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許多表面上的「親子問題」,透過邏輯思考後,卻發現往往是當一個人從「自己」變成「爸爸」或是「媽媽」的角色之後,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跟孩子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想要完美取得一切的平衡

我在哲學諮商室曾經遇過一個自稱「想在育兒及追求自我中取得平衡的新手母親」,她是這樣描述她的問題:

我是一名專職照顧三歲和一歲的兩個孩子的母親,原工作是一名NPO的社工員,向機構請了兩年的育嬰假,期滿後機構很希望我回去復職,目前一年已過,但我考量孩子還沒兩歲,想自己照顧她到三歲再返職場。所以,礙於制度,應該就會離職。主要想問的問題是:我一直很嚮往心理諮商的領域,所以考慮要進修,就讀諮商輔導相關的研究所,但是有些考慮,我的思考路徑如下:

1.已經有孩子了,好像不是可以任性作夢了......可是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啊!

2.原本社工偏輔導性的工作我也很喜歡啊!如果透過機構的在職訓練和定期督導,不能滿足嗎?一定要文憑嗎?......可是,我想要有架構、有系統性的完整學習啊!

3.育嬰結束後,要不要先回到實務工作中,再掌握、了解到時的社會現況與脈動?

4.如果選擇進修,等念完書都三十五歲以上了,而且以前又非諮商本科系,找得到機構想錄用我嗎?和我同齡又經驗豐富的應該有許多吧。

5.考量家庭經濟,如果等孩子讀幼兒園後就去進修,育嬰這三年我等於是零收入,又要再付學費出去,家庭總經濟便是負成長。還是要等育嬰結束,工作個一、兩年存自己的學費再去進修呢?

請問你會如何思考這樣的問題,又會建議我如何選擇呢?

準備工作:面面俱到的人,更應該簡化!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發問者是一個「考慮周全」的人。

「考慮周全」在中文裡是個相當含糊的概念,在日語中,卻有三種完全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配慮」,另一個是「気遣い」,還有一種叫做「心遣い」。第一種是「把需要考慮的事項通通考慮進去」的考慮周全,屬於「鉅細靡遺」。第二種是「考慮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的考慮周全,比較傾向「擔心」。第三種則是「考慮自己在行動之前先考慮對方會有什麼感受」的考慮周全,比較接近「體貼」。

首先,我想要知道,這位母親屬於哪一種的「考慮周全」。所以我問:

如果妳的母親,在妳為人母的現在,突然對妳說:「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

母親這段落落長的話,其實把細節濃縮之後,就會變成「我(父母)為了你(子女)而犧牲夢想」這個陳述(statement)。請問妳覺得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可以的話,請列出五點。

面面俱到的思考

新手母親的回答很長:

我覺得這段話從子女的角度,可能產生的感受與想法如下:

1.子女成了代罪羔羊:

媽媽是否是在抱怨,因為生我,所以她必須放棄夢想?於是覺得自己成了絆腳石。因此,孩子形成兩種可能的狀況:

(1)順從的孩子:媽媽為了我放棄一切,我要有好成就才不枉費她的犧牲和付出。子女成為「聽話」的孩子,好像要為母親的一顰一笑負責,未來很容易為了不斷滿足媽媽的期望,而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子女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永遠背負無法卸下。

(2)疏離的孩子:子女可能覺得「我也沒叫妳生我」,「那是妳的選擇,為什麼怪罪到我頭上?」好像出生時,就帶著原罪般,如果媽媽常掛在嘴邊說「我當時都是為了你犧牲......」可能容易形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疏離家庭(因太無力產生的憤怒)。

2.我要為妳負責:

如果我聽到我的母親對我這樣說,我會想「媽,妳(這一生)快樂嗎」?我會有種隱隱的罪惡感,是我牽絆了妳,我希望我的母親是做她自己,我希望她的人生是真正的快樂,而不是「犧牲」。

3.子女在無形中也吸收了「隱」訊息:

身為人母的角色,應該要有所犧牲,為了撫育孩子,我應該像我媽一樣。不然,我只想到自己,為了自己,不就太自私了嗎?

4.無法自我實現的藉口:

看似母親的偉大犧牲,實則是一種無法完成自我實現的擋箭牌,只是,用這樣育兒的理由,似乎很合理化,也很英雄。說這句話「我為了你而犧牲夢想」的父母,感覺這樣的父母過得不是很快樂。而會說這句話的父母,感覺把人生的決定權都交給了子女,因為一個生命的誕生,而要放棄自己本來所追尋的。又,我覺得會說這句話的父母,應該也會常說「我會這麼做都是愛你,都是為你好」,因為他們從不問子女要不要、好不好,便一廂情願地以自己覺得應該的方式做。

5.「人受制於角色?」:

我覺得有一種被生命主宰的感覺,很無力,好像人走到這個(為人父母)階段,只能放棄夢想,只能因為制度而離職,有一種很無奈、主導權看似是自己但又不是的沉重感。明明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嗎?

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她的考慮中「配慮」「気遣い」「心遣い」三種類型都有,果然是個非常追求「面面俱到」的人。但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從語言上誤解了我的意思,我明明請她提出五個「問題」(questions),應該是五個「問句」,她卻給了我很多的「分析」(analysis)。還是新手媽媽覺得「回答」比「問題」更重要?

當我問新手母親時,她承認自己不確定是否有回答出我的提問,但還是當申論題發揮,「有一種考試明明不會,卻還是要在試場裡待到最後一秒鐘的fu。」

連問題都無法簡化,當然無法簡化人生遇到的問題。這樣的人生一定很辛苦吧!

了解新手媽媽是個容易把問題複雜化的人,我決定從「簡化概念」著手這次哲學諮商。仔細看看,只有第三點比較像是「問題」,那就從第三點來著手吧。我稍微濃縮一下,簡化成這樣:

「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否則就是自私嗎?」

我請問新手媽媽會怎麼看這個「問題」。結果我果然又得到了很長的回答。

新手媽媽的角色思考

新手媽媽回答:

針對這個問題,我自己內在有正反不同的聲音。以下的回答,比較像是我內在的自我對話。

認為「是」的想法:

父母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就對另一個生命體有了責任,當然不能只想到自己,任性恣意妄為,凡事都要以孩子為第一優先考慮,尤其越年幼的孩子,自我保護及獨立成長的能力較低,必須倚賴父母的哺育撫養才能夠生存,因此為人父母的角色,當遇到任何事時,有責任和義務要將子女納入考量。例如:當看到路上帶著子女還一邊抽菸的父母,我常在心裡生氣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抽二手菸,為什麼不能為了孩子戒菸?或最近親戚中,為人父母者為了自己要去跨年,便把孩子交託給祖父母照顧兩天一夜,我生氣他們的自私,覺得都有小孩了還這樣。

這部分的我,反映我認為應把角色和責任擺在自我之前。

回到我們現在說的「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批判的聲音較沒那麼高,不會說是自私。只是,必須納入現階段子女的需求和家庭運作的需要為考量,而不能單只想到自己想要就要。我認為做每件事,都有它最好的時機,錯過了,不是不能再實現,只是相對必須付出較高的代價。

父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要考量實現夢想,照顧陪伴得到孩子嗎?為了實現夢想,家庭的經濟是否能支應?還是經濟的重擔會造成伴侶的壓力?伴侶支持嗎?如果考量以上問題,×多於○,那我會認為要暫時放下,自己不覺得是犧牲委屈,而是一種選擇。

認為「否」的想法:

即使當了父母,當然仍應該保有自我,追求與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不是自私。如果在自我實現上為了孩子犧牲,這樣是否會感到遺憾?有犧牲感的父母,會感到快樂嗎?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啊!而且,我認為,當父母為了自己的夢想付出,認真努力地生活,在一旁的子女一定也能感受到那股「為喜歡的事情奮不顧身地努力」「夢想不是嘴上說說的口號,而是要靠自己雙手實踐」的態度吧!這是一種最實在的身教,而未來子女也會以這樣的態度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綜合以上兩者,我的答案是:父母要看事情而有所取捨,選擇做自己並不等於自私,而是保有應對的彈性。例如,現在評估天時地利人和後,追求夢想碰到的阻力可能較大,那是否能夠緩個幾年再看看?是未完待續地放在心裡,而不是句號或休止符。

以上,是我的自我對話,有趣的是,我的思考看似回應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但也涉及回應到其他的部分。這樣對嗎?(哲學好像要互斥)還是沒關係......。

PS‧因為想呈現出思考的脈絡,所以寫得落落長,不確定若未來仍有應答的話,您會希望我仍如此完全寫出,還是列明最後的答案即可?另外,您將我的問題回到本質讓我思考,而我又跳回了自己的議題,是否會跑太快?

捨去複雜思辨後的簡單答案

我嘆了一口長長的氣:「我想妳自己一定也注意到了,妳總是覺得有需要『兩面俱呈』,這可能是一個讓妳自己很驕傲的習慣,讓別人覺得妳總是方方面面考慮周到。但是我覺得在『思考』上,這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種『看情況』的答案,對於回答『是』或『不是』,可以說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是耗盡精力而已。換句話說,妳覺得自己『很會想』,還是只是『想很多』呢?

「我們再來試一次吧!妳對『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沒有辦法簡單回答『是』還是『不是』?還是妳有取捨上的困難無法回答?」

她回答:「謝謝你點出我的狀況,我常想很多,也容易把事情複雜化,的確很內耗。至於『父母必須為子女犧牲夢想,否則就是自私嗎?』我認為不是的。父母也有追求自我的權利。」

新手媽媽這次終於做到簡化了,我因此順著她的回答追問:

「既然妳認為,為人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犧牲夢想,那妳會怎麼改變原本的這段陳述呢: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

然而新手媽媽又回到把事情複雜化的習慣:

「我想釐清一下,請問『改變這段陳述』的意思是說我媽在我為人母時,跟我說當時的情況,但奇蹟出現,時光倒轉,她可以改變過去的經驗時,她現在會怎麼說嗎?還是在事實不變的狀況下,我認為『為人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犧牲夢想』,那母親的這段話要如何用新的語言來陳述?」

「我說的是後面的那一種。一個根本不覺得有任何必要為子女『犧牲』的母親,會怎麼對子女重新陳述『妳出生後我請了兩年育嬰假照顧妳,礙於制度就從喜歡的工作離職了。本來還想進修,但因為有孩子,還有種種找工作啊、錢啊這些現實因素,所以只好放棄夢想。』這一段話呢?如果妳覺得這樣很困難的話,我們可以跳過去喔!沒有一定要勉強回答。」

「那我會這麼說:『媽媽在妳出生後到讀幼兒園前,選擇離開職場照顧妳。雖然當時有喜歡的工作,也想要再進修,但是我希望能夠提供妳穩定的生活,能夠看著妳每天的成長,陪伴妳即時的情緒,進修的事後來就放著了,雖然覺得有點遺憾,但是,我對自己的選擇也覺得很值得。』但自己說完,覺得這段話,不像是一個根本不覺得有任何必要為子女『犧牲』的母親會說出來的(有感受到自己心裡的矛盾)。」

我想對於新手媽媽的問題,我已經有答案了。

 

如何面對貪心與恐懼?

我想要請新手媽媽考慮兩個原因:

第一是貪心。妳可能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貪心的人?

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在不完美的現實中,所有採取的行動都只有好的結果,不可以有壞的結果,要將兩年育嬰假的福利使用到極致,要當一個好母親,要進修取得學位,而且要能夠具備取得下一份工作的優勢,同時要教養出一個很棒的孩子,再投資於自己,還有育兒的過程中家庭經濟收入還要正成長,這是妳想要同時達到的六件事情;如果今天有一個個案的案主,告訴妳她要得不多,這六點就是她要的,妳會覺得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一個貪心的人,會得到他想要的所有東西嗎?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妳:不可能。因為貪心的人想要的東西會無限制地增長。每達到一個目標,就會有一個更難、更大的新目標,所以貪心的人生,就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人生。這是妳要的人生嗎?

第二是恐懼。

育嬰假為什麼一定要請兩年?妳怕失去什麼福利?

為什麼非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不可?妳怕誰評斷妳?

如果妳知道不需要更高學歷就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的輔導工作,想要進一步學習也隨時可以自己進修,為什麼還要一紙文憑?妳怕沒有文憑會有什麼壞的後果?

選擇進修,將近四十歲再度踏出校園的人,憑什麼要容易找到工作?

看到毫不在乎讓小孩吸二手菸的家長,會讓妳很生氣,但是這個孩子一定會比妳悉心呵護下的孩子更不健康、更不快樂嗎?養生的人如果得到癌症,會非常生氣,覺得命運不公平,妳也是這樣認為嗎?

對很多人來說,願意傾家蕩產培養一個孩子,也願意申請助學貸款為自己投資,為什麼妳養孩子、精進自己,還期待家庭的經濟正成長,妳比其他人來說,有更深的生存憂慮嗎?

一個充滿恐懼的人,會有安心的時候嗎?比如一個怕鬼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看到鬼,只要隨時想到跟鬼任何相關的事物,就足以顫抖不已,開燈只是一個表面的解決方式,因為他相信黑暗的地方必然有鬼。唯有解除對鬼的恐懼,才是治本的方法。妳知道妳在害怕什麼嗎?

仔細想想,妳是被貪心,還是恐懼主宰?或是兩者皆有?我相信我提出這兩種可能性,讓妳(或是任何一個「完美主義者」)會覺得很不舒服,但還是請妳能夠想一想。

作者簡介│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頭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628



妳還記得那個當媽媽前的自己嗎?6個在育兒生活照顧「自我實現」的思考方式

 

8/29


154.JPG

今年的三月份,是女兒Schuyler 滿一歲,哇!滿一歲真的滿值得慶祝的。孩子成長的第一年,真的不容易,沒有人可以準確的教妳怎麼做新手媽媽,但每一位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後,馬上面臨到的就是角色轉換的練習,在「自我實現」、「家庭」、「工作」之間試圖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學習了很多、調適了很多,整體而言,我很滿意自己是一個「開心」而且「享受當下」的媽媽。過程當中我也慢慢梳理出來,也許是因為我在角色轉換這件事情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因此讓其他生活中的項目也順利了。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自我實現」調整到稍微舒適的狀態?下面六個方法,不妨來試試。

1. 做家庭的CEO,把工作的思維放入育兒生活

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父母除了要兼顧原有的生活、工作,同時也得開始習慣新生兒的作息,進而思考如何給予寶寶所需要的照護。每一位當過媽媽、或者正在當新手媽媽的人可能都對於所謂的寶寶作息「三小時一循環」非常有感覺,有時候還會互相的會心一笑。這個會心一笑,背後可說是淚水交織。當中的辛苦、還有完全三百六十度大轉彎的作息改變,真的只有當媽媽的人才會懂。

生活在美國的我們,和多數移民家庭一樣,並沒有太多後援,我們也曾經想過邀請爸爸媽媽輪流來美國度假、協助我們育兒,不過想了想,將這個念頭打住了。他們何嘗沒有自己的理想、事業、甚至是生活圈?因此,我們決定自己在美國建立合適的育兒方式。

原先確實有很多的不安,但是每走一步,卻更加踏實。

我們發現,把工作上的心態與方法來規劃育兒,讓我們變得輕鬆。這裡說的工作,絕對不是把育兒當作工作,而是用工作的思維來規劃。

當工作中遇到難以兩全其美的狀態,或者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時,我們最重要的是安排與利用手上的現有資源。育兒也是一樣,我們除了是爸媽,更是生活、家庭的CEO,用管理者的思維來做規劃,可以更有效率一些。妥善檢視身邊所擁有的資源,若是沒有資源,那何不創造一個資源?

2. 重新審視錢和投資的概念,投資自己的「自我實現」

家有孩子的時候,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幾乎是雙倍的開銷。但其實我這邊想要聊得並不是生活花費的錢的概念或這拿錢去做投資的概念。

我想講的是投資自己的「自我實現」。

還記得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們也經歷過不安、害怕、慌張。有一段時間,我和先生為了安排孩子的照顧者非常的苦惱。什麼方法都在我們腦海中跑過一輪,我曾經絕望的想:「天哪,該不會我要辭職照顧小孩吧!」絕對不是說照顧小孩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也深知,假如要我做這個決定,我不會快樂。

其實假設我辭職照顧小孩,我們確實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褓姆費用,因為保姆在美國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作,每一個月折合台幣大概是12萬元左右(美國每個地區有所不同,但是以我們的所在區域、還有對保姆資格的要求,大概就是這個價格)。如果不是雙薪家庭,這筆費用真的很可觀。如果以現有的金錢付出來看的話,很多人會覺得,如果保母費用這麼貴,又幾乎佔了2/3我個人的薪水,那何不自己帶孩子?

很顯然的,這並不是我們的決定。因為假如付出這個褓姆費用,可以讓我繼續實現我喜歡做的事情、繼續延續我對美國市場、職場的熟悉程度、還有最重要的我對自我實現的想像,那這筆錢,其實非常划算。

3. 設定短期的目標,以完整自己長期的目標

育兒生活真的很容易讓人感覺到疲乏,而漸漸失去熱情,但是如果試著把長期的目標拆解成短期目標,則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度過一段一段的小成就。

設立短期目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優先安排順序並完成現階段重要的事情,而心裡面那個更需要長時間去實現的目標,也已經同時被安排進去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標。時常我們感到沒有辦法完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心裡想要達到的目標被眼前的生活瑣碎所埋沒了。那麼,當心裡面有一把目標的尺,就不會感到迷失,也不會對於自己在現階段不能實現某項目標而感到不滿。

階段性的小成就達成後也別忘了給自己一個鼓勵,慶祝過後,就這些小成就進行反思,以幫助下一個階段更好。

4. 聽自己內心聲音,走自己覺得不委屈的路

我們很容易感到委屈,當妳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妳必須做到一件事,而這件事卻跟妳的內在驅動不同時,這個委屈的聲音就出來了。生孩子、學習當媽媽,一定是一個人生很重要的決定,也同時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可能是因為社會對母職的想像、或者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不知不覺,我們很容易「輸出」(「付出」)過多,而忘了得到回饋、或者是傾聽自我的重要。

「做會讓自己快樂的決定」一直是我的堅持,倒不是因為當了媽媽才有這個堅持,而是當了媽媽之後,更發現讓自己快樂的重要。

每個人的快樂來源不同,喜歡工作就盡情享受在公司的上班時光,不需要為了別的媽媽請了育嬰假在家帶孩子就心裡感覺有罪惡感;喜歡自己的獨到的育兒教養方式,那就找到自己能夠和家人妥善溝通的方法,不需要因為長輩的三言兩語而感到愧疚或為難。

我想,從中找到有趣的體驗,並珍惜每一個體驗才是做一個讓自己快樂的媽媽重要的事。

5. 放棄追求完美,不完美也有另類的美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有完美主義的媽媽或者爸爸?我自己覺得在親職裡頭有兩種完美,一種是對自己要求的完美、一種是對他人(包含孩子、爸爸)要求的完美。

我們先來聊聊對孩子完美想像。

當爸媽的挑戰來自於學習如何給予與理解。而給予和理解需要我們先了解嬰幼兒發展的里程,進而設定實際的期待。

我在孫明儀所寫的《愛上當爸媽這件事》也讀到設定對寶寶合理的期待的重要性。這不只是學習接納「不完美」,而是與寶寶擁有正向教養的關係。比如說,書中就舉例:爸媽常會在寶寶5-8月大時,觀察到寶寶有重複抓取的動作,當你把玩具撿回去給寶寶時,他又會把玩具放掉,讓你必須再減一次。這並不是她頑皮、不聽話,而是他在發展一項技能。這個技能稱「次級循環反應」在這個階段,寶寶會以自己新獲得的動作技能,不斷為自己創造有趣的情感經驗。在心理上,他正在經驗「我可以創造」以及「我覺得有趣」結合再一起的體驗。這是很有啟蒙性的體驗。

說起對於爸爸這個角色的認知,這真的是一個複雜的情緒。我覺得對爸爸的期待,就像對孩子期待一樣。爸爸也是需要學習的,沒有一個男人天生就知道什麼是爸爸、怎麼當一個好爸爸,在多數的時候,爸爸並沒有一個好的環境讓他練習。作為媽媽的我們,不妨放手,讓爸爸練習這個角色、讓爸爸創造這個角色,而不是希望把他放入我們的想像框架內。放手了,會發現觀察爸爸與孩子的互動真的很有趣!

再來聊聊對自己的完美想像。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從來不曾學習過的角色。試想,當妳在一間公司越來越上手的時候,是不是通常也是三五年後了呢?我們現在也正在學習一個新技能。

我自己就很容易犯了對自己的完美想像。比如說,我對於時間管理特別在意,可能一直以來都總是可以做好有目標的自我管理,因此我特別不能接受一天該做完的事情,因為別的原因,而無法完成。當了媽媽之後,這個部分我就經歷了很大的挑戰。時間不在只有是自己的,而確實我以往所認知的優先順序,也在有了女兒的加入後,學習一點點的慢慢調整。

其實今天沒有吸地板,也不代表明天不能吸,對吧!?把生活中的短期目標拼出來、優先順序排出來, 完成了一點,給自己一點小鼓勵吧!

6. 閱讀、學習、思考,並在生活中實踐

我相信沒有比閱讀更可以快速吸收知識的方式了!但是怎麼有效閱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無論是工具書類型的書籍,或者是知識類型的書籍,我時常可以在書本當中慢慢擷取智慧,進而把這些智慧與方法重新組合,搭配我們實際的生活,拼出一個解法。

比如說,在懷孕期間,我就很喜歡一本書叫做《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尋找懷孕、生產、教養的更多可能》,這本書從懷孕、生產到教養都有涉略,書中想傳達的是屏棄單一脈絡,進而在親職想像中理出更寬廣的脈絡。

有人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我倒是認為,我們都不需要照書養,重要的是,把書籍作為一個刺激思考的工具,回過頭來,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狀況,使用或者創造適合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踐,找到屬於自己家庭中的小幸福。♥️

https://weianderinparenting.com/blog/first-year-parenting



小劉醫師:教小孩理解網路與現實的差距

 



小劉醫師:教小孩理解網路與現實的差距

劇集《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播放,我家孩子也會一起看,還會問我:「媽媽,你真的有這樣嗎?」我都會邊大笑邊搖頭!我很早就告訴孩子,網路上的形象,有時不要完全相信,在3C世代長大的孩子,需要多一點真實跟網路差距的認知...

隨著公視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影集播放,我家的孩子也會一起跟著看。他們知道電視裡那個漂亮的女明星演的,叫小劉醫師,真實本人就是他們家裡那個整天罵人、大咧咧的大嬸我是也!

而且,他們也知道,此時那個穿著拖鞋、翹二郎腿癱坐沙發上挖鼻孔的媽媽,跟網路上或是小說裡,甚至是近期在電視被翻拍演出的,都是同一個名號,但與真實是不同的!

記得其中有幾個畫面,比方說是劇中女主瘋癲笑鬧的時刻,小孩都會轉頭過來問我:「媽媽,你真的有這樣嗎」我都會邊大笑邊搖頭!

我很早就告訴我們家的小孩,網路上會有一個形象,跟真實不見得要一樣!同樣的,網路上看到別人說他們自己如何生活,有時候也不要完全太過相信唷!畢竟,這在3C世代長大的孩子,已經太過於習慣多元管道無條件接受資訊,多一點真實跟網路差距的認知,就多一點自我安全的防護。

一次,電視劇上演到,女主角小劉醫師因為情緒太差,差到一個超過極限了,不發飆,反而假意好聲好氣的跟急診人員講話!這時候我家的兩個小鬼轉頭看我,癟嘴且七嘴八舌說道:

「媽媽才不會這樣咧!」
「對阿!媽媽都馬直接生氣的!」
「嘿呀!而且有時候都不知道在生氣什麼!」
喂!真是沒禮貌!

其實回想起來,真實跟網路的差距,我從高中時期開始使用網路後,就已經劃分很開了!我從不在現實生活接觸只在網路上聯絡過的網友,必定要長時間靜靜觀察再說。所以,跟網友見面或甚至出遊什麼的,都絕不可能發生。

直到自己開始經營網路,公開資訊要公開到什麼細節程度?小孩正可愛的嬰兒時期照片能夠放嗎?這些選項,變得不再單純,也不能再像過往那種素人身份,僅有家人或好友就隨手亂拍亂貼文的情況了。

甚至,因為我倡議的社會議題立場,有時會收到不同意見,這時候如果看到提及家人或私人情況,就會深感網路關注有時不見得全然是好事。

舉例,之前我受邀參加公開演講,卻在同時期小孩染疫而居家,先生在私人帳號裡分享的快篩陽性照片,就被演講單位主管拿出來詢問!

這件事絕對是引起我家中家庭革命等級的大事件!健康或疾病狀況絕對是私人資訊,如果連這類資訊都能外流,是否更多其他的資料,如同門牌號碼、車牌資料、住家地址,都有擔心的可能尤其我自己長期關注兒童安全,包含網路個資洩露部分,已經謹慎再謹慎了!還發生這樣情況,真的非常懊惱!

痛定思痛,要更從我們成人自身的不良網路發文習慣改變起,而且也要從孩子的網路資訊與真實差異辨別教育開始努力!所以,我從來不避諱跟孩子聊我小說裡寫的,或網路提到的,與真實世界的我這個媽媽,是有差異的!

比方說,我在家裡很容易大呼小叫、亂生氣,不想也不能把教養專家告知的「平靜理性就能好好帶孩子」那套應用,這點我完全誠實!但如果脾氣已經發了、事後懊悔了,我也會認真反省給孩子知道,畢竟我不可能把看診時或參加公開活動的那個營業用模式,持續假掰到回家都還繼續,那樣實在太累人了!

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媽媽,會當外科醫師就是因為個性,社會化後勉強能撐出一個迎賓形象,但回家後就是軟爛跟恢復自由!

劉宗瑀

圖片來源:劉宗瑀

跟孩子看著劇,她們看到劇中女主裝可愛請同事幫忙時,同一口徑回覆:

「這樣的媽媽真是太可怕了!」
「媽媽要我們做事都沒有在客氣的!」
「嘿呀!好像女王在那邊喊來喊去。」

我整個笑到抽筋!問:「我女王沒錯啦!所以你們兩個是公主唷」兩小鬼悻悻然吐舌。

或許清楚直接好懂的情緒反應,更適合我家吧!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092?utm_source=yahoo-outside.websit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cp-w7-editor-202207_yahoo_社群rss-220707





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反而限制夢想!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讓孩子思考本質

 


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反而限制夢想!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讓孩子思考本質 親子妞、夢想、職業、人性、本質
心動瞬間_

孩子從小到大,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長大後想要做什麼?」。短短的問題,讓孩子猜想這個問題背後,大人心裡的期待,也限制了他們的思維。閱人無數的作家、組織心理學教授和新聞工作者同步建議,換個問題,更能帶孩子探索寬廣、富足又開心的人生。

填志願、放榜、選學校、畢業……,又到了「鳳凰花開」的時候。要選什麼的學校、以後想做什麼?這類問題正困擾孩子,也困擾家長。

 

source: Pixbay

在這樣的時刻,暢銷名作家兼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教授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以及資深得獎記者兼主播、節目主持人法利斯(Paula Faris),在閱人無數後,都建議父母,與其問孩子「長大想要做什麼」,不如跟孩子討論「以後想做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因為孩子長大後的人生,有許多面向,不是只有「做什麼」。

 

葛蘭特發現,總是問孩子長大後要做什麼,把孩子對未來的想像,侷限在工作這件事,也把人生的願望、是否成功,只跟工作職涯掛在一起。大人免不了會在孩子回答後,討論、甚至評論起他們的答案,這還可能限制了孩子在其他領域的養成,或讓孩子認為,被期待回答出一個大人覺得成功、有出息、能接受的領域。

 

例如,小孩如果說,想要成為很好的父母、或是做一個正直的人,大人會流露很奇怪的反應,好像就不符合大家對答案的期待。像葛蘭特,小時候就很怕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從沒想過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物或英雄,也沒想過什麼特定了不起的、像太空人這種職業。

 

「長大想要做什麼」?只侷限在工作

source: Pixbay

其中的矛盾在於,爸媽們雖然常說,孩子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誠信正直或是關心別人,但是在討論關於長大的問題時,如果只問長大要做什麼,而不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讓孩子以為,最重要的是職業,讓他們認為職業就是成功的關鍵。

 

有的孩子,也可能因此變得功利,但卻不一定快樂。法利斯就是從事大家都覺得很棒的行業,記者跟主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光鮮亮麗,還得了艾美獎。但那樣的工作所帶來的生活與步調,以及工作內容的矛盾衝突,讓她很不快樂且疲憊不已,最後轉型為討論信仰的談話性節目播客,找到自己的真愛。

 

她也在新書《走出泥沼》(Called out: Why I Traded two Dream Jobs for a Life of True Calling)中透露,女兒就掉進這樣的陷阱。一直都求好心切、成績優異的女兒,在升六年級前的暑假說,想要在小學畢業後,參加一個騎腳踏車橫越美國的活動。法利斯問為什麼,女兒剛開始也說不太清楚,但最後終於吐露,是因為這樣在申請大學的資料上看起來很不錯,會很有幫助。她驚覺,就是大人的談話,讓孩子的想法一直在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得上什麼樣的大學打轉,從小就這樣被訓練,要追求這些事情。

 

「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打開熱情和夢想

source: Pixbay

另一種陷阱是,孩子可能只沉浸在「想要做什麼」這樣過於美好的想像。葛蘭特提醒,這讓孩子忽略了,那不見得對他是可行的職業。例如,可能沒有那樣的天賦,他的身體或其他條件並不適合那樣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或是難以支付生活上的種種帳單。很多大人會對孩子說「你可以成為想要成為的任何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反而可能讓孩子在追求的過程更加焦慮。孩子要知道的是,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逐夢踏實,才能向夢想邁進。

 

更糟的現實可能是,未來的工作樣貌跟現在會很不一樣。孩子現在看得到、想做的工作,可能未來會不存在,而且還要面對很多小時候沒有看過的工作。

 

他們都提醒,跟孩子討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打開各種可能性,去滿足他們有能力、或願意學習、去做、可以完成的夢想。而且也可以在討論中,帶出重要的人格發展,了解對他們重要的價值,啟動他們的熱情,發揮長才,成為那樣的人,當事人開心,也對社會有貢獻。

 

即使孩子的回答是很多人覺得不那麼冠冕堂皇、政治正確的「想成為有錢人」、「漂亮的人」,也沒有不對。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跟孩子討論內在的價值觀和外在的成功條件。例如,想要有錢的原因?有錢要做什麼?想要有錢,可以創業;想要創業,要先怎麼學習和探索自己的優勢?這會讓他們更有方向,也幫助他們在重要的時刻,做出好的選擇。

 

source:Pixbay

更有趣的是,請孩子想想,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會觸發他們重新思考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做的事情。像葛蘭特,他想要成為可以做很多不同事情的人,所以找到了變通的方式,成為組織心理學家,藉著改善別人的工作,來經歷各種不同的工作。這不是一個小時候能答出來的答案,卻開啟了更豐富、開心的人生。

 

 

【延伸閱讀】

成員破14萬人!2私校資優生創「國中課業討論群」

史丹佛「人生設計課」大師專訪:讓孩子設計「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人生

你眼中的冷門出路,是孩子眼中的夢想歸屬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原文網址: https://www.niusnews.com/=P3tij80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孩子是「社交弱勢」嗎?清大研究:社交階級從小定高下 不放棄是關鍵


孩子是「社交弱勢」嗎?3觀察5心法協助建立良好社交

堅持不放棄就有機會成為贏家?清大研究發現,幼兒在遊戲競爭中分出勝負的關鍵,在於輸的一方選擇放棄。要鼓勵孩子不放棄、不怕輸,避免成為「社交弱勢」的孩子,家長平時可以多觀察、引導,培養孩子的社交力以及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

有些幼兒總是能自然而然成為團隊中的小領袖,有些幼兒卻往往只能聽從他人的意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清華大學的研究發現,社交階級的形成從小就定高下,低堅持度、易退縮或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容易成為「社交弱勢」,需要家長老師留意與協助。

清大研究:勝負關鍵在於弱勢方自願放棄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系統神經所助理教授郭崇涵合作,進行幼兒與幼鼠的跨物種研究,個別對幼兒與幼鼠進行相似的實驗,發現其實幼兒間分出勝負、高低的關鍵不是獲勝者強迫對方,而是其中一方先放棄了。

團隊針對216位幼兒園5至6歲的中大班幼兒,進行遊戲競爭實驗,每次由2名幼童看著圖卡題目,使用積木堆疊出與圖卡相同的形狀,最快完成者就算獲勝。結果發現,在堆積木遊戲中獲勝的幼兒不需要硬搶,就能指揮對手把積木拿過來;而輸的一方,往往是自己先放棄競爭,或是幫助對方堆積木。

研究發現,有些幼兒似乎能夠自然得成為小領袖,可以發號施令、決定遊戲;而有些幼兒則容易落入臣服、追隨的地位。周育如指出,在孩子彼此不熟識時,個人的內在特質就會影響孩子的社交階級,而性格上低堅持度、易退縮、低情緒力的孩子,較容易成為「社交弱勢」,不常參與決策,表達意見也很少獲得同學的重視。

針對幼鼠進行實驗後,發現與幼童社交階級形成模式相似:兩隻幼鼠從管子的兩端出發,看在管子中間相遇時誰先後退、誰繼續前進,而分出勝負的關鍵,是其中一隻幼鼠決定退後、不戰而逃,而非獲勝的幼鼠將對方推出管子。

周育如說明,「社交弱勢」是指,在社交中可能因為個性或能力缺乏,使社交活動無法順利、達成個人目標。如果幼兒在班上不被理會、交不到朋友、不懂如何與他人互動,以至於在人際上有許多挫折,就屬於「社交弱勢」的孩子,這群孩子可能是沉默的多數,需要家長老師特別留意,給予更多社交上的引導與協助。

孩子是否處於社交弱勢?觀察這3點

孩子屬於社交階層的弱勢還是高階,要從整體的社交狀況來判斷,不是展現出強勢個性的孩子就在社交上吃香。周育如説,有些孩子經常表達意見、個性強勢,但可能同儕不願意配合,未必會成為領導者;有些孩子個性隨和,或喜歡共好互助,能在各種情況下使用不同社交技巧,反而可能有較高的社交階層,與同儕保持友好的關係,意見會被接納、也能玩到自己喜歡的遊戲。

周育如説,不論是容易與他人起爭執,或有意見不敢表達、意見不被重視,都是需要特別給予協助的一群孩子。他建議家長、老師在日常中可以留意以下3點,觀察孩子是否處於「社交弱勢」:

  1. 有沒有朋友?有伴跟他玩嗎?在團體自然分組的過程中,孩子是否找得到夥伴,是一個明顯的指標。
  2. 跟同儕玩的過程中是否開心?留意孩子是能夠順利跟他人互動,還是會經常發生爭執或不愉快。
  3. 跟同儕互動中若有不愉快,孩子會怎麼表現?如果發生爭執,孩子只會退縮、哭鬧、不知所措或訴諸武力,就表示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自身的困境;如果孩子會嘗試協商斡旋,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

學習社交前先了解孩子的氣質與困難,5心法培養建立社交模式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怡璇説,孩子的社交能力在進入團體生活前,就要開始練習。吳怡璇與臨床心理師駱郁芬建議,如果想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或想協助改善社交問題,家長可以嘗試這幾點作法:

1. 家長以身作則,並善用遊戲、繪本、扮家家酒練習情緒表達: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就可以示範如何與他人打招呼,讓孩子將基本社交禮儀自然內化。同時也可以透過遊戲、繪本等,在互動中加入能夠表達情緒的字眼,讓孩子學習覺察與表達情緒,不用暴力或哭鬧處理問題。

2. 依據孩子的先天氣質與能力來練習:吳怡璇提醒,協助孩子培養社交力之前,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與能力。在進入團體生活前,可以讓動作能力較差的孩子,多嘗試不同的肢體活動,面對表達能力偏弱的孩子則要多引導對話。孩子開始與同儕互動後,要找機會觀察孩子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與表現,進而找出合適的引導方向,舉例來說,衝動型、較我行我素的孩子,比較需要同理、換位思考;退縮型的孩子,可以教導如何正向解讀同儕的回應。

3. 幫孩子找固定玩伴:現代家庭子女數較少,幼兒在家較難有練習與同儕社交的機會,駱郁芬建議,在學校之外,家長可以與也有孩子的朋友約好一起帶孩子出遊,或到對方家作客,讓年齡相近的幼兒有互動機會。

4. 事前準備、鼓勵小嘗試:家長在帶孩子與其他孩子見面前,可以先與孩子做好準備。舉例來說,若是要去會面陌生的孩子,或許可以帶玩具、餅乾出門,讓孩子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或在見面時詢問「你今天想試著跟OO打招呼嗎?」鼓勵做出小嘗試。若是有見過面的人,則可以先看看對方的照片,問問是否還記得對方,喚醒孩子的回憶,幫助縮短見面後的「開機時間」。

5. 觀察行為,不急於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把觀察到孩子的狀況說出來,告訴孩子「我剛剛注意到⋯⋯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開啟對話。如果發現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時,家長也不要急於解決,先讓孩子嘗試一陣子後再解決實際的問題。

駱郁芬表示,幼兒階段的孩子在社交、遊玩過程中需要大人陪伴與引導,如果家長當下一味要求「你再試試看」,或著急詢問「你為什麼不做⋯⋯」,反而無濟於事。他也提醒,幼兒的行為表現、社交技巧很受天生氣質影響,無需將孩子跟其他人比較,或要求孩子得更外向、熱情,「不同氣質的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駱郁芬說。


(責任編輯:莊蕙慈)



劉安婷:剝蒜頭專家—媽媽教會我恆毅力

 


自己成為教育工作者,我開始不斷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何幫助每個孩子都成功?我開始大量閱讀、觀摩,就在那時看到了達克沃斯博士關於「恆毅力」的研究。讀愈多,才發現小時候微不足道的「蒜頭」故事,卻是母親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劉安婷:剝蒜頭專家—媽媽教會我恆毅力

親子天下資料照片

高中畢業前夕,因為考大學的「亮麗成果」,我一瞬間被鎂光燈包圍,周遭的人都瘋狂地問我:「你是怎麼成功的?」甚至有一次,學校通知我有人在警衛室要找我,我走去只見一位中年婦女激動的握住我的手:「終於找到你了,你可以告訴我,有什麼祕訣可以讓我的孩子成績像你一樣好嗎?」我好奇地問:「請問您的孩子多大呢?」「今年要上小學了!」她告訴我。老實說,當時我真是困惑到說不出話。

我從來都不知道我握有什麼別人沒有的「武功祕笈」啊!更何況談的是上小學前的教育,我更是不解。回家後,我不禁問身為小學老師的媽媽,她一時也說不上來,只說了一件我小時候令她印象深刻的事。大約三歲時,我時常喜歡在廚房跟著大人進進出出,大人們常叫我去跟其他孩子玩,但卻發現我最有興趣做的事竟然是「剝蒜頭」。

媽媽說,那時其他大人常會跟她說:「唉呀,剝蒜頭手會很痠很臭、指甲還會卡東西,三歲的孩子哪知道怎麼做,還不如我們自己剝比較快吧!」但她總是告訴我,「媽媽相信你可以的,想想家人們會吃的多開心!」於是她給我一大袋蒜頭,我每天坐在那剝好幾個小時。有天大人們一回神竟然發現,天啊!這小丫頭竟然剝得比大人都快、都好,成了剝蒜頭專家!想起這件往事,媽媽總是哈哈大笑。

多年後,自己成為教育工作者,我開始不斷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何幫助每個孩子都成功?我開始大量閱讀、觀摩,就在那時看到了達克沃斯博士關於「恆毅力」的研究。讀愈多,才發現小時候微不足道的「蒜頭」故事,卻是母親給我最珍貴的禮物。透過早期鼓勵,她讓我自主發展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與「興趣」,鼓勵我專注「練習」,幫助我找到大於自己的努力「目的」,更給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希望」。我雖然不是頂尖聰明,但我知道自己能有今天充實的人生,要感謝這面對目標、絕不輕言放棄的「恆毅力」。

成立Teach for Taiwan 之後,我心中的問題進化成:該怎麼樣幫助每個老師都能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我開始觀察最卓越的老師們──在南投爽文二十年的王政忠老師、「希望教室」的老ㄙㄨ老師、在雲林締造偏鄉學校典範的陳清圳校長、在屏東帶領被風災滅村的孩子們找到自信的伍麗華校長。我發現他們縱然個性、教學方法截然不同,但都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共同點: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能改變,而且竭盡全力、不放棄嘗試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方式。不論教育現場有再多令人灰心的困難,他們仍然相信教育就是他們的「志業」,是一件極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乍看之下,「恆毅力」似乎不是什麼新穎的想法。尤其在華人的學校與家庭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已經是被強調的概念。但這本書在我心中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作者清楚地呈現「吃苦」跟「恆毅力」是不同的。我看過無數在教育體制中成功生存的學生,都是「吃苦」的佼佼者,卻從來不曾被鼓勵去認識自己的興趣或是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一旦脫離學生身分,很容易成為達克沃斯博士描繪的「脆弱的完美者(fragile perfects)」,瞬間失去前進的動力、也不相信自己有改變的能力,「習得無助」而徬徨不已。

換句話說,「恆毅力」不只是一位老師成功的核心,也如同書中第十章列舉的諸多實例,尤其對於家庭弱勢的孩子,老師是否能創造出「高度期許、持續支持」的環境以有效幫助孩子建立「恆毅力」,是他們是否能透過教育、度過難關、有能力為自己選擇的關鍵。

為一本好書寫推薦文,總是「一發不可收拾」,恨不得能繼續寫下去,我就先停在此處。感謝天下雜誌出版給我此次機會,也僅以此文向在教育現場每一天用動人的「恆毅力」奮鬥的老師們致敬。願我們用更多充足的愛與陪伴,讓台灣的孩子們都擁有恆毅的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

作者簡介|安琪拉‧達克沃斯 博士(Angela Duckworth, PhD)

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是2013年麥克阿瑟獎得主及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為白宮、世界銀行、NBA和NFL球隊、財星五百大企業執行長提供諮詢。投入研究生涯以前,她曾為低收入戶的學童創立獲獎肯定的暑期學校,她也是非營利組織「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的創辦人兼負責人,該組織的使命是促進品格發展的科學與實務。達克沃斯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學士,牛津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以及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延伸閱讀
達克沃斯:天才,成了我們的藉口 
達克沃斯:課外活動,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 
TED Talks│Angela Lee Duckworth:成功的要訣
《恆毅力》安琪拉‧達克沃斯:鼓勵孩子做好玩的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