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第一次打人–攻擊行為來自有苦難言

4-6歲

孩子第一次打人,表示其語言表達能力及情緒管理尚在發展。家長應冷靜引導,透過同理、語言練習、情緒管理及設定規範,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技能與同理心。


男孩-打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孩子上幼兒園後進入團體生活,可是卻被老師說「會打同學」;或者跟孩子聊天時,說到在幼兒園被打,這些狀況該怎麼辦?


幼兒動手動腳,通常因為遇到事件讓他們有情緒,比如:生氣、著急、過於興奮等,言語溝通還不熟練,所以使用肢體語言的本能來達到目的,幼兒打人不是蓄意攻擊或是暴力,只是反映他們遇到問題,又無法用說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好動手腳。


行為雖然無心,爸媽卻需要即時干預,不能一笑置之,否則,久了之後,孩子會認為此行為是被默許的,漸漸養成用肢體動作來溝通或引人注意的壞習慣。


根據孩子發展的歷程,幼兒打人可能有這些原因:


「所有權」觀念建立


孩子對於「所有權」的概念開始快速發展,孩子眼睛所見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但對於物品恆存概念尚未成熟,擔心玩具一旦被拿走就會消失,所以常常出現不願意東西跟別人分享的「小霸王」行為。在東西硬是被拿走的情況下,他們會出現激烈的情緒起伏,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這時候就可能會打人。


學習社交互動

孩子正在學習社交互動,但缺乏經驗、技巧生疏,有時候是想跟其他小孩玩、或想引起別人注意,控制不當就變成打人。

語言表達能力受限


語言表達不熟練,常因「有苦難言」而產生情緒反應。學者艾森柏格(N.Eisenberg)曾提出,孩子在成長過程,是逐漸學習去處理好奇、攻擊、自我控制及同理心等情緒感受,他們在生活中接受到的刺激,除了要處理自己的感官系統外,還要解決外在情況。當自我與環境無法適當互動,在社交上就容易出現生氣、打人的情況。


模仿行為


孩子有時候會模仿他人,尤其是從大人或其他孩子身上學到的行為。如果他們曾看到打人解決問題,便可能模仿這種行為。


孩子打人,可以這樣教

面對孩子第一次打人,家長需要不要先責備,可以先猜想原因,並提供正向的引導。若爸媽只有責備、處罰「爭執、生氣、搶別人東西、推其他小朋友」等行為,卻沒理解孩子為何有此情緒,只會讓孩子激動的情緒一再出現。以下是具體建議:


冷靜面對,不以暴制暴


當孩子打人時,家長應先深呼吸,避免用打或罵的方式回應,因為這只會讓孩子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同理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孩子說出來。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因為玩具被拿走了,但我們不能打人,這樣會讓別人受傷。」


引導孩子「說」出來


幫助孩子學習用語言表達或尋求幫助。家長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示範如何使用簡單的句子如「請還給我」或「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直接打人。


提供冷靜的時間&替代方式


如果孩子無法立即控制情緒,可以給予一段「冷靜時間」,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平復心情,再進一步討論行為的後果。黃瑽寧醫師建議,可引導孩子想出一些生氣時想打人的替代方式,比如說:下次生氣時先默數一到十,如果還是很生氣,就先走開,去別的地方玩。四歲以下的孩子言語表達還不成熟,有時還是會需要大叫,摔絨毛玩具等等發洩的動作,就讓他去吧!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發洩一下是沒關係的。


觀察孩子什麼狀況容易失控打人


爸媽平日需多觀察,孩子是不是在哪些情況下比較容易情緒失控而動手打人;先了解孩子特質,若屬於衝動型、控制力差,可讓他多運動發洩體力來穩定情緒;並且提供穩定的環境,好比說若沒有特別原因,不要頻繁地更換老師、班級,也能讓孩子的學習與情緒更穩定。


如果孩子被打,可以如何教孩子應對?

如果孩子在團體生活中被打,年紀小大概是直接大哭,或者打回去,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有更複雜的感受,需要父母的安慰和引導。以下是具體的做法:


1先安慰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被打時,先讓他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可以蹲下來抱住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也很害怕,因為剛剛的情況讓你不舒服。」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覺得很害怕、被打很痛。」透過語言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願意的話,也可以讓他敘述事件的經過,也可能是兩方衝突,孩子可能先搶對方的玩具,或有其他前因。


提供應對的策略


教孩子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例如「不要這樣對我」或「我不喜歡你打我」如果對方不停止,可以教孩子走開,尋求成人幫助。


模擬情境練習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類似情境,練習如何應對。例如,可以假裝成另一個孩子,幫助孩子學習在被打時可以做的回應。


孩子的打人行為可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但透過家長的正向引導,他們能逐步學會健康的社交技能。當孩子學會以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並建立同理心,他們也會變得更受歡迎和自信。


如果家長持續感到困擾,或者孩子的行為問題一直沒有改善,可以多尋求老師的協助和建議。培養孩子健康的情緒和行為管理能力是長期的過程,家長的愛與耐心是最好的助力。


聽清大幼教系教授周育如說:如何進行合宜的情緒表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