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教養部落格《尋找荷蘭》(Finding Dutchland)的作家艾柯絲塔(Rina Mae Acosta)在獨尊成績的教育中長大,搬到荷蘭一開始超級不適應當地人隨性的教養態度,大受文化衝擊。她花了7年慢慢研究荷蘭人怎麼養出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並發現了6個祕密。

來自美國舊金山的艾柯絲塔,與丈夫和3個孩子住在人口只有一萬人的荷蘭小村莊多倫(Doorn)。多倫位於荷蘭中部,多數居民是年輕家庭、退休人士、愛好大自然以及喜歡慢活的人。
她的丈夫布蘭(Bram)是荷蘭企業家,婚後艾柯絲塔移居荷蘭,一轉眼過了10年。
艾柯絲塔回憶,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她非常焦慮,茫然地在各種互相矛盾的教養哲學中尋找正確建議,想知道該怎麼養孩子才對。
艾柯絲塔的家人對成績非常要求,在家族眼中,爛成績會讓祖宗蒙羞。她自己也是學霸,既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環境生物學學士,也是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健康經濟學碩士。
從小受天主教與移民工作倫理薰陶的艾柯絲塔看來,荷蘭人的教養方式好像太過悠哉、自我中心,還有點懶惰。他們怎麼可能不送孩子去學樂器或是補習任何學科,搞什麼?
當媽一年後,她偶然看到一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3年報告,裡面說荷蘭孩子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前一份2007年報告也盛讚荷蘭兒童的健全發展程度,其中美國和英國則是敬陪末座的兩名。
還有其他組織做出類似報告,包括世界經濟論壇、英國兒童貧窮行動組織,對荷蘭孩子的個人快樂程度評比都高得驚人。
那麼荷蘭家長到底是怎麼養出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
艾柯絲塔觀察到了6個祕密:
1. 嬰兒睡眠時間很多
2013年,歐洲心理學發展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一項研究檢視美國與荷蘭嬰兒的脾性差異,觀察到「荷蘭嬰兒比美國嬰兒更愛發出笑聲、展露笑容、喜歡摟摟抱抱」。
這項研究發現,荷蘭嬰兒相對鎮定冷靜,部分是因為規律的睡眠作息和活動強度較低。
美國家長很喜歡強調刺激的重要性,然後積極讓嬰兒去體驗各式各樣的刺激。
荷蘭家長則不然,他們把精力放在家裡的日常活動,重視休息和規律,對睡眠絕不妥協。嬰兒能好好休息,家長才能好好休息。
研究也發現,平均來說荷蘭人的睡眠時數多於其他國家的人。他們平均每晚睡眠時數達8小時12分鐘。
2. 小孩花更多時間與「雙親」相處
1996年,荷蘭政府賦予兼職員工與全職員工同等權力,讓他們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兼職文化也讓荷蘭人的快樂程度高於其他國家。OECD一項2018年研究顯示,荷蘭專業人士每週工時29小時左右,為全球最少。
荷蘭成人有接近一半不是做全職工作,26.8%男性每週工時少於36小時,75%女性不是做全職工作,不管哪個產業、是勞力密集或腦力密集的職位都一樣。
多數全職工作的荷蘭爸爸,會把工時擠到一週工作四天,每週至少有一天全程陪著孩子。
3. 孩子在學校沒有贏的壓力
重視升學的家長最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該選替孩子哪間學校。但荷蘭人選學校不是以超好成績和菁英學府為目標,反而把教育視為孩子邁向幸福與個人發展的道路。
荷蘭高等教育可以選擇研究導向或專業導向。想要攻讀多數學程,不需要特定的成績,只要通過高中考試就好。
伊拉斯謨大學幸福教授菲赫芬(Ruut Veenhoven)說,荷蘭學校投資更多精力在培養學生的幹勁與動力,而不是成績。
他說:「法國與英國學校是蠻重視成績的,但我們的研究已經證實,社交技能才是幸福的關鍵,遠比你的智商重要多了。」
4. 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荷蘭家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年紀最小的也一樣。艾柯絲塔的長子朱利烏斯(Julius)3歲時,已經有足夠語言能力表達意見,艾柯絲塔便開始教他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
她發現,以溝通為基礎的教養方式會讓人筋疲力盡,耐心不斷遭受考驗,但讓孩子有權力協商、談判,就能教會他如何設立自己的界限。每一次孩子挑戰她的權威時,其實都只是想表達他對於一些事情很介意、不舒服。
孩子長大後,溝通教養也開花結果,朱利烏斯不會向同儕壓力屈服,知道怎麼化解危機、在職場表達權力。
當然還是要教他們懂規矩。要清楚解釋自己的立場,例如如果要小孩早睡,必須告訴他:「這樣你才有充足的時間休息,才會長得跟其他人一樣又高又雄。」
5. 早餐吃「巧克力碎片」(hagelslag)
每天早餐給孩子吃巧克力碎片?艾柯絲塔彷彿已經聽到很多家長憤怒抗議指責,但其實重點不在巧克力。
荷蘭家庭生活的慣例,是一天開始前,全家一起坐上餐桌用餐,一定會等所有人到齊上桌,包括孩子,這是一種尊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85%兒童(11-15歲)每天都會與家人共進早餐,不只是因此會在學校表現更好、降低行為問題,研究也發現這能增進家人感情、培養健康的認同發展。
6. 鼓勵兒童騎自行車
荷蘭人沒有特別喜歡開車,因為自行車道規劃良好,騎自行車是他們旅行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荷韓多雨,冬天氣溫在攝氏1度到5度之間,還有強風,這些都是不利自行車騎士的環境。荷蘭人怎麼做?讓孩子穿上保暖的防水大衣和雨鞋,照樣上路。
冬天騎自行車,確實有助形塑孩子的人格,讓孩子自由自在地騎車,不畏風雨到處旅行,他們會學到人生不總是晴朗無雲,學習面對雨水,學習不要放棄。
「虎媽」蔡美兒會逼小孩一天練樂器好幾個小時,而艾柯絲塔認為,在各種天候騎自行車也能學會一樣的特質,就是韌性,而韌性絕對能讓你更接近幸福快樂。
(資料來源:CNBC、Finding Dutchla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