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表面上的「親子問題」,透過邏輯思考後,卻發現往往是當一個人從「自己」變成「爸爸」或是「媽媽」的角色之後,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跟孩子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想要完美取得一切的平衡
我在哲學諮商室曾經遇過一個自稱「想在育兒及追求自我中取得平衡的新手母親」,她是這樣描述她的問題:
我是一名專職照顧三歲和一歲的兩個孩子的母親,原工作是一名NPO的社工員,向機構請了兩年的育嬰假,期滿後機構很希望我回去復職,目前一年已過,但我考量孩子還沒兩歲,想自己照顧她到三歲再返職場。所以,礙於制度,應該就會離職。主要想問的問題是:我一直很嚮往心理諮商的領域,所以考慮要進修,就讀諮商輔導相關的研究所,但是有些考慮,我的思考路徑如下:
1.已經有孩子了,好像不是可以任性作夢了......可是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啊!
2.原本社工偏輔導性的工作我也很喜歡啊!如果透過機構的在職訓練和定期督導,不能滿足嗎?一定要文憑嗎?......可是,我想要有架構、有系統性的完整學習啊!
3.育嬰結束後,要不要先回到實務工作中,再掌握、了解到時的社會現況與脈動?
4.如果選擇進修,等念完書都三十五歲以上了,而且以前又非諮商本科系,找得到機構想錄用我嗎?和我同齡又經驗豐富的應該有許多吧。
5.考量家庭經濟,如果等孩子讀幼兒園後就去進修,育嬰這三年我等於是零收入,又要再付學費出去,家庭總經濟便是負成長。還是要等育嬰結束,工作個一、兩年存自己的學費再去進修呢?
請問你會如何思考這樣的問題,又會建議我如何選擇呢?
準備工作:面面俱到的人,更應該簡化!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發問者是一個「考慮周全」的人。
「考慮周全」在中文裡是個相當含糊的概念,在日語中,卻有三種完全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配慮」,另一個是「気遣い」,還有一種叫做「心遣い」。第一種是「把需要考慮的事項通通考慮進去」的考慮周全,屬於「鉅細靡遺」。第二種是「考慮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的考慮周全,比較傾向「擔心」。第三種則是「考慮自己在行動之前先考慮對方會有什麼感受」的考慮周全,比較接近「體貼」。
首先,我想要知道,這位母親屬於哪一種的「考慮周全」。所以我問:
如果妳的母親,在妳為人母的現在,突然對妳說:「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
母親這段落落長的話,其實把細節濃縮之後,就會變成「我(父母)為了你(子女)而犧牲夢想」這個陳述(statement)。請問妳覺得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可以的話,請列出五點。
面面俱到的思考
新手母親的回答很長:
我覺得這段話從子女的角度,可能產生的感受與想法如下:
1.子女成了代罪羔羊:
媽媽是否是在抱怨,因為生我,所以她必須放棄夢想?於是覺得自己成了絆腳石。因此,孩子形成兩種可能的狀況:
(1)順從的孩子:媽媽為了我放棄一切,我要有好成就才不枉費她的犧牲和付出。子女成為「聽話」的孩子,好像要為母親的一顰一笑負責,未來很容易為了不斷滿足媽媽的期望,而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子女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永遠背負無法卸下。
(2)疏離的孩子:子女可能覺得「我也沒叫妳生我」,「那是妳的選擇,為什麼怪罪到我頭上?」好像出生時,就帶著原罪般,如果媽媽常掛在嘴邊說「我當時都是為了你犧牲......」可能容易形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疏離家庭(因太無力產生的憤怒)。
2.我要為妳負責:
如果我聽到我的母親對我這樣說,我會想「媽,妳(這一生)快樂嗎」?我會有種隱隱的罪惡感,是我牽絆了妳,我希望我的母親是做她自己,我希望她的人生是真正的快樂,而不是「犧牲」。
3.子女在無形中也吸收了「隱」訊息:
身為人母的角色,應該要有所犧牲,為了撫育孩子,我應該像我媽一樣。不然,我只想到自己,為了自己,不就太自私了嗎?
4.無法自我實現的藉口:
看似母親的偉大犧牲,實則是一種無法完成自我實現的擋箭牌,只是,用這樣育兒的理由,似乎很合理化,也很英雄。說這句話「我為了你而犧牲夢想」的父母,感覺這樣的父母過得不是很快樂。而會說這句話的父母,感覺把人生的決定權都交給了子女,因為一個生命的誕生,而要放棄自己本來所追尋的。又,我覺得會說這句話的父母,應該也會常說「我會這麼做都是愛你,都是為你好」,因為他們從不問子女要不要、好不好,便一廂情願地以自己覺得應該的方式做。
5.「人受制於角色?」:
我覺得有一種被生命主宰的感覺,很無力,好像人走到這個(為人父母)階段,只能放棄夢想,只能因為制度而離職,有一種很無奈、主導權看似是自己但又不是的沉重感。明明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嗎?
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她的考慮中「配慮」「気遣い」「心遣い」三種類型都有,果然是個非常追求「面面俱到」的人。但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從語言上誤解了我的意思,我明明請她提出五個「問題」(questions),應該是五個「問句」,她卻給了我很多的「分析」(analysis)。還是新手媽媽覺得「回答」比「問題」更重要?
當我問新手母親時,她承認自己不確定是否有回答出我的提問,但還是當申論題發揮,「有一種考試明明不會,卻還是要在試場裡待到最後一秒鐘的fu。」
連問題都無法簡化,當然無法簡化人生遇到的問題。這樣的人生一定很辛苦吧!
了解新手媽媽是個容易把問題複雜化的人,我決定從「簡化概念」著手這次哲學諮商。仔細看看,只有第三點比較像是「問題」,那就從第三點來著手吧。我稍微濃縮一下,簡化成這樣:
「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我請問新手媽媽會怎麼看這個「問題」。結果我果然又得到了很長的回答。
新手媽媽的角色思考
新手媽媽回答:
針對這個問題,我自己內在有正反不同的聲音。以下的回答,比較像是我內在的自我對話。
認為「是」的想法:
父母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就對另一個生命體有了責任,當然不能只想到自己,任性恣意妄為,凡事都要以孩子為第一優先考慮,尤其越年幼的孩子,自我保護及獨立成長的能力較低,必須倚賴父母的哺育撫養才能夠生存,因此為人父母的角色,當遇到任何事時,有責任和義務要將子女納入考量。例如:當看到路上帶著子女還一邊抽菸的父母,我常在心裡生氣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抽二手菸,為什麼不能為了孩子戒菸?或最近親戚中,為人父母者為了自己要去跨年,便把孩子交託給祖父母照顧兩天一夜,我生氣他們的自私,覺得都有小孩了還這樣。
這部分的我,反映我認為應把角色和責任擺在自我之前。
回到我們現在說的「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批判的聲音較沒那麼高,不會說是自私。只是,必須納入現階段子女的需求和家庭運作的需要為考量,而不能單只想到自己想要就要。我認為做每件事,都有它最好的時機,錯過了,不是不能再實現,只是相對必須付出較高的代價。
父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要考量實現夢想,照顧陪伴得到孩子嗎?為了實現夢想,家庭的經濟是否能支應?還是經濟的重擔會造成伴侶的壓力?伴侶支持嗎?如果考量以上問題,×多於○,那我會認為要暫時放下,自己不覺得是犧牲委屈,而是一種選擇。
認為「否」的想法:
即使當了父母,當然仍應該保有自我,追求與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不是自私。如果在自我實現上為了孩子犧牲,這樣是否會感到遺憾?有犧牲感的父母,會感到快樂嗎?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啊!而且,我認為,當父母為了自己的夢想付出,認真努力地生活,在一旁的子女一定也能感受到那股「為喜歡的事情奮不顧身地努力」「夢想不是嘴上說說的口號,而是要靠自己雙手實踐」的態度吧!這是一種最實在的身教,而未來子女也會以這樣的態度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綜合以上兩者,我的答案是:父母要看事情而有所取捨,選擇做自己並不等於自私,而是保有應對的彈性。例如,現在評估天時地利人和後,追求夢想碰到的阻力可能較大,那是否能夠緩個幾年再看看?是未完待續地放在心裡,而不是句號或休止符。
以上,是我的自我對話,有趣的是,我的思考看似回應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但也涉及回應到其他的部分。這樣對嗎?(哲學好像要互斥)還是沒關係......。
PS‧因為想呈現出思考的脈絡,所以寫得落落長,不確定若未來仍有應答的話,您會希望我仍如此完全寫出,還是列明最後的答案即可?另外,您將我的問題回到本質讓我思考,而我又跳回了自己的議題,是否會跑太快?
捨去複雜思辨後的簡單答案
我嘆了一口長長的氣:「我想妳自己一定也注意到了,妳總是覺得有需要『兩面俱呈』,這可能是一個讓妳自己很驕傲的習慣,讓別人覺得妳總是方方面面考慮周到。但是我覺得在『思考』上,這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種『看情況』的答案,對於回答『是』或『不是』,可以說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是耗盡精力而已。換句話說,妳覺得自己『很會想』,還是只是『想很多』呢?
「我們再來試一次吧!妳對『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沒有辦法簡單回答『是』還是『不是』?還是妳有取捨上的困難無法回答?」
她回答:「謝謝你點出我的狀況,我常想很多,也容易把事情複雜化,的確很內耗。至於『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我認為不是的。父母也有追求自我的權利。」
新手媽媽這次終於做到簡化了,我因此順著她的回答追問:
「既然妳認為,為人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犧牲夢想,那妳會怎麼改變原本的這段陳述呢: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
然而新手媽媽又回到把事情複雜化的習慣:
「我想釐清一下,請問『改變這段陳述』的意思是說我媽在我為人母時,跟我說當時的情況,但奇蹟出現,時光倒轉,她可以改變過去的經驗時,她現在會怎麼說嗎?還是在事實不變的狀況下,我認為『為人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犧牲夢想』,那母親的這段話要如何用新的語言來陳述?」
「我說的是後面的那一種。一個根本不覺得有任何必要為子女『犧牲』的母親,會怎麼對子女重新陳述『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這一段話呢?如果妳覺得這樣很困難的話,我們可以跳過去喔!沒有一定要勉強回答。」
「那我會這麼說:『媽媽在妳出生後到讀幼兒園前,選擇離開職場照顧妳。雖然當時有喜歡的工作,也想要再進修,但是我希望能夠提供妳穩定的生活,能夠看著妳每天的成長,陪伴妳即時的情緒,進修的事後來就放著了,雖然覺得有點遺憾,但是,我對自己的選擇也覺得很值得。』但自己說完,覺得這段話,不像是一個根本不覺得有任何必要為子女『犧牲』的母親會說出來的(有感受到自己心裡的矛盾)。」
我想對於新手媽媽的問題,我已經有答案了。
如何面對貪心與恐懼?
我想要請新手媽媽考慮兩個原因:
第一是貪心。妳可能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貪心的人?
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在不完美的現實中,所有採取的行動都只有好的結果,不可以有壞的結果,要將兩年育嬰假的福利使用到極致,要當一個好母親,要進修取得學位,而且要能夠具備取得下一份工作的優勢,同時要教養出一個很棒的孩子,再投資於自己,還有育兒的過程中家庭經濟收入還要正成長,這是妳想要同時達到的六件事情;如果今天有一個個案的案主,告訴妳她要得不多,這六點就是她要的,妳會覺得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一個貪心的人,會得到他想要的所有東西嗎?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妳:不可能。因為貪心的人想要的東西會無限制地增長。每達到一個目標,就會有一個更難、更大的新目標,所以貪心的人生,就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人生。這是妳要的人生嗎?
第二是恐懼。
育嬰假為什麼一定要請兩年?妳怕失去什麼福利?
為什麼非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不可?妳怕誰評斷妳?
如果妳知道不需要更高學歷就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的輔導工作,想要進一步學習也隨時可以自己進修,為什麼還要一紙文憑?妳怕沒有文憑會有什麼壞的後果?
選擇進修,將近四十歲再度踏出校園的人,憑什麼要容易找到工作?
看到毫不在乎讓小孩吸二手菸的家長,會讓妳很生氣,但是這個孩子一定會比妳悉心呵護下的孩子更不健康、更不快樂嗎?養生的人如果得到癌症,會非常生氣,覺得命運不公平,妳也是這樣認為嗎?
對很多人來說,願意傾家蕩產培養一個孩子,也願意申請助學貸款為自己投資,為什麼妳養孩子、精進自己,還期待家庭的經濟正成長,妳比其他人來說,有更深的生存憂慮嗎?
一個充滿恐懼的人,會有安心的時候嗎?比如一個怕鬼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看到鬼,只要隨時想到跟鬼任何相關的事物,就足以顫抖不已,開燈只是一個表面的解決方式,因為他相信黑暗的地方必然有鬼。唯有解除對鬼的恐懼,才是治本的方法。妳知道妳在害怕什麼嗎?
仔細想想,妳是被貪心,還是恐懼主宰?或是兩者皆有?我相信我提出這兩種可能性,讓妳(或是任何一個「完美主義者」)會覺得很不舒服,但還是請妳能夠想一想。
作者簡介│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頭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