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男孩不能用粉紅色?女孩本應該溫柔?性別刻板印象從小學就成形

 



作者:田育瑄 無論你來自何處,從小你很容易就會聽到人家說男生就該外出闖蕩、勇敢冒險,而女生則是應該待在家裡、不要追趕跑跳;所有的人幾乎是以警告的方式,處處要求女性不該在任何關係裡採取主動,因此當女孩10歲大左右,就會認同「外貌是自己的武器」這樣的價值觀...

▲取自「衛生福利部」臉書

▲取自「衛生福利部」臉書

防疫期間,口罩採「款式隨機、數量限額」的方式配售,但有家長反映:「男孩子怕被同學笑,不肯戴粉色口罩上學」,於是陳時中部長號召疫情指揮中心同仁,一起戴粉紅色口罩,告訴社會大眾「戴什麼顏色都可以!戴粉紅色也很不錯!」。為何男生經常被認為不應使用粉紅色的物品?而女生則是記憶力好、還要溫柔體貼才會嫁得出去?這些耳濡目染的性別刻板印象,發生得比你想像中還要早。

作者:田育瑄

無論你來自何處,從小你很容易就會聽到人家說男生就該外出闖蕩、勇敢冒險,而女生則是應該待在家裡、不要追趕跑跳;所有的人幾乎是以警告的方式,處處要求女性不該在任何關係裡採取主動,因此當女孩10歲大左右,就會認同「外貌是自己的武器」這樣的價值觀。

《科學》雜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孩子5歲時對性別還沒有任何偏見。但若詢問6、7歲的孩子,他們會普遍認同「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學校裡女生比男生成績好」。研究指出,這樣的認知,可能會讓女性長大後在職涯上降低了企圖心。

最近《時代雜誌》也披露了一份長達6年的研究報告,訪問來自15個國家、共450位10至14歲孩童和他們家長,報告結果顯示。不論孩子的社經背景與性別為何,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幾乎全都在10歲左右成形。

性別偏見,對女孩影響尤其大

「我們發現,無論是傳統保守或是自由開放的家庭,對於『女生本該嬌弱溫柔,男性就該獨立堅強』的迷思,都將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內化成孩子的一部分,」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羅伯特‧布朗姆(Robert Blum)教授說道。

無論這樣的印象來自於家長對子女的保護或期望,其實並沒有對錯,但問題是,對不同性別間的偏見,就很有可能出現負面結果,對女性尤其是如此。因為,當整體社會都揮舞著「保護」女性的大旗,而從小就對女性處處設限,殊不知到最後就會演變成:女性只能依附他人而活,不該挑戰、不該冒險、更不該決定自己的人生。

近期一份研究報告更指出,當男女在步入青春期以後,男性的視野將逐步擴大,但女性的世界卻是逐步縮小,此份報告研究範圍涵蓋全球五大洲、所有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等地的孩童,這也間接點出了問題不只是存在單一區域內的種族、宗教或是文化範圍內,而是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一種既有現象。

性別平等教育該更早開始

事實上,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認為,打破性別不平等的課程,教育對象年齡應從現在的15歲往下修,讓孩子在還沒踏入青春期之前,就該思考為什麼男生或女生就非得表現出既定樣貌、或是從事某些行為以及學習如何保障自我權益。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研究人員,以及公共部門的克里斯汀·馬里(Kristin Mmari)副教授說:「根植於性別角色所延伸出的表現,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因,像是在印度的新德里,女孩幾乎不可能公開談論自己的身材樣貌,彷彿只要一談到,就是大逆不道;而住在美國巴爾的摩的女孩則告訴我們,身體就是他們最強大的資產,除了要秀色可餐,但又要注意不能讓人想入非非」。

 

延伸閱讀




男孩的樣子沒有標準答案!留長髮、穿裙裝也帥氣又可愛

 


男孩的樣子沒有標準答案!留長髮、穿裙裝也帥氣又可愛

男孩一定要短髪、只能穿褲子?別讓性別侷限了孩子的選擇與發展,這世上沒有專屬男生、女生的特定模樣,讓我們一起把「獨特」還給孩子。

男孩子嚮往美麗的裙子、喜歡粉紅色並不是件奇怪的事,但在孩子生長歷程中,當孩子的選擇與傳統社會賦予性別的期待不盡相同時,父母難免會擔心孩子是否會讓他在學校、社會被其他人嘲笑、議論。不過父母的陪伴,其實就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以下的男孩們都在爸媽的支持下,勇於展現出自己最自信的樣子!

一、誰說男生只能有短髮造型!長髮男孩也超有魅力

網友媽媽分享兒子留長髮後,每天都能變化出百變、多樣的髮型,她也提到幫兒子洗頭、綁頭髮的時間,就是兩人可以談天聊心的幸福時刻!

不過媽媽也曾被別人詢問「何時要幫孩子剪頭髮?」「為何要把他打扮成女生?」,面對這樣的質疑,媽媽回答:「每個人都有適合的樣子,我家弟弟就適合這髮型啊」不管長髮短髮,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

男孩-長髮-長髮男孩

網友徐凱音提供

17本書打開親子對話,用閱讀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力量!父母這樣做,助孩子培養自我肯定感

二、喜歡裙子、公主裝的男孩,綻放清爽笑顏

男孩穿上裙子不只好看還很清爽!一位網友媽媽分享,家中兒子很喜歡公主系列的 T-Shirt、粉色鞋子、指甲彩,還有他覺得穿脫方便又涼爽的洋裝,但她從來不覺得孩子「特別」,當兒子遭受質疑、嘲笑,這位媽媽選擇支持,並告訴孩子,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男生不行這樣穿,同時也說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多樣的文化中,確實有男生會這樣穿。

對於孩子的選擇,家人選擇永遠在男孩身邊,不論是他想挑選裙子、洋裝永遠只有一句話:買都買XD

男孩-裙子-穿裙子

網友陳品涵提供

除了裙子,也有男孩很喜歡閃閃發亮的公主裝!網友媽媽說家中兒子從一歲多就瘋狂喜歡迪士尼公主,兩歲多就能清楚唸出所有公主的名字,從公主的頭髮顏色、到別名他通通都知道,真的是最忠實的小粉絲!

媽媽也提到,她和爸爸完全不反對兒子喜歡公主、穿公主裝,只要是不傷害他人的事情,他們都會全力支持。

男孩-公主 男孩-公主

網友妮妮妮提供

3歲前無性別永恆概念!黃瑽寧:男孩穿裙無需過度想像

當兒子是變裝皇后,媽媽:人生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三、顏色不分性別!粉色也可以是男孩的時尚配色

兩年前因口罩實名制而無法選擇口罩顏色時,曾有爸媽們反映家中男孩不敢戴粉紅色口罩上學,讓社群上掀起一場「粉紅熱」,也有許多爸媽們提前向孩子說明「不管什麼顏色的口罩都可以戴,並沒有分男女」,有網友媽媽分享,某天兒子班上同學的口罩濕了,老師給了粉紅色口罩替換,他卻不想戴,兒子就和同學說:「這男生也可以戴」,更主動一起換上粉紅色口罩。孩子不僅了解顏色不分性別,也勇於陪伴同學,真的很值得鼓勵!

男孩-粉色

網友Genie Love提供

而有的男孩本來就很喜歡粉紅色,卻會被不理解的同學們嘲笑。另一位網友媽媽分享,喜歡粉紅色的五歲兒子,因為外人的取笑和質疑,漸漸不敢選擇粉紅色的衣服,甚至看到粉紅色 Switch 搖桿時,眼睛發亮卻不敢拿,嘴裡說「我現在喜歡的顏色是藍色」。

經過媽媽一陣子的溝通,兒子才重新找回喜歡粉紅色的自信。現在當同學嘲笑時,他也能用幽默的方式保護自己,不用再隱藏自己喜歡的顏色,更不需要為了別人的嘲笑去改變!

男孩-粉色

網友楊豆豆提供

4歲男孩不敢再穿喜歡的粉紅色去上學,「兄弟規範」如何影響幼小孩子?

四、要玩汽車還是洋娃娃,讓孩子自己決定

男孩可以玩汽車遊戲,當然也能為芭比娃娃化妝、打扮。網友媽媽分享,家中兒子很愛幫芭比娃娃化妝,還會幫他們洗澡,拿去陽台曬乾。

雖然有時兒子為芭比化的妝讓媽媽難以理解,甚至嚇到XD,但說不定他未來會是個美妝達人呢!

男孩-芭比娃娃 男孩-芭比娃娃

網友Lee Hsuan提供 

別人笑他玩娃娃,吳季剛:做自己,沒有理由不自信

男生不能愛玩偶、扮家家酒?談家庭教養與性別刻板印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選擇權。從我們開始一起努力,斷開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讓孩子在更友善的環境中成長!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遠離恐怖情人─記得五不一沒有


文/ #運動心理師 謝宇鈞 諮商心理師
這幾天在社會上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大概不外乎是「渣男渣女的辨識」、「遠離恐怖情人」等,的確。最近的一連串新聞,不難讓人震驚和意外,不論是什麼樣的性別、學歷,甚至是社會階層,都有可能成為渣男渣女或是恐怖情人的目標,甚至是受害者。
而同樣的,這些關係暴力的加害者,也是不分性別、學歷,甚至是長相。記得當年還在家暴領域工作時,進入加害人團體時,面對某些加害人時,不免也會在想眼前這個看起來斯文有禮的人,竟然也會是關係暴力的加害人。既然無法從外表辨識,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遠離這些恐怖情人呢?
在心理學上認為,其實恐怖情人通常都具有某些特質,像是:
1.「情緒起伏大,容易出現狂喜和狂怒的情緒轉換」。
2.「想法上的過份偏激與激動」。
3.「缺乏同理與自省的能力,總認為是別人的錯」。
4. 「普遍具有強烈的控制慾和占有慾」。
5.「習慣貶低他人來創造自己的優越感」。
6. 「容易出現攻擊和自殘的行為」
而當如果發現自己的伴侶,已經出現多項以上的特質時,其實應該要有警覺,並隨時提醒自己要做好自我保護。永遠要告訴自己隨時做好因應的準備,並向外求援。並利用「五不一沒有」的方式,來逐漸的遠離對方:
1. 「不」激怒對方,以保護自身安全做為第一要務。
2. 「不」要想改變對方,改變對方是不可能的事情。
3. 「不」要留戀,要當機立斷,不要徒增困擾。
4. 「不」要留下蛛絲馬跡,一旦離開,就徹底切斷聯繫,並保護好自己。
5. 「不」要姑息,要立即求助,並尋求有關單位,像是警察或是社福團體的介入。
6. 「沒有」例外,只要曾經出現過一次暴力,通常暴力會重複的再出現,因此不要相信對方在暴力後的任何承諾和討好。
雖然俗話說,人在愛情之中是盲目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會在愛情濾鏡中,看不到對方真實的樣貌,但在關係裡面,只要我們習慣用妥協和姑息的方式處理關係中的議題,那麼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反而會不斷的陷入一種負向循環之中,不斷的「衝突─暴力─和好─再衝突─再暴力─再和好」。
因此,在關係中,妥協和姑息不是處理衝突的好方法,對於暴力更是如此,唯有堅定立場,果斷離開,才能夠確實的保護好自己,也才是對待感情應該有的方式。
請記得,關係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夠信任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可以幫我們分享、按讚👍
🌈 謝宇鈞心理師介紹➡️
🌈看見心理網站➡️
🌈心理師專業文章➡️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不要讓性別的框架,傷害了我們的情感發展

 


文/ 葉秉憲 臨床心理師


每當有人在公開的平台談論『父權社會』或是『女性主義』,就很容易激起立場相反的兩方互相攻擊。有被稱為『女權自助餐』者,也有被指責為『沙文主義』者。在這個議題裡,當有人自覺權益受到整個社會架構的侵害,就必然有一個加害者在這個社會體系中。但當我們朝著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陷入一個互不相讓的困境裡。

但身為一個心理師,在我的觀察裡,我看見的是在這個 #父權 架構下,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有被『 #剝奪 』的部分。

在我們成長的傳統價值裡,對於『男子氣概』或是『賢妻良母』的想像,都是一種強硬的刻板印象。我們因此失去了理解和塑造自我的多元可能性,有些我們自己喜歡的樣貌,卻為了社會的眼光硬生生地深埋在心裡,言不由衷的表演出一個社會期待的樣子。我們都以為演久了就像了,就真的是如此了,卻不知道在這個壓抑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 #內在衝突 影響著我們的『情感生活』。


進入諮商室的來訪者們,有很大的比例是在某一次的戀情受挫後,才驚覺自己有著難以控制的黑暗面。有的陷入強烈的悲傷,怎麼也想不通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有的人開始覺察到自己的個性,似乎一直讓自己在不同的戀情中,陷入同樣的困境。從這些驚覺和疑惑開始出發,我們開始面對自己那些習以為常的個性或做法,其實正是感情生活裡困難的來源。


在這些工作的過程當中,我逐漸發覺,情感議題裡時常有著『刻板女性』或是『刻板男性』所造成的問題。而促成這些情感困境的特質,其實都跟社會期待有關。傳統上來說,大家總是想像女生要扮家家酒、玩洋娃娃;男生則是被認為要喜歡汽車和機器人一樣。一方被期待溫柔、關懷和顧家;而另一方則是被認為要剛強、勇敢和冒險。在這樣長大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了我們的情感特質。女性學會壓抑自己憤怒和外放的情緒,對憂傷和哀愁情緒特別敏感;而男性,則是習慣性的強調理性和效率,時常忘記如何表達自己的脆弱和傷心。


在一些不同的狀況下,刻板男性也可能會出現在生理女性的身上,反之亦然。無論如何,當我們的內在太過於『男性』或是太過於『女性』,所造成的困境都是讓我們的個性變得太過於僵化,沒有選擇。而心理師的工作,便是在協助來訪者,安全地去碰觸自己 #未知的內在


每一個人身上都應該有男性和女性的部分,也都需要這兩部份來平衡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有能力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也要有勇氣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障礙。在成人的感情世界裡面,如果太過於偏向某一種個性,失去彈性,都會讓我們的『愛戀關係』變得狹隘。必須找到一個『很剛好契合』的對象,符合一切你所想要的樣貌,才能夠順利發展親密關係。


愛情,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沒辦法這麼完美地符合我們的需要。但我們在長大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事件或是挫折裡,可以慢慢發覺自己還需要練習和補足哪些能力。更理性勇敢一些,或是更柔軟體貼一點。避免困在過於僵化的性別框架中,才能夠漸漸地找到照顧自己也照顧別人的平衡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可以幫我們分享、按讚👍

🌈 葉秉憲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yeh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article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顯示較少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臉書問題頻傳,當孩子成為社群平台最殘酷的社會實驗場,該如何應對?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992




你的賦權,是最好的成全:讓孩子踏上勇於跨界的生命旅程

 

學校沒有教
卻是攸關幸福人生的關鍵!

  謝智謀,人稱小謀老師,
  台灣戶外體驗與領導教育第一把交椅。
  這位全國優良教師、TED講員、師鐸獎、美國體驗學會「實踐家獎」首位非美籍得主,
  在退休之際,將逾25年生命陪伴生命的經歷,
  淬鍊出12大立足未來的關鍵能力 X 12篇親師實踐錦囊,
  現在就能從家裡和教室開始,
  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12大內在底蘊/

  ◇傾聽內在聲音

  安靜x勇敢x察覺與反思x夢想

  ◇與人建立連結
  合作與溝通x問題解決x看見他人需要x同理心x領導力

  ◇邁向目的之路
  實踐x謙卑與服務x堅毅

  「這些特質幾乎都是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被建構起來的。這是送給孩子、老師和家長的禮物,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幸福且有意義感的人生。」

  關於安靜
  ▶ 安靜不是不說話,而是停下來思考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要往哪裡去

  關於勇敢
  ▶ 勇敢經驗的缺乏,容易讓長大後的冒險淪為魯莽行徑。

  關於問題解決
  ▶ 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太快替他們擋掉問題,讓他們試著解決吧!不要等到大學畢業才突然把他們「放生」,那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關於同理
  ▶ 在這個時代,同理的能力比過去更重要。沒有能力理解別人的人會活得很辛苦,因為聽不見、不明白和自己不一樣的聲音。

  關於堅毅
  ▶ 即使面對困難和不確定性,仍然可以繼續往目標前進。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家、在教室也能練習的親師實踐指南/

  ◇如何練習獨處,找回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獨處的練習,可以從幼稚園開始,讓孩子選一本自己想讀的書,或規劃想做的事。愈大的孩子,獨處的練習愈重要。

  ◇勇敢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
  小一的孩子可以練習自己走路上學,小三的孩子可以安排週末的家庭旅遊,小五的孩子可以舉辦社區籃球賽⋯⋯多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對話,不要因為聽起來天馬行空,立刻說「不行」、「不能」、「不要」。

  ◇在生活中營造反思氛圍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反思能力,如果父母常問:「你有什麼想法呢?」、「這件事帶給你什麼感受?」、「你有什麼好點子嗎?」孩子會知道自己的意見是重要、值得傾聽的。

  「家庭、教室和世界就是孩子的學校,成為一個能夠看見別人需要、勇於面對挫折和挑戰的人,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學習。」

激賞推薦

  謝馨慧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夏嘉璐 知名主播、主持人
  吳正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東海大學校長 
  林玉珮 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委員 
  蔡淇華 台中惠文高中教師 
  許芯瑋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執行長
  成瑋盛 逆風劇團團長 
  李德誠 香港突破青年村前培訓總監 
  M Antonio G. Alvarez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

  我還在繼續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也建議部分和我有一樣狀況的家長們,先試著戒掉當孩寶的習慣,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最大障礙,他們就先成功一半了。另一半,就認真看小謀老師的書,然後「適度放生」就可以了。——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謝馨慧

  台灣此刻非常需要一本可以喚起全民重視「體驗教育」的好書,去改變台灣的教育樣貌。令人興奮的是,台灣體驗教育的領航者、師大謝智謀教授,終於在退休前夕,將畢生的寶貴經驗,留存在這本新書中。——台中惠文高中教師 蔡淇華

  嘿,請感謝翻開這本書的自己,透過閱讀老師一則又一則的精采經歷與實用的教養錦囊,我們就能一起練習成為真正的自己,勇敢並堅毅地面對人生中未知的挑戰與失敗。請記得:「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因此唯有您先成為真正的自己,您的學生、您的孩子才能「有樣學樣」,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DFC 臺灣執行長  許芯瑋

  時常在面對許多中介教育現場的學生時,我們問:「你最喜歡什麼事情?」「睡覺。」學生回答。「你最討厭什麼?」「上課。」學生回答。曾幾何時,教育變得不有趣,孩子無法享受其中,並對未來的自己沒有想像。在小謀老師書中,能夠看見許多脆弱生命在一次次冒險中,翻過的山巒、溪水就像跨越心中的每一個障礙,最後脫胎換骨,讓心可以堅毅不拔。——逆風劇團團長 成瑋盛

  閱讀全書後,我聽到智謀對各位親師的呼喊,請你們藉著陪伴、聆聽、肯定、引導、賦權,培育孩子內在生命的質素,鼓勵孩子有不同的嘗試,確認他的獨特,適時放手,讓他們成為自己,將來走得更高更遠,為這個世界帶來祝福!——香港突破青年村前培訓總監 李德誠

目錄

推薦序 看重孩子內在底蘊能力的重要性 謝馨慧
推薦序 丟到山裡面,孩子就能活著走出來 蔡淇華
推薦序 教育唯愛與榜樣 許芯瑋
推薦序 正視每個孩子心中想成為的自己 成瑋盛
推薦序 孩子成長並非需要更多保護,而是陪伴與放手 李德誠

作者序   給孩子深厚的內在底蘊,成為他們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第一部
傾聽內在聲音


01安靜
找到命定,從安靜傾聽自己開始
請不要綁住孩子的翅膀,又奢望他們自由飛翔

02勇敢
讓勇敢成為習慣,鍛鍊彈性和適應力
不要因為過度保護,讓孩子對生命的挑戰卻步

03察覺與反思
想跑得更遠更好,在於「樂意與他人同跑」的超能力
不要讓「趕進度」剝奪思考的機會

04夢想
改變世界的奇蹟,藏在夢想的藍圖裡
勇闖天涯的力量,來自深度陪伴和適時放手

第二部
與人建立連結

05合作與溝通

沒有抵達目的地,這段路一樣充滿意義
接納與傾聽,讓彼此走得更好也更遠

06問題解決力
今天這段路,你們自己爬!
面對困難的能力需從小培養 現在不放手,以後更痛苦

07看見他人需要
在他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給孩子多大的視野,決定他們能做到多大的事

08同理心
在多元世界中快樂生活的秘訣
從未接納過自己的情緒,何來同理他人的能力?

09領導力
累積領導能量兩要素:體察身旁需要、溫柔做出行動
「當班長」不會自動讓孩子變成好領袖

第三部
邁向目的之路


10實踐
想好方案就出發!   成為有實踐力的主動學習者
不要讓孩子「什麼都知道」,卻「什麼都做不到」

11謙卑與服務
承認自己的有限,才能不卑不亢
父母和老師做不到謙卑的榜樣,就不要期待孩子能做到

12堅毅
繼續走,不要放棄! 結出美好果實的最後一哩路
接住孩子情緒,但不要讓他輕言放棄

採訪後記



作者序

給孩子深厚的內在底蘊,成為他們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有些人說我是深耕山野的教育家,也有人給我「台灣冒險教育家」的名號,無論如何,陪伴、引導更多年輕的孩子,透過冒險教育認識與超越自己,活出人生的使命與價值感,確實是我深情的喜悅,也是上帝給我的呼召。

  我很喜歡教育學者福祿貝爾的這句話:「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投身教育二十多年,陪伴很多學生走過生命的高山和低谷,我也在過程中更深的挖掘、挑戰自我。

  我的生命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有很多起伏與波折。或許因為如此,學業成績從來不是我看待一個孩子優異與否,或是有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在社會上生存的標準。身為一位教育者,我鼓勵老師和家長可以從「對自己生命的探索」開始,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待教育這件事,或許更能陪伴他們走學習這條路。

  現行教育最大的困境是,給孩子很多知識上的學習,卻缺少對於生活能力、情緒和內在特質的養成。在過去,學生可以藉由努力背誦和考高分來換得沒有缺乏的生活,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孩子需要的不再只是硬梆梆的知識。

  我在書中精選十二個幫助孩子立足未來的關鍵特質,這些特質幾乎都是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被建構起來的。這是送給孩子、老師和家長的禮物,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幸福且有意義感的人生。

  我想透過這本書告訴青少年的老師和父母,除了考試和補習,我們的孩子還有很多可以做和被培養的能力,只是我們有沒有引導他們去發現。幫助孩子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自己所處的世界,家庭、教室和世界就是孩子的學校,成為一個能夠看見別人需要、勇於面對挫折和挑戰的人,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學習。

  讓孩子活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距離上一本書《登峰》出版已經六年,《登峰》寫的是我帶領戶外課程的經驗和生命對話,這本書則是二十多年來在冒險教育場域中,包含國內外的服務學習和人道關懷工作,親身帶領許多中小學孩子參與的專業經驗而整理出的精華,幫助從事孩童教育、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人有一個清楚的方向,知道如何帶領我們的孩子,不只能在變化愈趨劇烈的二十一世紀裡生存下來,還能活得有方向感、價值感和意義感。

  我走訪過許多國家,發現在歐洲、澳洲、紐西蘭等高度文明國家裡,他們所定義並規劃在國家教育裡的學習項目與台灣很不一樣。我仔細觀察,到底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有幫助?我認為,內心深度的特質比外在的能力更重要,內在的底蘊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適應力的人,在多變挑戰中找到解決的方法,達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目標。

  我希望老師和父母讀完這本書,可以照著書中的建議,開始進行一些小的改變,譬如嘗試引導孩子對話,進行反思與安靜的功課,或是從平常的相處過程開始調整,練習改變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書中還有一些小故事和舉例,像是規劃旅行和閱讀等,這些都可以嘗試。

  除了鼓勵老師和父母開始做一些改變,我更期待父母可以從更多方面檢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是否壓抑了孩子的才幹?是否鼓勵孩子一股腦地往世界的潮流走,卻忽略了孩子的特殊性?我們堅持的教育方法是否只是過往成長歷程的翻版?

  一個數學老師要能夠站在台上教數學,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對數學的深度理解,為人父母卻經常被視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為父母是一生的學習,我們卻經常忘記這件事。

  未來的世界給孩子的挑戰比過去更大,我們要怎麼樣成為一位好的老師和父母?我相信背後需要更多專業的學習。我期望能在親子教育和兒童教育中貢獻一點心力,幫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有所啟發。

  在我的教育理念裡,很重視「賦權給孩子」與「相信孩子獨特性」的重要。如果家長和老師能有「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的眼光,就會知道只要陪著他們探索和啟發更多思考,就可以幫助孩子建構出更美好的未來;如果我們相信孩子的獨特性,自然會願意賦權給孩子,讓孩子放手嘗試。

  在這個良善循環中,我們更多看見孩子的獨特性,就不會複製別人的經歷,而是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體驗教育實踐家   謝智謀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體驗教育與冒險治療博士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榮譽理事長
  海岳國際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人稱「小謀老師」,
  從小歷經家暴,「山」成為他躲避追打的避難所;
  年少混跡幫派、高中曾被退學;
  直到遇到一位改變生命的老師,
  讓他奮發向上、考上師大體育系,從此走向教育之路,
  以自己親身走過的歷程,

  陪伴千名孩子、飛行少年找回內在的勇敢。
  並將逾25年愛與勇氣的經驗,
  淬鍊出12個軟實力,
  期待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
  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幸福且有意義感的人生。

  2010年  教育部全國優良教師
  2016年  美國體驗教育學會國際體驗教育卓越實踐家獎
  2018年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服務傑出獎
  2018年  教育部師鐸獎    
  2019年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200週年傑出校友獎
  2020年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智慧獎
  2021年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卓越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