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陳品皓:自我價值的高或低,不斷牽動青少年在人際關係的表現

 



有些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總是被無盡的懷疑與自卑占據,卻又同時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與位置,他們處在人際關係的漩渦當中,想要和別人不一樣,但卻又極度害怕和別人頻率不合,成為邊緣.....

青春期所有迷惘的解答,在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pexels

              作為一個執業十多年的心理治療師,我服務的對象從國高中生到大學的青少年。多年輔導經驗的觀察中,我所熟悉的孩子們,是一群處在身心衝突又為難的發展階段,他們內心總是被無盡的懷疑與自卑占據,卻又同時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與位置,他們處在人際關係的漩渦當中,想要和別人不一樣,但卻又極度害怕和別人頻率不合,成為邊緣。

  於是陰晴不定、敏感違逆就成了孩子們在這個身心成長階段的副作用,也成為青少年來到心理門診的原因之一。

  在青少年成長的道路上,需要面對的這麼多挑戰中,「人際關係」是我們團隊治療師遇到最多的困擾之一。從團體的接納、人際關係的表現、來自別人的評價、自己營造的形象、親密關係的發展等等,無一不是現在青少年心中在意又擔心的主題,然而這些議題的核心,是每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品質。自我概念與價值的高或低,不斷牽動與映射著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與評價。

  就如同在《仙人掌女孩2:青春期又怎樣?》中的主角艾玟,在進入高中之後,一連串圍繞在她身邊的困擾,都和人際關係有關,然而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下去,你會發現最終的核心,是主角如何看待自己的結果。

  看著《仙人掌女孩2:青春期又怎樣?》的同時,我不禁回想起這些年來會談室中的孩子,儘管接受輔導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多半都有如上述的議題。因此,我很訝異作者竟能如此細膩,透過主角艾玟的視角出發,深入又貼近的道出了青少年的徬徨、躊躇、敏感與彆扭,如何在學校、朋友、親情與人際關係中展現,同時在艾玟的內心獨白中,我們深入的理解孩子情緒的流動,以及思緒的脈動。

  儘管艾玟肢體障礙的身分,在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發展中,是一個更為複雜又不利的狀態,但一方面我們卻也看到家庭的接納與同儕的支持,在孩子們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多麼關鍵的角色,以及發揮了深刻的影響,這在書中每一段主角艾玟與家人、朋友之間真情流露的對話與互動中,不斷的印證這一點。

  不知道為什麼,我在看完《仙人掌女孩2:青春期又怎樣?》後,心中浮現一種療癒般的滿足,彷彿內心的某一部分被溫柔的看見同時,也被穩穩的支撐與照料著。我想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曾經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過各自的缺憾,而這份缺憾在這本書中,經由作者悉心的洞見,被溫暖而真摯的承接下來,於是療癒在閱讀中開展。

  這實在是一本故事劇情流暢、文筆親和、引人入勝的佳作,不僅如此,對於每一位踏上自我探索之路的青少年、嘗試理解家中孩子的家長們,《仙人掌女孩2:青春期又怎樣?》絕對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雋永之作。

  作為一個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為職志的治療師,我由衷的向您推薦。

書封
想了解更多書籍內容與領取試讀本>>>
仙人掌女孩2:青春期又怎樣?
同場加映《仙人掌女孩》         

延伸閱讀

生涯探索,SOS!-發現潛能、追逐夢想,給青少年父母的陪伴守則
 

生涯探索,SOS!-發現潛能、追逐夢想,給青少年父母的陪伴守則



拿出勇氣不合群,至少你會喜歡自己


做自己,喜歡的自己。別去成為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人,難免周圍會給予些異樣的眼光,但那就是你獨特的原因。

如果不想一輩子過別人設計好的人生,

那就用心經營好現在的人生。
這世界,有很多的不得已,但不代表未來就只能如此。
現在發生在周圍的每件事,很少是突然之間就形成,
如果想要未來變得更好,那就要從現在開始。

學習如何開心的往前,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也讓自己每天快樂一些。
只要肯用心過生活,有朝一日就會發現,
你已經在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

不合群,這三個字充滿好大壓力。但我想告訴你,別因為不敢拒絕而選擇合群,更別因為害怕寂寞而選擇盲從。

學生時,我的宿舍同學常邀約吃消夜,你知道的,晚上總是特別容易餓,年輕的身體又不需擔心睡前吃東西會有負擔,吃飽反而更好睡,所以很難拒絕同學揪團買消夜。只是,突然邀約吃消夜也代表著,你會突然花掉一些錢!雖然學生時期還不需嚴格控管預算,偶爾一次突然花錢還過得去,但若是一個月花太多次,那可要看你的荷包夠不夠重。而且坦白來說,除了多花錢,另一個決定會跟同學去吃的原因是:如果宿舍一群人去吃消夜,你卻不去吃,那可是不合群了!

不過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場消夜換一世朋友,跟同學吃消夜可是種人脈投資,好像不應該計較合不合群的雞毛蒜皮。好吧,那就讓我再分享一個不合群的故事,一件攸關生涯出路的事。

準備研究所考試那年,只要是能讀書的時間都很寶貴。當時我需要通車去補習班上課,晚上再通車回到宿舍,因為是主要路線,所以回程的人群,包括我朋友,也都是剛從補習班離開。換句話說,車上載滿考研究所的人,認識的叫戰友,不認識的叫對手。

上完課總是會累,所以在回程時心情會想放鬆,大家一起買消夜、喝點飲料聊聊天很正常。然而,每次只要一上車,我都是制式化的拿出耳機,按下古典音樂的播放鍵,開始複習當天上過的課程。沒有一天,有所例外。

不難想像:一群人在車上聊天、吃著東西、討論好笑的事,卻有一個人坐著靜靜低著頭,頭戴耳機、手拿筆記、面無表情,那是個多麼不搭的畫面。

沒錯,那個當下,我相當不合群。結果是,考試放榜結果我也不合群,成果比多數人還好。如果這就是不合群的代價,我覺得一點也不昂貴。

乍看之下,我是在否定「合群」這件事,其實並不是。合群可是現代人求生存的方法,是討生活下必須的配合,只不過,太多人把合群的壓力看得太重,重到失去自己寶貴的聲音。

人生中的每一天,我們幾乎都會站在十字路口中間,小至要不要一起團購、要不要下班後一起去吃點什麼;大至該怎麼拒絕不屬於你的工作,或是在會議中舉起手表達你的不認同。這些都是種決定,你當然可以選擇合群的多數邊,但你也應該知道,天底下沒有一件事不需要付出代價,而那個代價可能就是你犧牲掉自己的金錢、時間、權利,或是增加更多不必要的工作。

有人說,要接受別人的異樣眼光,真的很難。
有人說,要選擇不跟著大伙走,擔心被排擠。
有人說,要勇敢跟別人說不,心裡會有愧疚。

這些都是不好應付的問題,但也沒困難到你該無視自己的聲音。何況選擇合群或不合群,都可能是種折騰,那何不為自己而折騰。畢竟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不代表那件事就是正確的;你選擇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也不代表那件事就是浪費時間。想要與眾不同,並不代表你這個人就有錯。

我要強調,你並非要特立獨行、獨排眾議不可,我只希望你勇敢選擇內心想要的決定。如果非要加入一個圈子,那最好是你自己想要的圈子。你可以跟著大家走,但那必須是你自願的。你也可以選擇跟隨,但希望你知道正在往哪裡去,而不是盲從。

你或許聽過,成功的人總是那兩成的人,因為他們做了另外八成的人辦不到的事。但真相是,並非他們做出什麼不一樣的事,而是他們一直在努力完成自己想要的事,堅持自己想要的夢想,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一切,都來自他們選擇聽自己的聲音,即使需要跟別人有所不同。

 

摘自 艾爾文《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方智出版社





寧可孩子不合群,也不要傷害別人 女星劉香慈聊教養:太想當好人,可能變壞人

 


寧可孩子不合群,也不要傷害別人 女星劉香慈聊教養:太想當好人,可能變壞人
圖片來源 / 劉香慈提供

希望孩子是好人還是壞人?大部分媽媽可能會選擇前者,但是,劉香慈顛覆這種想法,「太想當好人」、「怕變成不合群的人」、「希望大家覺得我很好而跟我在一起」等,無形中可能傷害別人,最美麗的上尉連長想告訴孩子: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好人。

戲劇中看到的劉香慈,是高高在上的上尉連長,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絲毫不能違背。當了媽媽的她,也會用軍事教育的方式教養孩子嗎?

「女兵日記」的上尉連長當了媽媽.心變柔軟了

「當了媽媽以後,內心住了一個人,人生的重心也變成他。」她常和老公鍾威凱一起欣賞孩子可愛的睡容,並忍不住摸摸鼻子、親親嘴巴、碰碰肚子,「雖然Teddy已能獨睡,但只要他想跟爸媽睡,就不會趕他回房間。」這樣的劉香慈,與電視上的剛毅形象大相逕庭,在孩子面前,她是一個慈愛的母親,不是上尉連長!她說:「孩子需要你的時間很短,而且很快就消失了,儘量在愛上給他滿足。」

(圖片來源 / 轉載自媽媽寶寶)

每次劉香慈必須離家出門工作,Teddy會在門口抱住她大腿哭:「媽媽妳在家裡啦!妳不能出門!」讓她又心疼又萬般不捨,她知道現在無法要求孩子堅強,因此現階段會儘量挑選能兼顧孩子的工作,希望多給予陪伴。

不想養出被寵壞的孩子,教養重視規矩和禮貌

現代許多孩子被養成小霸王,劉香慈不希望孩子被寵壞,還是有很「上尉連長」的一面,她認為,有禮貌、有規矩的家庭觀念很重要,禮貌有一部分在於表達問候與道謝,「沒有人幫你做這件事是應該的,要說謝謝。」

廣吿

還有,要有「長幼有序」的觀念,她強調:「長輩疼孫,若Teddy肚子餓,大家一定會說,先吃沒關係,但我不會,我會說不行,一定要長輩先拿筷子,才可以開動。」這是為了讓孩子學習,不把自己擺第一位,要愛自己但不是只在乎自己,「人家會因為是孩子而有所體諒,但若養成習慣,就會變成『我應該這樣』,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長久之後,孩子眼裡就只裝得下自己,所以劉香慈不要求孩子課業,但絕對要求規矩和禮貌。

不一定要當好人,當好人做的事會傷害別人,那就是壞人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劉香慈也慢慢摸索出教養Teddy的方式,她希望他學會保護自己,且不傷害別人,「以後不一定要當好人,但不能當壞人。」

劉香慈提到,很多人對好人的定義在於不當異類,擔心自己變成不合群的人,當孩子陷入「希望大家覺得我很好而跟我在一起」的迷思,無形中,可能不知不覺地變成不想成為的「壞人」,「因為怕自己不是好人,不小心變成壞人,而傷害到別人。」

(圖片來源 / 轉載自媽媽寶寶)

她表示,孩子不需要做百分之百的好人,當判斷做這件事會傷害別人時,即使大家都這麼做,不合群也要守住堅持。

孩子不要太早送出國,先學好中文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擁有競爭力,會從小送出國受教育,但劉香慈和鍾威凱認為,孩子太小沒有定性,「到了國外,容易只看到別人吃喝玩樂,沒有學到別人努力上進的一面。」因此,要先觀察孩子的氣質,找出最適合他的方式,建議高中或大學後再出國,先把生活教育和中文學好。

(圖片來源 / 轉載自媽媽寶寶)

更了解孩子,不當失控媽媽

即將面臨一打二的生活,劉香慈笑說:「還不知道要害怕,相信女性的韌性,遇到了就有辦法解決!」她強調,不想一個當失控的媽媽,要先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發展,「如果明知孩子這個階段無法理解這麼多,還生氣,不是很無知嗎?」她希望用身教告訴孩子,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用嚴肅表情和堅定語氣告訴孩子不可這麼做,便不會到失控的程度。

有人這麼說,孩子是來做伴的!劉香慈一邊當媽媽一邊學習做媽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把做人處事這套哲學領悟得更完整。

延伸閱讀:

劉香慈新女力崛起:「沒人可以為誰犧牲一輩子!一手餵奶一手看劇本,當媽媽不用放棄夢想!」

【愛從了解開始】隔代教養,優缺點大解析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轉載)

文章關鍵字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社交囧星人讀後感

當一個社會極度崇尚學業成績,那些成績高於均值,但自理/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卻大幅低於平均的孩子,仍然會被視為高智商的聰明人,但這個體系不能夠示警他們,未來他們將因為缺乏社交能力而遭遇嚴重的校園和職涯挫折。

空間能力薄弱(因為長時間待在室內,運動量不足)、生活能力低落、氛圍判讀(讀空氣)/社交線索辨認/衝突處理能力低落,都會嚴重影響一個人成年後在社會上的獨立。

不知道如何在同學間累積社會資源(社交資產)、容易社交違規,並且在學校和職場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小團體(在他人心中的情感存款是負數,加上落單,導致常常變成霸凌/第一個開除的目標)

近年雖已大幅提倡加強對孩子的生活能力培養,但社交方面仍然僅限於班級間同學關係的經營,不太著重衝突處理(霸凌)、與陌生的同齡或成人互動,等未來必會遭遇的課題

社交技巧說白了就是尋找友善聊天目標/聊天技巧,因為朋友的最基本定義就是還願意跟我們聊天,並且對我們抱持善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