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期的依附關係,和長大後戀愛時的情人關係,彼此之間有高度的關連性,而最極端的那些不安全依附者,未來可能在愛情的路上,就會走得非常崎嶇波折。
(上篇:三種依附關係,你家孩子屬於哪一型?)
從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進一步影響了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再進一步影響談戀愛時的親密關係,這是這半個世紀以來,依附理論所發掘出來的現況。
心理學家發現,童年時期被定型為不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嬰兒。康乃爾大學的哈姍教授(Cindy Hazan)與加州大學的沙弗教授(Phillip Shaver),比照三種嬰兒依附關係,對應到戀愛的男女關係中,發現彼此之間也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1. 安全依附型情人:與另一半相處時會感到心安,當對方難過時會給予安慰與支持,自己難過時也會主動尋找另一半訴苦。兩人分離時,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會感到焦慮。
2. 焦慮依附型情人:與另一半分離時會心神不寧,做什麼事都不對勁,會奪命連環打電話討拍,無法被滿足時就歇斯底里。真正見到另一半時,心裡明明很開心,卻一定要說一些傷人的話,把對方推開。
3. 逃避依附型情人:對愛情的態度就是「假裝自己很獨立」,自己有需要時不願意尋求幫助,另一半有情緒時也傾向袖手旁觀。他們會批評他人的親密關係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但潛意識裡其實也是渴望著依附關係,只是他永遠在逃避,不肯將自己的真心交出來。
4. 混亂依附型人格(由安沃斯之後的心理學家所歸類出的第四種依附關係):這一類情人最為悲慘,因為童年時可能愛他的人,卻也同時鞭打他,導致他們會像飛蛾撲火一般,錯亂的無法分辨被愛與痛苦。這類人格最容易被困在家暴中無法自拔,又或者,成為施暴者。
如同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人生中第一個親密關係,就是和父母之間所建立的親情,若走向焦慮依附型,或逃避依附型,將來長大之後,有很高的機率,會用相同的親密關係模式,面對交往中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或是妻子。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現今性教育的倫理課題當中,或許就是少了這一塊關鍵的拼圖。
當然,男女交往訂下共同遵守的規矩很重要,但是當青少年第一次愛上異性時,還是會無法克制地,把過往的依附關係模式,從記憶深處翻出來投射而出。行為可以被教導,界線可以被規範,但潛意識中對愛與親密關係的渴望或恐懼,卻是騙不了人。而所有愛情中最深層的痛苦,都是來自對依附關係的失望和傷害所造成的,不是嗎?
孩子的行為問題,始於親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如果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能擁有安全依附的關係,文章的一開頭(三種依附關係,你家孩子屬於哪一型?),我舉出的實例,就需要爸爸媽媽認真思考一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三歲的大寶,媽媽雖然很愛他,但對於孩子的需求,卻總是以交換條件當作籌碼:「你如果做好A事情,我就會給你B;如果你現在乖乖聽話,我才會給你抱抱。」或許媽媽小時候,外婆也是這樣教育母親,於是這種遺傳而來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就會讓大寶永遠不敢確定「今天我的表現夠好嗎?能夠換取媽媽準時來接我放學嗎?」
七歲的小安知道:只要吃完青菜,就能討好媽媽。但是,她的身體卻痛恨青菜到了極點,即便只吃一口也是難以下嚥。小安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卻必須要先接受痛苦,她年紀還太小,不知如何解決這種矛盾,所以她默默的坐在餐桌上發呆。當媽媽收走青菜的時候,小安驚覺媽媽可能要把「愛」收回去,所以放聲大哭,希望媽媽把青菜留下來。這是一場無解的難題,而且會在親子之間,逐漸形成一個不安全依附的氛圍。
十歲的威威,絕對不是因為青春期快到了所以對媽媽臭臉。所有的青少年都知道,對父母不願分享、隱瞞情緒的最主要因素,是長期以來的溝通挫折所造成。反正跟你講了也沒用。多講還要被多數落一次。爸媽總是心不在焉,都在忙自己的事。如果你們對我的感覺不是那麼在乎,那我也不在乎你們的感覺好了,要滑手機大家一起來滑,誰怕誰,我自己一個人也過得很好。
修正依附關係的六個原則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未來的親密關係問題,通通歸咎於童年時的陰影。2016年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雖然過去的親子關係不盡完美,但人是可以隨著生活經歷的改變,幸運遇上對的人,談一場美好的戀愛之後,改變了親密關係的面貌,成為懂得享受安全依附關係的個體。但是父母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要將下一代親密關係的主導權,交給未來其他人來影響呢?孩子目前就住在家裡,和我們朝夕相處,他們的感情與婚姻幸福,此時此刻正是掌握在我們父母的手裡。如果我們能夠提供孩子一個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至少可以確定他們將來談戀愛時,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關係,首先父母要自己擁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如果夫妻感情已經傷痕累累,但還有救援的可能時,趕快找婚姻家庭的心理諮商師,做密集的輔導,再來面對孩子。如果家長開始警覺自己與孩子的相處,已經是屬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修正,簡單的原則包括:
1. 正向鼓勵:說一句糾正的話,就要補上七句正面言語的一比七原則。
2. 忽視無傷大雅的調皮搗蛋,溫柔而堅定的規勸少數嚴重犯規行為。
3. 讓孩子慢慢說出心裡的感受或困難,打開耳朵傾聽,閉上嘴巴少說。
4. 當孩子明顯在排斥分享時,告訴孩子「父母也正在學習改變中,我感覺你正在拒我千里之外,但爸媽真的很願意傾聽你心裡的想法。」
5. 其他的溝通替代方案,包括手寫取代口述,或者讓孩子從「高興、難過、生氣、害怕、喜愛」等等選項中,找出一個最符合心情的答案來破冰。
6. 只要發現自己失控了,讓孩子感到害怕溝通時,記得事後道歉、道歉、再道歉。
不論是兒童或是成年人,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比例人口,大約只有六成左右,而最極端的那些不安全依附者,未來可能在愛情的路上,就會走得非常崎嶇波折。如果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幸福快樂,為人父母是責無旁貸,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重建與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吧!

延伸閱讀:三種依附關係,你家孩子屬於哪一型?與其把小孩「隔離」,他們更需要與父母「連結」性教育迷思破解!跟孩子談性,會讓孩子去嘗試?小劉醫生:做一本給全台灣的性教育禮物 熱門專題│父母難以啟齒,卻又無比重要的性教育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