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你的話決定孩子的一輩子:心理師教你用正向觀點養出自信的孩子

覺得這個課程很有幫助! 
【學習重點】
有自信的人
  • 能肯定自己做得好的部分,也能接納自己的不足
  • 能夠給自己養分,但依舊需要他人真誠的鼓勵
  • 不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批評他人,來彰顯自己的能力
如何教出有自信的孩子
先學會用正向的視框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 當我們使用負向視框時,看見的每件事都不如己意,並且用負向的反應來回應
  • 用正向的視框,不代表忽視負面的部分
  • 當人被看見正向面時,會因為期待被認同而持續努力
正向視框的練習
少讚美,多鼓勵
  • 讚美
    • 針對比較而來的「表現」
    • 表現好就有得領,表現不好就沒有
  • 鼓勵
    • 針對「進步」、「努力」、「毅力」、「動機」
    • 不管表現好不好,都有得領
關於「鼓勵」你應該知道
  • 鼓勵,會讓人長出持續努力的動力
  • 鼓勵,讓人長出更堅強的自信
  • 一個怎麼努力都無法被肯定的人會喪失信心與希望感
  • 真誠很好,但不代表口不擇言
  • 身為父母,也期待來自他人的肯定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國語文新課綱「多元識讀能力」的意涵解析

http://newsletter.edu.tw/2018/02/09/%E5%9C%8B%E8%AA%9E%E6%96%87%E6%96%B0%E8%AA%B2%E7%B6%B1%E3%80%8C%E5%A4%9A%E5%85%83%E8%AD%98%E8%AE%80%E8%83%BD%E5%8A%9B%E3%80%8D%E7%9A%84%E6%84%8F%E6%B6%B5%E8%A7%A3%E6%9E%90/
文/蔡曉楓(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第8期 2018-02-10
什麼是多元識讀能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綱要強調「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以打破「能力本位」或「學科本位」的框架,建立平衡取向的語文教育觀。「多元識讀能力」(Multiple literacies)是公民素養的一部份,也是各國推動素養教育的主軸之一,其意涵在呈現語文運用的多元性。「多元識讀能力」不僅包含在生活中應用語文解決生活所需的基本識讀能力,也強調在不同學科、場域運用語文解決問題,進行深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元識讀能力」重視培養學生體察不同的社會情境、文化脈絡的差異,了解如何利用語文進行理解、溝通,並能針對語文訊息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批判,以整合訊息,做出明智的判斷。
多元識讀能力的理念帶給我們的啟示
「多元識讀能力」強調知識的建構、公民意識的形成與不同社群文化之間的溝通,並強調彈性和多元的文本詮釋觀點。因此,教學者應體認到語言的使用是多變的、隨著時空脈絡變化的。也因此,語文的教學應重視文本形式的多元性、不同溝通形式與媒介的多元性、及文化脈絡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語文教學的設計需要從學生的主體經驗出發,看語文學習的方式,以幫助學生適應全球化的時代。
多元識讀能力的語文教育理念
要落實「多元識讀能力」的理念,國語文教育的藍圖應審慎規劃如何在課程中提供「學習語文」(learn language)、「從語文中學習」(learn through language)、「關於語文的學習」(learn about language)三種學習機會。「學習語言」乃協助學生學習語文本身,增進學生運用語文的知識,以便與其他學習者交流,因此,學校需要提供廣泛的學習經驗幫助學生接觸語文;「用語言學習」的課程將語文能力視為認識世界與人我的一種方式,讀者在這裡成為批判者,深入地討論文本所表達的主題,吸收文本承載的知識,並且容許多元的解釋存在;而「關於語言的學習」則強調教導學生語文學科本身的本質、功能,而其目的在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知識,發展自己的學習策略與詮釋體系。
融入多元識讀能力的國語文素養教育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語文教育,強調語文教學中應儘量安排真實的語文運用情境,發展強調批判思考、並強調文化的影響。而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應具備建立跨領域的識讀能力,建立終身學習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看見自己的學習歷程。如要落實多元識讀能力的教育,可從以下幾點方向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 重視語文學習歷程的發展:從國小階段建立基本識讀能力、自學能力,奠定廣泛閱讀的基礎;乃至於在國中階段,幫助學生開啟跨領域學習之門,廣泛吸收知識,建立公民意識;最後到高中階段協助學生深入探討社會文化議題,建立論述體系,培養文學鑑賞的能力,語文教育的學習應關照不同教育階段的需求。
  • 看見「社群」對於學習的影響力:語言的學習需要重視學習社群的角色,也需要覺查並思考學生所處的社群(家庭、社會、學校)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影響,活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語文學習的脈絡,幫助學生活用語文,連結不同社群的生活經驗。
  • 幫助學生思考語文對自己的用意,發展自己對語文學習的「隱喻」: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感受與描述,是建構世界觀的一部份,也代表著學生自己的思考框架,因此,素養導向的教學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並運用語文,學會運用不同的思維模式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思考語文學習對自己的意義。
  • 教學上應重視多種語文型態的綜合運用:口語、書面語、聽覺表徵、視覺表徵、觸覺、身體型態、空間等等,也應重視語文媒介的多元,如網路、紙本、影音媒體等。。
  • 教學不僅僅在幫助學生認識文本、文體的差異,更在創造與文本互動的經驗,幫助學生看見語文的運用和意義的建構是多元的,對於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人說的話,每一張海報,每一條標語,都可能有多元的詮釋,端賴創作者和讀者所處的時空背景與文化思維。
總言之,素養導向的教學不但需要引導學生具備應付生活基本需求的識讀能力,更需要培養其終身學習態度與知能,期使學生在脫離學校生活之後,仍然能持續吸收國語文的相關知識,並依據自己的興趣及生涯發展規劃,以語文為工具,發展跨領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