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韓國上市一個月,熱銷20,000本。
★YES24網路書店,9.6顆星好評!
★超過10,000件心理諮商個案的人氣心理師★
★博客來選書★

  現在開始,是母親和女兒都要「活出自己」的時代。
  「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為什麼女兒在想到母親時,總會感到委屈又抱歉,討厭又感謝呢?」

  獻給無形之中受傷的女兒,以及無意造成傷害的母親,
  一帖溫柔的處方籤,願妳們不再感到匱乏而能感覺到愛。

  之於女兒──「媽媽對我永遠都不滿意,她是不是不愛我?」
  透過順從父母慾望來追求個人成就,最終也將淪為順應他人之人。母親的不斷索愛,將影響女兒對自我的肯定與日後適應社會的能力。

  之於母親──「孩子的人生出了問題,是不是我的錯?」
  唯有母親,必須先愛自己,才能堅定不移地牽起孩子的手。不必給答案,只要好好觀照自己的人生,孩子必將學會面對生命的態度。

本書特色

  ★結合心理學研究和諮商案例,放下糾結,與內在的自己和解。
  ★以親子的立場穿插書寫,客觀解折雙方情緒與行為背後的涵義。
  ★宛如走進諮商室,藉由心理師的專業引導,透過自我提問,探索真實核心。
  ★提供如何遇見全新自我,及享受生活的實用方法。

感動推薦

  「作為女兒,也是一位母親的我,在閱讀本書時,心痛、難受與懊悔的母女糾結過往,隨著篇章一一浮現。透過作者冷靜卻又溫柔的剖析,原來真正的修復,在於正視與接納自己原始的焦慮,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陳彥琪 諮商心理師

  「母親必須回到女性,從女性回到個人,解決自己與原生家庭、婚姻的難題,才能更敏銳地察覺孩子的狀態。感謝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己想成為的母親,是能作為孩子強而有力的心理肌肉,推動孩子進入下一段情感關係、下一個生命階段。」──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

  【編輯推薦】
  還記得在寫這篇推薦文時,正好是母親的生日。一年之中,這是母親最重視的日子。心裡想著,如何替母親過生日又不會讓她失望或產生不滿情緒,為此我奔波打理了一天,最後終於圓滿完成。年幼時,因為家中管教甚嚴,母親對我的關注總是全面性的,不論是生活瑣事還是交友選擇,從學生時期一直到進入職場,每一次的選擇,我都抱持著「錯了,會不會被媽媽罵?」的心態,戰戰兢兢。我心中對母親的愛,仍然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訴說完畢,即使有時懼怕,我仍深愛著她。

  從這本書中,我更進一步的理解母親對待我的態度原因為何?背後隱藏著想表達的情緒是什麼?隨著書中文字的慢慢梳理,也許,解開了一部分多年來我對母親的糾結。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不論是母親還是女兒的妳,或是同時兼具這兩個身分的妳,一些強大的勇氣與力量,檢視過去以及面對未來。


 

目錄

前言:
愧疚的心、委屈的心、感恩的心──關於女性的情感連結

Chapter1 女兒是靠母親的情緒餵養長大。
關於母親的情緒
給兒子關愛,卻對女兒處處要求?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匱乏
主動退讓的人生
尚未被追悼的情感,終將重新歸來
被困在過去的母親
在關心之外長大的母親
如何不利用孩子來滿足母親的匱乏
愛是自私的
無法放下無能丈夫的原因
犧牲型母親的背叛
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母親的私心
母親是神
母親的存在,或者恐懼
母親的話語,以及不安
重新回到母親的肚子裡去吧?
母親的不安為孩子所接收
所謂「拋棄女兒的母親」
承認現實,就能得到治療
母親抱蛋的慾望
母親的懷抱令人快樂
「啐啄同時」的心理學
如果不想讓孩子,淪為情緒垃圾桶
將負面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的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聲
正視母親的內心

Chapter2 我真的是孩子的母親嗎?
關於母親的目光
母親只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就行
孩子的慾望,父母的慾望
母親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我們必須認真凝視孩子的原因
母親的目光是面鏡子
自己即地獄
盡力不讓自己過得比母親更幸福的女兒
罪惡感的真面目
認真情感,就算是獲得治療
自我貶低的女性
任何情緒都沒有錯
別隨意評論孩子的情緒
開朗正向的態度,表現給誰看?

Chapter3 我也想成為母親疼愛的女兒。
關於母親的匱乏
想逃跑的時候,不安緊接而來
操弄自身匱乏的人
治療記憶中創傷的方法
匱乏與匱乏感之間
真實與幻想之間
沒有「別人家媽媽」,只有「我的媽媽」
理想母親與實際母親的差距
世上沒有所謂的好母親、壞母親
如何成為「我的媽媽」
細看自己,就能看見母親
原生父母的態度與慾望在無形中傳承
名為「家人」的心理聯繫
我也想成為母親疼愛的女兒
偏愛的代價
被偏愛的一方就幸福嗎?
憤怒伴隨著快感發生時
愛隨著嫉妒蔓延
嫉妒或者誓死對抗
我也想成為一朵花
我也不知道的「我」,身體都知道
我們的身體其實有話想說?
當身體感到疼痛時,不妨檢視內心

Chapter4 放下「為母則強」的偏執,才能有所得。
關於母親的母性
不愛孩子的「罪」
那時候是不得已?
事到如今,補償也沒有意義
認同並接受已造成的傷
母親是真心希望女兒幸福的嗎?
母親內心的嫉妒
母親的愛之中也藏有毒性
殺死「母親」,我才能活下來
即便如此,母性依然偉大
渾身是傷的母親,如何再愛人
母親將自己的擔憂,偽裝成對女兒的擔憂
受傷的母親,被困在過去的創傷中
只要在困難的時刻陪在身邊就好
母親的不安未曾消失的原因
母親的不安留下證據
由不安串聯起的母女
不曾被愛過,也能愛人
為了得到母親的愛而放棄自己
用愛保障母親的安全

Chapter5 父親扮演好父親,母親扮演好母親。
關於母親的伴侶
妻子的態度,丈夫的態度
妻子與丈夫真正的需求
懷疑與混亂將我們引向新的人生
丈夫的缺點,如何成為刺向女兒的匕首?
「調解人」母親的違規
「原來你都站在爸爸那邊!」
母親隱藏話語的暗示
填補父親空缺的方法
父親與邏各斯
恐懼的來源──缺席的父親
孩子渴望「值得信賴的大人」
母親向後退,父親向前進
「天空之城」心理學
母親與孩子難分難捨的關係
尋找父親的定位
父親扮演好父親,母親扮演好母親
身體長大,內心卻還是孩子的父母
好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

Chapter6 跳脫母親的身分,活出自我的方法。
關於母親的療癒
丟掉母親,我才能活下去
利用「不給予」留住孩子──母親的慾望
徹底失去,才能重新填滿
過得不好也沒關係
如何讓母親的眼神充滿關愛
「三秒母親」的關愛方法
保持愛的距離
缺乏穩定關係的父母,將轉而向孩子索愛
給予兒時母親渴望的東西
認識兒時的自我匱乏
愛,究竟是為了誰?
跳脫女性的身分,回到個人
對女人而言,何謂女人?
最自我的風格,就是最有女人味的
所謂的「獨立自主」
如何愛上無聊的日常
在情緒上的懶惰與身體上的勤奮之間
一向溫柔的母親真的愛我嗎?
從懶惰邁向愛
遇見全新的我
追尋自我的兩種方法
潛意識無法抹除
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攜手前進
享受無聊生活的力量
因為無聊而感到不安的人
因為無聊而爭吵的人
建立自己的日常行程
 

前言

愧疚的心、委屈的心、感恩的心
──關於女性的情感連結


  「修道院?有那麼多事可以做,妳為什麼偏偏想去修道院?」

  國中二年級時,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曾經這樣問我。我是這麼回答的:

  「嗯,可以一直等別人不是嗎?我非常喜歡等待的生活。我只要在同一個地方,每天以相同的動作祈禱,人們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來找我,想離開的時候就離開。」

  如今的我雖然已經離開修道院,不過想成為「等待者」的渴望,依然在諮商室裡徹底實現。在這條路上遇見的無數悲傷與痛苦,都寫在這本書裡了。寫作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將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必然面對的所有情感,分享給更多的人,哪怕只能介紹一部分也好。其中包含了不被理解而感到孤單、委屈的心;以為是關愛而付出,後來才發現適得其反,因而感到愧疚的心;以及即便如此,仍然對守護在我們身旁的貴人抱持感恩的心。

  交稿後,我像是再次與撰寫本書期間攜手相伴的個案們道別,也向她們的父親與母親道別。悲傷不斷傾瀉而下,眼淚久久無法停止。在那段期間,我代替她們的母親致上歉意,也參與她們的悲傷,如今總算是送走了這些回憶。如果這本書能稍稍幫助讀者發現自己未曾了解的真實自我,並且獲得療癒,那將是我最大的喜悅。

  在諮商室與個案見面交談,填滿了我生命中的多數時間。每天重複相同的生活,依照最單純的動線行動著。即便如此,我也未曾感到生命無趣,這是因為許多人的故事豐富了這間諮商室。每天與這些故事奮戰著,全心地投入其中,使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心其他事情。

  在諮商室裡的工作,經常得面對與解決各種誤解、扭曲關係造成的傷痛與創傷。可能是他人對自己的誤會,或是自己與親朋好友錯綜複雜的扭曲關係。同時,這也是幫助一個曾經為人女兒的母親、一個在這名母親懷中誕下的女兒,以及一個在這名女兒懷中生下的孩子,解決困難的過程。

  「人類,在本質上無法去愛他人。」

  這是佛洛伊德的話。換言之,人類經營生命的最終目的,是要朝著滿足自我的方向前進。一個人付出所有精力的對象,最終仍是自己。即使是在家庭關係中、母女關係中,也沒有任何例外。

  我們每天都在煩惱,煩惱著該如何拋下內心蟄居的母親幽靈、父親幽靈、社會上各種意見的幽靈,進而毫無罪惡感地活出真正的自我。人們在告別這些幽靈,活出自我之前,必然經歷無數的悲痛與失去,而自我生命的安放處,就在與這些情緒拉鋸的過程中某個或遠或近的點上。

  孩子出生後,遇見第一個能滿足自己快樂的對象,正是母親。第一段人際關係的開始,也是母親。孩子渴望母親,並且跟著母親的目光認識世界,而母親對待孩子原始慾望與需求的方式及態度,將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模樣。由於孩子只能透過母親這個對象來滿足自己,所以從這點來看,母親對孩子有著絕對的影響力。

  「母性」,便是在這個脈絡之下被創造出來的社會觀念。「母親必須為孩子付出一切」,這種近乎理想般的使命與幻想,造成各種疾病與衝突、痛苦。無法成為理想母親的自責感與面對外界賦予過多的要求,使得許多母親與孩子的關係陷入一團糟。

  在父權社會中,母親與女兒似乎擁有較特殊的心理聯繫與情感連結。然而我們必須冷靜看待與接受這個事實:母親與女兒的關係,並不像大眾普遍宣揚的,或像多數女兒所期待的──無私的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走上與原生母親不同,屬於自己的另一條為人之母的道路。

  我們和「母親」的世界,究竟有多麼密切的情感往來?彼此間所付出的情感,是真正的愛嗎?在愛之中,必然也包含著毒性。本書所要集中探討的,正是關於世上所有母親和女兒正經歷著互相拉鋸的母女關係。並非父親沒有任何影響力或責任,只是將探討的議題選擇聚焦於母親和女兒間的關係,這點要先告知讀者,並希望大家能理解。

  當我決定撰寫這本書時,最先浮現的情緒和想法是「擔心」。以專家身分說出來的話,真的可以寫進書裡嗎?我能對此負起多大的責任?各種憂慮不斷浮現。然而,我之所以最終能鼓起勇氣,是因為女兒一句鼓勵的話。她說:「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年幼的女兒給予了鼓勵,令我一時哽咽難言,卻也給予我再次投入寫作的力量。我要將滿滿的愛與感謝,獻給我那位願意忍受忙碌的母親、等待母親的女兒。

  此外,我也要感謝願意與我分享自己的煩惱,並且同意將自己的故事寫進這本書裡的所有人,以及加入「慢郎中的書櫃」讀書會的三十、四十、五十多歲的媽媽們,感謝妳們花費將近兩年的歲月,持續陪伴我一起閱讀精神分析書籍。對於大家始終沒有放棄了解自己生命的精神,我由衷感到敬佩。

  更重要的是,我要向正在閱讀本書的妳──曾經是某人女兒,又正是某人母親的妳,以及身處這個嚴峻時代的所有女性,表達誠摯的共感情誼。
 
寫於黎明前的心理診所「彼岸」
精神分析專家  朴又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朴又蘭


  精神分析專家

  東國大學教育學院諮商心理學碩士,首爾佛教大學研究所取得諮商心理學博士。曾任職安山精神科醫院心理治療室、首爾市青少年諮商支援中心等,目前在心理診所「彼岸」擔任諮商心理師。至今,已完成一萬件以上諮商個案及夢境分析。

  高中畢業後,進入修道院,以十年時間學習靈性。當時活著的使命,是為了默默無聞的人們所背負的痛苦祈禱。後來因對人類的生命與情感不斷提出疑問,為了尋找這一連串問題的解答而還俗。

  即使經過十年的修道院生活,最終仍未能釐清「自我」的混亂與苦惱,直到日後在接受精神分析與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才得以一窺究竟。曾於「涅槃之森」精神分析診所擔任諮商心理師三年,目前於LPI(Lacanian Praxis Institute拉岡學派實踐機構)正式學習拉岡的精神分析。利用這些經驗,直到今日也仍在諮商室裡不斷與個案們對談進而探索人生。著有《小學生自尊心的力量》(合著)。

譯者簡介

林侑毅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韓國高麗大學碩、博士學位。擅長翻譯:文學、旅遊、心理勵志、親子教養等主題。譯有《解語之書》、《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再也不當吼爸吼媽》等六十餘本,並著有韓國漢學論文十餘篇。
 



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近年來,全世界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出現了生理毫無異常,但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一群人。他們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被稱為「繭居族」。
  
  家人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父母既擔憂又自責;當事人也懊惱自己無法克服對人際互動的恐懼,深受繭居狀態之苦。由於繭居不是疾病,精神科藥物完全無效。心理諮詢、就業與就學的社會支持,以及家人的信任與鼓勵,才是促使當事人脫離繭居生活的關鍵。
    
  作者田村毅為專精家族治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依據多年接觸繭居個案的經驗,他發現,家族治療是協助繭居者的關鍵方法。他以豐富的案例與平易近人的問答形式,寫下這本幫助個案與其家庭脫離繭居陰霾的實用手冊。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繭居族?家庭的力量為什麼會僵化停滯?該如何活化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日本,社會提供哪些資源,協助繭居族走出家門?一向代表權威的父親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常位處邊緣,該如何善用父親的力量,鼓舞繭居者恢復自信,步入社會?
  
  家有繭居者,並不絕望,也不羞恥。只要全家動起來,調整家庭動能,就可以幫助繭居者找回力量,自行破繭而出!

名人推薦

  真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吳佑佑(精神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所長)
  吳就君(家族治療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吳熙琄(家族治療師、敘事治療師)
  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精準、溫暖、平易近人的文字背後,是豐厚的專業底蘊與人文關懷!──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田村毅醫師是一個有趣的人,他接受過西方家族治療的嚴謹訓練、英文流利,又長期對日本社會文化懷有深刻的反思,所以能從跨文化角度,探討「繭居族」這個在亞洲社會特別嚴重的現象,加上他治療繭居者的豐富臨床經驗,使得這本書極具參考價值。他送我的日文版,我一直放在書架上,只恨自己不懂日文,現在有了中文版,終於可以拜讀,好高興。──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有了這本書,可以讓家有繭居孩子的父母,像是吃了顆定心丸:原來和那個讓自己頭痛不已、難伺候的孩子相處,也有好方法可以依循。原來有人懂你的孩子,也懂你。田村毅醫師幫助過許多愛孩子的無助父母,方法就在書裡面,看完它,你會懂得該怎麼做,再度找回為人父母的自信。──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繭居族在台灣已經悄悄成為助人工作者難以逃避的議題,田村毅教授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他與這些個案及家庭工作寶貴的觀察、技巧與經驗,是非常值得好好研讀的一本書!─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目錄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推薦語
前言    何謂家族治療? 
序章 繭居族不是病!
 
Part1 孩子為何會變成繭居族?
何謂繭居族? 
繭居是因為任性、依賴、懶惰嗎? 
繭居現象為何好發於青春期? 
青春期的退行現象 
鬥志(父母的引擎、孩子的引擎)的轉換 
專欄 關掉父母引擎的難處 
與他人協調 
專欄 何謂依存症? 
繭居是旁人的責任?還是自己的責任? 
專欄 繭居族與雙親關係的再調整 
確保容身之處 
專欄 動搖的心 
專欄 心理疾病與霸凌 
有所謂容易變成繭居族的個性嗎? 
告別「全能的自我」 
 
Part2 孩子成為繭居族,不是父母的錯
家庭的「心結」 
專欄 家庭肩膀僵硬理論 
繭居族是家人造成的嗎? 
重新思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持續照顧孩子的「心結」 
專欄 繭居族與日本文化 
夫妻不睦的「心結」 
專欄 雙親攬責的功與過 
家人缺乏溝通的「心結」
父母憂鬱的「心結」 
父母失去自信的「心結」 
專欄 心靈腫瘤理論 
 
Part3 讓雙親恢復自信
給予孩子優質的愛與認同 
啟動孩子的引擎 
專欄 雙親的認同會讓孩子產生自信 
專欄 拯救孩子的家庭力量 (專欄樣式)
面對社會的信心來自於受傷經驗 
如何安全地「體驗受傷」
專欄 父母角色的轉換 
拉開親子間的距離
專欄 心的容量 
成為有自信、有安全感的父母 
找回父母的活力 
親人能做些什麼? 
不肯與父母說話怎麼辦? 
來自手足的支持 
讓手足為家中帶來新氣象 
手足對於父母的支援 
丈夫是繭居族(妻子的諮商) 
專欄 如何肯定地責備? 
 
Part4 善用繭居族支援系統
繭居族的諮商窗口 
.精神醫療 
.心理諮商 
.公家的繭居族支援機關 
.民間支援團體 
<對當事人的支援、對家庭的支援> 
一、家庭訪問/二、容身之處活動/三、就學或就業支援
四、家庭諮商/五、給父母的講座與演講/六、父母聚會.父母團體
專欄 綜合生理、心理、社會三種思考模式 
繭居在家,是一種病嗎? 
繭居族與發展障礙有關嗎? 
我的孩子是否得了憂鬱症? 
吃藥有效嗎? 
心理諮商的流程為何? 
專家真的懂繭居族嗎? 
當繭居族拒絕諮商時 
家庭諮商有效嗎? 
專欄 家人之間無法跨越的牆
只是守護著繭居族的孩子就可以了嗎? 
父母只要接受與等待就夠了嗎?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會讓孩子心靈成長 
當孩子說想自殺時 
當繭居族高齡化
繭居族支援的目標 
 
Part5 活用父親的力量
建立與父親的關係 
專欄 青春期就是父親該出場的時候 
想說出真心話 
無法與繭居族深入交談 
讓父親參與諮商 
繭居族與父親的關係獲得改善的範例 
專欄 終於能面對家人的K先生 
傳達父親的價值觀 
調整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針 
磨合雙親的想法
為孩子暴力所苦的父親 
父親如何建立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肯定的力量讓孩子甦醒 
請父親給予孩子希望 
相信家庭的力量 
 
後記 
【附錄一】   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台灣公/民營單位資源
【附錄二】   延伸閱讀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專業的關係,參加了許多亞洲地區或國際性的會議,因此也認識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日本的田村毅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二○○五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家庭治療會議吧,他當時就報告了日本的拒學問題。二○一三年,他又做了同樣主題的報告,這次,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更多了。在台上報告的他,最後問了大家:「為什麼拒絕上學的問題,在日本、韓國、台灣、香港、中國這些近期已經開發的東亞國家,變得越來越嚴重呢?」

  以前,如果有孩子沒去上學,通常是指他們跑到外面遊蕩,可能會學壞而出現偏差行為,最後甚至變成幫派少年。現在卻不同了。許多孩子想上學卻上不了學,他們也許是因為恐懼人際關係的困難、說不出的內在挫折、或是各種莫名的焦慮,而產生對上學的矛盾情緒。這些沒去上學的現象,最近國際學界普遍稱之為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
    
  有些拒學行為可能會繼續持續加重,甚至到了完全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日本將這樣的情形稱呼為「ひきこもり」(hikikomori),而且這個日本名詞已經被國際學界普遍使用,在台灣最普遍的翻譯是「繭居族」。有些西方學者則翻譯為「社會退縮症」(social withdrawal),指的也是同樣的情形。
    
  這樣的一個趨勢,從文化變遷的立場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二○一三年的《東亞教育》 一書就指出:「在東亞,八零年代以後,校園暴力、兒童心理問題、霸凌、拒絕上學等等問題,因為僵硬的教育體制跟升學考試,還是變得十分嚴重,成為了社會的議題。」
    
  齋藤環(Tamaki Saito)是日本另外一位關心這個議題的精神科醫師,他指出:「繭居族的問題原本只存在日本,如今也存在於別的國家,特別是在都會地區,這也許和全球的社會文化快速變遷也有關係。」
    
  這問題有多嚴重呢?二○一○年日本文部省公佈是這樣的情形共有七十萬人,平均約三十歲,幾乎是佔了日本年輕人口的百分之一到二。
    
  田村毅回顧過去三十年,他認為日本的繭居族特徵也不斷在改變。
    
  「以前是以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為主,最近的繭居族年齡層有高齡化趨勢,從二十歲世代至三十歲世代都有,其中也有不少四十歲世代的人。
    
  「以前是將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對家人施以暴力。現在也是有這樣的年輕人,但數量在減少當中。變成將脾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藥等自殘行為或自殺的年輕人變多了。
    
  「以前幾乎都是由母親來接受諮詢輔導,最近前來諮詢的父親也為數不少。」
    
  台灣的教育單位並沒有太多的相關數字,目前的統計除了休學或沒就學的數字,只能查到缺課的情形,無法從中區分是否達到拒學行為的程度。然而從各個領域的實務工作上來看,不論是學校、社區社工、還是醫院工作人員所觀察到的,這樣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嚴重。
    
  今年六月底,田村毅教授來台灣舉辦關於拒學症的工作坊,付費報名來參加的專業人員出乎意料的踴躍,而且都是年輕的實務工作者。這也反應出在第一線的接觸經驗中,拒學和繭居已經開始成為大家的挑戰了。

  這些年來,拒學行為的問題不只是在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等地變得嚴重,在中國的都會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等,都成為教育界和諮商界的重大議題。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限於亞洲。齋藤環在他的著作《社會退縮》 英文版的序中就提到: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開始面臨社會退縮症人口的問題。而這兩個國家,恰好都是西方各國中較傾向家庭性格的。          

  為什麼在強調家庭文化的國家經歷了經濟起飛以後,這樣的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呢?關於這一點,恐怕只能留給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來思考了。
    
  而田村毅認為,繭居族的出現,是因為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缺席的緣故。

  這讓人想起華人人類學家許烺光的理論。許烺光認為,在同樣是以家族為重的亞洲文化裡,華人社會在傳統的社群關係中,更是以父子鍵為最重要的環節。這是延續了費孝通對於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的說法,做出更進一步的說明。
    
  費孝通和許烺光,都是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前後期的中國弟子。費孝通先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這就是他所謂的差序格局。而許烺光進一步比較,相對於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在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文化之間又有怎樣的不同,提出其中更細膩的差異。
    
  在台灣也好,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都會地區也好,傳統的宗族早已經不再有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過去華人的社會裡,在所有關係中,父子鍵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環,是因為有宗族為底的社會結構。然而現在的台灣也好,北上廣也好,所有的社會結構都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體,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卻還繼承著傳統的價值觀,對父親的角色還懷著一成不變的期待。然而,真正的事實是:失去宗族的結構以後,在核心家庭中的父親,其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找不到執行自身功能的方法。於是,大部分的父親都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在現代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社會,母子鍵取代了傳統的父子鍵,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母親角色所發揮的往往是家庭內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即使再怎樣努力,頂多也只是將家庭面的功能延伸到家庭外的領域,孩子的成長也因此出現了不容易離開家庭的現象。而拒學行為或繭居族,都是這種進不了社會的情形。這時候,父親的社會角色也就顯得特別不可或缺。
    
  在這本由田村毅所著,二○一四年於日本發行,今年(二○一五)由心靈工坊推出中文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裡,他從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中,給出許多提醒。其中,將父親的角色重新引入核心家庭之中,是關鍵的一步。而在許烺光的理論中,日本社會是以「家元」為基礎而非以「宗族」為基礎、以母子鍵為主而非以父子鍵為主。如果在日本社會,這樣的實踐可以行得通,在華人社會中的實行當然更有說服力。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顯露了冰山一角,它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臨床工作者往往只是這社會中最前線的一環,因此也就最早接觸到相關的現象。然而,面對這樣的臨床現象,要如何調整單一個案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並不是心理專業人員所能夠承擔的。
    
  這樣的激烈變化,對各個領域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每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而言,都需要足夠的敏感度和創造力,才能推出具有實質意義的因應之道。而這或許也是包括台灣、中國,和其他的非西方國家在內,在經濟崛起以後,要如何繼續保持繁榮的關鍵因素吧。
    
  田村毅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去旅館找他,十分訝異地發現,他用空運把自己的腳踏車一起帶來了。熱愛四處走動的他,也樂於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化,喜歡在這裡頭找到意想不到的差異。
    
  這本剛出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就是他一直以高度好奇心來進行思考和實踐之下的產物。在現代社會裡,心理或社會領域的工作者,往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挑戰。田村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不只是對於拒學行為和繭居族的處理方法,更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面對當前的時代,所應學習的實踐態度。
    
  這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程小姐和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有她和她家族的熱心贊助,才促成了本書中文版的發行。
     
  在出版事業日益艱難的今天,任何專業題目的銷售量都相當有限,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損益兩平。或許這本書只能賣個五百或一千本,但如果因此能幫上五百個小孩脫離繭居的困境,就等於是幫助了五百個家庭。這樣的價值,不是銷售量的數字所能夠反映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田村毅(Tamura Takeshi)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族關係、家族治療等領域。2011年離開東京學藝大學,告別19年的教授生涯,專注從事於能與人深入接觸的心理治療工作。目前在東京‧西麻布開設非國民保險診所「田村研究室」,主要處理青春期/青年期心理問題、拒學症、繭居族等個案。
    
  1957年出生於東京,1987年取得筑波大學醫學博士,主修青春期精神醫學、家族治療、活用媒體的諮商。之後取得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前往倫敦留學三年,於倫敦大學和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linic)學習家族治療,並在英國生命線(Samaritans)開設日語電話諮商。回日本後,也致力於從事生命線的電子郵件諮商,在日本與海外進行治療工作超過三十年。    
  
  在「東京都繭居族支援網」與「東京都年輕人綜合諮商(.ə.)/青年指南」擔任總監,並以督導者身分參與電話及電子郵件諮商的經營。是日本家族研究、家族治療學會國際交流委員長,以及受該學會所認定之督導者;並為東京生命線顧問暨前任理事、美國家庭治療學會國際會員。
    
  著有《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心靈工坊)、《網路治療的邀請:心理治療的新世界》(2003)、《療癒郵件列表》(2005)、《家族書信往來的建議——父親形象再發現》(2007)、《兒童虐待:父親,母親,孩子的護理手冊》(2009)(以上為日文著作)等作品。
 
  田村毅醫師網站 www.tamuratakeshi.jp/






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自我實現的萌芽,時常是以惡的形態顯現的。──河合隼雄

  為了避免孩子惹事生非,家長、教師往往極力防堵孩子犯下惡行,一心想調教出走在「正軌」的「好孩子」。但日本榮格分析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認為,一味地「排除惡」,恐會引來更大的惡。表面上的「惡」,可能背後藏著珍貴的成長訊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

  河合隼雄發現,許多才華洋溢的人,年少時都是「壞孩子」──霸凌、偷竊、說謊、拒學……這讓他不禁開始思考:什麼是惡?上帝創造世界,為什麼把惡也放進來?

  「一個人為了成為他自己,必須破壞過去支撐他的支柱。」個人的成長與獨立、革命性的創造和進步,往往是從突破既有規範開始,而「破壞規矩」會讓一般人覺得孩子開始「變壞」了。惡,讓人驚恐,卻又魅力無窮,因為那是人發展健全自我的動力。

  本書從日本許多名人青少年時的「壞行為」出發,直搗人心深處「害怕惡」又「想作惡」的矛盾心理,提出發人深省的建議。勇敢接納孩子天性裡的惡,並不意謂縱容孩子胡作非為,而是要拿出更大的耐心傾聽、不過早論斷是非,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

名人推薦

  史 英/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吳佑佑/精神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周仁宇/兒童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黃心怡/諮商心理師、督導、親子作家

  我們唯有凝視著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眼前孩子的「惡」。這是我從這本書所得到最有力、最深刻的訊息。──岩宮惠子/島根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河合先生讓我們有機會從「除惡務盡」的嚴厲與焦慮中稍稍脫身,並蹲下身來,以更深刻的眼光重新認識身邊的小孩。──史英/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是日本最權威的心理分析師與教育家,他的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思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每個關心孩子,關心社會的人重要的參考書籍。──李偉文(牙醫師、作家)

  讀者將不斷被書中的故事提醒,當開始覺得自己絕對正確、不必再思考時,我們將會錯過多麼重要的事。──周仁宇/兒童精神分析師

  以精神分析觀點,重新詮釋孩子所謂的「惡」與「不良行為」,讓父母或老師在處理這些不良行為時,多了不同層次的思考。──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目錄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發刊詞/河合俊雄
【推薦序1】從除惡務盡的焦慮中稍稍脫身/史英
【推薦序2】傾聽那些叛逆孩子的心聲/李偉文
【推薦序3】原來是這麼一回是啊!/周仁宇

一、惡與創造
1.具有創造性的人們
2.個性的顯現
3.自立的契機
4.惡與想像

二、惡是什麼?
1.惡的心理學
2.惡的兩義性
3.根源惡

三、偷盜
1.偷盜的魅力
2.盜火
3.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四、暴力與攻擊性
1.攻擊性
2.身體與惡
3.遊玩與惡
4.感情的爆發

五、謊言、祕密、性
1.謊言的評價
2.祕密\
3.孩子與性

六、霸凌
1.霸凌的根源
2.現代的霸凌
3.霸凌與對策

七、包圍著孩子的惡
1.從一件事談起
2.以善意為名的惡
3.大人、惡、孩子

後記

【補論1】向惡挑戰
【補論2】民間故事的殘酷性
【補論3】如何理解孩子的「非行」
【解析】凝視著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孩子/岩宮惠子
【附錄】延伸閱讀

 

推薦序

從除惡務盡的焦慮中稍稍脫身
史英/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惡」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事。談論「惡」,特別是「孩子的惡」,又不一意撻伐那「惡」,這樣的書,實屬少見。

  從「惡與創造」、「惡是什麼?」、「偷盜」、「暴力與攻擊性」、「謊言、祕密、性」、「霸凌」,到終章的「包圍著孩子的惡」, 河合先生誠摯地以他的研究與個案,讓我們重新思索「惡」的另一層意義:「惡」或許是創造力的源頭,或許是生命的吶喊與探索,或許恰好是大人「善意」的結果……

  溫厚的筆、犀利的洞察力、不怕得罪人的直率,河合先生讓我們有機會從「除惡務盡」的嚴厲與焦慮中稍稍脫身,並蹲下身來,以更深刻的眼光重新認識身邊的小孩。

  這些文章寫成於二十幾年前,是河合先生為日本社會而寫的;然而今日讀來,卻與我們的處境十分吻合──或許這些正是人性本質,無關年份與國界吧!

解析
 
凝視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孩子
岩宮惠子/島根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我到現在都還清清楚楚地記得。
 
  那時候我正擔任校園諮商師的工作。在我服務的學校裡,有四、五個孩子狂暴的行為,引起整個學校巨大的騷動。他們用噴漆在校舍的牆上塗鴉。恐嚇同學,害得他們不敢上學。對糾正他們的老師惡言相向。別人認真談論事情的時候,盡其嘲弄之能事,把班級的氣氛弄得很糟。上課的時候擅自離開教室,在校園到處大肆破壞,連插座、開關都不放過。老師們經常為了找尋他們,或是阻止他們的破壞行為,疲於奔命。
 
  有時候,這幾個學生也會和老師愉快地聊些釣魚或電玩的話題。但是只要稍微有一句開導他們的話不合他們的意,就立刻變臉。那種時候他們的眼睛會突然向上翻白,就好像被鬼附身的樣子。啊……古時候的人要是看到有人變成這種狀態,一定會說「鬼」來了吧。那時候我這麼覺得。
 
  當時我剛剛被分派到學校擔任校園諮商師。團體內出現了這樣的孩子,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收斂自己的行為?我完全想不出辦法。校方徵詢我的看法時,我只能說出「他們是受到團體動力的驅使」、「因為他們正處於青春期」這一類的蠢話。我對於這樣的自己感到厭倦,無力感一天比一天巨大。就在這個時候,這本書出版了。《孩子與惡》。這些孩子就是被惡附身了!沒錯,就是惡!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惡呢?這本書裡一定有一些提示。我懷著這樣的期待,翻開了第一頁。
 
  最先看到的,就是〈惡與創造〉。欸?創造?河合老師想必也預料到讀者會感到驚訝,所以一開始就這樣說明:「 雖然本書要探討的是惡的問題,但是一開始就從「惡與創造」談起,讀者們說不定會覺得過於大膽。然而,思考關於當代『孩子與惡』的問題時,最先浮上我心頭的就是這件事。」
 
  喔喔,是這樣啊!必須從這裡開始思考啊。這時我才驚覺,自己本來就應該知道,對於這種事,並沒有奇蹟式的「妙方」,那種表面化的東西沒辦法解決問題;但在不知不覺中,我卻變得一心只想找到廉價的答案。隨著閱讀的進行,我的想法也從「該怎麼做才能讓這些孩子變好?」慢慢轉變成「這些孩子所行的惡,是什麼樣的東西?」這樣的視角。
 
  舉例來說,書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惡之所以無法根絕,可以說是因為人的心中本來就有惡的存在,但也可以說是因為惡對人類的生活來說,具有某種意義。惡具有不可思議的兩義性。……(中略)不管什麼樣的創造,背後都離不開『破壞』。」
 
  這幾個努力要「破壞」學校所有秩序的孩子,到底想「創造」些什麼?他們裡面是否有人具有這樣的可能性,將來會像這本書一開始所介紹的人們那樣,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吧……。或者他們想要破壞的其實是「學校教育」與「大人制定的規則」?他們的確正在進行這樣的破壞,但從其中真的會產生新的創造嗎?我還看不到任何的跡象。那麼,我該期待什麼樣的創造出現……?正在思考著這些問題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那一天,有一名不願上學的孩子,約好下午兩點鐘要到諮商室來找我。就在那十分鐘前,作亂的孩子中的一個,突然拖著很大的腳步聲進到房間裡來,一骨碌就在橫躺到沙發上。很少看到他們單獨行動啊。他怎麼會到諮商室來?想要在這裡幹什麼?啊啊!如果他兩點以前還沒離開這個房間,該怎麼辦?我的腦中一片慌張混亂。
  「幹嘛?你怎麼了?想要在這裡休息嗎?」「沒什麼」。「嗯……是喔」。接下來我們都沒有講話。那孩子像野生動物一樣地觀察著我的舉動。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希望他在兩點鐘以前出去。說來難為情,不過那時我滿腦子只有這個念頭。但是,如果我說「請你出去」的話,拒絕的意味太濃了,他一定又要鬼上身。苦惱了半天,我終於說了:「不好意思,兩點的時候有人要來。」「意思是要我出去嗎?」他的眼神和口吻突然都變得很尖銳。「嗯……也可以這樣說。不過,我是在請求你呦!」聽了我的話,那孩子一翻身從沙發上跳起來。「呵呵,命令和請求是同一件事!」直勾勾地盯著我看。
 
  這句話真的讓我大吃一驚。「這樣啊!『請你這樣、那樣做』這種話,事實上是命令。原來如此,我懂了!」我打從心裡感嘆。「沒錯吧?」大概是看到我的驚訝,那孩子抿嘴一笑。但是卻沒有要出去的樣子。如果可以不遵守兩點鐘的約定這種「秩序」,我多麼希望和這孩子好好談談,聊多久都沒關係。但現實卻是,兩點鐘不願上學的孩子會準時過來。那是個非常敏感纖細的孩子。
 
  感嘆歸感嘆,卻不知道怎麼接下去。困窘到了極點,我忍不住自言自語:「如果用請求的方式命令也不行,那該怎麼做才好呢……」。沒想到那孩子用平靜的聲音說:「請向我請教」。請教他?要請教他什麼事……?突然間我眼睛一亮,有了!就是這個!「打擾了!冒昧地請教您,兩點以後有什麼樣的預定行程?」我注視著那孩子的眼睛,很嚴肅地問他。結果他回答了「要去上課」之後,快步離開了諮商室。前後一共八分鐘。真是令我難以忘懷的八分鐘。
 
  「命令和請求是同一件事」、「請向我請教」這些話,一般人平常是想不出來的。我在這個在學校裡做盡「惡」事的孩子身上,感覺到閃閃發光的創造性。河合老師在思考「孩子與惡」的問題時,為什麼從「惡與創造」開始?這時候我也豁然開朗。
 
  但是,因為有那麼珍貴的一刻,這孩子日常的行為從此就改善了嗎?絕對沒有那麼好的事。當學生不肯聽話的時候,只要很客氣地「請教」他「您想要怎麼做?」他就會願意遵守秩序嗎?這種事也不能期待。那麼,是否就算了解了這些事情,也不會帶來任何改變?話也不能這麼說。
 
  從這個小小的事件,我學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當這些孩子似乎就要受到「惡」的驅使、開始破壞秩序的時候,和他們應對的大人(即使暴露出多麼笨拙、難堪的樣子)也需要某種「創造性」。破壞秩序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促使秩序的破壞轉而朝向「創造」的契機,只有在大人竭盡全力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才會產生。我甚至覺得,他們之所以「行惡」,部份原因也是為了要從大人身上引出「創造性」。
 
  這本書從各式各樣的角度反覆強調,只有在真正的意義下取得主體性,大人才能夠成為一堵堅實的「牆」,攔阻孩子的「惡」走向毀滅。大人必須耐得住不知道正確答案的不確定感,充分運用想像力與創造性,堅守立場、承擔責任;唯有如此,孩子的「惡」才有轉變成「創造」的可能(關於這一點,補論 3 也有詳細的論述)。
 
  這本書還介紹了《瑪加利諾,麵包與酒》(Marcelino pan y vino)這部電影。透過對電影的解說與詮釋,告訴我們一件事:有時候孩子的靈魂所欲求的事物,遠遠超過大人的常識所能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我和這個學生之間的小小事件,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時候,我們會向超越現實的存在「請教」各種事情。很多人透過占卜,或是向通靈者「請教」未來的事。當我們向不屬於這個塵世的存在,或是向地位較高的人提問的時候,會使用「請教」這個字眼。我還記得那個學生所說的「請向我請教」這句話,很不可思議地讓我產生了虔敬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像被鬼附身一樣的時候,是完全無法聽進任何我們所說的話,或是日常規則的。面對這樣的孩子,對精神、體力都真的是一種消耗。但是,當我們像祭祀孤魂、祈求他不要降下災禍那樣,抱持真心與某種虔敬的態度,慎重、認真地「請教」的時候,說不定就會看到今後某種可能的方向。當「你要遵守時間!」「我不要!」這種為了守護現實秩序的日常對話已經完全失效的時候,或許我們真的需要這種非現實的視點。
 
  這本書裡面,還有這樣一段話:「當孩子做了大人心目中的惡事,有時候在那個『惡』的背後,潛藏著超過大人常識的高貴情操。這一點我們千萬不可忘記」。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有時候某些超越性,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當作「惡」來看待。這個學生的內在,應該也存在著這樣的超越性吧!但是,以虔敬的心情「請教」,和迎合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然而只要走錯一步,就會被誤解為有意地阿諛那些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們。關於這件事,河合老師提出了警告:
 
  「我們必須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惡』,但那絕對不表示我們應該縱容。乍看之下『理解』和『嚴格』是無法相容的,但事實上理解越是深入、深刻,越是會認識到嚴格的必要性,嚴格也才會像柱子裡的鋼筋一樣,成為我們的支柱。沒有理解作為基礎的嚴格,是脆弱的」。我認為這段話要說的是,大人們應該透過對行惡的孩子的深刻理解,保持清明的意識與敏銳的判斷力,以行為與態度體現真正必要的嚴格。
 
  從這本書最初出版至今,經過了約二十年的歲月。我仍然以校園諮商師的身分,持續涉入學校的教育現場。這本書所指出的現象,依然吻合當今的現狀。這真的是令人驚訝。它一點都沒有過時。
 
  大人們對於將孩子們塑造成「好孩子」越來越積極,孩子們也努力在表面上保持「好孩子」的形象。越是這樣,孩子們越是忙於網路社交;Line、Facebook、Twitter,一刻也不願讓連線中斷。但是,在這些可以匿名存在的場所,他們大量地發表充滿怨恨的言論,這樣的「惡」正日益蔓延。霸凌變得越來越陰狠、歹毒;難以置信的暴力,在某些校園內經常發生。大人們也和孩子一樣,越來越沉迷於智慧型手機,大人和小孩親身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得不在強烈的孤獨感之中,面對自己內在的「惡」。
 
  「惡」並非來自外在使我們受苦的東西。「惡」是我們內在想像力的枯竭,經由孩子返回到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唯有凝視著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眼前孩子的「惡」。這是我從這本書所得到最有力、最深刻的訊息。
 
  在這本書裡,「好孩子」所具有的「惡」的問題,就好像音樂中的持續低音一般不斷地出現。即使在論及「行惡」的孩子的問題時,背後也可以聽到這個主題,在深處隱隱作響。谷川俊太郎先生曾經把這個聲響化為文字,呈現在初版的封面上。最後,就讓我為讀者們介紹谷川先生的這首詩。
 
  不曾在商店裡行竊
  我卻偷走了別人的心
  連自己都沒發現
 
  房間的門不鎖
  我卻鎖住自己的心
  也不知道鑰匙在哪裡
 
  我是不說謊的
  我只是微笑著保持沈默
  不告訴任何人我真正的感覺
 
  因為是好孩子    所以我是壞孩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1928-2007)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河合隼雄著作集》、《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編者簡介

河合俊雄


  1957年生,河合隼雄之子,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於1990年於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他的興趣在於研究心理治療的文化與歷史背景,陸續從事多項心理學相關書籍之編著譯介,文章與著作已有英語、德語及日語版發行,作品已譯成中文的有《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的有《論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另譯有《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等書(均由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