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4歲男孩不敢再穿喜歡的粉紅色去上學,「兄弟規範」如何影響幼小孩子?

 


四歲多的嗨嗨,拒絕再穿他喜歡的粉紅色去上學。原因是,隔壁班一個他連名字都記不得的小女孩,會在他穿粉紅色的時候,說他是女生。他因為擔心自己不被喜歡或是受到負向評價,選擇隱藏,以及放棄。「兄弟規範」從男孩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透過「恐懼」這種情緒,對他們產生影響……

陪伴男孩面對恐懼,對抗「兄弟規範」

Shutterstock

美國一位致力於「終止性暴力」的倡議者,Tony  Porter,2010年時曾在TED有一場倡議的演講,在談「Man Box」裡頭的規則,為男孩所帶來的恐懼感,如何影響男性與自己的內在人性脫節,並且在那些應該挺身而出、中止暴力、善待女性的時刻,選擇了被自己的恐懼感控制,隨波逐流地把女性視為「物品」,而非跟自己一樣的「人」。

「Man Box」裡的這些規則,不管你要叫它「性別刻板印象」、「男人箱子」、「兄弟規範」,什麼都可以,它們大概在說的都是,如果你是一個真男人,那麼你應該要如何表現、如何想、如何說話」,而這些規範從男孩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透過「恐懼」這種情緒,對他們產生影響。

剛開始,男孩們經驗到的可能只是一種關於性別的規則。這些規則從生活各處,自出生開始就比比皆是,舉凡挑選玩具、衣服、兒童用品。女生有女生該有的顏色、玩具、卡通、圖案、花紋,而男生有男生的,這種來自大人傳遞的偏好、在電視上和賣場裡置入的刻板印象,從最微小的地方滲進來。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是規則的複製者。

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大人有意無意的暗示、團體中習慣性的運作,反映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對「男孩」和「女孩」帶有特定假設的世界,關於男生應如何如何、女生應如何如何,如果你沒有符合,那你就「很奇怪」。

所以,突破性別規則的第一個難,在於我們無法把世界從孩子的生活中隔開,他就生活在這裡。

然後孩子長大到兩、三歲,從家裡進入了群體,男孩們以自己和女孩們相互對照的經驗,透過他看到的差異現象來歸類、建立事物的基模,發展出更多對男女的看法和認知(Polce-Lynch,2002/2019)。

MyReadingBox策展頁

就像第58頁提到的,男孩們學到的是:男孩有陰莖,而女孩沒有陰莖;男孩站著上廁所,而女孩坐著上廁所;男孩短髮,而女孩長髮;男孩強壯,而女孩不強壯;男孩勇敢,而女孩不勇敢;男孩不示弱,而女孩示弱;男孩提供保護,而女孩被保護;男孩被照顧,而女孩提供照顧。

他們並不是故意要如此二元,腦神經突觸飛快成長的他們因為正在試著認識這個世界、找出法則、做出分類,以便成為他們行動的依據和準則。於是就算孩子觀察到了模糊地帶、彈性空間,出於幼兒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從混沌中形成秩序的需要,他們經常還是在找尋一種簡化的邏輯,以便描繪世界,找到節奏。

「媽媽/爸爸,男生不留長頭髮,女生才留長頭髮對嗎?」

「媽媽/爸爸,壞人才會做壞事,好人不會做壞事對嗎?」

這兩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意義是一樣的,他們不見得有在評價什麼,只是在找尋規則,以便他們以後看到短頭髮的,知道那個叫男生,以後看到做壞事的,知道那個叫壞人。

第二個難,在這裡。

當孩子用二元的方式想要歸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得逆向操作,把他好不容易找到的結論,砍掉重練!

而不管你再怎麼努力打破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發展需求,從孩子四、五歲開始,你還是會發現,那些更深遠地限制住男孩人性與情緒的「兄弟規範」、「男人箱子」,會開始在孩子的對話中出現。

Polce-Lynch(2002/2019)在《男孩情緒教養》一書中,花了幾乎一個章節,在談兄弟規範是什麼,這些規範聚焦在「男孩」應如何反應。而且,它們經常是防不勝防地從男孩們所處的小群體而來,從那些更大的男孩而來,像天羅地網一樣地覆蓋在孩子的世界裡,即使我們努力地在家庭生活中試著讓孩子不受性別規範壓迫,但孩子出於害怕不被同伴接納和喜歡,很難不去在乎以及跟隨這些「兄弟規範」。

四歲多的嗨嗨,拒絕再穿他喜歡的粉紅色去上學。原因是,隔壁班一個他連名字都記不得的小女孩,會在他穿粉紅色的時候,說他是女生。

還有一次,嗨嗨聊天時說,一個他很喜歡的男孩(比較年長、高大),最近沒那麼喜歡另一個男孩(年紀比較小),因為他還會想媽媽跟一直哭。嗨嗨用老成的口氣說:「我就不會啦!我都不會想媽媽啊!」我吐槽:「啊你不是剛剛才跟我說你睡午覺的時候有想我?」然後他一派輕鬆的說:「可是他(比較高大的那個)又不知道!」

四歲,已經開始。

粉紅色是女生的顏色,男生不能穿,背後的兄弟規範是:男生不應該像女生(像娘們。哭哭啼啼或是想念媽媽,是比較弱的、年紀小、不強大、不勇敢的小孩才會做的事。很強大的男生,不應該會因為想媽媽而哭哭啼啼。背後的兄弟規範是:不要在別人面前流露出愛的感受、脆弱的感受,那是弱者的行為,男生不應該表現得像弱者。

他因為擔心自己不被喜歡或是受到負向評價,選擇隱藏,以及放棄。

父母要幫助孩子對抗這些規範,跟陪伴孩子面對霸凌一樣,有個常見的困境,是我們經常會小看了孩子回到所屬的群體裡,要去對抗嘲笑或是欺凌的恐懼,這是第三個難。

嗨嗨快五歲的春天,因為陳時中部長帶起了粉紅色口罩的旋風,我決定跟嗨嗨重啟粉紅色衣服的對話。

那天早晨,要換衣服準備上學的時候,我說:「前幾天啊,不是有很多伯伯一起戴粉紅色口罩嗎?然後上次,媽媽不是也有給你看好幾個打網球超強的叔叔,他們也是穿粉紅色的球衣,記得嗎?媽媽之前不是有說過,男生也可以穿粉紅色,只要那是他們喜歡的顏色,那……,你今天要不要試試看穿這件?」揮舞我手上的桃紅色上衣。

小人抵死不從。

我跟他確認是不是擔心同學說他像女生、教他面對別人這樣說的時候可以怎麼回、怎麼請老師來幫忙,然後又再三確認他是不是還喜歡粉紅色?是不是還喜歡這一件衣服?最後加碼舉了很多男生穿粉紅色的例子,包括他的爸爸,希望壯他的膽。

一樣抵死不從,早晨不歡而散。

送他去學校的車上,我冷靜下來,問他:「早上你不想穿那件粉紅色的衣服去學校,雖然媽媽有教你怎麼回那個同學,可是你還是不想穿,是嗎?」小人望向窗外,乖巧地說了聲:「對。」我又問:「你是不是覺得,媽媽教你的說法沒有用?」小人:「對。」

我又問:「那你擔心的是什麼?是你擔心你講了同學會跟你吵架嗎?還是你擔心她不會停,會一直重複講那句話?」嗨嗨說:「我覺得她不會停,而且她會用手指著我。」(委屈地模仿她的動作)。我溫柔地告訴他,媽媽聽懂了。告訴他,如果同學不停,他可以走開。

但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孩子小小的心裡,要對抗的是一種他覺得自己掌控不了、更大於他的事物。

當我們以為自己在教他方法,獨立面對這個帶來壓力的世界時,我們有可能是拋棄了他,遺留他從一個沒有權力的位置去抗衡,而期待他能翻轉他的世界,或是成功自外於他的世界,他們若做不到,便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我們在不知不覺裡,變成了只出嘴皮子、站在後面的那一個。可是事實上,站在前面的,應該是更能翻轉性別腳本的我們。

隔了一週後,孩子在幼兒園辦生日會,我和邱先帶著蛋糕出席。我特意穿著baby blue的襯衫,邱先穿著salmon pink的T恤。

我們希望嗨嗨身邊的孩子可以看到,嗨嗨媽媽是女生,但嗨嗨媽媽不穿粉紅色,嗨嗨爸爸是個非常高大的男生,但嗨嗨爸爸穿粉紅色,就跟有時穿著粉紅色去上學的嗨嗨一樣。我們就這樣愉快地坐在教室裡,跟孩子們一起聽故事、唱歌、吹蠟燭、分享蛋糕,一左一右,中間坐著滿五歲的嗨嗨。

穿著粉紅色衣服的嗨嗨。

關於幫助非主流的孩子,或者幫助孩子某些非主流的樣貌被接納、讓一個孩子在群體中更快樂地成為自己這件事情,請記得,不要被恐龍家長直升機家長這個大帽子綁架,而退居幕後!

會成為恐龍,不是因為你選擇站在孩子前面,是因為你選擇了一個會更壓迫到別人的方式站出來。是策略選擇的問題。會成為直升機,也不是因為你選擇站在孩子前面,是因為你可能根本沒有好好地先聽孩子說,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困難的是什麼?哪些是他自己可以負責先試試看的?哪些是你可以為他做的?是你有沒有跟孩子合作的問題。

對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跟他們站在一起很重要,光是我們出現,做一個跟主流不一樣但有點酷的家長,有時就能改變孩子的感受(生日會那天就有個女孩來跟邱先說,嗨嗨爸爸你好帥)。不過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是青少年了,那你就得更謹慎選擇策略,不要造成孩子更大的困境(畢竟我們不希望在其他孩子眼裡變成跟主流不一樣而且很鳥的家長……)。

請站在跟孩子合作的角度,選擇好的策略為他挺身而出。

生日會之後回家的路上,我問嗨嗨,今天爸爸媽媽還沒有去學校之前,你就已經穿著粉紅色的衣服去學校,那隔壁班的同學,有跟你說什麼嗎?

小人:「沒有,她沒有看到我。但是我們班的一個小妹妹有說我是女生。」

我問:「那你怎麼辦?」

小人:「我跟她說,我不是女生,男生也可以穿粉紅色!」

我讚嘆地說了聲哇嗚,我說,你說得真好。

光是孩子知道你會站到前面來,他就有可能在你還不在身邊的時候,有一點點勇氣,找一個他可以開始的地方,跟這個世界告訴他的兄弟規範說:「誰說的!」

六個配方,給我們的孩子,無論男女,多一點對抗主流壓迫的勇氣:

配方一:覺察你自己對孩子的反應,不要讓你自己成為刻板印象的來源,變成這個世界對男孩跟女孩壓迫的腳本之一

配方二:當孩子被這個世界影響,而遵循某一些你覺得不對勁的規則、放棄他喜愛的事物、退縮於表現他真實的樣子,你可以告訴他你很喜歡他本來的樣子,你很希望他快樂做自己,你會願意幫助他、支持他。但是,不要只是告訴他,他可以做自己就好,不需要被世界影響、不要管別人,好像被影響是他的無能一樣。因為事實上,他生活在這裡,他不可能不在乎別人、不受影響,也不可能只是靠你的支持走天下。

配方三:當你觀察到孩子受刻板印象的影響,或者剛好相反,他非主流而且自在做自己,但是卻處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裡,你也不能漠視他可能有的危險而一味的鼓勵他做自己。請好好跟他討論,他觀察到的世界是怎樣規定男生應如何、女生應如何。誠實地面對世界是有不公平跟壓迫的。問問他,當他觀察到這些時,感覺如何呢?他喜歡嗎?這些邏輯讓哪些人舒服?讓哪些人不開心和難過?他認為這是對的嗎?他認為自己安全嗎?可以怎麼辦?需要什麼幫忙?

配方四:當孩子用二分法在歸類世界的現象時提供特例,擴展孩子的分類你得跟他們說:「現在這個世界,大部分的男生留短頭髮,但古代不是。就算是現在,也有男生留長髮,像是誰誰誰……,也有女生留短頭髮,像是誰誰誰……。」、「有些人的家是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有些人的家是兩個媽媽、兩個爸爸,也有些人的家只有一個爸爸或是一個媽媽,或有些人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像是誰誰誰……。」、「有些人的家是媽媽煮飯,有些人的家是爸爸煮飯,像是誰誰誰……。」提供例外,可以讓孩子知道許多事並不是只有黑跟白。

配方五:如果你的孩子是問了你一個二元的問題,想要確定他的歸類方式對不對,請你還要記得,問問你的孩子他剛剛為什麼會問你這個問題。他是要學會分辨嗎?比方說他可能想要知道剛剛他看到的那個人,他應該要叫阿姨還是叔叔?那你就要教他,除了頭髮長短之外,還有哪些線索可以分辨,或是分不出來的時候他可以怎麼跟對方打招呼。還可以問他是不是在學校或是同學身上觀察到什麼,他覺得困惑嗎?跟孩子多聊一聊。這可以變成你們聊天的一個話題。

配方六:在你支持孩子去面對團體中的刻板印象時,花時間站在他們的角度,認真地了解孩子的處境和困難。思考有哪些事,你可以提供他一些方法?有哪些事,你可以為他找到在團體裡比較有利的盟友或資源,有哪個說話有分量的同學嗎?老師會是幫手嗎?有哪些事情你可以親自站出來?

參考資料:Polce-Lynch, M. (2019) 《男孩情緒教養:不失控、不暴怒、不鬧事,明日好男人的養成關鍵》(劉凡恩譯;初版;橡實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 年。 

作者簡介|High媽

一個從空姐變成心理師的六年級女生,兩個小男孩的媽媽。從政大日文到長榮航空,從長榮航空到彰師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諮商心理師執業十年,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情緒教育。

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ICEEFT)認證治療師

「High媽。心理師」部落格作家

*本文摘自字覺文化《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