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不想成為「亦步亦趨、緊迫盯人」的家長,也想試著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不過,放手尊重的美意,似乎總換來孩子「沒要沒緊」的處事態度。
讓孩子獨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面對挑戰時不輕言放棄⋯⋯,還有好多好多希望,然而現實是,不是每位孩子都擁有高自信或強大的自我心力。
筆者身為兩位女孩的母親,因為姐妹二人性格和學習態度迥異,以至於生活中無處不考驗著教養頻道:姊姊外向活潑,對事物多半保持「無所謂」的態度,得時時給予推進動力;妹妹沉著內斂,自我要求高,卻因為高自尊而不易聽勸。
姊姊擅長各種拖拉延宕,時常讓媽媽神經緊繃、氣急敗壞,妹妹則凡事⋯⋯好啦~妹妹也依樣畫葫蘆,各種慢條斯理。(攤手);偏偏身為職業婦女,我努力不想成為「亦步亦趨、緊迫盯人」的家長,也想試著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不過,放手尊重的美意,似乎總換來孩子「沒要沒緊」的處事態度。
於是,內心就擺盪在「不行,不能總是從旁叮嚀和協助,這是她們的成長課題」和「不行!不能繼續放任她『擺爛』下去」間,糾結和拉扯不停上演,內心這種劇場,相信一定與我相同情況的家長。
最近我讀到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個詞,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能夠成功達成目標或任務的信念。當孩子自我效能感較低時,可能會對挑戰心生畏懼,甚至對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積極度。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那麼,在遇到這類孩子時,我們該如何陪伴他們提升自我效能感?
1. 明確理解挑戰的難易度
自我效能感低落,並不是孩子無能或缺乏努力,常是由於他們「高估/低估」自身能力與達成目標的相對距離。
在遇到困難時,常會覺得自己無法成功,甚至尚未嘗試便提早放棄,常見於學習上,尤其是當面對難度較大的課題或長期未能取得顯著成績時,就應該先試著陪他們釐清挑戰的難易度,並建立有效溝通距離目標的遠近、難易,評估失敗的機會,反而會強化他們時踐結果的動力。
2. 有條件支持的親子安全感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與所處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家庭中感受到支持、理解與包容,就會更有信心去面對挑戰。提供穩定且安全的心理和生理環境,在面對困難感到依靠,從而更有勇氣去嘗試和克服困難。
「有條件的支持」指的是積極支持孩子選擇與承擔,而非無條件包容,讓他們知道,付出是值得肯定的。
3. 設定階段性目標,堅持循序漸進
可以從小處開始著手提升自我效能感。特別是對自我效能感低落的孩子,因為一時興起而訂定過高的目標,反而更難履行,不是感到壓力山大,就是怎麼都達不到的失落感。
設定間距小且實際可達的近距離目標,逐步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滋味,增加信心。目標具體、可行,既能夠獲得成就感,也能在過程中累進自己的能力。
4. 正向回應失敗,認識錯誤比享受成功更重要
失敗並不可恥,家長回應孩子失敗的方式,是影響孩子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子。家長能積極回應孩子的失敗,轉化他們理解失敗的態度,從錯誤中學到的經驗比成功還多,不是嗎?
如此回應,孩子也能將失敗視為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對能力的否定,也能減少對失敗的恐懼,激發再次挑戰的勇氣。
陪伴孩子跨出「無所謂」的畫地自限
有時,他們的無所謂,是因為家長們「太有所謂」!
孩子表現出「沒關係」或「無所謂」的態度,當然牽涉多種心理、情感或環境因素。不一定是消極的反射,而是他們理解並應對世界的一種積極抗拒。要想好好陪伴自我效能低的孩子成長,就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
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回事,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耐心與支持,是另一回事。通過設置合理的目標、強調努力過程、積極回應失敗、激發孩子的興趣與動機,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實力帶來自信」的觀念,提升自我效能感,每一次實際行動,就都會點滴積累自信,逐漸強化自我效能。
想要孩子從「無所謂」變成「我來試試看」,家長們,你們是屬於哪一種呢?
作者介紹|郭靜如
學好閱讀教學長,從事國小階段「親子閱讀理解策略教育」逾12年,深耕台灣閱讀理解教育現場,專注於國小學童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