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孩子的適應能力,影響孩子的未來!

為何寶貝老是在家一個樣,出外另一個樣呢?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https://www.leaderkid.com.tw/product/%E8%B7%9F%E8%91%97%E7%8E%8B%E5%AE%8F%E5%93%B2%EF%BC%8C%E6%97%A9%E6%9C%9F%E6%95%99%E8%82%B2so-easy%EF%BC%81%EF%BC%9A0%EF%BD%9E3%E6%AD%B2baby%E8%81%B0%E6%98%8E%E5%B8%B6%E7%9A%8484%E5%80%8B%E6%8A%80/
難得的同學會,結果孩子一進餐廳就一直哭,要人抱!
在家很聒噪,嘰哩瓜啦一直講,在外怎樣就是不肯叫人!
不是都說小孩都喜歡跟小孩玩嗎?怎麼我家小孩,每次其他孩子一靠近就閃得遠遠的!?
其實這都是和孩子的適應能力有關,這是屬於孩子的九大氣質之一,網路上常有人說,「多帶孩子出去到處玩樂,就是增加孩子適應力的最好方法!」,我想這背後應該要有些但書的,但怎麼做呢?
首先要了解你自己和孩子的適應力到底屬於何者?就會有不同的教養策略!
當高適應力媽媽 VS 高適應力寶貝
真的該恭喜這類組合的爸媽,孩子相當「出得廳堂」唷!我之前還遇到來參與活動的媽媽,曾獨自帶著一歲孩子環島、夜宿海生館,孩子就我們的觀察,正是適應能力相當好的,但高適應力的孩子不代表爸爸媽媽就可以完全隨自己的心意帶唷!畢竟孩子還小,有些規範、規律、尊重的養成是相當重要的!以下細節您仍須注意:
  • 孩子就跟你一樣能夠嘗試新的狀況與變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對環境中的調整感到措手不及。但在發生改變時,還是要跟孩子說明,這也是一種尊重或同理心的培養,孩子需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適應這麼好的!
  • 你們在活動與時間的調整表現得很好,可以繼續享受每天不一樣的活動。但建議每天花五到十分鐘共同回憶今天的精采日記,有助於孩子訊息整理與因果關聯的判斷能力。
  • 多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變化。建立生活常規對孩子是有益的,每天最好保持規律作息,像是吃飯、小憩、睡覺的時間等。
當高適應力媽媽 VS 低適應力寶貝
這類組合的爸爸媽媽和孩子是不同陣線!爸爸媽媽需要有相當好的同理心,才能增進孩子的適應能力,在外、對內的表現才能一致。
  • 要介紹新事物給孩子時,要慢慢地來最好也能先利用圖片(網路是很方便的工具)、繪本來做預告,例如想像一下新的事物就像是進游泳池一樣,腳趾先沾一下水,再泡一下腳,最後才是身體下水。如果你知道孩子應該就是很害怕,那麼第一次建議你多找些朋友或同儕,尤其是哥哥姊姊,孩子看到其他孩子都玩得很開心時,嘗試的意願可是會大增的。
  • 跟孩子說你感受到他/她的感覺是什麼,這不只是教孩子說話,還可以安撫孩子。
  • 到陌生情境,多抱抱孩子,不要一昧的督促孩子,「趕快去玩呀!你看其他小孩都在玩。」心思細膩些,站在孩子的立場解釋情境更重要,例如「你看那個小哥哥只是要煮菜菜啦!他把菜菜都倒進鍋子囉,啊!他的洋蔥掉了沒發現耶,我們去幫他撿起來還給他吧!」
  • 要增加孩子的適應,成功經驗很重要,會建議找固定玩伴開始,這類氣質的爸爸媽媽,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己很容易交朋友,看到爸爸媽媽如此,孩子也會很容易放下戒心的,因為是固定玩伴,熟識了,你也方便介入指引,例如「輪流或一起玩等」,更容易創造成功經驗。
  • 教孩子打招呼和應有的禮貌。”該跟玩具說bye-bye了喔”,可先藉由非生物體練習「掰掰」和「對不起」,例如「喔喔!你把玩具摔在地上,他好痛耶!你應該跟他道歉。」,再逐漸拓及大人(尤其家人),和不熟悉的人。
  • 盡量維持正常或可預測的日常生活規律,如此孩子的情緒會很好唷。


當低適應力媽媽 VS 高適應力寶貝
這類的組合最怕就是保護過度,惹得孩子很多情緒,其實適應不好的是你不是他呀!他不需要用眼睛觀察環境很久,其實他是迫不及待利用各種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呀!你可以這樣做……。
  • 讓孩子可以藉著走、爬、觸摸及聞去探索新的環境。只要確定他/他是安全的,不要過度擔心會弄髒,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擔心東西都放嘴巴?小撇步,讓孩子吃飽一點,再放牛吃草,這樣的情況會少些唷!
  • 多提供孩子體驗不同的經驗(活動、觸感、光線、聲音),來強化甚至滿足他/她的好奇心。
  • 你想宅在家裡,但他本質可能是「不安於室」的,所以可以好好規劃一下你們每日的外出行程和地點,例如能好好坐下喝個飲料,孩子又有地方跑的小公園,你看得到孩子也能盡情解放。
  • 因為這類媽媽可能比較謹慎,而孩子感覺上就很粗線條或大而化之,因此媽媽可能會老覺得孩子「憨膽」,但其實孩子如此大方也是優點唷!當孩子作出好的表現,記得要稱讚他/她。
當低適應力媽媽 VS 低適應力寶貝
這類的爸爸媽媽應該很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慢熟」才是,但最怕的是,因為孩子的焦慮反應,對家長而言也是環境中的變動因子,只要孩子失控,家長也就跟著慌亂不知如何是好了,這樣的慌亂緊張情緒又會再影響孩子,惡性循環下去……。你可以這麼做:
  • 用你的經驗慢慢地教導孩子新的人與轉變,並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做準備。在接觸新事物時,不要操之過急。
  • 充分預告,利用照片、繪本,甚至是過去玩得愉快的影片,所以利用手機或相機記錄每次的經驗就顯得相當重要,尤其玩得很開心的部分。
  • 當你必須做你不是很喜歡的事時,可以告訴他你的不安與緊張,並告訴孩子你是怎麼克服的。
  • 告訴孩子你對事物的感受,這可以幫助他/她了解對自己與其他事物感受
  • 你的態度很重要,表現的越泰然,孩子也越能被你的情緒所渲染,當孩子失控時,別想太多,就是抱抱孩子,先避開人群遠觀,並好好解釋現在發生的事,最重要的事,別逼孩子立刻要和人打招呼或互動,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其實當大家眼光不在他們身上時,他們反而很快就能與他人互動囉!
最後,提一種家有上學孩子媽媽的心聲:”去學校接孩子的時候,老師都說,孩子在學校很乖,都很配合”。聽了快傻眼了,因為在家就要被餵飯,東西也不收…。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在學校總是得適應群體,不想跟不上,不想成為被老師總點名的那一個,孩子也是有自尊和榮譽感的,所以,他會勉強自己跟上,壓抑自己的情緒,學校無法抒發,當然在家就要發洩變成噴火龍啦!從小就當少爺公主,怎麼可能一夕之間就變呢?有爸媽在,當然還是想念當少爺公主的生活呀!這種習慣是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改變的。要避免或預防這種事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從小便要開始逐步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凡事做好,讓孩子承受一些自然的懲罰,例如時間到了就是要出門,而不是一等再等,因為記住,團體生活時也是不等人的唷!
至於,另一種比較小的孩子,帶出門,亂七八增,黏人討抱不叫人,在家就生龍活虎當老大,或者凡事都依賴一個人,例如都只要媽媽做,這很多時後就是安全感的問題,或者是說他覺得只有家人懂我,甚至只有媽媽懂我,所以我感對媽媽如此,在外,我無法分辨其他人的動作意圖是甚麼,太多的未知,所以就變得相當畏縮,這類的孩子,在教養上就相當建議從小加強心智解讀的能力了。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媒體渲染升學主義,本身因原生家庭缺資源不懂的家長在媒體帶起的社會氛圍壓力下養出十幾年、二十幾年來不曾自己上市場買菜、挑食材的「菁英」,這些人也許有書面、專業知識,卻被告知「你不用知道菜價一把多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要很會賺錢,會做人就好」,被媒體騙,缺乏見識、沒有生活能力,缺乏生活經驗,過度依賴網路和狹隘人際圈,大量這樣的人被養成足不出戶,乖巧(在此為貶義,同義於缺乏智慧和見識)有餘,卻幾乎前半生都被關在學校的封閉系統中,也許沒有發展出應對現實挫折的心理能力(現實經歷過的正向經驗、人際互動),因此難以將專業跟現實生活結合,缺乏相關現實生活經驗,何來結合?也容易被現實挫折壓垮(憂鬱、過度內向、自殺、其他),後果就是社會共業。

他們之中極少數人如果很會賺錢,在大家族內卡到位(身邊圍繞一群很會照顧人或很「厲害」的人)或很有領導才能,可以服人、把生活瑣事完全配給其他可靠或可信賴的人辦理,這方面還好一點,但,金字塔法則,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仍必須自己經手、處理、監管這些事,監管的意思是,要懂才不會被玩!多少懂一點也很好,自己去做,從基層做起才懂體諒這職位上的人的辛苦,做一做遇不懂的就問信賴的人,通常是長輩或者去查,不懂就是被商家、公司任意宰割的份,肥了黑心店家,苦了消費者。

心理能力部分,現代而言傳統社會崩解中,小家庭興起,社會混亂,因此只能靠宗教⋯⋯多積陰德、結善緣,現實最美好的東西都是不要錢的!錢買不到!情和義,值千金!宗教的智慧(解脫生死)和俗世的智慧(方便法)都可學習,讀一讀這方面的書有幫助。遇到困難、不舒服,不要忍、不要忍、不要忍,找心衛中心、心理諮商、協談。

最可憐的是缺乏生活能力、不被同理、寬恕、沒有愛、不被需要、被排除在外、沒有安慰,行在世上無人分擔擔子。善良而無見識同於惡。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別再稱讚孩子聰明了!父母必學的讚美鼓勵話術






不是有決心就一定能做得到,對天生不擅唸書的孩子,身心健康快樂,人際能力強,能養活自己就好。
不管會不會唸書的孩子,「好還要更好」將使他們追逐永遠達不到的標準,甚至使他們自殺,《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唸到英國牛津、導演電影的Alasdaire Clayre自殺了。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國王,當國王也不一定快樂,瘋掉的、被殺的也有。中國君王除了開國第一代有軍權的以外,實權大部分時間都在幕僚策士(所謂宦官、外戚、內朝重臣,和地方上幫忙跑事情的官員幕僚(地頭蛇))手裡,西方君主必須仰賴皇室和貴族擁立和教宗分享權力,地方實權一半握在開賑濟的地方教士,一半在手藝商白領階層手裡,大型社會結構所致。
—-

作者: 引用自《學習動機》︱伊旭.塔雷曼(親子天下) 
別再稱讚孩子聰明了!父母必學的讚美鼓勵話術
黃建賓攝

不要對孩子說「你真聰明!」這類的話。因為這會因此破壞他的學習欲,請強調孩子的決心、努力和他採用的學習方法。《學習動機》一書,提供幾個常見的正面回饋話語。

激勵人心的正向回饋
有句成語說:「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位國王。跟他說話,他會再出現。」這裡列出一些句子,你可以把「國王」交給孩子:
.你快完成了,還剩一點,你一定做得到!


. 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
. 我知道你一定會盡力! 我最了解你了!
. 你做不下去的原因在哪兒? 是不是有不懂的地方? 要不要一起看看?
. 我很同情你,這個功課看起來好無聊。你想想看要怎樣做,才能激起對這科的興趣?
. 為什麼我們不一起想想看,怎麼樣讓工作輕鬆一點、多一點變化?
. 要不要打賭,你做得到?
用來讚美孩子進步的話:
. 還記得你第一次寫這個功課時有多困難嗎? 你很自律的做了很多練習,現在變得簡單多了!
. 你現在會用單字卡來背英文單字,我覺得很棒!
.你今天記得的單字已經比昨天多了。
用來稱讚孩子解出一道難題的話:
. 這題真的很複雜,而且範圍很廣,你怎麼能專心那麼久?
.那題真的很難。你用什麼方法解出來的?
. 讓我看看你怎麼做到的!
. 你的確很努力,真棒!
用來讚賞孩子拿高分的話:
.你準備得很棒,試試看,下次也這樣準備。
.你真的很努力,很棒!
.我覺得你的口頭報告採用了很好且很有幫助的資料。
.我覺得你把準備考試的時間分配得很好。
. 和同學一起念書,我覺得是個好主意,而且你們的努力有了代價。
.我很高興你這次考試時,最後又花時間把考卷檢查一遍,而且把發現的錯誤改過來。
. 你一定在課堂上主動參與了很多活動。
請記得,不要對孩子說「你真聰明/真有才華/是小天才!」這類的話。因為你會因此破壞他的學習欲,而且給了他一個固定的自我形象。請強調他的決心、努力和他採用的學習方法。
用來安慰孩子考不好的話:
.你知道原因在哪裡嗎? 我們要不要一起來想想,下次要怎麼改進?
. 你一定可以考得更好的。可能這次你努力得不夠。
. 我認為你的實際能力比這次成績高得多。
. 你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了。如果你繼續這樣努力的話,下次一定會更好。
. 我可以體會你現在的感覺。雖然你下了很大的決心,卻沒有得到希望的成績,很讓人失望,但是如果你繼續用同樣的力氣準備,慢慢一定可以得到好成績。
你應該經常說的話:
. 我喜歡你就是你!
.不管你做了什麼或成績如何,我都一樣愛你!
. 你是個很棒的孩子,每天看著你長大是很棒的感覺。
西班牙大提琴家帕柏羅‧ 卡爾薩斯認為父母應該對每個孩子說:「你知道你是誰嗎?你是個奇蹟!你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孩子跟你一樣!」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學習動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記憶力好」的關鍵:善用聯想和想像



2016-04-01 (已於2018-11更新)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記憶力好不好,不是基因決定,而是取決於方法。在《法式翻轉教養》這本書中,介紹了如何運用心智圖,把記憶變得更容易。

「記憶力好」的關鍵:善用聯想和想像
ISchmidt_shutterstock
為了向兒童、青少年,甚至是父母,說明記憶的運作方式,我們最常以「大象般的記憶」為例。
儘管「大象般的記憶」意味著「記憶力很好」,我們卻要特別說明,這頭大象呢,會依談到的是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而有不同的體積。
短期記憶就像一頭小象。它能讓我們記住當下這一刻所感知到的資訊,維持的時間有限。它如果效果好,意味著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很好。但一天下來所儲存的資訊會逐漸消失,被更新的資訊覆蓋掉。
因此如果日後想再使用這些資訊,很重要的是別讓它們流失,要把它們記錄到自己的長期記憶裡。
長期記憶則可被視為回憶的記憶。資訊並非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收納在一些小抽屜裡,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自行「重組起來」,如果我們用好幾種不同方法記憶過好幾次,重組的速度就越快。
這種長期記憶需要借助五種感官和情緒。它喜歡小故事、小典故,最喜歡幽默、搞笑和所有耍寶好玩的事。 

如我們先前所見,記憶需要反覆來回好幾遍,才能鞏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心智圖是重新啟動知識的絕佳工具:
□ 偏好肌肉運動知覺的人,可用手指指著資訊記下來;
□ 仰賴口語的人,可用大聲說出和以敘述的方式記憶;
□ 以視覺為主的人,可再次把圖上內容拍攝存在腦海裡。
小訣竅:重新啟動法
據說針對一個主題,至少要「來回」3遍才能將它有效記住。因此有必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把它在腦袋裡預覽一下(亦即透過提取它而重新啟動它):當天晚上、隔天早上、下個星期…… 因此心智圖是絕佳的輔助工具, 能快速、有趣且有效地重新啟動。只要勤於練習,心智圖很容易就能「印在」腦海裡。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法式翻轉教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引用自《法式翻轉教養》|奧黛莉‧雅坤、依莎貝爾‧拜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