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心得

離婚是大人的事跟小孩無關,不該把小孩扯進來的意思是不應該逼小孩選邊站,誠實告知孩子大人的感情不好是他們的事,對小孩的愛不變,也不應該撒謊!(無論是負面或為了「保護孩子」過度美化)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番紅花讀書心得

不贊同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氣質論),作者的性別議題立場太軟弱

《教室外的視野》

有戶外冒險事項清單


《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

破解商業行銷手法,教孩子「生活行銷學」、選購產品要挑選符合該產品製造目的(消耗性的醫療用品不用買有卡通圖案的)、材質好和產地明確標示的產品很棒。(p186

自理/生活能力的定義?為什麼很重要?

自理能力:洗臉刷牙洗頭洗澡洗腳洗陰部、穿脫衣褲鞋襪、上廁所(大小號)、進食,調節自律神經維持睡眠規律、感受冷熱判斷要穿多少衣物、感受身體信號決定是否休息、上廁所、找東西吃、睡覺...

http://www.tsmh.org.tw/sites/download/847-%E5%AD%B8%E9%BD%A1%E5%89%8D%E5%AD%A9%E7%AB%A5%E7%94%9F%E6%B4%BB%E8%87%AA%E7%90%86%E8%83%BD%E5%8A%9B%E5%9F%B9%E9%A4%8A.pdf

生活能力:家務(打掃、洗滌、採買、烹飪、家庭醫護...等等)、危機處理/解決問題能力

為什麼自理/生活能力很重要?

因為完全不重視這兩種能力等於養出一個吃米不知米價的生活白癡、殘廢!這個孩子完全沒有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基本能力!他也不可能脫離父母獨立!成年之後這個人就是個期待伴侶幫自己打點好事情的巨嬰!


政治/人際(人情世故)/自我保護(安全教育)能力強點滿孩子才有能力往外探索,離家冒險成長,才可能有突破和發展

以上兩組能力點滿等於商業精英預備軍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理財力從小就要教》心得

https://drbetter.me/閱讀心得-理財力從小就要教-1/

部分內容性別刻板印象嚴重,但全書總體而言對孩子的理財觀念教育很有幫助

第二章主張家長必須教孩子工作才能鍛鍊孩子強韌的人格,勤勉工作的價值,家務是工作,每個孩子(不分性別)都必須分擔家務,工作才能獲得酬勞天經地義,但不贊成零用錢的概念,不工作就沒有錢花的觀念很好。重點是給小孩能夠勝任的工作教他們多勞多得的原則,有工作才有酬勞,報酬來自勞動,現實人生沒有工作的人就沒有酬勞沒錢花、禮貌、分辨誰能信任誰不能的能力很重要這件事越早教越好

現實世界的平等自由正義必須靠我們自己的實力和努力學習爭取來,我們必須遵守某些社會契約,努力學習才能夠享有自由平等正義,現代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人權觀念也是經過前人努力爭取來的而不是憑空得來,它是個遠大崇高的理想,但實務上應該改成「人人生而有追求自由平等的權益」

雖然個人反對把缺乏動力工作者全貼上標籤,部分人多半因原生家庭教育不佳缺乏資源乃至霸凌等因素而失去動力,如果一個人可以從事一份非八大的工作靠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過一種可敬有尊嚴的生活,每個人都想要過這種生活,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應該獲得諮商和職訓

覺得(國)高中時期可以提供孩子外宿唸書一定水準生活費,供他們租房自己生活,從小學習記帳管理財務,但想要多的零用錢就要自己賺錢打工

書中反對學貸、車貸、辦信用卡,揭露信用分數本質是表示某個人很會借錢,唯有房貸部分強調借款前銀行戶頭有可供生活三到六個月的緊急資金、零負債,申請固定利率貸款且每月還款額不超過稅後總收入的25%

信用卡無法即時顯示個人已花掉多少錢、延遲付款,對於養成良好的管理預算習慣非常有毒

第五章探討奉獻的價值,值得一讀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為孩子選書:找到適合的書籍(原文

 長版

https://www.readingrockets.org/article/selecting-books-your-child-finding-just-right-books


太簡單、剛好、太難

摘要簡短版

太簡單:孩子可以讀懂所有詞彙,適合唸給更年幼的家庭成員聽

剛好:孩子可以讀懂大部分詞彙,可理解他們在看什麼,適合練習學校技能

太難:難以讀懂大部分詞彙,孩子可能感到沮喪

https://www.cli.org/wp-content/uploads/2015/08/Choosing-Books-over-the-Summer.pdf


如何利用【Lexile 英文分級制度】幫助父母選書?

 存參

這東西沒什麼用,因為每本作者的選詞難易度是不一樣的,要看過內容才會知道用詞有多難,按有興趣的主題挑能不需輔助就看得懂90%就讀比較快。通常寫給兒童非文學性的書籍選詞都比較簡單,故事書的難度反而會隨著故事長度成倍往上跳,通常長度差不多非詩集類的故事書選詞難度差不多,詩集比較會用很罕見的詞所以比較難懂(但因為出現頻率太低學了沒什麼用,看得懂也不代表能讀一般英語文章,還是從基本簡單的英語詞彙開始掌握打基礎比較可靠

https://mamibuy.com.tw/talk/article/148781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安全圈教養節錄

 


相信很多爸媽都聽過「安全依附」,孩子有安全依附,就是他們是有安全感的。有安全感就是覺得安全,知道有人會支持、保護和安慰自己。安全依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例如有足夠的抗壓性、學會調節情緒、獨立、更能放心學習等等。

所以,如何能夠給孩子安全感達到安全依附呢?重點就在於孩子和他的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品質」。關係品質的好壞取決於主要照顧者以什麼方式回應孩子的需要。當爸媽當然都希望能夠盡力給孩子建立安全依附,也會想盡辦法給他們最好的回應,但問題是,有時候我們並不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又或者我們不確定怎麼樣的回應才是「夠好的回應」。這時候這本書提到的「安全圈地圖」就是很好的工具。

Image for post
p.87

安全圈有三個主要概念:
安全圈頂部(孩子探索的本能和需求):支持孩子的探索,細分為看顧我、因我而喜悅、幫助我、和我一起享受四種需求。
安全圈底部(孩子尋求照顧和安慰的需求):歡迎孩子的歸來,細分為:保護我、安慰我、因我而喜悅和統整我的感受四種需求。
父母的一雙手:給予孩子安全基地和撫慰的本能。

Image for post
p.94

孩子會一直在這個圈上來來去去,一方面向外探索,然後尋求安慰、保護或連結,直到他們感覺到情緒的杯子裝滿,又再繼續探索。這個圓形代表一種平衡,如何在維持親密關係的同時保持獨特自我?什麼時候該靠自己,又什麼時候該向他人尋求幫助?我感覺這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一直是在這兩者中尋找平衡。安全圈地圖能夠幫助父母觀察出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給出回應,要如何才能成為安全圈裡的那一雙手?當好的關係品質能夠達到安全依附,如何回應才能建立好的關係品質?

擁有好的關係品質有三個面向:同在、主導、反省。

我們常常在許多書或文章中看到同在,強調父母要和孩子同在,同在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的能力,但同在究竟是什麼呢?

同在是由五個部分組成:同調、共鳴、接受、支持、反應。同在並非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心態,他是代表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後和孩子一起在當下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緒並給予情感的支持,幫助他們接受、分享和辨識自己的情緒。說起來很容易,但也還是很困難,因為辨識他人的情緒本來就不容易,但可以透過觀察和嘗試來慢慢了解,一步步更加了解孩子。
書中也提到,同在最大的挑戰是,父母往往都想為孩子做更多,尤其是現代的父母普遍很忙碌,辨識出孩子的情緒就想為他消除不好的感覺,或是急著幫她解決問題而忘了陪伴孩子一起感受,如此反而代表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違反了接受的原則。

主導則是要成為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父母。在孩子越界的時候適時的主導,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會故意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父母的底線總是一直退後,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力感,反而會造成孩子對於父母能否保護自己感到沒有安全感。孩子對父母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需求,就是尋求保護,如果父母給孩子比自己還無能的感覺,孩子便會因為需要主導而焦慮失去安全感。

反省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關係的破裂與修復。很多時候我們害怕關係的破裂,就會在許多地方妥協,但健康有安全感的關係,是能夠修復的關係。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這讓孩子了解到他自己也不需要追求完美,當我們暫時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造成關係的破裂,只要能夠道歉、真心地修復,孩子便能學到即時壞的事情發生了,好事也會發生,幫助孩子統整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有好事也有壞事,並非非黑即白,孩子了解人就是又好又壞,就比較能夠寬容自己和別人,即使不慎破壞了,也能夠有修復的機會,不用因此就失去自我,或是過度配合他人,也不會總是苛求他人缺乏同理心。

這本書前四個章節就有很多很重要且關鍵的概念,覺得就算不是有育兒的需求,對於修復自己的安全感也非常有幫助,書後面幾個章節也會講到父母兒時的依附體驗如何影響自己的育兒,對於孩子的需求為何有些很容易做到夠好的回應,有些卻是感到焦慮無法給予回應


https://medium.com/@yangfuchien/閱讀筆記-安全圈教養-1-fad52c025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