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4原則,幫孩子擺脫網路成癮!

 


宅,不是不好,只是目前有很多宅少年過著乏味、平淡、封閉的生活。他們畏懼人群接觸、不知如何表達自己,不敢嘗試新事物,也沒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願景。

不可否認,各種虛擬追求感官刺激的電腦、網路產物,擄獲了想逃脫現實社會壓力、期待的孩子;補償了害怕於現實社會人際互動中,受到傷害與危險的孩子,匿名的接收他人關愛、愛護、與欣賞的需求;滿足了在學習生活中,經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者,於線上找尋到成就。

再加上,以為高控制、說道理能圍堵網路成癮的態度,更推了一把讓孩子往封閉內心的生活走去,不想與人多有接觸。

但是,做為父母就這麼任孩子宅化下去,是絕對心痛。看著頭髮油油、像剛出土的文物般,抗拒新事物,對未來灰濛濛的孩子,該做些什麼呢?

貼其心

少年想獨立又無能為力,體貼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興趣,順勢進入孩子的天地,用「心」和他聊如何過電腦關,找機會切入目前困難,給個支持,用力鼓勵他,用上網的能量突破現實人生關。

降期待

插手少年人生,易讓孩子為抗拒而抗拒,失了了解花花世界三百六十五行與自己特質與能力間的客觀性。放下上個世代唯有讀書高的思維與期待,陪孩子了解只要有熱情與努力,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過生活

充分體驗生活,勝過叨叨唸唸各種人生大道理。尤其對於沒有信心、覺自己一無是處的孩子,先避開成績,乘著陽光、與山與水的接觸,享受征服雲與海的樂趣,讓孩子自發地撿拾生活的有能感,宅化的心,有朝一日才會開展。

歸屬感

「快樂嗎?」、「喜歡嗎?」、「對自己的意義?」、「透過經驗學習到什麼?」;「我以你為容」、「我相信你可以」、「慢慢來需要一點時間」、「對於你不愛自己的行為我很痛心」等等的對話內容,比之於「考這麼爛」、「你完蛋沒用了」、「電腦可以吃嗎?」、「被網友片的團團轉都不知」‧‧‧的直批話語,才能營運歸屬感的地基。

對少年來說,情感的安定與安全,才能打開心門,在困頓之時,尋求討論與幫忙。

要「宅化」的孩子基因重組大變身成「陽光宅人」,幫助他找尋存在的意義、及給自己一個價值定位是絕對需要的。從最初的生活中,建立正面活力新特質,「出土文物」,將抖掉泥沙、灰塵,成為誰與爭鋒,獨一無二的型男型女,邁向新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