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小心!喜怒無常的親子對話,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

2019.04.30 (更新 2019.05.02)
by 丹娜.蘇斯金 (親子天下出版《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
小心!喜怒無常的親子對話,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
Shutterstock
  • A-
  •  
  • A+

美國「三千萬字計畫」創辦人──丹娜‧蘇斯金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表示:「科學研究發現,當小孩與父母的互動,家長是以『不要』、『結束』、『停止』等命令句開始時,這對孩子的發展會產生強大的抑制效應。」
事實上,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前額葉皮質就對焦慮和威脅反應敏感。情緒化、有毒的早期壓力環境,包括但不限於「負面而喜怒無常的親子對話」,會對前額葉皮質造成不利影響,妨礙自我調整與執行功能充分發展,最終損害孩子成年後處理生活壓力的能力。
舉例來說,自我調整與執行功能發展不佳的孩子,進幼兒園就會產生學習困難。就某種意義來說,如果孩子的心智無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專注於課堂上的資訊,那麼他就無法吸收那些內容。結果不僅限制當下的學習,未來學習也預後不佳─無論孩子潛在的智商如何。
一個家庭若處於長期壓力之中,口語交流是嚴苛的指責與威脅,孩子大腦的「避風港(haven)」變成「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就會持續處於防禦眼前攻擊的狀態。有時這也被稱為「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大腦會開啟防禦系統,試圖保護自我。但問題在於,保護到最後大腦將失去分辨「環境是否有威脅」的能力,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防患未然,以致嚴重影響其發展。
這種大腦成長的損失,是全神貫注於自我防衛的結果,會嚴重縮減抽象學習的能力,包括了學習字母和「一加一等於二」如此基本的東西。而這種損失會年復一年的加重,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只會持續落後於同儕。至於他們真實的潛力如何?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最理想的照顧者語言,是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初數年幫助他邁向獨立。一般家長會對小小孩說:「現在把玩具收起來。」而能幫助孩子輕易進入行為的更高層次是說:「我們玩完嘍,現在應該把玩具怎麼樣呢?」
第一種說法比較容易,由「長輩」下達必須完成的命令,無須說明;第二種說法則支持孩子發展初期的自主性。研究發現,母親對一歲嬰兒平靜的提出建議,而非命令行為規則;當孩子到三歲時,會展現出明顯較強的執行功能與自我調整。
格拉賽娜.科柴斯卡(Grazyna Kochanska)、娜姍.阿克桑(Nazan Aksan)及其他人所做的研究也顯示,若家長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定的理由,以及提出懲罰的非情緒化原因,就能強化孩子的自我調整能力。這些孩子較可能徹底思考問題,而不會出現立即的反應性行為。這種思考能幫助孩子,將家長的管理風格內化為自己的「私語」,成為自身行為的基礎。
與這種教養相反的另一面,是掌控型家長帶來的負面影響。若家長運用壓力和權威來限制孩子行為,可能會帶來短期的服從;但長期下來,則會導致孩子的自我調整與執行功能不佳,成年後還可能出現嚴重的自制問題。
家長在吼出指令的那一瞬間,未必會思考這些話的用詞或語氣,可能影響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大人。比方說,當媽媽尖叫:「快從屋頂上下來!馬上!」當下她憂慮的是孩子能否長大成人,因此就沒多想其他事,孩子自我調整的問題暫時被擱置。
關於如何適度使用指令,科學的立場並不明確。事實上,科學並未將指令歸類為絕對的負面。在早期,直接而明確的指令,似乎能促進孩子學習規則,發展適當行為的能力。
即使缺乏絕對的科學根據,以下敘述也應無庸置疑:對所有孩子來說,溫暖、關懷備至、敏銳回應的環境,是最為理想的;充滿壓力的有毒環境,則是負面的,會抑制執行功能與自我調整的發展,對孩子現在及成年後的生活造成影響。
*本文摘自《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