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 封面
  • 目次
  • 前言
  • 簡介
  • 好評推薦 魏瑋志(澤爸)


  • 推薦序 沈雅琪(神老師)
  • 推薦序 陳志恆
  • Part 1 親子教養的傳承
    • 過往經驗的回馬槍
    • 破裂與修復
    • 修復過去
    • 如何自我對話
    • 好父母/壞父母:評斷的缺點
  • Part 2 孩子的環境
    • 重點不是家庭結構,而是我們如何相處
    • 父母不在一起的時候
    • 如何使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 父母在一起的時候
    • 爭論的方法
    • 培養善意
  • Part 3 感受
    • 學習如何包容感受
    • 確認感受的重要
    • 否認感受的危險:個案研究
    • 破裂與修復及感受
    • 去感受,而不是去處理
    • 床底下的怪物
    • 接納每種情緒的重要
    • 要求快樂
    • 從感受中轉移注意力
  • Part 4 奠定基礎
    • 懷孕
    • 交感巫術
    • 你是哪類家長?
    • 寶寶與你
    • 規劃分娩
    • 講述分娩經驗
    • 乳房爬行
    • 最初的關係
    • 支援:為了呵護孩子,我們也需要獲得呵護
    • 依附理論
    • 強迫性的呼喊
    • 不同的荷爾蒙,不同的你
    • 孤獨
    • 產後憂鬱症
  • Part 5 心理健康的條件
    • 關係
    • 互動及來回交流
    • 如何開始交流
    • 輪流
    • 交流困難時:交流恐懼症
    • 專注觀察的重要性
    • 沉迷於手機會發生什麼事
    • 我們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嬰幼兒也是人
    • 討厭的孩子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如何打破那種迴圈
    • 為什麼孩子變得「黏人」
    • 尋找育兒的意義
    • 孩子的預設情緒
    • 睡眠
    • 什麼是睡眠逐步推進?
    • 幫助,而不是拯救
    • 玩樂
  • Part 6  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
    • 榜樣
    • 輸贏遊戲
    • 以當下可行的狀況為重,別想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 行為合宜所需要的特質
    • 如果所有行為都是溝通,那些麻煩行為意味著什麼?
    • 早點積極投入時間,比較不需要被迫投入
    • 以言語來表達感受,有助於改善行為
    • 解釋毫無助益時
    • 父母應該多嚴格?
    • 關於發脾氣
    • 哭鬧
    • 父母的謊言
    • 孩子的謊言
    •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 為年紀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設定界線
    • 青少年與青年
    • 孩子長大成人後
  • 後記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