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繪本 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

線上看
https://m.youtube.com/watch?v=tVcUKC-PfPU

好書推薦《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開始天賦教養的5堂課》

https://www.taaze.tw/goods/11308603997.html
作者:彭菊仙

博客來暢銷榜、金石堂強推選書作者、<親子天下部落客共合國>特約作家 最新力作!

你的孩子喜歡塗鴉還是舞蹈? 喜歡講話還是思考?
當孩子展現天賦亮點時,你,該怎麼做,該怎麼說,
才能陪伴孩子展開這趟生命之旅?

開始天賦教養的5堂課,從此改變孩子和你的人生!

為了讓孩子成為人生勝利組,許多父母為孩子設定計畫,從早上排到晚上,從零歲排到二十歲。如今,不少孩子的童年模式都很雷同,自幼開始,都是在一堂一堂才藝課、科學課、數學課中跑堂,在一間教室與另一間教室間穿梭。
但是,你認為的捷徑,卻可能讓孩子繞了遠路
親子書暢銷作家彭菊仙,從陪伴三個男孩的十五年教養經驗與歷程中看到:每一個孩子,內在都有個天賦導航,他們天生就熱愛學習,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向。遵從他們內心的呼召,就能引導他們踏上學習之旅。

教養的過程,就如同一趟發現孩子的天賦之旅。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旅程,走起來腳步才輕盈、輕鬆又自在,才能感受無上的樂趣。當你能看見孩子真正的樣子,就可以給他最適當的引導與幫助,幫助他們完成自己想要的學習旅程。並且在這段圓夢的過程中,永遠秉持著這個理念:「孩子,你們有想法,我們就幫你想辦法!」

發現孩子天賦的5堂教養課
Lesson1:從家開始,和環境談戀愛
‧家是孩子探索的第一個環境,空間越不受限,創意就越自由。
‧如果處在豪宅中卻動彈不得,那這個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貧如洗!
‧櫥櫃要像百貨公司的櫥窗,定期更換擺設。

Lesson2:放手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的亮點
‧孩子就像預先設定好的機器,會偵測到吸引他們的特定事物,然後就執著的前進。
‧拖著他走,不如陪他前進。只有孩子自己選擇的旅程,走起來腳步才輕盈。
‧能帶來最充實感與愉悅感的學習,釋放給它自己去探索、經驗與學習。

Lesson 3:熱情鼓勵,做孩子的啦啦隊與頭號粉絲
‧孩子真心想和你展開的對話,答案都在「遊戲」中。
‧你的投入與反應,就像親親抱抱一樣,讓孩子有巨大的溫暖與支持力量。
‧遊戲房就像彈藥庫,貨源充足很重要。

Lesson4:點燃專注力,看見不可思議的工作狂
‧當孩子對一件事物深深著迷後,就會全心全意投入,這時你會看到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孩子」!
‧數位產品與網路世界對孩子最大的意義,是它們可以幫忙解決在真實生活中的學習疑問。
‧只要能遇見「真愛」的題材,再平凡的孩子也都一定能經歷「自我專注、執著到底」的時刻。

Lesson5:自信、自律與自由,讓孩子畫出人生的幸福地圖
‧自動自發的辛勤耕耘,能讓孩子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把自我引導到一種駕輕就熟的「精熟」境界,完全感受到自己就是掌控自己的舵手。
‧當孩子能安安靜靜的自我遊戲、自得其樂時,正是「現實」賜給他練習自處的最佳機會,也是學習「專注」的最佳起點。
‧父母天天親自陪伴,貼近觀察,絕對會比智力測驗的分數更為精準。



作者簡介:
彭菊仙Chu-Chu

她是為廣受父母們喜愛並信任的親子部落格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判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見地獨到。文章常見於網路轉載、親子網站。

擁有三個壯丁的她,喜歡孩子,喜歡和孩子玩,喜歡孩子愛玩的東西,喜歡動手和孩子做好玩的事情。從教養三個寶貝中,感受孩子一波波的學習狂潮,從而激發出掌握孩子潛能的獨特教養方式!不論天文、地理、英文、自然、數學、故事……,義無反顧的跳進孩子的學習「玩」國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孩子的學習變得好好玩,父母親的教養工作也變得好好玩!

臉書粉絲頁: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https://www.facebook.com/3goodboys

著作:

《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

《幸福教養: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的幸福力》

《教養好好玩》

部落格:

《中時部落格-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http://blog.chinatimes.com/peng6408/

經歷:

 民視節目部監製、TVBS 節目製作人、CTN中天新聞部節目製作、中視記者

《親子天下部落格共和國駐站作者》

《親子窩小天才精選部落格》

《中時部落格》之親子駐站作家

《雄獅旅遊—lioncyber親子主題館》親子達人 等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推薦序1 混亂與出錯,是兒童創造力的源頭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推薦序2 善於挖礦的高手 自然生態親子專家、自然筆記廣播節目主持人 范欽慧
推薦序3 又一次精彩的課程――我看「開始天賦教養的5堂課」 親子作家 張美蘭
推薦序4 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親職教育專家、資深媒體人 陳安儀

前言 出發之前︱認識你的小小探險家

◆不得了,孩子天生就帶著神祕魔法!
這真是太神奇了,為什麼七坐八爬九月長牙?
開啟「天眼」,認識孩子的敏感期
驚人的自學力,無人能阻擋
錯過敏感期,就像漏針的毛線衣無法補救

◆ 關鍵前六年的「吸收性心智」,為自主學習奠基
給正確的養分與環境,就能長成大樹
零到三歲的全然拷貝期期
三到六歲的自主發問期
七到十二歲的多元自主學習發光期

◆我們的腳步有多遠,孩子的眼界就有多寬
父母的腳步,創造孩子的視野
父母的愛,能支持孩子勇敢向前衝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我家孩子忙到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LESSON 1 從家啟動︱讓孩子和環境談戀愛
◆對環境的好奇探索,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家,要跟孩子一起分享
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家的設計
在客廳打造一個「孩子角落」
浴廁就是玩水天堂
我家的開架式遊戲工作房

◆空間不受限,創意就越自由
不「蒙式」,也能玩出很多可能性
所有玩具關在一個大箱子?錯啦!
櫥櫃要像百貨公司櫥窗,定期更換擺設
透過巧手,垃圾也能變成寶
放給他亂啦!「混亂」是創作的必要之惡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另一半不能諒解孩子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混亂?

LESSON 2 放手觀察︱找到孩子的亮點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遊戲高手
換雙眼睛,看見衛生紙變雪花的創意
大人所見的牆壁,是孩子眼中的大畫布

◆拖著他走,不如陪他前進
只有自由意志,才能對大腦「墾荒」
興趣是人生路程的指標

◆斷捨離的放手教養,從不做貼身保母開始
幫孩子自己做,他才能做自己
你認為的捷徑,可能讓孩子繞了遠路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我真心的讚美不會激勵出孩子具體的行動?

LESSON 3 從心激勵︱做孩子的人生經紀人
◆父母願意陪伴,孩子就會放膽追尋
不把自己變成孩子,就不會遇見你真正的孩子
孩子的熱情在哪裡?答案就在遊戲中
專心陪伴,心「誠」則「靈」
用孩子的話好好的解釋

◆遊戲房就像彈藥庫,貨源充足很重要
他有想法,我就要不斷想辦法
我是孩子未來的「行銷經紀人」

◆做孩子的熱情啦啦隊與頭號粉絲
聽孩子說自己的夢與故事
發自內心的讚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點
問「好問題」,讓他的想法轉個彎
學李安的雜食,吸取多元的創作養分
幫孩子找到展場和舞台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父母都會抗拒孩子飼養古怪的小寵物?

LESSON 4 點燃專注︱教孩子取捨的智慧
◆家有不可思議之工作狂
在對的時間,碰到對的事情,就會樂此不疲
重複,是因為無法阻擋的熱情與著迷
熱情如煙火,一朵滅,一朵起

◆動手做,讓學習變好玩
透過雙手,開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數位世界讓人從善用雙手,退化到只用一根手指
虛擬國度裡,沒有「手腦並用」的模式
善用網路,它就會是最好的老師
網路和手機是工具,而非玩具

◆興趣在哪裡,學習就在那裡
我家沒有資優生,只有樂在興趣中的孩子
樂在學習的快樂荷爾蒙能令人上癮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我家孩子沒事只打電動、上臉書?

LESSON 5 走向自信、自律與自由︱讓孩子成為他天賦藍圖的主人
◆狼爸虎媽也打不出「自我鞭策」
孩子比你還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瓶頸是逗點,不是句點

◆有自信,才能更快樂的自主學習
考不好,人生依舊是彩色的
孩子的自信,不是來自父母虛偽的讚美

◆沒時間陪伴,孩子也能自得其樂
有限的陪伴時光,不是虧欠,是祝福
懂得跟自己相處,是學習「專注」的起點
無用就是有用,無所事事才能有所試試

◆無論幾歲,都給他繼續遊戲的權利
愛玩,就會有創意
十二歲前,是「創意腦」的保鮮黃金期
基本學習力再升級,正面迎向中學的艱苦挑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使用手冊

【父母都想知道的「為什麼」】為什麼我家的孩子不會主動學習英文?

好書推薦《喜歡妳,為什麼不能抱抱妳?》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1177

內容簡介

  以生活中有形和無形的界線舉例,
  建立孩子「身體自主權」概念。

  讓孩子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尊重他人,
  適合親子共讀、思考及討論的繪本。


  我喜歡的人,可以隨便擁抱嗎?
  朋友的東西,可以任意使用嗎?
  同學心情不好,可以一直纏著他嗎?

  小俊喜歡同班的雅雅,所以抱了她,
  卻讓雅雅生氣了。
  到底小俊做錯了什麼呢?

  人與人之間,有各自的警戒線,
  如果隨意的跨越,可能會吵架,
  還會造成傷害,使人傷心。
  所以一定要守護彼此的警戒線,
  互相尊重。

本書特色

  1.以生活中有形的界線,說明「警戒線」概念。
  地圖上國家和國家之間有國境線、車道和人行道之間有標線,物品和物品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也都有無形的界線,循序漸建立孩子「身體自主權」認知。
  
  2.用故事引導孩子學會守護自己的警界線,也學習尊重他人。
  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的主人,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要跨越警戒線之前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同意,自己也要尊重別人的想法,養成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

  3.讓孩子在適當的情況下學習分享。
  孩子可以決定自己的物品要不要借給別人使用,當別人想要跨越物品的警戒線時,也可以讓孩子思考、學習分享,營造和諧、友善的人際互動。

  4.內文搭配注音,增進語言智慧的能力。
  當孩子學會注音,也可以試著閱讀本書,從中獲得語言的智慧與成就感。

好評推薦
  
  *親子作家 Choyce
  *資深配音員 王瑞芹(我們這一家 花媽)
  *繪本閱讀推廣者 李貞慧(水瓶面面)
  *親子部落客 村子裡的凱莉哥
  *童話夢想家‧幸福感故事大使 彥如姐姐
  *日本繪本親子讀書會 許婷婷(藍莓媽咪)
  *親職教養/繪本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粉紅豬 鍾欣凌
  (依姓氏筆劃排列)

  適讀年齡:5歲以上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生活裡的素養課:從家庭開始, 奠基孩子終身學習力的22個陪伴錦囊



  • 作者: 王文華著
  • 出版社:親子天下出版 大和圖書總經銷
  • 出版年:2020[民109]
  • 集叢名:學習與教育系列:212
  • ISBN:978-957-503-590-7 ; 957-503-590-9
  • 格式:EPUB 
  • 版次:第一版


  • 封面
  • 書名頁
  • 推薦序 一本兼具故事與策略的生活智慧書
  • 推薦序 生活是素養教育的起點
  • 推薦序 「教養」、「素養」一次搞定
  • 推薦序 我的爸爸
  • 自序 培養終身學習力——從家庭開始
  • Part.1 學習篇——善用對策,打破學習之壁
    • 01 一個笨故事
    • 02 功課寫好了嗎?
    • 03 假期是自主學習好時機
    • 04 作文有絕招,孩子不苦惱
    • 05 最有用的數學
    • 06 畫心智圖,從此不再「黑」社會
    • 07 最好的老師在大自然
    • 08 從小練習寫日記,鍛鍊語文力
    • 09 不要小看聯絡簿的妙用
    • 10 好口才是練來的
    • 11 為童年留影的學習檔案
  • Part.2 生活篇——樂在生活,做孩子的成長夥伴
    • 12 孩子說長大要賣臭豆腐
    • 13 休息站裡的理財課
    • 14 今天,孩子做家事了嗎?
    • 15 善用角色扮演,將危機變轉機
    • 16 五步驟,孩子不再被孤立
    • 17 該給孩子手機嗎?
    • 18 親愛的,我們一起來做運動
    • 19 哪個孩子不愛閱讀?
    • 20 讀名人傳記故事,學得好品格
    • 21 進入古典文學的桃花源
    • 22 我不是地表最強老爸
  • 後記 抓住大方向,教養更成功
  • 版權頁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 封面
  • 目次
  • 前言
  • 簡介
  • 好評推薦 魏瑋志(澤爸)


  • 推薦序 沈雅琪(神老師)
  • 推薦序 陳志恆
  • Part 1 親子教養的傳承
    • 過往經驗的回馬槍
    • 破裂與修復
    • 修復過去
    • 如何自我對話
    • 好父母/壞父母:評斷的缺點
  • Part 2 孩子的環境
    • 重點不是家庭結構,而是我們如何相處
    • 父母不在一起的時候
    • 如何使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 父母在一起的時候
    • 爭論的方法
    • 培養善意
  • Part 3 感受
    • 學習如何包容感受
    • 確認感受的重要
    • 否認感受的危險:個案研究
    • 破裂與修復及感受
    • 去感受,而不是去處理
    • 床底下的怪物
    • 接納每種情緒的重要
    • 要求快樂
    • 從感受中轉移注意力
  • Part 4 奠定基礎
    • 懷孕
    • 交感巫術
    • 你是哪類家長?
    • 寶寶與你
    • 規劃分娩
    • 講述分娩經驗
    • 乳房爬行
    • 最初的關係
    • 支援:為了呵護孩子,我們也需要獲得呵護
    • 依附理論
    • 強迫性的呼喊
    • 不同的荷爾蒙,不同的你
    • 孤獨
    • 產後憂鬱症
  • Part 5 心理健康的條件
    • 關係
    • 互動及來回交流
    • 如何開始交流
    • 輪流
    • 交流困難時:交流恐懼症
    • 專注觀察的重要性
    • 沉迷於手機會發生什麼事
    • 我們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嬰幼兒也是人
    • 討厭的孩子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如何打破那種迴圈
    • 為什麼孩子變得「黏人」
    • 尋找育兒的意義
    • 孩子的預設情緒
    • 睡眠
    • 什麼是睡眠逐步推進?
    • 幫助,而不是拯救
    • 玩樂
  • Part 6  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
    • 榜樣
    • 輸贏遊戲
    • 以當下可行的狀況為重,別想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 行為合宜所需要的特質
    • 如果所有行為都是溝通,那些麻煩行為意味著什麼?
    • 早點積極投入時間,比較不需要被迫投入
    • 以言語來表達感受,有助於改善行為
    • 解釋毫無助益時
    • 父母應該多嚴格?
    • 關於發脾氣
    • 哭鬧
    • 父母的謊言
    • 孩子的謊言
    •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 為年紀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設定界線
    • 青少年與青年
    • 孩子長大成人後
  • 後記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好書推薦:阿德勒《不教養的勇氣》

不支持完全放任不設立基本不能以大欺小、為取樂傷害他人等規則,但部分內容值得推薦。鼓勵仍有其意義,理論上家長有找到自己的熱情專案、指引孩子找到人生意義、想做的工作的責任..
-------------

目錄

序一  重建與孩子的心關係    蘇明進
序二  「不教養」是最佳提案    彭菊仙
序三  努力學習「收手」  凱若媽咪
序四  面對孩子不難,面對自己很難  趙大樹
前言

1  阿德勒教養論  理解孩子的言行
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是因為缺少愛?
使用蠻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理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
從怒氣中解放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托兒所的最後一天

2章《阿德勒教養論》不罵孩子
故意討罵的孩子
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責罵,讓孩子學不會自主判斷是非
責罵也會限縮孩子的格局
關係一旦疏離,父母就幫不了孩子
不要逼迫孩子
除了責罵,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
教養孩子,態度應該堅定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父母吵架時

3章《阿德勒教養論》不讚美孩子
不罵孩子會怎樣?
何謂適度的關注?
孩子不會一直惹麻煩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讚美的意義
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渴望認同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ƒ女兒不知不覺長大了

4章《阿德勒教養論》給孩子勇氣
何謂「給孩子勇氣」?
接受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
把缺點轉換成優點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貢獻
教養不是扣分,是加分
做個普通人的勇氣
孩子的人生風格
為了改變人生風格
培養共同體意識
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欲求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自己思考

5章《阿德勒教養論》幫助孩子自立
中性行為
分清楚是誰該面對的課題
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親子共同的課題
親子之間相互幫忙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懂得用說的解決問題

6章《阿德勒教養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尊重孩子
信賴孩子
為什麼信賴是必要的?
信賴什麼?
相信孩子有好的動機
與孩子建立互助關係
親子目標一致
今後的教養
COLUMN: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相信孩子的韌性

後記
------------------------------

精彩內容節錄


教養不是扣分,是加分

不只關注孩子的行為,也要關注他的存在

只在孩子做對什麼事的時候,才跟他說這些話,是不夠的。請注意到孩子存在、很有精神的活著的事實,讓孩子知道,即使他什麼事也沒做,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父母、對周遭人的貢獻。

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兒子念小學時,某天我接到校長打來的電話。原來是隔壁學區的小學,有個孩子失足掉進了焚化爐。如果是高年級的孩子還可能爬得出來,但掉進去的孩子才讀一年級(這是後來才知道的),根本沒力氣自己爬出來,工作人員又沒注意到裡面有人就點火,一條寶貴的生命就這樣買落了。

當時失足孩子的身份還沒確定,校長在電話中說:「雖然意外發生在隔壁學區的小學,我想應該不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但可能是貴子弟托兒所的朋友,所以想麻煩您確認一下孩子們是否都平安沒事。」

於是,我打了幾通電話去兒子托兒所同學家裡。電話接通,我表明身分後就問對方:「府上的孩子回家了嗎?」想必接到電話的人一定都覺得很奇怪。如果孩子正好在家長身邊就好,不然我就請他們去確認孩子回來了沒有。每個家長都疑惑的反問我:「孩子回來了,發生什麼事了嗎?」我才告訴他們那件意外雖然這麼說對意外死去的孩子很不好意思,但是這天應該有很多家長都在想,即使孩子壞習慣一大堆,不寫作業、不想上學、不愛刷牙,但這些真的一點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好好活著,就值得父母謝天謝地了。

幫孩子加分,而不是扣分

如果把活著這件事當成起點,那麼孩子做的任何事都值得加分,都能得到父母的認同。這樣一來就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真的有好好關心自己,一定能停止問題行為。

父母要做的不是在腦海中描繪一個理想的孩子,根據這個滿分的標準給現實中的孩子扣分。如果父母能學會從「孩子好好活著」這件事開始,一點一點為孩子加分,把孩子活著當成貢獻,那麼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也一定能得到父母認同。

重點整理

只要孩子好好活著,就值得謝天謝地

請父母把孩子活著當成起點,任何事都可為孩子加分,
這樣一來就能好好看著孩子。


成功教養的秘密為何?哈佛教授探究15年: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85686-/
2020.04.07 
by 賓靜蓀 (親子天下)
哈佛大學教授隆納﹒弗格森 (Ronald Ferguson)是家中4個兄弟的老大,他從小受到外婆啟發,對學習產生極大興趣,卻有兩個弟弟卻在酗酒、毒品和經濟困頓中掙扎。他關注童年時期大人對孩子的態度,如何影響他們成年人生,花費15年,與記者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採訪200個高成就者家庭,寫下《教養方程式》一書,《親子天下》獨家越洋專訪兩位作者。
教養書何其多,每位父母都有一套自己的版本。但成功者的父母做了哪些事,對不在現場的外人,依然像「黑盒子」一般,只看到輸出的結果傑出的成功者。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經濟學者隆納﹒弗格森 (Ronald Ferguson)花費十五年,和記者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採訪超過200位成功者和他們的父母,打開黑盒子,並提煉出一道《教養方程式》「目的+自主+智力=充分自我實現」,並清楚解釋「父母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
鄧惠文親子_-6/30
兩位作者發現,他們採訪的高成就者都有一個共通點:成功並不在於能否進入頂尖大學,而在於能否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能夠將自身潛能發揮到極致,在學習中持續鍛鍊,並隨著時間成長。
即使每個家庭的特性有所差異,家長的外在條件不同,甚至連孩子的行為、興趣,與克服困難的過程都大相逕庭,但相同的基本故事、相同的教養原則,不斷重複出現。無關階級,無關種族,他們的父母都適時地扮演以下8種重要角色:早期學習夥伴、飛航工程師、救援者、啟發者、哲學家、榜樣、談判者、全球定位系統。 他們盡全力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複製品,或彌補自己的失敗。
「這八種角色會適時出現,」弗格森在《親子天下》的獨家專訪中表示:
「就像你開車去旅行,你會先有個目的地,然後看看該怎樣去……目的地就象徵你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你可能不會在一開始就確定要怎麼走,但你有目的地,就就會想辦法到達,即使走錯了,也會轉過去。」
長期關注教育議題,似乎不是經濟、公共事務學界的主流?弗格森自己的家庭體驗,促使他對「父母的教養角色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產生極大的興趣。他是5個兄弟的老大,從小受到外婆關注而對學習產生極大興趣,成為哈佛教授,其中兩個弟弟卻在酗酒、毒品和經濟困頓中掙扎。
他在《親子天下》的越洋專訪中表示,他從小就希望知道,為什麼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有如此差距?核心志向一直是「解決問題、讓人們生活更好」,從城市規劃師到經濟學教授都沒有改變過。後來更發現最基本的讀算技巧,能準確預測孩子的未來,開始對教育有興趣,後來更跨領域到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只要能解決問題,我不在意它屬於哪個領域,因為這是我人生的意義。」
有3個孩子的弗格森,建議父母也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專案和人生的目的感,才能以身作則,給孩子他需要的自主性,去走自己的道路。以下為專訪精華內容摘錄。
哈佛大學「成就落差計畫」主持人隆納.弗格森博士。親子天下檔案照

Q:成功者的父母要扮演8種教養角色,聽起來很困難,壓力很大……

羅伯森 (以下簡稱):這8種角色並非同時發生,而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產生,除了早期學習夥伴、飛航工程師這2個角色,也沒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我們採訪的父母都不是那種中堅、專業(hard core)父母,他們只是自己孩子的學生,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況,知道在適當時機扮演不同的角色,願意協助孩子做到最好的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們已經在想像要子女擁有的特質,例如聰明、有意義感等,但不是期待孩子將來要成為醫生或律師,所以他們不會恐慌,是興奮期待孩子的誕生。
弗格森 (以下簡稱):父母是不自覺的扮演了這8個角色,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要幫助孩子的想法,也了解孩子的喜好,就會去想盡辦法、甚至犧牲自己,去幫助孩子。就像你開車去旅行,你會先有個目的地,然後看看該怎樣去。你可能不會在一開始就確定要怎麼走,但隨著旅途,你會決定在哪裡轉彎或要開多快,都受到你心中那個目的地的影響。你有目的地,你就會想辦法到達,即使走錯了,也會轉過去。
目的地就象徵你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例如好奇、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等。我們在書中寫的那個成功方程式:目的+自主+智力=充分自我實現,你要孩子長成一個充分自我實現的人,身為父母就要在過程中想辦法幫助孩子,這本書就是呈現其他父母想到的方式。讓我們驚訝的是,在我們訪問、研究、寫書的過程中,這八種角色不斷出現,不是父母在育兒旅程開始時就決定的,而是在過程中父母做的決定。
例如哲學家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回答他的問題。他們尊重孩子的提問和思考,認真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不會給個簡單答案就走開。雖然面對的是「孩子」,但其實是和他們希望變成的大人說話。所以他們花時間和孩子溝通自己的想法。

Q:有讀者認為這本書是給精英父母的建議,自己孩子不可能上哈佛大學,就不需要閱讀了

弗:2009年我之所以在哈佛大學開始「我如何被養大專案」,是因為有一位韓國學生告訴我,當她考99分,媽媽就會問,「那一分到哪裡去了?」她認為若自己不屬於那頂尖的5%,就是nobody (一無是處)。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真的只有那5%的人進得了像哈佛這樣的頂尖學校,如果這樣要求或定義成功,會讓其他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失敗了,是魯蛇。如果所有父母都這樣要求,就是要求一件不可能的事。
:去年11月為了宣傳這本書,我們去了一趟中國,記得有一位中國媽媽說,他10歲的兒子只想當警察,讓她非常焦慮和緊張。弗格森教授告訴她,在美國每個10歲孩子的志願都是當警察,他請這位媽媽協助孩子去發現自己的熱情專案。在美國很多父母會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愛做的事,而不是做父母夢想或期待的事。在中國,很多年輕人會說,競爭壓力大是因為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進哈佛這類頂尖學校。但要求每個孩子都進頂尖學校,就是強迫孩子失敗,對孩子不公平。
塔莎.羅伯森是一位資深記者,與隆納.弗格森博士一同撰寫《教養方程式》一書。親子天下檔案照
弗:不僅不公平,你也沒有幫助孩子準備好適合他們的能力。書裡定義的成功,並不是把孩子送進哈佛,而是讓孩子成為充分自我實現的人,找到自己的意義和目的,並且下定決心,承諾去追求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物,並且培養自己有能力去實踐。如果我們給孩子自由去選擇他有興趣的事,不論那是記者、工程師或運動員。書中有一個啟發者角色,就是父母帶領孩子看到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但不是讓孩子自生自滅。從中選擇自己方向的是那個孩子,而父母則是救援者、全球定位系統、榜樣、談判者,支持孩子去完成。
有些孩子可能真的選擇要成為那最頂尖的5%,如果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就全力支持。但如果太多人要成為那5%,就不會成功,所以需要一個替代方案。

Q:父母要對孩子有高期待,又不能太逼迫,要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未來的路,大師級父母和虎媽有哪些不同?那條界線到底在哪裡?

弗:假設你知道孩子的能力、興趣,他們也正在做自己有興趣的專題,若遇到困難,身為父母你不會允許他們連試都不試就放棄,你會要他們堅持下去,這是大師級父母和虎媽相同之處,他們不允許隨便放棄一個承諾。如果孩子需要費力學習某個能力,他們會在其中成長,最後學到了,這樣的努力會有收穫。但是,鼓勵 甚至短期內強迫孩子去堅持某些學習,和長期強迫孩子去學,或去做一件他不喜歡的事 通常也不是最擅長,是不同的兩件事。 
雖然我們的案例的確蠻多是進入哈佛等頂尖學校,但他們抵達哈佛的路上,父母都允許他們追隨自己的心、自己設定目標,而非父母強迫他們進入這個「成功」模式。
:大師級父母和虎媽的差別就在於,父母是不是孩子的學生?我們採訪過一家庭,一個孩子喜歡蜥蜴 (相較於多數孩子喜歡恐龍),他的父母就會去買書、各種圖鑑、甚至帶他去新墨西哥的沙漠看真的蜥蜴。他們了解,這是孩子的熱情專案,不僅滿足他對蜥蜴的好奇、增加他的知識,他還學會精熟自己的興趣所在。
這孩子才11歲,就會去參加會議,向教授請教。雖然他最後沒有成為科學家,當了外交官,但他學會了所有技巧和成功心態。他弟弟喜歡雲霄飛車,同樣的,父母沒有強迫他喜歡別人可以理解的寫作,每年夏天他們全家會去各地乘坐雲霄飛車,因為他父母知道,這不只是感官刺激,裡面還有STEM知識。我要說的是,父母仔細觀察孩子,然後鼓勵他們去做自己喜愛的事,而不是鼓勵孩子去做父母以為孩子喜歡,或期待孩子去做的事。
弗:從父母的角度看,為了加強或促進孩子的興趣,我願意走多少遠路?大部分父母不會花時間帶孩子去沙漠看蜥蜴,或到處搭乘雲霄飛車,上面例子的這對父母較大多數父母多走了幾步。那個孩子的朋友都說,「我爸媽決不會讓我喜歡蜥蜴,他們會說『養隻狗吧!』」你多允許孩子「不聽話」,去喜歡你不想讓他們做的事。

Q: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也有教養理論說,當「夠好的父母」就好,跟書中強調的大師級父母有衝突嗎

弗:我們常提到父母的「渴望」,就像是汽油、燃料,推動父母往前走,是什麼讓我如此承諾,想要這樣幫助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有渴望,但可能沒有食譜,所以可能用錯食譜,做了一道錯的菜出來,且這食譜不是為了孩子。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大多數都盡力當好父母。每個人都在回顧時都會覺得,當時若做了不同的事,今天孩子就會不一樣。亞洲父母為了培養出頂尖的孩子,給自己極大的壓力。部分原因在於那個社會文化和系統---父母的社會地位要依賴孩子的成就如何。所以可能父母要對自己誠實一點,去質疑,為何孩子進入頂尖大學對我這麼重要?因為你朋友的孩子表現得比你自己的孩子還好?亞洲父母可能不要對自己那麼嚴格,要改變一整個社會文化真的很難,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陷在這種社會文化裡。
我們建議孩子要找到自己的熱情專案,我想父母也應該自由的去尋找自己的熱情專案,讓自己完全自我實現。只有父母自由,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孩子才能自由、有目的感。我希望促成大家對話,去思考,什麼讓我的人生更值得、更有意義?在哪裡找到意義感和喜悅。
:亞洲父母對自主性 (agency)很陌生,也很好奇,他們常問「我要給孩子多少自主性?」但我們的研究不是說,孩子叫父母做什麼父母就要去達成,我們的意思是,父母隨時打開天線,跟隨孩子的腳步去發現他天性的興趣所在,然後去促成這樣的熱情,而不是父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這樣孩子才會產生自信,而且不怕失敗,這些都是未來他在世界上需要的能力。 

Q:書中特別有一章提到手足,為什麼?

弗:一個家庭裡的每個手足不見得接受同一種教養。如果教養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為什麼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在學業和生活上的表現會如此不同?我可以從我家的四兄弟,說出每個人獲得大師級父母的教養,怎樣影響我們日後的發展。
在我家,我享受到最多大師級的父母教養,因為我和三個弟弟,和家中四位成人 (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關係不一樣。在很小的時候,我外婆就很喜歡我、一直照顧我,外婆才是我的大師級父母。她常和我有一對一的對話,讓我對學習產生渴望,而且產生正向循環。
我大弟沒太聽大人的話,從小沒有太多人注意到他。他4歲、我5歲時,二弟出生了,他就是一個小可愛,大人喜歡和他互動,他得到許多關注。後來,母親又生了一個,所以大弟就被錯誤的忽略了。我自己9歲時,就注意到大弟常來問我問題,好像潛意識裡希望我去填補那個缺,給他夠多關注度。
長大後,大弟很久沒有穩定的工作,曾經入獄過,有毒癮,跟3個女人生了3個小孩,他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爸爸,但他是孩子早期的學習夥伴,給兒子奠立很好的基礎。大弟過世,我和太太就收養他兒子。從我的角度看,我大弟缺乏的就是執行功能的技巧 (executive function skills),就是缺乏事先計畫和規劃的能力。他在世時一直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他沒去看醫生,也沒尊重醫囑,住院時會跑出來。
我自己有3個孩子,我用不同的教養方式,也盡量不在他們面前做比較,但他們仍然會自己比較。儘管我同樣愛每個孩子,並基於同樣的教養理念和孩子互動,但並不表示是以同樣的方式養育每個孩子。要成為大師級父母太難了,我覺得我在啟發者和哲學家這兩個角色上,該更多著力一點。
手足這章正是要提醒,即使是大師級父母,面對不同的孩子,也會用不同的教養方式。家庭中還有一種動態:你的孩子和其他兄弟姊妹互相依賴的程度。父母可以觀察,是什麼讓孩子不同於彼此?我們認為,一個家庭裡也許有一個孩子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容易成為超級巨星,他比較成功、比較突出,但父母要有警覺,去鼓勵那些原本比較掙扎著不被看好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我們同樣愛他、支持他、要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小檔案|
隆納.弗格森
出身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自一九八三年起,任職於哈佛大學的甘迺迪政府學院。目前專注於從前述計畫發展出來的兒童早期教養計畫,即「波士頓基本原則運動」(Boston Basics Campaign, bostonbasics.org),是跨城市的學習網路。
塔莎.羅伯森
俄亥俄州立大學新聞學碩士,自二○○五年起擔任紐約大學新聞學兼任教授。是獲獎眾多的多媒體編輯與作家,是《波士頓環球報》第一位女性紐約市分社長與國家通訊員,也是「平凡天才專案」(The Ordinary Genius Project)部落格的創辦人。

延伸閱讀 哈佛學子:我才七歲,爸媽就教我質疑老師、挑戰體制 無關種族或階級,父母的「這個」共通點,是世界通行的最高教養法! 蔡依橙:成功的孩子,來自怎樣的家庭?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混亂的年代:如何與各年齡孩子談暴力、霸凌、歧視、對立與社會動亂?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490-/
2020.06.09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當孩子在電視螢幕頻頻看到怒吼、抗爭、暴力攻擊、恐慌、粗暴的言語,父母該怎麼辦?擔心他們有樣學樣?認知與價值觀被誤導?面對父母成長史中,最混亂的年代,專家們提出了分齡指南,教孩子怎麼看待社會亂象。
才初夏,社會氛圍已經把人心攪動得快要沸騰。從美國的種族歧視、遊行、放火到砸店搶劫等暴動,回顧六四事件、香港的抗議、台灣的選舉罷免,種種不同的訴求將群眾帶上街頭。熱情、激動或感慨、令人氣憤、害怕、暴力、包括過去與現在的畫面,都栩栩如生透過電視、平板、手機映入孩子的眼簾。
這的確是二次大戰以來,國際社會非常混亂的時刻。即使不在風暴核心,台灣的孩子所生活的社會中,也難免出現霸凌、仇恨、對立、偏見、兩岸不安、政治人物惡言粗暴、互相叫囂的景象。父母無法摀住孩子的眼、耳,他們可能會放在心裡,也可能問很多大問題,爸媽該怎麼說分明?
鄧惠文親子_-6/30

「芝麻街」主角群 在 CNN 和兒童談論種族歧視事件

美國主要媒體都提醒,父母不要避而不談,要盡量回應孩子、甚至主動把事情盡量公平的跟孩子講清楚。不然,孩子天天自己經歷這些事,也會在心裡默默上演小劇場,而且可能會想錯。所以,連兒童節目《芝麻街》的主角群,都在 CNN 開設了特別節目,在周末用60分鐘的時間,跟孩子說明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教孩子關於種族歧視、抗議、擁抱多元化、如何理解、同理與體諒等觀念,而且同步在 CNN、CNN 國際頻道、CNN 西班牙語台放送。
包括心理、兒童發展、教育等專家,也提供父母分齡指南,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怎麼跟他們聊這些社會上發生的霸凌、抗議、動亂、暴力、仇恨等事件。
在跟孩子聊之前,父母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先裝備自己,盡量不要被資訊不充分的偏見誤導。以美國這次的抗議種族歧視為例,「佛洛伊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種族問題長期難解,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與西班牙裔的罹病和死亡率更高於白人,他們也成為經濟受傷較重的族群。整個社會在居家避疫、失業、怕被感染等高壓力下,苦悶的情緒更容易被激化,一觸即發。此時再遇上有心人士趁機搗亂,原本立意良善、和平的遊行,就衍生了砸店、傷人、暴力、搶劫、四處破壞的暴動,而且有色人種經營的中小企業,也受到傷害。
在各種報導中,雖然不同媒體各有立場,也參雜了對政治人物和今年總統大選的複雜看法,但如果大人試著觀看不同的電視台、或是不同來源的新聞和評論,可以發現,多數人認同遊行、示威的訴求,也理解有色人種此時的情緒與感受,不分種族都支持並參加這樣的抗議,而且能夠理性區分、譴責其中的暴力行為,希望警察能夠協助遊行順利進行,但也要在過程中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2-4歲就可能形成偏見,甚至內化

此時父母如果不察覺這些不同層次的訊息與社會背景,可能跟孩子一起被部分電視台轉述、充滿暴力、不分是非黑白的畫面所誤導,以為滿街都是暴民,或是警察都在壓制抗議,甚至讓孩子誤以為發聲是錯的。父母帶著孩子多聽、多看,討論這些報導有哪些不同,以及相同的地方,可以怎麼解讀,也會讓孩子學習批判思考。
而且這些討論,對孩子永遠不嫌太早開始。《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小兒科醫生鄧格(Jacqueline Dougé)在美國小兒科學會發表的文章指出,小孩在2-4歲間,就可能形成種族歧視等偏見,甚至內化,日後更難糾正。
所以,兒童臨床心理學家歐雷利(Stephanie O’Leary)提醒,如果學齡前兒童跟父母提起這些話題,父母千萬別跟孩子說沒什麼、不關他們的事、不用擔心、或不要問。因為孩子可能會以為這是禁忌話題,導致懵懂或錯誤的偏見根深蒂固。父母應該明確告訴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哪些是不對的行為,例如歧視、霸凌、暴力。並且讓他知道,爸媽願意隨時跟他討論這些問題。
南加大的教授暨小兒科醫師尚非德(David Schonfeld)則根據學者研究的結果建議,父母如果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語言(包括母語、方言)、吃不同族群菜系的食物、甚至看不同國家或語言的影片,也會讓孩子養成比較多元、開放的視野,比較能夠理解不同立場的人事物,持平看待社會上的混亂,保持鎮定,少受外界影響。

讓6-8歲孩子引導討論 家長適時釐清

歐雷利認為,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就可以慢慢讓他們知道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更多社會現實與背景。因為他們自己也會面臨校園霸凌、暴力等問題,而且會聽到很多同學不同的說法,家長要跟他們討論,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反映遇到的狀況,以及如何因應和保護自己的安全。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家布里斯可史密斯(Allison Briscoe-Smith)強調,6-8歲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強的是非、公平與否等意識,很需要父母幫助釐清事實。但坐下來正襟危坐地跟這個年齡的小孩說「讓我們來討論……」也很奇怪,不妨讓孩子來導引討論,家長只要問他們有沒有看到、聽說什麼新聞事件,接下來讓孩子盡量暢所欲言他們的聽聞與想法,家長只要適時引導就好了。如果孩子表達害怕新聞裡所說、可怕的事會否發生在他們身上,父母可以讓他們知道,很多事情是特定因素總合的結果,不一定會真的發生,或是可以怎麼小心保護自己。
當孩子進入中高年級,可以理解、也想知道更複雜的背景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談,為什麼這些人要這麼做,順勢帶入一些歷史、政經背景。布里斯可史密斯提醒,這麼大的孩子可能有更多時間獨處,在自己的電子裝置上看到更多資訊,或是收到同學轉傳的訊息,父母更要協助孩子了解他們所看到、聽到的事情。

和青少年保持開放對話 不能縱容偏見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看似更有主見時,歐雷利建議父母,要給他們更廣的視野。例如,可以跟他們聊多一點跟國際、文化、種族相關的歷史與當時的政經背景,讓他們能夠用系統性的方式來看待問題,他們也會比較成熟,有同理不同方的成熟度,知道如何理性地表達意見,不會被激化。
有些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比較會積極的表達意見,像是在網路上發言,或是直接參與街頭活動。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認知有偏差,或是被激化的現象時,布里斯可史密斯認為,父母要告訴孩子,他們跟孩子的認知有哪些不同,也避免孩子的熱情被有心人士利用。但要小心的保持開放的對話,不能太縱容偏見和刻板印象,也別讓孩子以為家裡是一言堂。
如果孩子都沒有主動提起這些問題,怎麼辦?美國反毀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課程與訓練中心主任史匹格勒(Jinnie Spiegler)指出,父母不要被動等孩子,就主動跟他們聊吧。不然謠言和誤解會在學校跟網路像野火一樣亂燒,爸媽要把中間的認知差距補起來。
不過,言語、文字、甚至書籍,都不足以教孩子認識霸凌、暴力、異見、衝突與社會混亂。芝加哥西北大學醫院的小兒科醫生哈德葛利斯(Nia Heard-Garris)建議父母,爸媽無論平時吸收與解讀資訊、自己的言行、態度、價值觀,都要當孩子的楷模。如果他們平時就展現寬廣的視野,善待不同族群與背景的人,保持同理心和理性的判斷,伸張公義與協助弱勢,孩子們會眼見為憑。




不是不看就沒事!如何教孩子面對愈來愈多的暴力新聞?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545-/

2020.06.17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不是不看就沒事!如何教孩子面對愈來愈多的暴力新聞?
shutterstock
  • A-
  •  
  • A+
涉及種族議題的黑人弗洛依德之死,爆發美國民眾全國性的示威遊行,警民衝突頻繁上演。台灣日前也發生高中生砍傷女童事件,引發社會震驚。新聞全天候直播,很難完全避免孩子看到暴力新聞事件,美國非營利研究機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邀請兒童發展專家,討論如何與孩子討論涉及暴力的新聞事件。
隨著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許多美國家長都對於近日新聞媒體上經常出現的暴力畫面感到不安。另一方面,許多家長也同意,我們正在經歷美國民權運動上的歷史時刻,幾乎不可能避免與孩子談「暴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那麼,該怎麼談?
常識媒體於本月稍早邀請三位兒童發展專家,討論這個困難的問題。其中小兒科醫師、兒童發展專家内森·喬米洛(Nathan Chomillo)醫師本身是黑人、是兩個兒子的父親、住在弗洛伊德命案發生地明尼蘇達。他指出,談到教養,很多事情都有個時間表:幾歲該餵副食品、幾歲該如廁訓練、幾歲該學寫字⋯⋯但是「幾歲該開始認識暴力」,卻沒有一個時間表。
鄧惠文親子_-6/30

4歲就可以認識暴力的根源:衝突

他建議,從孩子4歲開始,就應該教育孩子認識什麼是衝突、以及衝突是怎麼發生的,因為衝突是暴力的源頭,當孩子對衝突有所認識,就能夠理解暴力的形成,比較不會因為看見電視上突然出現暴力鏡頭而留下創傷經驗。一起讀一本討論暴力或社會不公的繪本,是很好的開頭。
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很多針對不同年齡的此類繪本,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跟自己家庭的需要,挑選適合自己的繪本。
小兒科醫師、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回應新聞暴力事件聲明起草人賈桂琳·杜格(Jacqueline Douge)醫師補充,其實不只是暴力事件,很多新聞包括疾病、校園霸凌、無家可歸⋯⋯等畫面,都可能對幼兒造成心理創傷,但這些都是重要的議題,我們既不可能避免孩子看到這些畫面,也不可能避免跟孩子談這些問題,所以幫孩子打好預防針,非常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茉莉·胡德·米勒(Jasmine Hood Miller)博士指出,其實不只是孩子,很多大人看到電視上的暴力新聞,也會產生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此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面前假裝沒事,因為孩子並不糊塗,他們對父母的情緒其實是非常敏感的。米勒博士建議,家長可以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開誠佈公地與孩子討論:「媽媽看到電視上的某某事件,覺得很難過,因為⋯⋯」然後跟孩子一起討論:「你有什麼感覺?」「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

安撫同理、引導思考很重要

對於較小的孩子,米勒博士說,要向孩子保證:「我們都有難過的時候,這會過去的。」或者向孩子說明:「有很多人也跟我們一樣難過,也有很多人都在想辦法把事情變好,所以不要擔心。」

對於較大的孩子,她則建議,如果孩子很敏感、而且對看到的暴力畫面很在意,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把事情變好?」以最近的黑人民權運動為例,如果孩子看到和平靜坐的黑人示威者被警察打而感到困擾,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你的黑人朋友,看到這個畫面,會有什麼感覺?」「我們來寫一封信,或者打電話,問候我們的黑人朋友,好嗎?
三位專家都建議,如果孩子在看到電視上的暴力畫面以後,出現異常焦慮的情形,家長應該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以為時間過去了孩子自然就會好。
最後,喬米洛醫師呼籲,防堵暴力畫面、教育孩子消化暴力新聞,都只是治標,我們需要的是治本——建立一個真正平權的社會。教育孩子什麼是衝突,什麼是暴力,如何對待暴力,如何做一個仁慈的人,最終的目的,都是教育出一個好公民,建立更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