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四夠教養法,養出溫暖聰明的孩子》

 內容簡介

  從小愛夠、玩夠、情境夠、做事夠的孩子,成長之路如有神助!

  四夠的孩子,自然而然擁有健康心態與強大統合力,不需父母多操心!


  ★ 知名親子教養專家陳子蘭老師,帶父母深入四夠教養精髓!


  ★ 王國和(理科出版社社長)、周秀慧(高雄振才幼兒園園長)、林絲草(「四隻小人一個媽」粉絲頁版主)、柯澍馨(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副教授)、廖進隆(全人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蕭彤雯(節目主持人)、謝淵智(臺中市西屯區國安國民小學校長)、蘇雯娟(生命之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專業推薦!


  讓孩子四「夠」,孩子自然聰明健康又貼心!


  知名親子教養專家子蘭老師,在多年的諮詢工作發現,孩子的表現往往與父母的價值觀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如果父母沒有用正確的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用偏差行為(簡稱討愛行為)來提醒父母。


  因此,最難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的觀念!子蘭老師在本書中分享四「夠」教養精髓:


  1.愛夠:愛從說話開始,正面溫和的話語,就有愛

  2.玩夠:玩出生命三動能,身體健康、情緒安定、腦力開發

  3.情境夠:人是情境之子,行為是學來的,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情境

  4.做事夠:盡量找事給孩子做,做事是智慧的綜合能力


  孩子本來就擁有無限的潛能,教養不需太用力,只要父母能領悟四夠教養心法,孩子自然心性善良、開朗、熱情、有活力、有自信、耐挫力強!


  學員心得分享

  •一次機會下聽到老師的四夠教養,回家馬上使用老師的第一夠:要愛夠。很神奇的是,寶貝的語言也都很溫柔很正面,原來,小孩的一切真的都是模仿爸爸媽媽來的~(鄭依青)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媽媽的可以越來越好命。(陳郁菁)


  •老師的教養方式深入淺出,很容易就可以在家裡實行。(Joslin940)


  •不用打也不用罵,孩子的行為居然就自己好了一大半!(珮汝)


  •感謝有老師的陪伴與帶領,讓我在三寶的育兒之路如魚得水。(巧媽)


  •父母一起來學習四夠教養,讓家庭生活更美滿。(劉俞伶)


  •照著老師說的做,孩子的回饋真的讓我感動到想哭!(林美秀)


  •從小貫徹「四夠教養」理念,至今仍受用。(林宜芬)


  •感謝育兒路上遇見老師這盞明燈指引方向(陳姿言)


  •從理解到融入生活,從「四夠」開始,運用老師教導的各種細膩的思維、方法,改變我自己的想法、行為、說話方式,終於逐漸與孩子建立親近、彼此安心信任的關係。(江忠晉)


  •這是一本育兒聖經。更是一本經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操作書,當我將它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看到兒子與我們的應對,儼然就是溫暖又聰明的孩子,就知道我走在對的路上了。(林嫻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子蘭


  親子教養、兩性演講專家、教養諮詢師、婚姻諮詢師、個人成長諮詢師、兒童閱讀諮詢師、理科智慧家庭暨人類工程學院處長。


  擁有10年以上的實務經驗,在全國各地推廣智慧家庭的觀念與方法,提供包括婚姻家庭、夫妻婆媳、親子教養,以及個人成長認知調整等諮詢和建議。近年除了演講,也透過網路社群與父母分享育兒觀念,並提供兒童行為改變及婚姻諮詢服務。


  她相信,就像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滋養才能長大,家庭也需要呵護和經營,用對方法才能充滿愛與溫暖。著有《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

 

 

目錄

〈推薦序〉愛在智慧花開時 柯澍馨

〈推薦序〉四夠教養觀念重要且貼切,理解、接納孩子的發展,親子關係就會好 蘇雯娟

〈推薦序〉生而養,養而教,做個有愛的父母 謝淵智

〈推薦序〉正確的愛,不但滋養到小孩,更是滋養到自己 林絲草

〈推薦序〉原來只要掌握教養的眉角,就能培養出有溫度且聰明的孩子 廖進隆

〈自序〉讓孩子愛夠、玩夠、情境夠、做事夠,教養一點兒都不難!


第一部 愛夠

1.你給孩子的愛,對了嗎?

2.恰到好處的愛,感受會更強烈

3.父母是「愛的生產者」還是「愛的消費者」?

4.將「我愛你」改成「我需要你」

5.父母給孩子的是「愛」還是「礙」?

6.「愛」與說話的關係

7.說話是一種刺激

8.同理心是愛來的,不是教來的

9.孩子哭的時候,你會如何說話呢?

10.父母有情緒不調教小孩,孩子有情緒父母不說教

11.比較教育=缺愛教育

12.自然教育法vs.人為教育法

13.真實看得見的教育vs.理想的夢幻教育

14.自立的教育vs.保護、干涉的教育

15.悔改的教育vs.說教的教育


第二部 玩夠

1.玩是孩子的生命

2.玩不是浪費時間,玩不只是玩

3.遊戲可以幫助發展幼兒語言

4.遊戲可以發洩過多的體力和精力

5.遊戲可以強化神經反應

6.遊戲可以培養品格

7.遊戲可以幫助智力的發展

8.從遊戲中啟發八大能力

9.遊戲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

10.遊戲中可以發揮的功能及學會的目標

11.遊樂中學會感情是可以被接受的

12.遊戲中學會自我控制及自我指導

13.從遊戲發展智慧與自信

14.在遊戲中學會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15.遊戲給予安全感和無恐懼的情境

16.遊戲中了解真實世界與遊戲世界的不同

17.遊戲中父母不是指導者,是親密的夥伴

18.遊戲中注意當下的體驗,而非過去種種問題

19.遊戲中重視情感交流,而非想法和作法

20.遊戲中敏感的了解、而非解釋回答問題


第三部 情境夠

1.生態環境與家庭情境

2.打造一個有機體的家庭情境

3.想要教養出開朗、活潑、有自信,友善待人的小孩嗎?

4.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是塑造優秀子女的祕訣

5.過去的打罵和現在的打罵有何不同?

6.打罵教育的缺點是什麼?

7.經常被恐嚇的孩子,容易導致個性畏縮

8.你會用書恐嚇小孩嗎?

9.經常被威脅的孩子,較壓抑或情緒衝動

10.習慣接受利誘,會變成以功利為導向

11.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

12.改變家庭氛圍,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13.高要求,低回應──高壓專制型

14.高要求,高回應──開明權威型

15.低要求,高回應──寬容溺愛型

16.低要求,低回應──冷漠忽視型

17.你是教養不一致的類型嗎?

18.十個重要的調教守則


第四部 做事夠

1.讚賞可讓孩子變得更好、更愛做家事

2.跟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好嗎?

3.誰說孩子不願意收玩具?!

4.這樣說,讓孩子喜歡做家事

5.孩子的好,是好在父母對他們的需要

6.不剝奪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能力

7.孩子的自信,來自於會幫忙父母做家事

8.幼兒玩和做事,都是出於好奇心與探究心

9.做事最能幫助腦力開發

10.做事的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11.找到讓孩子願意做家事的動力

12.全家總動員,一起做家事

13.讓孩子養成做家事習慣的方法


總結 滿足六大心理需求的四夠教養

1.生理活動的需求

2.被愛被關懷的需求

3.安全感與歸屬感的需求

4.自信與自尊的需求

5.好奇心的需求

6.成就感的需求


學員心得分享

〈後記〉感恩永遠的恩師

收回

 

詳細資料

ISBN:9789861366944

叢書系列:HAPPY FAMILY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親子教養> 生活教養

 

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失敗,不是放任他獨自面對

2019-10-08 00:00 更新:2019-10-09 15:32


by 曾多聞

俗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當代家長也相信失敗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韌性。但是新書《準備》(暫譯,Prepared)的作者提醒我們:成功需要準備,失敗也需要。



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失敗,不是放任他獨自面對

照片:shutterstock






我們跟「失敗」之間有種複雜的關係:多數人害怕失敗,多數父母害怕孩子失敗。但是我們也知道孩子應該從失敗中學習。我們不該落入直升機家長的陷阱,剝奪孩子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新書《準備》的作者黛安·塔文納(Diane Tavenner)提醒家長,我們也不要淪為放任式家長,因為就算是失敗,也有「正確的失敗方式」。


對,我們都知道要從失敗中學習,但若是「把孩子扔進水裡讓他們自己掙扎」,沒有幫助。從失敗中學習,要在兩個前提下能成立:第一,失敗的人要從這次失敗中學到教訓,並且從中得到動機再試一次。第二,這次失敗不會永久地關上機會大門,換言之失敗者有機會再試一次。


如果失敗沒必要承擔...

塔文納以電玩為例,分享自己對「正確的失敗方式」的體會。她的兒子10歲時,非常喜歡一款叫做「割繩子」(Cut the Rope)的手遊,在這款遊戲中有一隻愛吃糖果的小怪獸,而玩家必須割斷正確的繩子,以使糖果落到小怪獸嘴裡。有一天,塔文納發現兒子以非常快的速度玩著遊戲,她說:「慢點慢點!我跟不上你了!」


「什麼呀,媽?妳就是要這樣玩才能得分啊。」


塔文納觀察了一下,發現兒子只是亂割一通,每次割錯地方,吃不到糖果的小怪獸就露出悲傷的表情。但是兒子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發現與其精準計算,不如瘋狂亂割,割中的機率還比較大,割錯了也不會怎麼樣。因為不必去擔心失敗造成的後果,加上成功的甜頭夠吸引,他樂此不疲地嘗試,直到破關。


相信孩子可以從失敗中成長

兒子13歲時,塔文納又對「正確的失敗方式」有新的體會。當時她和丈夫為了訓練兒子有充分的生活能力,開始教孩子烹飪。他們準備了10款對13歲男生來說合理簡單的食譜,每個星期兒子可以自己從這10款食譜中選擇要學做哪一道菜。


一開始,塔文納就犯了一些錯誤。她在兒子做菜做到一半的時候離開,結果兒子就燒焦東西。她發現兒子不太會用刀,就幫他把食材切好。結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兒子都沒學會用刀。她發現自己要給予兒子合適的指導,但不能過度參與。


輪到兒子煮飯的時候,他們很晚才能吃晚餐,而且廚房亂得要命。兒子會一直問問題,有時候她忍不住接手,但她一接手,兒子就會不高興地離開廚房。


經過檢討,塔文納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規則:當兒子煮飯的時候,她或丈夫一定要在場回答問題。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得做點其他的事,看書啦、上網付帳單啦⋯⋯總之不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兒子身上,更不要接手烹飪工作。就算兒子煮得很難吃,也要吞下去。


漸漸地,兒子能獨立做一頓飯了。塔文納認為,他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

1. 讓孩子承擔失敗的後果,但這個後果必須是孩子能夠承擔的、不會嚴重到令他因此卻步而不敢嘗試。


2. 相信孩子從失敗中成長的能力,並且陪著他失敗,而不是把他扔著自己失敗。


一個方式,塔文納說,就是讓孩子嘗試小失敗,從旁給予反饋與建議。問問題,引導孩子反思他們的失敗,鼓勵他們再度嘗試,問他們這次會做出哪些改變,並希望得到什麼成果。


在課業上,我們也可以採取同樣的方式。讓孩子嘗試小失敗,例如作業上的失敗,然後引導他們從中學習。一個作業搞砸的後果,不輕不重,恰好適合孩子去承擔。比起放任孩子不管,讓他們在重大考試上栽跟頭,從小失敗中逐步學習的效果更好。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