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未來學業、工作成就都有好表現

 

你開始讓孩子學習做家事了嗎?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長達10年的時間,竟發現會做家事的青少年,比不會做家事的,未來收入增加4倍、失業率也降低約15倍。孩子運用小小的雙手做家事,可是會造就未來無限的可能!

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未來學業、工作成就都有好表現

媽媽寶寶

想要培養孩子做家事的好習慣,首先,爸媽要了解孩子各歲段的能力發展,才能給予合適的家事練習,在過程中會發現孩子能獲得的益處。

孩子自小做獲益多.4個好處

曾經有項研究,將80多個人以「第一次做家事」的年齡作為分類依據,分成3〜4歲、9〜10歲、15〜16歲三組,研究整理後發現,如果3〜4歲就開始幫忙做家事,長大後無論是工作、學業成就、IQ、社交,甚至是心理,都會有很好的表現!從小培養這樣的好習慣,對於孩子還會有以下這些好處:

1.促進身體的能力及功能

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同時也是促進肢體發展的過程,兒童職能治療師陳姿羽提到,孩子完成每一項家事,都需要運用到身體每塊肌肉的力量,也會訓練到協調性,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身體所習慣的動作會跟大腦迴路連接得更密集、更精準,孩子也會越來越熟練,爸媽也能藉機從中觀察,孩子的發展是否有跟上年齡。

2.加強口語理解及表達

通常要請孩子協助做家事時,爸媽會對孩子下指令,透過不同內容的長短句,也能確認孩子是否聽得懂。陳姿羽職能治療師補充,每項家事都有執行的步驟、順序,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其認知理解能力,爸媽也能引導孩子對於不懂的事發問,進而加強口語表達。

3.學會與他人合作

家事,又可被稱為「大家的事」,陳姿羽職能治療師建議,做家事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做,可事先安排好每個人所負責的家事內容,讓孩子參與討論過程,可以學習如何分配其他人的工作、哪些事情透過合作會變得比較輕鬆,有助於提升孩子對公共事務的察覺,與人際互動能力。

媽媽寶寶

4.提升自我掌控感及自尊

當孩子順利完成一件家事後,內心自然就會產生成就感,陳姿羽職能治療師強調,「這是不需要外在獎勵,內在自然就會產生的滿足!」孩子會認為自己有能力為這個家盡了一份心力,若再加上爸媽的鼓勵能強化滿足的感受,讓孩子有足夠的動機再做更多事。也因為參與分工的過程,孩子清楚負責的內容與範圍,能進一步培養責任感,了解「自己須完成該做的家事,而不是選擇逃避。」

分齡學習.孩子的能力發展

為何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如此重要?陳姿羽職能治療師表示,從家事中培養的能力,無論是對於未來的職場,或是學業上都有相似之處,而某些家事注重邏輯及順序,需要孩子從小練習邏輯推理和思考,擁有這些經驗也都與工作上須具備的能力相關。

1〜2歲

1歲是孩子適合開始練習做家事的年紀,陳姿羽職能治療師提到,這階段的孩子有足夠的身體功能,像是1歲半走路較穩,手部的精細動作發展較為成熟順利,前三指會抓握及放開物品到指定範圍,能進行簡單的收納工作。

另外,約9個月開始,這時孩子也會發展出「社會參照能力」,這項能力能幫助他們注意大人的反應,參考大人的作法,同時開始有模仿大人的動機。爸媽可先讓孩子從學習「收拾」做起,雖然孩子依照物品的大小、長短等歸納概念還不成熟,但爸媽可準備一個大箱子,讓孩子嘗試把東西收進去即可。

另外,也能訓練孩子試著把鞋子放回固定位置,把自己擦過的衛生紙,或是用過的尿布拿去丟掉,對於往後的如廁練習都相當有幫助。

媽媽寶寶

2〜3歲

2歲以上的孩子,能做到的事就更多了!可以依照爸媽的指令拿東西、手會發展出「旋轉」的動作,打開蓋子將在罐子裡的東西倒出來,如果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也能做到需要兩步驟的簡單家事,陳姿羽職能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試著清楚指定家事內容和範圍,大多孩子都能理解,也能藉此培養責任心。

同時,相較於2歲以前,孩子的收納能力也越來越佳,對於物品的長短、形狀較有概念,會開始思考如何做才會把東西收進相對應的位置,陳姿羽職能治療師提到,這階段可讓孩子玩配對襪子的遊戲,雖然2歲半的孩子可能還無法命名顏色,但已經有「指認」的能力,可以透過顏色來分類襪子,或是用孩子喜歡的圖案作為分類依據,同時,他們已經能將鞋子排整齊。

3〜4歲

這個歲段的孩子,手部的技巧及手腕控制能力更佳,雙手協調、手眼協調的能力也更好,可以精準地把東西倒在指定的位置,陳姿羽職能治療師表示,可讓孩子協助擦桌子,同時教學「擰乾」這個動作,讓孩子練習雙手同時轉向不同方向,但由於孩子的力氣還不夠,抹布無法擰得太乾,可以先由小條的抹布小範圍擰乾開始練習。

此外,歸納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爸媽在洗完衣服時,能讓孩子練習將衣服分類,分成上衣、褲子、襪子,對他們來說都不成問題。

媽媽寶寶

4歲以上

4歲以上的孩子,大人所做的每項家事,只要確認安全都能讓孩子參與,陳姿羽職能治療師表示,由於孩子到了學齡前的年紀,各項發展更加成熟,爸媽能試著讓孩子參與有關料理的家事,一起準備食材、進行簡單的事前準備工作,像是挑豆子、剝菜葉等,這時孩子擰乾的動作也會更加熟練,事後協助擦桌子也能擦得更好,洗碗工作也能幫忙,甚至是簡單的垃圾分類也都可以。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985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作者:羅怡君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5/07/30


「為什麼不可以?」


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對話與反思,

都是啟發孩子「思辨力」的必要之路。

跳脫框架思考,奠定前進世界的重要先機!


  當孩子不再受限於標準答案,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在家裡、在學校、在生活周遭、在電視裡看到的……

  現在被禁止的事,

  是孩子未來要獨立面對的事!


  媽媽,到底為什麼不可以?(「原則」觀念的深耕)

  為什麼大人可以,我不行?(「負責」的真正意義)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禁止」背後的權力思考)

  老師沒說「不行」的事,就可以做嗎?(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

  可不可以請假出去玩?(透過思考,學習判斷)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同理心的最佳實境課)

  為什麼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對與錯之間,培養思考彈性)

  公園裡,哪些事不能做?(公共空間展現的人性關懷)

  媽媽,「大家」在哪裡?(自我保護不等於自私)

  為什麼我不能養貓?(尊重生命的多元價值)


  禁止,是最簡單的規範方法,一句「不可以」,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但進一步想,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嗎?


  面對孩子的天真疑問,身為溝通專家的羅怡君巧妙運用生活對話,激發孩子對於框架規則的靈活反思,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深度及廣度,從小開始,深耕與世界接軌的智慧和實力。


  如果願意藉由與孩子對談,啟發小孩的思辨能力,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都是一個思考的最佳起點。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者)


  ★【強力推薦】許芯瑋(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番紅花(作家).黃哲斌(文字工作者).黃益中(《思辨》作者)(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收回

目錄

008 推薦序/大事小事,都是教養「人」的事/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者)

012 自序/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


Part 1 在家裡,還有關於自己的事

024 可不可以請假出去玩?(透過思考,學習判斷)

033 可不可以幫我買半票?(獨立,從八塊錢開始)

039 可不可以不當志工媽媽?(正面迎向情緒挫折)

047 一定要這樣處罰我嗎?(養成自主管理的能力)

053 為什麼大人可以,我不行?(「負責」的真正意義)

060 可不可以不告訴爸媽?(成長從擁有祕密開始)

066 可不可以「談戀愛」?(感情的三堂入門課)


Part 2 在學校發生的事

074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禁止」背後的權力思考)

081 老師沒說「不行」的事,就可以做嗎?(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

087 我們該向模範生學習什麼?(公民行為的初嘗試)

094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同理心的最佳實境課)

100 作弊沒被抓到,還算作弊嗎?(正確價值觀比考高分重要)

106 一定要「分享」嗎?(從生活小事學體貼)

115 他不帶衛生紙,都用我的怎麼辦?(人際關係的應變和表達)

121 我們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嗎?(認同自己,擁有自信)

131 為什麼他的外婆家在越南?(建立國際觀,從身邊開始)


Part 3 在生活周遭的事

138 媽媽,到底為什麼不可以?(「原則」觀念的深耕)

146 公園裡的鞦韆,一個人可以盪多久?(溝通力與協調力,由此奠定)

153 為什麼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對與錯之間,培養思考彈性) 160 為什麼她不要我送的棒棒糖?(進行真正的雙向交流)

167 我不想讓別人難過,要怎麼說「不」?(學會拒絕的藝術)

173 博愛座就不能給其他人坐嗎?(愛心的真諦)

181 為什麼有些老闆不歡迎小孩?(環境傳遞給孩子的重要訊息)

190 公園裡,哪些事不能做?(公共空間展現的人性關懷)

199 他們為什麼不回家?(領會生命的多元面向)


Part 4 在電視裡看到的事

208 媽媽,「大家」在哪裡?(自我保護不等於自私) 215 為什麼我不能養貓?(尊重生命的多元價值)

222 動物園是誰的快樂天堂?(思考動物園的存廢爭議)

232 我們要選出什麼樣的「好人」?(民主的第一課)

240 他花了兩百萬,只為掙一個發聲權?(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

245 為什麼中華隊不帶著我們的國旗?(從國家之間的「交朋友」看世界)

252 二二八為什麼要放假?(提升道德勇氣和選擇的智慧)

259 三一八學運教了我們什麼?(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Part 5 這些應該被鼓勵的事

264 兒童節,請讓孩子當主角(讓孩子感受尊重和信任)

269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客觀地欣賞、讚美別人)

274 性別友善廁所之必要(尊重每個人的性向自由)

281 一個人的力量很大(責任感,從「有感生活」開始)

287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生活裡的每個選擇都深具意義)

293 我們能改變所有人嗎?(肯定自我價值,開展生命寬度)

收回

推薦序


大事小事,都是教養「人」的事


  我曾聽一個母親說:「要是養小孩能像做蛋糕一樣,照食譜上精確的度量與步驟做,就能保障製成的品質與效率,那會有更多人願意當父母。」這話乍聽使人莞爾,但其中的挖苦,卻反應了當代台灣教養的困境,浸染了深深的感觸。


  畢竟,在現今開放多元的社會結構中,孩子已沒有過去因封閉塑造出的假象保護傘,社會變動之快,也非樣樣問題都是大人可以為之抵擋與代理的。事實上,成人也同在這場考場裡備受考驗,因為台灣過去僵化而單一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提供我們這幾代成人有足夠的能力與膽識,去應付當前全球繁多而迅速的變動。


  想想,我們現在每天一早打開報紙與新聞,整個世界的動態就直接衝著我們的精神狀態與生活安危而來。面對命運共同體的種種考驗,成人不免偶爾發出「以前的日子雖苦悶不自由,卻比較簡單……」此種怯懦的囁嚅,我們又如何想像下一代在他們成為青壯年時,會面臨怎樣的壓力與挑戰呢?


  面對此等實情,我們更要體認,教育絕非僅止於校園裡的專責,社會也非單一組織能給人民萬全保障的。我們需要更全面性與前瞻性,且不分年齡與地域的公民教育網絡,由家庭、學校、社區、公民社團分進合擊地展開與合作,才能提供新世代更開闊的面相與更具彈性的動力。


  而有這樣的體認,學齡前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關鍵,因為那奠定了一個人的基本習慣、能力與特質,包括他學習新事物的方式,與看待人際與社會運作等價值觀和態度。簡單說,那是一個人能否成為獨立思辨個體的地基底盤。


  有了這個底盤,孩子將來在教育體系遇到守舊的暗流與風浪時,不但不會被拖累,也能持穩前行。在離開校園進入瞬變的社會後,一個人保有持續的好奇心與柔韌的變異性,才是他生存的保障,在正面看待社會共承的問題之餘,也能享受生命之美好。


  台灣目前有些教養改革者看到了上述問題,也想從根本處改變。《被禁止的事》作者怡君便是一例,她不高估自己,也不小看孩子,帶著孩子觀賞盛開的花,也翻開園裡許多禁忌的石頭,查看那些不被思索、青睞或鼓勵探索的陰暗角落,仔細看待它們與這塊苗圃的連帶關係。


  怡君紀錄自己養育孩子所遇到的實境與當時自己的應對,她不侷限於個體,時時把群體與大環境納入,在實境之外補充不少後設的省思,有時深入,有時淡寫,有時邀請讀者一起想想。這種書寫很是真誠,比起主觀限定的答案,其實來得更寬闊,更能鼓勵其他父母勇敢地越過禁止的黃線,試著探索。


  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因為一些過往歷史埋下的衝突還沒解開,正義也沒完全轉型,以至於父母對於一些重大議題習慣避免,久而久之,教養也就淪為簡化的「機械性競爭」,而非「高貴人性的探索」。


  然而近年,台灣社會已共同經歷許多重大事件:二二八平反、核能安全、三一八學運、性別平等、國族認同,種種大規模的運動與討論已經推著它來到一個重要時刻,彷彿它也殷切等著更好的世代,歡迎它從囚蛹羽化成彩蝶,或等不及從鐵鍊掙扎而出,成為一隻暢遊大洋裡的海鯨。


  因此,對我來說,我雖然因時下沓雜的新挑戰憂心,卻也為下一刻即將到來的蛻變與自由而雀躍。好食譜的重點,不在於冰冷堆疊的數字,而在於它能讓讀者理解食材、烹調法之餘,還能將飲食與健康、環境、文化種種一併考慮在內的人性溫暖。而《被禁止的事》這樣一本書,將小事大事都看成是我們教養人的事,何嘗不是一本養出好公民的好食譜呢!


  怡君認真看待孩子每個回應,誠懇反思她自己的反應,這種態度尤其讓我敬佩也感動。讀後,我不禁在心中喊著:「如果每個教養者都這麼認真,那麼這社會肯定會好得──讓很多人都想搶著當父母吧!」


  我們雀躍等待、認真活著,為了美麗的下一刻。


文◎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者)


自序


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


  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

  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想要你健康,所以陽光空氣水都要自然純淨;

  我想要你平安,所以你行走之時大家要守規矩。

  我想要你成就時,有不嫉妒你的人可以分享;

  你難過時,有善良的人陪你一段時間;

  你憤怒時,有智慧的人可以和你分享經驗。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別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尺寸,

  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才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

  一切都是因為你,

  要你好,就要別人一起好。


  媽媽真的很自私,自私到自大了起來,

  要這個世界,邁向理想中的烏托邦;

  我的愛不多,只夠為你,改變社會。


  那些街頭流浪的人,也許會惹你傷心難過;

  那些痛苦掙扎的孩子,也許將懷著憤怒之心長大;

  那些找不到自己價值的人,暗夜徘徊使你也懷疑自己起來;

  那些受到壓迫的人,只好瘋狂行事才能活得下去。

  找不到正直的人可以依靠,

  找不到溫柔的人可以陪伴,

  你又怎麼能自己好好地,獨立於世外不相干地活著。

  啊,這些事情我怎麼能不管?

  每一件事都與你息息相關。


  一切都是因為你啊,我的寶貝。

  一個媽媽只能這樣,

  十個媽媽也是一樣,

  千百個媽媽都會這樣,

  直到我們的孩子互相遇見,走在一起,

  並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我的浪漫很實際,

  我的夢想很具體,

  我的願望就是我的下一步。

  如果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很幸福,那你怎能不覺幸福?

收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怡君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及美商3M台灣子公司,扮演行銷公關、媒體企劃與企業溝通之角色。


  目前則在職場之外,陪伴念小學的女兒「妹妹」,學習探索自我、與群體溝通。


  喜歡說話,勝於寫字;喜歡冒險,多過安定。


  比孩子還喜歡問「為什麼」,尤其針對那些被社會、被學校、被大家習慣禁止的事;比以往更關心社會時事,認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樂。


  她成立FB粉絲團「孩子教我們的事」,記錄下與孩子之間互相挑戰的思辨對話,入選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並長期撰寫「UDN鳴人堂」專欄。


  2015年6月,因應社會事件成立了部落格「愛的生存遊戲」,針對孩童安全,進行情境式對話與討論,期待以賦予孩子更多能力,解除任何以愛為名的禁令。


  著有《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


  ●【FB粉絲團】孩子教我們的事: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

  ●【部落格】愛的生存遊戲:lovelifegame.blogspot.tw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羅怡君: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list/Kaylo

  ●【UDN鳴人堂】WaCow: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212

收回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一場江湖》

提早教孩子辨認許多人會為了利益而扭曲事實,如何應付「直接」的「善良好心人」是人生必修課

————————

別為了教孩子溫柔善良,卻讓他變得畏縮膽怯、害怕犯錯;

  別因為不想讓孩子承受挫折,為他過濾掉社會的陰暗面,卻削弱他的環境適應力!

  愛孩子,就把真實的世界還給他們!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美的一面,會害了他們!

  孩子有足夠的潛能去排除險惡,要激發這種能力,不要「好心地干擾」!


  為人父母者常會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有禮貌,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希望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但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


  養育一對龍鳳胎、大學主修幼兒教育的作者,從孩子的衝突事件中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孩子,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並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


  孩子將來要面對的競爭,不會因為父母的「好心過濾」,而降低其殘酷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無法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會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力。孩子必須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何教出有挫折耐受力的孩子?

  如何教出面對人性黑暗面,仍氣場強大的小孩?

  如何在每個教養的當下,面對真實,找到平衡,親子共同學習、成長?

  讓本書與你分享。


  ★面對孩子的江湖,父母常有的迷思:


  .孩子拿橡皮擦跟同學交換了一支手表?

  →孩子對「公平交換」的定義跟大人不一樣,他們的世界裡沒有金錢的概念,交換東西的標準不是值不值錢,而是喜不喜歡。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急著介入去捍衛自己小孩的權益。有時先觀察一下,你會驚訝於孩子的生存智慧。


  .「你以前都是讓著妹妹的好哥哥,怎麼突然打妹妹了?」

  →在家庭裡,孩子會遊走於傷害與被傷害兩種模式之間,這是正常的能量轉換,孩子正在練習與人相處,父母不要過度反應。


  .「都是地板不好,讓寶貝跌倒了。地板壞壞!」

  →孩子如果從小就學會把自己做錯的事歸咎給其他人事物,會養成難以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孩子跟朋友起衝突,急著幫忙修補關係?

  →父母經常「好心辦壞事」,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江湖往往無用武之地。


名人推薦


  ★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徐淑英Elsa Hsu(「媽媽經」副總經理)、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二花小姐(親職教育專欄作家) 同感推薦!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南琦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的呵護下,於異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徐淑英(Elsa Hsu)

 

收回

目錄

〈推薦序〉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南琦

〈推薦序〉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徐淑英(Elsa Hsu)

〈作者序〉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第1章 孩子的世界是個江湖

原來孩子的覺知這麼早就開始了

孩子初遇的難題

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往往無用武之地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

晚開竅的孩子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第2章 在人生路上,誰的身上沒有傷痕

受傷害或製造傷害,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維持家庭的基本正義

校園裡的刀光劍影

虛擬世界的無形傷害

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傷痕前進


第3章 該關心的不只霸凌,還有……

孩子難以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孩子

大人為孩子製造的環境氛圍

孩子世界裡的沉默旁觀者

以同理心和陪伴,為孩子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第4章 為孩子的人際關係奠定穩固基礎

面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別急著下指導棋

戳破孩子友情之網的,也許正是父母

誤解愛的教育,會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

父母陪伴不足,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不是越多越好,穩固才是重點


第5章 教養,父母給孩子的成長祕笈

接納與肯定,讓孩子喜歡自己

從發現自己,到關心他人

手足衝突是最好的人際關係練習題

不要幫孩子交朋友

把真實的世界還給孩子


第6章 你也可以教養出有強大氣場的孩子

讓孩子在生活中累積成功的經驗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允許孩子有選擇事物的自由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優勢

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


 

收回

推薦序


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有趣的親子溝通術書籍,你可以在輕鬆之中學到很有用的觀念。


  我也書寫過好幾本親子議題的書,總覺得教養議題是永遠說不完的。不只是如何教養,還包括為人父母該有怎樣的教養態度,或者更根本一點,我們如何把自己照顧好,以便給孩子身心健康的生活。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


  例如孩子之間再自然不過的交換禮物、交朋友,這些事看似平凡,其實很不簡單。孩子交朋友不是想交就會有,稍微不慎,就會演變成有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霸凌戲碼。關於這點,作者也不逃避,反思自己過去的經驗,然後不斷學習怎樣才能讓傷害減到最低。


  雙寶娘是個很努力,並且自我期待有點高、有點育兒焦慮的媽媽,這是很多盡責母親的樣貌。但是她不斷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從孩子身上看到不同於大人的世界,進而學到彈性,看到小小孩也有生存能力。提到霸凌議題時,她也反思自己的經驗,我覺得這是為人父母需要勇敢面對、無可逃避的事情。藉由面對孩子類似的霸凌遭遇,如何想起過去受傷的自己,如何讓自己宣洩這些感受,並避免重蹈覆轍,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這不只是教養手法,也是必定要走過的自我療癒歷程。經過這樣的省思,雙寶娘才可以成為一個溫暖與溫柔的成熟母親。


  心理學不排斥神祕經驗與超自然現象,我也相信所謂的胎內記憶,甚至是母子神奇的連結性。而雙寶娘用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的筆法,鉅細靡遺敘說身為母親的感受,甚至連在子宮內也有孩子的江湖這件事也不放過,讀來自是非常順暢有趣。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這本書雖然是父母觀點,但除了站在成人的立場,也保有很大的空間給孩子,懷抱強烈的好奇心觀察孩子世界的一切,並從中整理出心得,那就是:孩子的江湖不是我們的,他們有他們的遊戲規則,這點身為大人的你必須尊重,且容許孩子去嘗試,你無法幫孩子過他的人生。


  最後,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很難理解一次來兩份禮物的辛苦是什麼。但經過雙寶娘分享後,我除了佩服(雙手合十),也覺得這樣的一本書能讓大家減緩育兒的不安,並多了些樂趣與欣喜,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推薦序


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徐淑英(「媽媽經」副總經理)


  如果說「生兒育女」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順序,那雙寶爸媽無疑從雙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了為期一生的時間軸進行式。畢竟,異卵雙胞注定就是要父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穿了就是一心非得二用。


  說起和雙寶的緣分,是從雙寶爹開始的,我和雙寶爹曾經在同一家國際廣告代理商任職。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雙寶,是某一個週日下午,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旁的巷子,雙寶當時仍在雙寶娘肚子中。隔天,我跑去問雙寶爹,為什麼懷孕才六個月,肚子驚人地大到像要臨盆?雙寶爹瞇起雙眼微笑著說,因為是雙胞胎呀!由於我的外婆也是龍鳳胎,所以從那一天起,我成為雙寶的粉絲,即使雙寶爹娘去上海工作,我還時不時要雙寶爹發幾張雙寶的照片來滿足姨母飯的心。


  閱畢《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我也煞有介事地寫下了我的心得分享。畢竟我是雙寶的鐵粉,對於雙寶的小事,有姨母的想法。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正確說來是雙寶娘和部分雙寶爹)的呵護下,於異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點滴日常絕對不是歲月靜好的體認,而是雙寶娘從本書命名起,就已經清楚告訴我們,這一腳踏入的是一個此生無法回頭的真江湖。


  如同現在親子之間對孝順的定義,大多是「孝而不順」,面對兩個都是一百分的雙寶,雙寶娘無疑完整落實了生養和教養的責任。在雙寶的每一個階段及面向,隨著他們的成長,雙寶娘持續改變自己的任務及身分,在那時那地助力雙寶之外,還要演出雙寶爹因工作忙碌暫時消失的父親角色。這些戲,雙寶娘詮釋得恰如其分,帶著雙寶生活得有滋有味。


  有人說,出了家門就是江湖,我相信的則是除了家,都是江湖。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道,永遠不會重來。一個小女孩加上一個小男孩,終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大女孩和一個大男孩。期盼雙寶在雙寶娘和雙寶爹的手中展翅高飛,勇敢地享受青春與人生,創造自己的美麗江湖傳說。


作者序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因為在網路上寫教養專欄的關係,我常常接到很多爸爸媽媽的詢問,大部分都是關於人際關係上的衝突,比如孩子的東西被搶了、人被打了,身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好?是要跟孩子說沒關係,還是要教孩子打回去?


  說沒關係會覺得讓孩子一味忍耐、受委屈,擔心養成孩子軟弱怕事的性格,以後會遭到更惡意的對待;教孩子打回去吧,又覺得不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況且,怎麼可以這樣負面教養?孩子日後會不會只用武力來解決衝突?


  老實說,孩子的這些人際關係問題也曾經深深困擾著我。幼兒園時期的某一天,女兒回家後對我說:「媽咪,我們不喜歡XX,她每次流鼻涕都不擦,還動不動就哭。」接著又說:「可是XX有時玩遊戲的時候會幫我占位子,如果我跟她玩,其他小朋友會不會討厭我?」「我和XX玩,大家都不跟我好了,有人偷偷捏我的手。」


  孩子的人際煩惱很讓我驚訝,聽著聽著,漸漸歸納出心得:和之前我當老師時觀察到的一模一樣,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


  雖有此體認,卻難以改變自己身為父母那種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每次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哭訴時,我還是忍不住使用濾鏡,幫孩子過濾掉陰暗、汙穢和苦難,把美好篩留給孩子。我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對人有禮貌,要體貼,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我想讓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希望他們是最美麗善良的公主、最帥氣體貼的王子,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


  很快地,我的教養方法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遇到了更大的考驗。小學階段的孩子比幼兒園的小孩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人際關係上的衝突當然也只增不減。從孩子幾次的衝突事件中,我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小孩,在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然後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這種教養下的孩子同時會出現另一種極端行為: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只懂得揮舞善的旗幟撻伐別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卻不懂得檢討自己。這兩種個性是硬幣的兩面,通常是同時存在的。


  而這個發現像一記火辣辣的巴掌,惡狠狠將我打醒。


  首先,我看清自己強烈的控制欲,容不得孩子的世界有半點黑暗,這是對孩子過度要求完美而產生的副作用。就像白雪公主必須生活在童話世界裡,溫和體貼的孩子也要存在於人人有愛的環境中。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父母習慣用謊言催眠自己,然後妄想把同一套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親子之間不但會產生摩擦,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會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失望和恐懼擊敗。


  而孩子呢?如果他選擇相信父母,躲避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黑暗面,放棄啟動自己與生俱來的強大保護力和自癒能力,有一天卻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都不如父母形容的那般盡善盡美,他會做何反應?


  最終我發現,自己也是過度強調善與正確教養方式的受害者。隱藏在身體裡的完美主義宛如一顆毒瘤,讓我看不清世界真實的模樣,還牽引出身為父母的恐懼,將單一視角的壞習慣傳給自己的孩子。我不僅不尊重自己身為人的存在,也不敢直面那些真實存在於孩子世界裡的人性,總是自動刪除生活中所有的負能量,擔心自己和孩子不符合這個世界鼓吹的正面文化。


  其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不能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殊不知,一個不永遠純淨、美好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孩子要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果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指責我明知世界的醜陋與不堪,卻還是不停編織美好的謊話來欺騙他,那麼,我得從現在就開始改變。身為父母,我需要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把當老師時的冷靜與從容找回來,不去扭曲真實的世界。


  說穿了,這個真實的世界不就是「江湖」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嗎?而什麼是江湖呢?江湖就是社會,江湖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只有是非善惡,也有公正道義;有黑暗,亦有光明。


  更何況,孩子江湖的複雜程度堪比成人世界,甚至更為精妙深微。請對孩子的世界心存敬畏,要相信孩子在承擔痛苦與傷害時,也能享受江湖帶來的美好;鼓勵孩子自由探索生命的真相,讓他在自己的江湖中闖蕩學習。


  帶入江湖的視角,並時時對孩子保持好奇心,父母就多了一次重新認識、探索孩子世界的機會,也許可以為教養帶來新的啟發。

 

收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雙寶娘(譚惋瑩)


  旅居上海的臺灣人,畢業於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育有一對龍鳳胎——雙寶哥太陽,雙寶妹饅頭——另一半是廣告狂人。

  做過老師,當過全職媽媽,現為自由寫作者。

  還沒生小孩時,認為孩子的世界是充滿粉紅色泡泡的童話王國;成為父母之後,覺得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一場江湖。

  臉書粉絲專頁請搜尋「雙寶娘」,或www.facebook.com/twins0807

 

收回

詳細資料

ISBN:9789861755304

叢書系列:自信人生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0.8 x 1.2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女主角]戰士之路——從軟腳蝦到戰士

改編自the warrior kid第一集
主要角色除了母親全性轉,增加父親角色
極短篇濃縮版
--------
梅依是一個外表普通,成績普普有懼高症且英文很爛的五年級女孩,在學校被一群男女同學欺負跟蹤嘲笑外表,女生群體也不待見她,班上一群擁有核心影響力的四五個女生常常朝著他,跟旁邊的女孩說悄悄話,並且露出優越的笑,偶爾還會在經過時踢他的桌椅,梅依只是默默忍受

即使學校有反霸凌日,老師們也在談論他們的政策有多麼成功,學校沒有任何霸凌事件,但卻沒有任何人將這些事通報老師

梅依感覺自己又笨又悲慘,他試圖按照母親說的對霸凌者們示好,結果——一點用也沒有,霸凌者們笑得更開心燦爛了

他試圖告訴爸爸,爸爸說「你做了什麼,別人才會欺負你?一定是因為你有問題」
他們的結論是:只要梅依變「正常」,霸凌就會停止

問題是,什麼是「正常」?

梅依試著上網尋求一些支援,他試著用討論版、ig和臉書,也下載了一款大逃殺型射擊網遊,剛開始,確實有幾個男生來接近他,很禮貌的打招呼和安慰他,或者請求互追ig,或者跟梅依要賴,但一旦開始私訊,他們開始要求裸照,或者要求梅依接收視訊聊色網愛,一旦梅依表示不願意傳裸照給他們,也不愿意開視訊「交流」——之後,就轉為極為惡毒的謾罵和「開玩笑」,更糟的是,幾乎整個社交平台都充斥著暴力色情圖片以及一些攻擊女性的梗圖和笑話——尤其是來自男針對女性的。至於其他同齡人,不分性別似乎都在試圖抱團嘲笑攻擊彼此

這讓他感覺害怕,似乎把自己的遭遇說出來也不會得到任何同情,如果上網之前,他還覺得自己勉強像個人,上網之後,他感覺更糟了

暑假開始,海軍陸戰隊的安妮阿姨回到家,梅依興奮的去接阿姨,在機場,阿姨告訴梅依他會訓練他做更有力的握手禮,梅依覺得這很酷,非常開心,因為家裡沒有多餘的房間,安妮阿姨暫時和梅依住在一起

晚上吃過飯各自回房,安妮阿姨介紹了他的職業,當安妮阿姨問梅依他在學校過得如何?梅依忍不住把事情和盤拖出並且大哭,阿姨說「這是好事,因為你說的這些都是可以改善的,每一件事」他說著剛加入軍隊與之後他的變化「我不是生來就是海軍陸戰隊,我必須為之努力,我必須學習才能爭取到這份榮耀」


「我想告訴你的是,比起當個軟腳蝦,你可以當個戰士。我認為你需要成為戰士」梅依不知道成為戰士是什麼意思,興奮滿懷期待又忐忑不安的睡去。


隔天天未亮,阿姨叫梅依起床,並為梅依安排了一系列健身活動,其中包括軍用HIIT,以及小刀用法、軍用格鬥術和人體弱點,教他吃和自行烹調原型食物,協助他一個月內做到第一個引體向上,並且為梅依安排柔道課,教他如何克服懼高症,以及堅持不懈地在課堂以外的地方交朋友

阿姨為梅依介紹戰士守則,解釋戰士是為自己而戰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戰士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