怪別人呢?」

如同老話「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性格也不是一天養成的,而外在的行為,只是反映了孩子長時間所形塑的性格,因此我們不談如何改變外在的行為,而是回頭尋找影響性格的蜘絲馬跡。當問題的源頭解決了,行為也就自然改變。

通常,會容易怪別人、怪爸媽的孩子,來自下述三種教養模式的家庭:
一、大人習慣「怪別人」的家庭
好久好久以前看過一則故事,描述孫子跌倒了大哭,阿嬤趕緊抱起孫子,然後用手打地板、用腳踩地板,說:「這地板怎麼那麼壞!讓我的孫子跌倒!不哭,我幫你打它、踩它!」當年的我覺得不可思議,跌倒是自己沒走穩吧,關地板什麼事情?
直到我有了孩子後,到公園、運動場、甚至溜冰場,親耳聽到好多次同樣的話...,現在的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呀!當孩子身邊的大人 (或手足、同儕),習慣把任何的事情、責任、過錯,都推到別人或環境身上,而跟自己無關時,真的很難不教養出習慣怪別人的孩子。
而且這樣的家庭,可能還會怪幼兒園或學校,怎麼沒有把孩子教好,真是不負責任!其實最不願意負責任的,是大人本身。
二、大人習慣「怪小孩」的家庭

「我剛剛不是跟你說了嗎!」、「我就跟你講吧!」、「你看,水打翻了吧!」、「我提醒過你了喔!」、「誰叫你不聽我的話!」......
小孩、或是小小孩,真是太容易怪罪了。
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確比起孩子來說是見多識廣,我們吃過的鹽也的確比他們吃過的飯要多,因此,善盡「提醒」的責任的確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事情。但提醒,並不代表事情發生後,要以一種「你看吧!」的姿態對孩子落井下石。而且通常會這樣講的大人,在邊講的時候,還會邊幫孩子善後。因此孩子不但不用承擔任何自然或合理的行為結果,還在心理層面被大人奚落貶低了一番。

等到孩子語言成熟了一點 (大約4歲左右吧),孩子有可能因為要報復、要閃躲、或不想要被貶低,就會先發置人、先下手為強,說出「都是你害的!」

通常苦主 (被怪罪的對象) 就會是當年落井下石的大人們。
三、大人習慣「罵小孩」的家庭
人類有趨吉避凶的本能,而被打罵絕對不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情。

很多大人以為用打罵可以扼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必須說的精確一點:用打罵只可以扼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不 被 你 看 到」!
也就是化明為暗,不要被大人發現就沒事了。
那麼如果被發現了怎麼辦?兩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1) 說謊、(2) 怪別人!只要有一次的成功經驗,孩子就會誤以為可以一直這麼做。
但總會有被抓包的時候,如果大人是用更大的力量、更嚴厲的字眼來打來罵的話,就是在訓練孩子「智慧型犯罪」的頭腦:我下次一定不要再被抓到!如果被抓到,也要說是別人害的!
還好,羅馬雖然不是一天造成的,但也是有拆除或重建的機會。教養的模式、大人和孩子的性格也是,都有機會改變和調育。
如果你的家庭互動模式,也是上述三種之一,那麼你可以選擇從今天開始改變。因為當父母改變了,孩子也就跟著改變了。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如何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的學習以生活經驗為起點,並以獨立生活為最終的目標。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自己料理生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包含每日生活所需的基本動作。主旨在於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能力與習慣,可訓練感官和肌肉活動問的協調,更可促進孩子智能的發育,並培養孩子的獨立、專注力、次序感、耐心等好習性。   

   學習生活自理也是引導孩子學習生活的過程,並可將認知的內容融入居家生活能力訓練中,加強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生活自理的主要項目有:洗手、刷牙、洗臉、脫衣、穿衣、穿鞋、綁鞋帶、梳頭髮、進食用餐、如廁、自己擤鼻涕、收拾玩具等等。 

人本心理學家羅吉斯(Rogers),相信人本身是可信任的,並且自身有能力去理解和解決自己的困難與個人成長。羅吉斯亦提出了四個指標以示自我實現的程度:1.對經驗的開放程度。 2.對自己的信任程度。3.自我評估的內在動力。4.繼續成長的意願。所以給予孩子安全的環境,便能讓孩子自動自發地解決心理困擾,自給自足追尋真我的運作,將自我實現視為人性的最高需求。

◎以收拾玩具為例

   遊戲是孩子的最愛,玩玩具則是孩子生活的主要項目,但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常常是讓父母頭痛的問題。在幼兒園更要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教具,培養良好習慣,也可減輕老師負擔,更不會因為亂放玩具而受傷。

引導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可將玩具用紙箱、整理箱等分類,在玩具的箱子或盒子貼上照片或文字。剛開始讓孩子一次先玩一樣玩具,收拾好再選另一樣。如果多種混合時,可讓孩子依照標示來玩「送玩具回家」的遊戲,散落的玩具歸位。這不但是很好的分類活動,也可以培養收拾的好習慣。 

進行方式與注意事項:

非指導式:相信孩子有能力自行收拾玩具的,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做。

◎有效的引導:引起動機,讓孩子自己想要收拾玩具,鼓勵孩子良好行為,讚美孩子收拾的能力。

◎評估:評估孩子是否能自行收拾玩具,依孩子年齡給予任務,在開始時成人需整理就緒,孩子方便歸納整理。

◎由簡單而複雜:不讓孩子覺得困難而不想收拾,所以需由易而難循序漸進,讓孩子經由成功的經驗,喜歡做而得到自信心。

◎時間也是很重要的關鍵,當孩子玩的太累就會失去耐性收拾,所以要預留時間讓孩子收拾。

◎當很多位孩子一起玩時,可以引導如何分工合作,也可以利用故事、繪本、影片、照片、遊戲方式讓玩具回家。有家長將孩子收拾玩具的過程錄影,孩子為了要很快看自已錄的收拾影片,就會很快的收拾在地上的玩具。

相關繪本:米米學收拾-



         玩具要回家:孩子不會收拾東西,怎麼辦


生活連續圖卡-

http://www.gc.hk/index_eproduct_view.php?products_id=59

網路資料「我會收玩具」的影片:








◎更衣練習

   讓孩子自己動手更衣,是培養獨立性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從需要的家長幫忙,到能夠完全自理,須要不斷地練習,家長的任務是要配合孩子的實際發展,多給予他練習的機會,並從旁予以鼓勵及引導!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先選擇設計簡單較易穿脫的衣物,讓孩子能夠循序漸進地熟悉各項技巧,可以先從「脫」開始,然後再練習「穿」;先從短袖(褲)開始,然後再練習長袖(褲);先從「寬鬆」的衣服開始,然後再練習「緊貼」的衣物;先從「鬆緊帶」的衣服開始,然後再練習有「鈕釦」的衣物;先從「大型」鈕釦開始,然後再練習「細小」的鈕釦;選擇正反面明顯的衣物,協助小朋友判斷衣服的正反面。

   家長要有耐心,看到孩子不熟練的樣子,不要忍不住就直接幫他弄好,無形中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孩子在不熟練的時候,本來速度就會比較慢,父母不要為了節省時間,導致他無法充分練習。不過氣候寒冷的時節,如所需時間較長,家長記得先打開暖氣,避免孩子著涼。

   也可利用遊戲的方式帶入生活中,慢慢逐步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像是和孩子一起玩「抓兔子」的想像遊戲,先將襪子捲起,再套在腳上拉好,讓孩子想要自己動手試試看。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不用特地安排時間強迫孩子練習,只要抓對時機。

讓孩子陪同挑選、收納、分類,或是讓孩子協助收下晒乾的衣服,練習摺衣服,然後請孩子把自己的衣服挑出來,收到衣櫃中。等他們長大一點,需要自己準備衣物洗澡時,也能學會挑選要穿著的衣物。 

「我會自己更衣和折衣服」相關影片:




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是信任孩子:

Trust me
     I can do it

       I can do everything


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提到好奇心對生活能力的影響和日本的情況
http://sunny9987.pixnet.net/blog/post/241129400-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基本生活能力決定孩子的一生




基本生活能力決定孩子的一生
陳念妤

這標題沒嚇人,已有不少研究報告都說明這結果。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穿衣習慣、清潔習慣等,看似簡單又必須的事情,其實很多中學生,甚至大人都做不好。早前不是有報道指中學生如廁後都不懂擦屁股嗎?也不乏大學生獨自到外國升學,因無法自理生活而落荒而逃。原來,有些生活習慣沒有在孩子六歲前培養好,真的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健康及社交發展。


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習慣,很多大人都做不好。(網上圖片)
有些生活習慣沒有在孩子六歲前培養好,真的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健康及社交發展。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儘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生活習慣,可是怎樣教?說白了有不少爸爸連自己的毛巾也洗不乾淨,如何教孩子洗毛巾?有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例如問我怎樣教孩子用筷子,我也只會想到去母嬰店買加了輔助器的學習筷子。而最近,我終於發現了一本對家長有幫助的書。
《兒童基本生活習慣培養》由一群日本兒童教育家以全圖解方式教導零至六歲孩子必學的生活習慣,不得不折服日本人的細心與認真,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完全拆解,按步驟向家長說明如何指導孩子,才能讓他們容易上手。


由多位日本兒童教育專家合編的兒童基本生活指南,非常值得家長參考。

我按圖索驥教兩歲大的小女,她神速地學會了自己吃飯、抹嘴、擠鼻涕、穿襪子和穿鞋子等“任務”,連托兒所的老師都說她的自理能力很強,我不好意思說其實是跟日本人學的。
書中不但圖文並茂地教我們如何教,而且更重要是告訴我們為何要教。如使用筷子,一直被學校及家長忽視。很多學校或接送中心提供午膳,也不會給孩子筷子;當年,我家長輩幫忙照顧七歲小兒,也經常為了加快其吃飯速度,而不讓他使用筷子。
這書裡則提到一個重要理論:“現代社會的繁榮與手指的靈巧度有很大關係,從小使用筷子的人,手指比使用刀叉的人靈巧度高很多”,書中提倡孩子上學就學用筷子,否則孩子就會“在最有能力接受此項能力訓練時錯過了時機”。其他如穿衣、綁鞋帶、洗澡等,書中都有詳述,看完你會發現,有些我們做了一輩子的動作,原來有更容易完成的辦法,因此,非常鼓勵大家抽空看看此書。


作者
陳念妤,家有三寶貝的全職媽媽,澳門日報副刊專欄作者,熱愛閱讀。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作者:  邱淳孝

出版社:四塊文玉創

目錄

【推薦序】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周慕姿
【自序】再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Chapter 1  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
01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02  讓孩子成為父母的鏡子及導師
03  學習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4  孩子種種行為目的,只為了克服自卑感
05  辨識孩子常見四種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
06  從依附關係中,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
07  摸清孩子天生氣質,找「對」方法帶孩子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09  如何建立規矩及界線,培養孩子責任感
10  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從困境中學習成長
11  了解情緒的引發及運作,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12  如何幫忙孩子管理情緒

Chapter 3  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
13  總是長不大的「巨嬰型」孩子
14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
15  手機不離身,「網路成癮」的孩子
16  總是哭不停的「分離焦慮」孩子
17  老是愛吵架的「手足競爭」孩子
18  關閉心房,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
19  過度管教容易教出「以暴制暴」的孩子

Chapter 4  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20  從分離課題,認清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21  父母照顧孩子時,請先照料自己的內在小孩
22  父母的關係是合作,不是仇敵
23  找回父母自己的名字,才能對孩子「放手」
24  重新檢驗父母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25  如何運用父母的幽默感與創造性,化解危機
26  請父母累積與孩子的珍貴時刻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教出多所名校都想要的新生,一位母親的「收放教養心法」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3379-/?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5073379-190215&page=4#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為什麼生活能力越早開始學習越好?—採買篇

因為採買食材、生活用品、各種水電/家電/電子產品/移動工具檢測維修服務時,要學習多如牛毛的各種品項大概長什麼樣、怎麼用、怎麼挑(尤其肉、海鮮和蔬果類)、不同大類品項保存方式的保存期限、每人在一段時間長度內的使用量、每種品項的等級、各自的常用計量單位和每一單位常用計量單位的合理價位範圍、採買通路的營業時間以評估人數和某時間長度所需預算、採買日期時間和採買所需時間(包括路程,找貨搬貨運貨結帳搬貨運回家,如果需要的品項量大且多,時間最好多加點buffer還有不要高估我們的體能。一個個去不同地方是很花體能時間精力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大賣場品項包山包海多到有點不可思議、大部分品項價格合理而且人多還很賺,因為多數常採買的老手只要看大部分需要的品項價格划算不要太誇張,剩下的品項價格就算稍貴,有時不要太誇張懶得跑一起買一買就算了,能夠在預算內做一趟買完幾乎所有生活必需品是ㄧ很令人欣慰的事)、哪個牌子(或商家)哪個系列、型號的哪個品項能買,哪個不行,如何尋找有口碑的檢測/維修服務供應商、如何尋找有口碑耐用的大型家具品牌和品項,需要花許多時間累積經驗和熟練度。

買過,才會知道2000克大包裝麵條的合理價位什麼範圍,多少是買到便宜,多少是買貴、哪幾個牌子的菜心/麵筋/玉米罐頭比較好吃CP值高、哪個牌子的水餃饅頭香油沙茶醬很棒可以買、,哪家椰子床墊有5CM厚且內部全椰棕對喜歡硬床墊的租屋族而言CP高,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價廉物美的店家。

買錯過,才會知道超市裡哪些包裝長得很醜的手工水餃不要買,因為不好吃、哪些大賣場線上購物網看起來有新奇內餡(例如瓜仔雞肉)的水餃不要買,因為這內餡放到水餃裡味道不搭很噁、太便宜的大賣場自有品牌調理包不要買,因為味道很奇怪、大賣場冷凍櫃裡的大包裝肉品可能正面是鮮紅,內部切開來已全數變咖啡色(腐敗),不要買、市場哪一攤的超大顆兩盒一百元的水餃不好吃而且某兩顆裡面有紙、某牌某個系列泡麵很好吃,同牌某款附調理包的素食泡麵和它差不多價格卻非常噁心、某大賣場線上商場的某款低價位生活用品尺寸縮水不好用、市場買過一斤180元的普通豬肉,回家上網查價錢才發現市場會坑看起來一臉很少煮菜的人、付了全額給水電維修師傅修天花板的漏水,木封天花板敲開來看,維修師傅來施作了兩次最後還是繼續漏水、花了15000修車進了車廠最後還是沒修好,換了另一間才弄好、機車牽去檢查師父說要換2000元的東西,拿到別家去問只要幾百而且修好了、冷氣找原廠來修,搬回公司兩次,還是一樣不會冷,最後找一個老師傅,說是管線掛了要修很麻煩,還是重買一台解決⋯⋯

學習哪些食材、日用品、維修服務去哪裡買或找比較划算,也需要許多時間跑不同地方比較,才會慢慢有概念(且部分價廉物美的店家不會出現在google地圖,裡面的品項價格在網路上也看不到),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一定要投入時間和心力,這些都是寶貴的生活經驗,可以增加孩子的挫折復原力,對他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很有幫助。

如果婚後或(與人)租屋需要自己一個人面對生活, 急需食材日用品、維修服務時,才發現自己的錢怎麼能買到的東西這麼少,一樣的東西買價比別人貴,或發現買到垃圾或次級品、付完錢東西卻沒修好,缺乏經驗的人難解決突如其來多樣品項的需求、預算限制和品質需求問題,一急之下,接受「世界本來就會順利運轉,不存在惡劣情況」眼罩式教育的人就容易崩潰,覺得這個世界怎麼只對自己這麼差,是不是自己這個人不應該存在?認為自己不可能透過學習,產生能夠應付惡劣情況的能力,因而放棄面對這些情況,這是很可惜的事。不熟悉採買某類品項的人也需要花更多時間逛商家、用google搜尋資訊才能在預算內找到自已需要的東西。

但......親愛的,這個世界本來如此殘酷, 平等的對待每個人,只是過去家人以他們的各種生活能力幫我們處理掉了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惡意和陷阱......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現實的殘酷,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不讓自己被殘酷的現實一口吞噬。是的,生活能力是可以學習的,不管幾歲開始學習都不嫌晚。

大致上,如果剛好身邊沒老手可以帶著學採買又有點預算,按線上食材代買配送網站或線上購物網站/便利店 > 超市/大賣場 > 傳統市場的順序去試著累積成功的採買經驗門檻會低很多,因為...比較一下食品通路列個表格(只是大概的概念,不是絕對)

採買方便度:線上食材代買配送網站 < 便利店 < 超市 <= 大賣場 << 傳統市場
新鮮/衛生度:線上食材代買配送網站 >= 便利店 > 超市 > 大賣場 = 傳統市場
當然有一好沒兩好,價格方面是:線上食材代買配送網站 >= 便利店 >= 超市 > 大賣場 >= 傳統市場

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大賣場的生鮮品項可能有過期變黑臭掉的肉品噴一下X氣再封盒拿出來賣ll,所以還是要挑一下,而且大賣場的點對大部分沒車的人來說其實不太方便..超商偶爾會賣即期品可以省很多,點又超多超方便,超市的點次之,傳統市場則是要挑乾淨明亮的攤位,食材會比較衛生。

如果是採買食材,分類保存的時候若要封口,袋子有破洞的話食物容易變質,留縫隙小蟲可能會進去..。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親子之間愛的存款,是孩子最豐盛的養分;當他遇上了嚴冬的考驗,才能提取那些美好的回憶做為依靠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3876
作者:尚瑞君

發表日期:2019-01-28

點擊瀏覽數:3383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陪孩子?這可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你對他的在乎與愛,有多深?有多濃?是不是和你在嘴上說的愛他,一樣深重。

現在的親子都很忙碌,要珍惜愈來愈少的相聚時間,多互動與聊天,為親子的存簿,多存些愛的存款。

洗好澡出來,幼子說:「媽媽您看。」他排好了骨牌。接著說:「媽媽陪我玩!」我們開始抽起骨牌。當骨牌開始搖搖欲墜時,兩個人都好緊張!接著,在我抽出一張骨牌後,骨牌全部倒在了地上。幼子笑著說:「媽媽,您輸了,換您來排。」

我排了一次、兩次。幼子問:「媽媽,連輸三盤,請問有何感想啊?」我說:「下一盤,我一定會贏,不然,我就跟你姓林,叫林尚瑞君。」

經過刺激又驚險的抽取骨牌過程,沒想到,骨牌在我抽出後又瓦解。我看著幼子說:「媽媽現在叫林尚瑞君。」只好認份的又排起骨牌。幼子高興的在床下跳上跳下,然後衝去書房說:「哥哥!媽媽玩骨牌連輸我四盤唷!她現在叫林尚瑞君!哈哈哈!」

林尚瑞君!這個先生沒辦法叫我冠上的夫姓,居然在一場抽取骨牌的過程中,就冠上了!

幼子又跑回房間,趁勝追擊的問:「媽媽,請發表連輸四盤的感想。」我說:「我這一盤一定會贏,我會改回叫尚瑞君。」他笑著說:「媽媽,不行唷!您要連贏五盤,才可以改回叫尚瑞君。」

第五盤,還是我輸了,他又問:「媽媽,請發表連輸五盤的感想。」我說:「我對不起我的父親,我把他給我的姓,都輸了!」沒想到,我還連輸了第六盤、第七盤。今天不是我的日子,幼子愈玩愈嗨;我愈玩愈想睡覺。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間,母子兩人把骨牌收拾好,上床睡覺。

平常維持規律的作息,是父母該給孩子的保護與尊重,在特別狀況,讓作息偶爾改變,是父母要給孩子的彈性與包容。

兩個兒子雖然已經上國二和小六,我們還是常常一起讀書、一起遊戲、一起做飯,準備晚餐,因為,用心陪伴是最真情的教養。你愈是在乎一個人,愈是捨得花時間,在他的身上。

那晚,長子來幫我炒菜,我準備水果時,跟他說:「哥哥,您來幫媽媽的忙時,媽媽都會覺得好開心!食物也會變得特別好吃!」吃晚餐時,我跟幼子說:「今天要感謝哥哥,是他幫忙炒蝦醬空心菜的。」幼子很識相的,馬上用甜滋滋的口吻對哥哥說:「謝謝哥哥唷!」

雖然家人相處,難免會有摩擦、會有爭吵、會有互相看不順眼的時候。但這些相親相愛,互相陪伴、互相感謝的記憶,就是當裂痕出現時的,潤滑劑。

常常跟孩子們說:「要維持與凝聚一個家,其實並不容易。但是要破壞與拆散一個家,卻是輕而易舉的事。就像我們要排很久的時間,才可以把骨牌的圖形排出來,但只要輕輕的一推,骨牌就一個一個瞬間的倒地。所以家人之間要相親相愛,要互助合作,就算是生氣傷心時,也不要說出太傷人、太過分的話。因為這樣說與這樣做,會讓大家都傷心難過的。」

幾年前有一個富少,酒駕撞死一位女士,他的先生悲傷過度,在一周後也猝死,獨留下他們不到十歲的獨生女。這個社會新聞,我跟孩子們分析過很多次,就是要他們懂得珍惜,可以一起相聚與相處的時光。

家庭,是最初與最親密的場所。孩子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享受,只要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在安全又安心的環境。孩子需要的是家人一起相處與陪伴的機會和經驗,花點時間陪孩子玩、陪孩子聊天、陪孩子做家事、不要只把時間花在賺錢上,即便你賺到了更多的財富,卻沒有家人溫馨相處的記憶和經驗,人生也是貧窮的。

陪伴,要真心。敷衍或應付,孩子是感受得出來的。

前年,幼子問我問題時,我沒有認真回答他,他突然說:「媽媽,您今天是瑕疵品。」原本在他心目中是完美的媽媽,只因為不專心面對他,就變成瑕疵品,不是大傷形象嗎?前兩天,幼子問我問題,因為我在看書,我只回答嗯、噢,他馬上問:「媽媽,您是不是在敷衍我?」讓我不好意思的馬上說:「對不起!媽媽剛才真的是在敷衍你,現在我會認真地聽你說話。」

孩子很精明的。如果你當下很忙或是很累,可以跟孩子說等一下再回答他,或是陪伴他,但是,說到,一定要做到。

親子可以有效地累積愛的存簿,就在最初的十幾年。每一個人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愛與經驗,是他面對未來人生最常使用的知識庫,多幫孩子儲存溫暖與溫馨的養料,當他遇上了嚴冬的考驗時,他可以提取那些美好的成長經驗,幫自己度過挑戰,走向愈來愈穩健的成長。
※延伸閱讀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當孩子被拒絕時,千萬別輕忽

孩子回家說他被排擠了,千萬別不當一回事,以為孩子想太多。被拒絕會產生長期的人際與情緒困擾,心理學家教我們怎麼帶著孩子修補受傷的心,走向健康的社交生活。

「沒有人喜歡我!」
「沒有人要跟我玩!」
「他們都討厭我!」
「分組的時候我落單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些應該都是父母最不想聽到孩子說的話。但除了心頭一揪的不捨,該怎麼回應孩子?即將出版第四本書、探討孩子的自信的臨床心理學家摩爾(Eileen Kennedy-Moore)指出,內情絕對不是只有安慰孩子「不要理他們」、「自己玩也很好」,或直接找老師那麼簡單。被拒絕、寂寞的孩子,心裡有傷,需要醫治,也需要幫助他們重新走向人群,不然將造成一生更深的影響。
摩爾強調,或許有人會認為孩子很快就忘記了,但大人千萬不要忽視「被拒絕」的影響力
常被拒絕 不易感受他人好意  
立即的衝擊,可能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害怕主動向人開口。多經歷幾次後,不但不會不以為然,還可能產生憂鬱傾向,也影響身心健康與學習表現。(看更多: 被霸凌者的眼淚:別再跟孩子說「不要理他們就好了!」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適時的協助,將形成對人際互動錯誤的認知。例如,他可能會在需要向人開口、展現友誼、或邀請別人時,就陷入焦慮,怕被別人拒絕。
負面的經驗也將導致當有人對他熱情、友善時,他可能不太容易感受到別人的好意,甚至反而回以自己曾經歷過的冷回應,造成對方的誤解。
另外,美國伍斯特聖十字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in Worcester)的心理學副教授喬德(Stephenie Chaudoir)的實證研究還發現,長期被拒絕、對「被拒絕」敏感的人,身體甚至會產生特殊的生理反應,以及較高度的緊張、不安,抗壓性比較低。
不過,還好這些問題不是不可逆的。摩爾提醒,孩子通常不會知道為什麼,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以下是心理學家對這類情況的建議,協助孩子發展健康的社交生活。
你可以這麼做
先抱抱孩子。孩子在家中覺得被接受、被愛,是很重要的。
請孩子說說是什麼情況,以及他的感覺。通常反應愈大的孩子,也會比較快平復。大人要特別注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在這時常常會發現,可能是有特定1、2個人或是1、2個情況,會讓孩子這樣難過,有比較強的情緒。可以提醒孩子,在其他狀況下,還有很多人喜歡他,或是其他正面的例子。
教孩子分辨發生的「事實」,以及他的感受。也許孩子會發現,是他比較多愁善感,這時就可以陪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例如散散步。
試著探索原因,對症下藥教孩子社交技巧。例如,孩子比較害羞?有情緒困擾?或是,有時各方面表現優異、積極的孩子,在群體中不一定會比較受喜歡,或反而容易感到挫折、不開心。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但可以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例如,多對人微笑、有時也讓別人主導遊戲規則、或是主動邀請別人一起玩。
希望孩子跟朋友間怎麼相處,就用這種方式跟孩子相處。
可以問孩子,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可以怎麼解決?
如果常常發生,可以找老師聊一聊,尤其是看看是否有霸凌的情況。
記得不要…..
跟孩子說「不要這麼想」。
直接假定孩子被霸凌。
直接去找老師或同學的家長。
擴大想成是嚴重的社交問題。
延伸閱讀:

男孩也有關係霸凌 教孩子處理毒性同儕關係

兒少心理學家凱蒂·赫利(Katie Hurley) 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指出,近年來男孩間的「關係霸凌」有增加趨勢。關係霸凌,是指用排擠、操縱等手法,而非肢體暴力來欺負別人。挪威研究指出,其實男孩間的霸凌關係跟女孩一樣普遍,但男孩比較不敏感,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霸凌對象。
我們都錯了!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一書作者蜜雪兒·玻芭(Michele Borba)博士說:「如果你以為關係霸凌只會出現在女孩之間,那就錯了。一群男孩故意排擠一個男生是很常見的。不論是在操場上、校車上、足球場上、或是校外教學時,被排擠是很難受的。一群男生站在一起,對被排擠的那人指指點點,也很常見。」
跟女孩一樣,男孩受到關係霸凌時,也會焦慮、沮喪、自信下滑。如果不尋求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可能會惡化。家長要幫助孩子們辨認並了解關係霸凌,以及被霸凌時如何尋求幫助。(看更多:當孩子被拒絕時,千萬別輕忽
如何辨認關係霸凌?
關係霸凌是非肢體暴力的霸凌,而是詆毀、傷害另一個孩子,或操縱另一個孩子的人際關係。關係霸凌是重複的(不是偶發事件)而且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存在權利不平等的現象。(看更多:被霸凌者的眼淚:別再跟孩子說「不要理他們就好了!」
關係霸凌可能包括:
  • 負面八卦或謠言
  • 惡意的評語
  • 社交孤立
  • 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挖苦
  • 長期忽視某人
  • 操縱,例如搜集被害者的隱私然後散布於眾
  • 網路霸凌
關係霸凌經常發生的時機,包括下課時間、午餐時間、校車上或網路上。負面的謠言、惡意的評語可以經由簡訊或社群媒體快速散布,受害者經常沒有喘息的機會,因為網路時代的霸凌永不消停。
關係霸凌是經過設計的,因此難以察覺。惡意的言論可能在走廊或是社群媒體上散布,可以輕易避過老師的耳目。當孩子使用社群媒體不受限時,發表惡意評論或用訊息騷擾同儕是很容易的。惡意的孤立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朋友圈的改變,但其實是故意隔離某人的策略,例如玩遊戲時不讓某人加入、吃午餐時不讓某人坐在一起。
男孩們經常被教育要堅強,因此遇到這些困境時,他們傾向自己處理。但關係霸凌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問題。如果你孩子出現以下情形,可能是他遭遇關係霸凌的徵兆:(看更多:當孩子面對「關係霸凌」請別對他說這幾句話,反而造成二度傷害
  • 焦慮
  • 行為退化
  • 避免社交或課外活動
  • 孤獨
  • 沮喪
  • 睡不好
  • 飲食習慣改變
  • 學業成績下滑
  • 拒絕上學
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你感覺到他正在掙扎,可以教他用以下方式自我保護:
  • 表達情緒:經常和你的孩子討論情緒,教他檢視情緒發生的原因。
  • 減輕壓力:深呼吸、寫日記、靜心練習都是好方法。
  • 建立自信:男孩們需要明白,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並不丟臉。
  • 解決問題:你可能很想為孩子解決問題,但更好的方式是從旁指導。
  • 創造支援網路:跟孩子一起想想,學校有哪些老師或其他同學可以幫助他。
  • 建立正面關係:很多孩子離不開霸凌者,因為他們以為失去朋友是自己的錯。鼓勵他交新朋友,遠離毒性關係。
  • 培養同理心以及包容的行為:當孩子學會照顧別人,也會變得有自信,不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延伸閱讀:

如何幫助小學生交朋友?

作者:曾多聞

回想我們的童年時期,不少人會有在人際關係上受挫的記憶。小朋友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玩在一起,在小學裡交朋友也不容易。教育專家在澳洲獨立新聞網站《The Conversation》分別提供家長、老師實用建議。

澳洲天主教大學教育系講師娜塔莎·沃德曼(Natasha Wardman)指出,小學生交友的困難處在於,在很有限的同學人數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小學生交朋友往往基於「方便」,例如上同一安親班的小朋友自然會聚在一起;或者「交換」,例如常請同學吃東西的小朋友身邊就會有許多食客,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友誼。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人類會發展出不同的社交技能:
1、3~7歲,孩子會跟出現在附近的小孩發展出暫時的友誼。
2、4~9歲,孩子會接近可以幫助他達成目標的朋友。
3、6~12歲,開始發展出互惠的友誼。
4、11~15歲,發展出成熟的、互相支持的友誼。
5、12歲以後,社交技巧逐漸成熟,產生志同道合、又能尊重彼此差異的真正的友誼。
幫助小學生交朋友沒有魔法,但研究證實,有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經營友誼。家長可以避免過度干涉或保護孩子,同時可以這樣做:
  • 讓孩子在文化背景多元的環境就學。
  • 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課後活動,例如體育、藝術,可以擴大社交圈。
  • 跟其他背景相似、小孩興趣相同的家庭組織遊戲會。
  • 支持孩子自己的交友風格。有的孩子喜歡觀察別的孩子玩耍,有的孩子喜歡主動邀請其他孩子一起玩,有些孩子喜歡參加社團活動。
小學生開始花較多時間在學校,因此老師也在人際關係的輔導上扮演重要角色。老師們可以這樣來幫助孩子維繫正面的友誼:
  • 有計劃的教育孩子人際技巧,例如如何表達不同的意見、如何尊重不同的朋友、如何考慮他人的感受。
  • 提供時間、空間及機會讓學童交誼或合作,教他們從中找到新朋友或維持已有的友誼。
  • 留心班上的交友文化,注意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否出現突然的變化,或有特定學童被排擠。
  • 創造一個適當的環境,例如固定的團體活動時間,可以暢談關於友誼的話題。
有時候,我們能幸運的將孩提時代的友誼維持到成年。但有時候,友誼會隨著兩人選擇不同的人生方向而終止。孩子跟成人一樣,也必須學習面對友誼的結束。這時候,他們需要的是陪伴,以及理解「為了貫徹自己的人生,某些友誼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征服4大阻礙 ,找回孩子的生活力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8865-%E5%BE%81%E6%9C%8D4%E5%A4%A7%E9%98%BB%E7%A4%99+%EF%BC%8C%E6%89%BE%E5%9B%9E%E5%AD%A9%E5%AD%90%E7%9A%84%E7%94%9F%E6%B4%BB%E5%8A%9B/?utm_source=parenting-fans-page.facebook.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page=4#

黃瑽寧:兒童與青少年的賭癮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475-黃瑽寧:兒童與青少年的賭癮/

家裡有十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能開始會聽到「有種來賭賭看啊」、「我跟你打賭看誰先…」之類的挑釁詞。這是因為兒童或青少年族群,因為大腦尚未成熟,賭博帶來的刺激感讓他們十分願意賭一把。要避免孩子愛隨便跟人打賭,甚至迷上賭博,差不多四年級左右就可以這樣做。 

黃瑽寧:兒童與青少年的賭癮
shutterstock
桌上有五個杯子倒放蓋在桌上,其中一個杯子裡,藏著一張五萬元的支票。關主提供兩個選項:賭一把運氣,看能不能猜中幸運的杯子,成功把五萬元抱回家;或是選擇放棄,直接發給你一萬元?
正常的成年人被問到這題,基本上不需思考,直覺反射都會採用風險較低的選項二。但在兒童或青少年族群,因為大腦尚未成熟,反而會有高比例的孩子,選擇賭一把碰碰運氣,做出相對不利的決定。
線上賭博遊戲的隱憂
因為大腦沒有風險概念,進而讓賭博所帶來的刺激感,對青少年來說更具吸引力。如果你家裡剛好有十歲以上的孩子,可能開始會聽到「有種來賭賭看啊」、「我跟你打賭看誰先…」之類的挑釁詞。
上了中學之後,尤其是青少年男生,更是甚麼都要賭一把,從玩撲克牌,到運動比賽,甚至延伸到網路遊戲。雖然線上賭博遊戲,大部分是歸類為十八禁,但你我都清楚明白,這些青少年若真的要登入遊戲,其實誰也抓不到。
只要線上遊戲扯上金錢交易,某種程度而言,就已經屬於賭博的範疇。很多遊戲一開始會用免費的平台讓玩家登入,比如說麻將、大老二、德州撲克,或是更複雜的遊戲等等。一開始這些遊戲會給孩子一些信心,讓玩家覺得「我很會玩,我的贏面很大」的錯覺,之後就能有效的吸引青少年投入真正的金錢,並且走向不歸路。

趙介亭:溫和而堅定,陪伴孩子修正錯誤目標

作者:綠豆粉圓爸(趙介亭)

發表日期:2018-07-06

點擊瀏覽數:5470
從2010年開始練習阿德勒心理學派的教養模式,然後共組讀書會、親子團體,教學相長地提升自己的親職效能,也協助許多父母看懂孩子的行為目的,然後帶領父母如何陪伴孩子修正錯誤目標。
今天有機會陪伴一組親子,一起面對孩子由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因為我的介入,讓親子都經歷了和過去不同的經驗,也讓孩子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目標設定。當然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次機會,讓父母和孩子開始一步步的改變,邁向共好的親子關係。

不想自己穿鞋的五歲孩子
孩子在門外大哭大叫、用腳踢門,我評估自己的心力和時間,決定先進行觀察。
孩子把腳套進鞋子,再把鞋子踢走,哭喊著:「媽媽幫我穿鞋!媽媽幫我穿鞋!」
詢問媽媽,在生活的其他時間,媽媽是會幫孩子穿鞋的,卻忽略了五歲的孩子是有能力自己把鞋穿好(最後孩子也證明如此)。但由於媽媽想要在親子關係有所改變,因此在這裡,媽媽謹記「不要幫孩子做他能力可及的所有事情」,也就造成了當下的僵局:孩子認為平常媽媽都會幫他穿鞋,為什麼今天媽媽和平常不一樣?
媽媽站著,溫和的看著孩子,不做其他回應。
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改說:「媽媽教我穿鞋!」維持哭喊的聲量。
後續的文章,會說明什麼是「錯誤目標」,孩子目前展現的正是「無能放棄」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要求媽媽「幫他穿鞋」、「教他穿鞋」,以「我是沒有能力」的來證明媽媽是愛他的,他是重要的。
持續的僵局,對親子雙方不會有所幫助,我坐到孩子的附近,但由於孩子和我並不熟識,我們之間沒有「心理存款」,因此我並不適合過度積極的介入孩子的行為。我詢問媽媽是否可以坐在地上?媽媽點頭,我請媽媽坐到我的旁邊,讓我、孩子、媽媽形成一個三角形。
坐下來,是降低我們和孩子的高度,也同時降低親子之間的張力;形成三角形,讓我自己可以成為事件中的客觀第三者。
孩子想要拉住媽媽的腳,不讓媽媽離開原本的位置,媽媽多走了兩步,來到我旁邊坐下來。
孩子開始增強哭喊的聲音,用哭和嘶吼的方式叫著「媽媽」。
因為媽媽坐到我旁邊,孩子的目光得以轉過來,我決定採取「實況轉播」的方式,不帶評價的將孩子的行為說出來,反饋給孩子。「你正在哭」、「你哭著叫媽媽」、「你的聲音愈來愈大」⋯⋯,我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反饋給孩子。
再一段時間,孩子說:「這樣很吵耶!」我說:「你覺得很吵,不過最大聲的是你自己。」
孩子捶地板、把口罩扯破、拉掉衣服上的繩子、哭到咳嗽、作勢要吐、跳起來摔自己、打自己的頭、拿起鞋子丟媽媽⋯⋯,我繼續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反饋給孩子他自身的行為,而孩子的上述行為也只發生一兩次。
孩子目前展現的是「破壞報復」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以傷害自己的身體讓媽媽投降、或是大聲讓媽媽不舒服。媽媽落下眼淚,我請另一位老師協助陪伴媽媽。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可以理解媽媽心裡的難過,因為我自己也是過來人。
孩子的音量變小聲了一些,我立即反饋給孩子:「你的聲音變小了,聽起來你正在努力的調整自己」。
孩子對媽媽說:「妳不要笑!」、「媽媽過來!」、「為什麼妳一直看我!」
我繼續反饋給孩子,同時也向媽媽說明:「孩子和妳的距離只有兩步,他重覆喊著『媽媽過來』,孩子的重點『不是媽媽,而是過來』,妳能理解孩子認為唯有妳聽命於他,他才感受到被愛,這樣的目標嗎?因為如果孩子的重點是媽媽,他就會一步併兩步過來了。」媽媽點頭回應。
孩子目前展現的是「權力鬥爭」這項目標所延伸的行為,很像是親子雙方在拔河,誰往前誰就輸了。由於我們不能再增強權力鬥爭的設定,因此我請媽媽維持現狀不要移動。
孩子繼續喊著:「媽媽過來!」我開始回應孩子:「媽媽就在這裡,你可以決定你自己要不要過來。」重覆很多次。
這麼做的原因,是讓孩子回到「他可以控制和決定自己的行動,但不能控制和決定媽媽的行動」的自主狀態。當然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平常的生活應該是感受到大人對他的控制和決定,也就是自己「作主的權力」並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
孩子的語氣軟化,但仍繼續喊著:「媽媽過來!」、「媽媽妳為什麼不過來?」、「媽媽我很想妳,妳可以過來嗎?」、「媽媽我很愛妳,妳過來啦!」、「我好渴喔!」、「我很累耶!」、「拜託啦!」
我順著孩子的話語回應:「媽媽就在這裡,沒有離開」、「媽媽也很想妳」、「媽媽也很愛妳」、「你很渴,你想喝水」、「哭會讓你自己很累」、「不論你有沒有拜託,媽媽都在這裡」。
孩子說:「我們不是要去動物園嗎?我們可以趕快離開嗎?不然天黑了,我看動物的時間就不夠了。」
我肯定孩子想去動物園的心情,也回饋給孩子:「什麼時候去動物園、什麼時候離開,都是由你決定的喔!」
因為大人們的溫和而堅定,孩子也跟著軟化了武裝的外在,改採取「柔情攻勢」,此時多數的大人就會投降了,誰能受得了無辜孩子的請求呢?但我們知道此時孩子所展現的是「過度關注」的錯誤目標,如此的楚楚可憐,對孩子性格和親子關係都不會有幫助,因此我請媽媽仍然維持原本的姿勢,然而媽媽不自覺的伸出了雙手,這是人之常情,也展現了媽媽的愛和接納。
客觀來看,孩子和媽媽的距離大約只有50公分,但孩子就是不過來,我們不難理解,在孩子的心中已經設定的「虛構目標」,就是唯有媽媽受我控制,我才有價值。
孩子一點一點的靠近媽媽,我也反饋給孩子行動上的改變。孩子伸出手指,點了一下媽媽伸出的雙手,我心中浮現了《創世紀》這幅畫。我鼓勵著孩子的行動改變,也告知媽媽待會孩子會試著拉動媽媽,媽媽仍然維持原本的位置即可。
再一段時間,孩子把自己拉向媽媽,卻又和媽媽維持一小段距離,仍然試圖要媽媽往他靠近,我反饋給孩子:「看起來你想抱媽媽,媽媽也想抱你,你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靠過去。」孩子靠向媽媽,投入媽媽的懷抱裡。
此時的孩子態度完全軟化,跟媽媽說:「我想喝水」,此時媽媽不適合起身,因為正在和孩子擁抱著,因此我對孩子說:「你想喝水,我可以怎麼幫你?你的水壼在哪裡呢?」孩子指著他丟在地上的背包,我說:「我可以幫你把背包拿過來,你會自己拿水壼嗎?」我拿背包給孩子,孩子很有能力地把背包打開,拿出水壼、旋開壼口,大口的喝水。
孩子的姿態像是新生兒般蜷蛐在媽媽的懷抱裡,我也向媽媽說明對孩子來說,此刻的他正在尋求和解,並且藉由新生兒的姿勢,感受媽媽對他最原始單純的愛。
孩子說:「我們可以去動物園了嗎?」我說:「媽媽就在這裡,你把自己準備好,就可以去動物園囉!」
孩子從媽媽身上滑下來,仍試圖拉著媽媽一起,去拿那隻孩子剛丟過來的鞋,我請媽媽維持位置,孩子把鞋拿來後,很有能力的拉出鞋舌、穿上鞋子、再把兩層魔鬼氈貼好。
另一隻鞋子在僵局一開始的原地,距離媽媽大約一公尺左右,孩子已經知道媽媽不會移動,因此自己過去拿回鞋子穿好。
孩子把自己的東西準備好了,我問孩子:「地上的口罩和衛生紙是你的,你願意處理嗎?」在今天的事件裡,這屬於枝微末節的小事,我預設若孩子不願意也無妨,因為已經處理了「錯誤目標」的大事了。
孩子把地上的口罩、衛生紙和扯下來的線都撿了起來,我問孩子:「你知道垃圾桶在哪裡嗎?」孩子點頭,我跟著孩子一起回到教室丟垃圾,此時他穿著室外鞋,也是枝微末節的小事,若要孩子再脫鞋才能進教室,就是大人太吹毛求疵了。
我回饋孩子的能力,鼓勵孩子把自己都準備好了。孩子此時的自信和眼神,和一小時之前的他判若兩人。
我也回饋給媽媽,她的孩子是聰明且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在自己身陷情緒工具時,還能同時觀察媽媽的肢體與神情,也具有相當的堅持度,因此大人要再更有智慧地走在孩子之前。


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說再見之前,孩子從自己的背包拿出了一根香蕉,想要交給媽媽,我問孩子:「這是你要吃的?還是媽媽要吃的?」孩子說是他去動物園要吃的,我說:「你要吃的要收進自己的背包裡」,孩子聰明的眼睛轉呀轉,先是放進自己的口袋,然後又拿出來,拉開媽媽的背包放了進去。
我對媽媽說:「看來孩子放了顆『地雷』在妳背包裡喔!」孩子對我笑著。我也讓媽媽理解,下午就不需要因為香蕉而和孩子爭執囉!
要改變孩子的錯誤目標,以及延伸的不良行為,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它需要的是親師生三方共同的「合夥協力」。今天將近一小時的過程,對孩子和媽媽都是一次全新的生命經驗,「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以我們的智慧,引領孩子在性格與生命上,可以更加自立、更加共好。
什麼是錯誤目標?
在我的書《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當中,對於「錯誤目標」有基礎的介紹:
《面對孩子的挑戰》一書作者、也是阿德勒的弟子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則是歸納出孩子行為的四個「錯誤目標」,我們將其整理為:過度關注、權力鬥爭、破壞報復、無能放棄。
一、過度關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注,但同時孩子也在練習著自主與獨立,追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往往會認為身邊所有的人,都必須即時滿足自己的需要(不見得是真實需求),如果需要未被滿足,容易藉由「一哭、二鬧、三耍賴」的方式獲得關注。
二、權力鬥爭:孩子在練習自主與獨立的過程中,需要有做決定的權力,如果生活的大小事都是由父母一手掌控,孩子就容易和父母進行權力鬥爭,在吃喝拉撒睡等議題上,採取不合作的姿態,證明自己擁有權力。
三、破壞報復:若孩子長期無法擁有在生活上作主的權力,就容易追求破壞報復的目標,踩著父母的痛點,重覆著讓父母惱怒的行為,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和健康做為籌碼來要脅父母,最終兩敗俱傷。
四、無能放棄:如果孩子試過了所有的方法,仍無法得到該有的能力、價值、權力和愛,或是父母過度照顧、過度放縱,那麼孩子就容易呈現無能放棄的樣貌,對於所有的人事物都不感興趣,往否定自己的方向發展。
 
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
雖然我們稱其為「錯誤目標」,卻不是從「對/錯」的二分法來評判,而是由於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對於關係或群體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同時對於個體的性格和社會情懷有著負向的發展,因此以「錯誤目標」命名。
從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有千百種,因此我常建議父母,不要被孩子的不良行為給困住,或只是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看懂孩子正陷在怎麼樣的錯誤目標當中?不要問孩子「為什麼」,而是要瞭解孩子「為了什麼」需要自我設定如此的錯誤目標?
要如何判斷孩子陷在哪一個錯誤目標裡?則可以從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對於父母反應的回應來理解。
一、過度關注:父母覺得孩子很煩人,而孩子的惱人行為會在父母回應後停止。
二、權力鬥爭:父母覺得孩子惹自己生氣,而孩子的惱人行為在父母回應後停止一段時間又故態復萌。
三、破壞報復:父母覺得孩子讓自己難過傷心,而孩子的惱人行為在父母回應後變本加厲。
四、無能放棄:父母覺得對孩子絕望了,而孩子的惱人行為重覆出現,同時也挫敗著孩子自己。
 
不良行為的回應方式
在面對上述錯誤目標所延伸的不良行為時,父母往往是這四種方式回應:
一、兩手一攤、無能為力:「我也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呀!」、「我什麼方法都試過啦!」、「孩子就是不聽我的話,我有什麼辦法?」⋯⋯。這是屬於「忽略型|無愛」,孩子會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即使父母喊冤說自己有多愛孩子)。
二、逢迎拍馬、俯首稱臣:「別哭別哭,我來幫你⋯⋯」、「好好好,你想要我怎麼做呢?」、「這我來就好!」⋯⋯。這是屬於「放任型|溺愛」,孩子只會愈來愈無法無天,往小霸王之路邁進。
三、抓狂暴怒、懾人心魄:「你是要怎樣!!!」、「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去面對牆壁站好!!!」、「再哭我打你喔!!!」⋯⋯。這是屬於「威權型|錯愛」,孩子會往兩個極端發展,不是成為畏縮膽怯,就是成為情緒暴起暴落的控制狂。
四、變幻莫測、起伏不定:面對類似的行為或情境,因為自己的心情或生理狀況而不同,例如孩子哭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說:「別哭別哭,我來幫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則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這是屬於「不一致型|錯愛」,孩子會無所適從,只好每次都要使用情緒工具,來測試父母今天的狀態為何。
以上的四種方式,經長期的實務觀察證明,不但無法改變不良行為(頂多只是讓孩子將行為枱面下),還會增強孩子的錯誤目標。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該怎麼回應呢?
首先我們得先接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事實,也就是孩子會發展出錯誤目標和不良行為,是來自於長期的累積。父母千萬不能懷抱著「當下、立即、藥到病除」就能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幻想。
因此在孩子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秉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行為不動怒、不暴走、不抓狂、不隨孩子起舞,心理則不焦慮、不憐憫、不擔憂、不要檢討自己。
而在長期的親子關係,父母則要開始引導孩子發展「正向目標」,父母在家庭所要營造的,是提供下述的環境:
一、有能力:成長的能力
二、有價值:貢獻的價值
三、有權力:作主的權力
四、有人愛:無條件的愛
在我的書《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有介紹如何營造這四項正向目標,大家可以去參考喔!

圖片來源: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歡迎分享。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分享請註明作者、出處,附上本站網址。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Family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