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陳之華:青少年打工 有助成長

2013.11.01
by 陳之華 - 作家 (親子天下雜誌51期)
陳之華:青少年打工  有助成長
  • A-
  •  
  • A+

在台灣對於學生的要求總是好好讀書,因此認為打工是不務正業,但在期待學生學習獨立的澳洲,打工卻是稀鬆平常。
麥欣(Maxine)擁有頂尖的成績,大學打算主修法律和政治雙學位,她從十年級起就開始在餐廳打工;賈欣塔(Jecinta)在校成績表現優異,大學想要主修國際關係,也是從十年級開始在冰淇淋店打工,現在已「轉戰」到澳洲國家美術館餐飲部當服務生。
麥欣和賈欣塔即將在今年十二月完成高三學業,明年初都將成為澳洲知名、全球百大學府的大一新生。她們平日,除了用功念書外,早從十五、六歲起,就利用週末與假期持續打工,時至今日,已經累積了至少兩、三年的社會與工作經驗。
她們兩位,在澳洲並非特例,中學十年級的泰絲(Tess)自九年級起就在新聞中心打工,後來轉到藥局工作,因為她日後想成為藥劑師;湯森(Thomson)則在澳洲知名連鎖超市打工,負責櫃檯結帳,他認真嚴謹的工作模樣,讓人難以相信這小男生不過十五歲,是我小女兒的同校同學。
打工,在澳洲中學生族群裡,很稀鬆平常。青少年談論起打工,就像我們的孩子說起週末或課後要去哪兒補習一樣。
打工,是連結職場的第一步
當我們認為中學生的主要職責,就是好好讀書、考好大學,對於會玩又會念書,多半會認為很了不起。但在美國、澳洲、加拿大、北歐等西方國家,孩子在逐漸轉大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不單單只一直強調讀書、考試最重要,還期許、鼓勵青春年少時光,能透過各種機會與方式,去了解社會、學習獨立自主,藉著服務、打工、實習、社區參與等機制,讓青少年能一邊念書,一邊走出校園,與真實社會和職場生態有所連結。
因此,如何在學業、生活、工作、運動、興趣嗜好中,為自己找出最佳平衡點,才是真王道呢。
小女兒在前陣子收到明年升十一年級就讀College的學科註冊信函,其中一份選讀科目註冊表的個人資料欄位裡,就特別詢問了孩子的現階段工作、娛樂項目,並請填寫預估每週工作、運動等時數。
其實,去年初搬到澳洲安頓就學後不久,女兒們就渴望能「入境隨俗」的去實習、打工;去年十二月,當時剛滿十四歲九個月的小女兒,就曾和幾位好同學拿著自己寫好的履歷表,到距離學校不遠處的商區向自己感興趣的店家一一詢問、投遞。
雖然幾個月下來,未見回覆,但她渴望參與、願意跨出第一步的心境,對十五歲不到的孩子來說,已是一種勇氣的展現,更是我們「親子共學」的極佳題材。
投履歷,學著了解與推銷自己
小女兒和同學們再接再厲的去投遞履歷,找了時間到市區購物中心裡觀察、了解。今年八月底,小女兒突然收到一封通知面試的簡訊,她開心的告訴我們並拿出自己的履歷。那天,我發現她的履歷和去年的版本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來,孩子在等待回覆的漫長日子裡,除了再接再厲的在網路上繼續搜尋其他工作機會外,也上網學到了如何撰寫一份亮眼履歷表;加上學校在七月初時的「商業週」職場訓練後,這次,連我一看到她的履歷都驚喜不已,對她刮目相看!
九月初,小女兒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工。想不到,隔週她又收到了另一個工作面試的機會,而那是她早在去年十二月就投遞過的履歷。
我後來跟小女兒說,她去年投遞時不滿十五歲,澳洲法令對於十五歲以下青少年的工作項目限制較多,需要父母簽署的同意文件也多;但十五到十八歲,是屬於另一個年齡的適用法規,父母所需簽署同意的文件較少,而孩子可以從事工作的時間與範圍卻較廣。
十五歲的小女兒,在過去兩個月內,陸續獲得了兩個機會,也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形式的面試,一種是一對二的個別會談,另一種是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群組面試。她也經驗了多次訓練和實際上工。對於即將十年級畢業的她,在南半球暑假即將來臨之際,這無疑是最佳磨練自己與體驗工作經驗的時間點。
學時間管理,平衡工作與課業
但,中學生打工,是否會影響學業成績與課堂表現呢?
根據澳洲社會各方面的討論、研究與意見分享,發現「適度打工」是一種學習獨立、平衡課業與生活的好方式,不見得會對學業成績產生影響。但孩子可以做多少班表、多少時數、如何安排學業與生活兼顧、如何在面臨學測大考前掌握時間調配等,都是父母和孩子必須共同好好商榷、討論的。
十月初,坎培拉的學校有兩週學期假,小女兒在假期間就多排了兩天班,也因開學後的週五晚間和週日下午要打工,所以假期中,她很早就開始著手準備學校規定的科學報告和數學習題,好讓開學後的學習更為從容。
小女兒發現,如果要打工,就必須做好時間管理,而時間管理考驗著青少年的生活智慧。
許多研究與調查都發現,孩子因為「外務」多而功課一落千丈,往往是父母沒有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營,所以在各唱各的調情況下,彼此都意氣用事的互相責怪,孩子陷於打工熱,父母卻無法進行良善的引導。可惜的是,打工的附加價值,沒有充分融入到孩子的成長學習中。
學習自我負責,不會變媽寶
兩年多前,我曾和監察院院長王建煊同台座談,當時王院長在演講中的一句:「打工,笨死了!」讓國內許多媒體大肆渲染,成了熱門話題與新聞焦點。我了解王院長想要傳達的意思,以王院長世代的學習經驗與時間成本來說,打工似乎太不划算。畢竟,那個年代從事勞力者多,有機會讀書者少;當時的人,只要能多讀點書,就有機會擁有「似錦」的大好前途。
但時至今日,有許多孩子生長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雖然整體社會就業條件不好、競爭激烈,但家裡所給予的照料與關愛卻從不缺乏。所以,現今的孩子若能有機會捲起袖子動手做點事,偶爾遠離「舒適圈」,知道錢打哪裡來,透過不同領域工作發現自己的特質、潛能,了解自己適合或不適合從事什麼工作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我更以為,青少年時代就能體驗打工生活,除了能為自己賺取零用錢外,也能接觸到真實社會的職場運作,等到大學時,找機會多接觸日後想從事的領域工作,有計畫性的與社會、志趣、專業連結,那孩子想要成為媽寶或爹寶,也應該不容易。
我跟孩子們說,打工,並不笨;但總是要選擇自己喜愛,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這樣才能樂在其中,並能從中學到與學校、課本不一樣的經驗值。只要願意認真、用心工作,必能從每份工作中有所體悟與成長,而年輕時的彎腰、磨合、應對、辛勞面對各式體驗,都將成為人生未來無可限量的潛能呢!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821-陳之華:青少年打工+有助成長/?page=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