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課很好、很優秀,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常是大人判斷孩子現狀的準則。但許多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觀察,在乖小孩、完美小孩的背後,可能潛藏許多無法言說的情緒。外表愈光鮮亮麗,就愈不願意被別人知道他的內在。如何幫助孩子在升學壓力、父母期待和自我表現,有適切的認識?
聰明、乖巧、懂事、不須大人擔心——這是許多人對所謂「乖小孩」的形容。但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其實孩子在這些正向特質的背後,可能潛藏許多無法言說的情緒。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根據實務經驗,曾在自己的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中寫道,從小到大一直表現「良好」,各方面都不需要大人操心的學生,有時候就像個「未爆彈」,或許不會在青少年的階段爆開,但很有可能在大學或甚至就業後炸裂。陳志恆說,這些孩子往往在成長階段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叛逆期,以至於出了狀況,家長幾乎是處在無預警的狀況,完全措手不及。(看更多:我們從不束縛孩子,國中的女兒為何割腕上癮?)
陳志恆在專訪中進一步指出,在實務上最難辨認是否出了狀況的孩子,就是那些一路課業表現都不錯、人緣良好,甚至可能是學校風雲人物的學生,「因為他們往往『自我要求』很高,遇到問題就會自我壓抑,外表愈光鮮亮麗,他們就愈不願意被別人知道他的內在。」但也因此,這些案例被察覺的時候,情緒問題都已經非常嚴重。(看更多:陳志恆:學校、家庭共編支持網,穩住自己再接住憂鬱孩子)
2018年董氏基金會發布一項美國巴斯大學和約克聖約翰大學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了1989年至2016年間,41,641名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資料,針對跨世代的完美主義傾向進行量測。該研究運用「多維完美主義量表」,從3個面向進行分析:自我面向(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社會面向(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和其他面向(給予他人不合理的標準)。研究結果發現,愈年輕的大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比前幾世代的學生還要高上許多,3個完美主義面向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有可能是導致近來年輕人罹患精神疾病人數攀高的原因之一。
無法面對不完美
就如同以真實事件為基底撰寫的《麥蒂為何而跑:一位典型美國青少年的掙扎與死亡悲劇》一書,主角麥蒂在成長過程中,無論在社交、學業還是運動表現,一直都是超越眾人期待、人人稱羨的天之驕女,然而卻在進入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後,因為無法處理高度競爭下的焦慮與重壓、也無法面對現狀的「不完美」,而逐漸產生自我否定、情緒低落等憂鬱症狀,最後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陳志恆點出,這些自我要求非常高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不想麻煩別人」,所以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他們常常都會選擇硬撐,直到快要撐不住了才會向外求助。
高中輔導老師巫志忠根據13年輔導經驗,建議家長若發現原本沒什麼問題的孩子突然出了狀況,首先要接受孩子可能有憂鬱症的事實,並盡力配合學校輔導老師、醫療機構,才有可能幫助到孩子。巫治忠表示,家長常會不自覺的說,「這孩子功課很好、很優秀,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其實這類不願意承認孩子狀況的「病識感」不足,對孩子的幫助非常有限。
同樣接觸過許多青少年案例,陳志恆指出,其實課業學習的落後或下降,可以當做一個判斷指標,用來觀察出孩子在哪個時間點遭遇到了困難,導致學習動力突然或是漸進的降低。陳志恆也說,常常有家長會覺得,怎麼孩子上學期或國中時期還好好的,到了下學期或是進到高中卻突然掉了下來?這其實都是一種警訊,家長可以開始觀察孩子有沒有其他的行為症狀,像是缺課開始變多、性格變得安靜沈默、是否在家會莫名哭泣或是開始出現體重改變,明顯吃太多或是不吃的情形等。
若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已經出現狀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無論是家庭或是學校,都應該要多幫助青少年覺察自我,進而修正調整他們對「完美」的標準,在教育中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找到自我的獨特性,讓他們知道社會的形成本身就是「多元的」,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我的角色定位,就能有效減緩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
被迫呈現陽光歡樂的一面
《麥蒂為何而跑:一位典型美國青少年的掙扎與死亡悲劇》的作者Kate Fagan在書中提到,面對青少年和網路時代,我們必須更重視青少年情緒問題的議題:「在這時代,許多人被迫呈現出正面積極、陽光歡樂的一面,但這樣的一種『被迫』,反而讓壓抑的那些黑暗潛藏在心裡面,潛伏等待爆發的一天。然後當你身邊的人爆發了,你可能會很訝異的說:『可是平常他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面看起來不是這個樣子啊?』」
科普心裡作家海苔熊曾在失落戀花園網站提及,光鮮亮麗多是孩子「選擇性」呈現的樣貌,或許不想讓身邊的人擔心、或許是不想暴露自己糟糕的一面,所以選擇把最深沉的黑暗藏起來,但這些情緒往往最後會以爆炸性、毀滅性的方式呈現。
巫志忠也提到,在升學導向的學校裡,學生在升學壓力、父母期待和自我表現上面,很容易產生焦慮和高度的自我要求,這些在無形中都可能會讓學生的身心狀態變得較為不穩定,因為過去這些孩子可能在國小、國中都名列前茅,但到了高中一碰到更競爭的環境,就會遭遇挫折,這些情緒的調適如果沒有做好,就可能會產生焦慮和憂鬱。
針對這些憂鬱情緒的處理,陳志恆也曾在部落格中寫道,向來乖順的孩子其實不太敢向大人表達壓力造成的痛苦,因為一旦說出來就「不是乖孩子」,可能會讓父母擔心,或是被認為不努力、懶惰,但是這些情緒如果不即時處理,就會變成身體病痛來表達,身體的症狀不只代表孩子的不舒服,也是他們內在無從發聲的情感代言人。因此,陳志恆建議,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叛逆」,支持他們的獨立思考,別讓孩子失去表達自我情緒的機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