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嬰中心、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傳,儘管藉由法律的管制,能向失職的業者及老師問責,但對於已受到傷害的無辜孩童,父母們又該怎麼做,才能使他們心中留下的傷口慢慢復原呢?
「晨晨(化名)一開始是個很愛去托嬰中心、很愛找老師的孩子,但不知從何時起,她開始抗拒老師接觸……」來自新北的Jenny(化名),透過話筒低聲訴說著她1歲的孩子在托嬰中心的遭遇。
「剛開始都好好的,晨晨也很喜歡老師,直到某天舊老師離職後,晨晨就變得容易哭鬧、不愛去學校,甚至看到新的老師過來都會哭,」她說。不僅如此,晨晨回家後會出現飢餓的狀況,一直進食,「我跟先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離職的老師告訴我們真相,我們才了解,原來晨晨這麼害怕去托嬰中心的原因是:她會被老師打。」
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Mandy(化名)和她的小孩身上。在孩子5個多月大時,她將孩子送到台北某收費高昂的私立托嬰中心,原本期望孩子能夠受到妥善照顧的她,卻沒想到孩子開始出現生活作息紊亂、進食不正常的狀況。

「回家也不吃東西,或者常常在不該睡著時睡著,老師就曾抱怨,我的孩子都沒辦法配合團體作息,」後來更演變成孩子到了托嬰中心會出現驚恐、半夜常常會哭鬧的狀態,求助無門的Mandy最後只好嘗試民俗信仰,帶著孩子去廟裡收驚。
「後來是老師私下跟我聊天我才知道,原來托嬰中心照顧人力不足,一直沒有好好餵食我的孩子,有時一餐他只喝到20毫升的奶量,」不僅如此,該名老師更透露,還有其他老師會在孩子不想吃東西時,硬逼他進食。
「我一直以為孩子只是個性還沒有很穩定,也一直想著是我沒做好,孩子才沒辦法乖乖配合我,」她曾反覆檢討自己,卻萬萬沒想到問題竟然是出現在托嬰中心上。
當父母因為工作或種種原因,將寶寶托人照顧,卻受到對方不當對待;或是孩子大一點,在學校或機構裡遇到衝突、霸凌而心理受到創傷,家長常陷入心痛、憤怒、自責的情緒。要怎麼做,才能及早發現、及時處理,並幫助自己和孩子回到健康正向的心理狀態呢?
第一步:觀察寶寶的異常反應
不是只有肢體受傷才算虐待、不當照顧。年紀太小的嬰幼兒遭受不當對待,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表達,但大人仍可以從寶寶的生活作息、情緒表現觀察出來。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當孩子在托育機構受不當管教或照顧時,很有可能出現生活作息不正常、半夜頻繁哭鬧、拒學或是進食障礙等狀況,「這是心理受到創傷後,典型的症狀之一,」他說。
丘彥南指出,生理創傷容易判斷,但心理創傷卻因多和個人主觀感受與生命經驗有關,因此在臨床上很難直接定義心理創傷及受創程度,「更不是只有被診斷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人,才叫有心理創傷,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句責罵的話,都會讓他留下陰影。」
洪意晴也建議,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客觀的方法,觀察或評估孩子有沒有創傷反應。例如,可以先觀察孩子這陣子會不會一直做惡夢,或不由自主的一直想起某件讓他害怕的事情。再來是觀察孩子會不會逃避特定的人事物,「例如孩子會不會說不想去上課,或是聽到老師的名字就會害怕,」最後則是觀察孩子個性上是否出現焦慮、緊張、小心翼翼等情緒轉變。
至於還在牙牙學語的嬰兒,洪意晴則建議可觀察嬰兒個性上的改變,「比如說本來都不太哭鬧、很好帶,突然變得很愛哭或很難帶;或是也可以觀察嬰兒是不是變得比較安靜。」她說。
第二步:正視自己的自責感
遇到孩子送托卻發生狀況,多數家長憤怒之餘,會不斷反覆檢討自己的失職,並深陷於愧疚與自責感當中。大人接納自己的情緒,是面對這類事件需要處理的第一步。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諮商師洪意晴提醒家長,請先正視自己的自責感,並勇敢的向信任的人聊一聊這份自責,「心裡比較舒坦一些的時候,就開始做一些轉移注意力的事,讓自己不要停在負面情緒裡太久,因為你的孩子,也正在那份情緒裡面,你要先讓自己不被負面情緒綑綁,你才能好好去回應你的孩子,」她說。
第三步:遠離壓力源,持續理解陪伴
一般而言,不是所有的創傷都會被診斷為創傷壓力症候群,此外,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能力不同、復原能力也有差異,因此丘彥南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確實遭受不當管教或照顧,首先要讓孩子遠離壓力源、避免將孩子暴露在會讓他們不安的情境裡。
再來則是透過陪伴與理解,來平復孩子的創傷。洪意晴提醒家長,要理解孩子這些「不正常的情緒或行為」,都是人類遭遇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因此面對孩子的「不正常」,請家長要慢下腳步、不要希望孩子能馬上康復,更不要以「不會啦,一定都會好轉,我們先試試看」等類似的說法,來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說他不想去上學時,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不想去,我知道你可能很害怕』,當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他們就會覺得被我們所理解、他們的情緒就有了出口,」洪意晴說。父母除了理解與陪伴之外,也需要讓孩子知道那不是他的錯,「要讓孩子瞭解即使他不乖,老師也不應該這樣對待他,」她補充。
此外,父母要盡量維持穩定、溫和的情緒,「照顧者的情緒會影響孩子,如果連照顧者都很焦慮,孩子也會被這份焦慮所感染,最後很可能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丘彥南說。
等到狀況比較穩定後,洪意晴則建議可以安排一些孩子熟悉的日常活動,她解釋:「這麼做的用意是在幫助孩子回到他熟悉、可控制且能預測的情境,幫助他從創傷後失序的生活中,拿回掌控感,這對創傷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幫助。」若上述所提及的創傷反應持續超過一個月都未見好轉,她則建議家長可求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