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是一個可以自由拍影片、照片的社群,而社群的影響力也成為青少年自信的主要來源。當中有名的音樂或舞蹈更是會有許多人爭相模仿,甚至有老師比喻聽到抖音的學生「像是被集體洗腦」。這種現象到底需不需要擔心?

Shutterstock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嘲諷度爆表的話。究竟抖音對現在青少年有多大的影響力?這樣的影響力又帶來怎樣的後果?
先來認識什麼是抖音?其實抖音在國際間推出的正式名稱為Tik Tok(為了方便理解,以下仍舊以抖音稱呼),是一個所有人只要註冊帳號,都可以自由拍影片、照片上傳的社群,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看到的內容類型,當然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個人社群。
因為入手簡單,製作媒體內容的門檻也低、加上各類型內容應有盡有,很快就在全世界形成一股潮流,爆紅的影片隨便都有千萬觀看,當中有名的音樂(或舞蹈)更是會有許多人爭相模仿拍攝,甚至有學校老師比喻聽到抖音音樂的學生「像是被集體洗腦」。
這種現象到底需不需要擔心?其實我認為「需要擔心,但不必恐慌、更不應該鄙視」。
不必恐慌、更不該鄙視:你怎麼看很重要!
面對這樣的現象,首先我們回頭想想,事實上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有專屬的次文化。哈日、韓流、動漫、電玩、影集...有太多事情都能引發一個群體的人共同反應(就以我的學生時期而言,隨便喊出一個動漫裡的主角招式名稱,幾乎班上所有人都可以同時做出主角施放絕招的動作),對於非常重視同儕文化的中小學生而言,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長大後想起來會覺得:這就是青春阿!
鄙視的部分就更不用說了,站在所謂大人的角度,青少年的次文化總是顯得有些可笑,但誰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年紀呢?尤其是家長或老師,更需要注意不能表現出對於抖音文化的輕視,否則只會讓青少年更感到不被接納,對於關係的建立是絲毫沒有幫助的。
除此之外,其實抖音可不單只有那些被認為「無腦」的內容!許多學術性的、知識性的、或是傳遞正向價值的頻道也擁有非常大量的粉絲,試想:如果孩子在學校聽老師講課會睡著,卻願意專心聽手機裡那些簡短、生動、但卻重要的知識內容,何嘗不是一個學習的新手段呢?
在此也順便推薦兩個抖音頻道給家長:阿駿日常(動手做簡單科學實驗)、Frank Chi(看電影學英文)
要擔心什麼?親師不能忽略的三個關鍵!
若是如上所說,聽起來並不是嚴重的事,甚至有可能促進學習,為什麼還需要擔心呢?
在我看來,有三點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首先,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就是媒體識讀。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上傳內容,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內容都有可能出現。站在師長的角度,若不格外注意,無法掌握孩子到底看到什麼、學到什麼,以及潛移默化之中他被灌輸了怎麼樣的價值觀。甚至更實際的,抖音中常常流行各種「挑戰」,其中不乏有危險性的內容,年初時,國外就有學童在進行挑戰中遭到嚴重的燒傷(可以網路搜尋關鍵字「咻聲瓶」),對於媒體識讀能力還有限的學子,這些是親師需要把關的。
第二,大量接觸這種「速成式」的媒體內容,我認為多少對孩子的發展有影響。我自己接觸過太多學生,在社群上非常活躍,但是實際的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卻非常差勁。畢竟多數的流行影片僅是短短幾秒的瑣事紀錄、或是簡單好上手的幾個舞蹈動作,不需要花太多腦力思考,就可以成為所謂的抖音紅人。而長期大量接觸這樣簡短、沒有深度的內容,也或多或少造成學生的專注力降低,要閱讀一篇文章、或是專心聽別人說話超過三分鐘,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後,社群的影響力成為青少年自信的主要來源。社群的特性就是可以選擇只展現出我最好的樣子,換句話說,活在社群比活在現實更容易。我親身經歷太多青少年用照片的「愛心數」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甚至傾盡全力動用所有的人脈關係賺得多幾個愛心。你可能會想說,按讚衝人氣這種事從多年前的臉書、甚至更早期的無名小站就是這樣?沒錯,但關鍵差異是以前的社群熱度多是來自於實際生活中的交友圈,是「現實延伸到線上」,但現在的社群熱度更大比例是「線上延伸到現實」,甚至「只有線上」。換句話說,一個有上萬追蹤的小網紅,可能在現實中有人際交往的極大障礙。於是,我處理過一些親子衝突,都會觸碰到孩子認為「爸媽不了解我、朋友才了解我」的問題-偏偏這些朋友很可能現實中只有一面之緣。
想更貼近孩子,現在可以開始做三件事!
所以談了這麼多正反面的影響,最後想給所有的親、師、或任何關心青少年發展的人幾個建議:
1.如果你的手機裡還沒有抖音(實際應為Tik Tok),快去下載吧!這邊先不討論資安相關的問題,僅就關懷青少年的角度來看,唯有了解他們到底在流行什麼,才有可能打開溝通的管道。不僅如此,若你能從其中找出優質的、有內涵的頻道跟孩子分享,也不失為一種與其共學的好方法。
2.常常跟孩子聊天:現在的時代,孩子接收的資訊太多,流行的內容平均不到一週就換了。這是新媒體、新科技時代下的必然,也是孩子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大人而言,如何能隨時知道孩子現在到底喜歡什麼?很簡單,多聊天。但千萬記得,聊天中不要否定孩子喜歡的東西(不然誰還想跟你聊天),重點是藉此知道孩子都在接觸什麼,有好的關係,才有可能讓孩子願意多聽你說話,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從「現實中」來的關注與溫暖。
3.常常引導孩子思考:這可不是要你丟數學習作給他寫!孩子大量接觸這種沒有深度的內容已是必然(相信我,一味禁止也沒用的,只會適得其反),那麼提供動腦的機會,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其實並不難,包含帶孩子一起看新聞,詢問他對於每個政策、事件的看法;或是找出家裡/班上一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請他發表意見...從日常中訓練孩子的腦袋不停止運轉,將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下個結論,標題寫著「抖音一響,父母真的就白養?」我的答案是,才怪,若是有這個想法就慘了!
如今是抖音,未來難保證還會有更吸引青少年、更造成集體風潮的東西,接納、理解、關懷、引導,才是最重要的,若只是一味否定孩子的文化跟喜好,可就真的沒路走囉!
作者簡介|石哲安
學生口中的熊貓老師。過去曾是叛逆至極的中學生,
師培系統出生卻沒有選擇走進學校,
<本文反映嚴選作者意見,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