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芬蘭新課綱培養孩子的橫向能力

2014年12月,芬蘭完成7至16歲義務教育的全國核心課程改革規劃,將用未來一年半的時間,交付地方教育主管機構研究,根據這份核心課綱,自主、創意發展新課程。新課綱將在2016年秋天實施,芬蘭教育委員會課綱發展主任哈樂寧(Irmeli Halinen)形容,新課綱是一種結合能力導向與主題導向的教學及學習新模式。
新課綱總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橫向能力由7種能力組成: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
3、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識讀(multi-literacy)
5、數位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並為可持續的未來負責
這7種能力涵蓋知識、技能、價值、態度,也包含能在不同情境使用這些技能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綱的目標,還包含孩子使用這些能力時,願意遵守倫理規範。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473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大人一直盯功課, 都忘了「做人」最重要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639-/

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怎麼吵


Shutterstock
身為老師,也是三個小孩的媽,許雅寧在美國看到老師放手讓小小孩自行「開會」解決爭執,領悟不應該一味叫孩子「不要吵」,吵架反而能學到談判、溝通、協調的重要能力。
「媽媽,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媽媽,我沒有!妹妹亂說!」
「爸爸,姊姊不讓我用她的彩色筆,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們的蛋糕比我大塊!」
如果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這樣子的對話非常常見。

華人父母面對吵架:連坐、誤判、以和為貴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時候要是和妹妹起衝突,得到的回覆總是:「你是姊姊,應該讓妹妹。」是的,「姊姊讓妹妹」天經地義;一次哥哥搶我玩具,我逮到這個「哥哥讓妹妹」的大好機會,興奮地找大人告狀,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居然是:「妳是女生,比較懂事,就讓一下男生吧!」我兩邊都吃不開,真是無言啊!年幼的我只覺得自己好倒楣,由於從小總是被要求忍讓,長大後的我遇到類似情形也常以自認倒楣收場。這種「以和為貴」的解決方式,我總覺得有問題……
但是大人這樣的處理方式很普遍:「家和萬事興」是固有觀念,「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是華人的處事模式;另外,父母在外為了生計奔波一天,回家後要是看到孩子爭吵不休,很少不動怒的。所以遇到孩子爭執,父母不是叫比較好說話的那一方多讓讓之外,就是大動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連坐法一起「教訓教訓,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認真地當起包青天,希望能把如羅生門般謎樣的「兄弟鬩牆」事件釐清,但是哥說哥有理,妹説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父母被搞得頭暈轉向,結果多半「誤判」。被冤枉的孩子覺得爸媽就是偏心,僥倖開脫的孩子覺得父母其實也傻傻搞不懂狀況,下次還可以如法炮製、故施重技。一輪下來,全家都輸了。

見識到「讓孩子開會處理吵架」

2005年我在紐約的聯合國國際學校任教,開學一個月,隔壁班幼稚園的小朋友起衝突了,兩個小朋友為了一支鉛筆鬧得不可開交。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時間排解此事,課也甭上了。
有著棕色捲髮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欖膚色的Ms. E.來自瓜地馬拉,教學經驗豐富,也是兒子的幼稚園老師。那時她正在教室前給圍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唸書,看到兩個孩子吵了起來,笑咪咪地說:「親愛的瑪麗和湯姆,老師看到你們兩個對彼此有意見,意見不合很正常,老師很高興你們有機會可以學習處理爭執,現在請你們兩個到教室後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談妥。」
當時我還是個新老師,新奇地觀望這件事情的發展。兩個圓嘟嘟的五歲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後面,教室後面有一張鋪著紅格子桌布的小圓桌,桌上放置了一個小地球儀,象徵世界公民,地球儀旁邊還放著一隻紙鴿子,象徵和平。
對話開始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這是我爸爸給我的生日禮物。」
湯姆:「我喜歡妳的鉛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我很難過。」
湯姆:「妳的鉛筆很漂亮,我們兩個都很喜歡,我只是想看看妳的鉛筆而已。」
瑪麗:「我們兩個人都同意我的鉛筆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鉛筆,請跟我說,用搶的,鉛筆斷了,我很傷心。」
湯姆:「對不起。」
瑪麗:「這次沒關係了,下次請跟我說。」
湯姆:「好的。」
瑪麗:「還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兩個人手牽手走回地毯區跟老師報告:「解決了!」,Ms.E笑咪咪回應:「好的,歡迎你們回來上課!」
我所預期的老師大動肝火、花長時間干預說教、或是處罰學生的畫面完全沒有出現。在短短的兩分鐘內,孩子學到:表達情緒、同理心、解決問題、道歉、接受道歉和溝通協商。小瑪麗甚至懂得為「自己未來的利益」堆籌碼!

盡量不介入,孩子的事留給孩子

之後我陸續修習了教室經營管理、兒童心理學和多門相關課程,更了解美國老師或是說美國社會對於處理爭執的看法和方法。美國人認為意見不同是人類社會中必然的現象,要做的是學習如何處理,而不是避免。學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給孩子」,老師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是不會介入的。當然,老師平常便會訓練孩子解決紛爭的能力和做法,所以當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國老師平常訓練的成果。這件事情從三、五歲就可以開始。
看到Ms.E的例子,讓我對家中三個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後,我把家中三歲、四歲、五歲的孩子叫來。
我笑咪咪說道:「你們聽好,以後你們吵架,媽媽是不會管的。」
三隻小生物盯著我看,裝可愛也裝傻。
我繼續:「你們要是意見不同,我會把你們請到房間,門關起來,吵完才能出來。」
六隻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著:「媽媽要教你們如何吵架。第一:每個人輪流講自己的看法,在這階段除了說話的人可以發表想法,其他人只能聽,不能開口。第二:說話時,要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第三:開始協商。第四:協商不只是解決當天的爭執,還必須商量以後遇到類似情況的解決之道。第五:誰也不准讓誰,我們家就是要『沒大沒小』,我們也不愛吃梨,也不用『孔融讓梨』,所以,要是三個人沒有達成共識,架不算吵完,繼續吵。第六:吵完後,一起來跟我會報結果。」
接下來,我們一起練習了幾次,孩子雖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樣。
解決紛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他人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子才不會淪為沒有意義的攻防戰;每個人的意見、個性不同,我要孩子「誰也不用讓誰」。比方說,小女兒個性溫和,我反而堅持她據理力爭,不用因「怕媽媽不高興我們吵架」而委屈自己;還有,吵架的最終目的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興奮,想檢收成果。
我把他們三個「請」到另一個房間裡,把門關上,讓他們自己「喬」事情。不用告狀,不用哭訴,媽媽聽不到也不想聽,趁你們吵架時,媽媽要泡壺熱茶,獨自享受下午茶時光,我心中默默期望他們「議事冗長」,這樣我還可以去泡個澡,順便敷敷面膜。

吵架可以愈吵愈好

沒想到,不到幾分鐘,三個小人兒從房間蹦出來,跟我報告「吵架高峰會」結果:「我們講好了,以後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們說,但是不可以玩超過半小時,因為我們也想玩。」
從此之後,孩子練就一身吵架本事,「吵架高峰會」會程愈來愈短,我連吃點心的時間都來不及他們便達成協議了事,速速出關後跟我搶餅乾吃。事實上,幾次之後,他們發現被關在房間吵架很無趣,遠遠不及出來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另外,他們對彼此的「戰術」也愈來愈嫻熟,三兩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綻」,對於彼此的底線也有默契。就這樣,他們從小到大真正開過「吵架高峰會」次數寥寥可數,三個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準備多年的「河東獅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場。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這也是他們學習解決紛爭、與人溝通協調的最佳時機。父母介入,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孩子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會愈弄愈糟,況且由父母處理孩子的告狀,就像「打地鼠」一樣,沒完沒了,到最後累的還是家長,何必呢?讓孩子學習怎麼吵架,父母絕對會輕鬆得多,有時候我還會想,這三個小子怎麼不多吵一會,媽媽的面膜還沒乾哩!

給父母的小分享:

1.教孩子要「沒大沒小」,不用「孔融讓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養談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父母不要剝奪孩子學習這些重要能力的好機會。
4.孩子吵架時,父母眼不見為凈,不要當裁判,離開現場為上策。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大學生養尊處優 生活能力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55425

我們的孩子缺乏基本生活技能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9342

發表日期:2017-09-27

點擊瀏覽數:9402
培養孩子有自信地並受人尊重地立足在這個世界上 
蘇珊是一位在華盛頓州中部醫院工作的急診室醫師,而十九歲的女大學生是她「最不喜歡的病人」。蘇珊善良、有愛心,也是兩個孩子的母和第三個孩子的繼母,他們都還不到十八歲,所以我有點驚訝會在她的話裡聽到如此咬牙切齒的情緒。「一般來說,大學生算是很健康的族群,而且在家裡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當學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跑來掛急診,你會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因為你如果不給她們抗生素,不認同她們真的生病了,她們會非常沮喪,即使她們只是得了小感冒,只需要喝點流質的東西,躺下來休息幾天。」蘇珊繼續描述大學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滴在急診室冰涼的地板上,一邊拿著手機,可能是在對朋友或家人大吐苦水,訴說她們的不幸。「她們根本沒有應付狀況的能力。」蘇珊說。
如果莎耶或艾芙瑞十九歲時在急診室有這種表現,我會感到很羞愧。當然,急診室很可怕、很陌生,通常也是個令人生氣的官僚機構。但是當你身處此地時,最好能為自己說話。時間快轉幾年越過大學,我們的孩子可能會有他們自己的孩子。他們需要能夠保持鎮定,有本事負責地、自信地,並受人尊重地立足在這個世界上。
此外,如果你計畫開車旅行,在路邊抛錨就是生活中的現實。 
我跟全國各地的父母談過,他們曾語帶驚訝地說了一些事,例如:「我的孩子是個高三學生,卻不知道如何搭地鐵。」「如果我帶我家的青少年到城裡,然後說:『你自己找路回家,』他們會急得哭出來。」「我的孩子從來沒學過煮飯,因為她每天晚上都得寫功課。」「我最大的恐懼是女兒再過一年半要上大學了,我不知道她早上要怎麼起床。」最後這一位母親又補充道,她告訴女兒:「妳得自己做早餐。」女兒問為什麼,她則回答:「我需要知道,妳知道該怎麼做。」這就是我的重點。我們需要知道,他們知道該怎麼做。
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沒有人能給另一個人生活技能。我們每個人都要藉由在生活中親手實作,靠自己來獲得這些技能。當我們還沒讓孩子、還有自己,為遲早會來臨、孩子不得不自力更生的那一天做好準備,這對我們雙方都是一份殘酷的領悟。沒錯,在緊湊的生活節奏中,有諸多似乎能確保孩子成功的必行事項,我們很難看出要如何挪用空間和時間,來提供生活技能的課程,但我們還是必須這麼做。當孩子——儘管已超過法定年齡,他們通常還是很像孩子——搬出家裡,上了大學或進入職場,我們真的會希望他們在陽光明媚的人行道上徬徨失措,不知道怎麼把貨運箱子搬進屋裡,而唯一想到的就是打電話給我們,知道我們能替他們想辦法嗎?這種解決方案是可以長此以往持續下去的嗎?

只會打電話向父母求救,就等於毫無生活技能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十八歲時,能夠試著在世界上立足,沒有手機這條臍帶做為他們因應各種狀況的最佳解決方案,他們將需要一套基本的生活技能。根據我擔任新生主任時的觀察,以及全國各地家長和教育專家的建議,以下列舉了一些孩子在上大學之前需要具備的實際處事能力。此外,我也列出了當前父母阻礙孩子用自己雙腳站起來的那些「拐杖」:
1.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與真實世界裡的陌生人交談——教師、主任、輔導員、房東、店員、人力資源經理、同事、銀行櫃員、醫療保健人員、公車司機、技師。
拐杖:我們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而不是教導他們如何從大多數的好人中辨別出壞人的微妙技巧。結果在孩子真正有需要時,也不知道該如何以有禮的態度與眼神的接觸,向陌生人尋求協助、指引或方向。

2.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找到他的道路與方向——前往校園、暑期實習所在的城鎮,或者在國外工作、學習的城市。
拐杖:我們都要開車或陪伴孩子到每個地方,即使是他們自己可以藉由公車、自行車或雙腳到達的地方;因此,孩子不知道從這裡到那裡的路線,要如何安排交通工具、解決混亂狀況,什麼時候該為汽車加油、如何加油,或怎麼制定與執行交通計畫。

3.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任務、工作量和期限。
拐杖:我們提醒孩子家庭作業什麼時候要交、要做,有時還幫他們寫,甚至直接代勞;因此,孩子不知道如何安排優先順序、管理工作量,或是若未定期提醒,就無法在截止日期前完成。

4.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對家事做出貢獻。
拐杖:我們不要求孩子幫忙很多家事,因為照表操課的童年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之餘,每天的時間已所剩無幾;因此,孩子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需要、尊重他人的需要,或者為團體福祉付出他們應盡的心力。

5.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處理人際問題。
拐杖:我們介入為孩子解決誤會、平撫傷痛的感覺;因此,若沒有我們的干預,孩子就不知道如何應付和解決衝突。

6.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因應各種起伏——包括課程、工作量、大學程度的學業與工作、競爭壓力、難纏的老師、老闆,和其他人。
拐杖:當事情變得困難,我們就插手幫忙完成任務、延長期限、和大人對話;因此,孩子不知道在正常的人生過程中,事情不會永遠如他們所願,而且就算不如所願,他們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

7.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賺錢、並且管好錢。
拐杖:孩子沒有兼差的工作;他們從我們這裡拿到零用錢,買到任何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因此,孩子沒有發展出完成任務的責任感、無法讓不是天生就會愛他們的老闆加以信賴,也不懂得珍惜物品的價值,以及如何管理金錢。

8. 十八歲的人必須有能力冒險。
拐杖:我們已為他們鋪展整個人生的路徑,避開一切陷阱、防堵所有絆腳石;因此,孩子們沒有培養出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智慧,不知道成功只會來自嘗試、失敗與再次嘗試(亦即「恆毅力」)以及挺過批評(亦即「韌性」),這些都是來自狀況異常時設法加以解決所獲得的歷練。

記住:孩子必須有能力完成以上這一切,而不必打電話向父母求助。如果他們只會打電話問我們該怎麼做,就等於毫無生活技能。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本文摘自《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方舟出版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情緒界線》: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不被同儕壓力擊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被同儕壓力壓垮,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敢夢敢活,那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就是做父母的首要任務。
文:賴宇凡
這樣做,孩子就不會被同儕壓力擊倒
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
小魏和小趙是同期進公司的,由於受訓時就認識,感情一直很好,每天中午都一起吃飯,偶爾週末還會一起出遊。最近開例會時,老闆總是稱讚小魏做事情很仔細,老闆還說要大家跟小魏多學習。小魏沒想到,帶著大家對他酸言酸語的人竟會是小趙。小魏與小趙合作案子時如果意見不合,小趙就會說:「這公司又不是你家開的,你那麼認真幹嘛啦!就那麼愛討老闆歡心哦!」中午吃飯時,小趙開始找藉口跟別的同事一起出去吃,小魏知道他們吃飯時一定都在講他的閒話。
小魏經歷的,就是職場上的同儕壓力。同儕壓力來自於一個團體對一個跟大家不一樣的人施壓,那個不一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個性、性向、做事的投入程度等。那個恐懼,就好似一眼望去一群斑馬裡,突然有一隻是紅條紋,那隻紅條紋的斑馬就很容易被老虎看上,變成被攻擊、被獵殺的目標。一個沒有內在權威的人,常會被同儕壓力擊垮,進而改變了自己,只為了跟大家一樣。因此,被同儕壓力擊倒的人,不只是沒有內在權威,他還可能會失去自己、否定自己。為了跟大家一樣,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改變了原來的自己,外在的壓力,現在轉化為內在的壓力。因為身體知道我們在假裝,如果這個內在壓力不釋放,人最終一定會生病。
小魏是一個有內在權威的人,他不想因為同儕壓力而改變自己,他就是一個認真、為公司著想的人,他要做什麼樣的人,不需要別人核准,他的滿足來自於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得到他人的認可。因此,小魏還是一樣認真、做事時還是為公司著想。老闆看小魏常一個人在辦公室吃飯,就開始邀他一起吃午餐,最後就把小魏升到總經理一職。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動物只有小腦、只有潛意識,動物的生命最高目的,就是生存。但是,人不一樣,人有大腦、有意識,所以我們生命的最高目的,並不只是生存,還有各自希望實現的夢想、過自己覺得美好的生活。每個人的夢想和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樣,所以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過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必須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勇氣。而這個勇氣,不可能一夜就能得到,而是長久培養內在權威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被同儕壓力壓垮,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敢夢敢活,那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就是做父母的首要任務。
給成人子女的話
父母、老師和老闆常會使用同儕壓力來管理孩子或下屬,其實是在挑動你那個害怕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恐懼。做父母的可能會說:「你看,你姊姊給了我這麼大一個紅包耶。」老師可能會說:「你知道你同學都考得比你高分嗎?」或者老闆會說:「別人都加班到這麼晚才走耶!」但是,你如果了解這是很多人管理的技倆,如果你知道你是誰,不需要他人核准,那這個恐懼就無法被挑動,這個壓力,就不會成為你的負擔。
諮商小案例:
我們從孩子很小就教他們怎麼管理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她倆到學校跟老師相處,大多沒有大問題,跟老師的關係總是很和平。有一天學校發成績單,女兒得了比同學高的分數,同學跟她說:「哼!那還不是因為你是老師的寵物!」(Teacher's Pet:意即乖乖聽老師的話,所以受到老師喜歡的人)我正在揣測女兒會怎麼回應,她就說:「我跟她說,你怎知老師不是我的寵物呢!」(How do you know teachers are not my pets?)這就是一個有內在權威孩子所擁有的態度,她不需要跟別人一樣,她是誰無須她人核准。
選選看:肯定自己的感覺
1、
一年一度的家族出遊,孩子跟一大群表兄弟姊妹一起去吃冰淇淋,沒想到,十個人裡面,九個都選巧克力,孩子卻選了檸檬冰沙,就有人說:「檸檬酸死了,有什麼好吃的!」另外有人回:「我覺得巧克力最好吃了,吃甜點就是要吃巧克力!」大家七嘴八舌的講,孩子最後跟爸媽說他不知自己該不該選檸檬冰沙。
  • 爸媽該怎麼辦?
Ⓐ把所有的孩子都罵一頓,要他們不可以霸凌孩子。
Ⓑ告訴孩子:別人喜歡什麼,是別人的事;他喜歡什麼,是他的事。他喜歡什麼,不需要得到別人的核准或認同,他才可以喜歡。
Ⓒ教孩子去跟大家說:「你們只會點巧克力,一點創意也沒有。」
  • 解答❶ 父母應該:
X Ⓐ把所有的孩子都罵一頓,要他們不可以霸凌孩子。
大家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如果孩子覺得別人越了他的界,那家長應該要教他怎麼守衛自己的界線。做父母的今天代替孩子守衛自己,他明天還是不懂得怎麼做這件事。
〇 Ⓑ告訴孩子:別人喜歡什麼,是別人的事;他喜歡什麼,是他的事。他喜歡什麼,不需要得到別人的核准或認同,他才可以喜歡。

人會在跟別人不一樣時感到害怕,是求生本能的啟動。就像斑馬想要混入斑馬群中,不被其他動物相中被獵一樣。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人不只有生存的需求,我們還有實現自我的需求。而我們如果只敢跟別人一樣,是不可能實現自我的。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喜歡的不是巧克力冰淇淋,而是檸檬冰沙,那他只有吃到檸檬冰沙才可能滿足快樂。所以,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界線,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別人有別人的界線,他們喜歡什麼就是他們的事。孩子有自己的界線,那麼了解自己喜歡什麼,追求自己喜歡什麼,就是孩子的責任。他不需要跟別人一樣才能快樂,但他做自己一定會很快樂。
X Ⓒ教孩子去跟大家說:「你們只會點巧克力,一點創意也沒有。」
孩子這樣做,就越界了,因為他這樣說就是在貶低別人喜歡的東西。遇到因為自己跟大家不同,求生本能啟動時,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改變自己混入人群,跟大家一樣。有些人則是去改變他人,希望大家變得跟自己一樣。當我們去改變他人時,就是越界。越這個界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別人喜歡什麼,根本不會影響自己喜歡什麼。現在只是看你有沒有勇氣,去擁抱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那個部分而已。
2、
學校要分組了,同學們都選理科,大家都說念理科錢賺的比較多。孩子喜歡畫畫和寫作,不喜歡數學,卻不知道要不要跟著大家選理科。孩子一邊哭一邊跟爸媽說:「要是我以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要是我以後養不活自己怎麼辦?」
  • 爸媽該怎麼做?
Ⓐ為了怕孩子未來生活不穩定,勸孩子跟著大家一起選理科。
Ⓑ把理科哪裡不好、文科哪裡好告訴孩子,讓她別怕。
Ⓒ提供一些理科和文科各領域的職業現況、或讓她自己去研究這些領域的現況。勸她聆聽和肯定自己的感覺,因為只有相信自己,才可能走對的路。只有選擇了自己有天分的事,才可能發光發熱。
  • 解答❷ 父母應該:
X Ⓐ為了怕孩子未來生活不穩定,勸孩子跟著大家一起選理科。
每一個人界線內的事,不管他人怎麼壓迫都無法改變。除此之外,很多我們界線內的事,像情緒、像喜好,其實連我們自己也無法改變。就好像別人惹你,你會生氣。雖然你能控制你要如何表達,但是,這個氣來不來,不是你能控制的。就好像一個人愛吃辣的,他無法控制這種喜好。就好像我們到底會愛上誰,這個我們根本無法控制。這些事情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我們能選擇的。
所以,孩子背叛自己的界線混進斑馬群中,就失去了自我實現的可能,那他就是拿快樂換溫飽。如果,孩子無法抵擋自我實現的渴望,往後想要再追求自己想要的,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X Ⓑ把理科哪裡不好、文科哪裡好告訴孩子,讓她別怕。
這樣做,跟那些勸孩子選理科的父母是一樣的。父母往往怕孩子不聆聽自己的聲音,就扭曲了現況,希望引導孩子做他應該做的決定。其實,孩子想要什麼,他也正在尋找。父母只要介入,就可能阻礙孩子的視線。孩子到底是誰,只有他能找到。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環境和現況,去感受和抉擇。
〇 Ⓒ提供一些理科和文科各領域的職業現況、或讓她自己去研究這些領域的現況。勸她聆聽、肯定自己的感覺,因為只有相信自己,才可能走對的路。只有選擇了自己有天份的事,才可能發光發熱。
孩子喜歡什麼、孩子界線內的事情,不是不會變的。所以,父母唯一能做的並不是左右他界線內的事情,而是拓展他的視野。提供孩子不同的資訊、讓孩子看到環境裡不同的面向,這樣,他的感受才可能準確。不管孩子今天要做的選擇是什麼—愛情婚姻、工作事業、財務投資—都只有他可能知道他的需求,只有他認真感受和聆聽,他才可能知道什麼能讓他滿足。也就是說,什麼才是好日子,只有他有答案。因此,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要教孩子聆聽自己的感覺、肯定自己的感覺,最後相信自己,這樣才可能走對路。

3、
孩子是樂隊指揮,行進樂隊是一項課外活動,這個活動裡的孩子花很多時間參與,卻沒有分數。有一次樂隊出賽,大家表現得不是很好,作為指揮的孩子傷心的哭了。同學跟孩子說:「為什麼你要那麼在乎?這又沒有分數可以拿!」孩子回家問父母:「為什麼大家都不在乎?」
  • 爸媽該怎麼做?
Ⓐ告訴孩子,同隊同學不在乎是不對的。
Ⓑ上樂隊臉書去把樂隊裡的人都罵一頓。
Ⓒ告訴孩子,她在乎什麼,不需要他人核准或認可。
  • 解答❸ 父母應該:
X Ⓐ告訴孩子,同隊同學不在乎是不對的。
同學在乎什麼,是同學界線內的事,並不能說同學要的跟孩子不一樣,同學就是錯的。
X Ⓑ上樂隊臉書去把樂隊裡的人都罵一頓。
樂隊的指揮不是父母,是孩子。父母如果代孩子去樂隊講別人,就越界了。不但樂隊裡其他的人會有情緒,孩子也一定會有情緒。所以這樣做,只會吃力不討好。
〇 Ⓒ告訴孩子,她在乎什麼,不需要他人核准或認可。
這個故事裡的樂隊指揮,其實是我的大女兒。她那天哭著問我們「為什麼大家不在乎」時,我其實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衝動去質問大家,「你們為什麼都不在乎呢?你們為什麼不認真一點呢?」但我知道,這樣做除了越界外,於事無補。我們很清楚,這個樂隊比賽,只是她未來生命的演習而已。這次比賽,最寶貴的課題並不是名次,而是女兒要學會,有時我們用生命追求的事情,別人不一定有興趣、不一定在乎。畢竟,我們都有自己的界線,而他人的界線,是她必須尊重的。至於她自己界線內的一切,別人也只有尊重的份。她在不在乎,不需要任何人核准、不需要別人認可。
諮商小案例:
不管我們是不是有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進入青少年時間,那個他們正在認識自己、體內化學出現大型變化,人生視野產生巨變時,孩子總是會有懷疑自己的時候。孩子會把自己跟別人比,會覺得自己就是沒有別人聰明、沒有別人漂亮、沒有別人瘦。我的大女兒在經歷這個變化時,她有很多痛苦的情緒,做心理諮商師的我,只想幫她找到方法移除這些情緒。我不知講了多少次:「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較。」但我愈用力,她就愈痛苦,衝撞就愈多。我在想,那時她是在擋我介入她的界線,她那時覺得最快的防衛方法,就是傷害我。但是,由於我的目標是移除她的痛苦,所以在衝撞中,女兒對我造成的傷害,我卻不曾溝通處理過。
等到她妹妹正在經歷同樣的成長痛苦時,她把自己擋在我和她妹中間,我很驚訝大女兒似乎是下定決心要跟我搏鬥。在那一次的衝撞裡,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完全清醒了:「難道你就不能讓我們痛苦嗎?難道你不能把痛苦的權利還給我們嗎?不是你說要尊重我們的情緒嗎?媽媽,我們在這個時候就是會懷疑自己、就是會迷失自己,因為我們還不認識自己呀。你知道你們對我們的完全相信,在這個時候有多可怕嗎?我們多害怕會讓你們失望?」我懂了,孩子只需要陪伴,她們不需要我們為她們移除痛苦。那天,我把我被傷害的感覺,也老實的跟她們說了,那一天,我們流的眼淚感覺像排毒。我們互相道歉,然後互相接納。我跟妹妹說:「我知道,現在這個時候,你就是會覺得自己不如人,這個感受我們尊重,也只能陪伴你度過。但是,我們打從心底相信你們倆的這個信念,請你們尊重。我們覺得你們不比任何人差的感覺,也請你們讓我們保有。」
妹妹還沒度過這個時期,但她的這段路不會走得像姊姊那樣顛簸。父母的最大弱點就是孩子的痛,有了孩子的接納,我想這次我和先生會勇敢很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如何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家庭運轉必備能力

問題不在雙不雙薪,而是適不適合彼此,能不能用這個任務分配把事情處理好,這些全部都很重要!貶低它們的都被帶風向的蠢蛋或垃圾!一個家庭要運轉起來任務一大堆,重複性的事務非常消耗耐力非常累人:採買、打掃(包括沖刷浴室洗手檯/置物架/地板/馬桶、掃拖地和倒垃圾)、洗滌這三大項只要缺一項家庭就直接停擺,沒東西吃、沒傢俱日用品可用、衣物髒臭堆積如山、發霉/泡水到臭掉沒衣物可穿、房間衣物亂丟/日用品散亂/灰塵油漬堆積長蟲/長細菌、廁所/洗碗槽長霉,食物/垃圾殘渣堆積長蟲發霉臭、被單床單枕套都是菌人生病長褥瘡臉過敏,育兒(如果有小孩)、烹飪缺一項生活成本就直線上漲,缺規劃家庭藍圖、家庭醫護、(自我)情緒照顧/心諮能力家庭生活水準會很危險,人際能力太低不認識鄰居/朋友少,全家燒炭機率暴漲,賺錢能力太差收入不到地區每人最低生活費也會很難過。但一個人的技能點有限,兩個都點一模一樣的技能點剩下的領域誰負責,督工自己多少懂一點才有用呀⋯⋯
個人的主副修可以混搭,有強有弱,兩個人的強項可以互補也行⋯⋯其中一個要亂點不是不行,那就要至少有一個人是全方位全修而且都在及格線以上這種超高標準🤕

烹飪就是學採買、抓調味料比例、醃/淋醬/滷水調制法、殺雞鴨魚豬法、備料(刀功、醃食材)/食材加工法(煎煮炒炸蒸烤)、擺盤頭
家常菜、粥類是健康便宜美味的優秀餐點,是人民累積的智慧!

比起只關在室內,掌握在外趴趴走的能力更重要:1. 熟悉各時段在外跑的族群和街道的週邊環境 2.熟悉搬運各種貨的方法和技巧 3. 培養一定體能耐力 
因為除了非蹲辦公室底層的高級白領可以負擔長期外食外送,大部分人還是要往外跑採買,這時體能和對人、街道的熟悉度就可以派上用場,長期而言絕對比多背幾個單字重要實用,也熟悉目標室內環境和其中的人會更好


自理/生活能力(洗滌 烹飪 打掃 採買 簡易居家&汽機車修繕) 
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情緒照顧能力/衝突處理能力/人際能力 
優先順序規劃力/時間估算分配力/預算控制能力(記帳、評估設定預算) 
賺錢能力 
育兒能力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十二年國教》國中生的五大關鍵能力

陳怡安攝(天下資料)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能力。這一代的青少年,最需要培養哪些關鍵能力,才能在全球競爭的時代裡,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

當台灣的國中生正在考場揮汗應戰,面臨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地球的另一端,年齡跟他們相仿的美國十三歲少年喬丹.羅梅正登上珠穆朗瑪峰,創下最小年紀攀登全世界最高峰的新紀錄。喬丹來自美國加州大熊市,據說他學校走廊裡掛著一幅全球七大洲七座最高峰的畫,激起喬丹攀登這七座高峰的雄心壯志。
同樣是十三歲,台灣的國中生,是否曾經想過,世界上其他跟他們同年齡的孩子,都在學些什麼、想些什麼?身處在跟父母大不相同的環境裡,這一代的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是什麼?
綜合專家學者建議與國際趨勢,答案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國中三年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最需要、也最有利於發展哪些能力?二、現在的國中生將面臨什麼樣的工作趨勢,哪些能力在未來對他們最有幫助?
從身心發展的條件來看,青春期可以說是生命的第二次誕生。除了兩性特徵的發展、身體、外貌的逐漸成熟、長大之外,大腦的前額葉也正在成長。被稱為「總裁腦」的前額葉皮質,掌管計畫、評估、排序、決策、管理情緒衝動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青春期到成人階段,前額葉的變化最大,如果懂得善用大腦用進廢退的特性,趁著青春期大量鍛鍊前額葉,這部分的功能就會愈強。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國中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具象的思考,慢慢發展出抽象思考的能力。基於這樣的生理條件,國中階段是最適合也最需要:
探索自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日本作家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這本書裡提到,十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正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他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而且合適的工作,並以此維生」的人,以及不是那樣的人。然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以及自己的才能在哪裡呢?村上龍覺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好奇心。一旦失去好奇心,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唐光華,長期從事教改運動,教導過不同類型的青少年。從他親身的經驗中發現,十三歲~十六歲是人格發展很神奇的階段,孩子需要最大的自由,以向內和向外探索發展,這樣的探索若延宕到大學,可能太晚或無力尋找。
他建議國中生應該多透過嘗試來了解自己。例如,透過交朋友、看小說、玩樂器……,父母、老師都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我。
生涯的規劃與探索
正如村上龍所說的,「工作與職業是通往現實世界的窗口」,十三歲的孩子會對寬廣的世界感到不安與迷惘。藉由對未來生涯的探索與規劃,能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成大醫學行為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提醒,大多數人以為青少年的生涯規劃,就是去診斷要念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這會讓人覺得很機械化,生命好像只是一個工具。其實應該透過豐富的課程規劃、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去感受他自己與生俱來的條件。透過體驗、學習,慢慢去感覺自我是什麼,具有什麼能力,我希望做些什麼、我該怎麼去調整、學習,以實踐自己的夢想。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出,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知己,在於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人格特質。
知彼,在於了解職業世界的需求。學校可以透過參訪,幫助學生接觸各行各業。學生也可以透過大量閱讀、與他人對談等,了解各職業的內涵。
就如同日本終身雇用制度已經崩解的事實,在台灣,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也讓愈來愈多的人覺醒,「用功念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著成功人生」的這個階梯,早已經不存在。雖然仍有許多老師與父母不斷灌輸孩子這樣的想法,但世界已經改變了。現在正處於工作方式與就業形態轉變的時期,世界趨勢的改變使得工作內容更多元,需要的能力也不同了。
趨勢專家丹尼爾.品克所著《未來正在等待的人才》,指出了全球工作趨勢重要的轉變:「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
從這樣的變化來看,現在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包括:
玩的能力
今年二十五歲在奧美公關工作的楊開翔,國中時代歷經第一次教改洗禮,就讀不考聯考的國中自學班。雖然求學歷程跌跌撞撞,但這些豐富的經歷,最後都變成他自信的來源(見《搶救國中生》一五四頁)。他在職場上觀察到:「很會玩+會念一點書」的人,所擁有的機會與競爭力,已經慢慢超過「只會念書的人」。「現在這個時代,玩,代表了,你對事情能不能跳脫框框,能不能發展自己的想法,」楊開翔說。
暢銷作家侯文詠在他的新書《不乖》中也寫到,「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侯文詠所謂的「不乖」,不是不聽話,而是當別人給你一樣東西時,你會去思考、判斷,然後做決定,並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這其實是一種創造力,一種思考的能力(見《搶救國中生》一四六頁)。
玩的能力,代表的是一種探索、思考、能夠打破框框、創新、整合、熱情主動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正是逐漸走向高感性時代,需求最高的能力。
連結他人的能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K. Rowling)曾以「失敗的益處與想像力的重要」為主題,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中發表演講。羅琳告訴即將畢業的哈佛學生:「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而想像力,才是發揮自己一身法力的泉源。」
羅琳所說的想像力不是創新、發明的想像力,而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甚至是想像出我們完全沒經歷過的處境、遭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說是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它包含了同理心,也包含了能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作家侯文詠認為,現在很多人從經濟、產業的角度鼓吹人文素養,認為人文、美學可以提升競爭力。但人文真正的力量,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且連結自己與他人。
透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戲劇、舞蹈……,這些人文的接觸,我們可以與人類共同的經驗連結,得到更多的感動與智慧,並把自己的體會傳達出去,與他人連結。
面對逆境、失敗的能力
兩個女兒正在讀國中的荒野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領悟到,當大人不斷增強孩子的競爭力時,其實孩子比輸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就算在台灣最好了,跟全球比起來,又怎樣?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裡,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比輸了、他很平庸、他不如人家,但是他還是可以過一個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李偉文提出這樣的反省。
就如羅琳演講所說:「從失敗中學到的智慧、堅強,會增強你未來生存的能力。」
在台灣強調競爭比較的國中教育階段,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逆境、面對失敗的能力。帶領孩子如何看待失敗,如何從失敗經驗中學習,擁有不怕失敗的態度,才能在全球競爭的時代裡,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
拉大視野,以長遠的角度思考生命的發展,便能夠清楚的看到,十三歲的孩子,擁有多麼大的潛能與機會,能不能帶領孩子看到這些,是父母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