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545-/

shutterstock
- A-
- A+
涉及種族議題的黑人弗洛依德之死,爆發美國民眾全國性的示威遊行,警民衝突頻繁上演。台灣日前也發生高中生砍傷女童事件,引發社會震驚。新聞全天候直播,很難完全避免孩子看到暴力新聞事件,美國非營利研究機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邀請兒童發展專家,討論如何與孩子討論涉及暴力的新聞事件。
隨著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許多美國家長都對於近日新聞媒體上經常出現的暴力畫面感到不安。另一方面,許多家長也同意,我們正在經歷美國民權運動上的歷史時刻,幾乎不可能避免與孩子談「暴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那麼,該怎麼談?
常識媒體於本月稍早邀請三位兒童發展專家,討論這個困難的問題。其中小兒科醫師、兒童發展專家内森·喬米洛(Nathan Chomillo)醫師本身是黑人、是兩個兒子的父親、住在弗洛伊德命案發生地明尼蘇達。他指出,談到教養,很多事情都有個時間表:幾歲該餵副食品、幾歲該如廁訓練、幾歲該學寫字⋯⋯但是「幾歲該開始認識暴力」,卻沒有一個時間表。

4歲就可以認識暴力的根源:衝突

他建議,從孩子4歲開始,就應該教育孩子認識什麼是衝突、以及衝突是怎麼發生的,因為衝突是暴力的源頭,當孩子對衝突有所認識,就能夠理解暴力的形成,比較不會因為看見電視上突然出現暴力鏡頭而留下創傷經驗。一起讀一本討論暴力或社會不公的繪本,是很好的開頭。
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很多針對不同年齡的此類繪本,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跟自己家庭的需要,挑選適合自己的繪本。
小兒科醫師、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回應新聞暴力事件聲明起草人賈桂琳·杜格(Jacqueline Douge)醫師補充,其實不只是暴力事件,很多新聞包括疾病、校園霸凌、無家可歸⋯⋯等畫面,都可能對幼兒造成心理創傷,但這些都是重要的議題,我們既不可能避免孩子看到這些畫面,也不可能避免跟孩子談這些問題,所以幫孩子打好預防針,非常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茉莉·胡德·米勒(Jasmine Hood Miller)博士指出,其實不只是孩子,很多大人看到電視上的暴力新聞,也會產生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此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面前假裝沒事,因為孩子並不糊塗,他們對父母的情緒其實是非常敏感的。米勒博士建議,家長可以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開誠佈公地與孩子討論:「媽媽看到電視上的某某事件,覺得很難過,因為⋯⋯」然後跟孩子一起討論:「你有什麼感覺?」「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
安撫同理、引導思考很重要
對於較小的孩子,米勒博士說,要向孩子保證:「我們都有難過的時候,這會過去的。」或者向孩子說明:「有很多人也跟我們一樣難過,也有很多人都在想辦法把事情變好,所以不要擔心。」
對於較大的孩子,她則建議,如果孩子很敏感、而且對看到的暴力畫面很在意,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把事情變好?」以最近的黑人民權運動為例,如果孩子看到和平靜坐的黑人示威者被警察打而感到困擾,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你的黑人朋友,看到這個畫面,會有什麼感覺?」「我們來寫一封信,或者打電話,問候我們的黑人朋友,好嗎?」
三位專家都建議,如果孩子在看到電視上的暴力畫面以後,出現異常焦慮的情形,家長應該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以為時間過去了孩子自然就會好。
最後,喬米洛醫師呼籲,防堵暴力畫面、教育孩子消化暴力新聞,都只是治標,我們需要的是治本——建立一個真正平權的社會。教育孩子什麼是衝突,什麼是暴力,如何對待暴力,如何做一個仁慈的人,最終的目的,都是教育出一個好公民,建立更平等的社會。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