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15分鐘昏睡、暫時失憶…無色無味毒品「乖乖水」可公然網購?如何防範?

 

暑假來臨,青少年的暑期安全再度令人擔憂。有立委發現,無色無味、喝了會失去意識的「乖乖水」在網路上大打廣告,加了社群軟體就能購買,而且還能超商取貨,讓人相當憂心。

「女網友誤服『乖乖水』後四肢無力、記憶迷糊,同行友人見狀藉詞送她返家,卻將她帶到賓館強姦…」、「趙女喝下了胡男遞過來的飲料後,開始變得異常亢奮、說話大聲,沒多久便陷入精神渙散的狀態,隨後直接倒在椅子上昏睡,醒來才發現自己半裸躺在家中,完全不記得昏迷期間發生的事情…」2019年,中國、香港相繼爆出好幾起女性因飲用了被加入無色無味的「乖乖水」飲品,而失憶、昏迷最後慘遭性侵的事件。立委發現,這種能夠讓人失去意識的乖乖水,在台灣上網就能買到。

立委洪孟楷今(21)日與現代婦女基金會召開記者會表示,被列為第二級管制藥品及毒品「伽瑪羥基丁酸(GHB)」物質,俗稱「乖乖水、迷姦水、液態搖頭丸」,不僅在網路上輸入可輕易搜尋到販售廣告,就連拍賣網站上也有業者販售。

乖乖水有多可怕?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副局長廖訓誠指出,乖乖水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有鎮定與麻醉效果。乖乖水又名液態搖頭丸,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中介紹,服用後約15分鐘左右會產生昏睡、暈眩、噁心、暫時性失憶、幻覺、心搏減慢、痙攣、呼吸抑制、昏迷等狀況,由於無臭無味、易溶於水的特質,近年來常被利用為性犯罪工具。


洪孟楷嚴肅表示,乖乖水正威脅青少年及婦幼的安全,政府應盡快重視。他也向警政署、法務部調閱資料,發現近五年來,每年都有查獲「乖乖水」的犯罪紀錄,卻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因為服用「乖乖水」受到性侵或是其他傷害;教育部的學生藥物濫用事件通報中,也沒有GHB的通報紀錄,他擔憂,背後恐有隱藏的黑數。

記者隨意在網路上搜尋乖乖水便能找到販售業者。記者翻攝自網路

乖乖水無色無味,喝了也難以察覺

洪孟楷指出,乖乖水已被列為二級毒品,卻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就可以找到賣家,「任何人輕易就可以與線上販售人員搭上線」。洪孟楷辦公室助理也假裝為買家,上網向賣家詢問商品細節,賣家還特別強調「乖乖水」可以讓人迷暈、聞起來沒有味道,就算加到飲料中也無法察覺。洪孟楷助理也不可置信,沒想到這樣明顯違法的商品在網路上還隨處搜得到,「你只要加賣家的微信,很快就有人跟你聯絡,還能超商取貨。」

 

業者透露乖乖水可迷暈他人、而且沒有味道難以察覺。洪孟楷助理提供

面對立委的質疑,刑事局副局長廖訓誠指出,乖乖水在2001年就被列管為二級毒品,暑假期間確實較多販售,警政署將加強網路巡邏、與學校合作查緝,一旦發現或接獲網路販售毒品情資,也會調閱IP資料落實查緝。

新興毒品推陳出新 給家長的三個安心原則

乖乖水廣告雖輕易便可搜尋的到,但仍有方法可以避免孩子接觸到這類廣告。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行政申訴組長韓昊雲建議家長,可以透過電腦的防護軟體(詳情可參閱IWIN防護專區)或搜尋引擎的設定功能,過濾不當廣告內容。以Google搜尋引擎為例,打開搜尋頁面,點選右下角的「設定」,再點選搜尋設定,並勾選「開啟安全搜尋」,儲存完後便可有效過濾兒少不宜接取的不當內容。

 

打開Google搜尋頁面後,點選設定,再點選搜尋設定即可進入該頁面設定安全搜尋篩選。記者翻攝自網路


兒童福利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表示,青春期學生很可能是因為好奇、或是很想跟另一半發生親密關係,因此錯誤使用這類具迷暈效果的毒品。他提醒家長,除了禁止孩子購買、使用來路不明的毒品外,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可以多多和孩子討論毒品吸食問題,以及毒品的風險。他舉自己和外甥女為例,每當新聞報出毒品新聞時,他會藉機和外甥女討論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們學校有人在使用嗎?」透過聊天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使用毒品的後果。

同時他也舉出三個防範原則,避免孩子成為毒品受害者。第一是多提醒孩子不要隨意接受別人的餽贈,特別是水或是飲料,也不要輕易被同儕用激將法激怒,刻意去飲用或吸食一些來路不明的東西。第二則是事前教育孩子,當面臨朋友相約吸食、飲用可疑的食品或藥品時,先不要對朋友做任何回應,而是立刻向身邊信任的大人確認,避免誤吸食毒品。第三要教育孩子,若不幸誤吸食或喝下摻有毒品的飲品時,要即時求救,除了報警外,也可向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專線(0800-770-885)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台灣85%青少年活動量不足,高於全球平均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調查顯示,台灣有高約85%的青少年每天沒有足夠的活動量。該怎麼讓孩子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呢?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台灣85%青少年活動量不足,高於

照片:shutterstock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11-17歲的青少年,最好每天都能有一小時的中高強度活動量。但是跨國調查發現,台灣84.4%的青少年無法每天達到充分的活動量,比全球146個國家的平均值81%高。

11月份,國際知名的《刺胳針兒童暨青少年健康》(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雜誌刊登了這份研究,由世界衛生組織針對146個國家、11-17歲的青少年,收集各國現有資料以及抽樣用行動裝置監控孩子身體活動記錄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各國有多少青少年每天的中高強度活動量不足60分鐘。報告中也包含了2001年與2016年的數據,比較不同時期同齡孩子的活動量。

台灣近9成青少女8成青少年運動量不足

就全球而言,2016年活動量不足的11-17歲人口高達81%,男生從2001年的80%降到77.6%,女生則都在85%上下。不令人意外的,亞洲的青少年最需要動起來。台灣有79.1%的男孩與89.8%的女孩活動量不足,男孩比2001年降了4個百分點,女孩則差不多。最嚴重的是課業競爭激烈的南韓,94%青少年運動量不足。

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會猜測,是手機、平板電腦與網路、社群媒體的盛行,讓孩子變得愈來愈宅、又不愛動。但事實上,在2001年網路與手持智慧型裝置沒那麼普遍時,青少年的活動量也跟今天沒有太大差異。

報告指出,青少年增進身體活動量不只跟身心發育有關,也會影響一生的健康。例如,能夠減緩憂鬱症狀,並且降低心臟病、癌症與糖尿病、肥胖等風險,並且延長壽命。

因此,這份報告也分析了進步較大的國家(雖然最多也不到5%),例如孟加拉、新加坡、泰國、美國、愛爾蘭等地,有哪些公共政策的改變,試圖找出其他原因,能夠讓青少年動起來,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2030年以前,再降低活動量不足青少年人口15%的目標。


增加體育課時數 幫助養成運動習慣

學齡孩子多數時間在學校上學,因此體育課的時間夠不夠,就是活動量的一大指標。報告的交叉分析發現,貧窮、營養不良與資源不足,導致某些地方無法提供足夠、規律的體育課,使得青少年中高強度的活動量不足。

台灣的教育普及,或許沒有資源與營養的問題,但是體育課的時間與內容規劃,的確是可以討論的方向之一。例如,天天都有體育課的美國,因為學生在上學的日子都有足夠活動量,所以沒法一周七天都動上一小時的孩子只有72%。尤其,學校提供的運動時間和機會,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好的運動習慣,直到成年也持續運動,有益健康。

體育課考慮性別差異

除了提供體育時數,還要提供多樣性,才能讓興趣與專長各異的孩子,多接觸、找到自己喜歡、能夠持久的運動。尤其,女孩普遍比男孩更需要動起來,在設計體育課時,應該考慮性別差異,讓更多女孩也找到喜愛的活動。

另外,社區也要提供不同的運動資源。這不一定是傳統的運動,也可以在社區營造鼓勵人們動起來的環境。例如,在公園裡提供運動的空間與設施,把人行道規劃成更容易慢跑或走路、或是腳踏車道。

從2001年到2016年,孩子們的活動量增加不多。所以,要在2030年前增加15%的青少年有足夠的活動量,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份報告的作者、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促進健康部門的身體活動方案負責人布爾(Fiona Bull)說,我們需要整個社區跟社會都一起改變,才能帶著青少年動起來。

延伸閱讀

解碼青春期:與青少年好好溝通、互相理解,讓彼此和諧共處
 

解碼青春期:與青少年好好溝通、互相理解,讓彼此和諧共處



全球兒童和青少年活動量減少 你孩子表現如何?


  • 詹姆斯·加拉格爾(James Gallagher)
  • BBC科學與健康事務記者
兒童

圖像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圖像加註文字,

在接受調查的146個國家中,絶大多數國家的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活動量更多些。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體力活動,即玩耍時間的重要性。

然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首份分析報告顯示,全世界五分之四的11-17歲年齡段的兒童和青少年活動量不夠。

世衛組織說,由於活動量不夠,這些孩子的身心都會受到影響,包括大腦發育以及社會技能。

而且,這一現象是全球性的,無論是窮國和富國都未能實現每天一個小時的推薦活動量。

在接受調查的146個國家中,絶大多數國家的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活動量更多些。

活動量都包括哪些?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enjoyed PE at school than men

一般來說, 任何能讓人心跳加快、肺活量加大的活動都算運動。具體包括:

  • 跑步
  • 騎自行車
  • 游泳
  • 踢足球
  • 跳躍
  • 跳繩
  • 體操

聯合國對11-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活動量推薦目標是每天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的運動。

在解釋這一推薦量時,世界衛生組織的布爾博士(Fiona Bull)表示, 這一目標並不過分,它是根據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和發育的證據基礎上制定的。

其中, 中等運動強度是指你在運動或活動過程中仍可以聊天、對話,而劇烈活動則使正常說話困難,讓你喘不過來氣。

為什麼活動如此重要?

來源:英格蘭公共衛生署
圖像加註文字,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說,5-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需要運動60分鐘;19-64歲成人為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65歲以上的人,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最好每周兩次力量練習。

兒童和青少年保持一定的活動量最主要的原因是保證健康,不但是指目前的健康,還包括未來的健康。

從短期來看,保持運動可以讓你擁有更健康的心肺功能、強壯的肌肉和骨骼。

同時,也能讓人保持更好的心態和精神健康,以及不發胖等。

不僅如此, 世衛組織的古索爾德博士(Dr Regina Guthold)說,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活躍的人長大後保持活躍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如果一生都保持運動能夠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以及二型糖尿病等。

與此同時, 研究人員稱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積極運動對大腦發育有利。

古索爾德博士表示,喜歡運動的人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學習也更容易以及更好的社會技能。

運動量減少的原因 

做功課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功課多是課外活動少的原因之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們的活動量普遍減少了呢?是他們變懶了嗎?

布爾說,不是這樣的。

但她表示,這一問題帶有全球普遍性, 而且不只是兒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也包括在內。問題就在於我們沒對運動量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人們過於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成績上而忽視了體能訓練。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瑞利(Leanne Riley)表示,人們總是鼓勵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要刻苦學習。 

因此,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完成作業和功課上,沒有時間活動。

此外, 還跟確保體育和休閒設施是否安全、容易找到以及學生們是否消費得起有關。

例如, 如果道路不安全就無法確保學生們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去上學或是去朋友家等。因此, 安全是個大問題。

另外一個原因跟「數字遊戲」的興起有關。它們無疑成為室外活動的競爭對手。因為, 你可以足不出戶,在手機、電腦上輕鬆上網玩遊戲。

布爾說, 這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情況

圖表
圖像加註文字,

全球學校兒童活動量比較百分比:藍色為男孩,粉紫色為女孩。百分比越低運動量越高。左側從上到下的國家分別是:孟加拉、愛爾蘭、美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贊比亞、蘇丹、柬埔寨、韓國和菲律賓。右側的國家和地區為:孟加拉、印度、斯洛伐克、摩爾多瓦、格陵蘭。東帝汶、柬埔寨、文萊、菲律賓和韓國。

正如前面所說,兒童和青少年活動量減少是全球性的,從阿富汗到津巴布韋都是如此。

即使在孟加拉,這個相對表現好一點的國家,還是有三分之二(66%)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活動量不到一個小時。

菲律賓的男孩(93%)和韓國的女孩(97%)則分別是調查中活動量最小的兩個群體。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中國兒童和青少年運動不足的比例在85-89%之間。

總的來說,大多數國家都是男孩表現得更好一些,但以下這四個國家除外:湯加、薩摩亞、阿富汗和贊比亞。這四個國家的女孩子更活躍些。

從全球範圍內,85%的女孩活動量不夠,男孩的比例則為78%。

女孩活動量小的原因

打籃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專家說,應該在發展一些對女孩更具吸引力的運動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由於國情和文化不同,並沒有什麼單一原因解釋為什麼女孩的活動量想對比較小。

因為在有些國家的文化中,不鼓勵青春期少女像男孩子一樣好動。

瑞利表示,人們用於鼓勵參加體育運動的方式通常總是對男孩子更具吸引力。

因此,應該在發展一些對女孩更具吸引力的運動方面多做一些努力,比如,先從更衣室做起,做到男女分開, 讓女孩子感覺參加體育活動更自在。

專家看法

這份發表在《柳葉刀兒童與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上的研究,比較了2001年和2016年的活動水平後發現,男孩子的總體運動量略有增加,但女孩子則維持不變。

加拿大兒童專家唐伯利醫生(Dr. Mark Tremblay)認為,電子革命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最大。

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娛樂、旅遊的方式, 讓人們更多時間在室內度過,而不是室外,而且, 往往是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做大多數事情。

「人們睡眠時間更少、坐椅子的時間更長、走路更少、開車更多。總之,比以前的體力活動更少了,」他說。

英國兒童專家維納教授(Prof Russell Viner)對世衛組織這一報告的調查結果感到擔憂。

他表示,那些活動量多的孩子身體更好,在學校的表現也更好。

因此, 他說,「我們應該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更有利的活動條件,讓他們能夠擁有活躍健康的生活。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0531618.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