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一句話「教學相長」,用在親職教育上也是如此,爸爸媽媽如果覺得扯著大嗓門講話不是好示範,那麼就跟孩子一起練習輕聲細語;爸爸媽媽如果覺得自己對孩子耐性不夠,那麼就親子一起來培養耐性。
耐性,也正是為孩子培養好性格中,父母最需要的心理素質,因為,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學業學習可以靠填鴨速成,但性格的培養完全沒有辦法一蹴而得,好性格,需要「慢養」;再者,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成長曲線都不一樣,也要慢養。既是慢慢養,爸爸媽媽就要有耐心,不要緊張、不要急,不求一時的效率,也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
我之所以提倡「慢養」的觀念,就是看到太多父母太心急,擔心孩子輸在起點跑上、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教養孩子以考上名校為目標,完全以學業成績來評斷孩子。
「慢養」是要幫助父母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父母應尊重孩子個性差異,在起跑點幫孩子找到成長的力量,追求速成,反而最後輸在終點。
二、三十年前,有沒有讀大學的確影響孩子的競爭力,但時代巨輪轉動快速,隨著社會變遷,讀書已不是成功的關鍵,創意、自信才是,學歷的影響力將越來越低。看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大學都沒有讀完,卻開創了影響全人類的事業。
並不是說讀書不重要,而是讀書之外,孩子更需要其他能力。大勢所趨,每家公司都需要有熱忱、創意、領導能力的人,企業用人,將不只考慮學歷,人格特質更重要,人際互動能力好嗎?有沒有溝通能力?是否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
何況,人生難免起伏,考上最好的學校不等於一生平順,孩子以後仍可能遇到其他打擊、挫折。如果孩子擁有自信、抗壓力、克服憂慮等能力,即使跌倒了也能站起來,昂首闊步繼續向前走。
慢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資產,父母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等待孩子,讓孩子從小感受到被關愛,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而且允許自己慢慢長大。
但慢養不是放任,慢養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成長,培養各種獨立思考、自主負責的能力,對生命充滿熱忱,學會自己做決定,然後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成為最好的自己,過得自信且快樂。
慢養是等待,在慢養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是園丁,孩子是種子,園丁在花園種下種子後,耐心等待種子萌芽;慢養也是陪伴,在幼苗成長過程中,園丁細心觀察幼苗缺少什麼、需要什麼,適時提供成長所需的各種養分,陪伴幼苗茁壯,長出自己的顏色與姿態。
高學歷無法陪孩子走一輩子,好性格才能帶來好人生,請家長耐心培養孩子的性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