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運動力,學習的新處方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6985?rec=i2i&from_id=5069810&from_index=1




運動的三大好處 學習力大躍進

 




2011-10-01 00:00 (更新:2018-09-10 14:54)

by 張瀞文 (親子天下雜誌28 2011-10-01出刊)

孩子過動、不專心、學習力低落嗎?運動是各種「學習病」的新處方,美國、日本實驗證明,把運動置入至每日的課程,能有效提升學力、打擊分心、消弭情緒困擾。以下三個運動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79b66f5e05b46f73e141f015aab9cd84-68979.jpg.webp

張緯宇、楊煥世、黃建賓攝

當親師擔心孩子在健康、學習、情緒、人際、品格等方面的種種問題,想方設法要提升各種能力時,這些新興教育問題最新的共同解藥,就是運動。

除了身體健康,運動能夠帶來的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好處一:運動提升學習力


大腦的研究證明,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提到,運動刺激大腦神經樹突增長,從根本強化大腦功能。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老師劉影梅分享幾項可以「愈動愈聰明」的運動,如網球、桌球、羽球等,因球的落點多元,充分刺激腦神經,球員必須眼明手快,投入高度專注,分秒都在反應;想贏球還必須有很快的決策速度,歸納對手打球習慣。

好處二:運動培養品格力

ssxQnlU.gif


對自己,運動可以鍛鍊意志力與耐力。


「運動教你如何競爭、如何反擊、如何獲得勝利,它是讓你建立信心最根本的方法。」美國女網名將大威廉斯曾著作分享,她在運動中學會了諸多人生課題:專注與紀律、面對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全力以赴的態度,以及謙卑。

對他人,運動教會孩子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運動家精神。


在運動中,大家彼此分享,建立友誼,從不同面向認識自己,體認到自己的極限。為了贏得比賽,孩子必須和隊友溝通討論,想策略。無論輸贏,孩子會知道,運動場上沒有永遠的成功。如何面對成功、處理失敗是終究要學會的課題。

品格與價值的教育很難「說給孩子」,但在每一場觀賞或親身經歷的賽事中,運動都提供了最佳的機會教育。

曾任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的陳美燕,一家人有共同看運動比賽的習慣,從比賽中,她跟青少年兒子談怎麼面對競爭?如何處理輸贏?有沒有比輸贏更重要的事?擔任大學教授的她也上網下載比賽影片,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

好處三:運動幫助好情緒

新北市義學國中校長楊尚青發現,運動對國中學生的情緒及壓力舒緩很有幫助,「國中時期荷爾蒙分泌旺盛,運動會讓精神活絡,生活比較不煩悶,也因為運動需要專注投入,可以轉移情緒。」


早期的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具有轉移情緒的功用,可以抒解壓力。近幾年來的大腦研究發現,運動時大腦充滿了腦啡,可以減低疼痛並產生愉悅感。

憂鬱症的研究也發現,運動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能抵抗憂鬱,許多精神科醫師甚至開始將運動加入憂鬱症的治療項目中。

每種運動讓人感到快樂的程度不同。劉影梅指出,當一個人從事跑步、游泳、騎單車等動作簡單但反覆的運動時,會「愈動愈快樂」。這些運動使大腦大量分泌腦啡,心神進入到與打坐入定相似的狀態,感覺平靜快樂。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提升專注力:動得夠才靜得下》(電子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天下x博客來電子書專門店

5ee3623743ee4c5601063da514e64180-254559.jpg

延伸閱讀:

五行動方案,培養愛運動小孩


送給孩子的一份禮物:運動力

體育課該教會孩子什麼?





成績和排名,不能衡量學習的意義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680

2021-05-12 00:00 (更新:2021-05-12 15:02)

by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梁莉芳

孩子在考後悶悶不樂,覺得自己「考差了」,他口中很差的成績是94分,雖然現在中小學不能公布成績排名,但透過成績分布,孩子知道自己在班上的後段。台灣教育改革推動多年,我們真的打破了分數的意義嗎?學校、老師、及家長真改變衡量孩子學習的標準嗎?


2163ad05ff397befe76abaca6c1bb10f-109446.jpg.webp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不公布成績排名,焦慮就會少一點嗎?

幫助孩子在分數背後找到自己

別讓僵化制度吃掉孩子的熱情

小學期中考試剛結束沒多久,各家小孩的考試成績榮登臉書「小一聯盟」社團最熱門的討論話題。台灣社會推動教育改革多年,從提倡家長參與、強調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到108課綱核心的素養,不過,我們文化裡對於分數和文憑的迷思,似乎還很難被鬆動和改變。

不公布成績排名,焦慮就會少一點嗎?

社團裡,有位媽媽分享,拜今日高科技,特定的縣市政府研發校園通APP,本意為增加親師互動與溝通的管道,沒想到未預期的後果可能是引發家長更多的焦慮以及對孩子學習更為嚴格的監督、管理。我們在政策上要求學校不能公布學生在班級和學校的排名,但透過按鍵輸入孩子的考試成績,孩子在班級上的成績分布,便在螢幕上無所遁形。

我們居住的縣市雖然沒有這類的科技管理,不過,孩子帶回的考卷上會有老師手製的分數區間和分布,或許老師的用意是希望家長能掌握孩子在班級整體的學習狀況,對部分家長而言也能緩解對於孩子學習狀況的不確定感和焦慮。但表格說話的對象不是只有家長,包括孩子。我們期待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績在班上的分布嗎?如果是,大人們的用意是什麼?學習的本質與目的為何?需要透過與同儕的比較來激勵或是鞭策自己嗎?當一個個真實的孩子變成量化分數在表格上呈現時,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價值?


期中考剛過的隔天放學,我在孩子的學校接到他時,明顯得悶悶不樂,他覺得自己考差了,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口中的很差的成績是94分。我和許多媽媽一樣,習慣性地先檢討自己,反省是不是有意無意地明說或暗示孩子分數的重要,看到孩子的考卷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向來心細又敏感的他,從分布表上得知94分的自己,位居於班上的後段。台灣教育改革推動二十多年的現在,我們真的打破了分數的意義嗎?改變了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用來衡量孩子價值的標準嗎?

幫助孩子在分數背後找到自己

多數的大人們可能都同意考試的分數不能代表學習的成效,當然更不能反映孩子的學習熱情。拿掉考試之後,我們就無法衡量孩子的學習狀況嗎?在重視分數的文化價值下,考試的設計和安排,是協助孩子了解自己,或是成為阻礙?甚至影響自信心?

我和孩子花了點時間討論這段時間他在學校內以及在家的學習狀況。不需要依賴考試分數,我們都觀察到,他的閱讀興趣愈來愈廣泛,除了老師每天的指定讀物外,一起逛書店時,他能找到他喜歡的書,能專心沈浸在文字裡的時間慢慢地愈來愈長,他想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的不再只是零食,而是喜歡的故事書。

以前,問到他的學校生活時,他說最多的絕對是每個下課10分鐘和同學們的遊戲、玩耍,現在,他能描述上課的內容,有時候對於課堂上意猶未盡的教學主題,會希望我們陪他一起查找資料。面對老師指派的回家功課,以前多半是交差了事的草率態度,現在會邀請我們和他一起討論,他慢慢發現寫功課可以不是一件苦差事。

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興趣和熱情的,並不是考試制度、不是物質的獎勵,而是能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的老師,以及作為家長的我們所提供的陪伴、支持和等待的耐心。

別讓僵化制度吃掉孩子的熱情

看著這個6歲以前不懂得拿筆、不認識ㄅㄆㄇ的孩子,剛開始寫造句時經常困坐愁城,星期日的早上開心的跟我說,他3分鐘內寫了一百多個字的小日記。從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小一到小二生詞量的大增,過程中,我們沒有要求他的字體工整、造句精美,盡可能讓他獨立完成功課,除非他開口求助。說實話,我經常得按耐住老師的職業病,忍著不去糾正歪斜、大小不一的字體,或句子裡太多的「然後」和無意義的連結詞。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有自由的空間,好好地描述發生的事情、說出內心的想法。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我們經常焦慮孩子的「輸在起跑點上」或是「跟不上」,生活的忙碌讓我們沒有時間和心力觀察個別孩子的差異,消磨掉等待孩子依照自己步調學習的耐心,考試成了看似最快速、有效的評量判準,但一不小心僵化的制度也會大口吃掉孩子正在萌芽、茁壯的熱情。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需要成就感,讀完一整本《屁屁偵探》,學會了桌球發球,克服了上台說話的恐懼,考試的分數很有可能取代了他們日常生活裡其他成就感的來源。

這次的期中考過後,我們看似很順利的處理了「很差的」考試分數帶來的挫折,對我而言沒有太大意義的分數,對孩子心情的影響卻是如此的真實。在考試制度仍然存在的現階段,比起陪著孩子一起檢討考卷、檢視自己學習,更重要的是協助孩子了解分數的意義(和沒有意義),以及學習的動力永遠來自於他們對於未知的好奇和探究的熱情。


延伸閱讀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培養孩子的適應力(adaptability )和行動力

像我們教孩子真實的、堅韌的、親密的友誼中必然會存在衝突、觀念不同、爭吵、一些相似的品味(可能多一點)和一些不同的品味(可能少一點),該做的是盡可能在維持三觀/底線的前提下,拓展自己對不同人的接受度,當爭吵發生時評估對方的情緒、動機和關係的價值,學習不同的應對策略以維繫友誼(盡可能理解朋友,有能力過濾目標尋找和自己觀念/人生方向相似者,並在關係中付出、包容的一方是關係的發起維繫者,作為接受的一方只要觀念/人生方向夠相似、懂得感恩、不把自己責任丟到別人身上也可以相處愉快),這是相當有挑戰性的維繫友誼的能力,能夠在爭吵後修復關係並且允許朋友做真實的自己的關係才是真正的朋友(伴侶亦同,和朋友的差異只在朋友在確認彼此關係方面是當朋友,因為雙方都認為當朋友比較愉快)

教導孩子真實的現實生活、人生中必然存在高低潮,也必然存在未預期的繞道和突發性任務,它們不可避免,教孩子預期會出現這些,事先列清單想好較常發生的意外,想好處理方法(做好準備和計畫)、願意回應當前使自己偏離個人計畫的需求、學習同時應付來自不同方向的工作需要,讓孩子擁有面對意外的彈性,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是受得住人生風浪、掌握生活必要的執行力。教導孩子他們的未來不是被他人決定好的目的地,而是由自己現在所做的一項項選擇所創造的地方,探索自己可能擁有的更好未來,未來就是一次次的選擇。人生必然有很多失去(第一次是失去F叔的「寶寶陛下」的特權),悲傷很正常只是需要陪伴~之後必然會獲得更好的(自己爭取或家人提供安慰、協助看到可能性),我們所有的運氣都來自我們的努力,沒有任何事物是真正隨機且毫不相干的。


只有行動能讓事情發生、導向成果,穿越一個小鎮最快的方法是從一個紅綠燈走向另一個紅綠燈,不需要等所有綠燈亮起再出發。思想和行動不衝突,做決定,行動,檢視成果(總結),學習(後設認知=總結改進)。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教出孩子的行動力!:11種執行力訓練輕鬆搞定聰明又散漫的孩



內容簡介

隨書贈「行動力訓練手札」
 
  ★美國學習與專注力失調中心心理學家、行為分析博士設計
  1~13歲聰明又散漫的孩子適用!全方位11項執行力訓練計畫!★
  ★No.1,美國AMAZON教養暢銷榜經典巨作
  ★No.1,行動力訓練專書

 
  你家孩子有這些「特質」嗎?
 
  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太散漫了?(散漫的面向太多,需細分)
  老是叫不動(任務啟動慢),動作拖拖拉拉,(時間管理差)
  做事常分心 (反應抑制弱),動不動就愛哭(情緒控制低)
  專注力不持久、組織力太弱、堅持力不夠……
 
  到底問題出在哪?
 
  其實,這些孩子有資質、有潛力、有動機,缺乏的只是成熟的大腦執行技巧或能力,他們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做」。這些執行能力恰與兒童大腦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35年來的研究與諮詢訓練經驗證明:
  父母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孩子的執行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父母「剛剛好的支持」:監督、提醒、鼓勵──>讓孩子自己跨越障礙
  ──>累積成功經驗──>才能真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學會獨立自主
 
  根據兒童發展最新研究顯示,很多有能力的孩子,都出現「執行能力不足」情形。
  美國學習與專注力失調中心心理學家、行為分析博士教你:
  配合兒童大腦發育、生心理發展,針對不同年齡層,
  運用4階段兒童執行能力評量表,找出孩子的強項、弱項;
  輔以循序漸進的訓練和技巧,提升孩子的11項執行能力,
  搭配27個實際教養案例,分析問題根源,
  輕鬆解決讓父母頭痛20項日常生活大小事。
 
  【6步驟完成執行力訓練】

  6步驟完成執行力訓練
  Step 1:確認想解決的問題行為
  Step 2:設定目標
  Step 3:父母主導=代替孩子的額葉做決定(父母提供誘因,孩子有成功表現時鼓勵他。)
  Step 4:規畫步驟=以任務清單提醒孩子做事流程(和孩子說:「去看你的那張表。」)
  Step 5:詢問與提醒=將責任交給孩子(父母提醒:「你現在需要做什麼呢?」)
  Step 6:轉換與內化=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孩子會對自己說:「我現在應該做什麼呢?」)
 
  【輕鬆解決20個父母最頭痛的問題】
  
  起床後上學前準備工作˙整理房間˙收拾個人物品˙做家事˙才藝練習˙準時就寢˙整理書桌˙寫作業˙收納筆記或作業˙寫報告˙準備考試˙處理開放性任務˙處理耗費心神任務˙長期計畫˙控制脾氣˙控制衝動行為˙管理焦慮˙應對計畫變動˙不要動不動就哭˙學習解決問題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市面上第一本全方位的孩子執行能力訓練教養專書。
  2. 本書針對孩子常見的問題案例,運用簡單的表格和評量,以實際做法提升孩子的執行能力。
  3. 隨書贈「行動力訓練手札」。
 
行動力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王宏哲(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李崇建(作家、老師、教育者)
  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彭菊仙(親子教養作家、3個孩子的媽)
  張正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翁菁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
 
  執行力=生活能力╳學習力╳解決問題能力╳夢想實踐能力
  執行力訓練計畫=大腦反應機制的模擬訓練

目錄

前言 從小培養孩子的執行力,學會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第一部 為什麼我的孩子聰明又散漫? 
目標:釐清孩子哪方面需要幫助?找出最需強化的執行能力!
 
第1章 聰明的孩子怎麼會這麼散漫?  030
【教養案例 1孩子容易分心,整理房間拖拖拉拉,過了半小時,卻一事無成……
【專家分析】孩子散漫,是大腦的統整力與執行力出了問題!
執行能力區隔愈細,愈能精準找到解決方案
【執行力發展順序對照表】
遺傳、環境與生長經驗,都會影響執行能力發展
在孩子還無法自主時,父母把自己的額葉借給他!
 
第2章 辨別孩子的強項和弱項,發現需要協助的地方  050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執行能力發展的重點
如何判斷孩子的執行能力是否到位?
【兒童不同年齡層須具備的執行能力任務對照表】
【教養案例 2有條有理但容易生氣的哥哥,和拖拖拉拉但有創意的弟弟……
【專家分析明白執行能力的彼此關聯,有助於擬訂協助孩子的方法
 
第3章 了解親子執行能力的強弱項關係,才能找出合作的方式  064
【教養案例 3雜亂無章的兒子和沒有時間感的爸爸⋯⋯
【專家分析親子強弱項相同,容易同理孩子,但效率不是更好就是更差;
親子強弱項若相反,雖容易親子衝突,但更懂得如何互補孩子的弱項
父母愈了解自己的執行能力強弱項,愈能找出親子合作的方法!
父母變通力強,是親子強弱項組合相反的解藥
【教養案例 4迷糊媽媽和迷糊女兒⋯⋯
【專家分析當負荷過重、壓力太大時,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況!
 
第4章 依孩子的能力克服障礙,完成任務!  076
【教養案例 5】孩子不喜歡師長指派的任務……
【專家分析依孩子的特質,陪伴孩子迎向障礙、克服障礙,發展自信!
【教養案例 6缺乏變通力、情緒控制力不佳的孩子不愛寫作文……
【專家分析弄清楚孩子抗拒任務的原因為何,了解障礙在哪裡?
只給孩子需要的支援,累積成功經驗,才能增強自信心!
 
第二部 奠定孩子思考習慣的十大原則與三大法門
目標:從調整環境開始,一一拔除讓孩子散漫的因子!
 
第5章 掌握改善孩子執行能力的十大原則  088
與其盼望孩子透過觀察獲得欠缺的能力,不如直接教導他們
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是正視執行能力弱項的第一步
由外在事物改變開始,逐步內化
外在改變包括:改變環境、調整任務、改變和孩子互動的方式
順勢運用孩子爭取主控權的內在驅力,不要與之對抗
把工作任務調整成符合孩子的能力
運用誘因鼓勵孩子
提供剛好足以讓孩子成功的支持
持續提供支持和監督,直到孩子能成功掌控任務
決定停止支援、監督和獎勵時,最好逐漸放手,別突然中斷
養成執行能力的三道門:前因、行為、後果
 
第6章 第一法門:幫孩子調整環境──A前因(Antecedent)  101
【教養案例 6孩子總在餓了、累了或興奮過頭時發脾氣……
【專家分析孩子還小時,要先開始調整「環境」而不是改變「孩子」!
改變實體或社交環境,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把任務變成孩子想去做的事
改變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第7章 第二法門:直接教導孩子執行的技能──B行為(Behavior)  113
【教養案例 7上學前拖拖拉拉,媽媽總要呼來喝去……
【專家分析善用教導和激勵,幫助孩子更有能力
改用「鷹架用語」溝通,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教養案例 8】 剛升上七年級,學校作業進度跟不上……
【專家分析逐漸減少監督孩子的步驟
訓練四階段:父母主導、規畫步驟、詢問與提醒、轉換與內化
 
第8章 第三法門:激勵孩子運用執行能力──C後果(Consequence)  134
【教養案例 9小孩玩具亂放、電玩超時、迷上滑雪且忽略課業……
【專家分析激勵,能讓孩子產生動機
用讚美來加強執行能力
在終點給些甜頭,讓孩子覺得付出有回報
使用正向激勵的話語,別用負面措辭
必要時,運用比較正式的獎勵制度
運用激勵計畫,通盤強化執行能力
 
第三部 11種執行力訓練應用,讓孩子學會獨立
目標:從20個最常見的問題,歸納11種執行力訓練,各個擊破孩子的散漫態度!
 
第9章 事先規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44
起初只提供最低限度的引導
奠定有效策略的原則
解決特定的日常例行事務
鎖定特定的執行能力弱項
成功設計引導策略的原則:以孩子為中心,保持修改彈性
訓練計畫如何按部就班進行?
【父母引導說明參見頁碼表】
 
第10章 20項生活常規的執行力訓練計畫  153
父母的的引導,應視小孩的年齡與發展而定 
1.起床後上學前的準備工作/2.整理房間/3.收拾個人物品/4.完成家事/5.才藝練習進度
6.準時就寢/7.整理書桌/8.收納筆記、作業/9.管理開放式任務/10.長期計畫
11.撰寫報告/12.準備考試/13.管理耗費心神的任務/14.整理筆記或作業/15.學習控制脾氣
16.學習控制衝動行為/17.學習管理焦慮/18.學習應付計畫的變動/
19.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哭/20.學習解決問題
 
第11章 提高反應抑制力──讓孩子學會思考後再行動  202
反應抑制力會在青春期再次受到挑戰!
【教養案例10父母講電話,小孩頻頻打斷……
成功關鍵:找出孩子真正想要的,主動滿足他!
【教養案例11】哥哥希望有個人空間與時間,對弟弟沒耐心,兄弟吵吵鬧鬧……
成功關鍵:父母堅守立場一致、說到做到!
 
第12章 強化工作記憶力──協助孩子練習記下任務的方法  214
孩子的工作記憶力會隨著年齡慢慢增強
【教養案例12老是忘記自己該做什麼,換衣服拖拖拉拉……
成功關鍵:一旦訓練啟動,須切實貫徹監督、提醒的動作
【教養案例13常常忘記提前確認該帶的體育用具……
成功關鍵:只聽孩子說好不準,必須看到實際行動!
 
第13章 改善情緒控制力──給孩子平撫負面感覺、找到正向情緒的力量  223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面臨情緒控制的挑戰!
【教養案例14】很有責任感的小孩,但一遇考試就焦慮……
成功關鍵:別做太多,只須給孩子主動提出的支持即可!
【教養案例15】比賽輸了就大哭大鬧……
成功關鍵:嚴格落實和孩子討論的替代策略!
 
第14章 強化持續專注力──讓孩子學會專心完成一件工作  235
隨著年齡增長,持續專注力也會慢慢增強
【教養案例16】做功課無法一鼓作氣,容易分心……
成功關鍵:持續專注力訓練最好能持續一整年=兩個學期
【教養案例17】寫功課拖拖拉拉,寫不完……
成功關鍵:適時獎勵的刺激,能讓孩子更積極掌握時間
 
第15章 學習任務啟動力──讓孩子學會做好分內事,不按喜好挑著做  244
要讓孩子自願做不喜歡的事,得從生活常規做起
【教養案例18】老是要媽媽不停地碎碎念甚至發飆,才會動起來……
成功關鍵:確實做到訓練機制,並持之以恆,才能讓孩子養成習慣
 
第16章 磨練優先順序規畫力──讓孩子學會計畫未來,從思考流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250
讓孩子熟悉計畫全貌,先從完成小任務累積,慢慢學會規畫力
【教養案例19】好學生遇到長期作業,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況……
成功關鍵:父母若都不善於規畫,須尋求老師協助
【教養案例20】臨時決定找朋友來家裡玩,結果不是朋友有事,就是媽媽有事……
成功關鍵:根據孩子的能力高低給予適當協助
 
第17章 培養組織力──讓孩子學會分類、收納、有效率地做事  260
從小建立規則,培養分類與收納習慣,奠定組織力基礎
【教養案例21作業、個人用品經常遺失……
成功關鍵:一次只挑一個問題,集中火力訓練!
 
第18章 灌輸時間管理力──讓孩子學會預估、分配,做時間的主人  268
孩子學會看時鐘後,就能慢慢將管理時間責任交給他
【教養案例22】總是很難準時出門……
成功關鍵:記錄提醒次數,確實掌握訓練的進展
【教養案例23】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工……
成功關鍵:確實的監督與確認孩子的任務品質同樣重要!
 
第19章 加強變通力──讓孩子學會因應變化,隨時調整步伐  277
孩子隨年齡不斷提升變通力,調整自己適應生活
【教養案例24】行程稍有變動,便大哭大鬧……
成功關鍵:務必要讓孩子對新變化有心理準備
 
第20章 提升目標堅持力──讓孩子練習實踐夢想的步驟與過程  285
持續鼓勵孩子完成任務=目標堅持力養成訓練
【教養案例25】喜歡嘗試新事物,但很快就半途而廢……
成功關鍵:調整任務的順序,讓孩子先完成任務,再做喜歡的事
【教養案例26】小孩一有錢,就想把它花掉……
成功關鍵:讓孩子看得到每次的進展,才能刺激達成目標的動力
 
第21章 養成後設認知力──讓孩子學會分析資訊、綜觀全局的洞察力  295
因果關係、概念統整,各階段都有不同任務
【教養案例27小博士型的孩子,經常糾正別人,自以為是……
成功關鍵:透過記錄讓孩子練習到能自我提醒!
【教養案例28小孩做事還算認真,但成果品質不夠好……
成功關鍵:提供具體改進建議,孩子才能明確知道自己疏忽的地方
 
第22章 如果父母的指導沒效果,該怎麼辦?  306
再次確認自己的訓練目標、執行態度是否明確
再次確認和孩子討論規畫的訓練步驟是否如實做到
若問題實在棘手,務必尋求專家協助
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接受檢測?
──檢測結果並不能找到改善方法,除非父母有特殊需求時才須檢測
小孩應該接受藥物治療嗎?
──建議先嘗試以非藥物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或兩者並行,減低藥物劑量
 
第23章 採非對立的方法, 和學校老師攜手合作  316 
 
第24章 支持、鼓勵與愛,陪孩子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324
國中階段的任務與活動增加,執行能力強弱的分野更明顯
讓青少年主動參與解決問題,有助孩子轉型為有責任感的成人
不要怕讓孩子遇到拒絕或失敗,父母只須給予重新振作的支援
讓孩子真實地體驗挫折,從中得到教訓
 
後記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啦啦隊!  331

推薦序
  
父母必備,兼具愛與管教的實務指南 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這是一本非常磅礡大氣、毫不藏私、內容豐富的指南。作者以專業的理論和實務背景,針對當代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也最艱難的教養,兼具愛與管教,條理分明地羅列出適用的行為學派方法以及人本主義態度。求知若渴的父母可以從頭到尾詳細閱讀,必有物超所值的收穫;分身乏術的父母從自己最關注或最困擾的章節開始,同樣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

推薦序
  
培養孩子的執行能力,父母是關鍵角色 翁菁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

  
  許多父母十分憂心孩子的執行能力不足、組織力太弱,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每個孩子多少有個別差異,但普遍來說,在少子化時代,有些父母因為過度保護孩子,降低對他們的生活自理期待與要求,造成孩子在家中自理的學習機會不足,加上不像過去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可以互相刺激。再者,孩子的課業壓力也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回家後讀寫的時間擠壓到休閒、睡眠和生活各部分,導致孩子執行能力的學習有限、能力不夠,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如此的趨勢下,我們鼓勵孩子在學齡前要上幼稚園,透過學校的群體生活,可以逐步學習每個階段應該完成的事情,孩子也會透過同儕的互相學習,及早跟上未臻完善的生活技巧。
  
  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確實不易,我們也看見許多家長在教養孩子上的分身乏術與無奈心情。不過我們要提醒父母,孩子的問題跟家長息息相關,這並非表示每個孩子的問題都源自於家長,但是孩子問題的改善,家長絕對扮演關鍵的角色。
  
  這本《教出孩子的行動力》對家長和老師們非常實用,因為書中有許多專業的評估表可以提供評斷和提醒,以及詳細的解說引導孩子如何發揮潛能,能一步步改善散漫而不專心的問題,讓孩子不論是學業上、生活上能夠更得心應手,更是邁向成功人生的必要過程。
  
  我最感動的是,作者明確提到,有些執行能力的問題是親子之間標準落差的問題,若是父母可以同時檢驗自己的執行能力,或許就會發現成人對自己的執行能力經常力有未逮,更何況是需要更多資源與協助的孩子。
  
  父母自我發現,就會對孩子投以同理心,用適合的方法解決家庭環境與改變生活節奏,自然而然的提升孩子的能力。
  
  父母自我檢視,就會重新調整對孩子的合理期待,讓他在改善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與自信。
  
  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才能雙贏,達到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永遠是我們值得為孩子努力的課題。
  
推薦序

有策略、有方法,散漫拖拉的孩子也會變得能幹有效率 彭菊仙(親子教養作家)

  
  大兒子的國中導師曾在他國二時指定他擔任班長,當時的我對老師的決定充滿疑慮,因為,從小到大,這孩子不是忘了交回條,就是忘了帶作業。
  
  在我眼中,他是全班最不具資格當班長的人選。沒想到,兒子因為認真盡責,竟然一連當了三個學期的班長。學校日時,一位同學當著我的面稱讚咱家小子是他認定的最稱職的班長!
  
  我才想起,曾幾何時,老早不是我緊迫盯人催著兒子簽名、交回條,而每每都是兒子仔細交代我要記得簽那些回條,準備多少費用,叮嚀我何時要參加什麼學校活動。
  
  回首孩子的成長歷程:書包整理不好,功課拖拖拉拉,讀書不知道如何抓重點,作業忘東忘西……多少令我驚心肉跳的畫面,多少聯絡本上的紅字,歷歷在目。然而,小子竟然在國二之後,不論讀書、考試、交作業或是準備學校活動,完全不再需要我任何的插手與支援。
  
  今天看到這本書,我才發現在兒子的成長歷程中,我的確做了很多本書提到的重要事情,來幫助他逐步成發展「自我控管」的能力,成為有行動力的少年郎!
  
  我會在環境上幫他去除干擾因素,我也曾針對他特定的散漫問題訂定策略,比如幫助他訂定「生活計劃表」,以及使用計時器來增強他的「時間管理能力」。
  
  我也曾鼓勵讀書容易恍神的他,藉由「點讀」的方式,以及「用尺引導視覺焦點」來強化他的持續專注力。
  
  我曾幫助他把很多艱難的大任務拆成一個一個小任務,然後逐步完成。比如說繪製一本自己的創作故事書,或是練習十多頁的小提琴曲目,以及國中時花費一整年的時間創作十萬字的推理小說。
  
  這些年來,我不間斷的協助孩子盡量「確實執行」每一個目標任務,藉由累積一個一個的小成功,孩子果真體認到何謂行動力,並因此增強了自我的信心。最終在國中畢業時,由老師親口跟我保證,兒子是她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一個散漫拖拉的孩子,一定有機會蛻變成能幹有效率的行動家,只要我們有策略、有方法,並且持之以恆!
  
  這本書幫助您偵測孩子在發展行動力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點,然後提出了非常明確而且效的因應策略,非常值得您親身嘗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佩格.道森博士(Peg Dawson, EdD)


  美國學習與專注力失調中心心理學家、行為分析師博士

  美國新罕布夏州樸茲茅斯(Portsmouth, New Hampshire)學習與專注力失調中心(The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Attention Disorders) 的心理學家;為全美學校心理輔導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以及國際學校心理學協會(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 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並曾獲得全美學校心理輔導師協會終身成就獎的殊榮。

理查.奎爾博士(Richard Guare, PhD)

  神經心理學家暨學習與專注力失調中心主任。其研究和著作主要偏重在學習與專注力困難以及神經障礙的了解和治療。奎爾博士擁有行為分析師資格,經常為各大學校和機構提供諮詢服務。

譯者簡介

胡玉立


  長期浸淫文字領域,喜歡為兒童朗讀繪本;兼事翻譯,譯有多本與親子教育相關書籍。現旅居加拿大,持續投身新聞媒體工作。

黃怡芳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MBA),主修市場行銷學,曾任職於外商科技及資產管理公司。譯作包括《葛拉漢永恆的投資智慧》、《川普、清崎點石成金》、《2秒優勢力》、《談判游擊戰術》、《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等書。


  • ISBN:9789863840763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多讚美達標的自己,有助養成好習慣


2020-01-20 00:00 (更新:2020-12-31 14:36)

by 曾多聞

好習慣是怎麼養成的?美國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家指出:不是一直重複做一件事就能養成好習慣,而是情緒上得到「獎勵」才能養成好習慣。


2ab511c5f4866a4e74879490e1195773-198685.jpg.webp

照片:shutterstock

我們的新年計畫沒有持續、飲食控制沒有落實,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動機難以保持。在新書《小習慣:改變一切的小改變》(暫譯,Tiny Habits: The Small Chang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行為科學家、史丹佛大學行為實驗室創辦人B.J.福葛(BJ Fogg)告訴讀者,如何克服動機無法持續的問題,讓改變持續發生。根據超過20年的研究以及輔導超過4萬人的經驗,他設計了一個「小習慣法」(Tiny Habits method)。這個方法不難:將大目標分解為小行動,找出方法將小行動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做完一個小行動就給自己情緒上的獎勵,這使自己感覺良好,這會激勵我們的大腦持續做一樣的事,最終養成習慣。

福葛指出,當人類做出一個行為時,會立即感受到一種與該行為直接相關的情緒,如果這種情緒是正面的,人類就會重複做出這種行為,這就是習慣的本質。

創造好情緒,是養成習慣的開始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只要一直重複做某一件事,就會養成習慣;如果習慣無法養成,就多做幾次,自然就會養成習慣。但福葛指出,這是迷思。如果做這件事不能讓我們感覺良好,就算一直強迫自己做這件事,也不會養成習慣,反而是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停止不再做這件事。相反地,如果一個行動讓我們感覺良好,我們自然就會再去做這個動作,習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養成了。


例如,你給你家的青少年一個手機。他很快就會上癮,因為滑手機讓他感覺良好。又例如,你想健康飲食,但沒辦法持續,因為吃蔬菜不能讓你感覺良好。

福葛說:「情緒創造習慣。」認清了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有效地去養成好習慣,遏阻壞習慣。

如果你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或者培養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你首先要做的,是創造一個好情緒。這不是魔術;這是科學。當你做了一件令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大腦便會分泌令身體愉快的多巴胺,之後你的身體便會自然而然地想重複去做這件事。

ssxQnlU.gif


別忽略立即自我讚美的益處!

如果不能自然而然感覺良好,怎麼辦呢?那就自己去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創造這種良好的感覺。這種獎勵必須是立即的,如果你早上做了一組重量訓練,到了晚上再去看一場電影獎勵自己,並不會使你的身體自動把重量訓練與看電影連結在一起。

立即獎勵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讚美。簡單的正向肢體語言就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提供身體立即的獎勵。福葛提供幾個簡單的情緒激勵法:

● 對自己豎起大拇指、或大喊「耶!幹得好!」

● 大幅度微笑並對自己點頭

● 自己鼓掌,或者想像一群人為你鼓掌

● 哼一首輕快的曲子或跳一小段舞

福葛說,不論你想開始運動,或者開始健康飲食,或者戒斷社群媒體,每次做到了,就用這些簡單的情緒激勵法來自我慶祝,讓大腦把這些行動跟正向情緒連結再一起,如此便能更快就養成好習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