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改中分配正義被邊緣化的問題
電子書免費借閱
https://tpml.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180103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https://readmoo.com/book/210152005000101
作者:Mr. 6
雖然「成績」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但仍有不少父母很重視它,他們仍尋找這個千年不解的答案──父母到底要「嚴格」還是要「放鬆」,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在美國,大家已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亞裔父母的「虎媽」教育,顯然都能教出學業優秀的孩子。
但,真的嗎?
有一篇研究終於推翻「虎媽迷思」,它發現,虎媽根本就教不出優秀孩子,只會教出「受創的孩子」(或許成績不差,但心理受傷了)。而美國大量的優秀的亞裔小孩,超過三分之二,竟然都是「貓媽」(虎媽的相反)教出來的。
此研究由德州大學的韓裔心理系學者Su Yeong Kim所進行,刊於《Asi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期刊,她針對高達444位住在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亞裔孩子,追蹤了長達8年的時間。必須說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研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研究8年後,剛好遇上2011年Amy Chua那本「虎媽」的書,在那本書中那位名作家形容了她獨特的虎媽教養法,她曾說,在一個虎媽的家,孩子是「沒自尊」的,虎媽會逼孩子時時感到「羞恥」───那本書非常震撼,不只對美國人,對亞裔父母也很震撼,因為,大家都相當困惑,我們都不是「虎媽」啊?
這個困惑,以及社會對亞裔父母刻板烙印,終於被這個研究給「平反」了───簡單來說,此研究發現,高達45%的亞裔父母其實是不是虎媽,而是「支持型」的父母(supportive),若再加上佔了20%的「隨和型」的父母(easygoing),總共幾乎三分之二(65%)的亞裔父母其實對孩子是非常「和善」的;而真正的虎媽,只佔了28%。
最重要的是,學者還將每個分類的父母所教出來的孩子的「成績」比一比,果不其然,支持型的父母,是所有型態中的孩子成績最高的!那些名校的孩子大概都是「支持型」的父母教出來的!那,「虎媽」呢?學者發現,虎媽所教出的孩子,不但成績沒有最好,反而還是所有孩子中最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的,大家才恍然大誤,本來就是這樣嘛,虎媽教出的孩子,果然成績有可能根本不好,而且還因為童年陰影,而患上了「心病」。
真正愛孩子的,不會是虎媽,依我看,虎爸虎媽應該只愛他們自己。唉,這種父母,不應該用「虎媽」形容之,因為他們連「動物」都不配當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901170029/「虎媽」根本沒用!研究證實:2/3學霸的家充滿愛與支持
這本的分類法太粗糙了,並未追蹤詳究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主要照顧者(的變換紀錄)對兒童的情感關注(從嬰兒時期開始如何回應兒童的情感需要、日常具體如何與兒童互動)和身體健康關注(如何洗澡、家庭衛生習慣/照料方式對兒童的衛生(習慣)影響,過分的簡化實情),以及生活環境接觸的主要照顧者(和觀念相似的正面的同儕關係,此類情緒支援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是否持有一致且合理、有效的生活/衝突處理/道德智慧(這些規則是否能盡可能公平有效處理(降低)現代資訊社會日常面對多如牛毛的階級/地方派系衝突,並提供日常生活的物質/情緒支援需求),書中簡單的假設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和表面的家庭狀況對兒童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據此把兒童在外的表現看似是否受其影響作為分類的依據過分的粗暴,流為無意義的結果論。
人類的性格會隨著經歷、環境改變,敏感/不敏感更可能是個人為適應環境在某類環境中表現出的其中一面性格(書中描述的「蘭花孩子」過分僵化的低變通力適應策略不利於個人生存),書中描述的蘭花和蒲公英孩子處理衝突方面的策略差異,更可能是由於某類孩子所受到的衝突處理相關教育不同所致,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師長的態度(在兒童期影視媒體、同儕的影響不敵家長,因此階段訂定生活常規和言行規範、執行獎懲的是家長和老師,但家長放任不管或不太懂教育教出的孩子吃充滿血腥暴力腥羶色父權弱肉強食男優女劣觀念的垃圾影視媒體作品長大必然是模仿、內化他所接收到的資訊)所學習到的衝突處理規範都會內化成孩子觀念的一部分。面對極端逆境,影響孩子表現的關鍵應是孩子對衝突事件的認知是否切合現實,並且是否有相關認知、體能方面的能力採取「夠好的」的相應策略處理,這是教育的問題而非甚麼狗屁的先天氣質!過度地強調先天論除了帶給部分處於良好環境的廢物離地中產好處取得更多資源,對處於極端惡劣環境的孩子毫無意義!除了家庭稍有資源的孩子,去哪裏生給每個所謂「蘭花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置現狀於不論而單只要求資源等待別人改變情況,這種論調緩不濟急而且根本無視於現實的客觀限制!根據《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社會適應不良的高敏感人更可能是由於現代社會不當的教養方式(導致的過分脆弱的人際網和有害的完美主義)所致,而非個人「天生的」個性
ACE(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資料顯示至少一位成人(無論是否為家庭成員)同理處於逆境中的兒童並表現對其逆境的理解、關注可大幅降低逆境影響,到幾乎不影響其表現的程度(然,CTSD( Continuous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研究說明,復原的先決條件是處於有基本治安的環境中。家庭的長期情緒忽略、精神/言語虐待、社區/學校/職場的長期霸凌,和長期處於幫派/內戰/政治鎮壓的相關暴力流行的社區中,對個人塑造穩定一致的個人信仰系統同樣具毀滅性的破壞力,因此兩者復原的先決條件必須同樣有基本的治安,和重建物理空間/精神上的所謂「避風港、烏托邦」),CPTSD拓展了提供情緒支援的重要他人至朋友、諮商師、伴侶...等等關係
《教養方程式》則列舉數個例子說明屬於弱勢族裔、家長低社經地位的孩子,透過家長對孩子自嬰幼兒開始,至整個就學期間有意識的大量關注和陪伴、替孩子尋找社會資源(弱勢階級/族裔/性別仍須社會運動的努力成果配合)的教養方式,孩子一樣可能成為找到人生意義的中產階級。
因此,對兒童成長最具影響的預測指標應該是家長本身的社會資源(和社經地位有關但非絕對,低社經地位的家長也可能有相當不錯的社會資源,他們依靠的並非其經濟影響力,而是尋找中上階層中與己同派系(核心觀念相似)的同盟的技巧、禮儀、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和育兒/對正規教育系統的知識、居住社區與其生活的學校/職場的治安,而建設這些條件都需要大量的資源、長期的累積
部分看法仍與事實有落差。
小吃攤多半有很好的技術,但部分商家不懂得量秤使用的食材&調味料比例(穩定餐點的味道生熟和份量,提高餐點品質水準),和儘可能標準化(動作拆解到很細寫下來當作作業流程讓員工依樣畫葫蘆)食材製作流程,以減少加工過程食物和空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食物的東西(蒼蠅蟑螂老鼠其他蟲類等,要求員工遵守洗手sop)接觸的時間(提高餐點衛生度),以及詳細計算一份餐點所需的所有食材調味料加月營運成本需要多少月銷售額才能打平,以控管出餐成本,和作為設定價格的基準,避免不敷成本倒掉,非常可惜
按照固定的程序做事也會使任務做起來輕鬆很多
◎鄭舒容(台中分事務所社工師)
有些女性因過往成長經驗的訓練,慢慢習慣受委屈、習慣被不公平地對待或忽略。即便不被公平對待,充滿了許多抱怨與不安全感,但為了因應、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開始藉由「順從」的行為,甚至升格至「取悅」周遭人們的需求,來讓自己「被看見」,證明自己有用、有價值。
──摘修自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親愛的女兒:
一轉眼妳已經兩歲了,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要妳幹嘛,妳不想配合,都會用台語回我「莫(mài)啦」(台語,不要的意思),已經不是那個只能躺在床上等喝奶,任人擺佈的小嫩嬰了。
女兒,當媽媽知道妳是女生的時候,其實是擔心多於開心的。因為我知道女性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面臨的危機比男性多很多,特別是在很多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中。
面對妳的莫(mài)啦,作為一個服務性騷擾個案社工的媽媽是開心的,媽媽的工作是陪伴遭受性騷擾的被害人處理問題。她們有9成以上都是女性,很多從小就被教導要「乖,聽話」、「不要讓別人不開心」。如果遇到會侵犯到別人「界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會因為習慣順從,而不知道怎麼拒絕;當性騷擾事件發生,她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常常是責怪自己,而不是那個侵犯界線、不尊重她們的人。
媽媽要謝謝那些我陪伴過的服務對象,因為她們,讓媽媽更多思考能如何教養妳;我知道我想要養個「不乖」的孩子,才更能確保妳的安全,以下是媽媽想給妳的幾個提醒:
女兒,媽媽會在洗澡時教妳認識自己的身體,告訴妳哪些地方是隱私部位,誰都不能碰。不喜歡被碰的身體部位,任何人都不能碰。如果有誰想抱妳,要先問妳可不可以抱、如果遇到太熱情的大人,不問妳就抱妳,媽媽會立刻制止,請大人要尊重妳的意願跟身體界線。
妳在外面也會遇到其他小朋友,也許妳會熱情地想跟他們牽手或擁抱──媽媽會教妳,一定要徵詢人家意願。媽媽希望妳記得,別人不能隨便碰妳的身體,妳也不能隨便碰別人的身體,肢體碰觸前一定都要先徵詢對方同意,當然別人也應該如此對待妳,「Only yes is yes」,我們都要尊重彼此的身體界線。
二、歧視很可怕,無意識的歧視更可怕。
言語歧視、開黃腔或提出不適當的性要求,製造敵意環境,這些都是「性騷擾」。
「歧視」的意思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因為他的身份或歸類,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傷殘歧視等。
女兒,臺灣現在充滿著很多歧視。歧視外籍移工的人會說:「鳳凰都飛走了,進來一堆雞」、「瑪麗亞怎麼變老師了」;歧視女性的會說:「軍國大事,後宮不宜干政」、「臺灣女性素顏直接上街嚇人」、「母豬母豬,夜裡哭哭」;歧視多元性別、同性戀族群的人會說「男不男、女不女」、「男男配有屁用,女女配沒鳥用」。說這些話的人,常常都認為自己只是說實話或開玩笑,是別人太敏感、太小題大作。這種無意識的歧視,是最可怕,也最難改變的。
未來妳可能也會遭遇被歧視的處境,可能有像上面的歧視言語,也可能是針對妳的身材、長相、性別特質的惡意言語,比如「大奶媽」、「洗衣板」或「男人婆」,媽媽希望妳慢慢學會怎麼辨識什麼是歧視、怎麼應對歧視,有一天,妳也能幫助被歧視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歧視者!
妳要持續學習,開拓自己的眼界,才不會因為目光狹隘而無意識地去歧視他人。
三、我不當被害人,更不能當加害人,傷害應該防微杜漸。
女兒,媽媽服務很多性騷擾被害人,不管媽媽多認真努力,還是有人一直受害。媽媽想,這是因為現在的法律對性騷擾加害人是罰錢居多,但如果沒有人去導正跟改變加害人的觀念和行為,有些加害人怕違法,罰一次可能就不敢再犯了,但不怕罰錢的人,仍然會重複犯案。
媽媽覺得法律應該更重視對性騷擾案件的處理,還有更花心力建立輔導加害人的機制。性侵害事件多數是從性騷擾行為開始的,如果我們讓傷害止步於性騷擾,也避免了性侵害事件的發生,不是更好嗎?
大家常說要教兒童怎麼保護自己,但媽媽認為除了教妳怎麼保護自己,更要教妳不可以去傷害別人,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被教養長大,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加害人了吧!
女兒,當個「不乖」的孩子吧!
女兒啊,當個「不乖」的孩子吧!「不乖」的意思是,媽媽希望妳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妳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及對待時,能勇敢拒絕,無需為了取悅別人來委屈自己。
女兒啊,記得與人相處要互相尊重,不管是在身體或是心理上。
女兒啊,對歧視要有敏感度,永遠保持開放、彈性的心與眼光來面對與妳不同的人,持續學習,開放眼界,避免讓自己落入無意識的歧視中。
女兒啊,要學會保護自己,也別忘了要求自己,不能去傷害別人。
如果這些妳都做到了,卻有人因此說妳「不乖」,媽媽會很為妳感到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