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學校也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孩子,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請強大自己的氣場自立自強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4960
天下父母心,每個家長都想好好保護孩子,但偏偏父母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的身邊,只能透過教養壯大孩子的氣場,自立自強。
新聞事件:
北部一所私立中學傳出學生霸凌事件,一個媽媽向媒體控訴兒子住校期間遭到同學的言語攻擊,還被同學以排泄物塗滿全身;除此之外媽媽也泣訴學校的冷漠無作為,僅以兩支大過處罰霸凌加害者,無法與兒子遭受的傷害相匹及。
孩子的世界也有叢林法則
雙寶讀幼兒園的時候,學校有一名遠近馳名的小朋友,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壯壯,壯壯常常欺負身材或個性比他弱小的孩子,尤其會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搶走玩具或偷打他們;但對於身材或個性強勢的孩子則表現出崇拜巴結的態度,不僅不敢和他們發生衝突,還常常從家裡帶小禮物送給他們。
幼兒園的老師對壯壯非常頭疼,處罰、隔離、和家長溝通,所有的方法都嘗試好幾輪了,這麼努力教育卻收不到好的結果,壯壯總是一時收斂,過段時間又故態萌發。
壯壯的故事,讓我想起一則網路笑話,男人在工作時被老闆罵了一頓心情不好,回家看到老婆坐在沙發看電視罵了一句,「整天只會看電視,什麼家事也不做!」
女人心生不滿關掉電視,轉頭看到孩子不做功課在打電動,拿愛的小手往孩子身上一陣亂打。
孩子莫名其妙被媽媽打,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好委屈,看到家裡的狗從腳邊經過,下意識就踢了下去。
不只有大人,連小孩也懂叢林法則,欺負就要找弱小的人下手,欺負比自己強大的人,根本是以卵擊石,沒人想這麼做。
未來親子最新出版
孩子,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旅居紐西蘭的作家楊熹文,曾在著作「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裡提到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從小到大都被同學霸凌,不敢反抗也沒跟父母提起。長大之後不論在生活或在工作上也無法逃離被欺負的命運。室友半夜吵鬧,她輕聲抗議還反遭譏諷;工作上常常要揹黑鍋,加班處理同事扔下的爛攤子。
聽完女孩的故事,楊熹文對她說,「人弱的時候壞人最多。」讀到這裡,我不由得心頭一驚,這幾個字太一針見血,血淋淋地呈現叢林法則的殘酷與無情,卻也是鐵錚錚的生存大道理。
天下父母心,每個家長都想好好保護孩子,但偏偏父母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的身邊,只能透過教養壯大孩子的氣場,自立自強。
孩子犯錯,要罰大人
除了希望孩子壯大自己保護自己之外,制度上的漏洞也是現存的大問題,很多校園霸凌加害者仗著少年法的保護而為所欲為,尤其是刑法上規定12歲以下的孩子若霸凌別人可以不罰。之前也曾跟雙寶討論少年法的漏洞,雙寶妹當時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孩子犯錯,要罰大人。」
意即,孩子如果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諸如新聞裡提到的霸凌事件,反覆勸告仍明知故犯的狀態下,就要處罰身為監護人的家長,讓他們承擔教養疏失的責任。
雖然民事方面,無論加害者年紀多小,加害者的監護人,都必須賠償醫藥費和精神慰撫金,基於民事訴頌通常以私下合解居多,往往不了了之,對解決霸凌事件幫助甚微。社會仍需要強硬的刑法來管束霸凌加害者以及家長,以達嚇阻的作用。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方法篇:不讚美,多鼓勵〉5種鼓勵語法,肯定孩子的努力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2145
「讚美」是對孩子成就的肯定,「鼓勵」則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鼓勵才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家長如何分辨讚美或鼓勵?奠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五種鼓勵語法,可以如何用在與孩子的相處上?

「讚美」是對孩子成就的肯定,「鼓勵」則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鼓勵才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家長如何分辨讚美或鼓勵?奠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五種鼓勵語法,可以如何用在與孩子的相處上?

「哇,你好棒!」常聽到爸媽讚美孩子,想讓孩子增加自信心。這個方法看似有效,但問題在於,長期下來孩子可能習慣討好和依賴別人、尋求他人的肯定。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讚美」是對孩子成就的肯定,「鼓勵」則是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勇氣以及社會情懷。
如果孩子做事情只是想得到別人的讚美,而不是因為有貢獻、成就感而滿足,就學不會從外在控制發展到內在控制,以及自我負責。

讚美無法發展孩子的內在動機
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發現,有些大人過度讚美孩子。曾有小班新生畫完一幅畫,拿去給老師看、未獲特別稱讚,失望的說:「老師你沒有說我好棒。」原來他在家裡做任何一點小事,家長都會拍手稱讚他,過度渲染孩子本來就該做的事。
何翩翩指出,當讚美成為孩子的動機來源,只要沒人讚美或大人不在場,就失去動力去做原本該做的事。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完成工作後、內心所獲得的成就感,例如:倒水一滴都沒有流出來,剪紙剪在線上、沒有剪歪;而不是大人讚美他「你好棒喔,水都沒有流出來」或「你好厲害喔,剪紙剪得好漂亮」。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姚以婷比較,讚美是上對下的關係,讚美者位於較高的地位。例如:「你真是好孩子,達成媽媽的期望」,容易造成孩子依賴、察言觀色;鼓勵則是平等的關係,協助孩子獨立自主,例如:「你的成果都是你自己得來的,你為結果付出很多」。

讚美讓孩子不願接受挑戰
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說:「孩子需要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不幸的是,那些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卻最少獲得鼓勵。」
姚以婷說,小孩考100分、讚美很容易;如果考不及格、孩子挫折時,更是需要大人的鼓勵。爸媽可以說:「我看到你這些日子的努力,我相信接下來你一定會進步。」無論成敗都可以運用鼓勵,鼓勵孩子努力、付出。
由於讚美只看重成果,孩子可能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止嘗試。有個小女生參加資賦優異的全國數學比賽,成績名列前茅,她卻跟媽媽說:「我的成績夠好了,我不要再比了,」擔心失敗寧可放棄挑戰。
附帶要求或隱藏操控的鼓勵,並不算鼓勵,會讓孩子感到氣餒。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吳怡儂舉例,如果媽媽跟孩子說「我注意到你主動練琴15分鐘,節奏和旋律都進步很多」,指出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孩子會覺得被鼓勵。但若接著說「如果你可以再多彈3遍,媽媽會很高興」,當孩子感覺到大人意圖控制、夾帶條件和標準的話,就沒有鼓勵的效果。

4個問題教你分辨是讚美或鼓勵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提到,如果不確定自己說的話到底是讚美還是鼓勵,可以想想以下四個問題:
1.我是在激勵孩子的自我評價,還是鼓勵孩子仰賴他人的評價?
2.我表現出尊重還是安撫?
3.我看到的是孩子的觀點,還是只有我的觀點?
4.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嗎?這個問題特別有用,我們對朋友說的話,通常比較符合鼓勵的條件。


五種鼓勵的語法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所寫的《看見孩子的亮點》,書中介紹奠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五種鼓勵語法,分別是:肯定特質與努力、指出貢獻與感謝、看重努力與進步、表示事實、傳達接納與認可。
1.肯定特質與能力:指出特質或能力+描述實際的行為表現或具體事件
爸媽要觀察、發掘孩子正面的特質和能力,並且說出來,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他的好」;孩子會因此相信自己確實有這些特質或能力,建立起自我概念。例如:「你是個有愛心又大方的孩子,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讓別人也玩得很開心。」
2.指出貢獻與感謝:孩子具體的行為+該行為帶來的影響
指出孩子行為的貢獻並向他道謝,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能力、有用的人,在團體中獲得歸屬感。例如:「謝謝你在媽媽煮晚餐時,陪妹妹玩,這樣妹妹就不會到廚房來找媽媽,我可以很快煮好晚餐。」
3.看重努力與進步:描述孩子的作品或表現+指認孩子努力與進步
大人注意到孩子的用心及努力,強調過程勝於結果,即使未達理想,仍值得鼓勵;孩子會明白努力的價值,就不會只從結果成敗來評斷自己。例如:「最近你花了很多功夫練習直排輪倒退的動作,你愈來愈能掌握技巧了。」
4.表示信心:陳述支持信心的客觀證據+我相信……
大人對孩子的信心,能夠讓孩子更相信自己、勇於面對新挑戰。信心最好有客觀證據的支持,而非無中生有,才有可信度。例如:「這個故事你已經練習很多次了,我相信明天你上台時,一定可以把故事講得很好。我對你有信心,你可以的!」
5.傳達接納與認可:描述孩子具體的行為、表現、情緒、意圖、態度與興趣
大人若能試著從孩子的立場去感受孩子的行為、表現、情緒等,孩子會覺得被接納。這種句型的鼓勵,傳遞給孩子「我注意到你了」和「你現在這樣很好」的訊息,孩子會學到接納現在的自己。例如:「你很興奮的拿你的畫,跑來想跟我分享,你一定很滿意你的作品囉。」
張英熙建議,家長可從五種鼓勵語法中挑選自己最能說出口的句型,熟練後再轉換和增加其他句型。
以「看重努力」的語法為例,可以用「我發現你進步了」做為開頭語,再描述孩子具體的進步,例如:「我發現你進步了,寫字愈來愈整齊了」。對初學者來說,制式的開頭語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謝謝」的力量
阿德勒主張,鼓勵肯定的是孩子的努力而非成果。何翩翩表示,這與蒙特梭利的「獎懲無用論」理念一致。對孩子來說,只要肯定他在過程中的努力,甚至只是一句「謝謝」,就是很重要的鼓勵,深具意義。
例如,有幼兒跟著爸媽來參觀學校,過程中難免躁動、不耐煩,只要拍拍孩子、跟他說「謝謝你等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開心的笑了。這代表「我很努力、安靜的坐著,陪爸媽聽無聊的學校介紹,被大人看見了」。何翩翩說,比起給他一張貼紙、只能讓他安靜5分鐘,肯定孩子的努力並謝謝他的效果好多了。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阿德勒教養法」相關文章推薦...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LGBTQ Youth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and Questioning
LGBTQ Youth

All Youth Deserve To Feel Safe. Bullying Is A Human Rights Violation.

Questioning or accepting one’s sexual orientation can be a difficult process for teens, especially when coupled with the other stresses of adolescence. Approximately 4% of teens identify as lesbian, gay, bisexual, or questioning (LGBTQ). These kids are more likely to be victims of bullying, sexual harassment and physical abuse and face a greater risk of social isolation.
The bullying experienced by LGBTQ youth is similar to other types of bullying in adolescence, but it is particularly hurtful because these kids are keenly aware of society’s heterosexual bias.

Types of Bullying Experienced By LGBTQ Youth

Physical Bullying

Hitting, kicking, shoving, spitting, stealing or damaging property.

Verbal Bullying

Name-calling (“fag”, “dyke”, “lezzie”, “queer”), mocking or hurtful teasing, humiliating or threatening someone, racist or sexist comments.

Social Bullying

Excluding others from the group, gossiping or spreading rumours, setting others up to look foolish, and damaged friendships.

Cyberbullying

Using email, cell phones, text messages and internet sites to threaten, harass, embarrass, socially exclude, or damage reputations and friendships.

Signs Of Victimization Among LGBTQ Youth

LGBTQ youth often suffer from depression or problem behaviours. They live with the threat of discrimination and violence, and the fear that friends and family will not support them in their decision to come out.  LGBTQ youth may suddenly withdraw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o avoid discussing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concerns. They may act out against parents or peers to distract questions about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or in defense against real (or feared) rejection and harassment.

How Parents Can Help

There is a very high risk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dep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ur and suicide for bullied LGBTQ youth. Unconditional and instant support from a parent can give a teen struggling with his or her sexual identify the strength to deal with victimization and feelings of isolation.

Strategies For Parents To Help LGBTQ Youth Deal With Bullying

  • Lead By Example
    Demonstrate tolerance and acceptance of all sexualities and diversities. Do not tolerate homophobic slang for LGBTQ (e.g., fag, lezzie, dyke). Do not support media that is making fun of LGBTQ issues.
  • Challenge Your Own Assumptions
    Don’t automatically assume your child or his or her friends are heterosexual or “straight” as it could inhibit your child from seeking your support. Identify your own misconceptions and stereotypes about LGBQT issues.
  • Encourage Youth To Report
    It is the parents’ job to deal with bullying. LGBTQ youth are often afraid to come forward for fear of victimization or because they are not “out”. Let your child know that you want to hear about every incident of bullying and harassment.
  • Listen Closely, Respond Quickly
    Parental support can be a powerful weapon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ctimization. LGBTQ youth may deny bullying out of shame or fear so parents must be aware of the signs of bullying. Treat every incident as important and intervene on your child’s behalf.
  • Be Inclusive Of All Youth
    Children are influenced by how their parents act. Create positive connections among LGBTQ youth by encouraging and reinforcing respectful and cooperative behaviour whenever you see it. Treat LGBTQ youth as members of your family, that you would not tolerate being hurt of embarrassed.
  • Reduce The Chances For Bullying
    Surround your adolescent by youth who will stand up for him/her. Enrol in a school, community groups and organized activities that support LGBTQ issues. Work with your adolescent’s school to promote a tolerant environment.
  • Seek outside support
    LGBTQ youth who are bullied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with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Counsellors can provide support through individual counselling or support groups for LGBTQ adolescents who are having difficulty fitting in, and who may be marginalized or targeted by peers.
  • Publically Support LGBTQ Issues
    Speak up for LGBTQ youth heard by contacting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policy development in schools boards and provincial and federal governments. Increase policy makers’ sensitivity to the issues faced by these youth. Support policies that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homophobic bullying.
https://www.prevnet.ca/bullying/parents/parents-of-lgbtq-youth

遭男友設局「交換性伴侶」 女友崩潰被噁男性侵燒炭亡

本質就是男友協助另一個男性性侵女友

https://www.setn.com/m/News.aspx?NewsID=156138
記者潘千詩/台北報導
新北市一名保險業務員去年跟女友、室友一起喝酒,酒後竟同意室友「交換性伴侶」的提議,讓室友性侵酒醉女友得逞,女友事後痛不欲生,一個月後在摩鐵裡燒炭自殺。台灣高等法院審理16日依乘機性交羞忿自殺罪,重判保險業務員7年6月、室友重判13年6月,可上訴。
判決書指出,28歲的周男跟36歲的邱男同在新北市土城分租套房,而成為朋友。2015年4月13日深夜,周男20多歲的女友到男友租屋處跟邱男一同飲酒聊天,隔天凌晨女友因不勝酒力,直接睡在男友套房內,邱男即提議「交換性伴侶」,並向周男佯稱,會約新竹的女友北上,周男因見邱男以LINE聯繫女友,且不斷遭邱男言語刺激因而應允。
邱男進入周男房間後,上床環抱、親吻並乘機性侵昏睡中周男的女友,該女在被性侵的過程中醒來,察覺不對,拉近一看發現對象是邱男馬上推開,當場情緒激動,周男聞聲旋即趕回房間,見女友情緒激動,不斷哭罵、搥打而不斷道歉、安撫,但女友仍深感羞忿,始終未走出悲痛,1個月後,獨自到三重的摩鐵燒炭自殺死亡。
法院審理時,邱男辯稱在抱著親吻時,死者就醒來而被推開,沒有得逞。調查發現,邱男事後跟周男承認「有插3下」,且死者不斷透過LINE向周男表示「我覺得自己真的很髒」、「你讓別人糟蹋我」、「我每天快瘋了,想著…,我被一個噁心至極的男生強暴…,你可不可以教我該怎麼走下去」、「與其讓我這樣骯髒的活著,我寧願死!」
法院痛斥,2男將被害人當玩物,罕見依乘機性交導致他人羞忿自殺罪判刑,判處周男7年,邱男判刑12年,全案上訴二審,高院認定兩人兩次設局各自女友,惡性重大,加重改判周男7年6月,邱男13年6月,可上訴。
★ 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預知暴力》

作者 Gavin de Becker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35641
  • 譯者:  薛絢
  • 出版社:台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00/10/25
  • ISBN:9570516755 
  • 規格:平裝 / 30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作者聲明
前言
第一章 面對事實
第二章 直覺--安全的源頭
第三章 瞎擔心無益
第四章 救生訊號
第五章 與陌生人交談
第六章 放孩子走出去
第七章 甄選褓姆
第八章 不在家的孩子
第九章 性侵害
第十章 學校安全嗎?
第十一章 寶貝女兒
第十二章 男孩與槍
第十三章 危險損友
第十四章 家庭暴力
第十五章 為社區而效力
第十六章  親子連心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精彩內容節錄

心理學家曼黛爾(Deborah Mandell)舉了一個例子。這位母親談及帶著三歲的女兒到一個年長的男性鄰居家中去玩,她是這麼說的;「女兒愛去,因為他會買玩具給她。而且,如果她親他,他就給一塊美元。起初我覺得親了就給錢不大好,後來我想他只是寂寞久了想有人親近(合理化)。總之,我女兒並沒有不准他親,所以他可能以為她喜歡和他親(辯解)。其實也就是親嘴而已(大事化小)。也許她沒想那麼多(找藉口)。反正我不打算把每個人都當不懷好意(拒絕)。」
正是因為問題大了,我們才想大事化小。曼黛爾醫生認為,想要為某人的行為找藉口,「證明我們已經發覺此人的行為有問題了。」這個年老的鄰居做出一些和戀童癖者一模一樣的舉動。也許他是個沒有惡意的老人家--這我並不知道-,但我聽過太多孩子受性侵害的父母追悔自責不該把侵害者當作沒有惡意的人。
第二章 直覺 安全的源頭
(書背)

測試十二項須知
你的孩子是否知道......
一、如何尊重自己的感受--有人令他感到不快的時候不應忍耐
二、你(父親或母親)的承受力夠強,不論他遭遇了多麼難堪的經驗,你都能傾聽他敘述
三、他可以斷然拒絕並公然違抗大人的指示
四、他認為自己才對並無不當
五、如何向他人要求幫忙或救援
六、如何選它可以求助的對象
七、如何描述自己所處的險境
八、如果自覺身陷危險,打人傷人都無妨,你支持他在感覺不安或害怕時採取的任何行動
九、他可以吵鬧、尖叫、大喊、逃跑
十、如果有人要強迫他到甚麼地方去,他大叫的言語應當包括:「這個人不是我爸爸」(因為旁人見小孩子叫吵或掙扎,會以為這大人是孩子的父親)
十一、如果有人命他「不要嚷」,他就應該嚷(依此類推:有人命他「不許說出去」,他就該說出去)
十二、不可以跟不認識的人離開公共場所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有人勸說他去甚麼地方,尤其不可以跟著去
(p93-94)

孩子應該知道......
已經答應的事隨時可以反悔;
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
身體各部位該怎麼講;
如何說不;
假如講了沒人聽,沒人讓不好的事停止,就要繼續講,再告訴人。
(p156)

除了父母親被歹徒說動准許他把孩子帶走的情況之外,侵害者想在公共場所中帶走小孩,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能接近小孩,比孩子的父母親距離他還近;第二,必須有掩護,即便只是短時間的掩護,只要不讓父母親或其他大人看見(或看穿)他在做什麼即可;第三,必須有路可逃,例如,歹徒可以迅速回他自己的車上,或從就近的門口離開原先的公共場所。這三個條件—接近 (Access)、掩護 (Cover)、逃走 (Escape)—可以合併簡稱為ACE。你如果讓歹徒在牌局中抓到「愛司」(ace),恐怕只得認輸了。
(p77)

以上討論的強迫拉近距離、討人喜歡、加油添醋的細節、亂扣帽子、不理會拒絕等,都不是暴力行為的手段,而是說服的伎倆。如果侵害者要施加暴力或性侵犯,會設法把目標物帶到他可能進行侵害的地方去。(所以必須切記不可讓他人把你帶到另外的地點去。因為原來的地點比較不便於他進行侵害,所以才要帶你到別處。這一點第六章有詳論。)
自我防衛的要點在於掌握主控局面的優勢,人們卻往往輕易讓出主控的地位。自然界的所有動物之中,大概只有人類會在遭侵害時配合加害者的行動。想像這種情境:非洲草原上的一隻羚羊看見了一頭獅子,心中思村:「我何必提防他,這明明是頭和氣的獅子。」我們都知道根本不可能有這種情境,人類卻時常演出這一幕。
沒有哪一種自衛方式會教你先等可預期的襲擊發生,然後再反應。最崇尚內斂的武術師父也不可能教導徒弟:「腦袋先挨上結結實實一掌,知道對手來意不善了,你再回應。」
假如你不記這種錯,不等到事發之後才悔不當初,你就能夠使大多數的侵害者知難而退了。直覺如果教你起疑,你就有充足的理由起疑,不必考慮是否該收集更多的資訊為依據。多數人不准自己憑直覺行動,他們儘可等到自己組織出合理的原因再行動,我卻要勸你拋開這套原則。
你該聽從自然本能的危險訊號,並且教導孩子這樣做,以免他們受自我矛盾與自我懷疑的折磨。即便年幼的兒童也不是生來就信任每個人的。他們見了某些人會退縮,父母對這種反應應當重視並且加以阿護,不應強行糾正。(切忌用「不可以這麼沒禮貌,快過來給陳媽媽抱抱」或「快跟林叔叔說對不起」之類的話強逼孩子。)我們信任誰、懼怕誰,不是憑理智思考決定的。我們的防衛機制其實比理智思考更聰明,所以,孩子如果見了某人會感到不安,我們就該一探個中究竟。和孩子討論這類事,能夠幫孩子培養他們可以終生受用的技能。
(p76-77)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善用家庭資源,擬定育兒計畫

https://icoparenting.moe.edu.tw/活動專區/活動列表/2-育兒預備/53-善用家庭資源,擬定育兒計畫
「為人父母」是新的人生里程碑,也是婚姻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在迎接孩子之前可以先做什麼準備呢?添購育嬰用品布置孩子房?還是取個好名字?
在迎接孩子之前,不妨先邀請伴侶共同完成下列討論,對於「育兒」進行個人生心理及家庭生活的因應預備,會有助於減輕家有新生兒時的忙亂與壓力,讓家庭關係更和樂:

一起作父母
1. 我們的育兒分工:養育子女有哪些主要工作項目,夫妻如何分工?
2. 家務分工與互助:有了孩子後,家務需要重新分工,如何互助、為彼此分擔?

夫妻攜手,育兒更有力
1. 夫妻關係的加溫和經營:相互提醒,不忘經營夫妻關係,安排具體策略,如倆人的獨處時間、親密性生活等。
2. 工作與家庭時間的調配:如何同時考量夫妻的需求,適切安排工作與家庭時間?
3. 情緒調適與抒壓策略:為彼此安排適時喘息與抒壓的機會,互相支持、補位。

家庭資源統籌運用
1. 重新規劃家庭經濟:包含育兒的固定支出與緊急事件處理等,可能有的經濟支出規劃?
2. 盤點可用的人力資源:擁有哪些支持我們的人力:家人、親友、臨時托育?應該如何提出協助需求,維持良好互動?
3. 協調對於育兒的態度與觀念:如何與可能提供支持的家人親友等,取得一致的育兒共識?

家庭中加入一個新成員是多麼令人期待的樂事,雖然同時也伴隨著壓力與挑戰,夫妻如果能夠不忘好好經營婚姻關係,攜手盤點需要面對的育兒工作及擁有的家庭資源,事先沙盤推演,就能在孩子誕生後,共同分擔親職角色的義務,相互支持,一起體會育兒的「苦」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