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只讀小說能不能學會說英文(原文

 不能。

————————

Can you learn guitar by reading books?

Can you learn cooking by reading books?

No, you can't. Unless you hold guitar in your hand and practise it for hours, you can never learn to play it.

The same applies to speaking English. Reading novels can only give you ideas about words and sentence formation. But it won't serve your purpose. You can never be able to utter a line unless you start speaking. Even if you don't read a novel, it won't make any differenc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you listen, you speak, you converse. This is the best and easiest way to learn spoken English.

Hope, you got the point.

All the best. Thank you.


https://www.quora.com/Can-I-learn-to-speak-English-only-with-reading-novels


讀小說真的能改進英語能力而非只是單字量嗎(原文

 


Yes, it does. I prefer to read all types of books. I love to spend my leisure time with my nose in a book. In the beginning I used to read biographies a lot, as I found it easier and interesting. Later when my English improved I started reading all types of books,novels, articles​ and newspapers. So read books of your choice only.

When you read, you can improve your vocabulary, your grammar, and your writing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get eternal benefits from reading a book. When you develope an ability to read in English quite fast, your mind simply doesn't have time for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will help you become an​ eloquent reader. An increase in vocabulary bank, fluency and command over the language are added advantages​ beside the entertainment.

  • Start with short stories and texts so that you can become confident in your skills and won’t tire yourself out.
  • Then, move on to novels. It’s best to choose compelling novels that you won’t be able to put down and that you will therefore finish faster.
  • Jot down all the new words, and a sentence for each word that shows how to properly use it.

But reading a novel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has its limitations. It is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tory. So the scope of your improvement is also limited to that particular story and to that author's imagination and style.

Whereas, if you read an article, newspapers,watch a TV program in English, interect with others in English then it widens your ambit of learning.

Improve and use your reading skills and you will improve all your English skills.

(Image source : Google)

Thanks Hannah Tyler for the A2A. :)


https://www.quora.com/Does-reading-novels-actually-improve-your-English-skills-and-not-just-vocabulary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生活中落實儀式感,讓孩子充滿愛的安全感與珍貴回憶

 

『儀式感』,不能只是跟著流行喊喊口號,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落實在生活中,不只替成長中的孩子也要替漸漸年老的我們留下珍貴的回憶。

生活中落實儀式感,讓孩子充滿愛的安全感與珍貴回憶

波波媽咪兒

你有想過曾幾何時我們對於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視而不見,什麼時候一些習慣真的變成了習慣,現實生活磨滅了我們原有的熱情,隨著年齡成長的我們,開心、快樂的原因都被複雜的經濟、工作、人際關係...等等取代,每天的生活過得平淡如水,像是工廠作業鏈上的相同動作不斷反覆著一天又一天,甚至面對過節也都提不起興致,其實,我們都缺乏了『儀式感』。

小王子故事裡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孩子如果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下成長,會因為這些滿滿愛的回憶轉換成強大的安全感,讓孩子能夠儲存滿滿的幸福能量,不管是在心靈的富足上或是未來面對挫折的處理及耐受力上,都能因為有強大的幸福後盾更能游刃有餘的面對困難。

儀式感對孩子來說相對重要,其實訂立家庭儀式感並不困難,只要從日常著手改變著某一天或是某一個時刻,並且一直持續下去,一點一滴累積,不只是替孩子也替父母儲存美好的回憶。

親密的儀式感時光

孩子要上學了,只是說聲再見就出門了嗎?何不從現在開始改變,出門前親親抱抱一下,雖然可能會被嫌煩,但或許孩子心裡默默地也非常開心喔!

我們家是傍晚接孩子下課時,回到家洗完手我們都換上乾淨衣服後,我就會捧著孩子的臉左右狂親,有時候會被反應親的太痛了,但孩子知道這個時候媽媽會做這個瘋狂舉動,所以當我捧著他的臉時,他自己就會轉著頭獻上自己的臉頰。或許這個動作不可能親到長大,但可能在他成長到某個階段,我就會換成另一種表現方式,但依舊是要告訴他,「你上學的時候媽咪超想你的!」。

簡單過生日

很多人沒有慶祝生日的習慣,但其實生日是最容易培養儀式感的日子,孩子越小對生日的期待就越大,所以固定每年在生日這天做了哪些事孩子的印象越是深刻。

雖然說要過生日,也不是每年都要大肆慶祝或是派對狂歡,儀式感的目的就是簡單卻深刻,當然也必須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所以更無須豪奢花錢或是費盡心思。不知道在哪裡看過,生日當天一定要有蛋糕吹蠟燭,將蠟燭吹滅就能帶來好運,所以在我們家不管是誰生日,我都會用好多張色紙寫上名字及生日快樂幾個字貼在牆上,準備一顆蛋糕晚餐後一起戴上紙捲的生日帽唱完歌、吹蠟燭、吃蛋糕,不用花大錢卻一樣很溫暖。

親子共讀 培養親密的相處時光

親子共讀的好處非常多,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每日安排一段時光陪著孩子讀著書度過。我覺得洗完澡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很適合閱讀,身體乾淨舒服,窩在床上看著書,這段時光軟綿綿的,我們家從孩子是小嬰兒時就是爸爸陪讀,但我一樣會拿一本書在旁邊看,本來一開始都是爸爸直接講給孩子聽,到了最近孩子洗完澡自己挑了本書後,他會要求自己先看一下,看了幾分鐘後才會開口請爸爸講書給他聽,這是一種無形的進程,共讀時光的儀式感不管孩子多大都要維持下去!

用心經營過節氣氛

以前常喊著越來越沒有年味,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經營而已,小時候的年味是爸媽或是長輩給的,他們貼好了春聯、包好了水餃,我們一覺醒來眼睛看的、鼻子聞的都滿滿的過年氣氛,可是時空轉移換成了現在的我們這個省略、那個麻煩的,年味也越來越少了。但不只是過年,從端午、中秋、甚至聖誕節..等等節日,其實都應該好好的過,每個節日都要有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活動每年不斷的持續著,等到孩子成長了,他永遠都會記得以前小時候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一人一口的分食著不同口味的月餅這些微小卻歡樂的時光。


選定一天做特別的事

雖然每天的生活反覆不變,但我們可以挑選每周的周一至周日固定某一天來做一些特定的事並且持續下去,可以是星期三炸雞日、可以是星期四晚餐後蛋糕日..等等,甚至可以稍加打扮符合情境,帶著孩子一起玩,即便是一頓簡單的晚餐,它背後卻隱藏了強大的幸福能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你心裡的他影響著你的幸福指數,下班回到家時,喚醒你心裡的小孩,跟著孩子一起成長、體驗、摸索、認真生活,雖然日復一日,雖然外面的世界受挫艱難,但是讓我們一起為這相同的每一天點上不同的火光,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相對的我們也會因為被愛擁抱著而更強大。

*本篇文章由【波波媽咪兒】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278?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marketing-%E5%B0%8F%E8%A1%8C%E6%98%9F_0920_%E6%95%99%E9%A4%8A-210920




陳品皓:跨越父母,是青少年完整自己的必經之路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816?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media-%E5%8E%9F%E7%94%9F5090816-210920



新手媽媽,請不要一開始就放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674?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5090674-210916&fbclid=IwAR1G3xu5EHowGCfxwGcK4B_RrH9Nj_wEADmPibQn0R7vZgcerv-tzCdFhQM




「一個班平均有2人不喜歡你」社會學看青少年霸凌:如宮鬥般殘酷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364?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media-%E7%BF%BB%E8%BD%895364-210919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學校本身是個弱肉強食的體制

只有取悅競賽的贏家和最會搞關係的人能生存下來,成績並不是重點


大部分的教師並不真的有能力關心學生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打招呼

中國人多半靦腆,和陌生人開口攀談有許多不好意思,招呼想打就打不想打不要打,沒被回也沒關係


如果我沒打招呼別人覺得我不禮貌或者沒有理會怎麼辦?

不會啦 大家都忙沒人在意這個


如果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忘記怎麼辦

沒關係下次補打就好,忘記也沒關係每個人都忙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英語陪讀怎麼做

 


在家自己帶小孩要怎麼陪讀英文?如何『產生效果』,又讓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的習得第二外語?這讓曾經在補習班任職英文老師,而今全職在家陪伴兩個孩子成長的我,想破了頭。有一天,在一本英語教學雜誌中,嘉義大學張芳琪教授的文章裡,找到了方向。張老師有兩個孩子,身為外文系教授,她希望自己孩子能在輕鬆的環境裡,慢慢學好英語文。於是,她在社區中,組了一個課程,每週一天,每次約一小時,帶領幾位社區的孩子,一起做兒歌唱遊,輕鬆認識英文。一年後,這個團體成員,雖然因為各自的時間規劃而終止,但有個孩子仍留下與她的兩個孩子當學伴,於是,他們開始了『每週一小時,沒有作業、沒有考試』的英語課程,長達六年......。有一天,張教授發現,她的孩子們已經可以閱讀初級英文雜誌,於是,她便利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幫孩子們進行文法整理課程,報名參加全民英檢初級考試通過!簡而言之,『語言是長時間,重複學習的成果!』這個發現,對於每天像陀螺一樣忙碌的全職媽媽來說,真的是一劑強心針,當然,也可以從兒童外語學習的壓力中解放,不用『天天』,也別強迫『一定要讀幾本』,音律加閱讀,持續地,順著語言的節奏方向前進。

我常常帶著兩個孩子跑圖書館借書,(順便吹冷氣,哈!)書庫有不少繪本,而且有些還附朗讀或歌曲。CD英文繪本大多蠻新的,借閱率低的關係嗎?其實應該都是家長自己嚇自己比較多,繪本的用字其實沒那麼可怕,鄰居有對家長夫妻是大學和研究所畢業,看到英文繪本就直擺手說『英文的,沒辦法讀啦!而且我們的發音很糟』說真的,我陪孩子讀繪本,不但學到許多課本上少見的詞,包括擬聲詞和兒語,還有拗口的人物名字或專有名詞。應該是這些『字典上不一定查得到的字』讓人退卻。其實現在手機網路很方便,不懂時,打開Google和孩子們一起找答案,也可以讓學習的過程充滿分享和求知的樂趣。去圖書館,一次可以借六十本以上的書或光碟回家,看孩子們真心喜愛哪些,再去書店買回家收藏,推薦Step into reading的系列,和Mo Willems(莫威樂)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別讓鴿子開公車)。不少故事本身也會附上朗讀CD(例如:Giraffe can't dance),除了可以讓媽媽的喉嚨稍微休息之外,還能達到一起正音功效,或者找讀本相關的DVD播放,加強閱讀興趣。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Giraffe can't dance這個故事,是在一個幼稚園的故事劇場(由全體老師演出)。當時才兩歲和四歲的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表演結束時還情不自禁拍手叫好,雖然當時,他們也許不大明白長頸鹿的挫折感和被排擠的心情,但是,他們看到了他努力尋找自己心裡的音樂和舞蹈的過程,以及精彩的大成功!而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本身的繪圖線條色彩簡單,充滿趣味性,讀過一本Mo Willems (莫威樂)的作品後,整個系列作品,不用媽媽推薦,小孩就會主動想借或買回家,日後看到中譯本,還會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開心,主動翻閱呢!連中文閱讀興趣都同步培養起來了!

孩子們想聽故事的時候,即使媽媽我有點想睡,或有家務要忙,都會至少朗讀一本書,守護並滿足一下他們的閱讀興致。當然啦,真的很累時,就跟他們約定『改天再加碼,今天請他們自己先翻翻書,或者換他們找書講給爸媽聽』。有趣的是,讀睡前故事,往往是孩子們的爸爸先睡著,而小孩卻越聽越有精神呢!

【筆者簡介】  菲莉西亞

大學外語系畢業

十年補習班英語教師

十年全職媽媽

四年國小圖書館志工

兩年國小進階英語社團老師


https://www.readbig.com.tw/pages/felicia-2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愛上營養學圖解版:簡明易懂!你的第一本營養學入門書

 


內容簡介

  你應該關心飲食、營養和食品,
  學習正確的知識

  你可知道
  如何安全選擇機能保健食品?
  吸菸會加速維生素C代謝?
  反式脂肪增罹心臟病風險!

  你該吃什麼?該吃多少?為什麼要吃?
  什麼年紀吃什麼?!
  從菜單到營養素的相互關係,告訴你:
  *黃綠色蔬菜是胡蘿蔔素的重要來源
  *飽食時代中鈣是唯一未達攝取基準的營養素
  *「飲食均衡指南」教你如何準備三餐
  *營養均衡有助預防生活習慣病
  *預防食物中毒及保存食品的方法
  *人體攝取營養素及利用的過程

  你想過營養學會簡單又有趣嗎?
  本書透過日常生活的飲食對話,
  點出容易忽略的營養知識,
  讓學習變得輕鬆又愉快!

本書特色

  1、介紹飲食、營養及食品,學習正確知識,告訴你每一階段應攝取營養
  2、漫畫圖表分析基礎營養學,簡單易懂
  3、以日常生活飲食對話舉例解說,內容紮實,入門書的第一選擇

目錄

Part1
日常的餐桌

第1章 我們每天吃著哪些食物?
1.1 為何飲食很重要?
(1)食物是生命的源頭
(2)何謂營養素?
1.2 平日攝取的飲食
(1)主食
(2)主菜
(3)副菜
(4)牛奶、乳製品
(5)水果
(6)其他食品
1.3 可以只吃喜歡的食物嗎?
(1)菜單的搭配方式
  step1●備齊主食、主菜、副菜
(2)菜單的搭配方式
  step2●讓飲食更豐富
(3)食品的挑選方式
其一●分成群組
(4)食品的挑選方式
其二●食用許多種類
1.4 機能性食品
(1)保健機能食品
(2)健康食品(健康補助食品)
調查一下
食品的標示

第2章 我們的飲食生活
2.1 思考健康
(1)健康是指何種狀態?
(2)日本人的健康狀態
2.2 營養攝取量的演變
(1)從國民健康、營養調查資料來看
2.3 該吃多少的基準
(1)日本人的飲食攝取基準
(2)飲食均衡指南
2.4 飲食生活的安全管理: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
(2)天然毒素食物中毒
(3)化學性食物中毒與似過敏症食物中毒

Part2
食品的主要成分與作用

第3章 三大營養素
3.1 營養素的分類
3.2 碳水化合物(醣類)
(1)何謂碳水化合物(醣類)?
(2)碳水化合物(醣類)的種類
(3)醣類的消化吸收與體內利用
3.3 脂質
(1)脂質的種類
(2)脂肪酸的種類
(3)脂肪的消化吸收與體內利用
3.4 蛋白質
(1)何謂蛋白質?
(2)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
(3)蛋白質的種類
(4)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與體內利用
(5)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第4章 無機質(礦物質)
4.1 何謂無機質(礦物質)?
4.2 無機質的種類與作用
(1)鈣〔Ca〕
(2)磷〔P〕
(3)鐵〔Fe〕
(4)鈉〔Na〕
(5)氯〔Cl〕
(6)鉀〔K〕
(7)碘〔I〕
(8)鎂〔Mg〕
(9)銅〔Cu〕
(10)鋅〔Zn〕
(11)錳〔Mn〕
(12)硒〔Se〕
(13)鉻〔Cr〕
(14)鉬〔Mo〕
4.3 無機質的吸收

第5章 維生素
5.1 何謂維生素?
5.2 脂溶性維生素的種類與作用
(1)維生素A(視網醇)
(2)維生素D(鈣化醇)
(3)維生素E(生育酚)
(4)維生素K(葉醌)
5.3 水溶性維生素的種類與作用
(1)維生素B1(噻胺)
(2)維生素B2(核黃素)
(3)菸酸(菸鹼酸)
(4)維生素B6(吡哆醇)
(5)維生素B12(氰鈷胺)
(6)葉酸
(7)泛酸
(8)維生素C(抗壞血酸)
5.4 維生素的吸收

第6章 其他食品中的成分 膳食纖維、水、機能性成分
6.1 膳食纖維
(1)何謂膳食纖維?
(2)膳食纖維的種類
(3)膳食纖維的作用
6.2 水的作用與出納
(1)人體構成成分中最多的水
(2)水的出入(出納)
6.3 機能性成分
(1)多酚
(2)類胡蘿蔔素
(3)咖啡因
(4)糖醇
(5)辣椒素

第7章 營養素的相互關係
7.1 熱量代謝
7.2 骨骼代謝
7.3 鐵質代謝
7.4 脂質氧化與抗氧化維生素

Part3
人的一生和飲食生活

第8章 成為人母與飲食生活
8.1 懷孕時身體的變化
(1)胎兒的發育
(2)懷孕的生理變化
(3)懷孕期身體的變化
8.2 懷孕期的飲食生活
(1)飲食攝取基準
(2)孕吐時的飲食工夫
(3)抽菸與飲酒的影響
8.3 出產後身體的變化
(1)產褥期身體的變化
(2)哺乳期身體的變化
8.4 哺乳期的飲食生活
(1)飲食攝取基準

第9章 乳兒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長期(1)
9.1 乳兒期身心的變化
(1)新生兒期身體的特徵
(2)乳兒期身體的特徵
(3)乳兒期運動功能的發展
(4)乳兒期精神的發展
9.2 乳兒期的營養(飲食生活)
(1)哺乳期的營養
(2)離乳期的營養

第10章 幼兒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長期(2)
10.1 幼兒期身心的變化
(1)身體的變化
(2)幼兒期運動功能的發展
(3)幼兒期精神的發展
10.2 幼兒期的營養(飲食生活)
(1)幼兒期營養的特徵
(2)零食
(3)水分補給
10.3 幼兒期飲食的問題
(1)肥胖
(2)缺食
(3)偏食

第11章 學童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長期(3)
11.1 學童期身心的變化
(1)身體的發育
(2)心理(精神性、社會性)的發展
(3)身體發育的評量指標
11.2 學童期的飲食生活
(1)學童的生活情況
(2)學校營養午餐的供餐與否所影響的營養攝取狀況
11.3 學童期的營養管理
(1)飲食攝取基準

第12章 青春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長期(4)
12.1 青春期身心的變化
(1)何謂青春期?
(2)青春期身體的變化
(3)第二性徵及初潮(初經)
(4)精神的發展
12.2 青春期的飲食生活
(1)青春期飲食生活的特徵
(2)飲食攝取基準
(3)青春期特有的問題
(4)國高中生的運動與營養

第13章 成年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年期(1)
13.1 成年期的身心
(1)容易陷入半健康狀態
(2)更年期
13.2 成年期的飲食生活
(1)健康狀態的現狀
(2)飲食生活的現狀
(3)飲食攝取基準
(4)抽菸
13.3 生活習慣病
(1)生活習慣病這個名稱
(2)肥胖
(3)糖尿病
(4)脂質異常症(舊稱高脂血症)
(5)惡性新生物
(6)高血壓症
(7)腦血管疾病(腦中風)
(8)動脈硬化症
(9)牙周病

第14章 運動與營養~成年期(2)
14.1 運動選手應攝取的營養
(1)運動員的飲食攝取基準範例
(2)運動與貧血
(3)運動選手的鈣質攝取與骨骼
14.2 比賽獲勝的營養法
(1)肝醣超補法
(2)水分補給(water loading)
(3)蛋白質的攝取時機

第15章 更年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成年期(3)
15.1 更年期的身心
(1)身體的變化
(2)心理上、精神上的變化
15.2 更年期的飲食生活、生活習慣的改善

第16章 高齡期的生理與飲食生活
16.1 高齡期的身體特性與社會的特性
(1)何謂高齡期?
(2)內臟的衰老變化
(3)代謝的衰老變化
(4)高齡期的社會的特性
16.2 高齡期的飲食生活
(1)高齡期飲食生活的特徵
(2)高齡者飲食上的注意之處
16.3 高齡期的營養支持
(1)以團隊醫療來應對
(2)因應個人的支援
16.4 避免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風險

Part4
促進健康的國家指導方針

A.增進健康的具體對策
B.健康日本21(第二次)
C.飲食生活指南

Q & A
Q1 營養的相關工作
Q2 學習營養
Q3 營養指導
Q4 食品教育
Q5 營養相關證照

附表
附表1 學童期、青春期的身高、體重、上半身長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
附表2 飲食攝取基準

參考文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