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對話式陪伴,給孩子「責任」、允許失敗

2019.06.26
by 李崇建 (親子天下)
對話式陪伴,給孩子「責任」、允許失敗
Shutterstock
  • A-
  •  
  • A+

當孩子失敗了、失落了,沒有達成目標時,大人的應對方式如何?是安慰、說教、滿足他、指責他?李崇建老師認為,更好的方式是用「對話」陪伴方式進行。
二十歲的女孩,來參加成長工作坊,這對我而言較少見,年輕人正充滿活力,身心都向外擴張,不易向內探索。若是想朝內探索,通常是遇到極大的困頓,或者家人邀請來參加。
當我靠近二十歲的女孩,女孩舉起了手,示意我不要靠近。我很尊重她,當眾稱讚她為自己說話,女孩眼眶紅了起來。
有幾次我和工作坊學員對話,站得離她近一點兒,她眼神一看見我,眼淚就不斷湧現了。她在人群中躲得遠遠的,我表達我的關心,但是給她完全的空間。
工作坊結束之後,我收到一封很長的信,是女孩寫給我的。女孩訴說她的困難,陳述她成長的經驗,在一個嚴格管教的家庭,她也很想努力往上,但是她覺得自己不好,內在有嚴厲聲音。她表述自己二十年來,從未與人談過這些,一個人也沒辦法談,我是她第一個願意談的人。

不為人所理解,卻又不知如何表達

這不是一個單一個案,我經常遇到同樣處境,不為人所理解,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孩子。
除了青少年與青年,更有青壯一輩者,不乏名校畢業的成人,他們遇到生命挫折,有些遇到子女問題,有些人完成不了莫名的期望,那個莫名的期望就是說不出,還有一些是想要找回「自己」,其中不乏好職務,好收入的成人,有人生活感到茫然,不知道為何而活?
這些現象愈來愈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我們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但是心靈、人際,或者本書談的人生「目的」,為何卻成為困擾人的主題?
這三十年來時代巨變,我們處於資訊普及,什麼都迅速且擁有的年代,社會結構在無形中變化。因此學校教育轉型了,傳統方式的教學,學生提不起興趣,也缺少對權威的服從,家庭不能只用道理、命令與指責了。與我相熟的好友張輝誠,還有一批熱血教師推動學思達,推展教師與父母推動對話運動,都是一個迥異於過去的變革。
過去傳統權威的應對,在現代家庭、學校中已不適用。堅持權威的養成,會產生的問題,一則是如前述二十歲女孩的狀態,達不到社會的期待,也達不到自己的期待,無能為自己做出選擇。而經常面對失敗的孩子,比過去三十年的上一代遭受更多擠壓、也更常鑽入網路、影音、媒體之間。

年輕世代少了面對失敗的歷程

現代的年輕世代,少了沉澱與生存壓力,也少了如何面對失敗的歷程;物質條件豐富了,輕易在生存上滿足了,卻也無能應對失落了。
什麼是失落呢?失落是人成長的歷程。本書提供發展心理學家的論點,提及J型曲線的位置,結果發現J型曲線的最低位置,是一些「愚笨的錯誤,卻是成長必經的錯誤,一旦學習者通過這個低點,表現就會屢創新高。
當孩子失落的時候,父母是如何應對的呢?我們不妨檢視,當孩子失敗了、失落了,沒有達成目標時,大人的應對方式如何?是安慰、說教、滿足他、指責他?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我稱之為「對話」的陪伴方式進行?
這個現象,也發生在中產階級。當社經條件已經達到衣食無虞的穩固目的,反而內在缺少一股「召喚」力量,亦即本書提及的「年輕人很少被鼓勵去發現他們內心的召喚……我們經常勸告年輕人去尋找對未來生活比較有保障的職業。」在本書第一章,便引用了兩位青少年訪談,青少年表現出一種疏離感,拒絕承認有任何長期的目標。因為在成長期間,他們未曾有好的連結經驗,未曾有機會為自己負責,內心無法體驗「召喚」的力量。
本書提及「目的者側寫」,提到成立「萊恩的井基金會」的少年萊恩,則是相反的例子。他並非有高度自信,反而多愁善感且有口吃,從沒想過成為領導者。我很好奇他的家庭,讓他走出如今的路,我有一個合理想像,他的家庭擁有良性的互動系統,為他提供了協助與支持,讓他能發展出內在力量,並且透過與外界接觸,發展出同理心。他能實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僅需要「召喚」,更需要在失落時能被支持。
另一個哈佛女孩妮娜亦然,她的同理心發展於五歲,她與癌症患者接觸是一次重要經驗,讓她毅然投入防癌、抗癌奮鬥。我們不妨想像,若是有一個五歲女兒妮娜,我們是否願意讓她跟癌友接觸?當她遇見癌友,可能會驚恐、害怕、難過或憐憫,父母如何應對她的內在?若是妮娜不斷陳述這事件,父母如何提供陪伴,發展她的同理心,並且允許她被「召喚」?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我在二○○一年帶學生登山,當時攀登南華山的路斷了,登山老師帶著孩子找路,選擇以繩索高繞的方式,在三百公尺長的斷崖間行走。那天颳風下雨,我們帶著一群十到十八歲的孩子,走了十四個小時山路。孩子們在山屋煮熱食,暫時安頓了身心,經過風雨旅途,他們彼此照顧,隔日朝向登頂之路邁進。

給孩子「責任」,他們才會站得起來

隨行的公視記者訪問創辦人老鬍子,大意是:登山的路這麼困難,路又斷了,你會不會害怕?
老鬍子說:我當然害怕!我怕死了,一個孩子出意外,我們要負擔責任,學校也要關門了。
記者再問,那為何還要讓他們登山呢?
老鬍子的話語我動容,至今在教育的路上,不斷在我心中迴盪,我引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
「因為我們有專業的訓練,也接受專業的評估,適不適合走下去,我們相信專業判斷。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更相信要給孩子『責任』,他們才會站得起來!」
給他責任,允許失敗,懂得應對,那麼孩子內在的「召喚」將顯得更有力量,並帶領著他們勇敢邁向人生的目的之路。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圖文提供/尖端出版 2019/4/8
FotoJet - 2019-04-03T122320.403咖啡、甜食不忌口 當心「胃酸」跟著一輩子
「脫口罩」超重要! 醫師:做錯病毒仍會找上你
孩子玻璃心,一碰到小挫折就想放棄?

「我不要拼了啦!好難!」才大班的偉偉放聲大哭,眼睛盯著桌上散亂的拼圖,嘴巴高高嘟著,一副氣呼呼的樣子。原來這是他剛得到的禮物,一開始興沖沖地拿起幾片就拼了起來,試了一下發現一直拼不起來,又胡亂試了一陣子,就開始發脾氣,甚至把原本已經拼好的那幾片通通打亂、丟到地上。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 由 PIN NETWORK CO LTD 提供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上演,每次都要爸爸、媽媽在一旁哄著、勸著,他才願意再試試看,直到終於拼出一部分的圖案,偉偉才會露出笑容。然而,更多時候情況不會這麼順利,只要碰到挫折,總是在小孩號哭、大人搖頭下收場。

爸爸、媽媽擔心偉偉未來沒辦法面對挫折,就會一再跟他說:「你這樣做沒兩下就放棄,以後怎麼會成功呢?」、「你總要試看看、想辦法,不能一碰到困難就只會哭、只會鬧啊!」希望偉偉聽了這些話以後,就會擦乾眼淚、勇氣十足的再試試看。沒想到偉偉不但聽不進去,還惱羞成怒,除了原本的挫折、生氣,還增加了被指責的委屈和覺得自己做不到的無力感。接下來就是一連串更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很難啦!」、「我不知道怎麼做…」、「我一定不會!」久而久之,這些負向、消極的話語,也就變成偉偉的口頭禪了。

偉偉平常是個活潑有主見、能力也不差的孩子,只要事情順順利利,他燦爛的笑容很討大人喜歡。問題是,只要碰到困難,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生氣和放棄,不管怎麼鼓勵都沒有什麼用,讓爸爸媽媽非常頭痛,也開始擔心孩子未來會碰到無數的困難、挫折,到時候,孩子該怎麼去面對呢?

心理師這樣說

困難和挑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碰到,也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可能發生的事情。無論是達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像是:開始會走、會跑、會跳;漸漸地能夠把話說得精確、說得完整,甚至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學會一些不同的技能,如:說外語、彈鋼琴;甚至是人際關係的領域,譬如說:認識新朋友、處理和朋友之間的衝突……等,孩子都可能遭遇挫折,也都需要建立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每個孩子的挫折耐受力不太一樣,高耐挫力的孩子,傾向於把挫折當成家常便飯,他們比較能夠接受挫折,碰到困難時情緒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懂得冷靜、仔細地分析問題,並且會用各種不同的策略,來試著解決問題。如果某個策略行不通、某個方法不管用,他們不會太懊惱,反而會更積極地分析失敗的原因,再次調整策略,直到可以解決問題為止。

換句話說,高耐挫力的孩子通常是「失敗為成功之母」的信徒,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認為碰到問題只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找到對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不行。他們從一次次的挫敗經驗中,磨練出越來越精粹的解決問題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成功結果裡,強化了「堅持不懈,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心。這份信心又會回過頭來增強他想要繼續努力的動機。

就算真的遇上自己傾全力也無法解決的難題、無法克服的難關,他們也能夠以退為進,不因為一時的失意就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他們會選擇以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努力,以及更深的探究,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突破難關為止。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 由 PIN NETWORK CO LTD 提供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相對的,低耐挫力的孩子,對挫折、困境總是比別人敏感,碰到困難的第一個直覺想法,就是「我沒辦法、我一定做不到」,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會選擇放棄和逃避。這樣的孩子在困境中,比較容易掉進負向情緒的漩渦裡,強烈的情緒困擾,甚至會干擾認知能力的發揮,使得他們無法好好地檢視問題。

這時候,有的孩子會以破壞已完成的工作來展現他們內心的挫折,就像偉偉把拼圖片打亂、丟到地上一樣;有的會大聲嚷嚷「這很難、我不會」,同時嘟起嘴巴,拒絕繼續嘗試;有的則是兩手一攤、靜靜地觀望,什麼也不做。他們沒有動力,也無法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就像是一隻無助的小動物,放棄任何掙扎,在他們的眼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

低耐挫力的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解決困難,但是放棄和逃避的結果,就是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更沒有機會從困難中磨練出能力來,也就無從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解決問題。這樣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讓他們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也越來越沒有勇氣面對挑戰。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差別呢?主要的關鍵,就在於成長過程中,當孩子成功或失敗時,旁邊的大人給他什麼樣的回應。仔細觀察或回想一下,我們會發現:孩子在小時候幾乎都是越挫越勇的鬥士;像剛開始學走路的幼兒,跌倒了一定會再爬起來,繼續向前走。

面對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困難和挫敗,只要大人不指責、不嘲笑、不過度保護,孩子自然會面對一層層的考驗、一關關的挑戰,他們熱烈地渴望闖關晉級,能力技巧也在不斷的練功之下持續提升。就算有些時候無法克服,通常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尚未成熟,只要父母不急躁、不催逼,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和練習,就可以突破難關。

但如果不管多努力,都無法達到大人設定的標準和期望;不管怎麼做,都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就會逐漸得出「我沒有能力、我不行、我不會…」的自我概念。此時,過去的挫敗經驗就像是一條無形的鎖鏈,綑綁了孩子的手腳,讓他們不敢行動,也不知如何行動。他們擔心、畏懼,無法盤點自己擁有的資源;他們相信無法解決問題,一定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案例中的偉偉就是這樣,明明有能力,卻不願面對問題,也無法解決問題。

如何培養高耐挫力的好草莓?

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特別是孩子要面對的未來,是個更高壓力、更多挑戰的時代,怎麼做才能防患未然,避免讓孩子成為無助的一代;面對低耐挫力的孩子,又該如何幫助他,讓他越來越能體會失敗的價值,掌握成功的關鍵呢?

其實,父母可以透過一些策略來提升孩子的耐挫力,讓孩子能好好地面對成長過程中大大小小的關卡與困境。當孩子發現失敗的經驗是下一次成功最佳的養分時,他也就能嚐到日漸成功的美好滋味。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 由 PIN NETWORK CO LTD 提供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Yes!家長可以這樣做!

1.要強化成功經驗

根據孩子目前的具體表現和行為事實,給予直接、正向的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很好,強化孩子的成就感。像是:

「欸,我發現你這個城堡的地基蓋得很穩固,做得非常好喔!」、「你在萬聖節的蜘蛛人裝扮上,增加了藍芽耳機和無線電接收器,非常有創意耶!」具體描述加上肯定式的鼓勵,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發現,什麼樣的行動和嘗試,是有效、有價值的。

當孩子嘗試了一些方法,卻都明顯無效,以至於孩子開始想要放棄時,我們可以試試這樣說:「嗯,你已經想了三種不同的辦法,目前還行不通,不過,我看到你已經開始試著把這個配件再放過去一點,再試試看,或許會不一樣喔!」透過家長的從旁觀察,針對困難的挑戰,給予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或者點出孩子已經在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了,鼓勵孩子再試試看,引導他突破眼前的難關,也是幫助孩子成功的好方法。

不過,雖然在孩子面對困境時,父母可以適時提供實質的協助或建議,但一定要記得「孩子七分成功、家長三分力」的基本原則,讓孩子在修正的過程中體驗到,靠自己的力量,也有機會獲得成功的甜美果實。這樣的成功經驗對信心不足的孩子來說相當有意義,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累積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力與信心,他們就能累積面對下次挑戰的能量。

2.要樂觀描述失敗

當孩子幾度嘗試,仍然因為過於困難而停滯不前的時候,家長可以示範面對失敗的樂觀想法,例如:「這次真的試了很久還是卡關,或許我們可以暫停一下,想想剛剛發生什麼事情…」、「今天這一題難度比較高,真的讓人很挫折,要不我們試著找找其他資料,看看有沒有可以參考的答案…」等。

這樣的討論,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不是有什麼沒設想到,或者是還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達標。久而久之,孩子在碰到失敗的第一時間,先冒出來的想法就會是「只要我再…,或許就可以突破這道關卡」,而非「都是我不好、不對、很差勁,才無法成功闖關。」樂觀v.s.悲觀、積極v.s.消極,其實就藏在這些面對失敗時的日常對話裡。

父母也可以示範另一種面對失敗結果的態度,叫做「山不轉路轉」,也就是接受自己目前無法突破這個困境,接受失敗也沒有關係的態度。生活裡總有一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會有成果的事情,還有一些受別人牽制、受機運影響的成敗;有些問題不一定要解決,還有一些問題真的無法解決。這時候,如果父母能真誠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告訴孩子:這個真的很難,有時候連大人都不一定能解決,或者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方法……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就會發展出接納困境的態度,學會調整面對困境的看法與感受。

3.要陪伴孩子度過挫敗

挫敗的感覺肯定不好受,即使耐挫力已經很不錯,在剛嘗到挫折的苦楚時,也可能會在情緒上灰心喪志,產生不想再繼續努力的念頭。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溫柔的支持,做他們難過傷心的倚靠,譬如說:「你對這個朋友已經很用心,但他好像還是不領情,這讓你覺得很難過、很挫折,也覺得很灰心。只要你需要,我可以陪你難過一陣子。」

另外,面對人生比較重大的挫敗,孩子會需要一個可以抽離的空間和時間,讓自己恢復精神和力氣;此時,父母的淡定和耐心,對孩子是莫大的支持。當孩子可以在這個安全的避風港裡療傷止痛,在這個留白的時空裡沉澱負向情緒,他就有機會在沉潛之後,恢復理性的思考,重新檢視失敗挫折賦予的意義及挑戰。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 由 PIN NETWORK CO LTD 提供 孩子總是逃避、容易放棄?這樣培養出高耐挫力的小孩!
Oops!爸媽千萬別這樣!

1.不要跟別人比較

有些家長以為跟孩子說「別人都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行?」可以激發孩子見賢思齊的動力;因此會拿兄弟姊妹、隔壁家的小明、朋友家的小華,甚至親戚家不很熟悉的甲乙等等,來和孩子比較。殊不知,「為什麼你不能像OOO那樣」、「OOO都可以…,你也應該要…」之類的說法,只會讓孩子越發挫折、更覺得自己不好,每次碰到被拿來比較的對象時,就馬上會想到自己比不上人家的地方。

另外也有些家長習慣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如:「我就不相信你會輸給隔壁小明,他為了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每天都花一小時半解數學題目哪!」事實上,對企圖心較強的孩子,激將法或許挺管用的,但這只限於具體明確的競爭、比賽以及需要爭取表現的狀態,而且也要付出過度好強、焦慮的代價。至於對挫敗很敏感的孩子,被激將法一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縮回自己最安心的舒適圈內,反而會讓他們更加逃避,無法面對挫折和挑戰。

每個孩子天賦不同、起始點也不一樣,沒有什麼非要誰跟誰比。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別人也未必可以達到呢!鼓勵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有努力、有進步,就是大成功。

2.不要一味地讚美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如果只是在一旁信心喊話「加油!再試試啊!」雖然誠意十足,卻未必能幫助孩子掌握成功的關鍵,找到突破難關的策略和技巧。越挫越勇固然不錯,但老是硬碰硬地胡亂嘗試,可能會導致「越勇越錯」的結果,結果不會比較順利,也無法讓孩子建立信心。

至於「你已經很棒了!不要在意結果嘛,這樣已經很好了呀!」對於正在為失敗懊惱、難過的孩子,並無法發揮鼓舞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該怎麼找到更好的策略,才可以突破困境。此外,一味的稱讚會否定孩子內在的挫敗感,真實的難受感覺被否定、沒有出口、沒有宣洩的機會,也容易造成壓抑、否認負向情緒的習慣,對於突破困境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反而可能變成阻力。

3.不要給予過高期待

基於對父母的愛,孩子常會把家長對自己的期待,內化成自己努力的目標。適度、合理的高期待確實可以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但如果家長老是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孩子會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家長的標準,因而產生既傷心又對自己失望的複雜感受。如果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發展,給予合理的期待,孩子知道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可以克服難關,也可以達到父母的期待,那麼他就會有為自己也為父母努力的強烈動機,更願意面對困難和挑戰。

心理師小叮嚀

孩子之所以喜歡打怪練功,是因為只要夠努力,就一定可以一層層往上升等。耐挫力的培養也一樣,要讓孩子看到只要每天練一點,功力一定會累加上去。在遊戲世界裡,有些關卡需要特殊的秘技、特別的法寶,但孩子的真實人生不能靠外掛、也無法靠代打。讓孩子在我們的溫柔支持、智慧陪伴下,一點點地累積功力、一天天地長大茁壯吧!

本文出自尖端出版《讀懂孩子的情緒話:小孩不暴走、家長不失控的好EQ養成法》一書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topic/%E5%AD%A9%E5%AD%90%E7%B8%BD%E6%98%AF%E9%80%83%E9%81%BF%E3%80%81%E5%AE%B9%E6%98%93%E6%94%BE%E6%A3%84%EF%BC%9F%E9%80%99%E6%A8%A3%E5%9F%B9%E9%A4%8A%E5%87%BA%E9%AB%98%E8%80%90%E6%8C%AB%E5%8A%9B%E7%9A%84%E5%B0%8F%E5%AD%A9%EF%BC%81/ar-BBVIxKm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鍛鍊孩子的逆境智商,讓孩子學會失敗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失敗,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最後導致本該做好的事情無法完成。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有責任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幫助他重拾自信。

文│老卡爾‧威特、李利
鍛鍊孩子的逆境智商:面對孩子的失敗,最好的態度是寬容
我們時常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他們不管做什麼都渴望超越他人,卻又畏畏縮縮,不敢自己做決定。他們的不自信源於對失敗的恐懼。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坎坷,因此,學會面對失敗是每個人的職責,能否面對失敗、怎樣面對失敗,將決定孩子將來能否得到幸福。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失敗,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最後導致本該做好的事情無法完成。更讓人感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產生恐懼心理時,不但不給予鼓勵反而責怪說他們「太蠢」或「太笨」。
結果,導致孩子提不起勇氣面對失敗,加大了心理壓力。這種錯誤的做法,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有責任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幫助他重拾自信。對待孩子的失敗,最好的態度是寬容。也就是說,父母要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孩子失敗。這點我在對卡爾的教育中有深刻體會。
我希望卡爾從小擁有健康的體魄,因此平時我在鼓勵他多加鍛鍊外,還經常為他組織一些充滿趣味的體育活動。一次,我特意組織了一場射箭比賽,讓卡爾和他的小玩伴們能好好玩耍。有幾個孩子表現得特別突出,射得特別準,就連我這個大人都為他們的天賦感到吃驚。可是,一向聰明的卡爾卻表現得很差勁,不是對不準靶心就是掌握不好力度。看見小玩伴們一次次地命中目標,卡爾灰心了。在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繼續比賽時,我悄悄地把卡爾叫到了一旁。
「卡爾,怎麼啦? 你為自己的落後而難過了吧?」我關切地問道。「我肯定是太笨啦。」卡爾回答。
「你怎麼可以這樣想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你只是暫時落後,多練習幾次就好了。」我安慰道。
「可是,我已經嘗試許多次了,每一次都是失敗。我想我再也不可能超過他們了。」卡爾心灰意冷地說,「我都有點害怕了。」
「害怕? 你害怕什麼? 害怕失敗嗎?」我問道。「我越射不準就越害怕,結果更射不準。」卡爾說道。
「射不準並不代表你不行,而是壓力在作祟。因為你在其他方面都是最優秀的。在射箭這件事上,你也不甘人後,這樣才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你射不準。」我說道。
「咦,爸爸,我的想法您怎麼知道的呢?我確實是因為害怕被比下去才射得不好的。」卡爾說道。「既然你知道原因了,那就放開點。不過是個遊戲,勝敗都是無關緊要的。」聽我這樣說,卡爾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便重新回到賽場上。這一次,卡爾射得非常好,連續三箭都射中靶心。
忽然之間,卡爾由門外漢搖身一變成了優秀的小射手,原因何在? 我想正是我的那句「勝敗都是無關緊要的」發揮了關鍵作用。
由此可見,在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過程中,允許他們失敗才是關鍵。我的兒子卡爾在出生時,連吮乳都成問題,到後來他學習說話、走路,中間又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失敗,但最後他還是成功了,這充分印證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我認為,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畏懼失敗的心理。如果不解除害怕失敗的困擾,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事物形成緘默、冷淡的態度,不願參加任何活動,這將嚴重影響他的健康成長。這種情況還將導致孩子變得憂鬱、自閉、孤僻。
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又如何擁有活潑的性格和幸福的人生呢? 只要兒子不做違背固有原則和損人損己的事情,我都會全力支援他去做、去嘗試。我認為,只有讓他擁有不畏失敗的勇氣,再加上大人正確的引導,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


當代專家解讀  三個原因,讓孩子害怕「失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上學、工作、結婚、生子,整個過程,一個人不知要面臨多少次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不能再站起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做的,不是幫助孩子避免失敗,而是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失敗,教孩子在失敗中站起來的辦法。這就需要家長先弄清楚孩子「失敗」的緣由。
〔原因1〕錯誤的「失敗」觀念
在孩子的教育裡,小事往往是大事。當孩子學習走路跌倒哭泣時,家長驚慌失措地將孩子抱起來,雖然立即給了孩子心靈的安慰,家長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卻為孩子種下了錯誤的意識—「失敗」並不尋常,它是令人恐懼的、糟糕的、不可接受的、難以克服的。
當孩子走不穩撞了傢俱跌倒時,家長又匆忙抱起孩子,還對傢俱作勢拍打幾下,這不僅強化了「失敗」在孩子心中的糟糕意識,還讓孩子認為:解決「失敗」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報復。
〔原因2〕自尊和自信心過強
表現優秀,經常接受讚美或在遊戲、競技中經常扮演勝利者的角色……這類經歷,會讓孩子變得自尊、自信,但同時也可能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失敗只屬於弱者,優秀的人和強者不會失敗。過多的讚美和勝利,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完美、很優秀,失敗在自己這裡是不被允許的。殊不知,不允許失敗,反而讓人背上更大的心理壓力;壓力越大就越難在重要時刻表現出色,也就越容易失敗。
〔原因3〕期望過高
家長對孩子的積極期待,或者孩子對自己的積極期待,都能激勵孩子發揮主動性,爭取成功。過高的期望,卻會讓孩子產生害怕的情緒:一是害怕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對等的回報;二是害怕失敗後家長或自己的失望情緒,害怕來自外界的不友好評價。

卡爾威特這樣做:讓孩子知道失敗是正常的、短暫的、可以克服的
在失敗時,身體裡的血液會帶著壓力的荷爾蒙四處遊走,讓孩子變得「自卑」、「自閉」或「惱怒」。當這些壓抑的情緒長期持續以後,「自卑」很可能發展為「自閉」,「自閉」很可能發展為「自殘」,而「惱怒」則可能發展為一系列攻擊性行為。面對失敗,在失敗時盡量控制不良情緒,縮短其存在時間,防止其轉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習的內容。這將為孩子帶來非常重要的突破—當孩子成功地學會應對失敗時,其主動性、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將得到大幅提升。
-給孩子樹立「失敗是正常」的觀念
對幼小的寶寶,在「跌倒」等小事中,家長可透過表現希望孩子「站起來」的期待,取代「焦急」的情緒和「抱」等行為,樹立「失敗」是正常的觀念,讓孩子從小不害怕失敗。等孩子稍大,可以講解名人故事,讓其向榜樣學習—人人都會經歷失敗,從而緩解孩子對「失敗」的恐懼情緒。這就相當於幫孩子打「失敗預防針」,讓他從小對「失敗」有所準備。
-讓孩子意識到「失敗是短暫的」
失敗的痛苦在孩子身上被放大的原因是:孩子在有限的經歷裡,以為「失敗是永恆的」。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失敗是短暫的」。
-讓孩子明白「失敗是可以克服的」
孩子遭遇失敗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教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讓孩子明白「失敗是可以克服的」。
摘自 老卡爾‧威特、李利《卡爾威特精華全解讀》/ 野人文化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5554


孩子,失敗了我一樣愛你!


放大字級
身邊許多朋友的孩子目前都在大學或是初就業階段,彼此談論的話題時常圍繞在孩子學習科目、學習態度、交友對象、工作產業和職業類別,其中有不少疑慮、擔心,或是和自己的期待有相當落差,話語中透著落寞和不滿。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之一《擁抱逆境的生活練習》,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家庭的逆境》,意味著永遠無法避免的血濃於水的矛盾是最初始且持續一生的課題。
作者哈米爾頓也藉著哲學家海德格的話,點出「逆境」總是於生命旅途中相遇,想要減少逆境,首先必須接受逆境是必然發生的事實。
父母可能直接地要求孩子遵從已經規劃好的道路,當孩子年幼的時候,很難和父母站在平等的位置,沒有辦法正確、堅定而冷靜地解釋自己的立場,更別提溝通的機會。
事實上,每個人總是努力的期許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然而,家是一個情緒單位,存於其中的情緒是流動的狀態,個體自然被牽動,因此家庭不曾間斷地影響著每個人,甚至努力背後的驅力之一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的期待成為人生的目標,沉重的壓力令人幾乎無法負荷。
因為,失敗會讓父母失望。
心理諮商師楊惠娟說,人們心理都住有一個「媽寶」,這個「媽寶」,是一種渴望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寶貝,這種愛並不源於某一種特別的期許,不會因為達成了期許中的目標才能獲得。
人們需要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發展面對成功或失敗的態度和能力,以便擁有完整的價值觀,成為成熟的大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不再是一種交換,而是來自人與人基於平等而產生的情感,雙方進而能自然流露關心,彼此愛著和被愛著。
從「無法完成期待,所以失敗,所以不值得被愛」的制約中破繭而出,如此,不論是父母或是子女,我們終於長大成人。

★實踐美好熟齡生活的第一步,就從加入大人社團LINE@開始>>https://bit.ly/2p7NGzX
★加入大人社團FB,課程、講座、旅遊一手資訊不漏接>>http://bit.ly/2YYZL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