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Amazon教養類第1名
就讓孩子搞砸吧!
在害怕失敗、過度保護孩子的風潮中,
現代父母最迫切需要放手的勇氣!
當今社會過度保護、避免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孩子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父母學會「放手」,容許孩子犯錯、試誤、自我調整,才能教出自主、創新又充滿韌性的下一代。
我們為何要讓孩子失敗?
美國教育家雷希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一篇題為「家長為何要讓孩子失敗」的文章,數日間被網友瘋狂轉載。
她說起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我知道他們是行為端正的好孩子,可是,當時候到來,他們得自己面對世界時,我卻深深感到:他們並未做好準備。」
追根究柢,她發現是自己控制型的「過度教養」所致,雖然成功為孩子建構一個舒適的童年,卻也導致孩子害怕失敗,對父母過度依賴。她於是深入探討,當今社會如何因為過度保護、避免犯錯和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下一代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
出於愛,我們渴望保護孩子的自尊,剷除每一處讓他們不舒服的顛簸與阻礙,不幸的是,這麼做,不僅剝奪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功課,而且會助長一代自戀任性的孩子,不願承擔風險或面對後果。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成功。作者具體提出現代父母迫切需要的教養實務,例如觀察孩子寫作業的過程,勝過直接插手指導內容;有效親師溝通,不要把老師當敵人;別稱讚成果,要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出於本能的動機是學習的最佳動力,以獎勵或懲罰干預這種自主性,學習動機反而會打折扣等等,幫助讀者教出勇於面對挑戰、不怕失敗、自律、獨立、有能力的孩子,而不再是誤導的自我感覺良好。確保孩子從無可避免的挫敗中學習到經驗,將是我們能給予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姜佳妤(小魚媽),華德福教育師資、親子作家
許瑞云,慈濟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作家、國小教師
別怕孩子失敗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失敗這件事不是會不會出現,而是什麼時候發生!」而我們面對失敗的方式,取決於我到底是摔一跤、還是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就像是「危機」這個詞一樣,裡面有「危」險、但也有「機」會!──姜佳妤(小魚媽)
這是我看過最棒的親子教育書,不僅道出孩子常見問題的根源,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面臨哪些挑戰,父母應有哪些調整和對策等,都有清楚的說明,並提供實際建議。──許瑞云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在閱讀本書時,我一樣一樣檢視自己的教養過程,非常認同書中具體提出現代父母迫切需要的教養實務,也很慶幸自己一路走來,堅持不保護過度是對的!──陳安儀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長成足智多謀又幸福的成年人?雷希以實際的例子告訴你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已做好準備,以及鼓勵孩子自主的同時,父母該如何適度給予支持。一本明智、耐看的書,結合了科學研究和基本的教養常識。──魏靈漢,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
雷希並非指責父母哪裡做錯了,而是察覺到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哪裡不對勁,並按部就班的改變以往教養的方式。對於想要增強孩子韌性卻不知如何下手的父母,我誠摯推薦這本令人耳目一新又實際可行的佳作。──亞曼達‧瑞普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這本令人著迷、發人深省的作品表明,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功,必須先讓他們失敗。對於想要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創造力和勇氣之路的家長、老師、教練、心理學家等人,都必須一讀。──魯賓,《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文字優美、研究深入,人人都需一讀,尤其我們若渴望將自信與喜悅灌輸給下一代。──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充滿智慧與助力,父母看了必能欣然接受。──《出版人週刊》
目錄
推薦文失敗就像「危機」這個詞,有「危」險也有「機」會姜佳妤(小魚媽)
推薦文用對方法,教出成功快樂的孩子許瑞云
推薦文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陳安儀
前言:我如何學會放手
第一部分失敗:最有價值的教養工具
第一章我們為何害怕失敗:美國教養簡史
第二章依賴父母並非長久之計: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
第三章少即是多:父母少做點,孩子更自主、勝任
第四章鼓勵的藝術: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成果
第二部分從失敗中學習:將孩子的錯誤轉為成功經驗
第五章家事責任:從洗衣服培養勝任感
第六章朋友:人際失敗的幫凶與自我身分的認同
第七章運動:輸球是必要的童年經驗
第八章六到八年級:體驗失敗的黃金時期
第九章九到十二年級與畢業之後:邁向真正的獨立
第三部分在學校成功:從失敗中學習,是團隊的努力
第十章建立親師夥伴關係:對失敗的恐懼化為合作的力量
第十一章回家功課:協助孩子,而非代勞
第十二章成績:低分的真正價值
結論:我從放手中學會的事
致謝
序/導讀
推薦序
失敗就像「危機」這個詞,有「危」險也有「機」會
姜佳妤(小魚媽,華德福教育師資、親子作家)
我們都記得孩子在成長過程第一個面對的大挑戰──學走路,看他們用小小的手撐著牆,即使雙腳因為努力支撐而用盡全力的顫抖,也要搖搖擺擺的以最不完美的姿勢向前踏出每一步。他們跌倒、站起來,跌倒、站起來……沒有孩子會因為跌倒一兩次就沮喪受挫,在心中哭喊:「我永遠學不會走路了,我天生就不是走路的料!」所以,孩子全都學會了走路!
但是,曾幾何時,這樣不怕挫折、不屈不撓的勇氣,在長大之後,漸漸消失了……
是當我們開始用分數評量孩子,告訴他們每答錯一題,就從完美的一百分開始往下倒扣的這一刻嗎?還是當我們害怕孩子因為受挫承受不起失敗,所以幫孩子剷除眼前一切障礙、過度保護他們的這一刻呢?
是當我們不能面對孩子的缺點,開始嚴苛批評孩子的這一刻嗎?還是當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開始變成不容許犯錯的這一刻呢?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挑戰,比以前的我們更艱難許多,在過去,只要認真唸書、拿到好的文憑,好工作就等在眼前,人生也就一路按部就班順利發展;但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孩子最不缺的就是知識,背誦不再具有同樣的意義,甚至孩子未來的工作,有一半以上,現在都還不存在、沒有被發明。
這本書在說的其實就是許多現在爸媽在教養上面臨的挑戰,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傷、我們希望自己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但是許多人卻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從失敗中學習、面對障礙,並在其中找到解決方法。
書中更點出許多爸媽的內在情況大多是焦慮的,因為做爸媽的不會收到一張「成績單」,在教養上沒有人會為我們打分數,所以許多爸媽會把孩子的表現當作自己的回饋,當孩子成功時,就是教養的勝利,當孩子失敗時,就是自己沒做好。其實父母都要學習放手,孩子才會有機會真正的長大,也才有機會做他們自己。
我進入教育界十多年,教過許多學生,也跟許多家長一起工作過,過去這三年我在華德福教育服務,除了有更多時間可以看見每一個孩子各別的狀態,還更有機會跟每一個家庭密切合作、溝通彼此的教育理念。我常跟孩子們、父母們說,失敗了、做錯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為失敗之後,孩子才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看到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一開始做錯事是很正常的,做錯的下一步,就是做對啊!
我甚至會跟孩子們比喻,失敗就像是一根香蕉(當然這時候,我的學生都一臉驚訝看著我,大喊:「啊?香蕉?老師你是說那個吃的香蕉嗎?」)。我會點點頭告訴他們:「是啊!失敗就像是香蕉,想想看,香蕉有兩個部分,香蕉皮以及香蕉肉,失敗也分成兩個部分啊!當你失敗的時候,會先遇到香蕉皮,有的人會因此摔了很重很重的一跤;但是如果我們輕鬆看待自己的挫折,並慢慢剝開香蕉皮,就能看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改進的地方,並從中得到寶貴的一課,那我們其實就是在吃營養又好吃的香蕉肉了啊!但是孩子啊,不要被香蕉皮絆倒了,而是要去吃充滿養分的香蕉肉。」
當孩子有一些狀況的時候,我常常跟爸媽說,你的孩子現在遇到一個挑戰,這是他現在的狀態,我們就如實看見他。但是要清楚,這個狀態不會永遠存在,因為孩子會長大,雖然現在看起來就有一道高牆擋在他面前,但是有一天定會長得比阻擋他的牆還更高,他就可以跨越自己的困境,往下一個階段走去。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力量、就是耐心等待。我甚至會把孩子過去到現在於學習上的成長分享給爸媽聽,讓爸媽能從更大的圖像、更廣的角度來看待。
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提供許多非常棒的建議,教導父母如何練習放手,以及如何專注在三個很棒的目標上:擁抱失敗的機會、從失敗中找到學習的方法、創造正面的家庭與學校關係。她從自己的家庭出發,從如何改變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開始,接著提到她在學校身為老師的經驗分享,教導爸媽帶領孩子在家事中成長和培養勝任的能力、在人際關係中學習溝通、在運動中展現同理心和懂得欣賞;她甚至給家裡有不同年齡孩子的爸媽諸多實用建議,幫助爸媽了解自己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會面臨的挑戰,並知道如何去守護各階段的孩子。最後還提到如何跟老師合作,例如:爸媽可以用什麼樣的姿態來面對老師、如何協助在完成回家作業上有困難的孩子,並以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成績這件事。我認為這都是非常實用且大有助益的建議以及觀念,值得爸媽參考。
我非常喜歡書裡的一句話:「失敗這件事不是會不會出現,而是什麼時候發生!」而我們面對失敗的方式,取決於我到底是摔一跤,還是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就像是「危機」這兩個字一樣,裡面有「危」險,但也有「機」會!
最後,我謹以奧修的話,送給大家:「將會有危險,將會有犧牲,你將會每天都進入那未知的,進入那沒有地圖的叢林,沒有地圖可以被遵循,也沒有導遊可以帶路。是的,將會有無數的危險,你可能會走入歧途,你也可能會迷失,但那是讓人成長的唯一方式。不安全是成長的唯一方式,去面對危險是成長的唯一方式,去接受未知所帶給你的挑戰是成長的唯一方式。」
用對方法,教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許瑞云(慈濟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被父母帶來我診間就醫的年輕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動力、沉迷網路、不想就業,就算有工作,也做不了幾天就放棄。我發現,這些年輕人的問題往往源自於家庭從小對他們的教育方式。
台灣早年生活不易,許多父母從早到晚忙著生計,加上孩子又生的多,父母無法投入太多時間教育每個孩子,大多數小孩一放學就跟左鄰右舍的同伴玩,直到晚飯時間媽媽來點名時,才跟著回家。這樣的環境看似匱乏,卻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人際互動,並適應團體生活。
反觀現代人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管控無微不至,唯恐他們受傷、失敗。放學後就是上補習班,左鄰右舍即使有孩子,也沒啥機會互動。孩子的功課父母幫著做、書也陪著念,如果學校或同儕關係出了問題,父母就忙著幫孩子處理,甚至出社會找工作、參加面試,也一路跟著。不僅如此,許多父母自己小時候物質生活匱乏,所以生養孩子後,一心要滿足下一代的物質欲望,經常以此做為獎勵。
父母因為遵循社會價值,往往鼓勵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考得好,就可以得到獎勵和父母認可,所以孩子會努力考好成績。至於得到好成績的過程和手段,因為沒人重視,所以不重要,因此作弊、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心態和行為,就很容易出現,加上從小缺乏失敗的經驗,所以非常害怕犯錯,像這樣的教養問題,我在診間經常遇到。
例如:佩芳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被父母捧在掌心,只要考試成績達到父母的標準,就會滿足佩芳的欲望。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佩芳很早就學會作弊,加上有點小聰明,就算考前臨時抱佛腳,也常能拿到不錯的成績,順利完成小學課業。但是上了國中後,佩芳的座位突然被調到前排,這下她再也無法作弊,加上國中課業難度高了許多,根本難以投機取巧,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佩芳覺得氣餒,開始自暴自棄,最後甚至拒絕上學。
父母常犯的教養問題,這本書幾乎都有詳細的解說,並提出解決的方法。書中也分享很多與教育相關的研究結果,例如德威克試驗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孩子,不敢選擇有挑戰性的題目,而會傾向選擇輕鬆上手的題目,這樣才能保持「很聰明」的樣子。更糟糕的是,面對困難更多的測驗題,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反而傾向放棄,無法從失敗中恢復過來,表現更差,還可能會對成績說謊;反觀另一組被稱讚努力解題、而非只是稱讚他們聰明的孩子,會更加努力嘗試,得到的成績反而更好。
所以,獎勵成績的做法無法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需要被獎勵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長的蛻變。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蛻變,並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自然會愈來愈有動力和意願好好學習成長,進而養成自主學習和努力不懈的習慣,而這才是學習會讓人感到快樂的泉源,也才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書中還說到:「給孩子信心的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如何突破障礙、困難和失敗的勇氣與努力。」一味保護孩子不失敗,孩子就無法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調適力,無法處理生活的壓力和問題,害怕創新和嘗試,這也是今日之所以有一堆草莓族和啃老族的原因。
父母難為,加上各種親子專家所言莫衷一是,父母常感無所適從,而這本書是我看過最棒的親子教育書,不僅道出孩子常見問題的根源,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面臨哪些挑戰,父母應有哪些調整和對策等,都有清楚的說明,並提供實際的建議,而且每個建議背後都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並非只是憑空想像,很值得為人父母者做為參考。我相信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夠教養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