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處理挑戰的兩種策略

兩種都可透過後天學習習得,各有所長沒什麼對錯一樣好。不是一定要按照某個路線走到底,看書測試失敗後跳過去找師傅,問錯人後跑去找書看增進基礎相關知識混用也很常出現,人生很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跳傘課程也是上午理論課下午實踐課,就是很經典的混用,理論實務並重這種做法更好


研究型(閱讀/圖像學習型=視覺學習型)

《父母的語言》中教導孩子掌握各種語言和數學/空間詞語的技巧(掌握精確的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輔助思考)、跑圖書館瀏覽所有相關主次要書籍、上圖書館辦的免費進修課程學習使用國家級圖書查詢系統和各大論文資料庫、請求該領域(尋找旅途夥伴中的)熱心前輩開書單

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時間搜尋/瀏覽、總結/回顧文獻、做「開題報告」,但拿來處理(身邊)沒人知道怎麼做、很棘手、變因多極端複雜,但背後結構和模式變動性小的事情很好用(或者說有前人在研究的議題,沒有的話⋯⋯幾乎從零開始極度吃時間精力和財力,需要燃燒熱情和自我⋯⋯


動覺學習型(=觸覺/動態型學習=聽覺學習型

先動手試試看再說,做中學,應付棘手問題時一定要尋找成功做到過自己想做的事者當師傅(導師)才能提高成功率,試錯法的成功機率非常低。聽覺學習實務上一定是一個聽一個說(通常就是熟人家人朋友),等於找識途老馬、師傅、前輩請求幫助

能快速入門、掌握實際問題,解決簡易問題上的效率很高,但如缺人引導,靠試錯法難以處理複雜問題,會一直兜圈,如果找對師傅,現實生活中會比純研究型的更能掌握到實際問題、更成功(參考《富爸爸富小孩》),目前來說研究型比較適合處理政策類的問題,但它不適合去處理需要高度應變能力、常態性的高度變動,且背後結構和模式經常性的改變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