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抖音一響,父母真的就白養?從抖音看青少年的社群文化

 

抖音是一個可以自由拍影片、照片的社群,而社群的影響力也成為青少年自信的主要來源。當中有名的音樂或舞蹈更是會有許多人爭相模仿,甚至有老師比喻聽到抖音的學生「像是被集體洗腦」。這種現象到底需不需要擔心?

抖音一響,父母真的就白養?從抖音看青少年的社群文化

Shutterstock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嘲諷度爆表的話。究竟抖音對現在青少年有多大的影響力?這樣的影響力又帶來怎樣的後果?

先來認識什麼是抖音?其實抖音在國際間推出的正式名稱為Tik Tok(為了方便理解,以下仍舊以抖音稱呼),是一個所有人只要註冊帳號,都可以自由拍影片、照片上傳的社群,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看到的內容類型,當然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個人社群。

因為入手簡單,製作媒體內容的門檻也低、加上各類型內容應有盡有,很快就在全世界形成一股潮流,爆紅的影片隨便都有千萬觀看,當中有名的音樂(或舞蹈)更是會有許多人爭相模仿拍攝,甚至有學校老師比喻聽到抖音音樂的學生「像是被集體洗腦」。

這種現象到底需不需要擔心?其實我認為「需要擔心,但不必恐慌、更不應該鄙視」。

不必恐慌、更不該鄙視:你怎麼看很重要!

面對這樣的現象,首先我們回頭想想,事實上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有專屬的次文化。哈日、韓流、動漫、電玩、影集...有太多事情都能引發一個群體的人共同反應(就以我的學生時期而言,隨便喊出一個動漫裡的主角招式名稱,幾乎班上所有人都可以同時做出主角施放絕招的動作),對於非常重視同儕文化的中小學生而言,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長大後想起來會覺得:這就是青春阿!

鄙視的部分就更不用說了,站在所謂大人的角度,青少年的次文化總是顯得有些可笑,但誰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年紀呢?尤其是家長或老師,更需要注意不能表現出對於抖音文化的輕視,否則只會讓青少年更感到不被接納,對於關係的建立是絲毫沒有幫助的。

除此之外,其實抖音可不單只有那些被認為「無腦」的內容!許多學術性的、知識性的、或是傳遞正向價值的頻道也擁有非常大量的粉絲,試想:如果孩子在學校聽老師講課會睡著,卻願意專心聽手機裡那些簡短、生動、但卻重要的知識內容,何嘗不是一個學習的新手段呢?

在此也順便推薦兩個抖音頻道給家長:阿駿日常(動手做簡單科學實驗)、Frank Chi(看電影學英文)

要擔心什麼?親師不能忽略的三個關鍵!

若是如上所說,聽起來並不是嚴重的事,甚至有可能促進學習,為什麼還需要擔心呢?

在我看來,有三點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首先,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就是媒體識讀。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上傳內容,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內容都有可能出現。站在師長的角度,若不格外注意,無法掌握孩子到底看到什麼、學到什麼,以及潛移默化之中他被灌輸了怎麼樣的價值觀。甚至更實際的,抖音中常常流行各種「挑戰」,其中不乏有危險性的內容,年初時,國外就有學童在進行挑戰中遭到嚴重的燒傷(可以網路搜尋關鍵字「咻聲瓶」),對於媒體識讀能力還有限的學子,這些是親師需要把關的。

第二,大量接觸這種「速成式」的媒體內容,我認為多少對孩子的發展有影響。我自己接觸過太多學生,在社群上非常活躍,但是實際的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卻非常差勁。畢竟多數的流行影片僅是短短幾秒的瑣事紀錄、或是簡單好上手的幾個舞蹈動作,不需要花太多腦力思考,就可以成為所謂的抖音紅人。而長期大量接觸這樣簡短、沒有深度的內容,也或多或少造成學生的專注力降低,要閱讀一篇文章、或是專心聽別人說話超過三分鐘,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後,社群的影響力成為青少年自信的主要來源。社群的特性就是可以選擇只展現出我最好的樣子,換句話說,活在社群比活在現實更容易。我親身經歷太多青少年用照片的「愛心數」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甚至傾盡全力動用所有的人脈關係賺得多幾個愛心。你可能會想說,按讚衝人氣這種事從多年前的臉書、甚至更早期的無名小站就是這樣?沒錯,但關鍵差異是以前的社群熱度多是來自於實際生活中的交友圈,是「現實延伸到線上」,但現在的社群熱度更大比例是「線上延伸到現實」,甚至「只有線上」。換句話說,一個有上萬追蹤的小網紅,可能在現實中有人際交往的極大障礙。於是,我處理過一些親子衝突,都會觸碰到孩子認為「爸媽不了解我、朋友才了解我」的問題-偏偏這些朋友很可能現實中只有一面之緣。

想更貼近孩子,現在可以開始做三件事!

所以談了這麼多正反面的影響,最後想給所有的親、師、或任何關心青少年發展的人幾個建議:

1.如果你的手機裡還沒有抖音(實際應為Tik Tok),快去下載吧!這邊先不討論資安相關的問題,僅就關懷青少年的角度來看,唯有了解他們到底在流行什麼,才有可能打開溝通的管道。不僅如此,若你能從其中找出優質的、有內涵的頻道跟孩子分享,也不失為一種與其共學的好方法。

2.常常跟孩子聊天:現在的時代,孩子接收的資訊太多,流行的內容平均不到一週就換了。這是新媒體、新科技時代下的必然,也是孩子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大人而言,如何能隨時知道孩子現在到底喜歡什麼?很簡單,多聊天。但千萬記得,聊天中不要否定孩子喜歡的東西(不然誰還想跟你聊天),重點是藉此知道孩子都在接觸什麼,有好的關係,才有可能讓孩子願意多聽你說話,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從「現實中」來的關注與溫暖。

3.常常引導孩子思考:這可不是要你丟數學習作給他寫!孩子大量接觸這種沒有深度的內容已是必然(相信我,一味禁止也沒用的,只會適得其反),那麼提供動腦的機會,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其實並不難,包含帶孩子一起看新聞,詢問他對於每個政策、事件的看法;或是找出家裡/班上一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請他發表意見...從日常中訓練孩子的腦袋不停止運轉,將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下個結論,標題寫著「抖音一響,父母真的就白養?」我的答案是,才怪,若是有這個想法就慘了!

如今是抖音,未來難保證還會有更吸引青少年、更造成集體風潮的東西,接納、理解、關懷、引導,才是最重要的,若只是一味否定孩子的文化跟喜好,可就真的沒路走囉!

作者簡介|石哲安

學生口中的熊貓老師。過去曾是叛逆至極的中學生,如今希望能透過自己的成長經驗,成為親師與青少年溝通的橋樑。

師培系統出生卻沒有選擇走進學校,在體制外盡一己之力幫助青少年。現為教育科技公司顧問、「活力校園」青少年輔導,近五年來已陪伴上百名青少年成長,希望未來這個數字還能夠不斷增加。

<本文反映嚴選作者意見,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延伸閱讀

【單日入場券】2022 Maker Party (電子票)
 

【單日入場券】2022 Maker Party (電子票




大野狼化妝術:熟人對兒少性誘騙的6大手法

 

根據研究和兒少性侵害防治第一線工作人員的經驗,兒少性侵的加害者的外表、社經地位皆沒有可辨認之處,但他們會設法與兒童獨處,我們可從觀察孩子身邊熟人的行為和手法,警覺兒童是否處於被性侵的高風險狀態。

大野狼化妝術:熟人對兒少性誘騙的6大手法

插圖:施雲心

本文重點摘要

「某國小外聘直排輪教練張姓男子,假裝帶孩子參加溜冰活動,將7個孩子誘拐到汽車旅館拍裸照,逼他們口交、打手槍。」從去年10月《自由時報》的報導中觀察,常見兒少性侵的新聞中,加害者竟是孩子信任的對象,事實上,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在2020年未滿18歲兒少性侵加害者的身分中,「認識的人(熟人)」佔所有兒少性侵加害者超過8成,顯示成年人需要對於孩子身邊的熟人提高警覺,其中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分辨大野狼可能伸出狼爪的手法。

然而,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表示,大多數親戚、朋友都是喜愛孩子、善意地與孩子相處,「要警覺孩子身邊可能有熟人性侵加害者,不只實際上困難,家長、老師的心態上也很矛盾。」

全芯創傷復原中心秘書長李姿佳則認為,大家對熟人性侵的手法有警覺是好事,但也不要草木皆兵,不管這些手法怎麼變化,「觀察孩子行為是否有異狀,並重視孩子在什麼情境下對某些人事物傳達出不願意、不舒服和不喜歡。」以下歸納學者、第一線服務的專業人員認為常見的迷思和手法,給家長和老師作為提高警覺的參考。

迷思一:大野狼長得像壞人

王玥好談到一般人對熟人性侵的最大盲點,就是認為加害者的形象「很壞」,以為大野狼會面露猥褻、鬼鬼祟祟,事實上他們大部分在社會上看起來很「正常」。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黃健,曾與衛福部心口司合作,協助分析台灣819位性侵加害者的特性,他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社經狀況、是否已婚等資訊,跟犯案機率沒有明確因果關係。」

我們容易從一個人的外在言行,來評價其他看不到的行為,王玥好認為,如果對某個人有所懷疑,「不要從他的職業或任何頭銜(去判斷),要觀察他的行為。」

迷思二 :性侵兒童都是少數變態

通常認為會性侵兒童的一定是心理變態,這種人不多,也不可能結婚、有正常的性伴侶,然而,真正的戀童癖是加害者中的少數民族,大多「看起來一般」的普通人,才是多數的犯罪者。犯罪心理學界把兒童性侵加害者分為三種類型:固著型(戀童癖)、退縮型和機會型。

固著型是大家俗稱的戀童癖,特色是通常沒有與成人正常的性關係,性慾對象常是12歲以下兒童。戀童癖喜歡隱身在容易接觸到孩童的場域,如校園、安置機構等。雖然戀童癖聽起來駭人,且性侵受害者通常較多、時間較長,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林明傑在著作《矯正社會工作與諮商:犯罪心理學的有效應用(2版)》中指出,戀童癖只佔性侵加害者的3%,數量很少。

機會型犯罪者通常伴隨其他犯罪行為,偷竊、家暴等,道德感較薄弱,可能是單純想要用性侵發洩性慾,剛好身邊有容易下手的孩子。林明傑在著作中認為性侵者以退縮型最多,退縮型指成年人曾與適當同儕有過性關係,但是因為一些情境上的壓力,如:長期失業、身體傷殘,或遭到成年婦女的貶抑等,於是轉移性的滿足到較不具威脅性的未成年兒童身上。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退休教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陳若璋觀察,退縮型和機會型犯罪者在首次性侵兒童後,通常會食髓知味,以後就特別挑小孩下手,甚至刻意製造機會與孩子相處,受害者多為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能滿足加害者對成人性慾的想像,又比成人好控制、誘騙。」陳若璋分析。因此,孩子身邊讓人信任的熟人,未必是永遠,可能在某天變身為大野狼。

「家長覺得兒少性侵跟我無關,因為加害者不會直接性侵孩子,而是經過很多包裝。」在第一線服務性侵受害者超過30年,曾獲得衛生福利部第三屆紫絲帶獎的資深社工督導洪文惠表示。因此,家長和老師也要知道加害者性侵孩子常用的手法。

手法1:從「玩遊戲」到性侵

加害者常把「玩遊戲」的手法用在學齡前、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舉例,曾有案例是爸媽拜託熟識的鄰居幫忙照顧學齡前的女兒,兩家一直關係很好,有一次媽媽發現女兒在摸陰部,一問之下女兒說:「是鄰居阿伯跟我玩的遊戲。」

玩遊戲的說法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在玩」,遊戲內容也可能是性侵前的鋪陳,許芝綺所舉的鄰居阿伯,並非一開始就性侵女童,先在遊戲時將孩子抱到腿上,或玩很多身體接觸的遊戲:捏臉、摸大腿,試探孩子的反應、也觀察女孩周圍的其他成年人是否察覺有異,一步一步從猥褻變成性侵。「加害者也常跟孩子說,這是專屬於2人的祕密。」許芝綺表示。孩子如果喜歡、信任被害者,就會願意幫忙保守祕密。因此,許芝綺建議家長從小要讓孩子知道,只要覺得不舒服,任何遊戲都可以隨時停止,不會被責罵。

手法2:製造密閉空間獨處機會

性侵通常發生在私密的空間,加害者會想盡辦法製造與兒童獨處,且沒有人監管或看見的機會。例如,學校可以拉上窗簾的科任教室等。


在加害者的行為上,如果常常太過熱心要給孩子免費學業輔導、願意單獨帶孩子旅遊並在外過夜,經常製造機會與孩子單獨相處,如開車接送、假日陪伴遊玩、週末到圖書館陪讀書等。《蝴蝶朵朵》繪者、長期從事兒童性侵防治研究,現為專欄作家的徐思寧強調,大部分的人都是善意想照顧孩子,但如果頻率太高,或總是想「單獨且長時間」與孩子相處,就要有所警覺,徐思寧也提醒:「私人轎車也屬於密閉環境,很多兒童性侵案例發生在車上。」

因此,家長在選擇學習環境例如安親班、才藝班時,必須注意是否有透明門窗可以觀察。孩子必須留校時也應有其他成人、同學陪同,最好在老師辦公室、開門窗的教室,而非密閉獨處空間。

手法3:利用權威利使孩子聽話

加害者善用身分或權威逼迫孩子接受性侵,較常發生在機構內或有權威的人士,機構包括:學校、安置機構、宗教場所等;而警察、醫生、老師、教練、宗教領袖等身分在社會上則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種脅迫常來自於孩子對加害者的敬畏。徐思寧舉例,曾有音樂系學生拜名師學藝,學生到老師家上課,老師性侵學生,但學生害怕名師的權威不敢說出來,怕自己再也無法在音樂表演的業界立足。

至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加害者會利用孩子認知的不足,用誇張的語言威脅幼童,例如:敢說出去就殺掉你爸媽,不聽話就性侵你妹妹,敢說就揍死你等。

人本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張萍,處理過上百件校園性侵案件,她觀察,有些狼師會故意找社經較弱勢、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再利用老師的權威孤立小孩,甚至刻意讓孩子被霸凌,例如常常沒來由公開在班上指責、辱罵該學生、向家長謊稱孩子在校頑劣難管教、需要個別輔導:「塑造壞小孩的形象,同學和家長不容易發現孩子被性侵,或受害學生說出來也沒人相信。」

手法4:謊稱教孩子性教育

加害者可能用「性教育」當藉口來性侵青春期的孩子,「呼籲孩子和家長要了解正確的性教育,因為加害者常用這個當包裝。」張萍以2019年人本基金會揭發的張姓狼師為例,狼師要女學生去視聽教室,問學生:「遇到懷人怎麼保護自己?」於是開始扮壞人掀女生裙子、摸私處後,跟女學生說:「妳這時要快點走開。再來一次!」或是要求學生脫內褲、躺在桌上打開雙腳讓他看下體,理由是:「要看有沒有洗乾淨。」張萍忍不住說:「真正的性教育,一定會尊重孩子意願,且不違反身體界線,假教育之名、行猥褻之實,誤導學生,張姓狼師真的非常惡劣。」

手法5:物質上的利誘

王玥好觀察,有不良意圖的成年人,會刻意用孩子想要、缺乏的東西來吸引。用玩具、食物引誘學齡前兒童並非難事,例如:給我親一下,這個玩具就送你。至於青春的的孩子,也常見被遊戲點數、手機等物質利誘,或是想要一個朋友、讓人很有面子的男女朋友等無形的渴望,都是常見的手法,尤其網友性侵特別常見,王玥好舉例:「網友視訊時會說我送你手機,你脫一件衣服給我看。」對方開始跟孩子互稱男女朋友,要求愈來愈露骨的照片,或是約出來見面趁機性侵。

手法6:以「談戀愛」之名欺騙

加害者常利用青春期孩子情竇初開的心情,製造出談戀愛的氛圍,讓孩子誤以為與加害者談戀愛,可能用「不跟我做,表示你不愛我。」的情緒勒索,或者跟孩子說「我太愛你了,所以才忍不住強迫你。」甚至性侵後告訴孩子,「你只能跟我在一起了,不會有人要你了。」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蕭逸民,過去曾協助人本教育基金會處理校園性侵案,他認為:「把性侵誤導成戀愛,是最高段、可惡的性侵手法。」

一旦不幸發生,如何降低傷害?

許多孩子遭性侵時,因為種種原因,例如被加害者威脅、不知道自己被性侵、加害人有權威地位等,說不出口。專長為童年創傷、性侵及家暴的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也是《童年會傷人》一書作者留佩萱曾撰文分享,她認為,當家長對某些熟人的舉動有疑慮、警覺時,應留意孩子身體、心理和行為是否有異常狀況,是非常重要的觀察。

生理上包含生殖器官、肛門和嘴巴有是否有感染、受傷,上廁所會疼痛等,或是類似焦慮引發的頭痛、胃痛;心理和行為方面則有焦慮、憂鬱、睡不著、常做惡夢、暴食或厭食,突然討厭某個人或地方,暴力傾向、自殘,退化行為如尿床等,或是開始吸毒、酗酒,說出不符合年齡的性相關字眼或句子。

如果孩子不幸受到性侵,家長的衝擊和自責會非常巨大,甚至不能接受而否認,都是可能的過程。「一想到每天把孩子送上教練轎車的人是我,就無法原諒自己。」在一件學校教練每天開車送學生上學途中,性侵孩子的案子中,家長如此陳述。

留佩萱觀察,當家長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的自責太強,腦袋會下意識拒絕承認這件事情,是為了保全自己不用承擔這些恐怖的事情。留佩萱指出,家長的「不作為」才是對孩子是最深的痛。「尋求法律、警察或各民間團體的協助,都是好方法,唯有開始面對,才能真正保護孩子。」全芯創傷復原中心社工林芮璿提醒家長。

大野狼在哪裡

點擊圖片或連結,進入《大野狼在哪裡?正視兒少熟人性侵》報導專輯頁

延伸閱讀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231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学生在校地位影响日后健康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9月28日专电瑞典进行的一项长期调查显示,小时候在学校地位高,即受欢迎、有影响力的学生,成年后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那些处于劣势的学生。

  这项调查涉及1.4万名1953年出生的人。1966年在他们十二三岁时,研究人员通过询问他们“在学校最愿意与谁合作共处”来确定他们的在校地位,并在之后一直跟踪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在评估学生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时,调查人员通过一个全国性的医疗数据库获得资料。

  调查发现,在学校被边缘化的学生成年后患心脏病的几率是受欢迎学生的9倍,患糖尿病的几率是4倍,而这两种疾病与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此外,这些学生出现精神疾患和行为问题(包括自残、自杀)的几率也要高出一倍。

  这一发现对男女生都是一样的,尽管他们的健康问题各不相同。

  斯德哥尔摩大学健康公平性研究中心的于尔娃·阿尔姆奎斯特指出,在学校是否享有同等地位对学生日后的健康关系重大,而这一点被严重忽视了。

  上述调查结果刊登在英国最新一期《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月刊上。


http://news.sohu.com/20090929/n2670884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