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分齡引導讓孩子學會主動分享

 


像我這樣常帶一歲多孩子到親子館遊玩,或常與其他親友的孩子聚會玩在一塊的父母,應該常能遇到孩子們彼此爭搶東西的狀況。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所有權、分享一起著玩、交換著輪流玩的概念都還很模糊,其實,被搶了手上的東西也不會有多大委屈,一會兒就被其他新鮮事轉移目標了。

但就父母的角色,孩子去搶奪他人物品的行為,多半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而當孩子更大了,更有想法,也就更常出現爭執或衝突場景。

當然,教會孩子「分享」的概念應該從小開始,畢竟他們得花上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意涵。但絕對不是一味強迫孩子把所有物餽贈或借給他人,而是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狀況下,去同理他人,自然做出這樣的舉動並體會到共享的美好

所以這又是給父母們的另一堂課了,怎麼避免讓孩子認為分享是被迫才要做的事,讓孩子自願延遲滿足、自動對別人慷慨,建立起好的社交關係呢?

加拿大育兒雜誌「Today’s Parent」認為幼兒(toddler約1-3歲)、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約3-5歲)、兒童(little kid約5歲以上)在這個教養問題上,應該要有不同的溝通引導策略,快來看以下解說。


目錄

 

1. 設定合理期待,分齡幫助孩子學會分享

2. 如何幫助1-3歲幼兒學會分享?

3. 如何幫助3-5歲幼兒學會分享?

4. 如何幫助5歲以上幼兒學會分享?

5. 育兒小叮嚀


 

設定合理的期待,分齡幫助孩子學會分享

 

兩歲的Jenny跟表妹Lisa在一起玩。她的媽媽說:「把妳的餅乾分一些給Lisa吃」 她照做了,但小表妹沒有再把餅乾還回來。過了一會兒,媽媽又說「拿妳的洋娃娃跟小妹妹一起玩」Jenny面對這種情況,開始感覺非常不情願...

早期兒童教育專家Sally Kotsopoulos說明,以上描述能呈現「分享」對孩子而言是多麼複雜的事情。分享意味著有「借出」或是「給予」的概念,而且牽涉到內心兩種念頭的拉扯,例如說,「這部車子是我的」、「但是我的弟弟現在佔有了它」。

而且它通常需要有對時間的理解(例如,「弟弟過一陣子會把車子歸還回來」)然後,還得理解有些東西是不需要分享的(像是內衣褲等)。

儘管分享對孩子而言有很高的複雜度,孩子還是必須學習,但得花上一段時間。幫助孩子學習分享,也得用上許多耐心,需要溫和的訓練過程。

 

以下文章將告訴父母們哪些是合理的期待,並且「分齡」傳授該如何幫助孩子:

幼兒還是處在「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剛開始認知到自己與擁有的東西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開始探究「擁有東西」是甚麼意思,還不太能夠瞭解有些東西是屬於其他人的意思。

這是父母們常聽到孩子總是說「那是我的!」這句話的原因。「交換」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很困難,他們還不能清楚理解時間或是複雜的語言,像是「你可以玩幾分鐘再把還給他」這樣的說法,其實對兩歲小孩來說都還沒有太大意義。

 

如何幫助幼兒(toddler約1-3歲)學習分享?

 

1. 做一個好的示範者

分享其實不只侷限於「擁有的物品」。如果父母樂於分享時間或物品,我們的孩子會學著那樣做。

 

2. 跟孩子討論他的感覺

「你是不是害怕拿不回來呢?」或「你擔心你的小汽車不會回來了嗎?」幫助孩子認知他的情緒,時間久了,認知會轉換成瞭解與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幼兒其實是很擅於讀出他人的臉部表情的,但無法說出他們看到的那種表情是甚麼。所以當爸媽在讀故事書的時候,不妨常問孩子「這隻小兔子為甚麼看起來這麼傷心呢?」等類似的問題幫助學習。

 

3. 跟孩子站在一起

當兩個小孩想要同一個東西,可以試著對他們說:「你玩玩之後,妹妹可以跟這隻小馬玩嗎?」或可以提供孩子選擇:「你想要分享這部紅色的汽車或是藍色的汽車給妹妹玩?」

 

4. 讓事情更具體

分享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事,他們的理解通常是「你要把它給我」或是「我要把東西給其他的小朋友」,需要花更多力氣對「等待」與「輪流」的意義加以說明

 

5. 別硬要做出決定

當爭執正在爆發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玩具,做父母的不一定需要做出甚麼決定。

 

6. 提早為遊戲聚會做好討論

跟孩子討論好哪些東西是他會比較願意分享的,把那些他特別會在意的擁有物收起來

 

7. 準備好兩人份的活動

例如一大桶的小汽車,或是包含鏟子、篩子的玩沙組,或一組黏土,替兩個孩子準備好足夠的玩樂

 

如何幫助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約3-5歲)學習分享?

 

1. 提供孩子一些溝通技巧

教導你的孩子一些協商或解決問題的語言(像是「我想要跟你交換玩」或「我還沒玩完這個」),鼓勵孩子開口詢問或學習等待,可以防止孩子搶奪或藏起玩具。雖然有時候孩子會想要父母幫忙介入,但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開始用屬於他們的方式學著協商溝通。

 

2. 教孩子正確的所有權概念

如果孩子總是不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建議父母們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孩子也需要學著尊重其他人的東西,去詢問物品的擁有者他是否可以使用。

 

3. 跟上述幼兒時期一樣的遊戲聚會守則

仍舊為孩子準備足夠數量的遊戲物品,但是更試著鼓勵一起分享玩樂,輪流著玩。

 

如何幫助兒童(little kid約5歲以上)學習分享?

1. 獎勵孩子的正確分享行為

指出孩子很棒的分享玩樂的行為,並予以獎勵或讚美。

 

2. 不要當孩子的護衛隊

有時候當孩子陷入了分享的糾紛狀況的時候,做父母的可以從旁觀察就好。你可以跟孩子說:「發生什麼問題了嗎?該怎麼解決呢?」。示範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分享,但比較像指導或訓練的角色。如果父母們總是插手,孩子永遠無法學習到自行解決。


 

育兒小叮嚀

 

有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們去發現哪一個孩子在群體中受到冷落了,可以說:「弟弟好像沒有機會可以玩到耶!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也玩到?」

當然,在學習分享的路上,孩子們仍會有衝突,但分享能讓孩子體驗到與他人良好的互動經驗,例如,比較大的孩子會慢慢那麼不介意較小的孩子總是拿他們的東西,會認為自己長大了,逐漸可以接受那樣的狀況。


編輯 / 媽咪愛

文章出處:讓孩子學會「分享」!不同年齡教法大不同!_Today’s Parents (CA)

(編譯:YV 資料來源:http://www.todaysparent.com 圖片來源:http://pixabay.com)




失控的父母!面對小孩的脫序行為,該怎麼做? 親子關係 父母成人

 


寶寶呱呱落地,大家都歡喜地迎接這個新生命的來臨。但是喜悅過後,卻是一連串現實的狀況:寶寶哭鬧不休、厭奶、不睡覺等。好不容易,寶寶長大了,卻開始有一大堆行為的問題出現:打人、亂發脾氣、做事情拖拖拉拉、沒禮貌等。父母的耐心與愛心一再受到衝擊。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小孩,但是教養的路途漫長,父母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就算脾氣再好的父母,也會有耐性被磨光的一天;這個時候,父母的怒氣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有的父母會責罵小孩,有的甚至會打小孩。但是打罵小孩不只會影響親子關係,破壞小孩的自尊心,對小孩的學業和行為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常常被體罰的小孩的詞彙認知分數會比較低;而且比較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問題。我們都知道不應該打罵小孩,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會有生氣、情緒失控的時侯。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我們的負面情緒呢? 怎樣才可以避免和小孩的正面衝突呢?

父母為什麽哪麽氣?

  1. 錯誤解讀小孩的行為
    我們會常說:「你為什麽要讓我生氣 !?」其實我們要不要生氣,重點不在於小孩,重點在於我們自己的想法。當我們覺得小孩的搗蛋行為是故意衝著我們來的時候,我們便會感到非常生氣,覺得小孩「故意」跟我們作對。但是如果我們把他們的行為解讀為「成長過程中的一部份」時,我們對小孩便會有更多的包容心。

  2. 投射反應
    媽媽跟小孩搏鬥了一整天,好不容易等到爸爸下班回家,以為爸爸可以幫忙照顧小孩,讓自己鬆一口氣,誰知道爸爸卻像大爺一樣坐在客廳看電視,完全沒有想要幫忙的意思。媽媽心裡一肚子氣,但是因為不想吵架,所以只好憋在心裡。這時候,小孩不小心把水弄翻了,隱藏在媽媽心裡的怒火一下子被點燃,可憐的小孩成為了炮灰。其實媽媽生氣的不是小孩,因為以往媽媽是不會因為這些小事情而責罵小孩的;但是今天,媽媽累了,再加上爸爸的漠視,小孩弄翻水杯剛好觸碰到媽媽生氣的按鈕,媽媽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很容易會把對別人的怒氣投射在無力反駁的小孩身上。

  3. 童年的負面記憶
    在心理學的角度,也許我們童年曾經有過一些被遺忘的不好經歷,如被父母打罵、遺棄、甚至虐待,會不知覺的影響我們對待自己小孩的心態。。心理學家稱這現象為「育兒室的靈魂 (Ghosts in the Nursery)」。它們會好像幽靈一樣伴隨著我們,我們看不到,甚至不知道,但是當我們的小孩不小心觸碰到我們的傷口時,我們會不知覺的重複上一代給我們的教養方式。根據南加州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員報導,童年時遭受過不合理對待的青少年媽媽,會有比較高虐待自己小孩的風險。

  4. 害怕別人的眼光
    有時候我們生氣並不是因為小孩犯了什麽大錯,只是因為我們的「面子掛不住」,覺的小孩不尊重我們。特別在公眾場合,人多的地方,當小孩鬧彆扭,大吵大鬧時,我們會覺得丟臉,害怕別人說我們不會教小孩,所以會在羞恥和想要證明給別人看的情況下生氣罵小孩。

我們應該怎樣調適我們心態來面對小孩的脫序行為呢?

  • 給自己設立界限
    當我們可能因為太累,或是在公司有什麽不愉快的事情而情緒不好時,告訴小孩我們的心情,並且告訴他們要學習為別人著想,不要做一些讓別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

  • 不要累積怒氣
    小孩一次不聽話,我們可以當作沒看到;第二次不聽話,我們還可以忍一下;但是如果第三次還是不聽話,通常我們的怒氣已經到了極點;這時候我們已經不可能心平氣和的跟小孩說話。所以當我們發現小孩有不當行為時,應該第一時間,把手頭的事情放下,認真和嚴肅的警告他們。

  •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
    明明不喜歡帶小孩,卻因為害怕別人說不是好媽媽,硬著頭皮要自己帶;生氣老公不幫忙,卻不想當一個不體貼的老婆,所以不敢對老公直言等情況常發生在很多家庭裡面。我們不去面對,不代表問題不存在。把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只會讓我們迷失方向,最後受害的是被我們遷怒的小孩。我們必須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出生氣的根本原因。

  • 把聲音放小,放慢
    研究顯示當我們冷靜地說話,我們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冷靜,對方的回應也會越冷靜。你也許會覺得很難,因為生氣就生氣了,還怎樣控制聲音? 但是為什麽在外面人多的地方,我們為了面子,就可以小聲說話,在家裡就不行呢? 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得到,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做而已。

  • 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不只小孩不乖時需要「暫停時間」(Timeout),大人生氣時,也需要「暫停時間」。去自己的房間,讓自己冷靜一下。如果小孩太小不能獨自留在房間,父母可以坐在一旁,閉上眼睛,深呼吸。等怒氣過了,再回去跟小孩討論。當我們沒有了怒氣,我們更能夠聽到小孩的想法。

  • 預測會讓我們生氣的狀況
    如果我們可以預先知道什麽狀況會讓我們生氣,我們便可以找出解決的方法,譬如:小孩愛拖拖拉拉使上課遲到,我們可以提早半小時叫小孩起床。或是小孩到了傍晚特別愛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太累,我們可以讓他們睡午覺。

  • 說服自已
    當小孩犯錯時,跟自己說: 「我很生氣,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只是一場意外,他不是故意的。」 「只是小事情,沒有什麽大不了!」 當我們的態度、想法改變時,我們會發現小孩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 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每個小孩都有可能在大庭廣眾哭鬧、發脾氣,這並不是什麽丟臉的事情。如果有人投以質疑的眼光,他應該是沒有小孩,所以不明白小孩的行為發展過程。在這情況下,父母必須要保持冷靜。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讓小孩大哭一場。如果怕影響到別人,可以把小孩帶到車上或是洗手間,等他冷靜下來再回到原處。

  • 不要對小孩寄予太高的期望
    小孩盡了努力也只拿到 85 分,但是父母卻認定小孩偷懶,要求他拿 100 分。做為父母的應該清楚了解自己小孩的能力,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讓小孩辛苦,讓自己失望。


在小孩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們的一切。他們的生活所需、情感的依附、對人的信任感完全依賴著父母的供給;如果他們唯一的依靠因為生氣而責罵他們、打他們,對他們心靈的傷害是非常的大。要做到不生氣幾乎是不可能,但是我們必須要找出正確的表達方法,不要讓一時的怒氣使我們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做父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我們跟著小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positive-discipline/handling-anger

http://www.empoweringparents.com/How-to-Keep-Cool-When-the-Kids-Push-Your-Buttons.php

http://www.imom.com/ispecialists/tim-and-darcy-kimmel/5-simple-ways-to-control-your-temper/

http://socialwork.columbia.edu/news-events/spanking-negatively-influences-children-s-cognitive-development-columbia-researchers-find

http://sowkweb.usc.edu/news/research-shows-teen-moms-abused-children-risk-repeat-cycle

圖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pyxopotamus/3028923402/sizes/o/in/photostream/http://www.flickr.com/photos/steveguttman/7020452445/sizes/l/in/photostream/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總是對課業不感興趣?找不到讀書意義?「缺乏學習動機」是許多老師、家長,甚至是孩子自己都會煩惱的痛點。為此,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從分析動機低弱的原因、到提升學習動機的途徑,提出建議供家長老師們參考。

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Shutterstock

學習輔導與諮商的目的,就是在幫助孩子面對課業挑戰時能有更多的成功,較少的失敗。而一般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孩子缺乏學習動機怎麼辦?」。不只老師或家長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有些孩子本身也感到很頭痛。

過去寫過幾篇探討學習動機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探究孩子在學習上欲振乏力的原因。我打算在這篇文章中做個整合性的論述,並提出一些師長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途徑。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起點

學習動機指的是學習者願意花費時間與精力於讀書學習上的程度。孩子學習動機低落的樣態十分多元,一般常見的通常是很少或不願意將時間與精神投入學習活動中,或者面對讀書學習這檔事時便意興闌珊,提不起勁。

或者,他們將時間或精神花費在其他領域上,師長看來是在浪費時間,甚至認為那是一些問題行為。

學習從來不會被動地發生在學習者身上,需要學習者主動展現各種內隱的或外顯的學習行為。因此,學習動機正是學習活動的起點。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將不會或很少主動採用學習策略來幫助自己提升學習表現。

學習動機低落的可能原因

首先,我們來談談孩子為什麼學習動機低落吧!簡單來講,就是對於讀書學習感到「沒興趣」、「沒意義」、「沒能力、不可能與沒資格」。

(一)對課業學習不感興趣

學習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遇到了考試與競爭,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我敢說,在排名與考試競爭壓力下,對課業學習仍感到高度興趣,並能享受學習過程的孩子應該是鳳毛麟角。多數孩子都認為為了考試而來學校讀書學習是痛苦的事情,一點都不有趣。

然而,不有趣的事情不代表人們不會去做,顯然學習動機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二)找不到讀書學習的意義

孩子們不清楚課業學習究竟對他的人生有何好處,能帶來什麼正向的影響。就算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來自父母師長的說法,對孩子而言難以切身體會,因此找不到來學校讀書學習並接受「有系統的折磨」的意義何在。

人們會為了認同某些意義或價值而去做某事,沒了意義或價值,便失去了做這件事的正當性了。

(三)認為自己沒能力、不可能或沒資格把書讀好

學習動機低落的孩子,內在常有著三個侷限性信念,即:「我沒有能力把書讀好」、「我沒有可能把書讀好」與「我沒有資格把書讀好」,他們無意識地堅信自己在課業學習上正是如此。

前兩者來自從小到大讀書學習過程中,課業競爭的失敗經驗以及被師長負面評價與標籤,於是傾向於自我評估無法順利完成課業任務、達到學習目標,亦即在讀書學習上的「自我效能感」低落。

而無資格感則牽涉到身份認同的問題,認為自己並非讀書的料,或者擔心追求課業成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例如功課太好會被同學討厭、女子無才便是德或女生的數理本來就較差……等不合於真相的結論或社會期待,於是自我定位為不該把書念好的人。而前述兩個侷限性信念也會造成個人內在對讀書學習的無資格感。

在課業學習上感到「沒興趣」、「沒意義」、「沒能力、不可能與沒資格」三者,都是造成孩子學習動機不足的背後因素,任何一項都可能影響孩子投入課業學習的意願。然而實務上,若只出現其中一項,孩子尚能維持住一定的讀書學習動機;若三者同時出現,學習動機將趨近於零了。

沒有一個孩子故意想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種表面上看似孩子的學習動機不足,用功程度不夠,事實上是透過不用功或成績不好來獲得某種好處。也就是說,課業成就低落對孩子而言是有功能的。

最常見的通常是家庭中出現重大壓力事件(如父母鬧離婚),孩子透過課業表現退步或拒學來暫時減輕或轉移家庭壓力;或孩子感受到愛的匱乏,便透過不良的課業成績甚至問題行為以獲得父母的更多關注。

師長一定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故意要在課業學習上失敗。不用功或是問題行為的背後常是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了,需要被我們看見、理解並提供協助。

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途徑

(一)引導孩子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找尋樂趣

精熟於教學的老師都知道,教學活動設計的第一步通常是引起動機。引起動機的目的是在設法提高孩子對課程主題的興趣,例如讓孩子感覺到課程內容接近生活經驗,孩子便會感興趣,想進一步探究。而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呈現教材內容,避免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

然而,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在每堂課做到這些,即使現在有許多老師熱情投入「翻轉教室」,點燃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學習者本身也得負點責任。因此,師長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地去注意,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好玩有趣的元素存在。例如:

●老師的教學或表達方式。
●同學之間的討論與互動狀況。
●單純因為學會了某項知識或技能。
●體會到知識與學問的奧妙。
●投入讀書學習中的忘我狀態。
●因為認真學習而帶來好的課業表現與成就感。

(二)引導孩子留意「心流」時刻

心流(flow)是一個人全心投入一件事情當中時的忘我狀態,此時能有最佳的表現,而在心流中會讓人感到一股幸福感。在讀書學習時若出現心流狀態時,則會感到讀書特別起勁,解題如有神助,時間過得飛快。

師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回憶,自己在讀書學習上曾出現心流狀態的時刻,去注意通常是在什麼時候發生?讀哪些科目時會出現?進入心流狀態前做了哪些事?如何維持心流狀態的持續?甚至,能找到啟動或延長心流狀態的關鍵按鈕。

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觀察,孩子通常能夠發現自己讀書學習狀態好與壞的時刻,甚至知道如何將狀態調整到位。

(三)引導孩子思考課業學習的價值

我不太贊成家長在家裡三不五時就要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討論讀書學習,例如:詢問孩子考試的科目、測驗的成績、檢討為什麼沒進步……等;這只會讓孩子對學習更反感。畢竟,家裡是放鬆的地方,不是製造更多壓力的地方。

然而,家長卻可以在輕鬆的情境下與孩子討論課業學習的價值,就是問孩子:「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不管孩子多大,你都可以時常拋出這個問題給他,但別期望他會給你一個冠冕堂皇或政治正確的答案,請保持一份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可以丟出各種答案。

目的不是要孩子給你一個讓你放心的答案,因為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要刺激孩子持續去思索。請容許他暫時找不到,只要願意去思索就會慢慢浮現答案;也請允許孩子讀書學習的價值時常改變,意義是人賦予的,本來就會變動。一旦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孩子就會為了這些價值或意義而投入讀書學習中。

(四)引導孩子找到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這是前一項的延伸。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有兩個意涵,第一是「個人化意義」,亦即來學校讀書學習的目的或理由,是出自於孩子本身的,不是其他人告訴他的;是孩子打從心底相信的,別人怎麼想不重要,對孩子的現在或未來有意義、有價值才重要。第二是「深層」,也就能與孩子內在世界中最為重視的層面有所連結,包括:生涯目標、人際歸屬、親密情感、社會期待、自我價值……等。

因此,當師長引導孩子找尋讀書學習的動力來源時,要設法去探究目前孩子重視的是什麼,亦即孩子個人的心理需求是什麼。青少年階段特別重視自尊與關係需求的滿足,他們期待受到他人的重視,藉以建立自我價值感,也渴望受到同儕認同與接納,擁有安全的歸屬團體與人際關係。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要能與其現階段最想滿足的需求接軌。

(五)只肯定,不評判;只鼓勵、不限制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對學習有著「沒能力、不可能或沒資格」的侷限性信念,最關鍵的因素是師長的態度,特別是父母。

父母一定要相信,您的孩子早已具備讀書學習所需的能力,只是尚未有效地展現出來而已。所以,孩子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好是壞,都必須增加肯定,減少批評。

而肯定必須來自於事實做為基礎,而非空泛的言語。肯定的內容不光只有成績或分數,還包括孩子的努力、主動、求知精神與意圖等。特別是,當孩子在學校學習表現不佳,勢必感覺到受挫時,家長更需要給予孩子肯定;肯定孩子願意面對挫折仍不放棄的勇氣,肯定孩子對學習的重視(如果不重視就不會感到難過了)等。

此外,還要鼓勵孩子在學習上做點不同的嘗試,亦即採行各種讀書學習策略,最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這過程中,師長只要鼓勵就好,也就是告訴他「多做點」嘗試,但不限制他一定要「如何做」。孩子在鼓勵與肯定下,自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你可以提供建議或選項,但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相信他的決定絕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不管孩子的成績多差,都要給予肯定與鼓勵嗎?是的!因為,來自父母的支持,會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孩子內心力量的來源,正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六)幫助孩子見證自己的進步

給予孩子肯定的最終目的是要孩子能夠自我肯定,建立「我有能力」、「我有可能」與「我有資格」的內在信念。父母除了透過具體指出孩子值得肯定之處,還可以引導孩子自我觀察每一階段的課業學習有哪些進步之處。透過提問正是最好的引導,例如:

●「這次考試和上次考試,你觀察到自己在應試技巧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這學期和上學期相比,在讀書學習上,你發現自己有哪些做得更棒的地方?」
●「這次成績比上次進步了,你採用了哪些很棒的讀書方式來幫助自己?」

請擴展孩子對於「進步」的認識,不只是成績或名次的提升,還可以包括讀書時間的增加、主動展現更多求助行為、改變學習策略、面對讀書學習的情緒更穩定……等。

在他人見證之下,人們會相信某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而如果見證者就是自己,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永保高度的學習動機是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上述這六點之中,以第五點最重要,但卻是師長最難以做到的。我們總是檢討孩子課業成績不夠好的原因,卻忽略了檢討的過程常是要孩子看到自己的缺失和不足;一次又一次的檢討,便是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孩子的信心。唯有孩子在獲得充足的肯定並發展出足夠的自我效能感時,檢討才會有意義。

學習動機提高了,孩子自然願意多花時間與精力於學習活動中,即使遇到課業挑戰或挫敗,也能夠堅持不輟。高學習動機的孩子不代表就有優異的學習成就,還得看他是否靈活彈性地採行有效的學習策略。

然而,即使在學校課業學習的成績不夠理想,但若能對學習永保高度動機與熱情,他便有機會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即使完成學業出了校門,也能夠持續自我提升,隨時準備好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

(本文撰寫於2015年12月12日)

*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部落格授權刊登,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延伸閱讀

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
 

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