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成績和排名,不能衡量學習的意義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680

2021-05-12 00:00 (更新:2021-05-12 15:02)

by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梁莉芳

孩子在考後悶悶不樂,覺得自己「考差了」,他口中很差的成績是94分,雖然現在中小學不能公布成績排名,但透過成績分布,孩子知道自己在班上的後段。台灣教育改革推動多年,我們真的打破了分數的意義嗎?學校、老師、及家長真改變衡量孩子學習的標準嗎?


2163ad05ff397befe76abaca6c1bb10f-109446.jpg.webp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不公布成績排名,焦慮就會少一點嗎?

幫助孩子在分數背後找到自己

別讓僵化制度吃掉孩子的熱情

小學期中考試剛結束沒多久,各家小孩的考試成績榮登臉書「小一聯盟」社團最熱門的討論話題。台灣社會推動教育改革多年,從提倡家長參與、強調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到108課綱核心的素養,不過,我們文化裡對於分數和文憑的迷思,似乎還很難被鬆動和改變。

不公布成績排名,焦慮就會少一點嗎?

社團裡,有位媽媽分享,拜今日高科技,特定的縣市政府研發校園通APP,本意為增加親師互動與溝通的管道,沒想到未預期的後果可能是引發家長更多的焦慮以及對孩子學習更為嚴格的監督、管理。我們在政策上要求學校不能公布學生在班級和學校的排名,但透過按鍵輸入孩子的考試成績,孩子在班級上的成績分布,便在螢幕上無所遁形。

我們居住的縣市雖然沒有這類的科技管理,不過,孩子帶回的考卷上會有老師手製的分數區間和分布,或許老師的用意是希望家長能掌握孩子在班級整體的學習狀況,對部分家長而言也能緩解對於孩子學習狀況的不確定感和焦慮。但表格說話的對象不是只有家長,包括孩子。我們期待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在班上的分布嗎?如果是,大人們的用意是什麼?學習的本質與目的為何?需要透過與同儕的比較來激勵或是鞭策自己嗎?當一個個真實的孩子變成量化分數在表格上呈現時,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價值?


期中考剛過的隔天放學,我在孩子的學校接到他時,明顯得悶悶不樂,他覺得自己考差了,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口中的很差的成績是94分。我和許多媽媽一樣,習慣性地先檢討自己,反省是不是有意無意地明說或暗示孩子分數的重要,看到孩子的考卷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向來心細又敏感的他,從分布表上得知94分的自己,位居於班上的後段。台灣教育改革推動二十多年的現在,我們真的打破了分數的意義嗎?改變了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用來衡量孩子價值的標準嗎?

幫助孩子在分數背後找到自己

多數的大人們可能都同意考試的分數不能代表學習的成效,當然更不能反映孩子的學習熱情。拿掉考試之後,我們就無法衡量孩子的學習狀況嗎?在重視分數的文化價值下,考試的設計和安排,是協助孩子了解自己,或是成為阻礙?甚至影響自信心?

我和孩子花了點時間討論這段時間他在學校內以及在家的學習狀況。不需要依賴考試分數,我們都觀察到,他的閱讀興趣愈來愈廣泛,除了老師每天的指定讀物外,一起逛書店時,他能找到他喜歡的書,能專心沈浸在文字裡的時間慢慢地愈來愈長,他想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的不再只是零食,而是喜歡的故事書。

以前,問到他的學校生活時,他說最多的絕對是每個下課10分鐘和同學們的遊戲、玩耍,現在,他能描述上課的內容,有時候對於課堂上意猶未盡的教學主題,會希望我們陪他一起查找資料。面對老師指派的回家功課,以前多半是交差了事的草率態度,現在會邀請我們和他一起討論,他慢慢發現寫功課可以不是一件苦差事。

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興趣和熱情的,並不是考試制度、不是物質的獎勵,而是能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的老師,以及作為家長的我們所提供的陪伴、支持和等待的耐心。

別讓僵化制度吃掉孩子的熱情

看著這個6歲以前不懂得拿筆、不認識ㄅㄆㄇ的孩子,剛開始寫造句時經常困坐愁城,星期日的早上開心的跟我說,他3分鐘內寫了一百多個字的小日記。從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小一到小二生詞量的大增,過程中,我們沒有要求他的字體工整、造句精美,盡可能讓他獨立完成功課,除非他開口求助。說實話,我經常得按耐住老師的職業病,忍著不去糾正歪斜、大小不一的字體,或句子裡太多的「然後」和無意義的連結詞。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有自由的空間,好好地描述發生的事情、說出內心的想法。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我們經常焦慮孩子的「輸在起跑點上」或是「跟不上」,生活的忙碌讓我們沒有時間和心力觀察個別孩子的差異,消磨掉等待孩子依照自己步調學習的耐心,考試成了看似最快速、有效的評量判準,但一不小心僵化的制度也會大口吃掉孩子正在萌芽、茁壯的熱情。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需要成就感,讀完一整本《屁屁偵探》,學會了桌球發球,克服了上台說話的恐懼,考試的分數很有可能取代了他們日常生活裡其他成就感的來源。

這次的期中考過後,我們看似很順利的處理了「很差的」考試分數帶來的挫折,對我而言沒有太大意義的分數,對孩子心情的影響卻是如此的真實。在考試制度仍然存在的現階段,比起陪著孩子一起檢討考卷、檢視自己學習,更重要的是協助孩子了解分數的意義(和沒有意義),以及學習的動力永遠來自於他們對於未知的好奇和探究的熱情。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