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學習習慣─父母給孩子的第一根釣竿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因能力與發展的不同,需要的是不同的引導,要建立正向、自律的學習能力,父母可以從四個基本要訣先建立觀念,給孩子正確的環境和安排,求學路就會走得更順利。

小偉讀國中時,家庭遭逢變故,由姑姑照顧兄妹兩人。兄妹兩人正值青春期,加上家庭的變化,行為、學習上都出現許多問題。社工介入輔導後,小偉每週定期參加社福團體舉辦的活動,透過活動設計,他逐漸養成了規律、守時等態度,帶領團體的社工大哥哥、大姊姊也彌補了家庭中缺乏的正向大人角色,讓他有了學習的模範。

生活穩定後,小偉的人際、課業都有明顯進步,國中畢業也順利考上了公立高中。

聯合勸募協會服務發展與協作部主任李仰欽指出,聯勸從多年來協助弱勢家庭兒少的經驗中觀察到,影響孩子能否自立的關鍵,在於多元學習能力的養成,而這是弱勢家庭比一般家庭更難提供的資源。若是能有方法教會孩子多元學習的路徑,也就是學會「釣魚的方法」,孩子就能翻轉改變人生。

孩子在學校裡學習,在家庭裡養成習慣。「孩子出現學習問題,通常原因有三。若非學習障礙、環境刺激不足,就是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台北市葫蘆國小特教老師張依婷觀察。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方法,是家長能給孩子的第一根釣竿。在能力比學歷重要的時代裡,擁有自主終身學習能力,更是關鍵。

二○一四年出版的《學習習慣》(The Learning Habit,暫譯)一書引用數據指出,在美國,有近半數大學生畢不了業,原因是缺乏自信、讀書方法和學習習慣。因此,無法獨立面對大學裡的課業壓力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該書作者群來自美國的兒童心理學界,執行了一項為期三年、大型的「學習習慣」研究計畫,共調查了五萬個美國中、小學生家庭。研究發現,在學業、情緒和社交層面比較成功的孩子,通常和在家中有培養好習慣有關,例如:準時上床睡覺、均衡的學業與課外活動時間安排等。

六歲起是培養學習習慣黃金期

孩子上小學後,進入正式學習階段,六歲起,就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黃金期。雖然坊間有不少探討學習方法的實用書刊,在大型書店裡可以排滿一整個書櫃,不過,多數書籍針對高中以上的成年人。對於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探討者卻相對較少。要帶領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得先從認識孩子的學習發展歷程開始。

學齡前的孩子喜歡重複,不怕厭煩,是建立好習慣的關鍵。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指出,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是單一向度,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有興趣的事,可以一再重複、毫不厭煩,且很有樂趣。柯華葳說,透過重複操作,可以學好語言,也是建立基本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機。

六歲以後,開始有連結不同情境的能力,進入學科學習的關鍵時期。到了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發展演進為兩個向度,孩子開始可以連結兩種不同情境的意義,例如從「原有兩顆蘋果、再給你三顆蘋果」當中學會加法的概念,「這是學習正式符號(如文字、數學符號等)、學科語言的關鍵階段,」柯華葳指出。

小學高年級以後的青少年階段,孩子開始有多於兩面向以上的思考,有抽象思考能力,會質疑、批判,受到非知識性因素影響,這時的學習歷程更為複雜。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對於學習的觀念也不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顧問許守仁指出,小學低年級孩子會將努力、學習成績等同於能力,認為只要努力就會聰明、有好成績,但不會對考試失敗感到羞愧。

到了二、三年級左右,後設認知能力逐漸發展,孩子可以評估、檢視自己的行為、努力是否達到效果。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教孩子學習的策略、方法,例如:可以用拆部件方法來認字、透過多寫而熟練等。

而從四、五年級開始,對學習的觀念、動機逐漸開始分化,開始相信努力不等於能力、也無法彌補智力的差距。若此時孩子對於學習成效不佳做出負面歸因,例如「學不會、考不好是因為比別人笨」,就很容易放棄努力,或是不願挑戰較困難的目標。

若孩子面對失敗時出現負面解讀,許守仁建議,此時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其實是方法用錯」,協助他調整策略、方法,達成目標。

四要訣,灌溉讀書興趣

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發展歷程,若能在關鍵階段「因勢利導」,引導孩子保持正向、自律學習,就可以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更為順利。以下提出家長協助孩子培養學習習慣的四個要訣:

要訣 1:適性引導

每個孩子適合的學習方法不同,就算同一「家庭工廠」生產製造出的孩子,也可能南轅北轍。而學校教學體系通常對視覺、聽覺型孩子較有利,依靠觸覺、動手做學習的孩子比較吃虧,這時家庭的角色就十分重要,可依照孩子的習性,給予不同的教養養分。

親職作家彭菊仙三個兒子興趣各異,老大愛寫作、老二是手作達人、老三則是小小生態觀察家。面對孩子的殊異,彭菊仙提供老大寫作建議;在老二突發奇想要做鋼鐵人手套時張羅準備好合適的材料;陪著老三養豹紋蜥蜴、夜晚出門觀察生態。彭菊仙發現,家長若能對孩子興趣表達由衷的欣賞、好奇與支持,就是孩子學習熱情最好的燃料。

要訣 2:學得多不如學得精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近四年來在台東的偏鄉國小推行「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計畫」,印證了「學得好不見得要學完」的「減法學習」。這些偏鄉孩子家庭功能弱、課後沒有資源補習,陳超明讓學校回歸為主要的學習場域,由老師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的英語課程,指導原則是「教會取代教完」。小三到小六原本八個學期要教完八冊英語教材、學會三百個英文字,參與實驗計畫的學校八個學期只教四冊、學一百二十個英文字,把孩子教到能聽會說。結果這些實驗計畫學校的孩子參加補救教學篩檢測驗時,通過率、平均成績比全縣平均值還高。這項令人振奮的實驗結果讓高雄市政府也來取經,今年起,台東縣政府更延伸到三所國中試辦。

這個實驗結果帶給家長的教育啟示是,學得多不代表學得會、學得好,各種才藝和補習、寫不完的測驗卷,孩子就算都吞下去,也不代表全部能吸收。

要訣 3:別打壞學習胃口

保持好的學習胃口,是讓孩子能自發學習的基礎。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許怡欣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從小就讀明星國中、北一女、台大、留學讀到博士,她到三十多歲時,才重拾讀書的樂趣,也發現自己十多年來求學路上讀的書,都並非有出自內心的喜悅。因此,當她面對三個女兒的教養時,決定不再重蹈覆轍,將學習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Sama的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六年級、四年級,前陣子兄弟倆決定「自學」英語,這讓許多家長心生羨慕、好奇,怎樣可以讓孩子自動自發愛上英語、還發願自學?Sama的孩子沒有補習、不去安親班,是因為出國旅遊時孩子想要能和外國人溝通、看懂家裡的英語故事書,所以才想加強英語能力。除了英語以外,其實兩個孩子對於許多事物都存有濃厚的興趣,包括設計桌遊、書法、彈琴等,因為不補習,孩子多出許多時間鑽研。最近孩子對她說:「幸好,你是不重視成績的媽媽。」

要訣 4:閱讀是一切基礎

閱讀能力是開啟各種知識大門的鑰匙。許多跨國研究都顯示,有閱讀課外讀物習慣的孩子,有助於提升學習力。例如,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山崎博敏研究發現,在學校晨讀、在家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國語、數學的成績表現都更為傑出。這在我們訪問的家庭學習故事中也得到了印證。

參加大陸《中華好詩詞》節目一炮而紅、被封為「詩詞男神」的張仲宇從小家中就提供大量閱讀的環境,全家四人共有四張借書證,每次出動去圖書館,就抱四十本書回來,張仲宇國小畢業前就將金庸全集看過七遍。

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李思穎的一對兒女個性不同,已就讀北一女的姊姊很宅,剛上國中的弟弟則活潑好動。李思穎從孩子嬰幼兒時期,陪伴他們一路閱讀各種中、英文書籍,雖然弟弟在小學時英語也曾不及格,但是李思穎以「不變應萬變」,繼續提供、引導孩子閱讀有興趣的各種中、英文書籍,弟弟在小學畢業時,已經可以讀完《波西傑克森》(Percy Jackson)英文版。李思穎認為,父母若能定期帶孩子上圖書館、書店等地選書,都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好方法。

每年大學指考結束,許多學生拋丟書本的畫面相信大家都有印象,但是上了大學就不讀書了嗎?痛苦的求學歷程是否會讓人不想再碰書?相信沒有一個教育體系的目標,是在培養不愛讀書的孩子。若能掌握要訣,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的特性,引導孩子培養學習方法,就能逐步奠定、養成終身受用的學習好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