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教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





pixabay_cheryholt(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作者/Cheryholt)
「你要好好念書喔!」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一點都不陌生。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有好的成績才是對小孩最重要的──有好的成績就代表以後可以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著快樂的生活。但2015年發表的兩篇學術期刊文章卻顯示,「成績」並不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小孩有良好的社交技巧、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等等,這些我們稱為「軟技巧」(Soft Skill)的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
美國精神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在2015年年初刊登了一篇文章 (Dodge et al., 2015),這是由杜克大學的學者們所做的研究。這個研究在1991-1993年間篩選了約900位當時就讀幼兒園(kindergarten)的孩子,這些孩子被學校老師或是家長認為是可能將來會發展出行為問題的高風險群孩子。這個研究將這些當時六歲的孩子們隨機分成兩組,一半的孩子參與了Fast Track計畫(實驗組),另一半孩子沒有參加這個計畫(控制組)。Fast Track這個計畫主要在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以及情緒調節: 從一年級開始到十年級,這些孩子參與各種活動來練習社交技巧以及情緒調節。這個計畫也提供家長教養課程、以及教育家長與孩子正向的相處方式。
這個計畫追蹤了這些當初被篩選出來的孩子們(實驗組與控制組)到二十五歲。這些孩子二十五歲時,研究人員對這些人做個人訪談、請他們填問卷、也訪談他們身邊的朋友。研究結果顯示,當初參與Fast Track計畫學習社交能力的孩子,有較低的機率發展出行為問題、以及較低的犯罪率,以及較低的身心健康問題。
而2015年11月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另一篇學術文章 (Jones, Greenberg, & Crowley, 2015),學者們更加一步的探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20年後這些孩子有不同的表現。在仔細分析了快900位孩子的資料和數據後,發現是這些孩子從6歲到11歲間所學習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對於降低犯罪與行為問題有最大的關聯性。研究者也發現,當這些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越好,在他們二十五歲時有更大的機率有大學學歷、有一份全職的工作。而社交情緒能力較差的孩子,長大後有較高的機率參與犯罪、有暴飲暴食問題、並且有更高的機率需要社會福利的幫助。
當然Fast Track這個計畫也有提供活動增進孩子的學科能力,但研究顯示學科能力對於這些孩子將來的表現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令人太驚訝,因為在之前就有其他研究也顯示孩子早期的自我調節能力能夠預測孩子長大成年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Moffitt et al., 2011)。
參與這個研究的學者之一、杜克大學的Dodge教授在一篇報導中指出「這樣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教育更應該要著重教孩子這些『軟技巧』。」Dodge教授說:「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增進這些技巧,我們就能夠有效降低許多青少年或是成人的行為、犯罪問題。」
以往,大家認為唯有良好的學科表現才是孩子將來可以成功的指標,因此,學校老師花很多時間在教小孩國語、數學、英文…等等科目,小孩也花大量的時間在上課、補習、讀書、和寫作業。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的社交情緒技巧就像學科能力一樣重要,或許比孩子的成績還更重要!
而這些「軟技巧」(Soft Skills)都是可以教給孩子的──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家長以及老師都可以藉由各種機會教孩子如何合作、如何同理他人、如何做好的決定、如何溝通、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如何自我調節、如何解決問題…等等。學校不應該讓小孩把時間都花在增進學業表現上,家長也不該只在乎孩子的考試成績──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需要成為給孩子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藉由讓孩子遊戲和玩,可以增進孩子的社交技巧,請參見文章: 讓孩子玩,和學習一樣重要!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Learning Soft Skills In Childhood Can Prevent Harder Problems Later
  2. Why Emotional Learning May Be As Important As The ABCs
  3. Study: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linked to adult succes
引用文獻:
  1. Jones, D. E., Greenberg, M., & Crowley, M. (2015).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5(11), 2283-2290. doi:10.2105/AJPH.2015.302630
  2. Dodge, K. A., Bierman, K. L., Coie, J. D., Greenberg, M. T., Lochman, J. E., McMahon, R. J.. . for 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2015). Impa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psychopathology, crime, and well-being at age 25.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2(1), 59-70. doi:10.1176/appi.ajp.2014.13060786
  3.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Belsky, D., Dickson, N., Hancox, R. J., Harrington, H.. . Heckman, J. J.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7), 2693-2698. doi:10.1073/pnas.1010076108
https://counselingliu.com/2016/05/26/%E6%95%99%E5%AD%A9%E5%AD%90%E6%AF%94%E6%88%90%E7%B8%BE%E6%9B%B4%E9%87%8D%E8%A6%81%E7%9A%84%E4%BA%8B%E6%83%85/

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會被體罰「打壞」!


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家,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教授。在他的眾多著作中,有兩本給家長看的教養書 “The Whole-Brain Child” 以及 “No-Drama Discipline”(兩本書目前都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利用腦科學角度告訴家長不同方式的管教對孩子大腦發育、情緒調節所造成的影響,它們都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是美國家長們喜愛的教養書。本文以這兩本書為基礎,說明到底管教方式會怎麼影響小孩的大腦發育?打罵教育又如何殘害孩童的大腦?
管教,是教小孩?還是懲罰小孩?
大部分的人把「管教」和「懲罰」聯想在一起,認為管教就是懲罰孩子錯誤的行為。處罰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在台灣,有人認同打罵教育,也有人主張要「適度的體罰」;在美國,雖然沒有教養書主張使用體罰,但有部分的學校老師以及家長使用「隔離法」,像是在孩子大吵大鬧時要孩子到房間裡隔離幾分鐘(註一),某個意義上,這仍是懲罰。
說到底,管教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懲罰嗎?
英文的管教(disciplin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disciplina”而來,意思是指「教導、學習、指導」。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是家長的管教機會--比如,教育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平撫自己的情緒、並且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我而不傷害他人…等,都是家長在管教的過程中可以一次次幫助孩子培養的技能。
管教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當孩子犯錯、不聽話、哭鬧時,家長會冒出許多情緒-生氣、焦慮、挫折感、失去耐心…-這都是很能被理解的。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任何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長被情緒掌控而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機會,那麼管教的目的就不見了。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小孩的問題行為,才能提供不一樣的管教方式。Siegel醫生在書中提到,家長在管教孩童前,應該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做?
2. 我想要教給孩子什麼?
3. 如何教孩子是最好的方式?
這三個問題很簡單卻也很重要。當家長被情緒掌控時,會覺得小孩做出這些行為「是故意的」;但如果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去理解小孩的行為,就比較能看到孩童行為背後想要傳遞的訊息。當家長理解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就比較知道這次管教要「教給孩子」什麼。
譬如孩子打人是因為他很生氣,那麼管教的目的就應該是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情緒,以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知道了管教的目的後,家長下一個要想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我們都體驗過,當有負面情緒–覺得生氣委屈、不公平、不被理解時,並不是個好的學習時機。管教孩子時也是一樣,如果使用打罵、恐嚇、威脅、吼叫,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從「自己的行為」轉換到「因家長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像是害怕、覺得委屈…等等。當孩子被負面情緒掌控,家長就喪失了教育的機會。
小孩「講不聽」?大腦科學怎麼看?
近年來腦神經科學的進展,讓人們越來越理解大腦各部位的功用以及與情緒的連結(註二)。過往科學家認為人一旦成年,大腦就定型了,但近期來腦神經科學家發現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人類的大腦會根據你的經驗一直不斷的在改變,尤其在幼兒與青少年時間,大腦更會經過大幅度的變動。
孩童時期的大腦可塑性很高,每天不同的經驗都會影響大腦的變化;於是,家長的管教方式就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Siegel醫生在書中利用在施工中的房子來解釋孩童的大腦,一如附圖,大腦就像是有上下兩層樓的房子,下層的腦由「腦幹」與「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所組成。「腦幹」掌管了呼吸、心跳、血壓等等人類生存的必須機制,「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與杏仁核,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下層的腦又稱為「爬蟲類大腦」(reptilian brain),這一部分的腦從出生就發展完全,用來維持生存、保護自我、逃開或反擊敵人--不經過思考!在嬰幼兒中,尤其可以看到由「爬蟲類大腦」來掌控的行為,像是覺得受到威脅就咬人、生氣就拿東西丟人。畢竟在嬰幼兒階段,只有下層的腦發育完全。
12190901_521302511359369_4431597225376417511_n
上層的腦由各種大腦皮質組成,掌控決策、思考、調節情緒、發展同理心、道德判斷等功能,這些也都是家長希望孩童能夠發展的技能。上層的腦在人類出生後才慢慢開始發展,並且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完全,科學家認為大腦前額葉要到二十五歲才發展成熟。正因為孩子的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樓上還在慢慢地蓋,所以孩童在做決策時比較沒有辦法想清楚、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思想非黑即白…等等。
打罵教育下的大腦
如果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告訴我們大腦會依照每個人的經驗而改變,而孩童的腦又像是施工中的房子,那麼家長就要特別注意管教的方式對孩童的腦造成的影響–我們要給孩子的大腦什麼經驗?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哭鬧、情緒無法控制等行為時,是因為他被下層腦掌控了。這時,家長要幫助孩子活化上層腦,他才能開始想事情、調節情緒、並且理解自己的行為。如果這時候家長的管教方式是打罵、威脅、恐嚇-或任何讓孩子感受到威脅、恐懼、痛苦的方式-孩子的下層腦/爬蟲類腦就會被活化,就會進入反射性的攻擊或逃開模式(fight or flight),一如爬蟲類動物感受到威脅,這是人受到威脅時的本能反應,引起更劇烈以及立即的情緒和行為。如此,下層腦掌控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能夠思考與調節情緒的上層腦就沒有機會被活化。
大腦科學告訴你:好的管教要能幫孩子辨認情緒、活化上層腦
當孩子的下層腦被活化而出現激烈情緒行為時,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上層的腦開始活化與運作,這樣孩子才能開始調節情緒、開始思考。
Siegel醫生在書中提到一個實驗讓受試者辨認照片中的負面情緒,發現受試者在辨識出情緒後,位於下層腦的杏仁核活化程度就降低了。這是因為,當人們在辨認情緒時,位於上層腦的腹內側額葉開始接管情緒理解,並且讓上層腦開始調節情緒。讓小孩辨認及察覺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活化上層腦並且平撫下層腦,Siegel醫生在書中稱這個方法為「重述而平撫」(Name it to tame it)。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語言發展未完全,他們因此無法用辭彙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時候家長就要展現同理心、幫助孩子辨識他們的情緒,像是對孩子說:「他打你,你一定覺得很生氣。」當小孩感受到被理解、並且察覺自己的情緒後,上層腦才能開始發揮功用–開始能夠思考,孩子也才能真正受到教育。
大腦是可塑的,會因為經驗而改變,越常使用的神經連結就會越強壯。所以,如果希望小孩成為一位能夠思考以及自我調節情緒的人,家長就要常常幫助孩子活用上層腦,而不是用打罵恐嚇等方式不斷激化小孩的下層腦,這樣小孩永遠學不會思考與自我調節情緒。

(本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第317期)
(圖片來源: Dan Siegel著作 The Whole-Brain Child)
✝ 註一:Siegel醫生認為,隔離法也會對孩童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請參見:http://goo.gl/U9cx5u
✝ 註二:家長可以藉由G2C網站學習更多大腦構造與功能:http://goo.gl/VBgpmp

「親愛的孩子,我們要離婚了…」──離婚後,如何協助小孩?

Pixabay_Madalinlonut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作者/Madalinlonut)
現在的社會,離婚是件普遍的事情。數據統計,從1992年到2011年,全台總共有超過一百萬對伴侶離婚,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就有156.8對伴侶離婚。「到底要不要離婚?」是個複雜需要仔細思考的決定,也不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在決定要離婚、或是已經離了婚之後,該如何協助孩子。如果今天只有兩個人,離婚之後的生活或許可以簡單一點──大不了兩個人可以選擇從此不再見面。但有了孩子後,離婚就會變得複雜些,因為就算你們兩個人已經不再是配偶關係了──不管你們是和平離婚、或是對另一方有多少怒氣或不甘心等情緒──離婚之後,你們兩個都還是你們的孩子的爸爸或媽媽,一輩子都是。
離婚之後,要如何幫助孩子,才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
因為離婚家庭的普遍,我在工作中也碰過許多家長離異的孩子,在工作諮商兒童時我的個案也有一半的孩子的家長已經分開或是正準備要離婚。離婚對孩子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沒錯,畢竟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的生活中心,爸爸/媽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離婚對他們來說就是失去了現有的生活狀態。一些研究也指出,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確有較高的機率得到憂鬱症或是出現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成年後也有較高的機率離婚。從這些研究結論看起來,好像離婚一定會讓孩子發展不健全。但這些研究數據並沒有告訴我們故事的全貌──事實是,有許多離婚家庭下的孩子都發展的很好,沒有任何心理健康或是行為問題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離婚後孩子的身心發展?
大人的需求 v.s. 小孩的需求
當伴侶要結束一段品質惡劣的婚姻時,或許心裡會想著「一切終於都結束了!」但如果你們有孩子,離婚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關係的開始──共同撫養孩子的關係(co-parenting)。
離婚會對小孩影響很大沒錯,但家長在離婚後如何共同撫養小孩,決定了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劇烈。共同撫養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把小孩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先考慮到什麼樣對孩子才是好的。
離婚的原因有很多種,而某些狀況下的離婚──像是其中一方外遇,可能讓另一方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而這些時候,家長就可能被自己的需求以及情緒所壟罩而無法考慮孩子的需求。譬如丈夫因為外遇而要離婚時,妻子可能會充滿憤怒、不甘心等情緒,想要報復對方,而這時孩子就變成的報復的工具。或是,離婚後依舊互相憎恨對方的兩個人,把孩子當成互相比較、互相宣洩情緒的工具。當大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報復對方而搶孩子的完全監護權、因為妻子外遇就不讓她和孩子見面、在孩子面前數落貶低另一方、讓孩子給另一方傳話、要孩子選邊站──這些行為不但完全忽略孩子的需求,還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很大的身心影響。
而孩子的需求是,在離婚之後你們還是孩子的家長──孩子需要他的爸爸或媽媽。或許你會認為另一方很可惡,但是你的孩子並不會這麼想他的爸爸或媽媽。
離婚後,從婚姻關係變成商業夥伴關係
理論上,離婚的家長要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先考慮到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但實際上,每個人在離婚時也各自承受著很大的情緒、壓力、與生活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來源的改變、社交朋友圈的改變、甚至還有法律程序要處理。你熟識的生活樣貌已經不存在,其中還夾雜著憤怒、悲傷、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失落與哀悼。而當父母被這些情緒淹沒時,更難去看到孩子的需求。
如果你/妳正在(或是曾經)經歷離婚,而且意識到了在離婚時或離婚後你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也請不要責怪自己。人生就是如此,每個人都會犯錯,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你常常無法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你想要做些改變,以下有些建議可以幫助你理解該怎麼協助孩子。
美國婚姻諮商治療師Robert Emery博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家長在離婚之後需要建立新的關係來共同扶養孩子。婚姻關係結束後,兩個人很難恢復成為朋友關係,因此Emery博士建議,婚姻結束後,兩個人間的關係應該要像是事業夥伴 (business partner)的關係一樣──你們互相合作、給對方該有的禮貌與尊重、並且在這份關係中劃分好界線(boundaries)。
在新的商業夥伴關係之下,孩子就是你們要一起經營的事業。在與對方合作與尊重之下,一起考慮孩子的需求,並且做出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而非最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決定)。以下是給離婚的家長的建議:
  1. 盡量減少孩子「失去」的東西
    孩子在離婚中會失去很多東西,如果可以,請家長盡量減少孩子失去的東西──孩子還是可以有爸爸/媽媽、一個安全的家、繼續在學校上課、能夠維持每天固定的活動和喜好、繼續與朋友和老師相處‧‧‧等等。離婚對孩子來說是個巨大的失去,但如果家長能夠降低孩子生活中失去的東西,孩子有很大的「恢復力」(Resilience)能夠處理得很好。
  2. 讓孩子事先知道之後的生活行程與改變
    家長離婚會讓小孩對未來生活會充滿不確定性,不知道以後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請提前讓孩子知道他的生活會有那些改變 (譬如,哪幾天要待媽媽家,哪幾天要待爸爸家裡),當孩子知道之後生活的行程 (譬如,什麼時候會見到爸爸或媽媽),心理會比較安心。如果其中一方家長即將搬到距離較遠的地方,也請常常用電話、電子郵件等等和孩子聯絡,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關心他。
  3. 接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落與悲傷
    每一位孩子面對家長離婚的方式都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情緒和行為也不一樣。請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落與悲傷。不論孩子的感覺如何,告訴孩子他們有的每一種情緒都是很正常的。鼓勵孩子與你分享他們的情緒和感覺,並且接納他們有的每一種感覺。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情緒空間,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想講也沒關係。
  4. 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孩子因為發展階段的不同,對於「離婚」的認知和理解也會不一樣。年紀輕的孩子可能沒辦法完全理解離婚是什麼意思,而當孩子認知發展階段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時,更可能認為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他有關。於是,孩子可能會認為家長離婚是他的造成的、是因為他上個星期不乖沒寫作業、是他的錯。請幫助孩子理解離婚 (譬如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談離婚的繪本),並且告訴要向孩子強調「這不是你的錯」(講一次不夠,要常常和孩子提醒這不是他的錯)。
  5. 讓孩子知道,離婚後你們還會繼續愛著他
    家長離婚時,孩子會害怕這樣他是不是會失去爸爸或媽媽,或是爸爸或媽媽會不會也不愛他了。請讓孩子知道雖然你們已經不是配偶關係、不愛對方了,但你們還會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你們會一直愛著孩子。
  6. 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緒
    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緒。小孩會看大人如何行事來判斷該做那些事情,所以如果今天大人完全不表達情感,孩子可能就會認為表達情緒是不好的 (甚至認為不能有情緒)。你可以告訴孩子,對於離婚這件事情,你也感到悲傷感到難過,但是你是大人,你可以自己處理這些感覺,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他的責任來照顧妳的情緒需求。
  7. 讓小孩免於捲入大人間的紛爭
    不管你和你的前夫/前妻感情有多麼糟糕,請不要讓孩子捲入你們兩個之間的戰爭──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壞話或是貶低對方(對孩子來說,你的前妻/前夫還是孩子的媽媽/爸爸)、不要把孩子當作傳話筒或是懲罰對方的工具 (譬如,故意說錯時間讓媽媽減少探視孩子的時間,或是不讓另一方探視孩子)、也不要用孩子去監視另一方的新生活狀態、也不要讓孩子選邊站。當孩子告訴你他今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事情時,請支持和接納他和你的前夫/前妻的良好關係。
  8. 協調一致的教養方式和規則
    當家長離婚後孩子要在兩個家庭生活時,請談好給孩子一致的教養方式與規則 (像是哪個電視節目適合孩子看、孩子幾點該睡覺、孩子打人時該如何處理…等等)。當家長兩人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一致時,孩子也比較能夠適應在兩個不同家庭生活。
離婚後, 請讓孩子可以繼續當個小孩
離婚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改變,而孩子是否能夠好好適應家長離婚後的生活,則取決於家長在離婚之後如何合作撫養孩子。當你們離婚後能夠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能降低小孩以後發展心理問題的機率。離婚之後,你們還是可以給孩子一個童年。
讓孩子有個童年是指,孩子可以繼續當個小孩,不用因為家長離婚而要承擔某一方的角色和責任、或是要承擔大人的情緒重擔。孩子可以了解,家長離婚後,爸爸/媽媽和他還是家人,還是會繼續扮演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另外,孩子也不應該承擔某一方家長對另一方的怒氣,也就是說,不管你有多麼討厭你的前夫/前妻,請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方或是說另一方有多麼的糟糕。我以前諮商的個案就是這樣的狀況,離婚後的兩人都非常討厭對方,也認定對方是個很糟糕的爸爸和媽媽,所以不斷的打官司要搶奪孩子的監護權。而搶監護權的方式就是要不斷找出對方哪裡做錯──質疑怎麼可以讓孩子吃這些甜的東西、怎麼可以讓孩子看這些電視節目,然後打電話通報兒童保護中心介入調查媽媽的教養方式,以及在孩子面前不斷數落另一方、詢問孩子今天跟爸爸/媽媽做了哪些事情來找出「證據」證實另一方是個不合格的家長…等等,而這位孩子則呈現出許多行為以及情緒上的問題。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對媽媽的負面情緒時,更可能認為自己要選邊站,或甚至因為自己也愛媽媽而感到內疚,漸漸地,孩子可能不願意和爸爸分享他和媽媽在一起時做了什麼事情,因為說出來後可能就是得到爸爸的冷嘲熱諷,並且數落媽媽有多麼的糟糕。
Emety博士在書中提到孩子在家長離婚之後該有的權利。他認為孩子應該:
  • 有愛雙親、以及被兩位家長愛的權利,而且孩子不需要因為愛父母而感到羞愧或是內疚
  • 有權利不被捲入父母的爭吵以及對彼此的負面情緒中
  • 有權利不被夾在父母中間、不用當父母的傳聲筒、不用聽到其中一個家長對另一個家長的抱怨或是指控
  • 有權利不需要覺得自己要選邊站
  • 有權利不需要承擔任何一方家長的情緒重擔或是情緒問題
  • 有權利知道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將如何被影響和如何改變
  • 有權利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而且雙方家長都願意傾聽
以及最重要的,有權利繼續當個小孩。
陪伴孩子度過失落與悲傷
離婚對孩子帶來巨大的失落與悲傷,而這些都是在離婚過程中(不管是小孩或是大人)會有的非常正常的情緒。家長看到孩子傷心難過一定也會覺得痛苦,但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免於每一種難過的情緒。當孩子悲傷難過時,家長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接納孩子,陪孩子處理這些失落與哀悼,以及各種情緒。
「到底要不要為了孩子留在婚姻裡?」許多配偶在考慮要不要離婚時都會想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家庭故事、處理方式、和資源都不一樣。離婚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沒錯,但有許多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小孩也都很健全的成長,沒有任何身心問題。重點就在於離婚時和離婚後你們如何合作撫養孩子──讓孩子有權利可以繼續當個小孩。

讓孩子玩,和學習一樣重要!

5327066487_fca5c11db6_z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Jenni C)
幾天前,台北市政府宣布從105年寒假開始廢除寒暑假作業規定,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學什麼和做什麼。有一些家長和老師會擔心如果沒有作業,小孩在寒暑假期間會沒辦法「學習」。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非常開心,寒假和暑假作業,沒有了作業的規定和壓力,請讓孩子盡情的玩吧!
或許一些家長和老師會認為「讓小孩玩」是在浪費時間,小孩應該要把時間花在學習國語、數學、英文…等等上面。但事實上,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讓孩子玩」──這裡指的是讓孩子自由自主選擇的玩 (free play, self-directed play)──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社交技巧、以及肢體發展都相當重要喔 (Bateson, 2011; Gray, 2011)。
讓孩子自己主導遊戲
由孩子自己主導的玩稱為"Child-directed play"或是"self-directed play",這是一種由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要怎麼玩的遊戲方式,而不是聽從大人的指示或是命令。當孩子能夠自己主導遊戲的方式時,孩子就有機會能夠練習自己做決定、練習如何在遊戲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別人的需求、練習如何與其他人協商討論、以及練習自我調節。譬如,當今天有三個小孩想要一起玩,但每個人想玩的東西不一樣時,這三個孩子就有機會可以討論該怎麼解決問題。是要各自玩自己想玩的東西呢?還是想要輪流玩每個人想玩的東西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小孩練習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但也照顧到別人的需求」,以及練習與他人溝通。
是要自己玩還是要和別人一起玩,這並沒有一個對或錯的答案。有的時候孩子想要自己一個人玩,有的時候想要跟其他人一起玩。所以,當下一次孩子跑來告訴你「某某某不跟我玩」時,與其立刻幫孩子想辦法做決定 (像是告訴孩子「那你去跟誰誰誰玩就好啦」或是叫孩子妥協另一個孩子想玩的東西),家長可以試著先同理孩子的心情,然後把問題丟回去讓孩子想,像是告訴孩子「某某某不想跟你玩,你一定覺得很生氣/難過/失望…,那你想要怎麼做呢?」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想辦法和解決問題,並且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玩,就是在學習
許多人會認為「玩」和「學習」是互斥的,但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從玩樂中是可以增進讀寫能力、增加字彙使用,以及增進數學能力。在一份2010年的研究發現 (Han, Moore, Vukelich, and Buell, 2010),藉由遊戲的方式可以增進孩童的字彙量以及語言流暢(verbal fluency)。因為在玩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的用到語言,一些遊戲像是扮家家酒或是角色扮演更是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在不同情境底下練習語言使用。玩樂除了可以增進語言能力外,也有研究顯示玩可以增進孩童的數學學習 (Casey, Erkut, Ceder, & Mercer Young, 2008),因為在遊戲中孩子有機會在情境中了解數字的意義,譬如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時要去看病付錢或是買菜付錢等等,這些都是幫助孩子把數字融入在情境中──讓這些數字和加減乘除不僅僅只是數學,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而當家長與老師願意給孩子時間去玩,並且不去干涉孩子自己主導的遊戲,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練習專注與堅持的機會 (Elkind, 2007)。
從玩的過程中學習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
在心理諮商中,遊戲對而兒童的治療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年紀小、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玩」就是一個可以讓小孩表達情緒並且與他人溝通的方式。玩也是一個讓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以及如何處理衝突的好機會。譬如前面舉到的例子,當三個小孩想要一起玩,但是想玩的東西不一樣時,這就是一個讓孩子練習協商、溝通、妥協的機會。或是當孩子一起玩起衝突或爭執時,這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時機。
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生衝突或是起爭執,像是沒經過別人同意就拿走玩具、不遵守遊戲規則、搶玩具、不願意分享、破壞別人的遊戲…等等。當孩子發生爭執時,家長與老師也不要先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陪伴與協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練習用適當的方式解決衝突,而不是使用暴力像是打人或吼叫。之前在工作時,我有一個五歲的client,這個孩子在preschool時常常會和同學發生衝突與爭執,譬如當另一個小孩拿走他的的玩具時,他在生氣之下就會直接揮拳打另一個小孩,或是在玩積木時,另一個孩子說了嘲笑他的話語,他就會過去把另一個孩子蓋的積木城堡全部推倒、或是用積木打另一個孩子的頭。而我的工作,就是在幫助孩子了解生氣的情緒很正常,接納同理他的心情,幫孩子辨識情緒以及處理情緒 (讓孩子察覺到「我生氣了」可以怎麼辦?),並且和孩子討論這樣的解決衝突方式(像是打人)會有那些後果 (譬如會被老師懲罰、傷害到自己與他人、讓自己變得沒朋友等等),以及,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他可以怎麼做呢?
每一次的衝突與爭執,都是小孩學習與練習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起衝突時會先找大人解決問題,這時家長和老師可以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且協助孩子「想」如何解決問題,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在遊戲中學到的東西。藉由玩,小孩可以增進自我情緒調節,並且增進社交人際技能 (Elias & Berk, 2002)。
下課時間和上課時間一樣重要
一份由美國小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的報告推薦,小孩每天應該要有90分鐘的玩樂時間,並且推薦戶外遊戲。但現在,不管是在美國或是台灣,因為學校對於學科與考試越來越重視,導致小孩可以玩樂的時間大幅減少。在一些學校裡,老師甚至會以「不准下課」做為對孩子的懲罰──當小孩上課不聽話時,下課時間也只能乖乖坐在教室裡。
由美國小兒科學會(AAP)2013年發表的一篇文章"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也強調了下課時間(recess)的重要──下課時間是一段讓孩子休息、玩、想像、思考、活動、以及與別人相處的時間。美國The Huffington Post上也有一篇文章"Recess is not a privilege"提到,在現在已經有這麼多研究顯示遊戲與玩的重要性,老師更不應該把下課時間當作獎勵或是懲罰。小孩需要下課(recess),就像他們需要上其他科目一樣。下課和上課一樣重要。
寒假就要到了,在沒有寒假作業的壓力下,請讓孩子好好的玩吧!也期待家長與學校老師能夠更重視兒童遊戲的重要性,讓孩子有足夠的下課與遊戲時間。
延伸閱讀:
  1. Recess Is Not a Privilege
  2. The Crucial Role of Recess in School
關於「遊戲」的相關組織或機構:
  1. Playworks: http://www.playworks.org
  2. Kaboom: http://kaboom.org
  3. The 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http://ipaworld.org
  4.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Children’s Play: http://www.iccp-play.org
  5.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 http://tasplay.org
  6. U.S. Play Coalition: http://usplaycoalition.clemson.edu
  7.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http://www.a4pt.org
參考資料:
  1. Bateson, P. (2011). Theories of play. In A. Pellegrini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development of play (pp. 41–47).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Casey, B., Erkut, S., Ceder, I., & Mercer Young, J. (2008). Use of a storytelling context to improve girls’ and boys’ geometry skills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29–48.
  3. Elias, C. L., & Berk, L. E. (2002). Self-regulation in young children: Is there a role for sociodramatic play?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7, 216–238. doi:10.1016/S0885-2006(02)00146-1
  4. Elkind, D. (2007). The power of play: Learn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Philadelphia, PA: Da Capo.
  5. Gray, P. (2011). The decline of play and the rise of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lay, 3, 443–463.
  6. Han, M., Moore, N., Vukelich, C., & Buell, M. (2010). Does play make a difference? How play intervention affects the vocabulary learning of at-risk preschool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lay, 3(1), 82–105.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推薦書籍:《童年會傷人》

留佩萱著,小樹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序】愛與改變:從理解,治癒自己的童年創傷
【自序】理解過去,擺脫家庭創傷的世代枷鎖

【第1部】童年創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第一章:自我認識──覺察你的童年創傷
1. 你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開始前,檢視你的童年:負面童年經驗測驗
原生家庭塑造了現在的你
【練習1】看見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2. 沒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下長大
童年創傷是多數問題的根源
童年負面經驗越多的人,成年身心健康的問題比例越高
在童年時期受傷害的人,比想像中還多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未來的身心健康狀態

3.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童年受到的「惡性壓力」不會使你堅強,只會傷你更深
惡性壓力,就像綁在身上的不定時炸彈
受傷的童年會導致大腦受創
你仍然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4. 童年創傷的印記,一直跟隨著你
無法擺脫的童年陰影
兒時的依附關係,影響將來的親密關係
覺察到童年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記

第二章:探索本源──童年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1. 童年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無形中複製的親子關係
大腦科學實證:教養方式,代代遺傳
家庭傷害,不是從你開始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你的錯

2. 孩子,我不是故意要傷害你
沒有父母會故意破壞孩子的童年
童年傷害不是從你開始,但是可以從你開始改變

3.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你心中,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你提供給孩子的原生家庭,塑造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就能為他提供更健康的童年

4. 停止複製原生家庭的教養觀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改變孩子的原生家庭
理解過去,你就能夠改變
斷開世代的傷害枷鎖
【練習2】想像孩子未來的模樣

第三章:當管教成為傷害──打罵教育、直升機父母的危害
1. 從孩子的大腦結構,了解教養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情緒腦→理智腦
上層腦掌控情緒,下層腦掌控思考與決策
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

2. 打罵、恐嚇、威脅只會不斷啟動孩子的情緒腦
當大腦感到危險時,身體就會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
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就錯失了練習思考的機會
同理+情緒辨識,幫孩子啟動上層腦

3. 再「適當」的體罰管教,都只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所有研究都顯示:體罰的負面影響跟肢體虐待差不多
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糖反而更糟
體罰只會啟動孩子的下層腦,讓孩子錯失學習機會
父母也會被下層腦掌控,對孩子做出衝動行為

4. 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言語暴力讓人信心低落
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批評話語,建立了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

5. 直升機父母讓孩子過度自我批判、焦慮與憂鬱
家長控制慾越強,孩子越容易自我批判
控制型家長讓孩子容易放棄與過度依賴
放手,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6. 成績不好,爸媽還會愛我嗎?
別讓孩子覺得「考得好,爸媽才會愛我」
父母期望過高,孩子表現反而較差
不要為了成績,破壞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第四章:不敢說的祕密──家暴、離婚、性侵
1. 我才是家裡唯一的大人
父母有心理疾病,讓孩子承擔大人的責任
酒癮家庭中,孩子被迫扮演的各種角色
釐清問題來源,尋求專業協助
【練習3】寫下自己的負面核心信念

2. 目睹家暴:另一種隱形的傷痕
目睹家暴,將成為孩子看不見的傷痕
儘管不是直接受害者,家暴也會對孩子身心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停止家暴,讓童年遠離暴力陰影

3. 爸媽離婚,是不是我的錯?
離婚如何影響孩子,取決於大人面對離婚的態度
離婚後,不要讓孩子捲入大人的紛爭
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4. 離婚後,看見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能健全成長
從宣布離婚起,陪伴孩子度過離婚
離婚後,和對方從伴侶變成商業夥伴
讓孩子知道爸媽仍會扮演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

5. 難以啟齒的祕密──有人性侵我!
許多人一輩子都承受「祕密」帶來的傷痛
兒童性侵害,比我們想像中還普遍
不敢說出口的祕密,讓孩子終身付出慘痛代價
否認與指責無法刪除孩子被性侵的事實
該怎麼避免兒童性侵害?

6. 預防兒童性侵害的五大步驟
步驟一:了解兒童性侵害
步驟二:保持警覺,減少機會
步驟三:和孩子談談身體自主權與性侵害
步驟四:察覺症狀
步驟五:適當回應孩子

【第2部】從現在起, 改變你與孩子的一生
第五章:父母課題──理解你的教養模式,就是改變的開始
1. 當個「有意識」的父母,讓孩子遠離惡性壓力
了解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有可以信賴的大人,就有能力面對各種逆境

2. 檢視童年,就能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檢視自己的童年經驗
了解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練習4】檢視你的原生家庭
我正在提供孩子怎麼樣的童年? 
【練習5】分析你的原生家庭
【練習6】檢視你的教養方式
  清創你的童年傷口,給孩子良好的原生家庭
【練習7】我決定給孩子「健康的童年」誓言

3. 停止當個情緒化的「反應型」家長
調節情緒,從練習覺察情緒開始
練習覺察,擺脫教養中的「自動駕駛」模式
做好事前準備,建立自己的「情緒急救計畫」
【練習8】情緒急救計畫表

4. 以大腦科學為基礎的管教法
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
管教孩子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想要孩子用情緒腦還是理智腦?

5. 我被情緒掌控了,怎麼辦!?
深呼吸──九十秒鐘的力量
教養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要小心
【練習9】紅燈停下來,綠燈再行動
父母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第六章:改變你的教養觀──用更健康的方式,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1. 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被理解
讓孩子了解,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
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同理+傾聽,父母可以這樣做
【練習10】接納孩子情緒的日常練習
說出情緒,啟動上層理智腦

2. 父母就是孩子情緒的教練
孩子也需要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
從繪本中跟孩子談論情緒
由玩樂中學習自我調節
家長是孩子學習情緒處理最好的典範

3. 孩子需要的是與父母連結,不是隔離
用「連結法」取代「隔離法」
不要因為成績,破壞了親子關係
給孩子專屬的特別親子時間

4.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成年幸福的關鍵
用正向語言讚美孩子
正向語言不是只有「讚美」
【練習11】二十秒的親密接觸

【結語】從現在開始,當個有意識的父母

幫助孩子克服逆境 當他身邊值得信賴的大人

(圖片來源:http://goo.gl/oysiS8, CC Licensed)
從1995到1997年間,由美國Felitti醫師所做的「負面童年經驗」研究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簡稱ACE) 顯示了童年時期遭受越多創傷的人,在成年後會有越高的機率罹患各種身體或是心理疾病問題。Felitti醫師所使用的ACE問卷裡包含了十種童年逆境,像是肢體虐待、情緒虐待、性侵害、目睹家暴、疏忽、父母離婚、家庭酒癮問題、或是父母親有沒有心理精神疾病等等。而越來越多的數據也指出,這些童年逆境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一份美國2016的研究預測,每三個孩子中就會有兩個孩子,在滿十八歲之前會遭受創傷事件
雖然ACE問卷中只包含十種童年逆境,但事實上,現在大家也知道還有其他種類的童年經驗也對孩子有重大影響,像是孩子在學校裡被同學霸凌、甚至是被老師霸凌、生活在充滿暴力的社區中、或是經歷重大的疾病、父母自殺…等等。更不用說,一些天災或意外,像是因為地震或是失火而讓孩子失去家園,或是恐怖攻擊或是犯罪事件──就算孩子沒有親身經歷這些,也有可能因為新聞畫面不斷播放血腥的暴力畫面,而讓孩子受創
看到這些童年逆境的數據,如果你是父母,你可能會擔心:如果你的孩子碰到這些逆境怎麼辦?要怎麼樣才能夠保護孩子免於各種創傷事件?
但很可惜的,父母們不是超人,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在成長過程不會受到任何一種創傷。但有一件父母能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提高「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可以戰勝創傷
雖然研究顯示,童年創傷會對成年時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但這並不表示,ACE分數越高的人一定會有身心健康問題。因為,除了創傷事件本身之外,還有許多因素都會決定創傷如何影響孩子,像是創傷事件發生時孩子的年齡、創傷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嚴重程度、孩子本身特質、或者加害者是孩子的親人還是陌生人…等等,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孩子的「復原力」程度
「復原力」指的是人在面對各種逆境時,所展現出來從困境中恢復的能力。孩子的復原力並不是一生下來就被決定了,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也就是說,雖然父母無法保護孩子免於所有創傷,但是,你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復原力。當孩子有很強的復原力時,遇到困境就能夠很快地自我調適,從逆境中走出。
當孩子有一位值得依靠的大人時,就可以抵抗傷害
一種幫助孩子提高復原力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身邊有一個值得依靠和信賴的大人。研究顯示,只要孩子身邊有一位大人,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關心、支持、和了解──這位大人可以是孩子的父母親或是其他任何一位大人──只要有一位孩子覺得值得依賴的大人,就可以幫助孩子對抗創傷所造成的傷害。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的資料,當孩子在一個充滿支持與關愛的關係中,這樣的支持力量可以緩衝孩子在創傷事件或是毒性壓力環境中所造成的傷害,而這樣的「成年人─兒童」關係可以是跟父母親、親戚、祖父母、鄰居、或者是父母的朋友等等。另外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報導也寫著,「經歷逆境後還是能夠適應得很好的孩子,除了本身特質有關外,通常這些孩子都和生命中一位大人有著良好的關係。」
你可以選擇當孩子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大人
數據顯示童年逆境非常普遍時,這告訴我們,我們身邊可能就有孩子,正在(或是曾經)遭受過創傷或是童年逆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改變──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孩子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大人,讓孩子感受到關心與支持。
成為這樣重要的大人一點都不難,對於一位特定的孩子──不管這位孩子幾歲,不管這位孩子是你的小孩、朋友的小孩、還是你的姪子或是姪女,或是藉由某些機構你認識的孩子──你可以花時間陪伴孩子、聽孩子講話、了解他心裡在煩惱哪些事情、一起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起開心的玩,讓孩子感受到你關心他、在乎他、相信他、能夠看見他的好。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孩子遭受到的童年逆境,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復原力。而當你能夠成為一位孩子的生命中值得依靠的大人,那麼,這位孩子就能夠有力量去面對他所遭遇的困境。
參考資料: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
Toxic Stress
Resilience 
Donna Jackson Nakazawa的著作 “Childhood Disrupted"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保護每個孩子健康安全長大,即是保障國家的繁榮前景,沒有人會否定這樣的理念。但無法享有充分保護的孩子,童年經歷對日後有何影響?生命早期的苦難,到底是磨練心智的歷程?還是一生不幸的開端?國家若坐視兒童不幸處境,未來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很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議題,不只分析極端個案,而是廣泛討論兒童期不良經驗,包括遭遇──被忽視、貧困、身心虐待、家庭變故等情況,日後帶給成年人的影響,從 17337 名長期追蹤案例以及相關研究,所勾勒的事實,令人不由得心生警惕,也帶動美國醫療、教育、社工等領域的實務調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2015 年於阿根廷、智利、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南美國家,以默劇表演,提高大眾對於兒童虐待問題的意識,相關宣導影片請造訪活動網站。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 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
1980 年左右,美國開始流行液體減肥法,美國大型醫療機構凱薩(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費利帝(Vincent Felitti),便用這種方式幫助一群嚴重肥胖的人減重,按部就班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有人甚至 1 年減掉 130 多公斤。

許多肥胖症患者突然放棄減重治療,原因是⋯⋯

但另一方面,減重治療的中輟率(dropout rate)也高達 50%,許多原本減肥進度領先的患者,會突然放棄治療,迅速復胖到原本體位,讓醫療團隊很洩氣。費利帝在深入研究 2,000 個病例後發現:
  • 多數減重中輟者,出生時體型很正常;
  • 他們體重數字並非逐年增加,而是突然大暴走,之後瘦不下來、也不會更胖,體位穩定維持著。
他開始詢問患者可能原因,其中有個問題是:「幾歲開始有性行為?(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became sexually active?)」有一次費利帝口誤,不小心把問題說成:「開始有性行為時,體重多重?(How much did you weigh when you were first sexually active?)」
對方回答:「40 磅(18 公斤)。」當時費利帝並沒有會意過來,又再問了一次。對方回答一樣,然後大哭說:「4 歲⋯⋯跟爸爸⋯⋯」
行醫 23 年的費利帝之前只遇過一位亂倫病患,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反應,以為是特殊個案,怎知不到 10 天,另一名病患也說了相同情況。他詢問其他人是否有相同經驗,結果令人難以置信。(註一
接著,費利帝跟同事約談了 286 個病患,這些患者過半有兒時受虐經歷,還有一名 23 歲遭性侵的女病患,受攻擊後 1 年胖了 47 公斤,只因不想被人注意⋯⋯;對於這些超重 45 到 180 公斤的人來說,太胖似乎不是問題。
一名減掉三分之二體重之後放棄減重的女病患(見下圖)死前曾告訴醫生:「除了吃東西,我找不到面對痛苦的其他解決方法。」還有一名戒掉每天 3 包菸後又迅速增胖 135 公斤的女性坦言:「變胖是為了保護自己。」

費利帝醫師每次演說都會提到一名名為派蒂(Patty)的病患,她 28 歲時主動報名減肥,原本一年減掉 125 公斤,慶祝減肥成功沒多久,體重卻猛然失控,3 周胖 16 公斤,回診時告訴醫生,瘦下來以後,已婚年長的男同事調戲她,開玩笑要搞一夜情,當天她就開始夢遊暴食(sleepeating)。醫生持續追問下,派蒂坦承,她在 10 歲到 21 歲間,遭祖父長期性侵,但從此中斷治療。12 年後,家人籌錢讓她接受胃繞道手術,好不容易減下 94 公斤,卻出現自殺傾向、多次進出精神科病房、健康每況愈下,後來才再找上費利帝,重拾 12 年前中斷的治療。一生境遇乖舛的派帝,42 歲時死於肺部纖維化病變。
費利帝醫師每次演說都會提到一名名為派蒂(Patty)的病患,她 28 歲時主動報名減肥,原本一年減掉 125 公斤,慶祝減肥成功沒多久,體重卻猛然失控,3 周胖 16 公斤,回診時告訴醫生,瘦下來以後,已婚年長的男同事調戲她,開玩笑要搞一夜情,當天她就開始夢遊暴食(sleepeating)。醫生持續追問下,派蒂坦承,她在 10 歲到 21 歲間,遭祖父長期性侵,但從此中斷治療。12 年後,家人籌錢讓她接受胃繞道手術,好不容易減下 94 公斤,卻出現自殺傾向、多次進出精神科病房、健康每況愈下,後來才再找上費利帝,重拾 12 年前中斷的治療。一生境遇乖舛的派帝,42 歲時死於肺部纖維化病變。
也就是說,看似健康問題的暴飲暴食,其實是他們面對痛苦的解決之道;醫治肥胖問題,反而挪走她(他)們逃避問題的出口,放棄減肥的人很多都有類似情況。
費利帝後來在醫學年會發表這 286 個病患的臨床研究,遭在場訝異聽眾猛烈攻擊,同業甚至質疑病患說謊,患者應是為貪吃找藉口⋯⋯。但當時一位美國疾管局官員認為,兒虐經歷如果影響如此深遠,有必要針對一般人展開調查,也因此意外促成了橫跨地域與學門的大規模研究。

兒童期負面經驗越多,健康狀況越糟

費利帝開始探索,除了嚴重肥胖,童年的負面經驗在日後是否會帶來其他衝擊?他與疾管局流行病學家安達(Robert Anda)合作,彙整資料後提出 10 種「兒童期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問卷。
問卷通過專業審查後,研究團隊在 1995 年到 1997 年間,在費利帝服務的醫院附近地區展開調查,回覆問卷的 1 萬 7337 人當中,多半來自加州聖地牙哥的中產階級社區,男女各半、平均年齡 57 歲;8 成是白人或拉丁裔、1 成黑人與 1 成亞裔;75.2%大專以上學歷,職業與健康情況都在醫療保險受理的正常範圍。(註二
參與調查的人,在家填寫上述的問卷,告知自己在 18 歲以前,是否曾經歷身體或精神虐待、性侵、失親、家人入監、無人照料、與吸毒或酗酒者同居一室等不良經歷,總計有 10 個問題,回答「是」者得一分,答「否」者不計分。(註三
1998 年的後續研究,交叉比對了 1 萬 3494 名成年人的 ACEs 得分以及個人健康狀況,所得結果顯示:兒童期不良經驗非常普遍,64%的人至少經歷過其中一種。
1 成受訪者遭遇家庭暴力,2 成受過性侵害,近 3 成有過被肢體暴力的經驗⋯⋯;而且,兒童期經歷的負面經驗越多(ACEs 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糟糕,罹患身心疾病、上癮問題的比例越高。
初步調查發表後,吸引更多專家投入研究;童年的負面經驗對成年後的健康影響,逐漸清晰。科學數據揭示,經歷 4 種以上 ACEs 的人:
86%有菸癮、肥胖、退縮、憂鬱、蛀牙、或自殺傾向等危害健康的問題;
  • 成年後酗酒、性愛成癮、罹患憂鬱症、或有自殺傾向的機率,(比其他人)高了 4~12 倍;
  • 自我形象低劣、染上性病的比例高了 2~4 倍;
  • 嚴重肥胖的比例高 1.4~1.6 倍;
  • 長期流浪街頭的遊民,逾半數有 4 種以上兒童期的負面經驗;
  • 罹患肺栓塞、肝炎的比例高了 2.5 倍⋯⋯

受虐兒罹患癌症機率高,平均壽命少 19 年

而研究也指出,經歷 7 種以上 ACEs 的人,罹患癌症、狹心症機率更高出一般人 3 倍,平均壽命僅僅 60.6 歲,比其他人短少 19 年以上。
兒童期創傷對健康的影響,最突顯的例子,莫過於美國聯邦女法官布勒克(Judge Mary Elizabeth Bullock)的故事。她曾出書公開童年的不幸遭遇,布勒克長達 10 年遭父親性侵、凌虐、奴役、甚至被迫賣淫,雖然她沒有放棄自己,靠著堅毅與努力取得高學歷與成功事業,但健康上卻災厄不斷,罹患了 4 種癌症、紅斑性狼瘡、以及多發性硬化症。
這些研究讓費利帝意識到,過去看到的肥胖、煙癮、酒癮等健康問題,一般人視為殘害身心的習慣,其實是許多 童年創傷者面對痛苦時的唯一答案,用以麻痺那些羞於啟齒的感覺與回憶,他以抽煙作比喻:
「抽煙的人,並不是想得肺癌、高血壓、心臟病,而是期望能從中立刻獲得好處,而忽略了長期的壞處⋯⋯正因為幾乎有效,所以永遠嫌不夠(It’s hard to get enough of something when it almost works)。」
費利帝(Vincent Felitti)
除了賴以逃避痛苦的不良習慣,嚴重的童年創傷,讓人長期處於沮喪、焦慮狀態,不由自主的想起可怕經歷,精神壓力讓身體分泌化學物質,造成持續性發炎反應,混亂免疫系統的同時,也導致微血管末端纖維化,對組織器官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

兒虐問題不解決,將造成國家經濟損失

ACEs 的評估量表後來被美國其他州所採納,21 年來已有 121 萬多人接受評估;世界衛生組織(WHO)自 2002 年起,也鼓勵會員國跟進,英國、挪威、菲律賓、加拿大、中國、捷克等國陸續投入相關調查與研究,以因應相關成人健康問題。(註四
因為,童年創傷若嚴重影響成年期健康,必然衝擊國家生產力,無論是個人健康受損、情緒障礙、社交或經濟困難、醫療成本,都是全社會須共同承擔的代價。
2012 年美國疾管局以當年資料,計算出兒童虐待與照顧不當的經濟成本,估算每一位受虐倖存孩子的終身照護成本,包括醫療、社會救濟、司法或矯正機關的支出、勞動生產力的損失,累計金額約為 21 萬美元(約新台幣 678 萬元),遠高於中風病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照護支出。
而那些未能存活的孩子,國家估計會損失生產力每個人 125 萬美元(約新台幣 4,066 萬)。可以說,好好保護兒童,也保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即時阻止兒虐暴力,也比成年後修補與治療效果更好。

面對創傷:揭露、曝光、消毒

成年人若察覺自己身心失衡,原因可能跟兒童期陰影有關,並不需要獨自承受。成年人的復原,雖比兒童更艱難,但費利帝曾表示,只要願意面對,把痛苦說出來、填寫問卷或透過書寫,都能撫慰心靈。
台灣文心診所院長、權威精神科醫師文榮光也證實,成年人許多身心問題如毒品、藥物濫用、飲食障礙(厭食或暴食症)、病態肥胖、邊緣人格障礙(恐怖情人、分離焦慮),都與兒童期不良經驗高度相關。長期的壓力對於內分泌、免疫系統、甚至基因表現都會有影響,成年人容易生病、壽命會比較短。

如果沒有磨難,孩子如何鍛鍊挫折容忍力?

壓力不見得會造成傷害。
就像是身體負重有助於骨骼、肌肉發育,情緒壓力也能幫助兒童,發展耐性、以及處理問題的技巧與能力,只要不會造成永久傷害,壓力有其正面價值。面對壓力,每個孩子會有的反應不一樣,若兒童能處於體諒與支持的環境中,壓力不必然會導致危害身心的後果。
但是,當兒童壓力來自嚴重、頻繁、持續性的身心虐待、冷漠忽視、照顧者不正常行為或精神疾病、貧窮家庭等困境,孩子又缺乏成人的支持,不良經驗就會持續觸發孩子的壓力反應系統,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註五)
在各種負面經驗中,性侵害、性虐待的創傷最嚴重,一方面患者最難啟齒,二來若加害者是親屬,受害人會更加矛盾,可能誤認為自己有錯,或是害怕家人被抓去關。即使是主動接受治療,通常需要一段時間,信任醫生才願意講出來,不過一旦能講出來,患者精神上會感覺被洗滌。
古典精神分析認為,讓隱藏在潛意識裡的創傷經驗投現、洗滌,就能發揮療效。對於兒童期不良經驗,在良好醫病關係的基礎上,讓那些痛苦記憶能夠見光、重新解讀,透過討論,處理自責與內心衝突。情感壓力紓解後,就比較能夠放下、解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若是有自我傷害的情況,除了心理諮商之外,通常也會輔以藥物、甚至入院治療,一旦情況穩定後,就會強化患者的自我功能,同時鼓勵患者面對、接受,才能放下煩惱與苦悶、過去的經驗。
帶著兒童期創傷成長的身心症、或心理疾病患者,治療後復原良好的案例非常多。文榮光強調,理解力好、性格成熟的人,比較能夠克服障礙;雖然也有人治療十多年,還是無法化解心結,但文榮光說,即便是人格障礙,只要能有好的治療,都能夠避免不幸,「醫病關係良好,就是治療成功的基礎。」
至於,ACEs 評估是否能在台灣推行,文榮光認為,若缺乏足夠信任,這種問卷可能會讓許多人有顧慮、害怕別人知道,寧可隱瞞。
童年經歷形塑我們的個性與價值觀,成年後可能因此樂觀、陰鬱、自信、或自卑。那段記憶如果像揮之不去的惡夢,不斷把人捲進痛苦的情緒深淵,壓力將毒害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或因此讓不幸持續下去。
不幸中的大幸是,如今精神醫學、心理治療與輔導,能夠充分幫助人,無論是兒童或成人。面對痛苦,卸下那些侵蝕自尊與健康的重擔,只要我們願意求助。

註釋:

1. 對於「兒童期不良經驗的終身影響(The Lifelong Effect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費利帝年初的演說,影片蒐羅許多兒虐倖存者的現身說法。欲進一步涉獵相關介紹、研究探討資料者,可前往以下網站: 
2. 費利帝所服務的凱撒(Kaiser Permanente, KP)醫療機構,是美國最大規模的連鎖醫院,KP 集團也提供平價醫療保險服務,保戶必須在集團連鎖醫院求診。KP 集團的 37 家分院、合約診所,服務全美超過 960 萬名病患
費利帝所服務的聖地牙哥分院,每年有數萬人接受常規醫療評估,他便以 KP 保戶為基礎,於 1995 年到 1997 年間,分兩次發出 26,000 份問卷,最終有 17,337 人回覆,並接受長期追蹤。
3. 兒童期不良經驗不止這 10 種,但在加州中產階級社區,這 10 種不良經驗最為普及。
4. 除了成年人的評估,獨立研究機構「兒童趨勢(Child Trend)」引用兒童健康調查(NSCH)資料庫,分析由父母親所填寫的兒童健康資料,2014 年發布全美兒童的 ACEs 評估,顯示 46%的孩子至少有 1 種不良經歷。
ACEs 研究成果,讓兒童創傷的影響獲得更多重視,美國許多州的醫院、學校、社服機構,都開始調整實務工作,以因應受創成人與兒童的需要。

Child Trend 評估的 ACEs 只有 8 項,比成年 ACEs 問卷少,研究重點在於了解各州不同族群兒童遭遇經濟、失親、暴力、家庭失能問題的盛行率。
Child Trend 評估的 ACEs 只有 8 項,比成年 ACEs 問卷少,研究重點在於了解各州不同族群兒童遭遇經濟、失親、暴力、家庭失能問題的盛行率。
5.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The lifelong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Lifelong Consequences of Trauma
6. 1989 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要求全球各國作出承諾,保護每個兒童免於傷害,有充分機會發展潛能,並為將來生活預做準備。台灣雖非締約國,在兒少團體的努力下,也於 2014 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 2015 年 3 月由台灣大學的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發表我國首份《台灣童權指標》報告,納入我國諸多 18 歲以下人口的處境統計,不過,目前尚無針對成年人所作的 ACEs 影響。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https://www.twreporter.org/a/adverse-childhood-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