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理財教育如何做?首部曲:談錢,認識錢的價值

理財教育如何做?首部曲:談錢,認識錢的價值

跟孩子好好談錢,是協助他們成為金錢主人最重要的第一步。原則是在生活當中,用具體的比喻,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

「爸爸沒有錢,不能買布丁,」保德信人壽副總經理吳昆倫帶兩歲的兒子在超商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刻意進行機會教育。今天孩子想要買布丁,但他就堅持不拿錢出來,他想讓小孩開始理解,「物品」是要透過「錢」的交換才能獲得。

「我一定要讓小孩懂得,爸媽不是永遠都有足夠的錢幫你買東西,」這是吳昆倫跟有錢人學到的重要一課。

這個時代,錢的概念非常抽象,一張張紙鈔,只是錢的一種。日常的交易透過信用卡、電腦鍵盤、手機,幾秒之內就完成。孩子若不知道這些過程,很容易就忽略了所有東西都必須付出代價的真理。

根據孩子不同的年紀,用不同的熟悉事物做為換算基礎,可以更容易理解價值的差異。比方說,跟孩子形容,搭計程車,要付十瓶飲料的錢;但改搭捷運去玩,要付兩瓶飲料的錢。不論孩子幾歲,父母都可以透過五個天天都會發生的日常事物不斷練習。

Jan1_5

1. 付錢時:不管平常用現金或用悠遊卡付款,都可以告訴孩子只要買東西就要付錢。現金付出去只會愈來愈少;而悠遊卡這類的電子錢包,裡面的數字也代表錢,花掉也會變少,需要不斷儲值。
2. 自動提款機提款後:可以讓孩子看提款存根,上面會記錄這次提了多少錢。試著跟孩子解釋,這些錢通常是怎麼花掉的。比方說,爸爸加油一次要一張千元大鈔;全家到餐廳用餐也要花一張千元大鈔;而參加一個夏令營,可能要五張千元大鈔等等。
3. 收到信用卡帳單時:尤其是透過信用卡支付全家一起用餐或出遊的帳單,可以藉機提醒孩子上次帶阿公阿嬤出去吃飯的帳單寄來了,現在必須付出費用。並解釋若沒有付清帳款,就等於是跟銀行借錢,必須額外支付高額利息,還銀行更多錢。
4. 外出用餐和購物時: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細核對帳單,清點每項物品的價格。比方說在餐廳喝一杯可樂和在大賣場買一罐可樂的差價。在家裡吃飯可以省多少錢,什麼時候去餐廳用餐比較適合等。
5. 當孩子問關於錢的問題時: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錢怎麼賺來,他們會更了解金錢得來不易,沒有付出勞力和腦力是不會有收穫的。當孩子問:「爸爸一個月賺多少?」「我們家房子多少錢?車子多少錢?」「班上的○○○有一個XXX元的玩具,我也想要……」家長常常簡單的以「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讓關於金錢和價值的討論中斷。

事實上,這是一個最好的金錢價值機會教育。父母可以不必直接回答具體的數字,但可以透過舉例:「爸爸每個月的薪水要付你和弟弟的補習費、要付去旅行的費用……剩下的還要存起來等你長大念書時用……」更大一點的孩子,譬如高年級或國中的孩子,可以和他們解釋家裡的房貸支出,讓孩子理解家裡的經濟負擔和收支必須平衡的正確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