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814-%E5%AF%A6%E6%88%B0%E5%B0%8D%E7%AD%96%EF%BC%8F%E5%AF%A6%E6%88%B0%E6%BC%94%E7%B7%B4+%E6%90%B6%E6%95%91%EF%BC%99%E7%A8%AE%E8%BB%9F%E5%BC%B1%E5%85%92/?page=2
你家有退縮小烏龜、自大膨風俠、不認輸小霸王等等讓人頭大的孩子嗎?本文歸納常見的九種無法從失敗中學習的孩子類型,提供改造媽寶的實戰演練。
長清兒童棋院某次小棋士團隊闖關遊戲中,圍棋功力高跟棋力較低的小棋士們,面對挑戰與輸贏的反應很不一樣。棋力低的隊伍,明明快輸了卻不知道努力想辦法,後來真的輸了就生氣、大哭;而棋力高的隊伍則專注迎戰,發現快輸了就馬上開會找對策,等到真的輸了,雖有點遺憾,他們卻說:「嗯,剛剛那盤還滿過癮的!」比完了大家檢討剛剛卡在哪裡,最後,甚至會敬佩對手在某方面的過人努力。
面對挫折的能力是可以學習的
孩子的本性不同,面對挑戰困難時,需要客製化的引導,先理解孩子,才能讓他們從「軟弱、逃避」等原始本能反應,進化到能夠「省思、調適」的理想反應模式。棋力高的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能如此冷靜、積極主動的面對挫敗經驗。《親子天下》集結了家長最頭疼的九種軟弱兒類型,最常見的錯誤引導,以及針對該類型的對策提供家長應對。
想逃避 1 意志薄弱 小烏龜
內心話:「小烏龜」內心充滿害怕,面對眼前挑戰,根本無法思考,有的連第一步都沒跨出去,在挑戰的門口就逃之夭夭,或者有的意志薄弱,遭遇小挫折就不想再繼續下去。
必敗做法:小烏龜按照自己過去的負面經驗,認定了面對挑戰與學習,最安全的路就是「躲起來不要碰」,爸媽若只是給口頭鼓勵,推他們去挑戰,「這個真的很簡單,試試看嘛!」而沒有預備他們面對挑戰的信心和能力,就像把一個沒有背降落傘的人推下懸崖一樣,下次他們還是不敢往下跳。小烏龜容易惹毛爸媽,但大人一味的生氣與責怪,或最後放棄對抗、過於順從他們的天性,也會讓他們更退縮。
對症下藥:
1 用階梯式挑戰增強信心
小烏龜需要練習有效打擊,在行動中點滴累積「我可以」的自信,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分析,關鍵在於大人先做適當難度的球給他們殺。發球難度必須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學習上可以提供分段、階梯式的作業,陪伴他們從開始到完成這一整個階段,慢慢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所理解。
2 帶孩子回頭看心中的小惡魔
小烏龜在面臨挑戰過程中,情緒上先著重建立自信,再引導他們察覺情緒。當他們跨出第一步時,引導他們以下問題:「當初害怕嘗試的原因為何?心中可怕的小惡魔真的存在嗎?可以用其他方式打敗小惡魔嗎?做到了感覺怎麼樣?」小烏龜很容易半途放棄,請他們幫自己設定「堅持獎勵」,若是努力撐到某個階段,就給自己一個小鼓勵。
3 同理孩子天生的脆弱面
《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書中提醒,有些孩子天生就對錯誤產生強烈且負面的反應,容易有挫折感進而自暴自棄。這時爸媽記得先放過自己、也放過小孩,才能拿出理性的對策引導。首先是展現同理心,比如當孩子組裝飛機可能遇到困難,爸媽可以事先告知孩子,這個工作可能沒那麼容易,如此一來當困難真的來到,孩子的防禦心無形中會減輕;也告知孩子爸媽會在身邊伸出援手,讓孩子願意求救。事前也可以跟孩子討論備案B計畫,讓他們感覺帶著安全氣囊自信上路。
想逃避 2 自大臭屁 膨風俠
內心話:「膨風俠」其實很焦慮,他們面對挑戰或學習缺乏實際嘗試的經驗,也許不是沒有能力,但因為害怕,就用誇大好幾倍的吹牛泡泡來保護自己。
必敗做法:膨風俠最怕被直接戳破吹牛泡泡,若是數落、貶低他們,比如「明明就不會、你剛剛幹麼說謊!」或是酸他們「程度那麼差,還敢說大話!」膨風俠聽了會「見笑轉生氣」,更加逃避不願意跨出嘗試的第一步。
對症下藥:
1 帶孩子一步步檢視能力清單
膨風俠牛皮吹太大,看不見自己到底幾斤幾兩重,因此首要任務是帶他們客觀認識挑戰、檢核自己的能力,並加以整合,看清楚「挑戰與我」之間的關係。爸媽可以陪伴孩子先將挑戰切成好幾種能力,比如:自行車環島需要體力、持續力、危急應變能力等,再回頭跟孩子一起檢查自己具備了哪些能力,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持續力夠不夠強,就實際去騎一段路,測量自己是否能在車上騎乘超過兩小時而不會喊累。先用能力清單了解自己,再判斷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個挑戰。
2 善用「如果……那麼……」造句法
膨風俠很容易過於樂觀看待挑戰,因此要把他們從空中拉回地面上,具體思考對策。《孩子如何成功》書中介紹了一種心智對比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如果想要獲得正向結果,過程中必須克服哪些可能的障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如果……那麼……」造句法,比如:「如果」放學後寫作業時因為看電視讓我分心,「那麼」我就要等到做完功課才看電視。
3 肯定孩子有的,接納孩子不足的
膨風俠的爸媽有時會被那些從天而降的吹牛泡泡搞得很煩躁,要是情緒一上來會想直截了當澆冷水,告訴他們世界有多殘酷。不過此舉並不能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因此跟膨風俠交手切記,別把重點擺在數落貶損他們,而是放在正面肯定他們擁有的能力,接納不足之處,讓膨風俠感到安心,不再用泡泡武裝自己。
想逃避 3 什麼都要 小貪心
內心話:小貪心是充滿活力的孩子,看到別人學什麼就想學、都覺得好玩,問題是「沒辦法持續」,什麼都會一點,卻什麼也不精。因此只要看到更有趣的、或者目前所學遇到了困難阻礙,就容易放棄、轉移焦點。
必敗做法:小貪心通常有「很主動安排、太民主、但也很反覆」的爸媽。只要小貪心想要A,馬上就能得到A;小貪心一抱怨B太無聊,爸媽也許沒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就幫忙移除B。小貪心的爸媽也常因為太主動給予,事後被孩子抱怨而惱怒,回過頭來數落孩子,態度反覆讓人困擾。
對症下藥:
1 在學得正起勁時與孩子打契約
小貪心的學習熱情可能不需要太操心,但需要好好練習「堅持」。長清兒童棋院執行長單家平說,面對這種多元目標型的孩子,最好在他們學得正起勁時跟他們打契約,契約書中明訂每進步一段就給多少獎勵,但若是退步了、中途放棄也有罰則,他們需要一點點外來的壓力逼自己堅持下去。
2 與孩子分析「想要」與「需要」的差距
小貪心想要的太多,但資源時間有限,必須學會取捨。以才藝為例,爸媽可以跟小貪心坐下來,將目前想上的才藝課程拿紙筆寫下來,除了才藝主題之外,同時寫下「可學到什麼」、「上課+課後練習時間」、「想達成什麼目標」、「學費」等等更全面的資訊。衡量需要跟想要之間的差距後,做出取捨,就像提一份企劃書那樣,告訴爸媽為何如此選擇,找出自己最需要、最優先的選項。過程中孩子也同時學會了分析、歸類、比較跟評估的能力。
3 來一堂「棉花糖」的等待課
小貪心之所以無法做取捨,一部分原因是少了某種程度的等待跟受挫,因此爸媽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太主動給,也讓孩子有機會練習等待。王意中舉例,跟治療購物上癮的貴婦病一樣,要小貪心把他們「真的真的很想要」的才藝課清單寫下來,放在抽屜裡先擺著,等到一段時間後再想想,是否還是那麼想要學。時間可以洗練沉澱思考,過程中也讓孩子去練習思考。
不認輸 1 呼天搶地 小崩潰
內心話:小崩潰的情緒變化很劇烈,上一秒晴天、下一秒馬上狂風暴雨。小崩潰內心會不斷自我暗示,眼前的挫折有如地球毀滅般可怕,所以還沒走到挑戰的終點,就先淹沒在自己狂暴的情緒漩渦裡。
必敗做法:小崩潰通常會遇上「馬上反應型」的家長,比如大哭馬上被安撫、生氣馬上被制止,或一直怕孩子會崩潰,所以生活中不斷的打預防針,幫他們拿掉挫折。
這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情緒強度,因此企圖馬上讓情緒回穩,卻容易讓孩子陷入「崩潰就得到回應」的慣性循環中,只要碰到一點不如意就全家雞飛狗跳,如臨大敵。但負面情緒的門一開,理性思考就關閉,忘記除了處理情緒之外,還要做更重要的思考。
對症下藥:
1 幫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座標
可愛的小崩潰總是直白的展現情緒,但是需要訓練覺察自己目前在什麼情緒狀態,以及如何調整轉移情緒的能力。首先要幫助他們在情緒地圖中標出自己的座標,然後找出因應對策,比如,當我開始流汗不停的搓手,代表我很緊張;如果是在寫考卷,我要不要先深呼吸,或者先跳到下一題,哪種方式對我來說最有效、下次怎麼提醒自己。爸媽平時應該幫助小崩潰把自己情緒強度調回適當強度,若是一點點小難過,可以怎樣化解讓自己回覆穩定。之後就像放影片的倒帶鍵那樣,跟孩子討論整個過程的變化。
2 增強心理素質,從客觀角度看自己
九座世界盃冠軍的台北市景美女中拔河隊教練郭昇說,國際大賽中,實力相當的隊伍比的不是技術、不是肌耐力,而是看誰的心理素質高,只要能排除內心對「輸」的恐懼,誰就能取得勝利。拔河隊平常除了扎實的基本訓練之外,還做了「情報蒐集」、「客隊移地練習」,來加強心理強度。情蒐指的是郭昇會去集結整理各國隊伍的出賽影片,仔細觀察分析,找出自己的優劣勢,在上場對決那刻也比較篤定不會慌亂;「客隊移地練習」則是出賽前,景美拔河隊會整隊進駐他校的拔河場,找實力更強的男子隊伍做練習賽,一方面感受更高的拉力強度,一方面以作戰術模擬。情蒐跟客隊練習的作用,在於幫忙自己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看對手跟看自己,以及兩者之間的比較。
不認輸 2 死不服輸 小霸王
內心話:小霸王用無比的堅毅試圖對抗阻擋失敗的到來。他們經常因為不認輸引來不好的後果。比如他們太過堅持、完全缺乏彈性溝通空間,喜歡硬ㄠ、無賴、修改規則,最後變得樹敵甚多、沒有朋友玩伴。
必敗做法:別說「輸了就輸了,有什麼關係」,「輸」的關係可大了,他們自我期望甚高,別想用一句話安撫他們。另外「直接命令他們該怎麼做」也無效,唯有專業跟道理才能有效說服他們。
對症下藥:
1 用「覆盤」做反省精進
若能以領悟學習喜悅的方式來帶領小霸王,比較容易跨過不認輸的關卡。長清兒童棋院老師彭玉如提出棋手「覆盤」的方法,是在對弈後馬上將那盤棋一子一子的恢復,找資深的前輩檢討推敲,找出可能的輸贏關鍵點。「覆盤」可以讓小霸王了解剛剛哪邊下錯?為何下錯?是誤判情勢、沒有縱觀全局、還是一時出手太快?從中得到教訓與領悟。
2 跟「輸先生輸小姐」切八段
小霸王喜歡「包贏人生」,但現實世界可不是這麼運作。但跟小霸王講大道理又不容易消化吸收,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建議,小霸王不喜歡輸,溝通時把他們跟輸贏切開來看,回頭看輸贏這件事給他們帶來了哪些困擾,並加強他們可以自己決定事情發展的信念。比方莫茲婷會問中低年級的小霸王:「剛剛有一個輸先生是不是來過?」孩子好像理解的點點頭後再問:「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輸先生來了以後,讓你發脾氣大吵,害你現在沒有玩伴了!」等孩子思考一下再問:「那你要繼續跟輸先生做朋友,還是跟他切八段?」最後跟孩子討論,如果要跟輸先生切八段,可以有哪些方法,發展幾種輸的對策備用。
3 多提供團體合作的機會
王意中提醒,爸媽檢查一下小霸王的環境中是否有太多競爭性的玩具遊戲,或者平日太常強調個人輸贏,轉而提供多一點團體形式的學習或遊戲機會,讓孩子在團體中體驗跟他人在一起,不是只能拚輸贏,還有合作等其他的學習模式。
不認輸 3 作弊說謊 小聰明
內心話:小聰明的腦袋轉很快,遇到困難也懂得想辦法解決,知道哪邊可以抄捷徑,怎樣做對自己最有利,甚至還會說服同儕買通關節跟他一起圓謊,但往往忽略了規則、公平與是非,所想所做都是不對的方法。剛開始小聰明的作弊、說謊等行為可能只是很小的事件,極需要大人即時的解釋與帶領。
必敗做法:當大人發現小聰明剛開始「抄捷徑」的時候,最忌馬上貼壞標籤:「你怎麼這麼丟臉!你沒救了!」或者在公開場合中賞巴掌,用言語或肢體嚴厲羞辱孩子。偏偏大人最容易被小聰明的錯誤行為激怒,「你跟誰學的!我有這樣教嗎?」結果往往是大人比小孩更激動,大人那股「我一定要糾正你」的正氣只會嚇到他們。
對症下藥:
1 讓孩子明白你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處罰
大人面對孩子犯錯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在失敗中學習的重點。慈馨兒少之家的孩子回憶,過去犯錯只記得大人的嘴巴在他面前開合開合教訓了半小時,他罰站半小時,那次的學習是「好倒楣!被抓到」。慈馨教保組長廖慧雯認為,大人要有心理容量允許孩子犯錯,不失控羞辱否定孩子整個人,讓孩子知道大人想幫忙解決而不是要找碴,把眼光聚焦在如何解決以及有何學習,才有可能邀請孩子從錯中學習,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家長也要冷靜處理別砸鍋。比如有家長發現孩子下棋偷放一顆旗子或挪動棋子的位置,馬上大罵:「這麼小就會作弊!」彭玉如說,聰明孩子的教養挑戰本來就比較高,有時候事情也沒這麼嚴重,不需要馬上扣帽子判生死,而是跟孩子一起釐清行為跟結果的正當性。
2 實際練習「輸」,從「輸」中站起來
《孩子如何成功》書中提到西洋棋老師伊利莎白帶領小棋士的方法,就是習慣失敗、分析錯誤、跳脫慣性思考。她說,優秀的棋士若是久久輸一次,可以找藉口或遺忘它,但若是每回練習時都要輸好幾次,失敗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小棋士就必須找到方法將自己跟失敗區隔開來,承擔失敗但不過分自責,「輸棋只是你做的一件事,而不是你這個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從中找到新的思考方法,如何跳脫框架思考,不用直覺或慣性反應,而改用更有效、卻比較不常用的反應來應對,就能經常發現新策略。
被打趴 1 麻木冷漠 小無感
內心話:孩子會變成小無感有兩種原因,第一是用隔離、否認來逃避不想接觸的事物,嘴巴說沒差但其實內心很在乎,這邊被隱藏的情緒會轉而在其他地方展現,或他們無法接納自己有負向情緒。第二是對事物沒動機、熱情,生活體驗太單一貧乏。
必敗做法:小無感最不需要沒頭沒尾、斷裂式的處罰與指責。若是沒經過陪伴引導思考他在考「三十分」的歷程中做了什麼?有無努力?缺了哪一塊?該怎麼改善?只知道考差就被禁足跟沒收 iPad,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該反省什麼。
對症下藥:
1 讓孩子脫離「舒適圈」
父母總是本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他們其實需要一點點困境、挑戰跟匱乏,證明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藉由戶外探險體驗,讓參加者重新認識自我,執行長廖炳煌解釋,他們會預備好參加者有充足的身心準備,包括體能、精神跟意志力,然後讓參加者脫離舒適圈,創造不一樣環境給予挑戰。「跳脫舒適圈」是因為人們會將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若處於不同環境,人會跳脫慣性思考,找出可得的資源來解決問題。比如有位參加營隊的孩子第一天就打電話回家哭訴,說蚊子好多晚上睡不著,第二天繼續哭訴只睡一小時,無非是希望家長接他回到「舒適圈」。後來廖炳煌接到家長電話也不說破,只承諾會注意。後來孩子逐漸打開心胸,跟營隊建立信賴感,才向爸媽坦言其實累趴了、天天睡足八小時。
2 訓練孩子承擔必要的後果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曾端真建議父母運用「自然後果」跟「邏輯後果」,訓練孩子負責與自律。自然後果是孩子從生活經驗中學到行為跟後果的關聯,知所警惕避免再犯。但關鍵是當孩子經驗到自然後果,如東西忘記帶被老師寫聯絡簿,家長就不再說教,否則會降低功效;此時要強調應對方法,聽聽孩子的說法、釐清始末,討論類似情境可有的選擇。邏輯後果則是孩子犯錯需接受某種他不喜歡的後果,但必須注意正當原則(後果與行為有相關、量要合理)跟民主原則(事先討論而非家長單方面制定),否則容易引來反抗,邏輯後果的目標在訓練孩子透過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讓他們在非強制狀況下達到負責與自律。
被打趴 2 怪東怪西 小茶壺
內心話:這類孩子用指責別人的方式來逃避失敗,只要把罪過都推給別人,自己就不用負擔成敗的責任。剛開始小茶壺會找出連自己都覺得不合邏輯的背黑鍋對象,但是講久了真的會忘記自己其實不是旁觀者,而是真正的主角。
必敗做法:當小茶壺開始擺出指責姿態時,最怕遇上「反駁型」大人,「你上次自己還不是把燈關掉……」只要有人反擊,小茶壺會愈講愈起勁,一旦鬥起嘴來,小茶壺是不會輕易放棄的。小茶壺擅長開闢戰場,邀請大人進來參戰,這時大人記得別跳進去。
對症下藥:
1 恭喜你,得到一張「犯錯卡」
集點卡用外在鼓勵的方式驅動孩子多做正向的行為。人人都不愛犯錯,但莫茲婷創造了一個鼓勵失敗學習的「犯錯卡」,在孩子犯錯時,鼓勵他們不害怕,用正向態度面對失敗,從中吸取養分。犯錯卡的使用方法是,犯錯時詢問孩子:「你要勇於認錯,還是不認錯?」「你願意學習改變嗎?」「若願意,恭喜你得到一張犯錯卡」「請在卡片寫下這次犯錯的學習」「學到經驗了很棒,請繼續改變」「累積數張犯錯卡,開一個慶祝派對」,用顛覆傳統的概念連結犯錯跟集點,讓孩子不怕犯錯。
2 爸媽示範真正的道歉,不附加但書
小茶壺幾乎都從生活中複製指責別人的對話。因此小茶壺的爸媽請檢查自己是否無法容忍犯錯、不習慣認錯、不常道歉,尤其沒對孩子道過歉。很多爸媽說自己有道歉,但使用的句子是「好啦,爸爸跟你道歉啦,但是那是因為你……,我才會……」錯了就錯了、沒有「但是」,有「但是」的道歉依舊是在指責孩子。
3 打破慣性的五步驟對話法
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常務理事李崇建建議打破慣性的親子對話法如下:一,父母深呼吸覺察自己的情緒;二,調整自己的外在姿態,雙肩平放雙手自然往下放;三,用低沉穩定的語調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四,停頓、提醒自己擺脫慣性模式,然後用「我很好奇」繼續對話,而不用指責強烈的「為什麼你……」五,發掘孩子的感受與最深層的渴望,渴望被愛、被接納、被認可……用對話連結孩子深層的渴望。
被打趴 3 我真沒用 小自責
內心話:小自責透過一個特別的濾網看自己,只看見自己沒有的、不足的地方,不斷的負向自我提示:「我是個很差的人」,即使曾付出努力,也容易因為無法得到立即回饋而否定努力。這個特別的濾網常來自最親近的父母。
必敗做法:小自責最怕遇上把「行為錯誤」跟「整個人都出問題」劃上等號的大人,「你是怎麼搞的!你看看你!」一次次失敗的外來指責,讓他們跳過檢討努力跟過程的步驟,直接幫自己打叉叉,把失敗錯誤歸結到個人因素上,陷入自責中不可自拔。小自責的自我價值低,帶領難度最高,若遇到習慣馬上驗收教養成果的大人,彼此挫折都會特別高。
對症下藥:
1 當失敗發生,帶孩子做正向解釋
當孩子面對失敗,他如何解釋將會影響他的自我價值感,跟之後是否能培養出輸贏的素養,因此,小自責需要正確的歸因教育。正向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著作《教孩子學習樂觀》中表示,樂觀的人把不幸的事情解釋成特定的;悲觀的人則詮釋為普遍的。例如考試沒過關時,樂觀的孩子可能會覺得「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準備」(特定的),悲觀的孩子有可能歸因於「我沒有其他同學聰明」(普遍的);比賽打輸了,樂觀者會覺得「我不擅長踢球」(特定的),悲觀者則認為「我運動神經不好」(普遍的)。當孩子把失敗當成特定事件來解釋時,雖表現不佳,他仍可以在其他部分努力。有了這樣的想法,他自然就有動機去嘗試,毋須外力介入。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說,家長可以將孩子的好行為放大成「長久的人格特質」,並記得將不好的行為縮小歸因為「待改進的暫時行為」,在好行為上幫他們貼上好標籤,以後他們的自我概念會慢慢改變,成為愈來愈像這個好特質的孩子。
2 在負向思考出現前相互提醒
小自責的學習容易虎頭蛇尾,因此執行中的監控與落實非常重要。《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書中建議,解決問題可化為四步驟:一,明確定義問題,接納問題確實存在;二,想出兩、三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以及每個方法可能帶出的結果;三,親子間發展出互相提醒的習慣;四,如果執行上無法貫徹,怎麼辦?有些人很會做計畫,但是遇上了執行不力的狀況,親子間可以發展出一些互相提醒的暗語,如何補救,預備好執行監控機制跟彈性調整的空間,讓學習歷程有頭有尾不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