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柯宥璿諮商心理師的照片
柯宥璿諮商心理師
孩子若從過去的願意分享與靠近到後來卻緘默與疏離,除了從生理上去理解孩子外,父母更需要在跟孩子的互動態度與模式中,檢視自己,才能找到原因,重新調整跟孩子的距離。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柯宥璿諮商心理師
「我兒子以前放學後都會很積極地跟我分享學校的事,但是從國小五年級以後,就變得很少主動分享。我問他學校的事,他都只是『嗯』『還好』『沒什麼』敷衍帶過。他怎麼了?我擔心他是否在校受了委屈而不敢說?」
「我女兒一直很乖,很會跟我談她學校及同學的事,也會聽我的建議。但國中開始,她回到家就躲在房間內常跟同學講電話,有時出門也不報備行蹤,讓我覺得跟女兒的距離越來越遠⋯⋯。」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也經歷著上述般的例子,愁舔著孩子從靠近到疏離的失落感?曾經親密的孩子,為什麼突然轉身背對著我們呢?
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尤其朝向青春期時,賀爾蒙的變化,生理上的轉變,在自我形象與認知跟過去有很大衝突後,的確會因為一時內在的混亂,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而變得少開口。然而,另一方面,孩子不再願意跟父母分享,也有很多是受父母態度的影響,使得心裡沒有動力想再靠近。以下整理幾個我在諮商現場裡看到的孩子從靠近到疏離的幾個心理原因:
1. 想要有自主隱私空間,不喜被控制。想擁有自主性與隱私空間是孩子成長,開始朝向獨立分化的重要象徵。就孩子而言,學校事情尤其是交友,便是屬於他此時私人領域的空間,如果父母不斷追問,反而讓孩子感到領域被侵犯,而選擇不跟父母分享。
2. 不喜歡被講道理。在這個半大不小的年紀,即使生活上仍然依賴著大人,但心理上開始認為自己是獨立的。父母此時若動不動開口就是跟孩子說長篇大道理,孩子是會認為沒被父母當作獨立個體看待而感到反感。
3. 常被否定被評價。如果父母長期的溝通方式,都是用反向否定方式,就容易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形成低自尊,而容易把自己關閉起來。尤其父母若常評價孩子的交友情況,對其朋友品頭論足,其實就容易被孩子解讀為:「原來爸媽不認為我是受歡迎的。」「不相信我是有能力選擇朋友的。」。這個彼此的不信任,就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
4. 怕不符合父母期待傷了父母。我曾有個案反應,他們不想跟爸媽分享,不想報備行蹤,反而是因為他們太愛爸媽,也知道爸媽很愛他們,但他們想做的事卻是違背爸媽的期待,只好默默地自己執行自己處理。這個「愛」聽起來沉重卻很寫實地在很多家庭中上演。
5. 孩子太貼心。刻板印象會認為貼心的孩子,應該比較容易分享,其實不然。有時候太貼心的孩子,會怕分享的事引起父母擔心而選擇隱瞞,或者敏感地察覺父母正在承受他們自己的議題,比如知道爸媽工作壓力大,或者爸媽感情不好婚姻搖搖欲墜時,在大人自身難保下,為免增添父母的麻煩,而選擇自己消化自身的事。
6. 父母情緒不穩定。當孩子跟父母分享時,如果父母反應過大,過於激動或只看結果就當場斥責孩子;或者忙於其他事顯得冷淡,甚至不把孩子在乎的內容當一回事時,孩子覺得不被理解的當下,之後就會開始背離父母了。
看到這裡,身為父母的你,可能不禁要問,那要怎麼辦才能再拉近跟孩子的距離,讓孩子願意跟你傾訴呢?以下幾個原則可以請父母們留意:
1. 正視自己的焦慮。如果孩子不願再跟你傾訴而讓你感到很大的焦慮甚至空虛時,這時反而要回過頭來檢視自身,是否太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了?若是如此,安撫自身的焦慮才是首要。學習重新安排自身的生活重心,以避免過度投射焦慮到孩子身上引發孩子的壓力。父母情緒穩定才能讓孩子願意靠近。
2. 調整對孩子一定要分享的期待。允許孩子是可以不分享,有其自主空間的。如果你是問題解決型父母,當孩子不再跟你傾訴倚賴你時,你若因此感到沒有價值而低落時,那更大可不必。回想當年我們成長時,也不見得事事都會跟父母分享,不分享也不是因為父母沒有用,不是嗎?
3. 全然傾聽與同理。當孩子願意說時,請勿馬上下指導棋,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有個讓他覺得安全的人來抒發情緒而已。這時全然的傾聽,放下自己的主觀意見,同理孩子很重要,才能讓孩子當下感到被支持與理解後,願意繼續敞開分享。
4. 尊重式的詢問與討論。當孩子說出他的困境時,也別急著對孩子講道理。可以用討論的方式,詢問孩子他有什麼想法,他想如何做。即使孩子說出的方式你不認同,也別急著否定他,詢問孩子讓孩子思考這種作法可能的結果,最後試著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的選擇。肯定孩子開始長出他自己的樣子,是讓孩子舒服自在的重要態度。如果要分享自身經驗也要小心運用,別落入「我走過的路比你的還多」的強迫控制孩子的俗套,此時的孩子常常不會買單喔。
5. 區分孩子與父母的責任。對於很貼心,怕父母擔心,怕影響父母而不說的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坐下來好好談談,一方面感謝孩子的愛與貼心,但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告知孩子,父母的事情與狀態會自行負責處理,也願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來跟孩子達成期待落差後的共識。
最後,父母也要學習分享,從上班路上看到的現象到日常買菜的場景,只要不牽扯太負面的情緒,都可以是親子交流的題材,還可以加點幽默。讓分享交流,成了家庭的日常與習慣,孩子自然輕鬆開口。
*本篇文章由【柯宥璿諮商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