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list]戒夜奶

媽媽何時才能一覺到天亮?戒夜奶必備6招,還有抓對時間很重要!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4639


https://inonat.pixnet.net/blog/post/65052850-【育兒分享】新生兒寶寶如何自然戒夜奶方法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0~6歲寶寶,10大類繪本書單推薦

跌倒了,沒關係很實際,教導孩子如何用溫暖、自我同情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一些小錯失敗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_page=2&id=6136

[list]英文學習材料

有基礎詞彙後多查英英字典看例句、估狗找圖,比囫圇吞棗看很多本更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讀懂英語詞彙的文學性,中翻英翻不出來的

閱讀材料

youtube上有大部分推薦童書的陪讀影片,跟緊口碑好的系列書、推薦書單比較不容易踩雷

美國小一學生 挑有興趣的看就好 有的文章蠻無聊的

https://m.k5learning.com/reading-comprehension-worksheets/first-grade-1/childrens-stories

50本繪本推薦清單

別讓鴿子⋯⋯系列超好笑,《我希望你更加⋯⋯》很溫暖,《雪中的狼》是個很勇敢有同理心的小女孩的溫暖冒險故事,伯恩斯坦熊系列北市圖有中文版orz 不管中英文都很值得一看,大紅狗Clifford系列有的溫暖有的無聊。這作者的推薦書單大都很棒,可以一串一串讀下去

https://www.boredteachers.com/books/books-for-kindergarteners

Oh! The places you’ll go by Dr. Suess

https://m.youtube.com/watch?v=fmOCyP4VyP4

深入淺出的人生小童話,比較像是給成人的

20本繪本推薦清單

https://www.readbrightly.com/picture-books-2018/

dear girl: a celebration of wonderful, smart, beautiful you!

鼓勵女孩探索世界做自己,溫暖的小書,有男孩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6ufrfiUEc

Uni the Unicorn: A Story About Believing

很溫暖的一本小書,故事描述一隻獨角獸和小女孩對相信的堅持

My Little Brave Girl

鼓勵女孩探索世界和生涯的一本溫暖小書

https://m.youtube.com/watch?v=Yq8TJ6n8NEo

紙袋公主

公主救王子

https://m.youtube.com/watch?v=DvmySr7zN4U


What to read after... Enid Blyton 

the famous five之後的推薦書單

https://www.booktrust.org.uk/news-and-features/features/2018/august/what-to-read-after-enid-blyton/

magic school bus 

瘋狂校巴的原始版,比較長步調較慢的圖畫書,不是很好讀


章節書

the famous five 

西方童話經典(愛麗絲夢遊仙境、科學怪人...)

Paddington Bear 

the way of warrior kid 雖然有點隱含的性別刻板印象(第一集開頭「連女生都能贏過我」那邊假設女生一定體能比男生差),也有自我羞辱和肥胖歧視的問題(建議和《父母的語言》一起看了解過分的批評和讚美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動機方面參考《教養方程式》,孩童的學習動機明顯受到重要成人:師長、(同性)楷模對其的讚美標準影響,楷模錯誤的指引也會使他們的成人生活陷入混亂和過早的死亡),但關於克服弱點和挑戰的部分仍非常值得一讀,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如何透過舅舅傑克嚴厲但溫暖的訓練克服學校的霸凌者、提升成績,書中的體能訓練方法都是確有其物,女生看可以直接把角色通通性別對調改成異性名......書中前後一致的行為價值標準對發展中的兒童形塑正確的價值觀,對行為指導有強大的作用。成長中的兒童需要前後一致且有效合理的規範指導生活和人生目標、處理衝突,引導他們追求正義(公正平等的對待),否則一旦環境改變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混亂


發音

十個常被念錯的英文單字

https://m.xuite.net/blog/ymcaedu1721/twblog/142654293


新聞

中英對照

Voicetube  https://tw.voicetube.com/channel/cnn_student_news


純英語

簡易版

Easy English News https://www.elizabethclaire.com/products/easy-english-news

要訂閱,社區大學ESL教材


News in level https://www.newsinlevels.com/

按句型複雜度分級的新聞,有在看英語童書的話完全不難...........部分童書的文學用語冷僻機車多了..........


一般新聞

華盛頓郵報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itid=nb_front_education


美國國家廣播網

推薦,咬字清晰語速適中

https://www.npr.org/?refresh=true


紐約公共廣播網

https://www.wnyc.org/tags/education


字典

劍橋辭典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 開adblock plus可擋掉廣告

Webster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劍橋查不到的這邊找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如何教孩子讀英文:在家嘗試10個簡單步驟

 


How to Teach Kids to Read: 10 Simple Steps to Try at Home

https://readingeggs.com.au/articles/2018/09/16/teach-kids-to-read-at-home/





How can I improve my grade 1 reading comprehension?

本文適用美國的幼稚園和國小一年級程度,約等於台灣教育部訂的英語課綱國中英語程度,以閱讀圖畫書、簡單的閱讀材料為主

除了4可能比較不適用成人外,其他部分剛開始自學英語閱讀的成人也適用(5可改成針對想自行閱讀的特定主題,6可改成自問自答),不管什麼年齡,重點是耐心、願意花時間累積閱讀文章量,讓大腦熟悉轉譯文字的過程,慢慢增加閱讀速度,一點一點累積單字、慣用語(idiom)

譯文

1. 大聲唸出來。這迫使他們放慢速度,給他們時間處理讀到的文字,從而改善他們的閱讀理解力。此外,他們不只看見單字,他們同時也聽到單字!家長也可以和孩子輪流大聲朗讀。

2. 提供適合孩子程度的書籍。確保孩子取得大量不會太難的閱讀練習書籍。孩子應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能讀懂至少九成的單字。停止任何更難的閱讀,試圖弄懂一個單字的意思讓孩子很難專注於故事整體的意思。

如果孩子需要從圖畫書轉換到章節書的幫助,試試學樂出版社(scholarstic)專為橋接此鴻溝所設計的橋接系列。(https://shop.scholastic.com/parent-ecommerce/series-and-characters/branches.html?esp=PAR%2Fib%2FYYYYMMDD%2F%2Ftxtl%2Fimprove-reading-comprehension%2Fbranches-landing-page%2F%2F%2F%2F&p=2&n=20

3. 重複閱讀增進流暢度。為了瞭解文字的意思和助長閱讀理解力,孩子必須讀得流暢迅速——一種叫做流暢度的能力。舉例,在三年級一開始,孩子必須有能力一分鐘讀完90字。重複閱讀熟悉、簡單的書籍可讓孩子練習迅速解讀文字,他們將因此在閱讀理解上更為流利。瞭解更多重複閱讀的好處(https://www.scholastic.com/parents/books-and-reading/raise-a-reader-blog/benefits-rereading-books.html

4. 和老師討論。如果你的孩子在閱讀理解上有困難,他們可能在學習生字和練習自然發音法上需要更多幫助。一位老師可以權衡下一步最好怎麼做。

5. 提供孩子課堂閱讀材料的補充資訊。若孩子所在班級正在閱讀特定主題,尋找易於閱讀的該主題的書或雜誌。擁有一些前提知識幫助孩子理解困難的課堂文本,並提高閱讀理解度。

6. 和孩子討論看到什麼。這種「語言處理」幫助孩子記憶與思考書本主題。在一段閱讀時間的前、中、後問問題促進閱讀理解。例如:

閱讀前:你對這本書的什麼地方感興趣?什麼地方不感興趣?

閱讀中:書中發生了什麼事?劇情有按照你的預期發展嗎?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閱讀後:你能不能總結這本書的內容?你喜歡它的什麼地方?它讓你想起哪些書?

——————————————

原文

6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https://www.scholastic.com/parents/books-and-reading/reading-resources/developing-reading-skills/improve-reading-comprehension.html

1. Have them read aloud. This forces them to go slower, which gives them more time to process what they read and in turn improv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us, they're not only seeing the words — they're hearing them, too! You can also take turns reading aloud.

2. Provide books at the right level. Make sure your child gets lots of practice reading books that aren't too hard. They should recognize at least 90 percent of the words without any help. Stopping any more often than that to figure out a word makes it tough for kids to focus on the overall meaning of the story. 

If your child needs help transitioning from picture books to chapter books, try Scholastic's Branches books, which are designed to bridge that gap for growing readers. 

3. Reread to build fluency. To gain meaning from text and encour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your child needs to read quickly and smoothly — a skill known as fluency. By the beginning of 3rd grade, for example, your child should be able to read 90 words a minute. 

Rereading familiar, simple books gives your child practice at decoding words quickly, so they'll become more fluent i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Learn more about the multiple benefits of rereading books!

4. Talk to the teacher. If your child is struggling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y may need more help with building their vocabulary or practicing phonics skills. (This Pete the Cat Phonics Box Set and this PAW Patrol Phonics Box Set are fun ways to help your child build necessary phonics skills.) A teacher can weigh in on the best next steps to take.

5. Supplement their class reading. If your child's class is studying a particular theme, look for easy-to-read books or magazines on the topic. Some prior knowledge will help them make their way through tougher classroom texts and promote reading comprehension.

6. Talk about what they're reading. This "verbal processing" helps them remember and think through the themes of the book. Ask question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session to encour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 about all the questions you should ask during story time here!) For example: 

  • Before: "What are you interested in about this book? What doesn't interest you?" 
  • During: "What's going on in the book? Is it turning out the way you thought it would?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 After: "Can you summarize the book? What did you like about it? What other books does it remind you of?"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專家觀點《父母的語言》作者 丹娜.蘇斯金: 3T原則+1T提醒 創造豐富語言環境

 


「三千萬字計畫」創辦人丹娜.蘇斯金博士提出,孩子不是生來聰明,而是透過大量親子對話而變得聰明。只要掌握三個簡單的親子對話互動方式,每位爸媽都可以創造豐富的早期語言環境。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最美好的事,就是與他們親密交流、好好說話。

無論貧富,父母或許很難想像,正向的親子對話,其實就是孕育與促進孩子大腦發展的那把鑰匙。而增進父母與孩子語言互動的質與量,不必花一毛錢,不必假以外求,只要知道方法,每個人都做得到。

曾受邀至美國白宮演講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也是小兒人工耳蝸植入外科醫師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博士,同時為「三千萬字計畫」創辦人兼董事。這個計畫的倡議目標,是希望讓大眾理解:「我們必須改善兒童的早期語言環境。孩子不是生來聰明,而是透過家長或照顧者與孩子對話而變得聰明。」

她指出,我們和成長中孩子說話的方式深具影響力;親子對話能大幅改善入學後甚至未來的學習,包括從數學到藝術等不同領域;也是塑造恆毅力、自我控制、領導技巧與寬厚為人的關鍵要素。

究竟該如何與孩子「好好說話」?以下是蘇斯金在《父母的語言:三千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一書中,針對「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的親子對話互動方式能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提出具體方法與深刻提醒:

人類大腦的基本連結,是思考與學習的基礎。拜縝密科學之賜,我們知道最佳的大腦發展狀態取決於語言;而一個人聽見的話語、聽見話語的多寡,以及話語是以什麼方式表達出來,則是語言發展的關鍵。

洋蔥數學_0911

智力成長也需要最佳的「社交營養」

早在一九八二年,兩位美國學者哈特與萊斯利,便曾將親子互動的「對話二重奏」依照功能區分為「談正事」與「談其他事」兩類。「談正事」如:「下來、把鞋子穿起來、把晚餐吃完」等,是為了完成生活中的工作,推動生活前行;而「談其他事」則像是:「誰是媽咪的寶貝啊?好大的樹啊!這冰淇淋好好吃!」等,屬自發性閒聊的錦上添花話語。

透過家訪的實證研究我們理解到:不是所有孩子都曾經歷過照顧者的「自發性逗弄」,但這種趣味橫生的交談,似乎對孩童特別有影響力。因為「談其他事」的話語中蘊藏了許多養分,有助於大腦的良好發展,這種持續的親子口語互動,被研究者形容如同「社交舞」,伴隨著每個腳步或回應,口語的複雜性會增加,並進一步強化孩子的智力發展。

傳統上,父母對孩子咿啞的輕聲細語,如:「誰是小寶貝呀?」「誰是世界上最棒的寶寶?」似乎僅是展現父母關愛。但事實恰好相反,我們應該要為類似「小寶貝」這類話語喝采,因為這與神經連結體息息相關。

一如牛奶被認為是身體成長所需的營養,現在我們了解,智力成長也同樣需要最佳的「社交營養」。而這兩項需求,全仰賴照顧者供給。如今,社交營養被視為「使腦部達到最佳發展狀態」的基本要素,親子對話就擁有培育大腦的驚人力量。照顧者的話語,無法被變賣或儲存,也不能在證交所掛牌上市,卻是每個國家、文化、個人必要的資源。而且,還不須花任何一毛錢!

3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

嬰兒大腦,是個持續施工中的作品。「三千萬字計畫倡議」是奠基於科學證明的事實:嬰兒不是生來聰明,而是積極、正向的親子對話,讓他們變得聰明。

我們知道豐富的早期語言環境,對嬰幼兒的大腦發展至關重要。而我們團隊夥伴關注的重點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家長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孩子獲得最佳益處。針對這問題所研究出的結果,「3T原則」正是三千萬字計畫的核心策略──包括了共情關注(Tune In)、多說一點(Talk More)、輪流說話(Take Turns)。

在3T中,第一個T「共情關注」最微妙而不易察覺。它需要家長有意識的努力,留意嬰兒或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然後在適當時機與孩子討論那些事物。

換句話說,就是專注於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即使孩子小到無法理解大人說的話,或是他專注的目標不斷變化,家長也要與孩子位於相同「頻道」,跟隨並回應孩子的帶領。這是用親子對話塑造孩子大腦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共情關注」,其他兩個T也無法生效。

這是因為,孩童的執行功能尚未充分發展,只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保持專注;如果沒興趣,即使是精采絕倫的文字或故事,都會左耳進右耳出,對孩子的大腦發展幾乎沒有影響。

這個原則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若家長在孩子專注的領域跟他一起玩,即使只持續專注玩了五分鐘,孩子的大腦發展還是增強了。透過親子處於同一實體高度,可以讓「共情關注」更為落實,包括:遊戲時間陪孩子在地板上活動、讀故事書時把孩子抱在膝上、用餐時間坐在一起,或者抱起孩子讓他從大人視角看世界。

第二個T是「多說一點」。這裡指的不僅是話語數量,話語的類型與說出的方式,更是主要因素。

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照顧者達到這個目的。如敘述自己所做的事、實況報導孩子正在做的事、少用代名詞多用具體的名詞,或是為孩子搭起鷹架,幫助他們擴張、延伸句子。

學說話的孩子,會用不完整的字彙和句子。家長可以在「多說一點」的情境下擴張語言,藉由填空的方式來重述孩子說的話。當孩子說:「狗狗傷心」時,家長可以擴張為:「你的狗狗很傷心。」流暢的擴張語言,能提供孩子更好的說話方式,並避免「糾正」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你做家事時也同時敘述自己所做的事,或許旁人會覺得你不斷自言自語真是瘋了,卻是讓小孩被語言環繞的一種方式,不僅能增加字彙量,也了解語言跟行為的關係。

比方邊做邊說著:「讓媽咪幫你拿掉尿布。喔,好溼!再來聞聞看,好臭!」「拿你的牙刷!你的牙刷是紫色,爸比的是綠色。」每個字彙與敘述,對小小孩來說都極其寶貴,能將日常活動轉化為語彙,用以塑造大腦並建立依附關係。

最後一個T「輪流說話」,鼓勵孩子參與對話交流。這項原則是發展孩子大腦的親子互動金律,是3T原則中最寶貴的部分。

「輪流說話」的方式,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改變。嬰兒在會說話以前,其實就是有效溝通的高手:哭泣,是表達尿布要換了;揉眼睛,是在說睡覺時間到了。家長破解隱含於嬰兒各種行為的意義並給予回應,或許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溝通」,但這些來來回回的交流,不僅能塑造孩子大腦,更能建立親子依附。

當嬰兒長大一點,進入學步期,「輪流說話」也變得更多樣。對孩子來說,從嬰兒期就慣用的表情和姿勢,會逐漸變成自造字、相似字,以及真正的字。這階段特別重要的是,家長要回應這些信號,然後耐心等候孩子回答。容許孩子有多點時間回憶字彙,以及多問開放式問題,就是一種可行的方式,而且對小小孩特別有用。

小小孩很擅長打開話匣子,簡單詢問「怎麼做」或「為什麼」,就能讓小孩用天馬行空的字彙、想法和概念回答。面對「為什麼」這種問句,無法只用點頭或手指回答;孩子透過「怎麼做」和「為什麼」展開思考過程,終究會學到解決問題的技巧。

1T提醒:關掉數位工具,用心回應孩子

然而,3T原則在當今環境下,似乎還得搭配另一個T。過去當人們不專心時,我們通常會說他們是「心不在焉」。現在我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他們是「心在數位」。若家長對孩子的回應範圍,僅限於「嗯哼」到「等一下」,再到完全沉默,也許第四個T應該是:「把它關機」(Turn it Off)。不只我們相信「過度使用科技對兒童有害」,美國兒科學會也建議家長,兩歲以上的孩子的螢幕時間,一天應少於一至二小時,同時也應就內容加以限制。

科技確實有用,但它絕對是一項需要留意的習慣,而且如果干擾到家長與小小孩之間的互動,那就是需要節制的事物。「三千萬字計畫」有項課程稱為「科技飲食」(Technology Diet),內容包括誠實判斷「科技攝取量」。如了解在一天之內,我們到底使用了哪些裝置?為何使用?使用多久?檢視裝置如何干擾我們的人際與跟孩子的關係後,才能規劃攝取量,有意識的努力監督自己。

排山倒海而來的數位科技,已勢不可當;但在早年成長期的生命中,嬰幼兒與家長及照顧者間的互動,影響的不只是讀寫能力,更影響並塑造著每個孩子。這仰賴的不只是話語,更仰賴說話的方式、環境,以及家長或照顧者的溫暖與接納。(摘錄自《父母的語言》第二、五章)

---------------------------------

延伸閱讀

照片來源:親子天下

父母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打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

丹娜.蘇斯金著    親子天下出版


延伸閱讀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如何培養孩子鬧中求靜的學習習慣,趁早學會教給孩子少走彎路

出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

無菌艙里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他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

這些年不時地去看剛生了寶寶的親戚、朋友或同事,發現不少人總是非常小心地呵護著嬰兒的睡眠。說話聲音壓得低低的,把電話線也摘掉了,生怕有什麼動靜吵醒孩子。家長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是錯誤的,可能正是給孩子將來的睡眠製造麻煩。

我很慶幸在圓圓出生前讀到一本(新育兒百科全書》,這本書非常好,是美國一位著名兒科醫生、兒童心理學家寫的。當時也買了另外幾本「國產」育兒書,看完後,覺得這本「進口」書的育兒觀處處追求「自然」,卻又科學客觀,很合自己胃口。比如在嬰兒睡眠這個事上,我當時看到的「國產」書里都講孩子出生後,應該儘量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孩子有良好的睡眠。而這本書里卻是這樣寫的:

「家裡有些動靜, 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睡覺。父母在房間裡走動不用疆手最腳,說話也不必悄聲細氣,否則孩子習慣了寂靜的環境,突然聽到一點聲音反面容易驚凰。無論嬰兒還是兒童,只要平日習慣了家裡的般嘈雜聲 和說話聲,使有客人來訪讀笑,或收音機、電視機打開著,甚至有人走進他們的臥室,他們然可以睡得很香。」

短短一段話讓我受益匪淺。

這段話提醒我,孩子的睡眼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動做到兩不打擾, 個前前的環境還有和於養皮孩於睡覺不怕打我的好習情。用漢路國們讀幹什麼於什麼,說話聲.電視音量平時多大還是多大。而床上這個小嬰兒也印象。的子表現出不怕打我的樣子。地演月時在照相中的表現,更加深前遼種

當時我家還沒有相機, 四圓過滿月時就從外面找個人家裡給她照相。攝影師來了,這個小嬰兒正睡著。因為攝影師接下來還要到另外家人那裡拍照, 不願等,我們就決定把孩子弄醒。

我先輕摸她的臉蛋,用平常的聲音喊她醒來,結果沒反應。

於是把小被子揭開,一邊話 動她的四肢邊用稍大的聲音跟她說話,她還是不理睬。

她爸爸在旁邊說,抱起來應該就醒了。我把她抱起來,拍拍她的屁股和背,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別人身上,她的頭靠在我胸前睡得更香了。

大家覺得又奇怪又好笑,連攝影師也說真是奇怪了,怎麼叫不醒呢。然後我們又用手輕撓她脖子處痒痒肉,她只是頭和脖子微微扭動下,臉上還出現一個淺淺的微笑,鼻息均勻,繼續她的美夢。

最後,姥姥使出絕招,拿來-塊毛巾給她擦臉,又濕又涼的毛巾擦到她粉嫩的臉上,可小傢伙僅僅是鼻子微微地皺了一下,然後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著,就是不醒來。

這樣折騰了近半個小時也沒把她弄醒,沒辦法,我們只好讓攝影師先到別人家照,返回來再給我們照。可攝影師走了還不到十分鐘,圓圓醒來了,她先是扭動一下身體,睜開眼睛,然後小嘴咧,哭起來,要吃奶了。我們真是又氣又笑一一也太自我了吧。

這件事讓我們發現,孩子豈止是「不怕打擾」,簡直是「特別地不怕打擾」。因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沒有必要把一一個正在熟睡的嬰兒叫醒,所以這個現象也不容

易被發現。從那以後,我們就更不擔心有什麼聲音能吵著她了,而她也確實能在任何聲音里睡得香甜。

很容易被叫酯來的。從她一歲多開始,我們幾次因為趕火車,需要半夜起來,事實上,圓圓稍大一些後是我只要輕輕-叫她,她就能醒來,不哭不鬧的,非常乖巧。但在平時,地卻總是睡得很沉,只要這個聲音不是專門叫她,就吵不著她。她的耳朵好像有特別的功能,能把無關的聲音過濾掉。

大約她2歲左右,有天晚上我和她爸爸在臨睡前因為一一件什 麼事大聲爭辯,當時圓圓和我們在一個屋裡,已睡著了。我們開始還擔心把她吵醒,但發現她睡得很踏實,根本沒有被打擾的跡象,於是聲音越來越高,痛快地吵了一架。父母掀起一場聲音的疾風暴雨,圓卻始終像在搖籃曲中睡得那麼香甜。

有一 些嬰幼兒,他們睡覺好像確實怕吵,這種情況,除了個別特別敏感的孩子,-般是在出生後前幾個月的時間裡慣出壞毛病了。還有一些嬰兒在頭三個月里會發生腹部絞痛,這也會導致他們突然驚醒啼哭,而大人經常誤以為他們是被吵醒了。無論哪種情況,家長也不應該嬌縱他睡覺怕吵的習慣,應想辦法讓他逐漸適應生活噪音,學會睡覺不怕吵。

我一個簡單的生理問題如果 一直被錯誤地解決,最後可能會變成- 個心理問題。

我聽一位讀研究生的女孩子說,她宿舍有一位室友, 睡覺特別怕吵。宿舍4個人,儘管其餘3人一直小心,這位室友總是抱怨宿舍的人弄出動靜吵得她睡不好當另外了人都不在宿會時,她抱怨走廊里有人說話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沒人時,她也會睡不踏實,

因為窗外還總會不時傳來什麼聲音。她的睡眠問題似乎只有做魯濱遜才能解決。可以想像這個女孩給同宿舍的

這個女孩的如人帶來很多麻煩,而最痛苦的是她自己。據說為媽媽也是睡覺特別怕吵,

這區方面就從小呵護她。 可這呵護不是給孩子造福,而是給她帶來可能一生甩不掉的麻境。

就像對睡眠環但也正像適當的噪音環境常有有助於良好睡眠「安靜」要求,民習慣的養成,人們也習慣於在學習環境上要求安靜。成,適當的噪音也可以培養孩子們以免物極必反。

環境方面,也不應該過分追求安靜,

現在一個比較麻煩的傾向是,在學校里或家庭里,我們總在盡力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除了課堂以「安靜」作為審美標準,以喧鬧為壞現象,其至車小學的活動課也要求孩子們不出聲。這方面經常是做得太過了。

我在北京某小學看到,每天放學前的活動時間被稱為「管理班"時間,這個時間原本是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的,可實際上它變成了自習課。每班都有一個老師管著孩子們,一旦哪個孩子說話,就要被老師大聲訓斥。有的班紀律不好,老師就要不停地聲嘶力竭喊叫或敲擊講桌以維持「秩序」學校里這種從早到晚求安靜的現象其實非常普遍,從我上小學時就這樣,現在似乎更變本加厲。招圓圓上小學二年級時下午開始有了自習課,老師不總是跟在教室里,大部分時間由班幹部維護秩序。圓圓當時是班長,老師要求她管好自習課的紀律。孩子們已被管了一天了,這個時間好不容易沒有老師管束,哪裡肯聽小班長的話,自習課總是亂鬨鬨的。圓圓管了這個,那個人又開始說話,尤其她自己埋下頭剛寫了一點作業,教室里一下就亂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來維持紀律。教室里的聲音往往大得淹沒她的聲音,圓圓就得大聲喊叫,才能重新讓教室里安靜一小會兒。量這種 做法根本不符合圓圓的天性,而老師又總是要求她對自習課的「 紀律」負起責來,這讓她左右為難。過了段時間,她居然寫了個「辭職報告」, 要求辭去班長的職務,想當文藝委員。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文藝委員不需要在自習課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連「官」都不想當了!

小學是 兒童的活動場所,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嘈雜到底怎麼了,它真能妨礙到誰的學習嗎?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靜癖」,甚至這種癖好已到了傷害兒童的地步。

員我聽一個朋友說, 她兒子所在小學創建「文明校",創建活動中有個項目是搞「無噪音走廊」。就是下課不許孩子們在走廊里大聲喧譁。學校天天派小幹部們在走廊里巡視,抓喧譁者。小幹部們把握不好標準,經常是哪個孩子一不留心說話聲音稍大就被記下來,就要扣班裡的分。結果各班主任們為避免扣分,下課把學生關在教室,不讓學生到走廊中,誰想上廁所先在教室里排隊,一個上完回來另一個再上。聽說這個學校的走廊確實很安靜,經驗還被推廣「到別的小學.在「無噪音走廊」里成長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實質是學校教育的野蠻。這樣種創建「文明校」活動,能讓孩子們心底生長出什麼樣的「文明」呢?

教育應該為培養孩子的習慣而工作,不應該追求表面的整齊和迎合某些消極

拳好。在學習環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查製造喧鬧,也不需要過分追求安靜,順其自然才是最好。學習環境如果符合兒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學習上的抗干擾面有驚人的生長力。「學習不怕吵」和「睡覺不怕吵」事實上能力,他們在這方面是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相同的解決思路。

請看這所孩子們在學校里是如此自由,學是如何做的一, 每天想上什麼課都是孩子們說了算。這所學校

以不以「干我別人」這樣的原因制止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在它的圖書整里,有人看書,有人唱歌,有人朗讀有人面面。在一般人看來, 這裡可是夠難周的,但實際上孩子們卻是互不打擾,各干各的,自得其樂。學校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抗干擾能力,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 無論周圍怎麼嘈雜,都能夠立刻集中精力!」①

這所學校讓孩子們感到快樂,每個孩子放學後都不想離開,第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它招收的學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體有殘疾或被別的學校開除的,但學生們經歷過這樣的小學教育後,最後卻幾乎個個成才一這 就是那本很有名的《窗邊的小豆豆》寫到的學校:巴學園,它存在於70多年前的日本,創辦者是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非常先進,值得推崇。

在家庭中,家長們當然應該儘量給孩子提供- 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學習環境,但這方面也是正常就好,不要太苛求了:如果家長在這方面大用心,甚至表現出焦慮,不但沒有好效果,反而有壞作用。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鄰居,她住在我的樓下。大約在圓圓賣初中時,她的女兒正要高考。當時圓圓要參加二胡考級,由於上住宿制學校,

只能每個周末回家時練琴。結果只要圓圓的胡聲- -響,樓下就開始敲暖氣管。

開始我們不以為是針

對我們來的,因為那個樓雖然隔音不太好,但誰家有什麼聲響,僅是隱約聽到,那者量根本影響不到自己。後來又反覆兒次,我們才確信那個聲音規前正圓圓練二胡的。

我後來在電梯裡遇到一些鄰居,從他們的言談中知道這位母親抱怨別人家的

聲音影響了她女兒的學習,所以總敲暖氣管,甚至「登門拜訪」過一些人。大家在心裡可能也覺得地做得有些過,不過人們還是很支持孩於高號、都白覺地成免了家裡的各種聲音。

圓不能在晚上練二胡了,只能在周大上午, 即那女孩去學校上課時練,那段時間也聽不到鄰居家彈鋼琴的聲音了,只是不時地聽到樓下蔽暖氣管的聲音。看來影響他家孩子學習的聲音是消滅不盡的。我當時就替這個高三的女孩祖憂,家長響亮地蔽打暖氣管,其實是不斷地提醒孩子這裡有噪音那裡有噪音。整天豎起耳朵搜索噪音,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嗎?

令人遺憾的是那個女孩真的沒考上大學,我知道的結果是她又復讀了。話當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學習,找藉口說別人吵著她了,這種情況下,家長更不能助長孩子的壞毛病。

無菌艙里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在

圓圓讀高中時,她姥姥來我家,總擔心電視聲音會吵到她的學習。我們就一次次地告訴她姥姥沒事,您什麼時間想看電視就去看。

我們說的是真心話,只要不把電視機搬到圓圓的屋裡,她把小屋門一關, 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擾。我們一-直有意無意地培養她的抗干擾能力,在她上小學時甚至慫恿她邊看電視邊寫作業。

高考前兩個月,在距離我家不到100米處,-幢新大樓開始動工。大型車輛因為白天不能進市區,晚上才可以行駛。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點外面就開始傳來大卡車的轟鳴聲,鋼筋石塊的裝御聲,工人們操作時的叫喊聲,一直得持續到凌展三、四點。和我們一個樓上另有兩位考生,他們的家長去找過工地,但沒什麼結果。北京市好像有規定,高考期間居民樓附近的工地不許夜問施工,但那個工地晚都沒停歇。施工單位只是不斷地在居民樓里張貼道獻告示,希望人們諒解。我和她爸爸心裡也有些著急,但想施工單位有他們的難處,覺得去找他們

也沒什麼效果。我們在家裡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而不是去抱怨。什必限報國以改提料有關於工地的單者的話。需常就每天心平機。情測越可能壓根就沒往意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絲毫沒有流露出對噪音的焦慮。

那一階段圓的睡眠也很好,這可能也得益於她從小養成的睡覺不怕吵的習慣。高考前圓圓說自已怎麼感覺不到很緊張,是不是不在狀態中啊。考試結束後,她驚奇地說怎麼考試就過去了,也沒失眠一次。

直到這時,我們才敢問她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打擾。圓圓在我們的提醒下才發現外面的工地開工了,她說這些天有時候感覺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沒顧上在意,沒發現它有這麼吵。

家長應該給孩子積極的影響,讓孩子學會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而不是處處苛責,處處想改造。

帶著這樣的想法來看「噪音」,它們就不再是噪音一一鄰居家 里傳來的電視聲、吵架聲,汽車在路上的行駛聲和喇叭聲,工地上機器的轟鳴聲_它們是城市天籟,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被這些聲音困擾。

在很多類似的小問題上,都可以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態度,由此解決的則可能是個大問題。

與其說「睡覺不怕吵」是個生理問題,不如說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個教育問題。特別提示

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動做到兩不打擾,一個略有噪音的環孩子睡自打擾的好習慣。學會睡覺不怕吵。一人家長不應該嬌縱孩黨怕吵的習慣,應想辦法讓他逐漸適應生活噪音,成一個心理問題,手的生理問題如果一 直被錯誤地解決,最後可能會變教育應該為培養孩習慣而工作,不應該追求表面的整齊和迎合某些消極癖好。在學習環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製造喧鬧,也不需要過分追求安靜,順其自然才是最好。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各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原文網址:https://71a.xyz/3KrB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