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成功教養的秘密為何?哈佛教授探究15年: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85686-/
2020.04.07 
by 賓靜蓀 (親子天下)
哈佛大學教授隆納﹒弗格森 (Ronald Ferguson)是家中4個兄弟的老大,他從小受到外婆啟發,對學習產生極大興趣,卻有兩個弟弟卻在酗酒、毒品和經濟困頓中掙扎。他關注童年時期大人對孩子的態度,如何影響他們成年人生,花費15年,與記者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採訪200個高成就者家庭,寫下《教養方程式》一書,《親子天下》獨家越洋專訪兩位作者。
教養書何其多,每位父母都有一套自己的版本。但成功者的父母做了哪些事,對不在現場的外人,依然像「黑盒子」一般,只看到輸出的結果傑出的成功者。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經濟學者隆納﹒弗格森 (Ronald Ferguson)花費十五年,和記者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採訪超過200位成功者和他們的父母,打開黑盒子,並提煉出一道《教養方程式》「目的+自主+智力=充分自我實現」,並清楚解釋「父母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
鄧惠文親子_-6/30
兩位作者發現,他們採訪的高成就者都有一個共通點:成功並不在於能否進入頂尖大學,而在於能否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能夠將自身潛能發揮到極致,在學習中持續鍛鍊,並隨著時間成長。
即使每個家庭的特性有所差異,家長的外在條件不同,甚至連孩子的行為、興趣,與克服困難的過程都大相逕庭,但相同的基本故事、相同的教養原則,不斷重複出現。無關階級,無關種族,他們的父母都適時地扮演以下8種重要角色:早期學習夥伴、飛航工程師、救援者、啟發者、哲學家、榜樣、談判者、全球定位系統。 他們盡全力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複製品,或彌補自己的失敗。
「這八種角色會適時出現,」弗格森在《親子天下》的獨家專訪中表示:
「就像你開車去旅行,你會先有個目的地,然後看看該怎樣去……目的地就象徵你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你可能不會在一開始就確定要怎麼走,但你有目的地,就就會想辦法到達,即使走錯了,也會轉過去。」
長期關注教育議題,似乎不是經濟、公共事務學界的主流?弗格森自己的家庭體驗,促使他對「父母的教養角色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產生極大的興趣。他是5個兄弟的老大,從小受到外婆關注而對學習產生極大興趣,成為哈佛教授,其中兩個弟弟卻在酗酒、毒品和經濟困頓中掙扎。
他在《親子天下》的越洋專訪中表示,他從小就希望知道,為什麼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有如此差距?核心志向一直是「解決問題、讓人們生活更好」,從城市規劃師到經濟學教授都沒有改變過。後來更發現最基本的讀算技巧,能準確預測孩子的未來,開始對教育有興趣,後來更跨領域到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只要能解決問題,我不在意它屬於哪個領域,因為這是我人生的意義。」
有3個孩子的弗格森,建議父母也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專案和人生的目的感,才能以身作則,給孩子他需要的自主性,去走自己的道路。以下為專訪精華內容摘錄。
哈佛大學「成就落差計畫」主持人隆納.弗格森博士。親子天下檔案照

Q:成功者的父母要扮演8種教養角色,聽起來很困難,壓力很大……

羅伯森 (以下簡稱):這8種角色並非同時發生,而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產生,除了早期學習夥伴、飛航工程師這2個角色,也沒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我們採訪的父母都不是那種中堅、專業(hard core)父母,他們只是自己孩子的學生,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況,知道在適當時機扮演不同的角色,願意協助孩子做到最好的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們已經在想像要子女擁有的特質,例如聰明、有意義感等,但不是期待孩子將來要成為醫生或律師,所以他們不會恐慌,是興奮期待孩子的誕生。
弗格森 (以下簡稱):父母是不自覺的扮演了這8個角色,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要幫助孩子的想法,也了解孩子的喜好,就會去想盡辦法、甚至犧牲自己,去幫助孩子。就像你開車去旅行,你會先有個目的地,然後看看該怎樣去。你可能不會在一開始就確定要怎麼走,但隨著旅途,你會決定在哪裡轉彎或要開多快,都受到你心中那個目的地的影響。你有目的地,你就會想辦法到達,即使走錯了,也會轉過去。
目的地就象徵你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例如好奇、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等。我們在書中寫的那個成功方程式:目的+自主+智力=充分自我實現,你要孩子長成一個充分自我實現的人,身為父母就要在過程中想辦法幫助孩子,這本書就是呈現其他父母想到的方式。讓我們驚訝的是,在我們訪問、研究、寫書的過程中,這八種角色不斷出現,不是父母在育兒旅程開始時就決定的,而是在過程中父母做的決定。
例如哲學家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回答他的問題。他們尊重孩子的提問和思考,認真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不會給個簡單答案就走開。雖然面對的是「孩子」,但其實是和他們希望變成的大人說話。所以他們花時間和孩子溝通自己的想法。

Q:有讀者認為這本書是給精英父母的建議,自己孩子不可能上哈佛大學,就不需要閱讀了

弗:2009年我之所以在哈佛大學開始「我如何被養大專案」,是因為有一位韓國學生告訴我,當她考99分,媽媽就會問,「那一分到哪裡去了?」她認為若自己不屬於那頂尖的5%,就是nobody (一無是處)。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真的只有那5%的人進得了像哈佛這樣的頂尖學校,如果這樣要求或定義成功,會讓其他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失敗了,是魯蛇。如果所有父母都這樣要求,就是要求一件不可能的事。
:去年11月為了宣傳這本書,我們去了一趟中國,記得有一位中國媽媽說,他10歲的兒子只想當警察,讓她非常焦慮和緊張。弗格森教授告訴她,在美國每個10歲孩子的志願都是當警察,他請這位媽媽協助孩子去發現自己的熱情專案。在美國很多父母會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愛做的事,而不是做父母夢想或期待的事。在中國,很多年輕人會說,競爭壓力大是因為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進哈佛這類頂尖學校。但要求每個孩子都進頂尖學校,就是強迫孩子失敗,對孩子不公平。
塔莎.羅伯森是一位資深記者,與隆納.弗格森博士一同撰寫《教養方程式》一書。親子天下檔案照
弗:不僅不公平,你也沒有幫助孩子準備好適合他們的能力。書裡定義的成功,並不是把孩子送進哈佛,而是讓孩子成為充分自我實現的人,找到自己的意義和目的,並且下定決心,承諾去追求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物,並且培養自己有能力去實踐。如果我們給孩子自由去選擇他有興趣的事,不論那是記者、工程師或運動員。書中有一個啟發者角色,就是父母帶領孩子看到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但不是讓孩子自生自滅。從中選擇自己方向的是那個孩子,而父母則是救援者、全球定位系統、榜樣、談判者,支持孩子去完成。
有些孩子可能真的選擇要成為那最頂尖的5%,如果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就全力支持。但如果太多人要成為那5%,就不會成功,所以需要一個替代方案。

Q:父母要對孩子有高期待,又不能太逼迫,要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未來的路,大師級父母和虎媽有哪些不同?那條界線到底在哪裡?

弗:假設你知道孩子的能力、興趣,他們也正在做自己有興趣的專題,若遇到困難,身為父母你不會允許他們連試都不試就放棄,你會要他們堅持下去,這是大師級父母和虎媽相同之處,他們不允許隨便放棄一個承諾。如果孩子需要費力學習某個能力,他們會在其中成長,最後學到了,這樣的努力會有收穫。但是,鼓勵 甚至短期內強迫孩子去堅持某些學習,和長期強迫孩子去學,或去做一件他不喜歡的事 通常也不是最擅長,是不同的兩件事。 
雖然我們的案例的確蠻多是進入哈佛等頂尖學校,但他們抵達哈佛的路上,父母都允許他們追隨自己的心、自己設定目標,而非父母強迫他們進入這個「成功」模式。
:大師級父母和虎媽的差別就在於,父母是不是孩子的學生?我們採訪過一家庭,一個孩子喜歡蜥蜴 (相較於多數孩子喜歡恐龍),他的父母就會去買書、各種圖鑑、甚至帶他去新墨西哥的沙漠看真的蜥蜴。他們了解,這是孩子的熱情專案,不僅滿足他對蜥蜴的好奇、增加他的知識,他還學會精熟自己的興趣所在。
這孩子才11歲,就會去參加會議,向教授請教。雖然他最後沒有成為科學家,當了外交官,但他學會了所有技巧和成功心態。他弟弟喜歡雲霄飛車,同樣的,父母沒有強迫他喜歡別人可以理解的寫作,每年夏天他們全家會去各地乘坐雲霄飛車,因為他父母知道,這不只是感官刺激,裡面還有STEM知識。我要說的是,父母仔細觀察孩子,然後鼓勵他們去做自己喜愛的事,而不是鼓勵孩子去做父母以為孩子喜歡,或期待孩子去做的事。
弗:從父母的角度看,為了加強或促進孩子的興趣,我願意走多少遠路?大部分父母不會花時間帶孩子去沙漠看蜥蜴,或到處搭乘雲霄飛車,上面例子的這對父母較大多數父母多走了幾步。那個孩子的朋友都說,「我爸媽決不會讓我喜歡蜥蜴,他們會說『養隻狗吧!』」你多允許孩子「不聽話」,去喜歡你不想讓他們做的事。

Q: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也有教養理論說,當「夠好的父母」就好,跟書中強調的大師級父母有衝突嗎

弗:我們常提到父母的「渴望」,就像是汽油、燃料,推動父母往前走,是什麼讓我如此承諾,想要這樣幫助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有渴望,但可能沒有食譜,所以可能用錯食譜,做了一道錯的菜出來,且這食譜不是為了孩子。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大多數都盡力當好父母。每個人都在回顧時都會覺得,當時若做了不同的事,今天孩子就會不一樣。亞洲父母為了培養出頂尖的孩子,給自己極大的壓力。部分原因在於那個社會文化和系統---父母的社會地位要依賴孩子的成就如何。所以可能父母要對自己誠實一點,去質疑,為何孩子進入頂尖大學對我這麼重要?因為你朋友的孩子表現得比你自己的孩子還好?亞洲父母可能不要對自己那麼嚴格,要改變一整個社會文化真的很難,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陷在這種社會文化裡。
我們建議孩子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專案,我想父母也應該自由的去尋找自己的熱情專案,讓自己完全自我實現。只有父母自由,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孩子才能自由、有目的感。我希望促成大家對話,去思考,什麼讓我的人生更值得、更有意義?在哪裡找到意義感和喜悅。
:亞洲父母對自主性 (agency)很陌生,也很好奇,他們常問「我要給孩子多少自主性?」但我們的研究不是說,孩子叫父母做什麼父母就要去達成,我們的意思是,父母隨時打開天線,跟隨孩子的腳步去發現他天性的興趣所在,然後去促成這樣的熱情,而不是父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這樣孩子才會產生自信,而且不怕失敗,這些都是未來他在世界上需要的能力。 

Q:書中特別有一章提到手足,為什麼?

弗:一個家庭裡的每個手足不見得接受同一種教養。如果教養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為什麼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在學業和生活上的表現會如此不同?我可以從我家的四兄弟,說出每個人獲得大師級父母的教養,怎樣影響我們日後的發展。
在我家,我享受到最多大師級的父母教養,因為我和三個弟弟,和家中四位成人 (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關係不一樣。在很小的時候,我外婆就很喜歡我、一直照顧我,外婆才是我的大師級父母。她常和我有一對一的對話,讓我對學習產生渴望,而且產生正向循環。
我大弟沒太聽大人的話,從小沒有太多人注意到他。他4歲、我5歲時,二弟出生了,他就是一個小可愛,大人喜歡和他互動,他得到許多關注。後來,母親又生了一個,所以大弟就被錯誤的忽略了。我自己9歲時,就注意到大弟常來問我問題,好像潛意識裡希望我去填補那個缺,給他夠多關注度。
長大後,大弟很久沒有穩定的工作,曾經入獄過,有毒癮,跟3個女人生了3個小孩,他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爸爸,但他是孩子早期的學習夥伴,給兒子奠立很好的基礎。大弟過世,我和太太就收養他兒子。從我的角度看,我大弟缺乏的就是執行功能的技巧 (executive function skills),就是缺乏事先計畫和規劃的能力。他在世時一直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他沒去看醫生,也沒尊重醫囑,住院時會跑出來。
我自己有3個孩子,我用不同的教養方式,也盡量不在他們面前做比較,但他們仍然會自己比較。儘管我同樣愛每個孩子,並基於同樣的教養理念和孩子互動,但並不表示是以同樣的方式養育每個孩子。要成為大師級父母太難了,我覺得我在啟發者和哲學家這兩個角色上,該更多著力一點。
手足這章正是要提醒,即使是大師級父母,面對不同的孩子,也會用不同的教養方式。家庭中還有一種動態:你的孩子和其他兄弟姊妹互相依賴的程度。父母可以觀察,是什麼讓孩子不同於彼此?我們認為,一個家庭裡也許有一個孩子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容易成為超級巨星,他比較成功、比較突出,但父母要有警覺,去鼓勵那些原本比較掙扎著不被看好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我們同樣愛他、支持他、要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小檔案|
隆納.弗格森
出身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自一九八三年起,任職於哈佛大學的甘迺迪政府學院。目前專注於從前述計畫發展出來的兒童早期教養計畫,即「波士頓基本原則運動」(Boston Basics Campaign, bostonbasics.org),是跨城市的學習網路。
塔莎.羅伯森
俄亥俄州立大學新聞學碩士,自二○○五年起擔任紐約大學新聞學兼任教授。是獲獎眾多的多媒體編輯與作家,是《波士頓環球報》第一位女性紐約市分社長與國家通訊員,也是「平凡天才專案」(The Ordinary Genius Project)部落格的創辦人。

延伸閱讀 哈佛學子:我才七歲,爸媽就教我質疑老師、挑戰體制 無關種族或階級,父母的「這個」共通點,是世界通行的最高教養法! 蔡依橙:成功的孩子,來自怎樣的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