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為何社交技巧是學習的關鍵

原文


teachers have found that a child who is having difficulties making friends or sharing in a large group often can make a close connection to a new friend on her "home turf." This relationship can then carry over to the classroom setting. Once there is a connection to one child in the classroom, more are soon to follow!

https://www.scholastic.com/parents/family-life/social-emotional-learning/social-skills-for-kids/why-social-skills-are-key-to-learning.html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好好讀書,不要浪費時間玩遊戲?

娛樂、社會議題參與是社會化、建立人際連結的重要途徑,缺乏娛樂的個人難以社會化且體能、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抗壓力、風險評估&管理能力、人際/衝突處理能力較差。

但大量待在室內和3C娛樂經常導致嚴重的近視,因此鼓勵孩子找到現實生活中讓自己感到有興趣、快樂的娛樂比起成績重要,至少培養一項運動類的興趣保持健康,和一項其他興趣:音樂/電影欣賞、手作、編織、木工、閱讀、(簡易)居家/汽機車修繕乃至園藝烹飪烘培清潔心理學育兒安全教育吃美食購物....等等,只要孩子感興趣就可以花點小錢嘗試,真的喜歡再配一個合理不影響家庭原生活水準的預算比例培養,這些興趣可留至成年成為孩子生活的動力和熱情的來源,不致被生活壓垮,成績只要有及格就好,重點是要有忠誠可靠願意互相幫助人品好的同(異)性朋友,若有環境,讓孩子參與負擔父母經營的事業(如有)派給他們以他們目前的能力可做到的任務告知把事做好的標準,告訴他們怎麼做,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實際的工作能力,即使沒有,也可從經營網拍賣些二手品和學習服務業禮儀和用語/客訴處理/(職場)形象管理/推銷和行銷開始,這些都是在出社會前乃至出社會後現代工商業社會每日生活都用得到的,有能力辨認誰可以信任誰不能、和陌生人開啟一段對話,並客氣有禮簡單扼要清晰明確的說明自己的目的、向客戶說明各種疑難雜症完成交易,是非常重要且經常被忽略的能力(而不是講一堆的廢話),照實告知家庭資源,可以有多少資源(時間金錢)支持他們的興趣和改變跑道的決定,他們會從興趣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道路


一個知道什麼事物能讓自己快樂(會吃、會玩、會打扮)、懂得舒壓,也就是擅長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需求、自理/生活能力很強(很會處理事情)、很擅長處理衝突、很會賺錢、擅長處理個人財務/擅長處理工作挑戰(無論來自上司同事下屬客戶)的孩子,絕對可以比除了念書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走的更穩健更遠,也更懂的生活和更可能應付劇烈的社會改變。要知道社會運作是怎麼一回事去爬自由派書單


參考

《成人心理衛生》 作者:陳如山, 洪栩隆, 陳文杏編著

《女人的計畫》by Maye Musk

《生涯探索SOS》作者:楊俐容 



刷牙繪本推薦

 有效,推薦,內有繪本共讀影片可線上觀看繪本


https://woodyma.pixnet.net/blog/post/348510020-刷牙繪本-整理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2/3美國青少女曾傳自拍裸照 專家提醒:男孩性教育同樣重要

支持讓老師教導學生不要要求任何人(不分性別)傳裸照,或者不要性侵、性騷擾任何人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080




愛上「霸道總裁、野蠻女友」 專家:媒體美化恐怖情人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083




學齡前性教育:以「同意權力」取代「抵抗義務」

 

對學齡前孩子的性教育,請用「任何人要碰你身體任何地方都要得到你的同意」取代「不可以讓別人摸泳衣遮起來的地方」。


學齡前性教育:以「同意權力」取代「抵抗義務」

圖說:泳衣沒遮到的地方,很多也是不可以摸的,但換個人可能又可以摸啊!所以請愛用「任何人要碰你身體任何地方,都要得到你的同意」。

這篇文章的重點,因為太重要了我想放在第一段:對學齡前孩子的性教育,請用「任何人要碰你身體任何地方都要得到你的同意」取代「不可以讓別人摸泳衣遮起來的地方」。這樣的做法以「同意權力」取代「抵抗義務」,我認為是目前學齡前性教育最應該走的方向,事實上,這個原則應該是不管任何階段的性教育/性關係教育都應採取的最基本態度,可惜我們主流的方式,幾乎只強調抵抗義務,同意權力常常只是略提,甚至教育者也並不明白積極意義到底是什麼。

「不可以讓別人摸游泳衣遮起來的地方」似乎是目前台灣最盛行的、學齡前性教育教導孩子的做法,我知道絕大部分爸媽、幼稚園、衛生所等衛教單位,幾乎都是採用這種說法,但如果教育者停下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個命題大有問題。

第一,「泳衣遮起來的地方不能摸」,那麼大腿可以摸嗎?小腿可以摸嗎?比基尼泳衣跟連身泳衣遮到的地方不太一樣那肚臍可以摸嗎?頭髮可以摸嗎?脖子可以摸嗎?手臂可以摸嗎?

有沒有怎樣摸可以怎樣摸不行的問題呢?用指尖輕輕摸大腿可以嗎?拍大腿可以嗎?牽手可以嗎?輕撫髮絲可以嗎?用力拉頭髮可以嗎?幫孩子梳頭髮可以嗎?輕輕捏臉蛋可以嗎?搔癢可以嗎?搔癢時碰到胸部可以嗎?抱著坐在腿上可以嗎?

還有,誰可以摸?摸哪裡?媽媽摸生殖器官可以嗎?爸爸摸生殖器官可以嗎?(這兩個問題我刻意不標定孩子的性別)阿公摸大腿可以嗎?阿嬤摸大腿可以嗎?路上的叔叔摸頭髮可以嗎?路上的阿姨摸頭髮可以嗎?

在哪裡摸也有問題。幼稚園老師在四下無人的廁所幫小孩擦屁股可以嗎?幼稚園老師在四下無人的教室幫小孩換衣服時摸屁股可以嗎?認識的叔叔阿姨在爸媽面前摸小孩的臉說「好可愛喔!」可以嗎?

然後上面的這些問題全部還可以交叉問。例如孩子哭泣時認識的叔叔阿姨輕撫髮絲安慰她可以嗎?媽媽幫小孩換尿布時按摩一下生殖器可以嗎?

大家有發現問題所在嗎?當我這樣放在一起提問時,除了凸顯所有身體部位都被「性化」(sexualized)、所有答案不管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瞬間令人感覺「怪怪的」之外,這種教法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只要繼續問下去,破綻就會出現:這種原則沒有考慮時間、空間、關係、人物等各種因素交錯的狀況,這些條件一旦納進來,就會發現這個原則根本就有問題。

第二,如果真的不幸孩子受到侵害,之前教他(請爸媽注意:男孩也是會受到性侵害的,在實務上,這部分經常性地被忽略)「不可以讓人摸泳衣遮住的地方」跟教他「任何人要摸你任何地方都必須得到你的同意」兩種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不可以讓別人摸」卻被摸了,對孩子來說責任在自己:「是我沒有制止他摸我的」。但接受「任何人要摸你都要得到你同意」的孩子,責任則是在那個摸他的人:他說了不好卻被摸,當然是摸他的人的錯;就算他沒說不好,他也沒有說「好,你可以摸」啊!

這就是我一再強調要用積極同意權力取代消極抵抗義務的重要原因:前者是教孩子「你是有力量的行動者」,後者則有可能對孩子產生「你是潛在的受害者」這種暗示。

至於「任何人要摸你任何地方都要得到你的同意」怎麼教?超級簡單的。

第一,這個「任何人」包括爸爸媽媽,告訴孩子「就算爸爸媽媽要幫你洗澡、擦屁股、擦臉擦汗,都要得到你的同意,這叫做尊重,每個人都要尊重別人」,雖然實際狀況也是會出現我說「擦臉了」周米謎說「不要!」我說「不行!你髒死了!」就拿毛巾直接抹她臉她哇哇大叫的狀況(哈哈),但基本上我們的互動相當遵守這個原則。它的額外好處是,沒有任何例外狀況,對孩子來說清楚易懂。

其次,要練習,像玩耍一般地練習,千萬不要搞得很嚴肅或者好像在教訓小孩一樣,並且要討論,最佳時地就是洗澡的時候。洗澡時我要幫她做任何事都會先預告:抹肥皂囉、沖水囉、擦身體囉、我可以摸你這裡嗎?某某人可以摸你這裡嗎?所謂的「這裡」不只是生殖器官,所有身體部位包括頭髮、手腳、眼睛、屁股、一切;「某某人」也儘量窮盡小孩喜歡的討厭的親近的不認識的各種人。周米謎常常卡住的地方是,我問她:「蓓婕可以摸你ㄋㄟㄋㄟ嗎?」她會露出有時思考有時害羞有時猶豫的表情說:「嗯……可以……不行!」(我通常笑翻然後跟她說「沒錯,不行是對的!」)

不過也有例子可以證明孩子是搞得懂的。我會問周米謎:「你跟幼稚園小朋友可以玩咕嘰遊戲嗎?」(咕嘰就是搔癢,她最熱愛的活動),她說,可以啊。我說,那你跟小朋友會玩咕嘰遊戲嗎?她說,不會啊。我說,為什麼?她說,我不想。

她對自己的意願很清楚吧。


關於學齡前性教育,其他相關的原則和參考文章還有:

1. 最重要的不是要教「男女區分」,而是「愛自己的身體」:http://ppt.cc/pQ8D

2. 用「實質的允許名單」取代「小心陌生人」來做性侵害防治教育,並且不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習得莫名的恐懼:http://ppt.cc/Lkjd


延伸閱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1789


從3歲用到13歲的超實用防身技巧!從小學會認識「身體的界線」,培養了解身體自主權的重要性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4626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孩子怎麼打扮、喜歡什麼性別,自己高興就好

男孩可以穿粉色、裙裝、玩洋娃娃,這不代表他有個女孩的大腦/靈魂、生錯性別。他可能只是這樣打扮或玩這些覺得好玩有趣,還未有性別意識之下好奇的嘗試,或者純粹覺得該服飾好看。

女孩可以穿藍色、打扮帥氣中性、玩消防車/火車/遙控汽車/飛機,這不代表他有個男孩的大腦/靈魂、生錯性別。他可能只是覺得這樣打扮或玩這些好玩有趣,還未有性別意識之下好奇的嘗試,或者純粹覺得該服飾好看。

打扮偏陰性的男孩可能是但不一定是男同志,打扮偏剛毅的女孩可能是但也不一定是女同志,個性/性格、打扮與性向無關。許多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後就會多少有些轉變、維持相對較為穩定的喜好風格,不管他們成年後是否繼續兒時的打扮和興趣喜好,重點在於支持鼓勵他們找到適合現階段的自己、可信賴的社交圈發展友誼,並且在轉變期持續支援他們尋找可信賴的友誼。

遊戲、玩具和服飾不應分性別,服飾只應以風格劃分區域。親密關係中重要的是兩人彼此是否在情緒上能互相理解同理、互相支援彼此生活,而不是雙方的性別或打扮是否「互補」。

不管孩子如何打扮、喜歡玩什麼玩具、遊戲、有什麼興趣、喜歡什麼性別都很正常(《異同之外》將金賽的七個結果擴張分為生活方式和感情偏好、性行為三個層面更貼近現實),他們日後為獨立所需要的自理/生活/人際(有能夠談論自身脆弱面、與之求援的朋友(同性為主體異性為輔))&衝突處理/自我情緒照顧(成為有能力解決問題、維持長期同(異)性友誼和親密關係、能站多角度思考事情、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賺錢能力(至少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及格標準是一樣的,個人作為一個成年公民對社會/組織新家庭的責任(家務和簡易居家修繕/經濟/育兒責任各半)和作為個人的美德要求也不分性別性向,因此孩子的性格/個性、打扮和選擇的玩具、遊戲,並不影響孩子成年後該負擔的責任。培養孩子具備應付這些挑戰的能力就是教育的目標。

最糟糕的問題皆來自對成年時期應當具備的能力模糊的標準,以及缺乏處理生活挑戰能力造成的悲劇,而不是來自打扮或喜好(變色是種利於生存優秀的變通力)

孩子的性別認同需要家長的肯定和保護,他們天生的品質和喜好需要引導、讚美和鼓勵發展,家長也需要支持性的社會網路協助他們度過支持基於生理性別(sex)或社會性別(gender,即性別角色,包括二元性別分工分系/二元性別氣質論(規定、強迫某個性別展現出特定品質,如男主動叛逆堅強不能哭/女被動順從軟弱不能表達憤怒..等等,造成性別這個詞實務上被扭曲為性格/個性同義詞(簡言之,全世界只存在、也只允許存在兩種人,喜怒無常暴躁霸道的施虐男和被動順從軟弱的受虐女),壓抑、漠視個人獨特性的問題))的性別刻板印象的龐大社會壓力。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孩子常親近大自然,澳研究:有助身心健康發展

 


您家的寶貝喜歡從事戶外活動嗎?是否常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呢?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報告就指出,讓孩子多在有花、草、樹木、流水、湖泊與海洋的環境中嬉戲、玩耍,長期下來有助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值得為人父母者關注。

該研究由澳洲南澳大學(UniSA)健康科學院的公衛專家凱薩琳.波達克(Katherine Ba)博士所主持,其和同事凱莉.丹基夫(Kylie Dankiw)合作,系統性回顧2927篇文獻,並針對當中的16項重點研究進行整合分析,目的在探討親近大自然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影響力。




愛親近自然的孩子認知能力和體能更好更健康

喜歡親近自然的孩子享受、熱衷於親近、觀察、感受動植物和土地,在大自然中隨意玩耍,此舉除可增加運動量,鍛鍊跑步、跳躍、攀爬與擲物等運動技能外,還能培養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和問題解決等能力,強化專注程度,進而提升課堂上的學習表現。

現在的孩子與大自然逐漸疏離,原因不外乎受到電視、電腦與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吸引,加上父母過度保護(如擔心日曬、蟲咬、身體弄髒和受到欺負等),以及花太多時間在課業和學才藝上。習慣久坐不動和眼睛總是盯著螢幕,也難怪肥胖、近視者越來越多。

越喜歡往戶外活動的孩子,越不易有嚴重的近視問題。

家長放手吧!研究發現:孩子越親近大自然,越能減少情緒問題

藍鯨遊戲引誘青少年自殘、提供私密照,家長該如何防範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843?rec=i2i&from_id=5047821&from_index=5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

*若孩子壓力過大導致執行力不足的問題須先排除、降低壓力源影響。嚴格來說很多成人看牙醫洗牙當喝水的自理能力也不及格需要改善關注⋯⋯原因多半也是生活壓力過高導致的執行力問題

自理能力很重要!它是個人健康的基礎,情緒忽略導致自我忽略(self-neglect)、自理/生活能力懸崖式下降的案例會導致疾病和死亡⋯⋯

提升做一件事的動力:成就感(大讚特讚)、解釋後果

「髒髒很難聞沒有人要跟你當朋友」?恐嚇式教法有效,但製造恐懼焦慮,不利情緒調節,運動完難免弄髒弄臭不可能永遠乾淨。跟孩子說「不管你臭臭或香香我都愛你」,可建立孩子正面的自我概念。乾淨整潔是禮貌、比較受人歡迎等社交常識提一下讓孩子知道就好

萬用稱讚「好會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努力、棒棒!」可無限重複,重複次數越多成就感越高,刷牙洗澡中、後都可以用

刷牙

給孩子看真實蛀牙影片,跟他解釋那是細菌製造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照實說如果半年沒刷就會變這樣,而且會很痛,要看牙醫補牙、裝假牙一顆多少錢(解釋後果給孩子被信任感)很貴,引起孩子保護牙齒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