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黃瑽寧: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恐怖情人(下)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031-/?page=1
黃瑽寧: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恐怖情人(下)
嬰兒期的依附關係,和長大後戀愛時的情人關係,彼此之間有高度的關連性,而最極端的那些不安全依附者,未來可能在愛情的路上,就會走得非常崎嶇波折。
從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進一步影響了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再進一步影響談戀愛時的親密關係,這是這半個世紀以來,依附理論所發掘出來的現況。
心理學家發現,童年時期被定型為不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嬰兒。康乃爾大學的哈姍教授(Cindy Hazan)與加州大學的沙弗教授(Phillip Shaver),比照三種嬰兒依附關係,對應到戀愛的男女關係中,發現彼此之間也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1. 安全依附型情人:與另一半相處時會感到心安,當對方難過時會給予安慰與支持,自己難過時也會主動尋找另一半訴苦。兩人分離時,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會感到焦慮。
2. 焦慮依附型情人:與另一半分離時會心神不寧,做什麼事都不對勁,會奪命連環打電話討拍,無法被滿足時就歇斯底里。真正見到另一半時,心裡明明很開心,卻一定要說一些傷人的話,把對方推開。
3. 逃避依附型情人:對愛情的態度就是「假裝自己很獨立」,自己有需要時不願意尋求幫助,另一半有情緒時也傾向袖手旁觀。他們會批評他人的親密關係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但潛意識裡其實也是渴望著依附關係,只是他永遠在逃避,不肯將自己的真心交出來。
4. 混亂依附型人格(由安沃斯之後的心理學家所歸類出的第四種依附關係):這一類情人最為悲慘,因為童年時可能愛他的人,卻也同時鞭打他,導致他們會像飛蛾撲火一般,錯亂的無法分辨被愛與痛苦。這類人格最容易被困在家暴中無法自拔,又或者,成為施暴者。
如同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人生中第一個親密關係,就是和父母之間所建立的親情,若走向焦慮依附型,或逃避依附型,將來長大之後,有很高的機率,會用相同的親密關係模式,面對交往中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或是妻子。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現今性教育的倫理課題當中,或許就是少了這一塊關鍵的拼圖。
當然,男女交往訂下共同遵守的規矩很重要,但是當青少年第一次愛上異性時,還是會無法克制地,把過往的依附關係模式,從記憶深處翻出來投射而出。行為可以被教導,界線可以被規範,但潛意識中對愛與親密關係的渴望或恐懼,卻是騙不了人。而所有愛情中最深層的痛苦,都是來自對依附關係的失望和傷害所造成的,不是嗎?
孩子的行為問題,始於親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如果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能擁有安全依附的關係,文章的一開頭(三種依附關係,你家孩子屬於哪一型?),我舉出的實例,就需要爸爸媽媽認真思考一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三歲的大寶,媽媽雖然很愛他,但對於孩子的需求,卻總是以交換條件當作籌碼:「你如果做好A事情,我就會給你B;如果你現在乖乖聽話,我才會給你抱抱。」或許媽媽小時候,外婆也是這樣教育母親,於是這種遺傳而來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就會讓大寶永遠不敢確定「今天我的表現夠好嗎?能夠換取媽媽準時來接我放學嗎?」
七歲的小安知道:只要吃完青菜,就能討好媽媽。但是,她的身體卻痛恨青菜到了極點,即便只吃一口也是難以下嚥。小安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卻必須要先接受痛苦,她年紀還太小,不知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所以她默默的坐在餐桌上發呆。當媽媽收走青菜的時候,小安驚覺媽媽可能要把「愛」收回去,所以放聲大哭,希望媽媽把青菜留下來。這是一場無解的難題,而且會在親子之間,逐漸形成一個不安全依附的氛圍。
十歲的威威,絕對不是因為青春期快到了所以對媽媽臭臉。所有的青少年都知道,對父母不願分享、隱瞞情緒的最主要因素,是長期以來的溝通挫折所造成。反正跟你講了也沒用。多講還要被多數落一次。爸媽總是心不在焉,都在忙自己的事。如果你們對我的感覺不是那麼在乎,那我也不在乎你們的感覺好了,要滑手機大家一起來滑,誰怕誰,我自己一個人也過得很好。
修正依附關係的六個原則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未來的親密關係問題,通通歸咎於童年時的陰影。2016年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雖然過去的親子關係不盡完美,但人是可以隨著生活經歷的改變,幸運遇上對的人,談一場美好的戀愛之後,改變了親密關係的面貌,成為懂得享受安全依附關係的個體。但是父母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要將下一代親密關係的主導權,交給未來其他人來影響呢?孩子目前就住在家裡,和我們朝夕相處,他們的感情與婚姻幸福,此時此刻正是掌握在我們父母的手裡。如果我們能夠提供孩子一個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至少可以確定他們將來談戀愛時,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關係,首先父母要自己擁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如果夫妻感情已經傷痕累累,但還有救援的可能時,趕快找婚姻家庭的心理諮商師,做密集的輔導,再來面對孩子。如果家長開始警覺自己與孩子的相處,已經是屬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修正,簡單的原則包括:
1. 正向鼓勵:說一句糾正的話,就要補上七句正面言語的一比七原則。
2. 忽視無傷大雅的調皮搗蛋,溫柔而堅定的規勸少數嚴重犯規行為。
3. 讓孩子慢慢說出心裡的感受或困難,打開耳朵傾聽,閉上嘴巴少說。
4. 當孩子明顯在排斥分享時,告訴孩子「父母也正在學習改變中,我感覺你正在拒我千里之外,但爸媽真的很願意傾聽你心裡的想法。」
5. 其他的溝通替代方案,包括手寫取代口述,或者讓孩子從「高興、難過、生氣、害怕、喜愛」等等選項中,找出一個最符合心情的答案來破冰。
6. 只要發現自己失控了,讓孩子感到害怕溝通時,記得事後道歉、道歉、再道歉。
不論是兒童或是成年人,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比例人口,大約只有六成左右,而最極端的那些不安全依附者,未來可能在愛情的路上,就會走得非常崎嶇波折。如果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幸福快樂,為人父母是責無旁貸,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重建與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吧!
圖表來源:親子天下1~2月合刊號《好好談性、從情感教育開始》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陪孩子從創傷中走出?專家:請允許孩子的「不正常」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649-如何陪孩子從創傷中走出?專家:請允許孩子的「不正常」/

托嬰中心、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傳,儘管藉由法律的管制,能向失職的業者及老師問責,但對於已受到傷害的無辜孩童,父母們又該怎麼做,才能使他們心中留下的傷口慢慢復原呢?
「晨晨(化名)一開始是個很愛去托嬰中心、很愛找老師的孩子,但不知從何時起,她開始抗拒老師接觸……」來自新北的Jenny(化名),透過話筒低聲訴說著她1歲的孩子在托嬰中心的遭遇。
「剛開始都好好的,晨晨也很喜歡老師,直到某天舊老師離職後,晨晨就變得容易哭鬧、不愛去學校,甚至看到新的老師過來都會哭,」她說。不僅如此,晨晨回家後會出現飢餓的狀況,一直進食,「我跟先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離職的老師告訴我們真相,我們才了解,原來晨晨這麼害怕去托嬰中心的原因是:她會被老師打。」
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Mandy(化名)和她的小孩身上。在孩子5個多月大時,她將孩子送到台北某收費高昂的私立托嬰中心,原本期望孩子能夠受到妥善照顧的她,卻沒想到孩子開始出現生活作息紊亂、進食不正常的狀況。
「回家也不吃東西,或者常常在不該睡著時睡著,老師就曾抱怨,我的孩子都沒辦法配合團體作息,」後來更演變成孩子到了托嬰中心會出現驚恐、半夜常常會哭鬧的狀態,求助無門的Mandy最後只好嘗試民俗信仰,帶著孩子去廟裡收驚。
「後來是老師私下跟我聊天我才知道,原來托嬰中心照顧人力不足,一直沒有好好餵食我的孩子,有時一餐他只喝到20毫升的奶量,」不僅如此,該名老師更透露,還有其他老師會在孩子不想吃東西時,硬逼他進食。
「我一直以為孩子只是個性還沒有很穩定,也一直想著是我沒做好,孩子才沒辦法乖乖配合我,」她曾反覆檢討自己,卻萬萬沒想到問題竟然是出現在托嬰中心上。
當父母因為工作或種種原因,將寶寶托人照顧,卻受到對方不當對待;或是孩子大一點,在學校或機構裡遇到衝突、霸凌而心理受到創傷,家長常陷入心痛、憤怒、自責的情緒。要怎麼做,才能及早發現、及時處理,並幫助自己和孩子回到健康正向的心理狀態呢?

第一步:觀察寶寶的異常反應

不是只有肢體受傷才算虐待、不當照顧。年紀太小的嬰幼兒遭受不當對待,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表達,但大人仍可以從寶寶的生活作息、情緒表現觀察出來。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當孩子在托育機構受不當管教或照顧時,很有可能出現生活作息不正常、半夜頻繁哭鬧、拒學或是進食障礙等狀況,「這是心理受到創傷後,典型的症狀之一,」他說。
丘彥南指出,生理創傷容易判斷,但心理創傷卻因多和個人主觀感受與生命經驗有關,因此在臨床上很難直接定義心理創傷及受創程度,「更不是只有被診斷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人,才叫有心理創傷,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句責罵的話,都會讓他留下陰影。」
洪意晴也建議,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客觀的方法,觀察或評估孩子有沒有創傷反應。例如,可以先觀察孩子這陣子會不會一直做惡夢,或不由自主的一直想起某件讓他害怕的事情。再來是觀察孩子會不會逃避特定的人事物,「例如孩子會不會說不想去上課,或是聽到老師的名字就會害怕,」最後則是觀察孩子個性上是否出現焦慮、緊張、小心翼翼等情緒轉變。
至於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兒,洪意晴則建議可觀察嬰兒個性上的改變,「比如說本來都不太哭鬧、很好帶,突然變得很愛哭或很難帶;或是也可以觀察嬰兒是不是變得比較安靜。」她說。

第二步:正視自己的自責感

遇到孩子送托卻發生狀況,多數家長憤怒之餘,會不斷反覆檢討自己的失職,並深陷於愧疚與自責感當中。大人接納自己的情緒,是面對這類事件需要處理的第一步。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諮商師洪意晴提醒家長,請先正視自己的自責感,並勇敢的向信任的人聊一聊這份自責,「心裡比較舒坦一些的時候,就開始做一些轉移注意力的事,讓自己不要停在負面情緒裡太久,因為你的孩子,也正在那份情緒裡面,你要先讓自己不被負面情緒綑綁,你才能好好去回應你的孩子,」她說。

第三步:遠離壓力源,持續理解陪伴

一般而言,不是所有的創傷都會被診斷為創傷壓力症候群,此外,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不同、復原能力也有差異,因此丘彥南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確實遭受不當管教或照顧,首先要讓孩子遠離壓力源、避免將孩子暴露在會讓他們不安的情境裡。
再來則是透過陪伴與理解,來平復孩子的創傷。洪意晴提醒家長,要理解孩子這些「不正常的情緒或行為」,都是人類遭遇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因此面對孩子的「不正常」,請家長要慢下腳步、不要希望孩子能馬上康復,更不要以「不會啦,一定都會好轉,我們先試試看」等類似的說法,來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說他不想去上學時,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不想去,我知道你可能很害怕』,當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他們就會覺得被我們所理解、他們的情緒就有了出口,」洪意晴說。父母除了理解與陪伴之外,也需要讓孩子知道那不是他的錯,「要讓孩子瞭解即使他不乖,老師也不應該這樣對待他,」她補充。
此外,父母要盡量維持穩定、溫和的情緒,「照顧者的情緒會影響孩子,如果連照顧者都很焦慮,孩子也會被這份焦慮所感染,最後很可能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丘彥南說。
等到狀況比較穩定後,洪意晴則建議可以安排一些孩子熟悉的日常活動,她解釋:「這麼做的用意是在幫助孩子回到他熟悉、可控制且能預測的情境,幫助他從創傷後失序的生活中,拿回掌控感,這對創傷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幫助。」若上述所提及的創傷反應持續超過一個月都未見好轉,她則建議家長可求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