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關係比工作/成績重要

教你的孩子關係是我們走社會的正面情緒燃料,沒有良好關係,人是無法正常生活工作的。良好的友誼和親子關係才能夠幫助我們過得更好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養出自我效能高的孩子:不害怕結果,選擇挑戰,積極小孩實作篇

 


如何培養孩子勇於挑戰不害怕失敗的心態?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話語。
多數人認為的讚美與鼓勵,有時候是反效果!
學會正確的稱讚方式,提升小孩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不畏懼失敗持續挑戰,追求幸福的能力。

  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的情況呢?
  ◆孩子上學前總是在哭鬧,經常把「不要」掛在嘴邊。
  ◆因為一點小事就吵鬧發脾氣,倔強不服輸。
  ◆遇到挫折就發脾氣,怎麼樣都安撫不下來。
  ◆容易放棄挑戰新事物,總是關注在過去的失敗上。
  ◆總是聽不懂你說的「不是」「不行」「不可以」。
  ◆不想當控制狂家長,但小孩學不會自律。

  現在的小孩容易沒自信、自我肯定感低落、害怕失敗。
  做父母的會認為,只要常向孩子說:「好棒」「真聰明」「好孩子」,就能增加自信心。
  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我們以為的讚美和鼓勵,其實是反效果!」
  學會正確的稱讚方式,才能培養自我效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積極向前,打開成功的道路。

  擁有「信念」,相信自己的行動有意義。
  具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
  懷抱「希望」,知道即使是困難的問題,只要持續努力就能接近目標。這樣的人,才會具有前往未知世界的勇氣。

  ◆提升自我效能實作練習

  快速學會新事物,做得很完美時
  X「一題都沒錯,很有天份。」
  O「你很有毅力在練習,答對的題目愈來愈多了。」
  →強調孩子是經過努力才獲得現在的成果,讚美努力比誇獎才能更重要。

  因為事情不如己意而痛苦時
  X「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吧?」「你好笨」「你就是不努力才會失敗」
  O「我知道失敗了你很難過」「你認為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
  →以同理心接納難過的情緒。不要急著追究失敗的原因,該討論接下來如何行動才可以改變未來。

  想幫忙卻失敗時
  X「我現在很忙,不要讓我更忙好不好?」
  O「媽媽正在忙,你可以自己去收拾嗎?」
  →不要批評,而是告訴他你希望他做什麼

  克服不擅長的事時
  X「接下來想學什麼?」
  O「好棒喔!是怎麼學會的?」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接下來他就能繼續努力。

  被別人稱讚「天才」「聰明」時
  X「沒有啦,他平常在家都很懶惰。」
  O「是哪一點讓你覺得他很聰明呢?」
  →問出具體的原因,成功的理由比失敗的原因更重要

誠摯推薦

  李佳燕(家庭醫師)
  范雅筑 博士(中華民國核心素養教育學會理事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助理教授)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趙崇甫(育兒顧問、大樹老師)
  (按筆畫排序)

目錄

前言 父母的一句話有無窮威力

第一章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自我效能」

勇於挑戰不害怕結果的能力=自我效能
‧希望孩子成為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能積極向前的人
‧培養孩子擁有信念、自信與希望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會幸福
‧能樂在工作的人、無法樂在工作的人
‧能遇到貴人的人、遇不到貴人的人
‧自我效能就是最強的動力
‧ 別摘掉孩子的自信嫩芽比起「去做就做得到」,更要該鼓勵孩子 「試著做做看」
‧成長是從「試著做做看!」開始,以螺旋狀展開自我效能高的人, 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試著做做看」能讓夢想成真
‧到幾歲都能持續挑戰的生活方式
‧超越極限,能力就會開花結果培養自我效能,「自我肯定」就會生根發芽
‧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能幸福只要一句話,立刻就能提升自我效能
‧誇獎孩子「很聰明」只會造成反效果
‧由「恐懼」引發的行動無法走向挑戰
‧教導孩子「挑戰本身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試著做做看,從中成長,讓它成為你的成長原動力

第二章 培養「自我效能」的一句話

培養「自我效能」的一句話○1「一切順利時」
○1順利成功時,要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
‧讚賞孩子的努力多於結果
○2孩子快速學會新事物,做得也很完美時
‧比起速度與完美,請稱讚孩子的努力,孩子就能學會盡力
○3注意「堅持」「仔細」等氣質與人格特質
‧多注意孩子性格上的強項
○4孩子圖畫得很好時,可以誇他「很會畫畫」嗎?
‧只要說出身為父母的心情就好
○5不區分優劣的巧妙誇讚法
‧誇獎孩子時不要用比較的方式,不談論能力
○6當孩子跟你分享開心的事
‧一起為了好事開心,就能得到孩子的信賴
○7成功時要找到「理由」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8如果老師只誇獎孩子的能力或結果
‧具體問出狀況,和孩子談談過程
培養「自我效能」的一句話○2「失敗時」
○9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
‧難過的情緒受到認同後,就能自然轉換
○10孩子考上好學校,卻因課業沒有進步而感到煩惱
‧別說「你做得到」,請說「有時候就是做不到」
○11就算孩子打翻杯子,也不要責罵他的失敗
‧若受到父母批判,孩子就會失去衝勁
○12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
‧放眼未來,別回頭看過去
○13孩子因為事情不如己意而痛苦時
‧把眼光放遠到「理想的未來」
○14孩子因為「算數學很慢」而沒有自信時
‧教他「多練習就會變好」
培養「自我效能」的一句話○3「孩子行為有問題時」
○15孩子無法集中精神
‧幫他找到一%的專注時間
○16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缺點
‧孩子的缺點和優點都要好好關注
○17忍不住一直說「不可以○○」
‧「不可以」只會進一步助長孩子的行為
○18一直罵孩子「像話一點」,但孩子就是不聽
‧換個孩子能聽懂的說法
○19孩子個性倔強不服輸
‧幫助孩子接受失敗,慢慢成長
○20孩子打了朋友!怎麼辦?
‧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說「但是……」
○21孩子就是睡不著
‧事情不順利時,都是「蟲」的錯
○22如何才能讓孩子不等大人提醒就主動做好?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培養「自我效能」的一句話○4「沒有幹勁或自信時」
○23認同孩子「不想上學」的負面情緒
‧告訴孩子:「不管你的心情如何都沒關係。」
○24孩子說「不想再學才藝了」
‧選擇可以開心持續做下去的事情
○25「忍耐痛苦超越極限」是舊時代的錯誤觀念
‧開心挑戰的人比刻苦忍耐的人更容易獲勝
○26孩子不想寫作業
‧別責怪孩子,先看看作業的難度是否適中
○27把「反正」當成口頭禪
‧之所以自暴自棄,可能是因為經常被責罵
○28比起「加油」,父母更該給的是具體建議
‧別說「加油」,要說「你很努力」
○29孩子很緊張,覺得有壓力
‧適度的壓力其實是好事
○30孩子因為「被排擠」而受傷
‧這段關係裡是否有「愛」

第三章 父母教孩子的四件事

~建立養育幸福孩子的基礎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孩子會在外界與安全基地之間來回往返並成長
‧用心讓孩子了解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
‧裝滿孩子愛的水槽
讓孩子自己決定
‧提供孩子選項,讓他自己決定
‧父母放手不再控制,孩子就能學會自律
‧在不破壞孩子自律性的前提下給予限制
‧同理、說明、自行決定的三個步驟大家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很棒
‧只是不一樣,沒有優劣區別
‧在家也能做到的多元教育
‧享受「差異」帶來的趣味
‧放棄平等父母要以身作則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弱點與失敗,告訴他「媽媽/爸爸也還在練習」
‧身為父母,我們也要用「試試看」的心態學習

後記

 

前言

父母的一句話有無窮威力


  你是否曾經因為希望孩子能相信自己的潛力,將來能挑戰各種事物,而對他說過這些話呢?

  「你很聰明,一定做得到。」
  「你頭腦很好。」
  「你只要努力,什麼都能做到。」

  我想有許多父母都認為,平常就該多鼓勵孩子,盡量多和孩子說一些好話。
  遺憾的是,這些父母覺得的好話,有時反而會引發你最不願發生的結果。
  孩子聽了這些話,可能會覺得「反正一定不會順利」「我根本做不到,所以不想去做」,因而放棄挑戰。

  聽到這裡,大家應該會很驚訝。「你頭腦很好」「你什麼都能做到」分明是在鼓勵孩子,為什麼反而會引發相反的結果呢?

  在此,要老實和各位讀者直說,當父母不斷對孩子說:「你很聰明,一定做得到」「你頭腦很好」「你只要努力,什麼都能做到」,反而容易讓孩子對失敗產生過大的恐懼,因而無法挑戰未知的領域。

  如果原因是話語,只要換句話說就好

  孩子消極又沒朝氣的原因竟然就在自己身上,想必讓許多父母都為此感到震驚、沮喪。
  如果原因出在話語,只要換句話說就好。

  現在就可以開始改變。
  過去有段時間,我完全不覺得對孩子說「你頭腦很好」有什麼不對。我兒子當時十分毛躁,會因為學校作業太難而發脾氣,也無法一直安靜坐著,令我十分苦惱。某次,我在正向心理學課程中學習到自我效能,開始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兒子的行為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當我對孩子說出可以培養自我效能的話語,例如:「做不做得到都沒關係,你先試試看」,孩子就變得能夠集中精神,遇到難題也不會中途放棄,就算做不到也不會生氣、沮喪。而且,身為母親的我也有了改變。
  以前我只會做自己應該做得到的事,現在則學會挑戰未知的新領域。

  不需要改變「希望孩子挑戰更多新事物,享受人生」的想法。要改變的只有話語。只要把說出口的話改成直接傳達自己想法的言詞就好。更令人高興的是,這種改變只要一瞬間就能產生效果。

  孩子們都是懷抱著「想挑戰未知的世界」「想成為一個什麼都做得到的人」的心情來到這個世界。

  何不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支持孩子快樂踏上人生旅途的話語,鼓勵他們天生的挑戰精神呢?
  什麼樣的話語,才能讓孩子有「想採取行動」的想法?接下來,本書將一一介紹這些案例與小祕訣。
  本書舉出的例子雖然大多是「媽媽說的話」,但建議在閱讀時試著把和孩子相關的所有人都帶入情境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松村亞里


  Life Balance Institute of NewYork研究所代表

  出身單親家庭,國中畢業後通過高中同等學力檢定,靠著早晚工作存到的錢進入紐約市立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修畢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碩士、秋田大學公共衛生博士課程。醫學博士、臨床心理師、正向心理學專家,於紐約市立大學及國際教養大學擔任諮商及心理學課程達十年以上,2013年創立Life Balance Institute of NewYork研究所,推廣正向心理學。介紹具有實證的理論與技巧,並以講座推廣實踐,希望能讓愈來愈多的人自力找到幸福。2018年以全世界的父母為對象,開設「全球通用的育兒方法」線上講座,大受好評並出版為書籍。目前的活動以介紹如何活用正向心理學的「Ari’s Academia」,與宣導在工作中如何利用正向心理學實現理想社會的「Ari’s Academia for Professionals」等線上沙龍為主。

譯者簡介

劉淳


  兼職日文譯者。東吳大學日文系、東海大學日文所畢業。曾旅居北海道及京都,喜愛日本四季分明的美。

  聯絡信箱:wishowever@gmail.com



父母的情緒,孩子都知道: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溫度,爸媽不失控,孩子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父母的情緒行為,會直接複製在孩子身上!
練習調節「情緒溫度」,情緒穩定的爸媽,撐起內在安定的小孩!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愛生氣、亢奮時根本聽不進人話,每次都要跟他大小聲才有用?明明只是想好好溝通,卻都演變成爭吵與責罵,大人小孩都筋疲力盡……。
    
  你可曾想過,其實小孩難搞、愛唱反調並非是天生的,而是無形之中「吸收」了大人的情緒,有樣學樣的反應在他們的行為上……
 
  ★父母的各種情緒,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你以為不吼叫、不暴走,就是情緒很好的大人?其實冷暴力帶來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常常焦慮、不耐、面無表情、冷淡、緊張等情緒,孩子都感受得到,積累下來,容易複製爸媽的情緒模式,成為沒有同理、容易失序的孩子。
  
  本書作者為在小學教育現場超過30年,具有情感與腦科學研究背景,希望大人能正視「情緒溫度」,父母言行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也透過具體的例子與方法,讓大人重新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像是寫信給發怒的自己,透過對話,找出生氣的原因,與冷靜下來的方法。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正視自己的情緒,也能帶著孩子找出情緒根源。
 
  ★冷淡、暴怒,孩子其實要說的是……
  美國心理學家將二十八種情緒分成正向、負向、高強度,與低強度情緒,即為「情緒溫」度」。舉例來說,驚恐、憤怒、害怕等高強度情緒,即屬於較高的情緒溫度。
 
  如果小孩長期感受到外界高強度的情緒,他們的情緒溫度也會走向極端,常以憤怒等更加激烈的情緒,取代失望等原本較緩和的情緒,所以孩子不是不受教,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學會了激烈的表達方式。長期下來,更會影響學習發展與社會化過程。
 
  ★大人先降溫,才能和孩子溝通
  當孩子的情緒溫度過高、無法溝通時,父母得先冷靜下來,才能陪孩子一同疏通情緒,本書也提出了具體的練習法。
 
  1.降低音量,好好說話
  當孩子已經處於緊張模式,父母的高聲斥責只會讓孩子的不安感加深。因此最好能注視雙眼,用更低沉、溫柔的聲音向孩子說話。
 
  2. 練習說「沒關係」,建立新的情緒習慣迴路
  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敏感、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依循了過往經驗的重複行為。要改掉大腦的習慣迴路,就要開始練習說「沒關係」,建立新的情緒習慣,慢慢養成平穩的情緒。
 
本書特色
 
  1.實際案例解說情緒溫度問題:30年現場經驗國小退休校長,分享親身輔導情緒失控、行為偏差等學童案例,帶大家認識情緒如何影響發展與學業表現。
 
  2.由腦科學角度了解情緒機制:帶領讀者觀察身體調適情緒的能力,了解過熱的情緒如何藉由神經系統影響身體,以及神經系統異常導致身體失衡時,該如何調節、恢復平衡狀態。
 
  3.全家人共同的情緒調節練習:學會控制情緒,才能靜下心來溝通、學習。透過互相尊重、了解,一同練習情緒調節與正向互動,為孩子與父母的情緒降溫。
 
名人推薦
 
  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于玥|占星療癒心理師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蒙特梭利教養專家、親子作家
  吳姿盈|兒童職能治療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富華|五華國小教師、北二區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種子教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凱若|暢銷作家、居家創業者
  賴育立(皮皮老師)|親子繪畫覺察、暢銷書作者
 
好評推薦
 
  當一個照顧者,「自己情緒要先照顧好,小孩才會好」這種帶有一些威脅父母的條件交換說,一直是我不太喜歡的,我認為父母的情緒自我照顧不應該帶有這種但書。但這本書,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從情緒的角度,更深地去同理和看見孩子怎麼一回事,也包括看懂,他們內心深處對我們如此深厚的愛。──High媽。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榜樣,而孩子也是父母的人生老師,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好好認識和表達「情緒」,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父母了解自己,成為孩子心中溫暖的依靠。──吳姿盈,兒童職能治療師
 
  孩子的情緒、行為,往往是父母的翻版。忙碌的您,如何在顧好家庭與孩子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書中提出七種圖像、三種整理術,讓你在忙碌的家事與工作間,不但游刃有餘,還能散發出自信光芒。──郭富華,五華國小教師、北二區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種子教師
 
  情緒其實是人更深層內心的顯現,我們不要苛責自己或孩子為什麼暴怒,而應該去看看內心深處裡是什麼引發了暴怒這個情緒。這本書帶我們更認識情緒、不被情緒掌控,相信閱讀完對您和孩子會有很大的幫助!幫助孩子學習認識情緒,找到讓情緒穩定的答案,家庭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主要形成自我的地方。唯有父母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擁有調適情緒的力量。──賴育立(皮皮老師),親子繪畫覺察、暢銷書作者

目錄

孩子是感受情緒溫度長大的
 
第一部:寫給父母的情緒溫度 
Chapter 1. 認識情緒才能看見孩子
父母的角色從情緒教育開始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行為受情緒支配的原因 
父母焦慮的情緒會感染孩子
父母不了解孩子為何焦慮
孩子們在家中感受到的情緒,爸媽知道嗎? 
高情緒溫度孩子的行為表現
情緒的慣性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破壞自律神經的情緒溫度
高情緒溫度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就像住在腦中的家庭成員
 
Chapter 2. 讓父母情緒溫度降溫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孩子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客人
欲望是情緒的基石
面子是情緒的碎石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決定記憶時間長短
用意識放大鏡檢視情緒
給「一斗」還「一升」的情緒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記憶染上情緒的色彩
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
撫平痛苦的情緒
情緒也需要鎮痛劑
把情緒波動頻率降至30Hz以下
 
第二部:寫給孩子的情緒溫度
Chapter 3. 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無力感來自於孩子內心的不安
生氣是因為「想和你好好相處」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恐懼是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情緒
恐懼是勇氣的先決條件
恐懼是自卑感的呈現
自我合理化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導致問題行為
看待世界的探照燈──自我概念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的不同樣貌
像滾雪球般累積的負面情緒
唯有降低情緒溫度,才能開始學習
 
Chapter 4. 讓孩子情緒溫度降溫的方法
用低沉、溫柔的聲音說話吧
情緒的頻率引發共鳴
家常便飯就能讓孩子手舞足蹈
少說「去讀書」,多說「沒關係」
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給孩子一片空地休息
情緒也是一種習慣
情緒就像學騎腳踏車
情緒的瑰寶──閱讀
從腦科學讀懂情緒 情緒就像儲存在大腦裡的葡萄
信任讓情緒溫度降溫
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用「我愛你」回應孩子
利用二十一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學會感恩
 
結語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孩子是感受情緒溫度長大的
 
  通常情緒越穩定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會念書的機率較高,因為不容易分心,能專注於課業學習。此外,懂得調適情緒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比較幸福快樂。與父母、兄弟姊妹關係融洽的孩子,不僅能與朋友和睦相處,出社會後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決定一個人幸福的關鍵在於「關係」。所謂的調適情緒,並非只是一昧「忍耐」,而是透過正確的溝通,練習調適情緒的方法,進而邁向成長之路。
 
  父母也是如此。即使沒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激動的情緒,並不代表孩子感受不到情緒的溫度。孩子甚至連從父母的表情、動作,都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比起言語表達,情緒溫度或許更直接、迅速地傳達給孩子。因此,並不是沒有大吼大叫或暴怒,就表示情緒控制得宜。
     
  光是從呼吸的空氣,就能傳達情緒的溫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透過這本書,學習調適情緒的方法。這本書是我從事教職二十餘年,見過無數的孩子,以長期累積下來的實戰經驗為基礎,和教師夥伴們一起研究腦科學與情緒的成果,這本書是為了孩子和父母們而寫的。
 
  為何必須關注「情緒」?
 
  大家都說韓國人似乎特別「愛生氣」,因為一時情緒激動而導致犯罪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然而,從事教職多年來,一路觀察孩子們,逐漸意識到這並不是只有出現在新聞上的大人們才會發生的事。比起十年前,在課堂上為了一些小事怒吼或亂丟東西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多。就連低年級的孩子,也經常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做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激烈舉動,看似患有我們常說的情緒障礙症。許多老師紛紛表示,以前很少看到孩子這樣,但現在卻變成常態。為什麼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光是以現代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為由,似乎並不足以說明。
 
  就連父母也明顯感受到孩子的改變。很多父母抱怨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性情大變?明明小時候不會這樣,長大卻像是變了一個人。即使訓斥孩子,也只是暫時有效,但一方面也擔心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和孩子起衝突,會破壞親子關係,內心陷入矛盾糾結。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只要過了這個階段就沒事嗎?又或者孩子會有這樣的呈現,其實另有原因?或許孩子們的這種行徑,是在向大人們發出:「我現在很痛苦」的求救訊號也說不定。若是如此,就不能只是用青春期的說法草草帶過,必須認真看待情緒問題。
 
  當我們的心情或與他人的關係出問題時,往往不認為與情緒有關。但事實上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和情緒有關。人是受情緒影響大於理性的動物,並不是因為意志薄弱,而是大腦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就是如此發展。因此,當理性和情緒衝突時,會根據情緒採取行動,即便是大腦無法理解的舉動。然而,雖然情緒是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卻是少之又少。
 
  父母往往對孩子們的認知發展較為關注,卻不注重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是漠不關心。他們不會仔細觀察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引導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只會一昧地逃避或壓抑。大人面對情緒易怒的孩子時,通常只會叫他們要忍耐、要學會控制脾氣。雖然表面上看似暫時風平浪靜,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並沒有消失,就像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怒火仍在孩子內心深處熊熊燃燒。像這樣不斷延燒的情緒,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是造成彼此互相傷害的原因。
 
  如果希望孩子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想要好好理解孩子,並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那就絕對不能忽視情緒。必須好好觀察情緒從何而來?情緒在關係中如何產生相互作用?調適情緒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習得的,是透過父母和兄弟姐妹,或在人際關係中學習。這本書正是從情緒的溫度出發,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認識情緒,找到讓情緒穩定的答案。
 
  情緒溫度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羅素(James Russell),曾發表一篇名為「情緒環狀模型(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的理論。他將二十八種情緒分成正向、負向情緒,並按照情緒強度等級區分高強度和低強度,把各種情緒座標繪製成圖表。圖表的橫軸表示情緒的愉悅程度,縱軸表示情緒強度。從羅素提出的情緒環狀圖,就能看出我們主要感受到的情緒,位於圖表中的哪個位置。就像溫度計上的刻度,會根據水銀或酒精的膨脹程度產生變化,情緒也會根據愉悅程度和強度,坐落在圖表上的不同位置,我將此定義為「情緒溫度」。 
 
  然而,根據研究人員和教育相關人士表示,孩子們感受到的情緒強度和情緒不適程度正在逐漸增加。整體而言,在圖表上呈現的趨勢是由右往左移動。此外,在圖表上中等強度的情緒,也開始出現上升趨勢。例如,當孩子們與朋友發生輕微衝突時,原本應該出現類似像「失望」的情緒,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呈現出來的不是失望,而是更激烈的憤怒情緒。
 
  當情緒溫度升溫時,情緒會過於高漲到超出必要程度。當失望的情緒過於高漲,會演變成恐懼或憤怒;憂鬱的情緒過於高漲,會衍生出「極度悲傷」的情緒。如果情緒溫度趨於極端,勢必會消耗大量的情緒能量,不僅會感到身心俱疲,人際關係也容易受挫。因此,讓情緒溫度降溫是很重要的。當情緒溫度降低後,練習覺察並進一步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也比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神奇的是,學習動力也會跟著大幅提升。 
 
  情緒與學習
     
  通常學習能力強,被稱為「學霸」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相同的特徵。這些孩子的父母,其實並未特別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但這些父母的情緒相對穩定,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成長的環境。他們很少責備或批評孩子,而是會當孩子的後盾,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在背後默默支持孩子。為什麼不嘮叨的父母,孩子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出色?
 
  一九九○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系教授約翰.梅耶(John D. Mayer),正式提出「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情緒智商,是理解、調適和表達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商低的孩子,面對煩躁或憤怒等負面情緒時,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容易陷入情緒;反之,情商高的孩子,因為理解自己的情緒,懂得適時調適。
     
  雖然情商與智商高低或聰明與否無關,卻會影響學習動機和欲望。想要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必須讓孩子對外界事物產生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力。當孩子有了好奇心、主動的學習態度、熱情、專注力和動力,未來很有可能會在某些領域獲得成就。即使頭腦再聰明,也遠比不上對學習充滿動力的孩子。
 
  在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孩子的情商發展與父母有關。情商並不是透過看書或上課學習,而是在關係中學習。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表達情緒的方法,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進而發展情商。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知道如何處理情緒,而不是莫名地生氣或逃避。如此一來,當茫然的焦慮感消失後,孩子的情緒就能變得穩定。
     
  即使沒有送孩子去補習班,只要營造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的環境,孩子自然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即使雙薪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也不會因此學習落後。並不是從小陪在孩子身邊,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就表示孩子一定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想要培養孩子的天賦和潛力,關鍵在於父母的情緒。
 
  讓父母的情緒溫度降溫 
     
  有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透過父母認識世界。在教育孩子前,父母應該先回過頭來檢視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但知易行難,相信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會為了一點小事對孩子發脾氣,吼完孩子後,馬上就後悔。家庭是形成自我最重要的地方,彼此會互相影響,因此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尋找出路。
  
  事實上,這一輩的父母,從小並未接觸過所謂的情緒教育。回想小時候的父母,當遇到工作不順心或發生衝突時,把氣出在另一半或孩子身上,是很常見的事。仍有許多大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或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因為從未接受過情緒教育,對情緒運作的迴路一無所知,根本無從著手。這樣一來,可能也會不自覺地把炙熱的情緒溫度,傳達給孩子。要讓孩子的情緒溫度降溫,進一步互相理解,必須先從降低父母的情緒溫度開始做起。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曾說過:「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緒誠實,才能讀懂別人的情緒。」要先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從何而來、情緒的呈現方式、觀察情緒想傳達給我的訊息。尤其必須特別關注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憤怒、自卑等,理解這些情緒一方面守護了我們,帶領我們成長至此。當解開對負面情緒的誤會後,情緒溫度才會開始降溫。這些情緒會轉變成勇氣、希望和挑戰,幫助我們成長。唯有父母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擁有調適情緒的力量。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不盲目地隨情緒沸騰,而是全然地接納,反而會成為生命中的禮物。
     
  當您為了孩子開始關注「情緒」這個關鍵字,進而翻閱這本書時,就已經跨出了第一步。為了彼此的幸福,也為了自己的幸福,必須好好檢視彼此的情緒溫度。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更了解情緒,學會把過去壓抑在內心的焦慮、恐懼、憤怒、自卑,化為成長的動能。當孩子和父母都能維持在安全的情緒溫度時,相信這會是彼此互相理解與相愛的契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成範
  
  畢業於國立光州教育大學,並取得高麗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系碩士學位。之後,在位於全羅南道長興郡的一所小學任教。擔任教職第二年起,開始著手撰寫地方教科書,參與多項教材編撰工作。於1998年成立《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除了撰寫《邁向創造力》外,更執筆撰寫許多創意教育相關資料。在教育部舉辦的創意暨品格教學研究會活動中,曾榮獲全國優等獎(2011年)及教育部長獎(2014年)。
  
  舉辦創意相關課程時,對研究「人類的大腦」產生興趣,正式投入腦科學領域學習,遂將《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更名為《大腦創意研究協會》,經營逾二十年。2012年至2014年擔任教育部百大教育課程評審委員,並在濟州島耽羅敎育院、慶尚南道教育研修院、釜山廣域市教育廳、全南教育研修院等地,舉辦創意開發、未來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關講座,持續二十多年不間斷。
  
  目前在光州月季國小擔任校長,以「樂在學習」為教育目標,教育無數莘莘學子。月季國小並於2016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藝術教育優等學校。
 
譯者簡介
 
鄭筱穎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畢業。是兩個小孩的母親,也是熱愛書籍的譯者。喜歡用文字說故事,渴望分享更多溫暖的作品,並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譯有《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被欺負時,可以打回去嗎?》(采實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