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都學不會的孩子,只要給予合適的學習方式,也能經驗「我可以學」的美好 。針對學習障礙孩子七個常見的學習困難,特教專業老師提供了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幫助每個孩子都能學。

曾千倚攝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1:分析學習困難原因
困難 1 就是坐不住
學習卡關處 有過動特質
孩子若有衝動、過動特質,上課時經常無法安坐,有時候一節課會離開座位好幾次,在家裡寫功課時,也會出現類似的情形。這樣的孩子並不適合長時間靜態學習,多感官、教具操作,或是活動式的學習方式,會比較適合這樣的孩子。
換個方式學
❶ 建立固定的學習作息:協助孩子建立學習習慣時,可以每天固定時間、固定坐在座位上完成一項任務,也許是閱讀一本小童書、也許是完整的玩一個玩具或是拼好一塊三十片的拼圖。父母可一起參與,或僅在旁陪伴,閱讀雜誌或書,但千萬不要自己滑起手機。不需要求孩子長時間安坐,可從五分鐘、十分鐘的活動開始,慢慢拉長時間。國小的孩子能安坐在位子上約三十分鐘就已是很長的時間。當孩子很專心的在位子上完成一項任務時,請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要讓孩子知道爸媽很喜歡他如此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完。
❷ 多元的學習法:不是只有坐在椅子上看書寫字才稱之為學習,有些孩子在聽覺理解能力上有優勢,有的孩子要實際操作才學得好,有的孩子需要視覺、聽覺及操作並進的方式學習,也有孩子運動後學習效果特別好。
困難2 總是放空發呆,不知道到底聽進去沒?
學習卡關處 對學科學習不感興趣而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低落、缺少學習自信
學習困難的孩子在學習現場常看來眼神呆滯,大人在講話似乎有聽沒有到,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聽進去?對於學習的事物不感興趣,學習動機也就薄弱。孩子也可能因為預期失敗的心理,只要一點點挫折就容易萌生放棄的心態,學習上找不到成就感,自然對所學不感興趣。發現孩子的優勢才能、從中建立成功經驗,才能幫孩子找到學習自信。
換個方式學
❶用遊戲誘發孩子學習的好奇心:例如學數學可使用大富翁遊戲,透過錢幣的買賣來計算多位數加減法,坊間也有很多桌遊可增加學習的樂趣。
❷多元學習法:誰說認字一定只能用「看」的或用「寫」的? 使用黏土、長條積木、拼圖或是畫圖、聽故事等多感官的學習方法,同樣能學識字。
❸將學習任務拆解:在學習過程中,可將學習內容的難度簡化、複雜的問題分階段呈現,目的是讓孩子擁有成功的經驗。例如:可將數學題目的數字簡化、縮小,不要一次呈現太大的數目,孩子能學會,就會有成就感,自然而然對於學習就不會有太大的排斥。
❹找到孩子的優勢能力:學習低成就孩子也常缺乏自信,親師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優勢能力,給孩子可發揮的舞台,不管是美術、運動、音樂、機械、電競或是舞蹈等等,只要能讓孩子展現自我、提升自信的活動,都可鼓勵孩子參與。
❺讚美孩子的態度而非成績:每個孩子都有獨特天賦,不要只從成績來評斷孩子,當孩子找到優勢才能,並為此而努力時,肯定孩子積極參與的態度,也是特教老師常講的:「看孩子的好,愈看愈好。」讓孩子有機會肯定自我,對自己有信心,自然而然對於外在世界就更有能力和自信去探索,對於學習也會多些動機和好奇心。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2:了解孩子的學習型態
困難 3 作業總是寫不完
學習卡關處 注意力問題,無法專心
學習障礙孩子經常伴隨注意力缺陷,無法長時間坐著寫功課,或者經常把玩書桌附近的小玩具、小物品,有時連一支自動鉛筆、原子筆,都能變成孩子手上的玩具,發揮無比創意的玩法,但功課卻「一字無成」。
精細動作發展慢,書寫速度慢
寫字需要手指小肌肉及視覺、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和聽覺等感覺統合的發展良好,以及要具備手部控制與靈巧度、手眼協調、雙手協調等動作能力。手指小肌肉的精細動作發展慢是學障兒常見特質,導致書寫時間過長,難以完成功課。
功課難度高,學習遇到困難
隨著年級愈來愈高,當學習難度比孩子的進步快,作業的完成對孩子來說就難以負荷。
換個方式學
❶寫功課前先運動、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即是大腦多巴胺分泌不足,許多科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可以有效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可在寫功課前一、二個小時讓孩子進行有氧運動,之後洗把臉、休息一下再開始寫功課。
另外,在寫功課的環境安排上,一定要先將桌面清空,盡量保持簡單的空間擺設,不要堆放物品或是玩具,否則容易讓孩子分心,造成功課寫不完的情形。
❷多玩手指遊戲:手部精細動作要發展成熟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練習,平時讓孩子多玩運用到手指肌肉的遊戲,例如親子可以比賽用筷子夾綠豆,或一起挑菜。若孩子在知覺動作上有較大的困難,則可以尋求復健科醫師或職能治療師做進一步的治療訓練。
❸尋找作業繳交的替代方法:書寫作文可以調整為錄音口說作文、運用電腦打字替代傳統書寫方式。
❹作業簡化、減量、難度調整:這麼做,老師需要考量班級管理公平性,以及孩子面對同儕的壓力。特教法規定學校應該為特殊生擬定IEP(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並可召開IEP會議,由親師及特教老師、必要時邀請專家或醫療人員與會,對孩子作業量、難度的個別化學習形成共識。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3:給予學習鷹架策略
困難 4 字老是寫不好,不是多一劃,就是少一劃,或是左右上下顛倒
學習卡關處 對漢字字體結構認知不穩定
學障孩子抄寫黑板上的文字(遠端抄寫)時,會不斷抬頭看板書,抄寫書本文字(近端抄寫)時,常左右來回看著書上字體,因為孩子對字體結構認知不穩定,抄寫時採用「一筆一畫」書寫策略,缺乏效率的識字策略,形成大腦識字認知負荷過重,書寫時就容易多筆畫、少筆畫或錯字連連。
想協助孩子認字、改善書寫問題,成人必須先認識漢字的結構邏輯。漢字結構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獨體字是單獨成字,不能拆解為多個部件的文字,如:田、中、大、小、土、川、水等。合體字是可拆解為多個部件的文字,可分為上下結構(如:晏、音)、左右結構(如:泡、明)、全包圍結構(如:國、回)、左中右結構(如:樹、腳)、部分包圍結構(如:過、超)等形式。
對字體結構或是組字發音規則的認識與理解,稱為「字彙知識」,學障孩子對「字彙知識」的掌握較薄弱,書寫時容易出現錯字,識字的效能較低。成人看見學障孩子寫錯字或識字正確率低,很容易要孩子反覆抄寫,誤以為多練習就能勤能補拙,但孩子需要的是掌握字彙知識,給他們系統性的識字知識,教導漢字的結構形式,讓孩子們了解到漢字的組字規則,才能有效幫助孩子。
換個方式學
❶共讀繪本並「畫」字,先熟悉字體結構:與孩子共讀繪本時「指字唸讀」,之後可帶著孩子用畫的方式畫出獨體字,獨體字常會是其他合體字的部首或部件、偏旁,因此讓孩子先熟悉獨體字,對於學習合體字的認讀有很大的助益。
❷字體拼圖遊戲:將合體字剪成不同的部件,讓孩子可以將不同部件拼起來成為一個文字。
❸教孩子「猜字」的原則:我們常聽說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這並不是笑話,而是有學理根據。漢字有八成的文字屬形聲字,如「清」這個字,「水」為其部首,代表這個字的意涵,「青」則是代表這個字的聲音,因此有所謂的「部首表意、聲旁表音」的說法,而且有「青」這個部件的字通常發音類似,例如:清、情、晴、菁、靜等,這是一個有規則性發音的文字。因此在教學時,讓孩子了解這些組字規則,可以增加孩子對於文字結構的熟悉度。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4:善用科技學習
困難 5 數學應用題常無法釐清各條件的關係,無法列出正確的算式,常計算錯誤
學習卡關處 數感不佳、無法理解題意、不懂解題策略
學習障礙類型中有一種亞型稱為數學障礙,目前真正數學障礙的孩子出現率不高,學障兒常見「數感」不佳,指的是對數或量缺乏直觀概念,例如看見桌上的蘋果,需要一顆一顆點數,無法大略看過即知道有多少顆。將數學與生活結合,是引導數學障礙孩子的重要學習策略。
換個方式學
❶數學應用至真實生活很重要:低年級孩子可在購物時引導價格估算,當有客人來家裡時,如何均分糖果、餅乾或水果,飲料該倒幾杯等,都是訓練孩子數感的練習。
從中年級開始,成人生活所需的功能性數學技巧應貫串整個數學課程,包括基本運算、消費技巧、估算時間、日常估價、預算及金錢管理計畫、計算簡單銀行利息、簡單稅率和保險費計算等。
另外,生活中常用的平均數、簡單面積、體積等基礎數學概念,也應該放入數學障礙學生的數學課程設計中。透過生活中有趣生動、實用的練習方式,也可以提高孩子學習數學的動機。
❷中高年級時,化抽象為具象:中高年級的數學逐漸進入抽象思考的理解與應用,可透過教具的操作、畫記或圖形等化抽象為具象的方式,協助孩子理解題意。
❸拆解數學應用題:可以將數學應用題拆解成類似閱讀測驗題的方式,將一大題的數學應用練習,分解成數小題的應用題,讓學生可以逐步理解題意進而解題。
❹教導數學解題策略,增進解題能力:第一步先請孩子朗讀題目或與孩子共讀題目,並請孩子按自己的意思解釋題目,提出題目裡的重要訊息,以及了解題意在問什麼、自己在找什麼答案?接著將重要的數字或訊息圈選起來,開始進行估算、計算,最後檢查答案的合理性。透過教學者與孩子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可讓孩子在鷹架的學習概念下,逐步學習到解題的策略。
➎善用科技幫助:例如計算機、手機App等輔助軟體的使用,讓他們在生活上能順利運用數學概念。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5:找到孩子的優勢才能
困難 6 閱讀總是跳行或漏字,怎麼讀都讀不順或是難以理解內容
學習卡關處 提取字詞的速度慢、字彙觸接概念薄弱
孩子閱讀時會跳行、漏字,或是閱讀不順暢,經常斷句在不該斷句的地方,這些閱讀不流暢的狀況都會影響其閱讀理解能力。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識字「正確性」是過去較為重視的識字技能,孩子若無法正確唸讀字詞,就難以進行文章閱讀,但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逐漸發現,識字的「流暢性」也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
孩子在閱讀時流暢度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對字彙觸接的概念較弱,例如「學」這個字後面接續的詞彙可能出現「學生」、「學校」、「學習」、「學問」等,讓孩子熟悉這些字彙較常觸接的詞句,有助增加閱讀的速度。
換個方式學
❶朗讀練習:閱讀流暢性需要反覆性的朗讀練習,或是教學者與孩子共讀,例如:可以由教學者保持一定的朗讀速度,孩子用手指頭指著朗讀的文句跟著朗讀;也可以透過輪流朗讀、齊讀等同儕朗讀方式,不斷練習朗讀,讓閱讀的速度不斷增加。
不過,朗讀速度符合閱讀理解所需的自然閱讀速度即可,而非愈快愈好。再則請孩子進行重複閱讀,直至生字詞、閱讀失誤率、唸讀速度皆達預定目標的閱讀流暢度為止。
❷共讀後必須與孩子互動討論:在朗讀之後,教學者須與孩子討論文章內容,指導其閱讀理解策略。若孩子在閱讀流暢度提升之後,仍有閱讀理解困難的情形,則要考慮增加其生活經驗、文章背景知識的理解,才能更有助其閱讀理解力的提升。
陪孩子跨越學習障礙心法6:提供孩子成功經驗
困難 7 無法聽懂故事內容,或口語敘述時,說不出來、說不清楚,常答非所問
學習卡關處 詞彙、複雜句的表達以及單詞記憶能力薄弱
語言表達困難容易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影響其尋求協助的能力。在台灣的學習障礙鑑定中,語言表達困難是其中一類的亞型,孩子擁有正常的語言理解力,在口語表達力卻明顯較一般孩子落後。這類孩子在詞彙、複雜句的表達以及單詞記憶方面存在困難,但不一定有構音異常的問題。不過,出現語言表達困難的孩子,在回溯其語言發展時,通常會發現在幼兒或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說話的清晰度不高,容易出現構音問題。
換個方式學
❶延長句子長度,擴充語句內容:口語表達困難的孩子,常表現出語句簡短、口語敘述內容貧乏的現象,可以透過孩子喜歡的物品,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更長的句子,並擴充語句的內容。
例如當孩子拿著小叮噹玩偶,父母親以平行語句對孩子說:「我在玩小叮噹」,接著可擴充語句長度為:「我喜歡玩小叮噹」、「我喜歡玩藍色的小叮噹」、「我喜歡在自己的房間裡玩藍色的小叮噹,我玩小叮噹的時候我很開心」,從名詞+動詞的簡單句,逐漸增加形容詞、副詞等,並且可以把人物、時間、地點、表情、色彩、情緒等語彙逐漸加入口語表達的內容裡。
❷父母說出孩子的行為動作當示範:以孩子生活中的行為動作為學習的基礎,成人可以示範怎麼用言語描述動作,例如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時幫娃娃梳頭,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動作以口語描述其動作,或是透過與孩子練習對話,從過程中協助指導口語內容的擴充。
對語言表達困難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學非常重要,父母或老師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隨時注意口語表達的內容、抓住練習的機會,便能逐漸增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顏瑞隆
台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 前往購買:
- 親子天下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