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好書推薦:《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提到教改中分配正義被邊緣化的問題

電子書免費借閱

https://tpml.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180103


[list]親職焦慮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https://readmoo.com/book/210152005000101


在靠北與崩潰之後繼續戰鬥:小劉醫師給爸媽的解憂書


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 8個練習題,帶你走出育兒焦慮與罪惡感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

https://readmoo.com/book/210105323000101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虎媽」根本沒用!研究證實:2/3學霸的家充滿愛與支持

 

作者:Mr. 6

雖然「成績」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但仍有不少父母很重視它,他們仍尋找這個千年不解的答案──父母到底要「嚴格」還是要「放鬆」,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在美國,大家已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亞裔父母的「虎媽」教育,顯然都能教出學業優秀的孩子。

但,真的嗎?

有一篇研究終於推翻「虎媽迷思」,它發現,虎媽根本就教不出優秀孩子,只會教出「受創的孩子」(或許成績不差,但心理受傷了)。而美國大量的優秀的亞裔小孩,超過三分之二,竟然都是「貓媽」(虎媽的相反)教出來的。

此研究由德州大學的韓裔心理系學者Su Yeong Kim所進行,刊於《Asi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期刊,她針對高達444位住在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亞裔孩子,追蹤了長達8年的時間。必須說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研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研究8年後,剛好遇上2011年Amy Chua那本「虎媽」的書,在那本書中那位名作家形容了她獨特的虎媽教養法,她曾說,在一個虎媽的家,孩子是「沒自尊」的,虎媽會逼孩子時時感到「羞恥」───那本書非常震撼,不只對美國人,對亞裔父母也很震撼,因為,大家都相當困惑,我們都不是「虎媽」啊?

這個困惑,以及社會對亞裔父母刻板烙印,終於被這個研究給「平反」了───簡單來說,此研究發現,高達45%的亞裔父母其實是不是虎媽,而是「支持型」的父母(supportive),若再加上佔了20%的「隨和型」的父母(easygoing),總共幾乎三分之二(65%)的亞裔父母其實對孩子是非常「和善」的;而真正的虎媽,只佔了28%。

最重要的是,學者還將每個分類的父母所教出來的孩子的「成績」比一比,果不其然,支持型的父母,是所有型態中的孩子成績最高的!那些名校的孩子大概都是「支持型」的父母教出來的!那,「虎媽」呢?學者發現,虎媽所教出的孩子,不但成績沒有最好,反而還是所有孩子中最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的,大家才恍然大誤,本來就是這樣嘛,虎媽教出的孩子,果然成績有可能根本不好,而且還因為童年陰影,而患上了「心病」。

真正愛孩子的,不會是虎媽,依我看,虎爸虎媽應該只愛他們自己。唉,這種父母,不應該用「虎媽」形容之,因為他們連「動物」都不配當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901170029/「虎媽」根本沒用!研究證實:2/3學霸的家充滿愛與支持


[讀書心得]蘭花與蒲公英小孩

這本的分類法太粗糙了,並未追蹤詳究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主要照顧者(的變換紀錄)對兒童的情感關注(從嬰兒時期開始如何回應兒童的情感需要、日常具體如何與兒童互動)和身體健康關注(如何洗澡、家庭衛生習慣/照料方式對兒童的衛生(習慣)影響,過分的簡化實情),以及生活環境接觸的主要照顧者(和觀念相似的正面的同儕關係,此類情緒支援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是否持有一致且合理、有效的生活/衝突處理/道德智慧(這些規則是否能盡可能公平有效處理(降低)現代資訊社會日常面對多如牛毛的階級/地方派系衝突,並提供日常生活的物質/情緒支援需求),書中簡單的假設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和表面的家庭狀況對兒童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據此把兒童在外的表現看似是否受其影響作為分類的依據過分的粗暴,流為無意義的結果論。

人類的性格會隨著經歷、環境改變,敏感/不敏感更可能是個人為適應環境在某類環境中表現出的其中一面性格(書中描述的「蘭花孩子」過分僵化的低變通力適應策略不利於個人生存),書中描述的蘭花和蒲公英孩子處理衝突方面的策略差異,更可能是由於某類孩子所受到的衝突處理相關教育不同所致,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師長的態度(在兒童期影視媒體、同儕的影響不敵家長,因此階段訂定生活常規和言行規範、執行獎懲的是家長和老師,但家長放任不管或不太懂教育教出的孩子吃充滿血腥暴力腥羶色父權弱肉強食男優女劣觀念的垃圾影視媒體作品長大必然是模仿、內化他所接收到的資訊)所學習到的衝突處理規範都會內化成孩子觀念的一部分。面對極端逆境,影響孩子表現的關鍵應是孩子對衝突事件的認知是否切合現實,並且是否有相關認知、體能方面的能力採取「夠好的」的相應策略處理,這是教育的問題而非甚麼狗屁的先天氣質!過度地強調先天論除了帶給部分處於良好環境的廢物離地中產好處取得更多資源,對處於極端惡劣環境的孩子毫無意義!除了家庭稍有資源的孩子,去哪裏生給每個所謂「蘭花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置現狀於不論而單只要求資源等待別人改變情況,這種論調緩不濟急而且根本無視於現實的客觀限制!根據《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社會適應不良的高敏感人更可能是由於現代社會不當的教養方式(導致的過分脆弱的人際網和有害的完美主義)所致,而非個人「天生的」個性

ACE(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資料顯示至少一位成人(無論是否為家庭成員)同理處於逆境中的兒童並表現對其逆境的理解、關注可大幅降低逆境影響,到幾乎不影響其表現的程度(然,CTSD( Continuous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研究說明,復原的先決條件是處於有基本治安的環境中。家庭的長期情緒忽略、精神/言語虐待、社區/學校/職場的長期霸凌,和長期處於幫派/內戰/政治鎮壓的相關暴力流行的社區中,對個人塑造穩定一致的個人信仰系統同樣具毀滅性的破壞力,因此兩者復原的先決條件必須同樣有基本的治安,和重建物理空間/精神上的所謂「避風港、烏托邦」),CPTSD拓展了提供情緒支援的重要他人至朋友、諮商師、伴侶...等等關係

《教養方程式》則列舉數個例子說明屬於弱勢族裔、家長低社經地位的孩子,透過家長對孩子自嬰幼兒開始,至整個就學期間有意識的大量關注和陪伴、替孩子尋找社會資源(弱勢階級/族裔/性別仍須社會運動的努力成果配合)的教養方式,孩子一樣可能成為找到人生意義的中產階級。

因此,對兒童成長最具影響的預測指標應該是家長本身的社會資源(和社經地位有關但非絕對,低社經地位的家長也可能有相當不錯的社會資源,他們依靠的並非其經濟影響力,而是尋找中上階層中與己同派系(核心觀念相似)的同盟的技巧、禮儀、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和育兒/對正規教育系統的知識、居住社區與其生活的學校/職場的治安,而建設這些條件都需要大量的資源、長期的累積

部分看法仍與事實有落差。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為什麼SOP(優先順序規劃)很重要?

小吃攤多半有很好的技術,但部分商家不懂得量秤使用的食材&調味料比例(穩定餐點的味道生熟和份量,提高餐點品質水準),和儘可能標準化(動作拆解到很細寫下來當作作業流程讓員工依樣畫葫蘆)食材製作流程,以減少加工過程食物和空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食物的東西(蒼蠅蟑螂老鼠其他蟲類等,要求員工遵守洗手sop)接觸的時間(提高餐點衛生度),以及詳細計算一份餐點所需的所有食材調味料加月營運成本需要多少月銷售額才能打平,以控管出餐成本,和作為設定價格的基準,避免不敷成本倒掉,非常可惜


按照固定的程序做事也會使任務做起來輕鬆很多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女兒,當個「不乖」的孩子吧!


鄭舒容(台中分事務所社工師)

有些女性因過往成長經驗的訓練,慢慢習慣受委屈、習慣被不公平地對待或忽略。即便不被公平對待,充滿了許多抱怨與不安全感,但為了因應、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開始藉由「順從」的行為,甚至升格至「取悅」周遭人們的需求,來讓自己「被看見」,證明自己有用、有價值。

──摘修自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親愛的女兒:

一轉眼妳已經兩歲了,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要妳幹嘛,妳不想配合,都會用台語回我「莫(mài)啦」(台語,不要的意思),已經不是那個只能躺在床上等喝奶,任人擺佈的小嫩嬰了。

女兒,當媽媽知道妳是女生的時候,其實是擔心多於開心的。因為我知道女性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面臨的危機比男性多很多,特別是在很多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中。

面對妳的莫(mài)啦,作為一個服務性騷擾個案社工的媽媽是開心的,媽媽的工作是陪伴遭受性騷擾的被害人處理問題。她們有9成以上都是女性,很多從小就被教導要「乖,聽話」、「不要讓別人不開心」。如果遇到會侵犯到別人「界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會因為習慣順從,而不知道怎麼拒絕;當性騷擾事件發生,她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常常是責怪自己,而不是那個侵犯界線、不尊重她們的人。

媽媽要謝謝那些我陪伴過的服務對象,因為她們,讓媽媽更多思考能如何教養妳;我知道我想要養個「不乖」的孩子,才更能確保妳的安全,以下是媽媽想給妳的幾個提醒:

  1.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身體界線,侵犯他人的身體界線是肢體性騷擾行為。

女兒,媽媽會在洗澡時教妳認識自己的身體,告訴妳哪些地方是隱私部位,誰都不能碰。不喜歡被碰的身體部位,任何人都不能碰。如果有誰想抱妳,要先問妳可不可以抱、如果遇到太熱情的大人,不問妳就抱妳,媽媽會立刻制止,請大人要尊重妳的意願跟身體界線。

妳在外面也會遇到其他小朋友,也許妳會熱情地想跟他們牽手或擁抱──媽媽會教妳,一定要徵詢人家意願。媽媽希望妳記得,別人不能隨便碰妳的身體,妳也不能隨便碰別人的身體,肢體碰觸前一定都要先徵詢對方同意,當然別人也應該如此對待妳,「Only yes is yes」,我們都要尊重彼此的身體界線。

二、歧視很可怕,無意識的歧視更可怕。

言語歧視、開黃腔或提出不適當的性要求,製造敵意環境,這些都是「性騷擾」。

「歧視」的意思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因為他的身份或歸類,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傷殘歧視等。

女兒,臺灣現在充滿著很多歧視。歧視外籍移工的人會說:「鳳凰都飛走了,進來一堆雞」、「瑪麗亞怎麼變老師了」;歧視女性的會說:「軍國大事,後宮不宜干政」、「臺灣女性素顏直接上街嚇人」、「母豬母豬,夜裡哭哭」;歧視多元性別、同性戀族群的人會說「男不男、女不女」、「男男配有屁用,女女配沒鳥用」。說這些話的人,常常都認為自己只是說實話或開玩笑,是別人太敏感、太小題大作。這種無意識的歧視,是最可怕,也最難改變的。

未來妳可能也會遭遇被歧視的處境,可能有像上面的歧視言語,也可能是針對妳的身材、長相、性別特質的惡意言語,比如「大奶媽」、「洗衣板」或「男人婆」,媽媽希望妳慢慢學會怎麼辨識什麼是歧視、怎麼應對歧視,有一天,妳也能幫助被歧視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歧視者!

妳要持續學習,開拓自己的眼界,才不會因為目光狹隘而無意識地去歧視他人。

三、我不當被害人,更不能當加害人,傷害應該防微杜漸。

女兒,媽媽服務很多性騷擾被害人,不管媽媽多認真努力,還是有人一直受害。媽媽想,這是因為現在的法律對性騷擾加害人是罰錢居多,但如果沒有人去導正跟改變加害人的觀念和行為,有些加害人怕違法,罰一次可能就不敢再犯了,但不怕罰錢的人,仍然會重複犯案。

媽媽覺得法律應該更重視對性騷擾案件的處理,還有更花心力建立輔導加害人的機制。性侵害事件多數是從性騷擾行為開始的,如果我們讓傷害止步於性騷擾,也避免了性侵害事件的發生,不是更好嗎?

大家常說要教兒童怎麼保護自己,但媽媽認為除了教妳怎麼保護自己,更要教妳不可以去傷害別人,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被教養長大,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加害人了吧!

女兒,當個「不乖」的孩子吧!

女兒啊,當個「不乖」的孩子吧!「不乖」的意思是,媽媽希望妳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妳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及對待時,能勇敢拒絕,無需為了取悅別人來委屈自己。

女兒啊,記得與人相處要互相尊重,不管是在身體或是心理上。

女兒啊,對歧視要有敏感度,永遠保持開放、彈性的心與眼光來面對與妳不同的人,持續學習,開放眼界,避免讓自己落入無意識的歧視中。

女兒啊,要學會保護自己,也別忘了要求自己,不能去傷害別人。

如果這些妳都做到了,卻有人因此說妳「不乖」,媽媽會很為妳感到驕傲的!

http://www.goh.org.tw/mobile/news_detail.asp?PKey=aBVNaB31aBQQaB35aBHYaB34aBPKaB32&fbclid=IwAR0UjyI8wT8p8uAmOWbikYchK_k2W5LVml1AtmiSsGAsaufx-HkVSDRsThE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第四、五、七、八、十、十一章值得一讀

—————————————


內容簡介

2017年衝擊各國女星的裸照門事件…
2020年震驚全世界的南韓N號房事件……各種網路黑暗事件頻傳!

  該怎麼教育女兒正確認識網路世界,
  教她懂得好好保護自己?


  數據顯示,台灣六成以上青少年每天機不離手。
  數據顯示,台灣近四成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
  數據顯示,台灣近七成青少女最恐懼的事就是手機沒電!
 
  網路讓女兒和世界連上了線,
  你卻覺得和她「斷線」了嗎?
 
  她每天忙著和朋友同學傳訊,
  卻和你無話可聊嗎?
 
  如果你不希望:她靠著社群網站的「讚」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不希望:她跟著風向走,甚至被網路上的陌生人影響;
  你絕對需要這本「網路時代養女守則」,
  培養社群世代的網路素養、自信、思辨力與自律力。

  網路社群時代,父母絕不能再用打壓、阻礙方式教養你的孩子。
  特別是10-18歲的少女,她正在逐步建立自信,學習溝通,
  父母必須跟上時代,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溝通方式。

  你對網路的看法,會決定她的未來與價值。
  當你極力避免她往外追求網路世界,
  怕她跟陌生網友出去、被她被同儕欺負傷害,
  你一定要看得比她更清楚,她只是在追求一樣東西:「認同感」。

  爸爸媽媽,請一定要用對方法帶領她,
  讓她的自我認同可以順利內化,
  成功蛻變為一個懂得自信、自愛的新時代女性。
 
本書特色


  •    臉書、IG、推特、snapchat,以及其他9種青少年最愛用、最常用的社群媒體種類,一次性完整介紹!
  •    10種傷害孩子的網路使用方式
  •    各類型青少女適合使用的上網評量表
  •    家庭媒體協議書範本,輕鬆建立親子網路使用共識(如:不要加陌生人為好友)、設立家中禁用手機時間(如:寫作業/準備考試時;用餐時間......等)
  •    使用社群媒體的6大正確認知
  •    建立緊密家庭連結的6種訣竅
  •    在家就能培養的9大領導力特質
  •    超級實用的思維檢查方式
  •    4種常見溝通模式
  •    溝通出現障礙時,最好用的5大句型
  •    11大「正向轉念」思考範例
  •    深入解讀27句青少女的常見口頭禪:什麼是她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

專文推薦

  CHOYCE 育兒·旅行·生活作家
  許婷婷(藍莓媽咪) 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主持人·日文譯者

名人推薦

  李貞慧 親子作家‧閱讀推廣人
  郭葉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暨 教育部核定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委員
  番紅花 親子作家
  舒霖(柯書林) 臨床心理師

  (依筆畫排序)

  「我們除了盡可能多陪伴即將長大成人的青少年青少女,更要幫助孩子透過正確網路使用觀念,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領導能力,使他們能夠不隨波逐流,並保有自我思考能力。推薦這本書,絕對是現代父母必讀。」-CHOYCE(育兒·旅行·生活作家) 好評推薦

  「這本原文不到兩百頁的小書,一上市就在美國亞馬遜書店的電子書書區一飛沖天,登上青少年教養類別的第一名寶座。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是適合像我這樣,家有傻白甜女兒的家長看,仔細翻閱後,發現此書也非常適合正與兒子的手機拔河的父母們!」-藍莓媽咪許婷婷(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主持人·日文譯者)有感推薦

國際推薦

  全美爸媽感動淚推!

 
  「這本書幫助我重新找回家庭功能與家庭價值,作者的建議實際、好用,給了我正確的方向,真的功不可沒。」(亞馬遜書店讀者Liana N.,5星好評)

  「強烈推薦!數位時代的父母不可不讀的好書!」(亞馬遜書店讀者Jana Stew,5星好評)

  「這本書完整介紹了社交媒體當道的時代下年輕人思維,以及和家人的真正關係。它給我超多的好建議,我從沒想過可以透過社交軟體和女兒感情愈來愈好!」(亞馬遜書店讀者MS,5星好評)

  「邏輯清晰、平易近人!作者真的很懂青少年,我建議連青少年的爸媽都可以讀一讀。」(亞馬遜書店讀者P. D. West,5星好評)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非常好理解吸收,同時不乏完整性與專業度。我沒有女兒,但作為一位兒子的母親,這本書仍給了我很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很大。誠心推薦!」(亞馬遜書店讀者Mom in NY,5星好評)

  「我的女兒14歲,我真的很憂心網路已對女兒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本書語氣幽默又不失溫暖,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如果你的女兒也『網路成癮』,你真的需要一個大姐姐在關鍵時刻提供指引給你。而作者羅莉‧沃克,就是那位大姐姐!」(亞馬遜書店讀者Randi Rubenstein,5星好評)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引言  

第一章 從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成為一個領導者:建立由內向外的信心

第二章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社群媒體基礎知識
10種傷害孩子的網路使用方式
讓社群媒體為你工作

第三章 教養有界線,孩子有未來
幫助、傷害和處理
家庭媒體協議書
良好社群媒體分享規則:先想想,再分享

第四章 建立家庭的連結
家庭使命宣言
家庭論壇
重複聆聽,保留空間
告訴她,她很棒
參與和同在
在網路上,遇見她

第五章 領導技巧是在家建立的
成為你自己願意跟隨的領袖
領導技巧清單
培養創意
誠實、可靠和謙虛
整合能力
良好的溝通技巧
好奇心和求知慾
良好的決策技巧
組織整理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
領導者風範

第六章 修復和行為榜樣
情緒孩童與情緒成人
五個為什麼和思維警察
身教大於一切

第七章 溝通是一輩子的功課
四種常見溝通模式
友誼食譜
認出你的感受
玫瑰和刺
解開艱難對話的魔法句

第八章 正確的心態
擁抱成長心態
學會失敗

第九章 正面目標和改變的動力
正面目標的力量
釋放出好的能量和正面的氛圍
表達感謝的神奇力量
改變的動力

第十章 女兒沒有說出口的話

第十一章 昂首向前


寫給所有女兒的一封信
致謝
作者介紹
其他資源
勞麗推薦書單


 

作者序

  嗨,我親愛的讀者們:

 
  在你們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想要讓你們明白:這本書不只是關於青少女。書中許多(或者應該說絕大部分的內容)的原則、想法、練習和數據也都適用於青少年。這本小書在亞馬遜電子書青少年教養類別榮獲第一名之後,我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告訴我這本書多麼有效,如何幫助了他們與孩子溝通,這些孩子包括女生也包括男生。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
 
  這個世代的孩子,都極度渴求得到網路世界的關注與肯定。願這本小書能好好幫助你。

推薦序
 
  身為21世紀父母,你真的了解你的青春期女孩嗎?
 
  與我們這世代不同,孩子們正透過網路與全世界快速接軌。敏感又細膩的青春期女孩,在網路運用上是否遭遇困難,被無形網路力量逼得喘不過氣來?透過作者引導,幫助你我找到:順利與孩子溝通的網路語言與現實生活相處之道。
 
  我的14歲女孩還能勾著我的手說:愛媽媽,媽媽是我的榜樣。對Choyce來說,即是全世界最美好的皇冠與獎賞。我們除了盡可能多陪伴即將長大成人的青少年青少女,更要幫助孩子透過正確網路使用觀念,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領導能力,使他們能夠不隨波逐流,並保有自我思考能力。推薦這本書,絕對是現代父母必讀。
 
CHOYCE(育兒·旅行·生活作家) 好評推薦

推薦序

  這本原文不到兩百頁的小書,一上市就在美國亞馬遜書店的電子書書區一飛沖天,登上青少年教養類別的第一名寶座。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是適合像我這樣,家有傻白甜女兒的家長看,仔細翻閱後,發現此書也非常適合正與兒子的手機拔河的父母們!
 
  青春期孩子們都極度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與肯定,而誕生在這個網路世代的孩子們最方便且快速的管道,便是利用網路這個平行時空來獲得按讚數與追蹤人數,以彰顯自己的人氣,甚至是從中獲得對自己外表的信心。但當社群媒體和直播愈發在孩子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不請自來的3C設備正透過紅藍光束不斷過度刺激孩子們的大腦神經系統,讓他們的大腦麻木習慣追求「立即」、「速食」的資訊與視覺效果,讓人難以自拔。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通常遇到的情況是:想管卻也管不動家裡的青春期孩子。這時,親子關係會陷入負面循環。或許父母早就知道打罵與高壓教育不甚理想,甚至會帶來更差更壞的結果,但家長們只能在百般挫折中困坐愁城,陷入負面循環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孩子可網路傳送裸照、網路交友失身、甚至是遭網路霸凌自殺等恐懼擔憂,就不斷在我們家長的心中浮現。此時,請拿起這本書並好好閱讀,或許各位父母親就能幫助孩子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避免那些駭人的新聞標題成為我們孩子的最後結局。
 
  在本書中,作者透過自身經歷的分享,協助各年齡層的孩子建立社交與溝通技巧,並幫助他們完成領袖訓練以加強自信。除此之外,作者也協助許多父母和孩子一起訂立網路界線,學習家人之間如何彼此連結、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並提出真實的需求。作者在書中再三強調的是,家長不是要一味地拚命反對小孩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而是應有系統地引導孩子多多關注身邊美好事物,少去在意那些不想要的事物。如此一來,真實生活與網路生活就可以達到一個平衡,孩子建立的信心,不需要透過網路虛擬世界中的掌聲才能得來。當孩子有了正確的心態,家長也與孩子一同進化,孩子便有了持續前進的勇氣,繁花自然一路盛開。
 
  願我們皆能擁有一個不被手機綁架的人生!

藍莓媽咪許婷婷(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主持人·日文譯者) 有感推薦

  • ISBN:9789576582530
  • 叢書系列:親子共學堂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